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与“比拟”修辞手法辨析

合集下载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和比拟的区别:(1)比喻和比拟都有“像”字,但它们既不相同,也不相近。

(2)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出现,而比拟中不一定出现本体或喻体;(3)比喻只能用明喻,不能用暗喻。

(4)比喻可以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把抽象事物具体化;比拟却只能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

1。

两者的主要区别比喻和比拟都是修辞手法,因为二者都有比喻词,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但是它们的区别是显然的。

例如:1、《水晶之歌》的小说语言十分精练。

例如:再如,再如例如:小说开篇写“水晶”,结尾又以这位“神奇女王”自喻,再次点明了这部作品是“献给水晶的赞歌”,这里将虚拟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

(1)(2)2。

二者的表达效果比喻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比拟更富有情趣,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并使读者产生愉快的感受。

3。

二者适用范围不同比喻和比拟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可以运用于各种文体。

但是它们又各有侧重,不能互相替代。

4。

使用方法不同比喻和比拟都是修辞手法。

比喻的特点在于,借助比喻的表现手法,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比喻的结构多是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在前,喻体(打比方的事物)在后。

因此,只要理解了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抓住喻体的特征,就不难判断出本体来。

而比拟的结构多是本体(被比拟的事物)在前,喻体在后,本体和喻体合二为一。

比拟有三种形式:拟人、拟物和拟物。

其中拟物又包括拟声、拟态和复合拟物。

比拟属于比喻的范畴,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

比拟是对本体的摹拟,但它不同于摹拟。

我们说某人像某人,只是把他当作某人,而不是把他当作另一个人;而比拟却是把某人当作另一个人。

我们称甲事物是某人,就是指甲事物具有乙事物的特点,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述。

5。

使用条件不同比喻和比拟虽然都是修辞手法,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比喻必须出现本体和喻体。

也就是说,没有出现本体或喻体的比喻是不存在的。

而比拟可以出现本体和喻体。

比拟在形式上比较灵活,可以不出现本体和喻体,也可以出现本体和喻体。

极易混淆的两组修辞手法辨析

极易混淆的两组修辞手法辨析

极易混淆的两组修辞手法辨析一、比喻与比拟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之间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二者融为一体。

二者的表达效果略有差别。

虽然二者都具有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效果,但比喻重在“喻”,即通过甲乙的相似点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特点,使画面更加生动;比拟则重在“拟”,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例如,在《春》中,作者写道:“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很明显,雨与牛毛、花针、细丝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

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丝的细密和缥缈,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作者写道:“一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的柳树枝头的金色的花朵嗡嗡着。

看不见的云雀在天鹅绒般的绿油油的田野和盖满了冰的收割后的田地上颤巍巍地歌唱着;田凫在那积满了塘水的洼地和沼泽上面哀鸣;鹤和鸿雁高高地飞过天空,发出春的叫喊;脱落了的毛还没有全长起来的家畜在牧场上吼叫起来了;。

真正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作者笔下的“蜜蜂”会“探险”,“云雀”会“唱歌”,“田凫”会“哀鸣”,“鹤”和“鸿”会“叫喊”,“家畜”会“吼叫”说话。

他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让事物具有人的某些特点,使读者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

二、排比与对偶排比是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连接说出来的修辞方式。

而对偶是指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者相连意思的修辞方式。

排比和对偶都具有形式整齐、节奏分明、声音和谐等语言特点。

但是,从形式上看,排比是由三个或多个短语或句子连接起来的,对偶是由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的。

从字数上看,排比可以不拘泥于字数的多与少,而对偶则要求每一个句子字数相同或者相当。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是什么

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是什么

比拟和比喻主要用来加强语言的含义,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其区别有侧重点不同、性质与作用的不同、句式结构的不同,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侧重点不同
(1)比拟重在“拟”,将A事物比作B事物,两者是互相融合的。

(2)比喻重在“喻”,将A事物比喻成B事物时,两者是分开的。

2.性质与作用的不同
(1)比拟:将另一事物具有的特性用于本事物。

(2)比喻:找出与本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然后,将本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3.句式结构的不同
(1)比拟:主要依靠个人的想象,然后,将本体比拟成其他事物的某一特性。

(2)比喻:由本体、喻体与喻词这三部分组合而成。

拓展阅读
1.利用比拟的手法,描写句子。

(1)蒲公英随着风婆婆高低起舞。

(2)红石榴非常高兴地裂开了嘴。

(3)春天的风轻轻拂过,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2.利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句子。

(1)她的脸红得像一个苹果。

(2)弯弯的月亮就像一艘小船。

(3)她的眼睛就像星星一样漂亮。

(4)秋天的雨就像是一个空调,吹走了夏天的炎热。

(5)大雪就像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鹅毛,轻轻飘落。

比拟与比喻,拟人的区别

比拟与比喻,拟人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请看如下例句:(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高考语文备考: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高考语文备考: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修辞手法归纳主要考查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复、排比、设问、反问等。

区别比喻、借喻、借代比喻种类:明喻:孩子们像花朵。

暗喻: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借喻: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他顶着一头蓬草走进了教室。

博喻:朱自清《荷塘月色》“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借喻:白银盘里一青螺;他顶着一头蓬草走进了教室 借代:黑框眼镜跑进了教室;红领巾扶老奶奶过马路区别比喻、比拟拟人:把物拟作人 水稻笑弯了腰;小草从地里钻出来拟物:把人拟作物把人拟作动物:她蜷缩在地上把人拟作植物:现在全县莲塘的生产大发展,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

把人拟作事物:人群不顾一切涌上来 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洪水咆哮着一奔而下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重在“喻”,喻体一定出现比拟:重在“拟”,拟体一定不出现岸边的垂柳醉汉似的摇晃着。

(比喻)岸边的垂柳醉了似的摇晃着。

(比拟)(1)敌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 比喻(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比喻(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比拟(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比拟1、“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2、“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这是借喻,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

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

3、“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如何辨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喻与比拟

如何辨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喻与比拟

如何辨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喻与比拟黄佑珍关键词: 小学比喻比拟内容提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已经渗透了相关的修辞手法的教学。

如比喻、夸张、比拟、反问、设问、对偶、排比等。

比喻句和比拟句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修辞内容。

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比拟?有比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吗?有人的句子就是拟人句吗?如何判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比喻与比拟的修辞手法,是我们小学教师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比喻与比拟的概说(一)比喻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这种修辞手法叫比喻。

①由此而言,构成比喻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如“我脚底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不能够成比喻,因为它不符合本质不同这个条件。

而“我心里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小学语文第六册《一束鲜花》)②就能构成比喻。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例如:“这只猫像一条鱼。

”不能构成比喻,因为它们没有恰似点。

而“这只猫像一只小老虎”。

就能够成比喻。

比喻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词语)组成。

比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许多类型。

教学上,一般根据比喻的构成特点分成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比喻在文中可以起到化平淡为深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的作用。

例如:(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小学生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2)万里江山变成了粉装玉砌的世界。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场雪》。

(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场雪》)上述例句,例(1)是明喻,把漓江水的绿比作一块无暇的翡翠,比喻词“仿佛”。

例(2)是暗喻,把雪后的万里江山比作粉装玉砌的世界。

暗喻词是“变成了”。

例(3)是借喻,本体柳条儿句中直接用“银条儿”代替。

(二)比拟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想象的手法,故意把物当作人,甲物当乙物来描写的修辞手法,叫比拟。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比喻与比拟修辞辨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比喻与比拟修辞辨析
✓ 第二,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 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 喻体必须出现。
✓ 第三,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比喻 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
2.典例分析
请分析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例1]顿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拂晓的到来毕竟是无 法抗拒的。(夏衍《包身工》)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 《故乡》)
2.比喻的构成条件
2.1 要素:本体(非必要)+喻体(必要)+比喻词(非必要)
2.2 特性:类似性(高考重点) 例: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
➢ 1.2 拟物。拟物又包括三类:一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 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三是把抽象概念当 作物来写。
1.1 拟人
➢ ①把动物当作人来写。 例:一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的柳树枝头的金色的花朵嗡嗡着。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 ②把植物当作人来写。
例: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 《团泊洼的秋天》) ➢ ③把无生物当作人来写。
沙漠之舟——骆驼 / 纤维皇后——丝绸
1.2 暗喻
➢ 变体 ③复指式 喻体复指本体: 大地母亲 / 时间老人 / 人老珠黄 /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④并列复句式 前喻体,后本体: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鼓不敲不响,理不辨不明。 前本体,后喻体: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浅析“比喻”与“比拟”两种辞格之异同

浅析“比喻”与“比拟”两种辞格之异同

浅析“比喻”与“比拟”两种辞格之异同作者:刘佩容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27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碰到学生对“比喻”和“比拟”两种手法辨析不清。

其实,这两种辞格有一些看似相似的点,但是也有诸多的不同点。

首先,谈谈“比喻”和“比拟”两者的相同之处。

现在许多的修辞学专家在论著之中都把比拟纳入广义的比喻的范围,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借助两种以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点,作为中介物,暂时地有条件地相提并论,互助互补,交相辉映,混为一谈,合二为一”①(王希杰《修辞学导论》)。

从“形”上看,比喻是由本体和表体构成,比拟也是由本体和表体构成。

可是,我们要更清楚、更深入地了解这两种辞格,要从它们之间的“异”来区分。

首先从概念上而言,两种修辞手法就迥异。

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也叫“譬喻” “打比方”。

在我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而比拟,也是一种修辞手法,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给比拟下了一个定义:“将人拟物(就是以物比人)和将物拟人(就是以物比人)都是比擬。

”其次,就分类而言,两者也不尽相同。

比喻,一般从形式上可分为“明喻” “借喻” “暗喻”三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明喻”典型格式“A像B”,其中,A是本体,B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是联系本体和喻体的桥梁。

如:“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向前去。

”当然,比喻词除了“像”比较常见外,还有“好像” “好比”“如同”“若”等。

暗喻,又称隐喻,是一种以“是” “变成”等喻词结合本体和喻体,亦或是省略了比喻词的文本模式。

典型格式是“A是B”“A,B”如:这个昔日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令人倾慕的“白天鹅”。

借喻:是将本体与喻词一并省略的文本模式,是一种隐奥的形式。

如: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在这个世界上。

”(杨朔《泰山极顶》)在接受时,需要接受者用心体会和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与“比拟”修辞手法辨析
微课设计简介:
七年级的《春》和《济南的冬天》,其中用到很多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初一有近半数的同学对于这两种修辞手法辨识不清。

而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在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当中运用较多。

结合微课“短小而精”的特点,本次我的微课设计是从课本中的难句出发,明了比喻和比拟的特点并慧眼巧辨“比喻与比拟”。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和比拟修辞的定义及特点。

2、能够区分比喻句和比拟句。

教学策略:讲授答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微课我主要针对大家刚学习的两篇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其中运用到的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大家觉得有困惑的地方,针对性的教给大家一些辨析的方法。

(PPT展示:)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两个句子都是比喻句,不是比拟中的拟人句。

不难发现,当把一种物比成人的时候,大家容易把比喻句与比拟句弄混淆。

二、了解比喻和比拟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比喻:用具体、形象、浅显的事物来描绘本质不同却有相似点的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的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本体+比喻词+喻体
常见的比喻词有:像、好像、如、如同、似的、宛如、好比、仿佛、像……一样、如同……一般、
如: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2、暗喻:本体+暗喻词+喻体
常见的暗喻词有:是、就是、等于、成为、变成
如: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袁鹰《十月长安街》)
3、借喻:直接叙述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比拟: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者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比拟的种类:
1、拟人(事物人化)、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朱自清《春》)
2、拟物(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
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高尔基《海燕》)
三、把握实质,慧眼巧辨
1、比喻重在“喻”,以甲事物比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
比拟重在“拟”,将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2、比喻,不论是哪一种比喻,有无本体和比喻词,喻体始终会出现.......。

比拟,始终都无拟体......。

比拟靠的是想象把本体模拟为人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

四、小试牛刀
1、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比拟)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