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由人的劳动生产活动形成的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实现着社会与自然的物质和信息交换,构成为生产力系统;在劳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和人的联系,使生产力获得具体的社会形式,构成生产关系体系。
社会和人不仅在起源上是同步的,而且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仍然并且永远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存在是社会的前提,没有一个个现实的人的存在,也就没有社会。
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人是无所不在的。
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存在,体现在人的活动之中。
离开了人去认识和研究社会,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是根本不可能的。
人总是社会的人。
马克思说:"人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是一种合群的动物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人类社会是每个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地和环境,它规定
着人的现实的存在和本质。
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联系,离开人类社会就无法理解现实的活动着的人。
劳动教育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劳动观

劳动教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劳动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劳动观是他们对劳动的理论观点和态度。
他们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交往的一种方式。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中,劳动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人类创造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他们认为,人类通过劳动的过程来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方式之一。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劳动的社会特性和历史发展。
他们认为,劳动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是不同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劳动关系的产物。
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劳动的方式和组织都有所不同。
例如,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描述为雇佣劳动,而将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描述为自由而创造性的劳动。
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劳动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
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具,工人成为劳动力的商品。
他们主张通过废除私有制和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来解放劳动者,让劳动者真正成为劳动的主人,并让每个人都能够全面发展和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
总而言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劳动观强调劳动的本质、社会特性和历史发展,并主张通过解放劳动者和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来实现劳动的真正意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他们的劳动观对于理解社会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 •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 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壤、气候、 山脉、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等。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和 经常的条件。 第一,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它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第三,它以系统、整体的形式制约着社会的发 展。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
人口因素的作用 • 一定数量的人口 是社会物质生产 的必要前提。 • 人口状况能够加 速或延缓社会的 发展。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5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马克思 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 能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且物 质资料的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 从而也就谈不上社会的存在和历 史的进步。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5
森林破坏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6
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是一 个科技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 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 识和整体社会实践的复杂问题。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7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 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8
“必须坚持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 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 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 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9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指的是一定社会从事物质 资料生产的具体的样式或形式,它是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
人类自从出现在地球上,就开始进行劳动活动。
劳动不仅仅是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手段,更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在劳动中,人类不仅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质财富,也培养了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首先,劳动满足了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
劳动的本质是通过人的智慧和体力,将自然界的资源转化为对人类有用的商品和服务。
从最原始的打猎、捕鱼、采集开始,到农业、手工业、工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劳动的过程不断改变和丰富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劳动创造了食物、衣物、住所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也创造了各种文化产品和科技成果。
没有劳动,人类无法生存,更不用说发展了。
正是通过劳动,人类实现了自身的物质繁荣和幸福。
其次,劳动培养了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互动的过程,通过劳动,人类认识和改造了自然界,也认识和改造了自己。
劳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自我实现和社会交往的过程。
在劳动中,人们通过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同时,通过劳动,人们也培养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创新精神。
劳动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增强了自信和自尊,也培养了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爱和责任感。
此外,劳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劳动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通过劳动,人类不断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新,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不仅引领了社会的高速经济增长,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同时,劳动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在劳动中,人们不断创造和积累着知识和经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劳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劳动过程中存在着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过长的问题。
在一些行业和职业中,人们需要长时间地投入劳动,甚至超出了身体和心理的负荷。
这会导致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受到损害。
其次,劳动过程中存在着劳动条件恶劣的问题。
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方式是一个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
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力和分配关系。
比如,封建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生产方式是封建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以工业为基础,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社会主义社会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生产方式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财富分配方式。
其次,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的阶级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物质生产方式不仅决定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的生产方式导致了阶级的分化和利益的对立。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导致了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集体所有制的生产方式使得劳动者能够共享生产成果,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
物质生产方式对阶级关系的改变对于改变社会的产权关系和社会的公平性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的科技发展和变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生产方式的进步和创新,社会的科技水平也会不断提升。
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促使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科技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以工业革命为例,工业生产的方式从手工劳动转变为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还推动了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结构转型。
最后,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物质生产方式不仅决定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决定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方式。
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义思想主导着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的利益追求和个人主义思想成为社会主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共产主义价值观和社会公平意识在人们中间得到普遍传播。
劳动议论文作文模板范文

劳动议论文作文模板范文劳动议论文,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中,劳动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劳动不仅是创造财富的手段,更是培养品德、锻炼意志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劳动的重要性,珍惜劳动,尊重劳动者,为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推动劳动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首先,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手段。
劳动是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途径,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方式。
在生产劳动中,劳动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付出,创造出各种产品和服务,满足人类多样化的需求,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正是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才使得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劳动,珍惜劳动,让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回报,推动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
其次,劳动是培养品德的途径。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本质活动,是培养品德、锻炼意志的有效途径。
在劳动中,人们学会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勤俭节约等美德。
劳动不仅能够培养人们的劳动习惯和工作态度,还能够磨练人们的意志品质和自律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推崇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让更多的人通过劳动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意志,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再次,劳动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劳动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劳动中,人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创新,提高了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强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劳动不仅能够让人们获得物质财富,更能够让人们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劳动者,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让劳动者通过劳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劳动的重要性,珍惜劳动,尊重劳动者,为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推动劳动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而不懈奋斗!。
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保障人类生存、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人类健康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五个方面阐述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一、保障人类生存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食物、水源、空气等基本生活要素。
维护生态安全,就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
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也将面临严重威胁。
因此,维护生态安全对于保障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二、促进经济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同时,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的发展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因此,维护生态安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石。
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为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维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地球生命的延续。
只有维护生态安全,才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使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延续和繁荣。
四、保障人类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的保障。
空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维护生态安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保护人们的健康。
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导致疾病的传播,维护生态安全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五、提高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个重视生态安全的国家,能够吸引国际投资、技术转移和优秀人才,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因此,维护生态安全对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维护生态安全对于保障人类生存、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人类健康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推广环保技术和理念,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境与资源的概念及其关系

环境与资源的概念及其关系环境与资源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环境指的是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体、地球表面等自然要素组成的生态系统。
资源是指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所获取到的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下面将对环境与资源的概念及其关系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
首先,环境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完全依赖于环境提供的资源和条件。
环境中的空气、水源、能源、土壤等自然要素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还为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和条件。
例如,空气是人类呼吸的基本需求,水源是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能源是推动工业和交通发展的驱动力。
因此,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资源是环境中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
人类通过对环境的开发和利用,获取各种资源来满足自身的物质和能量需求。
资源可以分为许多种类,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等。
自然资源是指由自然界提供的物质和能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人文资源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长期活动中创造的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文化遗产,如科技知识、文化艺术等;社会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组织、产权关系、人际关系等。
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环境与资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资源是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
环境是资源的来源和承载体。
资源的形成和存在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就像是手套和手的关系,手套是手的一部分,手的活动也离不开手套的保护和作用。
例如,水资源是由自然界的天气和地形条件共同形成的,森林资源是通过自然的生长和演替过程形成的。
资源离开了环境将失去其存在和发挥的基础。
其次,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对环境产生了影响。
人类对环境的资源进行开采和利用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正面的影响包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后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矿产资源的开采可以为国家经济增加贡献;负面的影响包括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如大规模森林砍伐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污染物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导致环境的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多方面的:
资源: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自然资源如水、土地、能源和矿产等为人类提供生活必需品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人力资源则是指人类的劳动能力和知识技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组织和制度:有效的社会组织和制度是确保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这包括政府机构、法律法规、经济体系和社会规范等。
政府机构负责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法律法规则为社会提供规范和保障。
经济体系则提供物质基础和机会,使人们能够满足生活需求和实现个人发展。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和工作效率,还为解决环境问题、改善医疗条件、推动社会进步等提供了可能性。
教育和知识传承:教育是培养和传承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知识的传承也使得人类能够从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中受益,不断积累和发展。
文化和价值观:文化和价值观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柱,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文化包括语言、艺术、宗教、习俗等,它们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社会认同。
价值观则是指人们对于道
德、公正、人权等问题的观念和追求,它们指导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资源、社会组织和制度、科技创新、教育和知识传承以及文化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