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代表人物及作品(DOC)

合集下载

理学十大学派简介

理学十大学派简介

理学十大学派综述一、内容心理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冯特(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动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

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

二、意动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

可以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

布伦塔诺1838年1月16日出生于德国望族,他的学生斯图姆夫、厄棱费尔和弗洛伊德等均是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意动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布伦塔诺把意动基本上分为三类:(l)表象的意动(感觉、想象),如我见、我听、我想象;(2)判断的意动(知觉、认识、回忆),如我承认、我否认、我知觉、我回忆;(3)爱憎的意动(感情、希望、决心、意向、欲望),如我感到、我的愿望、我决定、我意欲、我请求。

三、机能心理学派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包括意动心理学派、符茨堡学派、日内瓦学派、行为主义和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等。

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主要指美国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实用主义心理学派)。

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詹姆士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

把生理条件和心理现象都包括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中。

反对冯特式心理学的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元素,提出意识流的概念。

杜威的心理学为美国狭义的机能主义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其心理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是一个连续的整合的活动。

简述朱熹的学术著作及主要观点

简述朱熹的学术著作及主要观点

朱熹的学术著作及主要观点一、朱熹的学术著作简介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宋代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的学术著作丰富多样,包括注释大量儒家经典、著述理学思想的著作以及散文等。

朱熹以其《周易》、《四书章句集释》和《大学章句》等注释著作最为著名,对经典的注释不断加工细化,并融入自己的理学思想。

朱熹所著的《四书章句集释》是他在经典注释方面的巅峰之作,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进行逐篇解释和评注,形成了独特的理学体系。

此外,朱熹还著有《道德经章句》、《尚书章句》、《史记集解》、《春秋左氏传正义》等丰富的著述,涵盖了儒家经典和史书的注释和研究,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朱熹的主要观点朱熹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经典的注释和解释中,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朱熹主要观点的要点。

1. 大学之道,修身为本朱熹认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人的修身,人的修身需要遵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止于至善”的原则。

他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通过实践来增长知识和提升人性的品质。

他认为只有先求自己的道德自律,才能影响家庭、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2. 诚信与人性的正本朱熹强调“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品质,是人性的正本。

他认为“诚”是一种内心纯洁无私的态度,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感受和理解的基础。

在经典的解释中,他注重对经文中“诚”字的解读,将其作为个体修身和社会治理的关键要素。

3. 理学的核心观点:理即事理朱熹对理学的发展给予了重要贡献,并形成了其核心观点:“理即事理”。

理学强调通过“理”来认识和处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朱熹认为只有理解“事理”,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道理。

朱熹重视实践,认为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实践是人认识和实现道德的基本途径。

他主张将理学思想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将道德理论融入社会实践。

4. 敬畏天命与道德修养朱熹注重对天命的敬畏和顺从,认为天命是人所不能抗拒和改变的,但同时强调个体要通过道德修养,以符合天命的要求。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老子(传说前 600 年左右—前 470 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首创人,世界文假名人。

老子别名老聃,相传他一世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须,因此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期间,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

他博览群书,孔子漫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老子暮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2、永久的“至圣先师”——孔子孔子 ( 前 551 年 9 月 28 日~前 479 年 4 月 11 日)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

英文:Confucius,KungTze 。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首创人,世界文假名人。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品行中的长处与弊端,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3、踊跃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庄子(约前 369 年—前 286 年),汉族。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 ( 今安徽省蒙城县 , 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有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首创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仍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代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4、民本思想的前驱者——孟子孟子(前 372 年—前 289 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

名轲,字子舆。

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战国期间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5、不是“醇儒”的荀子荀子( xunzi )(前 313 年-前 238 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伟大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个人生平简历.doc

伟大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个人生平简历.doc

伟大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个人生平简历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对于他的去世,我们深表难过和遗憾,下面一起来跟着我了解下这位伟人的生平,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霍金简介个人基本信息:中文名:史蒂芬·威廉·霍金外文名:Stephen William Hawking别名:小爱因斯坦、宇宙之王出生日期:1942年1月8日出生地:英国牛津主要研究领域:宇宙论和黑洞主要作品:《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时间简史续篇》、《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时空本性》、《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他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

国际著名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教授。

这位生于1942年的当代享有盛誉的杰出学者,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霍金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大学学习后期开始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半身不遂。

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

1972年后在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部进行研究工作,1975年任重力物理学高级讲师,1977年任教授。

心理学三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心理学三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心理学三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心理学流派大致有: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功能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

这些流派着重于心理本质的探索,是其基本理论部分。

下面对这些流派进行逐一分析,实际这种种流派都是着重心理现象、过程或功能的某个环节,而忽落其他环节所引起的,是片面、局部或环节性的研究,没有进行整体、全面或本质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外化的一个表现(行为)进行研究。

心理通过神经系统来支配肌肉收缩和舒张产生动作,从而产生行为。

心理的这种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心理发挥作用的主要而且明显的渠道。

心理发挥作用的方式还有许多渠道,例如:谈话、书面语言和眼神等。

实际上,心理通过神经系统表现于外的整体现象是体态,行为是从体态之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被优先发展而且突出出来,以致掩盖整个体态。

体态的其他分支好比星辰,而行为就好比太阳,行为掩盖了其他分支的光芒,人们往往是从明显而突出的部分着手来研究的,所以行为在心理学研究中被突出出来。

甚至以研究行为来代替心理的研究,把心理学定位为研究行为的科学,这是研究方向的歧化和膨胀。

行为主义心理学只是对心理的一个外在现象的研究,心理表现的整体是体态,体态还有其他形式----言谈、书面语言和眼神等等,近年来语言心理学的兴起就是一个明证。

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的侧重方向是潜意识功能的探究,确切的说是对压抑在潜意识中的伤害意识的研究。

而心理的其他方面都很少涉及。

其实潜意识与意识的界限并没有弗洛伊德所说那样明显。

比如边骑自行车边看风景,骑自行车的行为控制可以根据情况变化随时出入潜意识。

本质上意识也是潜意识,意识的内容一旦不被注意就压入潜意识,变成潜意识的内容。

人的绝大部分行为是受潜意识控制的,受意识控制的行为只占很小的比例,这样有利于一个人同时从事多项运动,更深刻讲有利于人类适应自然,人的心跳、呼吸和眨眼等基本生理活动都是受潜意识控制的,这有利于减轻意识的压力。

艾萨克·牛顿——近代物理学之父

艾萨克·牛顿——近代物理学之父

艾萨克·牛顿——近代物理学之父艾萨克·牛顿介绍中文名:艾萨克·牛顿外文名:Isaac Newton国籍:英国出生地:英国林肯郡伍尔索普村出生日期:1643年1月4日逝世日期:1727年3月31日职业:物理学家、数学家毕业院校:格兰瑟姆中学、剑桥大学信仰:自然神论主要成就: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与莱布尼茨共同发明微积分发明反射式望远镜和光的色散原理被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代表作品:《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逝世地:英国伦敦肯辛顿研究领域: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科学等所获荣耀: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晚年任职:英国皇家铸币厂厂长和督办智商:290少年时代1643年1月4日,艾萨克·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乡下的一个小村落伍尔索普村的伍尔索普(Woolsthorpe)庄园。

在牛顿出生之时,英格兰并没有采用教皇的最新历法,因此他的生日被记载为1642年的圣诞节。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他同样名为艾萨克的父亲才刚去世。

由于早产的缘故,新生的牛顿十分瘦小;据传闻,他的母亲汉娜·艾斯库(Hannah Ayscough)曾说过,牛顿刚出生时小得可以把他装进一夸脱的马克杯中。

当牛顿3岁时,他的母亲改嫁并住进了新丈夫巴纳巴斯·史密斯(Barnabus Smith)牧师的家,而把牛顿托付给了他的外祖母玛杰里·艾斯库(Margery Ayscough)。

年幼的牛顿不喜欢他的继父,并因母亲改嫁的事而对母亲持有一些敌意,牛顿甚至曾经写下:“威胁我的继父与生母,要把他们连同房子一齐烧掉。

”1648年,牛顿被送去读书。

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

十个名人介绍

十个名人介绍

十个名人介绍1、史蒂芬·威廉·霍金,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2、孔夫子: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3、玛克西姆·高尔基玛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4、穆罕穆德——穆斯林教创始人。

5、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

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6、海伦·凯勒——创造人间奇迹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著名的残障教育家、作家。

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

7、动物学之父——亚里士多德8、牛顿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9、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是儒学的转折点。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朱熹的个人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市)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

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

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

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

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

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

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

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理学思想武夷书院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3],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理气论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4]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理是事物的规律。

[5]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6]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

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

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

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

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

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

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

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朱子语类“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

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

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犹日穷其理而已矣。

”(《二程遗书》)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

他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

[7]从认识的目的来看,朱熹讲“格物致知”是为了当圣人[8]。

认为若做不到“格物致知”,无论如何都是凡人,只有达到“物格知至”,方可进入圣贤之域。

“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

”(《文集》)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

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样,回不到老家。

他说:“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文集》)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

朱熹的知行观,是指儒家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实践。

由于道德实践需要封建伦理指导,因此“知为先”。

又因封建伦理不能只流于空谈,所以“行为重”。

“知先”“行重”是实践道德的两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如果从认识的角度看,“知先行后”颠倒了主次关系。

认识来源于实践,知行之间应以“行”为第一性。

“知为先”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

至于所谓“行为重”,虽有其合理因素,但它强调的也只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个人道德实践。

[9]人性二元论在人性问题上,朱熹直接继承了张载和二程的思想。

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

朱熹对此说十分赞赏,认为这个思想“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发明千古圣人之意,甚为有功。

”(《语类》)二程继张载后,对“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作了区别。

在张、程思想的基础上,朱熹又全面论证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

“理”与“气”,人生不可缺少[10]。

“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浑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

人体形成之时,必禀此气,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

它有善有恶,名曰“气质之性”。

上述二性并存于人身,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论观点。

教育思想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论述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他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朱子读书法朱熹题赠门人彦忠彦孝诗册册页“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

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

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科学思想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

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11]”“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

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12]认为对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气象等万事万物都应该研究。

朱熹对于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著名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以及历代天文地理知识都有涉猎,特别是对北宋自然科学家沈括名著《梦溪笔谈》钻研尤深,使得《梦溪笔谈》成为其科学思想的来源之一。

朱熹著有《参同契考异》,并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过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如从对高山螺蚌壳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变化等,如月用胶泥制作过立体地图。

朱熹学生黄斡在《朱先生行状》中称朱熹“至若天文、地志、律历、兵机,亦皆洞究渊微。

”朱熹67岁时曾回忆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

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

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

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从小就关心天文问题,甚至思想得几乎成病,至老都在思量天地壁后是何物。

这都说明,他把理学推向鼎盛时期,使儒学的哲学化达到很高的水平,是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思想作基础的。

朱熹重视观察实证:“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

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究也。

”[13]提出要更好地研究历法,需要有好的观测仪器进行观察、检验。

朱熹曾详细地描述了自己设想的一种可以使人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假天仪”。

他设想设计一个球体类似天球,球体内部标上星辰位置,人进入球体内部,随着球体的转动人可以随之观察星辰。

“极星出地之度,赵君云福州只廿四度,不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台,却只差八度也。

子半之说尤可疑,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却是天地之中也耶?”[14]朱熹用浑仪观测过北极星的位置与地面所构成的夹角,并试图通过比较各地北极星的高度及其与地中岳台的关系以证明大地的运动,表明了他通过对照比较各地不同的观测数据而进行怀疑思考的科学精神。

据乐爱国先生的研究,朱熹的《北辰辨》是专门讨论天球北极星座的论文;在《尧典》注中,朱熹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并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浑天仪结构。

除此之外,朱熹对地质学化石、否认神创论、宇宙起源、地心说、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体形状、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对气候的影响、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诊脉、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布局及具体的生产技术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

周易本义1986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周易本义.朱熹注》为朱熹著。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亦字仲晦,别号有晦庵、晦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等。

天资聪慧。

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遵父遗训,师事胡宪、刘勉之、刘子翬三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