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分类与分布

合集下载

气的分类

气的分类

宗气
由谷气和清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之气。 由谷气和清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之气。
宗气的生成 : 宗气的分布: 宗气的分布: 宗气的生理功能: 宗气的生理功能:
(1)走息道以行呼吸; )走息道以行呼吸; (2)贯心脉以行气血; )贯心脉以行气血;
(3)下注丹田以资助先天元 )用的气。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是血液的重要 组成部分, 组成部分,营、血二者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 血二者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 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常称为“营阴”。 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常称为“营阴” 营气的生成 : 营气的分布: 营气的分布: 营气的生理功能: 营气的生理功能:
(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袭 )护卫肌表, (2)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3)调节控制腠理开合,汗液 )调节控制腠理开合, ▲ 的排泄,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的排泄,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卫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有卫外御邪的作用,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有卫外御邪的作用, 故称之为“卫气” 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 又称 卫阳” 又称“ 故称之为“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又称“卫阳”。 卫气的生成 : 卫气的分布: 卫气的分布: 卫气的生理功能: 卫气的生理功能:
▲ (1)化生血液 ) (2)营养全身,营气循血脉 )营养全身, 流注于全身,五脏六腑、 流注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 骸都得到营气的滋养。 骸都得到营气的滋养。
卫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有卫外御邪的作用,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有卫外御邪的作用, 故称之为“卫气” 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 又称 卫阳” 又称“ 故称之为“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又称“卫阳”。 卫气的生成 : 卫气的分布: 卫气的分布: 卫气的生理功能: 卫气的生理功能: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资料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基础理论资料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以五脏为中心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因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以及某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和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可以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二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三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

中医基础理论气

中医基础理论气

气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即无形之气和有 形之气。无形之气是指存在于人体内部 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有形之气 则是存在于人体外部的各种表现和现象

气的分类
元气
是人体最基本、最重 要的气,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
积聚于胸中,能助肺 呼吸、贯注心脉、推 动气血运行。
中气
即脾胃之气,具有消 化饮食、化生血液、 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 。
气逆
定义
原因
气逆是指气在体内上升太过 或下降不及,导致脏腑功能
紊乱的病理状态。
气逆可由情绪波动、饮食不 当等多种因素引起。
症状
治疗
气逆的症状因部位而异,常 见的有咳嗽、呕吐、呃逆、
嗳气等。
气逆的治疗以降气为主,常 用的中药有旋覆花、代赭石 、沉香等。同时,针灸等方
法也可用于治疗气逆。
05
气的治疗应用
调节作用
气能够调节人体的水液代 谢、呼吸、消化、血液等 多个系统的功能,维持人 体的健康平衡。
03
气机与脏腑功能
气机升降出入
气机升降
中医认为,气在人体内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主要包括上升 和下降两种趋势。气机升降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 重要。
气机出入
气机的出入指的是人体之气通过呼吸、汗液、尿液等方式与 外界进行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样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具有重要意义。
04
气滞、气虚、气逆
气滞
定义 气滞是指气在体内局部或整体运 行不畅,导致阻滞不顺的病理状 态。
治疗 气滞的治疗以行气为主,常用的 中药有陈皮、青皮、枳实、木香 等。同时,针灸、推拿等方法也 可用于治疗气滞。
原因 气滞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饮 食不当、情绪波动、外邪侵袭等 。

中医基础理论--气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气  ppt课件
白术2
第一节 气
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脾、心经。 [功效应用] 1.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及水湿所致的 多种病证。 2.健脾补中,用于脾虚证。 3.宁心安神,用于心神不宁证。
第一节 气
茯苓1
第一节 气
茯苓2
第一节 气
茯苓3
第一节 气
甘草 [性味归经]甘、温。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1.补益心气,用于心气不足之心悸。 2.补脾气,用于脾气虚证。 3.止咳化痰,用于咳喘证。 4.缓急止痛,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疼痛。 5.解毒,用于药物、食物中毒。 6.调和药性。
第一节 气
二、气的运行 气机—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 异常情况 气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 气逆:胃气上逆,肺气上逆。 气陷:中气下陷。 气闭:
第一节 气
三,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固摄血液,体液,汗液,尿 液,精液,月经,脏器。 异常:出血,自汗,尿失禁,流涎,泄泻, 滑精,早泄,崩漏,带下,胃下垂。 5.气化作用。
第一节 气
人参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肺、脾、心、 肾经。 [功效应用] 1.大补元气,用于元气虚极欲脱证。 2.补益肺脾之气,用于肺脾气虚证。 3.生津止渴,用于热病津伤口渴。 4.安神益智,用于心脾气虚之失眠健 忘等。
第一节 气
人参1
第一节 气
人参2
第一节 气
第一节 气
3.营气 是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又称 “荣气”、“营阴”。 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营气亏虚:头晕目眩,唇淡无华,妇女月 经量少或闭经。
第一节 气
4.卫气 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 对,称“卫阳”。 卫气的功能:(1).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2).温煦脏腑,润泽皮毛。 (3).调节肌腠的开合。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主内守属阴,卫 主外卫属于阳。 营卫不和: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分类与分布.docx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分类与分布.docx

---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分类与分布人体之气,从整体上,由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由肺所吸入的清气所成,并充沛于全身。

但具体来,人体的气是多种多的,且由于其主要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之不同,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主要有如下几种:(1)元气( 2)宗气( 3)气( 4)气( 5)其他概念:元气,又称“原气”、“真气”。

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中医学元气是人体生命活的原力。

成与分布:元气来源于。

元气的成,以所藏的精气主,依于中精气而化生。

《。

三十六》:“命者,⋯⋯原气之所系也”,即明确地指出了元气根于之“命”。

人的中精气,以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基,又依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而壮大。

故《灵枢。

刺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可,元气亦是由先天之精所化,又依水谷精气之充而旺盛,而且后天之精气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故《景岳全。

脾》:“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天之功,亦可居其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可以看出,元气的盛衰,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之禀,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之功能弱,密切相关。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内至五脏六腑,外达于肌肤腠理,皆都以三焦为通道而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

故《难经。

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功能: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激发和温煦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所以,元气不仅有“与谷气并而充身”的作用,而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就强健而少病。

故《金匮要略》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反之,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调,或因久病耗损,则可致元气生成不足或损耗太过,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脏腑机能低下,而产生种种病变。

因此,元气是否充沛,乃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保证。

中医基础理论--气ppt

中医基础理论--气ppt

气逆
总结词
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乱而上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刺激、饮食不当 、外邪侵入等因素引起。
详细描述
气逆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呕吐、呃逆、嗳气等症状。气逆可涉及肺、胃 、肝等脏腑,临床需根据不同脏腑的气逆进行辨证施治。
气脱
总结词
气脱是指元气耗竭,脏腑功能严重减退,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的多元性
中医认为,气是一种多层次的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 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功能。例如,在人体内,气可以表现为 精、血、津液等多种不同的物质。
气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
核心概念
气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核心概念,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中医 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动力,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 主导因素。
补气养血药
如熟地黄、阿胶等,具有补气养血 、滋阴润燥的功效,可用于改善面 色萎黄、头晕心悸等症状。
补气固脱药
如人参、五味子等,具有大补元气 、固脱救逆的功效,可用于改善虚 脱、休克等症状。
常用补气中药介绍
人参
黄芪
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智安神等功效 ,可用于改善体虚欲脱、肢冷脉微、久病虚 弱等症状。
作用
中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机升降,达到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 能的目的。如益气药可补益元气,养血药可补血养心,平肝 药可舒肝解郁等。
补气药的分类及作用
补气药的分类
根据中药的性味和作用特点,补气 药可分为益气健脾药、补气养血药 、补气固脱药等。
益气健脾药
如党参、黄芪等,具有健脾和胃、 益气生津的功效,可用于改善脾胃 虚弱、体倦乏力等症状。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是指一种物质对另一 种物质具有促进、滋生的作用,相克是指一种物质对另一种 物质具有抑制、制约的作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是维持宇 宙和人体平衡的重要机制。

精、气、血、津液、神--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讲义2

精、气、血、津液、神--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讲义2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讲义2精、气、血、津液、神三、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运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

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所以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

(二)血的生成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是精和气。

精,包括水谷精微和肾精,而肾精除了先天来源外,亦依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因而,此“精”主要指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中又包括生成营气的水谷之精气和津液两部分。

“气”,即指自然界之清气。

从另一角度来说,水谷之精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而生成营气,营气再加上津液,便生成血液,所以说血液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血液的生成过程,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饮食物经过脾的运化,吸收其中的精微,转输至心肺,经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如心之“化赤”,肺之吸入自然界清气,从而便形成血液。

总之,血液是以水谷精微、肾之精髓以及自然界之清气为物质基础,通过脾、胃、心、肺、肾等脏的一系列功能活动而生成的。

如果某一脏的功能低下,影响了生成血液的物质来源或气化过程,便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从而产生血虚等病理变化。

(三)血的功能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各组织器官和化神的功能。

血中含有营气和津液,是人体所必须的养料。

血液在经脉中运行,主要起着输送养料的作用,内至脏腑,外达五体、五官九窍,不断地对它们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液是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在人体血气充盛、血脉和调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

(四)血的运行血液的运行必须有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就是血脉系统。

血脉,又简称“脉”,脉为“血府”,它亦是经络系统的内容之一,所以有时亦称血液在经脉中运行。

血液流布于全身,是循环不息的。

在这个血液循环的系统中,心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脏器,它是整个循环系统的枢纽。

中医基础理论气

中医基础理论气

《中医基础理论气》2023-10-26•中医对气的理解•气的生成与运行•气与脏腑的关系•气的病理变化目•气的养生与调理•中医气学在现代医学的应用录01中医对气的理解1气的定义23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活力之源。

中医认为,气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所组成。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质,其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但以升降出入为其基本形式。

指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大气,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自然之大气指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功能和活力表现,包括呼吸、心跳、消化、排泄等。

人体之精气指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产生的各种物质和能量。

脏腑之气气的分类03防御作用气能够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并与抗病能力有关。

气的作用01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个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02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能够维持人体体温的稳定,并促进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活动。

02气的生成与运行气的生成源自父母的生殖之精,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

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宗气元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的呼吸进入体内,与先天之气结合,形成人体的气。

聚集于胸中,是人体后天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持呼吸、调节血行、调节肢体的活动等作用。

由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有推动生长发育、温煦脏腑经络、防御外邪等作用。

升降出入气在体内不断地升降出入,维持着人体的动态平衡。

脏腑气机各个脏腑之气在体内升降出入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例如,心肺之气主降,肝胆之气主升,脾胃之气主降,大肠膀胱之气主升等。

经络之气经络是气的传导通路,通过经络将各个脏腑之气联系起来,形成整体的气机运行。

调节机制气的升降出入受到脏腑功能、经络通畅度、情志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调节这些因素来调节气的运行。

针灸按摩针灸和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节气的运行。

例如,针灸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气机,按摩膻中可以宽胸理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分类
与分布
人体之气,从整体上说,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由肺所吸入的清气所组成,并充沛于全身。

但具体来说,则人体的气是多种多样的,且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之不同,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主要有如下几种:
(1)元气(2)宗气(3)营气(4)卫气(5)其他
概念:元气,又称“原气”、“真气”。

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中医学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组成与分布:元气来源于肾。

元气的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而化生。

《难经。

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即明确地指出了元气根于肾之“命门”。

人的肾中精气,以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而壮大。

故《灵枢。

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可见,元气亦是由先天之精所化,又依赖水谷精气之补充而旺盛,而且后天之精气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故《景岳全书。

论脾》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可以看出,元气的盛衰,并不完全取决于先天之禀赋,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之功能强弱,密切相关。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内至五脏六腑,外达于肌肤腠理,皆都以三焦为通道而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

故《难经。

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功能: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激发和温煦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所以,元气不仅有“与谷气并而充身”的作用,而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就强健而少病。

故《金匮要略》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反之,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调,或因久病耗损,则可致元气生成不足或损耗太过,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脏腑机能低下,而产生种种病变。

因此,元气是否充沛,乃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保证。

现代实验资料证实,益气助阳药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加速免疫力形成的作用。

因此,有人提出“元气可能是机体免疫能力形成的物质基础”的论断。

此外,人体的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气之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概念:宗气,又称“大气”。

宗,有本始之意。

故在《灵枢。

五味》中称之为“大气”。

《医门法律。

大气论》亦说:“大气,即宗气之别名。

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经脉奉之为尊主也。

”所以,宗气是积于胸中的后天宗始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

故《灵枢。

五味》又说:“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组成与分布:宗气,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合而成。

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旺盛与衰少。

宗气的分布,是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上“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灵枢。

五味》);下则“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于足。

”(《类经。

针刺类。

解结推引》)故《灵枢。

刺节真邪》又说:“宗气留于海(指胸中”气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功能:《灵枢。

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

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

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故清。

周学海在《读书随笔》中指出:“宗气者,动气也。

凡呼吸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骨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素问。

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

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概念:营,是营养、营运之意。

营气,是与血共同运行于脉中之气。

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为“荣气”。

营气与血液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又常常“营血”并称。

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组成与分布:营气,主要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

功能: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

概念:卫,有卫护、保卫之意。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

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卫气亦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又称之为“卫阳”。

组成与分布:卫气,主要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源于中焦脾胃,开发于上焦。

卫气的特性是“�G疾滑利”,即是说卫气的活动能力特别强,流动很迅速。

所以其分布则是卫气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故《素问。

痹论》说:“卫者,……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功能:卫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等。

应当指出,营气和卫气,虽都以水谷之精气为其主要的生成来源,但是“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

营卫生会》);营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外卫而属于阳,两者之间的运行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方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正常的体温、正常的“昼精而夜寐”,以及正常的防御外邪的能力;反之,若营卫失和,则可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多汗,“昼不精而夜不寐”(《灵枢。

营卫生会》),以及抗御外邪能力的低下等等。

此外,人体的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气之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应当指出,在中医学中,气的名称尚有很多。

如:把机体从饮食物中所吸取的营养物质,称作“水谷精气”、“谷气”;把致病物质或因素,称作“邪气”;把体内不正常的水液,称作“水气”;把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作“正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作用,称作“四气”等等。

由此可见,“气”在中医学中,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有作为“性质”,有作为“功能”,亦有作为“气候”等。

但这些都和本节所论述的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气”,是有区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