以杭州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研究——以杭州市为例

工程技术研究2021年第8期2101 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1.1 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绿色公共建筑的整个设计程序如图1所示。
图1 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流程图结合杭州的地区特征,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地质、气候、光照等,通过最大程度上利用绿色资源,提高整个项目的绿色水平。
同时,相关设计人员还应关注各类能源的消耗与使用情况,并兼顾环境绿化等方面要求,创造良好、舒适的环境,不仅要净化环境,也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要求。
1.2 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在杭州地区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中,绿色设计应与可持续发展内容有效结合,其中的重点内容如下:(1)绿色公共建筑物能够满足环境保护、土地节约、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要求,其不仅能够有效抵御各种异常气候,还能够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2)建筑的设计要尽可能减少对资源与能源的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3)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应该重视文化传承与保护,并与杭州的地域文何培峰1,顾婷婷21.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22.北京大岳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140摘 要:公共建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现代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绿色理念与公共建筑设计的结合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需要探索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方法。
基于此,文章结合杭州地区的实际情况,总结了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并对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方案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指导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提供支持。
关键词:绿色公共建筑;建筑设计;能耗中图分类号:TU201.5;TU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789(2021)08-0210-02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研究——以杭州市为例化实现有效结合。
(4)绿色建筑设计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在降低建筑成本的基础上实现环保目标,提高建筑物的经济性能[1]。
2020版地理新导学浙江选考大一轮精讲讲义:Ⅱ 第二章 第25讲城市空间结构 含答案

第25讲城市空间结构考点一城市区位分析1.城市区位因素(1)区位的含义: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含义特点实例自然地理区位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对城市的影响相对稳定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2.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教材金句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在干流与支流的汇合处,在大河入海处,在优良的海港和河港附近,有利于形成比较大城市.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如下图所示:2.城市区位的发展变化一般而言,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特别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兴衰。
如下图所示:(2018·11月浙江选考)浦东新区、雄安新区等国家级新区是重点发展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综合功能区,其选址有与老城区相邻和不相邻两种模式。
右图为某新区与老城区的空间关系示意图。
完成1~2题。
1.新区发展重点吸引()A.农村剩余劳动力B.高素质劳动力C.老城区失业人员D.新区失地农民2.两种模式比较,该新区选址的主要优势是()A.环境质量优越B.依托老城区发展C.地价水平较低D.减小老城区干扰答案1。
B2。
B(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3~4题。
3.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A.文化底蕴深厚B.商业繁荣发达C.人口高度集聚D.水陆交通便利4.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A.行政功能为主B.军事功能为主C.文化功能为主D.经济功能为主答案3。
精明增长理论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启示——以杭州为例

K ey w ords: ci t y di s ea s e; s ma r t gr ow t h ; ne w ur ba ni z a t i on; r e f a c t o r i ng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中 图分 类 号 :C 9 1 2 . 8 文献 标 识 码 :A
中国名 城
城镇 化研 究
了郊 区 规模 的迅 速 扩 大 、加 剧 了城 市 用 地 规模 的无 节 制增长 , “ 重 复着 一 种 低 密 度 、分 散 型 向郊 区扩 展 的
用 的现 状存 在 问题 ,提 出应借 鉴精 明增 长 的基本 内容 和
实践特 点 走集 约 型城 镇 空 间增 长模 式 的道 路 。 综合 来 说, “ 精 明增长 ”是 一种 全 方位 的城市 可持 续发 展 新模 式 ,以土地 高 效 、集 约 、紧凑 利 用为 先导 ,实现城 市 发
1 精 明增长 理论 的 内涵与 意义
二 战后 的 美 国 ,人 均 实 际 收入 的 大 幅度 提 高推 动 家 庭轿 车 日益普 及 ,道 路基 础 设 施逐 渐完 善 ,这 些便 利 性促 使 大量 的城 市 居 民选 择 到 郊 区 生 活 ,这就 导 致
作 者简 介
徐 建春 ,浙 江 工 商 大 学 土地 研 究 所所 长 、公 共 管理 学 院 副 院
路 径
基 于 解 决 上 述 城 市 问题 的 良 好 愿 景 , 美 国 马 里 兰 州 州 长 Gl e n d e n i n g 于1 9 9 7年 首 先 提 出 了 “ 精 明增
长 ( S ma r t g r o wt h)” 的概 念 ,又 被 翻 译 为 “ 理 性 增 长 ” ,并 在 同年 该 州 通 过 《 精 明 增 长 与邻 里保 护 法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研究——以钱江新城为例

( 三) 生态 化 C B D 生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生态化也有两层含意, —层是本
意的生态化 , 即更加注重环境、资源的约束, 在超越国家园林城市标 准的基础上 , 注入节能 、节约、经济循环的元素, 构筑人与 自然更加 和谐的人居环境。第二层是延伸含意 , 主要指产业生态化、城市生态 化 。也就是说在新城内的发展生态产业, 形成内部生态系统。同时新 城内部的生态系统与杭州市其他组团共同构成的中型生态系统 , 既符 合杭卅l 市在长三角范围的分工, 也满足长三角大型城市生态系统的要
一
、
杭 州市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和研究的必要性
( 一) 杭州市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1 . 建 国初期。杭州的城市规划 , 从上世纪5 0 年代开始制定, 至8 0 年代前 , 在城市的定位、发展战略上把握不定, 几经曲折、几经反复, 没有—部城市总体规划 , 在城市的发展中留下了不少遗撼。 2 . 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遵循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 我国的城市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 道 。杭州在此期间制定的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市第一轮城市 总体规划( 1 9 8 卜2 0 0 O 年) 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该规划对指导杭州市城市 建设 , 完善城市功能, 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是杭州城市发展史上第一步完整的规划, 但是第二年就发现规划不 能适应城市的发展, 一直补充修改到第二轮城市规划的制定。 3 . 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自1 9 9 6 年4 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 将萧山、余杭等六个乡镇共2 5 3 平方千米划入杭州市区后, 加快了城 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这次行政区的重大变化 , 使杭州市区面积从 6 8 3  ̄ f 千米扩展到3 0 6 8 平方千米。为此 , 杭州市开始了本轮城市总 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 v 2 0 0 1 年到2 0 0 7 年, 杭州市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 编制修订工作 , 直 ̄2 o o 7 年, 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总体城市规划。 ( 二) 杭州市城市规划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1 9 4 9 年以前的2 1 0 0 多年期 间, 杭州城市的扩展是一个缓慢的过 程。1 9 4 9 年建国后 , 空间扩展极为迅速。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 展到折扇形 , 再发展到 目前 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 团 式布局模式, 已初步呈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然而, 在城市 狭小空间与经济陕速发展 的矛盾面前 已出现建设『 生 破坏, 例如 : 旧城 “ 全面改造” , 杭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逐渐消失 ; 湖滨地 区的过度开 发, 正在破坏西湖 “ 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整体协调……这些建设 破 坏是之前的城市规划改造中造成的问题 , 这需要我们在城市规划中转 变模式, 积极探讨一种新的规划方式, 规避 陛影响。
浙江省申论公务员考试2025年自测试卷及答案指导

2025年公务员考试浙江省申论自测试卷及答案指导一、题目一(归纳概括题型)题目: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请以“数字化时代下的社会治理创新”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观点明确,论述深入;2.结构清晰,逻辑严谨;3.联系实际,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4.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数字化时代下的社会治理创新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社会治理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治理的手段,也为提升治理效能、增进民生福祉开辟了新路径。
因此,探讨数字化时代下的社会治理创新,对于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化技术赋能社会治理数字化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政府能够精准掌握社会运行状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人工智能的引入,则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如智能安防、智慧交通等系统的建设,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还促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互动,增强了治理的透明度和参与度。
二、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数字化时代下的社会治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多元共治、协同参与。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协同行动,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
例如,在疫情防控中,各地政府依托大数据平台,精准施策、科学防控;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形成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
三、案例分析: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数字化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典范,通过集成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
以杭州为例,该市通过建设“城市大脑”,实现了对城市交通、环境、安全等多领域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度。
基于POI 数据的城市土地混合利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

第35卷 第8期2021年8月Vol.35 No.8Aug.,2021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doi: 10.11994/zgtdkx.20210811.160104基于POI 数据的城市土地混合利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周 德1,2,钟文钰1,2,周 婷1,2,戚佳玲1,2(1. 浙江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浙江 杭州 310018;2.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土地与城市治理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8)摘要:研究目的:基于POI数据开展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新路径。
研究方法:空间格局分析、半方差函数、分层线性模型。
研究结果:(1)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总体偏低;(2)土地利用功能混合度总体上低于土地利用结构混合度;(3)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周围逐渐递减,呈辐射状分布,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4)土地利用混合度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带状异向性;(5)土地利用混合度与人口密度、公交站点数量、到铁路和到钱塘江的距离以及规划用地管制分区级别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第一产业比重、到地铁的距离、到公路的距离以及到西湖的距离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研究结论:规划层面,应加强将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治理层面,应建立土地混合利用空间差异化管理和空间联动管理等管控机制。
关键词:POI 数据;土地混合利用;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相关性;空间异质性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158(2021)08-0096-11收稿日期:2021-05-29;修稿日期:2021-07-2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GL28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301619);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21)。
第一作者:周德(1980-),男,安徽枞阳人,博士,副教授。
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案例

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案例谢理挺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摘要]湿地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城市湿地面临着面积锐减和环境污染等威胁,无法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本文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分析西溪湿地现状,结合其优势资源,解决目前所处矛盾,实施西溪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城市湿地建设中进行合理规划,保留其文化和物种的特色性,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城市湿地建设,为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西溪湿地一、前言湿地是地球上主要的地球资源,国际上通常把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有着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一部分,同时是推动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城市湿地可以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景观异质性,完善湿地生态结构的完整性,可以维持城市生态安全。
城市湿地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休闲、科研教育、环保教育的场所。
发展城市湿地建设不仅可以恢复人类生存环境的完整性,还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经济效益。
适度开发旅游湿地能够为周边土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由于城市迅速发展使得城市湿地面积锐减,环境污染严重使得城市湿地内的水污染严重,环境破坏。
因此城市湿地的恢复与重建是目前所需要实施的,而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发展来说有重要意义。
西溪湿地被誉为杭州的“城市之肾”,其独特的次生湿地景观格局对杭州城市发展起促进作用和制约作用。
对杭州生态环境正面影响较大,但如今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通过对西溪湿地的研究,解决西溪湿地现有矛盾,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城市湿地与可持续发展根据《拉姆萨尔公约》中提出的定义,城市湿地包含的范围很广,具体规定为:“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
区域分析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研究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整体之中的作用、区域之间互相联系的规律。
包括如下内容: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方面。
例如: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科技水平、基础设施、相关政策、法治水平等等。
通过发展条件分析,可以了解区域的发展基础,评估发展潜力,为选择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应明确指标种类、数量、质量、分布、优势、劣势和变化趋势等问题。
以杭州为例。
杭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物产丰富,全市平均森林覆盖率为62.8%,矿产资源有大中型的非金属和金属矿床;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8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8.9万人,非农业人口354.48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2‰;2009年累计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36家,累计培育认定研发中心521家,企业技术中心454家;基础设施水平较高,法治健全。
二、区域发展现状评价及问题分析同样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评价主要是对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进行分析;区域社会发展情况的评价主要是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文化、精神文明、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从生态环境质量、环境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其中,经济问题是基础和分析的重点。
以杭州为例。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098.66亿元,连续1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9年,杭州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3.7:47.8 :48.5;杭州被授予“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4个,博物(纪念)馆51个,剧场16个,可见社会发展情况良好;杭州酸雨程度较高,政府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和清静”工程,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杭州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理要素对城市产生影响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地理环境因素能改变一个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使这个城市发生巨大改变。
城市是人类发展与居住的基本场所,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环境中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占有是城市进步与发展的前提。
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发展和维持基本生存必备条件之一。
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环境质量、景观协调程度及可持续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城市产业结构、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活质量;还会影响人们对整个城市整体人文素质及道德水平的评价与认同。
因而城市是人类发展的产物和象征而受到人们重视与尊敬。
城市的发展与人民需求息息相关,而且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尤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更有深远意义。
一、杭州市
杭州市位于中国浙江省中部,浙江省东北部,钱塘江下游,地处中国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邻江苏,西北连安徽,东南邻上海、浙江两省,南濒杭州湾,西接嘉兴、湖州和绍兴,北与安徽省黄山市相连。
杭州市由钱塘江、京杭大运河、杭金衢铁路和京台高速等构成。
杭州市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13年12月30日被确定为第六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浙江省北部大通道上,是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连接最为便捷的城市。
全市总面积22716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约为7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1656万(2017年)。
二、地貌特征
杭州的地形由东向西呈阶梯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杭州市的山地主要为丘陵地带,如临安、富阳、桐庐等地区。
这些地方均属于低山区,且大多以山丘为主,山丘连绵起伏且不平缓。
山地与丘陵之间,往往还有一些冲积平原,而冲积平原又往往是低地。
由于杭州地形复杂所以这里就形成了一个个山地村落类型。
杭州山区村落有临安、富阳、桐庐等地区以及淳安、建德等地区。
这些地区山地地形都比较平缓并且土质较好。
三、区域位置关系
从区域位置关系来看,杭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浙江省东部中心,长江三角洲南中心,京杭大运河和钱塘江穿城而过,钱塘江支流众多。
杭州市,东邻宁波、舟山、台州三省市,南接温州、台州,西接湖州、嘉兴和绍兴、金华、舟山五市和湖州、绍兴这一狭长地带,北连安徽、蚌埠两省,东接江苏南京和苏州、无锡三市,南接安徽合肥、马鞍山两市,西接河南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
这样一幅美丽壮观、景色迷人、富有活力和谐宜居与科技创新、先进装备制造等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富足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间相得益彰的城市风貌,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缩影之一。
同时,它又是世界公认为环境最好、气候最宜人、经济最发达、文化最丰富、最具有活力、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大都市之一。
杭州城区由东向西依次分为市区、萧山区、余杭区和富阳区四个区域。
随着近年来杭州市经济实力和社会事业发展不断进步,杭州市形成了以杭州市中心城区为中心,覆盖主城区网络。
区内交通便利快捷,对外联系广泛、快捷高效。
而杭州东向西所形成的城市发展格局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战略中,杭州湾城市群发展格局中需要解决得一个重要问题。
四、自然因素分布
杭州城区地形属于丘陵地带,海拔高度一般在200~500米之间,且以丘陵山地为主,同时具有良好的地形条件;城区内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平缓。
由于地形地貌影响,杭州城区内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水系发达,形成了“三山两湖”,即“三山、两湖、三山北水、南北交融”。
其中,“三山”指桐庐、建德、淳安;“两湖”即千岛湖和东湖;“三山”指余杭、富阳、临安;“三山北水”指萧山南水”指富春江、千岛湖北水”指富春江、千岛湖及太湖湾一带。
自然气候条件
适宜植物生长和植物种类繁多,四季分明。
植物种类丰富且种类繁多,如: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藤本植物及灌木。
杭州城区地形主要以丘陵山地为主,山丘占总面积近八成。
平原地形主要为平原地带呈扇形分布,包括市区西部、中部、北部和东部部分区域。
平原地区海拔高度一般在200~300米之间(主城区较高),海拔低于300米的范围内为平原地带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山地多处形成山区平原地带地貌模式也是杭州市区地貌构成模式之一。
五、气候因素预测
从气候预测角度来看,杭州冬季受台风影响较为严重,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小,气温较为适宜,降水较为充沛。
但由于受杭州湾水汽条件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导致降水量小,且春季较长,春季多大风降温,夏季台风较为频繁,这一年中平均风力4~5级。
夏季台风频繁,秋季较少。
夏季台风多出现在夏季早、中雨、大雨、暴雨等强对流天气,且具有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由于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导致杭州夏季平均气温较高、极端最高气温也较高;而秋季台风多发生在秋季高温、多阴雨天气,气温低、降水少;冬季台风较少,其活动范围主要在渤海、黄海地区;而夏季台风一般较少活动范围集中在东海中、西太平洋上。
杭州夏季降水较少且多集中在夏季上午8点~下午4点之间较多;冬季风大、降温快;春季较多;夏季台风、冷空气活动频繁。
因此杭城冬季雨热同季十分明显。
在气温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杭州地区夏季温度平均为26.7℃~27.7℃,冬季平均为24.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