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宋代理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宋代七大哲学家

宋代七大哲学家中国宋代期间的程颢、程颐、张载、王安石、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七人,在哲学上有杰出的成就。
1.程颢(1032~1085年):河南伊川人,字伯淳,号明道。
宋明“理学”奠基者,其著作收入《二程全书》。
程颢与弟程颐提出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唯心主义体系,把世界的根源归结为“理”,也叫“天理”。
认为封建纲常伦理是永恒的绝对的真理,是世界唯一根源,是先天存在于人们心中的。
反对心外还有最根本的自然之天,表现出了他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2.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号叔川。
•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著作收入《二程全书》。
认为人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心中之知,要通过一件一件事去“悟”得自己心中之知。
其哲学思想是客观的唯心主义。
二程肯定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事物是有变化的,但是他们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没有发展的循环运动,是由神灵推动的,这是宣扬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在认识论上,认为人心中本来有知,于心上反省内求,便可以认识一切真理,属于唯心主义的唯物论。
3.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郿县人。
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
“关学”的创立人,《正蒙》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他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气,气是宇宙的本体,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聚散状态。
肯定事物都是矛盾的,认为没有对立的两面,就没有统一的物体。
在认识论上,认为人的认识首先要靠感觉器官,而感觉的来源是物质世界,强调认识必须穷究万物之理,理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王安石(1021~1086年):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字介甫。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
王安石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使用的基本范畴是“五行”和道。
认为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五行是五种运动着的元素,各有自己的属性。
道是高于五行的物质范畴,是物质运动的规律,他还认为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和对立斗争。
提出了新陈代谢的观点。
宋:理学家 朱熹简介

宋:理学家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字元晦。
宋朝理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的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种重要思潮,形成于宋朝和明朝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朱熹和王阳明。
宋明理学强调以理实行、以心证道,认为人的心性本善,通过自觉的良知和明辨是非来实现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
其核心观点包括“致良知”、“格物致知”和“心学”。
1. 致良知:指人内心的良知是能够判断是非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通过倡导致良知,以良知为导向行事,可以实现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升华。
2. 格物致知:表示要通过观察事物本体的本质,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和规律,从中领悟道德和真理。
通过“格物”可以明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从而实现对道德的认识和修养。
3. 心学:指通过直接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和认知来达到对道的认识和把握。
心学认为人的心中本具有天理的本体,只要通过反省和悟性的触动,就可以直接认知到天理的存在和觉悟。
宋明理学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贡献。
朱熹个人简介【关于朱熹的资料简介】

朱熹个人简介【关于朱熹的资料简介】朱熹,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朱熹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用!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人物生平年少求学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精编】朱熹和宋明理学PPT课件

(一)人的形成是“无极之真(理),二五 之精(气),妙合而凝”即“理与气合, 故能成形”,理在人身上形成“天命之 性”,气形成“气质之性”。
(二)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 之性”。天命之性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善 的观念,即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 因为天理先于天地万物,存于天地万物, 也先天的存在于人心中,他都是善的。 气质之性指人禀气所形成的性,由于气 有清浊的不同,所以“气质之性”有善 恶之分,但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
2021/7/17
28
朱熹在讲“万殊”时则较多地吸取张载的气 本论思想,用“气”予以解释。他说: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 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也。气之异者, 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答 黄商伯》,《文集》卷四十六)
2021/7/17
29
2021/7/17
2
一、朱熹的学术生涯
2021/7/17
3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 晦庵、晦翁等,祖籍徽 州婺源(今江西婺源) 。他生于福建尤溪,长 期活动于福建,晚年定 居于建阳(今属福建) 的考亭,其学被称为“闽 学”,其学派称为考亭学 派。
2021/7/17
4
乾道三年(1167),朱熹到潭州(今属 湖南长沙),讲学于岳麓书院。乾道六年( 1170),在建阳筑寒泉精舍,著述讲学。淳熙 二年(1175),在寒泉精舍研读周敦颐、二程 和张载的著作。并从中选取622条语录,编成 《近思录》,作为理学的入门书。
2021/7/17
46
(三)由于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所 以“人心”也分为“道心”与“人心”。
与“天命之性”相应的是道心,指封建道德 观念,它是“天理”形成的,所以是至善的;
宋明理学知识点总结

宋明理学知识点总结一、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理学起源于宋朝,而在明朝达到了鼎盛。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宋朝的理学先驱周敦颐提出了“心即理”、“理即性”的思想,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重要理论。
而程颢和程颐则进一步深化了理学的理论,发展了朱熹所谓的“理学正统”,形成了“理学新学”和“理学旧学”的两大体系。
而朱熹更是将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面整理了前人的学说,提出了“四书五经”、义理精微、致良知、格物致知等著名理论。
明朝的王阳明更是进一步发展了理学的思想,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观念,对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理学的核心理论和观念1.心性即理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心性即理”,即认为人的心性与宇宙万物的理是相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心性就可以认识和了解天地万物的规律和道理。
通过对心性的研究和修养,人们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达到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这一理论在理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立场。
2.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理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天地间的一切事物。
通过观察外在的事物和现象,人们可以了解事物背后隐藏的规律和本质,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天地间的万物。
格物致知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致良知致良知是理学强调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们天生就有一种具有良知的本性,只要人们能够恢复和发扬这种天生的良知,就可以达到人格的完善和境界的提升。
致良知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理学对于道德伦理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理学对于人性本质的探索和思考。
4.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理学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认识和行为的统一,要求人们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还要有正确的行为,只有认识与行为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升华。
三、理学的影响和意义1.哲学思想的推动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推动者。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
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
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
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
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
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
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
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程颢程颐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家。
在中国哲学史上,程颢程颐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位理学家的生平背景、主要思想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程颢程颐的生平背景程颢(1033年-1107年),字伯淳,号为靖庵主人,山西临洮县(今属甘肃临洮市)人。
他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程颢自幼聪慧,师从周敦颐学习,深受其影响。
他和朱熹并称为“程朱”,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贡献良多。
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号为显庐,山西长子县(今属北京市大兴区)人。
他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与程颢一同师从周敦颐,共同推崇道学,并以“一体”、“心性”为主要研究内容。
理学的主要思想内容程颢程颐共同创立了北宋理学派,他们的思想理念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对“人道”、“心性”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
首先,程颢程颐倡导的“人道”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人道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对后世的道德伦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其次,程颢程颐关注的核心概念是“心性”。
他们认为,心性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善良之源。
他们提出了“性即理”、“性即圣”等观点,主张通过修养和自我反省来发掘和发展人的内在潜能。
再次,程颢程颐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知与行应当相辅相成,只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他们提倡将学术研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
程颢程颐的影响程颢程颐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思想家和文化人。
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发。
首先,程颢程颐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的学术思想被后世广泛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宋代理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宋明理
学的重要思想家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西塾、石髓山人,江西袁州人,北宋理学派创立者、代表人物。
他是中国宋代儿童哲学家、文学家、
教育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学者。
1. 活着的时代:宋代中国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
理学思想的兴起也是当时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表现。
2. 理学派的兴起:朱熹与宋明理学
在宋代,朱熹创立了著名的理学派,被称为“宋明理学”。
他对中国
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学习是美德: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非常注重教育,他认为学习是每个人的美德,通过学习可以提
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维能力。
他主张“弘扬教育之道,增进人类之福祉”,强调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理性思维,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品德,
同时注重实践和实际运用。
4. 心学思想的核心:朱熹的“格物致知”
朱熹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是“格物致知”。
他认为只有通过观察世界现
象并研究其发展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他提倡人们要注重实际,要用实际去检验理论,而不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的政治思想
朱熹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个人修养
好了,家庭和国家才会得以良好的发展。
他提出了“致良知,诚意正心,心思一致,方可过人天人”。
他主张君主要依靠仁政来治理国家,主张
君臣之间要相互尊重,互助互利,实行以仁治国的政策。
6. 文化复兴运动的推动者:宋明理学的影响力
宋明理学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复兴运动。
数百年来,朱熹
的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
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理学思想在宋代和明代都得到了广泛
的传播和推崇。
7. 理学派在近现代的影响
理学派的思想在近现代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朱熹的思想强调了传统
文化的重要性,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伦关系,对于塑造个体的品质和完
善社会的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同时,朱熹的思想也促进了
文化交流和学术互动,对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结: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学思想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复兴,对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强调,以及对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的关注。
他的思想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