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2课件: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2345
解析 惠安地处沿海,妇女主要从事渔业,惠安女的服饰很适合这种劳动方式:斗 笠可以遮阳挡雨;头巾可以挡风防沙;因纬度低,气温高,短衫凉爽,且便于劳作; 宽裤脚有利于在海滩上挑担快步行走、不怕海水浸湿。
12345
2.当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安女服饰在福建越来越少见,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传统服饰土气十足 B.西方流行服饰的冲击 C.新一代年轻女性传承意识不足
2、既然人生的幕布已经拉开,就一定要积极的演出; 既然脚步已经跨出,风雨坎坷也不能退步;既然我已把希 望播在这里,就一定要坚持到胜利的谢幕……
3、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4、自己选择的路、就要把它走完。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6、原以为“得不到”和“已失去”是最珍贵的,可…原 来把握眼前才是最重要的。 7、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 顾风雨兼程! 8、我走得很慢,但我从不后退! 9、志在山顶的人,不会念山腰的风景. 10、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不幸!每个人 的一生都是可以绽放美丽的——只要你珍惜。
核心归纳
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非常广泛,尤其对城镇建筑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镇建筑的布
局、结构、风格都深深地烙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如下表所示:
城镇建筑
表现
原因
建 筑
美国 城市
市中心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离 开中心区,建筑高度急剧下降, 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
美国历史较短,早期移民大部分 来自欧洲,沿袭了欧洲自由主义 精神的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 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微专题一 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一般分析方法 (1)看生产力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水平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较高时: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 (2)看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由落后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往往经济因素是主导。 (分3布)特看点年龄青老青壮年少年人年人口人口迁口迁移迁移:移:家:经庭家济因庭因素因素或素或环或婚境教姻因育因素因素素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2张ppt)

2)按景观成因: 自然景观,如行云飞瀑 、高山流水等 人文景观,农田、村落、道路、建筑、雕塑等
3.中国典型文化区:如图示(10个)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体现人地和谐思想: 江西婺源月亮湾——宅高田低
分布: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农 田分布在相对较低平的平坦区域。 意义: 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人地和谐乡村景观。
“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2-3题。
2.维持这一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关键是( )
A.提供水源的江河 B.受村规、民约保护的森林
C.哈尼族的村寨 D.层层叠叠的梯田
3.哈尼族人村寨的选址,主要目的是 ( )
A.对外交通便利 B.避免洪涝灾害
C.获得清洁的水源 D.观赏梯田美景
2、地域文化与文化意识: 四合院坐北朝南,由北侧的正房、
南侧的倒座房、东西两侧的厢房组 成,宅院中部开敞空间是家庭成员劳 作、休闲的场所。家庭成员居住在不 同的房间里,长辈居正房,晚辈住厢 房,佣人住倒座房。体现了我国上下 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思想相 对保守。
我国古代都城如故宫,建设突出 以君王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郭方 正、对称,宫城居中。突出皇权地 位至高无上。
【案例分析】 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 部,地处横断山区。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 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秋收以后到次年春 播以前的休耕时节,是这里的旅游旺季。层 层水田映照蓝天白云,宛如一幅幅油画,吸 引了无数游客。
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等民 族就开辟了梯田,种植水稻。稻田的灌溉依 赖山泉溪流。经长时间摸索,人们发现森林 是涵养水源的宝库,必须保证山上的森林面 积足够大,水源才能常年不枯,于是民间规 定特定范围的森林不得砍伐。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人教第二册:第二章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具有□01地域性。
2.地域文化的含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02非物质方面的。
3.感受地域文化:可以从□03景观入手。
(1)自然景观:□04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05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06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1.判断正误。
(1)地域文化指的是物质方面的,如服装、建筑、艺术作品等。
(×)(2)不同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2.下列不属于城乡景观的是()A.西双版纳竹楼B.黄山云海C.《拓荒牛》雕塑D.山西的乔家大院答案 B解析城乡景观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文化景观,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景观。
3.如何判断某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提示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
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与自然的关系: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比城镇更为直接,其景观体现的□01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与人文的关系: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1.判断正误。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2)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永定土楼既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又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燥B.气候湿热C.地表不平D.当地风俗答案 B解析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防潮气。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C.依河而建,便于运输
D.地形崎岖,开挖地基不易
(2)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以辣著称,其最主要的原
因是( )
A.当地多雨潮湿,食辣可祛风湿
B.当地高温,重油重辣便于保存
C.当地水土缺盐,以辣代盐
D.当地原产且盛产辣椒,原料丰富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可按照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湘西地形以低山 丘陵为主,地形 崎岖
A
B
C
D
解析:长江三角洲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泊棋布,有“水乡泽国”
之称。 答案:B
探究点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例2】新疆伊犁州的特克斯县城始建于南宋,是世界上最大、最完 整的八卦城。全城路路相通,街街相连,没有一盏红绿灯,却从不拥 堵。据此完成(1)~(2)题。
(1)地域文化对特克斯县城最独特的影响表现在( )
探究点一 地域文化
【例1】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非 常广泛,包括城镇建筑、交通工具、 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 习俗等。湘西民居吊脚楼是中国 建筑艺术瑰宝。读湘西民居吊脚 楼景观图,完成(1)~(2)题。
(1)湘西多采用吊脚楼的建筑形式,主要原因是( )
A.远离地面,防寒保暖
B.制造空间,利于采光
这一思想也有深刻的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方形围墙 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 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 材料二 下图为法国巴黎街景和美国芝加哥街景图片。
巴黎街景
芝加哥街景
(1)材料一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答案: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 (2)材料二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街景完全不同,其原因 是什么? 答案:法国巴黎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貌已经形成,在市中 心区很少建造现代化高楼大厦。而美国芝加哥,城市发展历史短,移 民影响大,经济发展快,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高层建筑物 错落其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 为鲜明。 2.乡村景观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⑤生活智慧。 3.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⑥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2.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一座城镇的⑦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能反映某种价 值追求。
5.城镇是受人类影响最集中、最深刻,地理环境变化最大的区域,城镇化的推进, 给城镇居民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 ( √ )
地域文化是如何影响城镇建筑的?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而它作为都城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经历了若干朝代的洗 礼,北京积累了浓厚的皇家文化气息,其皇家文化气息不仅体现在紫禁城、颐和园等 皇家园林上,也体现在其他的建筑上。
第三,分析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总结出规律。 第四,在读图和分析图的基础上,提取与设问相关的内容,联系教材有关的地理概 念、地理原理作答。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 地理景观图包括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两大类,如地形、矿物、植物、动物等 景观图为自然景观图;人种、城乡风貌、名胜古迹、古今建筑、工农业生产情景 等景观图为人文景观图。 在解答涉及景观图的题目时,首先要对景观图进行分析,提取信息,从中寻找标志 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地形、标志性建筑、服装特色等,然后整合运用地理知 识及相关学科知识,作出正确的解答。判读景观图的基本方法是: 第一,仔细阅读图名,观察并提取与主题有关的最能反映地理特征的关键信息。 第二,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准确判读地理景观图主要表示何种地理事物或 主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
1.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建筑景观不会产生影响✕。 ( ) 提示: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空间结构不同,如同心圆结构、扇形结构、多核心结构 等城市空间结构。 2.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也往往能反 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 √ ) 3.地域文化主要影响城市的建筑景观和格局。 ( √ ) 4.影响深圳市兴起的主导因素是经济。 ( ✕ ) 提示:深圳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发展兴起的城市。影响深圳市兴起的 主导因素是政策。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如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等,并分析这些影响背后的原因。
2.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工具,结合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城乡规划设计和模拟。他们能够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在规划中的融入,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规划方案。
3.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能够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他们能够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提出针对地域文化保护和弘扬的可行性建议。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城乡景观图片、规划案例册。
软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教学课件、专题研究资料。
2.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教室互动白板。
3. 信息化资源:电子教材、在线地图服务、数字化教学视频。
4. 教学手段:
b. 对于短文和规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和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和规划能力。
(2)实践作业:
c. 对学生的考察报告进行批改,关注学生对实地景观的观察和分析是否准确、深入,以及报告的结构和文字表达能力。
d. 针对学生的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遇到的挑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关系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通过深入探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旨在使学生能够:一是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环境塑造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城乡建设的和谐共生;二是发展综合思维能力,能够综合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因素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三是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研究、实地考察和模拟规划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素养目标的实现,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实际行动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2章 第3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发生变化。 ②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
√ 解析: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
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③在同一个国家的城市,其文化特征基本相似。
()
× 解析:同一个国家的城市也会因为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产生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2)结合材料,分析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的原因。(区域认知) 提示:取水便利,便于生活和农业生产,习俗如节日等与水密切 相关。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厦门主岛以外的集美学村分布着大量别具一格的“嘉庚建筑”,被 形象地描述为“穿西装,戴斗笠”。下图为当地“嘉庚建筑”景观照片。 据此完成(1)~(2)题。
间格局
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 御__外__凝__内__的集体精神等
我国南方传统土楼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地域文化与城镇的关系
城镇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2.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 (1)城镇的文化底蕴会影响城市的色__调__、__色__彩__。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 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如下图所示:
3.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文化的差异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 农耕区
人口众多,密 度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 业以圈养为主,现在
出现了大量企业
以粮食为主食,房 屋建筑多就地取 材,现在楼房增多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
放牧,现在不少牧区 以奶制品、牛羊肉
3.广州的骑街老楼是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文化的 产物。( )
提示:× 广州的骑街老楼是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 文化与海外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4.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客家土楼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的汉 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 )
提示:√ 从建筑景观看,土楼保留了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汉 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建筑造型以圆形、方形最为常见。
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
建筑 结构
中国 西方
观,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 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最新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 体现。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生产、生活实例,理解文化和地貌文化的含义。(综合 思维、地理实践力) 2.结合乡村和城市景观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综合思维、区 域认知) 3.结合乡村和城市景观特点认识景观能够体现人地和谐理念 及文化内涵。(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景观类型
含义
举例
自然景观
较少受到___人__类___的直接影 响或未受人类影响的景观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
人文景观
人类利用_自__然__物__质_加以创造 农田、村落、矿山、道
形成的景观
路、建筑、雕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从地域文化的含义入手,进而讲述地域文化体现在城乡景观之中,从城乡景观之中能感受到地城文化及其影响。
本节教材依次安排“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三个标题。
为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材在第二、三个标题内容里设计了案例,在第一、三个标题内容里安排了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的含义。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组织学生开展对学校所在地的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绘制图表,分析该区域文化与城乡地理环境的协调关系。
通过所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