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苯酞类的文献综述
丁基苯酞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 & 期临床 试验采 用随机、 双盲 、 安慰
剂对照方法 , 选择首次发 病、 时间在 72h 以内的 急性中 度 ( 神 经功能缺失评分 16~ 30 分 ) 颈 内动脉 系统脑 梗塞患 者 , 以 复 方丹参注射液 作为基 础用 药辅助 治疗 14d, 受试 者服 用丁 基 苯酞软胶囊或 空白软 胶囊 20d, 治疗 期间 禁用其 他治 疗急 性 脑梗塞药物 , 共完成有效病例 190 例 , 丁基苯酞组 91 例 , 对照 组 99 例 , 丁基 苯 酞组 总有 效 率 ( 神 经功 能 缺损 评 分减 少 (
海峡药学
2009 年
第 21 卷 第 1 期
丁 基 苯 酞 的 药 理 及 临 床 研 究 进 展
秦荣新, 梁健成 ( 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临床药学 柳州 545001)
摘要 :
丁基苯酞是一种多靶点抗脑缺血药物 , 主要用于治疗轻 、 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本品是我国脑 血管病治疗领域 第一个拥有自 主知识
%
。均有 统计 学
显著差异 ( P < 0 05) , 说明食物影响丁苯酞的吸收。 每天口服 4 次 , 每次 200mg , 共 服药 13 次 , 结果 显示 : 在 第一天和第五天第一次 口服 200mg 丁苯酞 软胶囊后 , 丁 苯酞 的血浆平均达峰时间 分别为 1 25 ∀ 1 07 和 0 88 ∀ 0 75h, 平 均消除 半衰 期分别 为 8 47 ∀ 1 81 和 16 42 ∀ 8 03h; 平均 峰 浓度分别 为 273 5 ∀ 278 4 和 209 7 ∀ 0 208ng# mL - 1。 平均 AU C 0 t , 分别 为 429 8 ∀ 376 9 和 628 9 ∀ 410 0ng ( h# mL ) 。 在连续给药共 13 次后 , 平均观 察积累 比为 0 98 ∀ 0 52, 平均 稳态积累比为 1 18 ∀ 0 83, 这表明在达 到预期的 稳态浓 度时 丁基苯酞只有轻微蓄积 7!。 3 临床应用 &、 ∋ 期临 研究
当归苯酞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当归苯酞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刘露丝,彭成,熊亮**【摘要】苯酞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当归中,它们结构多样,通常以苯甲酸丁酯结构为基本骨架,进行生合成的加成和取代衍生而来。
该类化合物普遍具有抗凝血、抗氧化和抗肿瘤等活性。
本文对当归中苯酞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药理作用进行了总结,为苯酞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5【关键词】当归苯酞类结构特征生物活性文献标示码:A修回日期:2015-04-27*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I13B05):西南区域附子、丹参、灯盏花等大宗中药材质量标准提高及其综合利用研究,负责人:彭成。
当归,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sis(Oliv.)Diels 的干燥根,是我国常用中药,素有“十方九归”之说,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品,其性温,味甘辛,具有调经止痛,活血补血,润肠通便的功效。
临床中常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血虚、虚寒腹痛、肠燥便秘等症。
当归主要化学成分有苯酞、黄酮、有机酸、多糖类化合物,还含有少量香豆素、氨基酸及微量元素[1]。
其中苯酞类是当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较为深入,具有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理活性。
因此本文对当归苯酞类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为苯酞类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苯酞类化学成分苯酞类成分广泛分布于当归属植物,特别在当归中,主要包括简单苯酞和苯酞二聚体两大类,其化学结构分别见图1和图2。
1.1 简单苯酞类以化合物1(正丁基苯酞)为母核[2-4],按照苯环被氢化还原的程度,可分为苯环型、二氢苯环型和四氢苯环型,同时侧链及苯环具有不同的取代情况和氧化程度,产生一系列结构多样的苯酞类化合物。
苯环型简单苯酞类通常在苯环和侧链上有羟基取代,例如化合物2(4-羟基-3-丁基苯酞) [3,5]。
此外,该类化合物多在C-3和C-8之间形成双键,且类型均为 Z 式,如化合物 3(Z- 正丁烯基苯酞)[2,6,7],在此基础上C-4、C-5、C-7、C-9可分别被羟基取代,形成化合物4(Senkyunolide B)、5(Senkyunolide C)、6(3-Butylidene-7-hydroxyphthalide)和7(川芎内酯E)[2];双键亦可在C-8和C-9之间形成,即化合物8(9-丁烯基苯酞)[8]。
基于专利分析的丁基苯酞类化合物发展态势研究

基于专利分析的丁基苯酞类化合物发展态势研究陈丹丹 苏珊珊 虞红春 罗 立(湖南大学图书馆 长沙410082)〔摘要〕 借助innography专利检索分析平台,从丁基苯酞类化合物专利申请趋势、技术来源国与应用国、IPC分类、技术点聚类等方面进行梳理,进而针对其在医学领域的专利进行技术构成、功效、路线分析,为我国丁基苯酞类化合物专利布局和开发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 丁基苯酞;innography;专利分析;专利情报;发展态势〔中图分类号〕R-0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 3969/j issn 1673-6036 2020 02 007StudyonDevelopmentTrendofButylphthalideCompoundsBasedonPatentAnalysis CHENDandan,SUShanshan,YUHongchun,LUOLi,LibraryofHu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Abstract〕 Withthehelpofinnographypatentretrievalandanalysisplatform,thepapersortsoutthepatentapplicationtrend,tech nologysourcecountryandapplicationcountry,IPCclassification,technologyvertexclustering,etc.ofbutylphthalidecompounds,thenanalyzesthetechnicalstructure,efficacy,androuteofitspatentsinmedicalfield,andputsforwardsuggestionsforthelayoutanddevel opmentstudyofbutylphthalidecompoundsinChina.〔Keywords〕 butylphthalide;innography;patentanalysis;patentintelligence;developmenttrend〔收稿日期〕 2019-07-29〔作者简介〕 陈丹丹,博士,助理教授,发表论文10余篇。
藁本内酯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藁本内酯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藁本内酯在川芎、当归等伞形科植物中含量较高,在1%左右,是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并具有多种与药效相关的药理活性。
目前藁本内酯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对其研究报道越来越多,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化合物。
文中就近年来藁本内酯在神经保护、舒张血管、抗癌抗肿瘤、镇痛消炎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以及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藁本内酯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标签:藁本内酯;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藁本内酯苯酞类成分典型代表,在传统中药当归、川芎等伞形科植物中含量较高,在1%左右,是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并具有多种与药效有关的药理活性。
但由于藁本内酯稳定性较差,以前药理活性的报道大部分以当归、川芎挥发油等含藁本内酯的混合物来完成的,近年来随着藁本内酯分离方法及保存条件的不断完善,其单体药理活性的研究越来越多,已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就近年来藁本内酯在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1 藁本内酯药理作用1.1 对心、脑血管的作用1.1.1 对脑神经保护作用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梗塞、血管性痴呆以及脑缺血血流再注导致的损伤是较为常见的脑缺血性疾病。
专利报道[1]藁本内酯能明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梗塞体积,改善脑神经功能,并且能减轻大鼠皮层神经元和海马神经元细胞的损伤。
为进一步阐明其神经保护内在作用机制,Kuang X[2],Peng H Y[3]等分别对短暂性和持久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藁本内酯呈剂量依赖性减少脑缺血脑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增加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Bcl-2酶表达同时减弱Bax,caspase-3 酶免疫活性,揭示出藁本内酯是通过抗氧化及抗凋亡机制对短暂性和持久性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起神经保护作用。
在此基础上,对慢性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认知缺损、生化变化及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研究[4],也说明藁本内酯对认知缺陷和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抗氧化及增加类胆碱功能活性实现的。
川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芎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药材川芎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L igusticum chuanxiong H ort.)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其性温,味辛,微苦,归于肝、胆、心包经。
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血淤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胸胁疼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等疾病,是中医临床及中成药制剂常用中药。
本文拟对近年来对川芎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对川芎的进一步研究作一参考。
关键词:川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文献综述一、化学成分川芎含有挥发油、含氮化合物、有机酸、苯酞类及其他类成分。
1.挥发油川芎根茎含挥发油约1%,其中主成分为藁本内酯等,且随着所用提取方法不同所得产物不同。
陈友鸿等[1]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及水蒸汽蒸馏法从川芎中分离出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其化学成分,分别鉴定出28和34种成分并认为藁本内酯、二氢藁本内酯、丁烯基内酯为川芎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
季芳等[2]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和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川芎挥发油,并设置不同条件及贮存条件,将样品分成五组,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各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45个成分。
洪鹰等[3]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川芎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各样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
结果:共鉴定出45种成分,主要的组分为正丁烯苯酞、正丁基苯酞、东川芎内酯、新蛇床子内酯、藁本内酯、瑟丹酸内酯。
2.含氮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有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川芎嗪,chuanxiongzine)、perlolyrine、盐酸三甲胺、盐酸胆碱、L-异亮氨酰-L-缬氨酸酐(L-isobutyl-L-valine anhydride)、L-缬氨酰-L-缬氨酸酐、1-乙酰基-β-卡啉、尿嘧啶、腺嘌岭和腺苷。
3.酸性或酚性化合物酸性或酚性化合物有咖啡酸、香荚兰酸、阿魏酸(ferulic acid)、瑟丹酸(sadanic acid)、大黄酸(chrysophic acid)、棕榈酸、琥珀酸和亚油酸等[8]。
天然3—烃基苯酞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新 蛇 床 酞 内 酯
6 7一二 氢 芹 菜 乙 素 ,
图 1 天 然 3 烃 基 苯 酞 类 化 合 物 一
2 天 然 3 烃 基 苯 酞 类 化 合 物 的 药 理 活 性 和 应 用 一
分 和 生 理 活 性 进 行 研 究 。植 物 中 分 布 最 广 的 3烃 基 一 苯酞类 化合 物是 藁本 内酯 、 l和 3, 有 很 强 的 生 物 均 活 性 。 藁 本 内 酯 具 有 强 解 痉 作 用 。 可 治 疗 支 气 管 , 炎 和 妇 科 疾 病 ; 抑 制 中 枢 神 经 兴 奋 , 较 强 的 镇 静 可 有 作 用 , 无 麻 痹 和 嗜 睡 的 副 作 用 ; 平 滑 肌 有 很 强 的 且 对
年 代 日本 学 者 三 桥 博 对 J 芎 等伞 形 科 植 物 的 化 学 成 I J 分 进 行 了 系 统 研 究 ] 证 实 伞 形 科 植 物 中 多 含 有 ,
3烃 基 苯 酞 衍 生 物 , 于 1 6 一 并 3年 首 次 分 离 出 植 物 中 9
普 遍 存 在 的 藁 本 内酯 。 9 7年 B ed n s7 离 出 了 17 jla e [ 分 1 芹 菜 乙 素 ( ) 植 物 中存 在 的 天 然 苯 酞 化 合 物 的母 体 3。
T e : 7l 9 27 8 1 03 6 6 5
惊 厥 药 , 消 除 鼠 、 及 ME MS MAS等 动 物 模 能 兔 S、 F、
型 由各 种 原 因 引 起 的惊 厥 反 应u 。
E— i: x a Z U e u. n ma lxu i @ Z . d c
维普资讯
结 构 如 图 1所 示 。 随 着 分 离 技 术 的 日渐 提 高 又 发 现
丁苯酞的药理作用与药动学研究及临床评价

关键词丁苯酞软胶囊药理作用药动学研究临床评价丁苯酞软胶囊(butylphathlide soft capsules),商品名恩必普(nbp),又称丁基苯酞,其化学名称为消旋-3-正丁基苯酞(3-n-butylphathlide),分子式c12h14o2,相对分子质量190.24。
dl-3-正丁基苯酞最初是由杨峻山从芹菜籽中提取出来的左旋体,故又名芹菜甲素(apium graveolens linn)。
后经人工合成为消旋体。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2002年取得国家新药证书,经过临床试验由石药集团开始生产应用与临床。
药理作用20世纪90年代,著名神经药理学家冯亦璞对丁基苯酞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发现其多种脑保护作用与机制,同时也有其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试验,具体如下。
抑制血小板、血栓形成方面:缺血性脑病发生后,血液处于高黏、高凝、高聚状态,血栓形成是脑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抗血栓治疗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有重要意义。
冯亦璞等[4]用半血栓形成术及比浊法,观察左旋、右旋和消旋丁[6]基苯酞(l-nbp,d-nbp,dl-nbp)及阿司匹林,ticlopidine对大鼠血栓湿重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显示:nbp 3种结构形式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其中:l-nbp作用最强,d-nbp作用较弱,dl-nbp介于l-nbp和d-nbp之间。
nbp,asp和ticlopidine对不同类型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的作用强度有区别,表明其可能作用于不同的途径[1]。
徐少峰等[2]研究了l-nbp、d-nbp和dl-nbp在小鼠急性肺栓塞实验中的作用。
结果显示:l-nbp,dl-nbp均明显增加肺栓塞小鼠的生存率,作用强度为阿司匹林的65%,但d-nbp没有明显作用。
另外,徐皓亮等[3]也进行了大鼠体内抗栓试验和体外抑制血小板功能,结果显示:3种nbp旋光异构体中,l-nbp的作用强度最为显著,对其机制初步分析,认为l-nbp有抑制血小板5-ht释放,升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的作用,其抗血栓机制于其他抗血栓药不同。
Zn高效促进由2-甲酰基苯甲酸合成3-烃基苯酞

Zn高效促进由2-甲酰基苯甲酸合成3-烃基苯酞谢国豪;周安西;胡昕;廖国富【摘要】在四氢呋喃(THF)中,Zn高效促进2-甲酰基苯甲酸与溴代烃在35℃下反应,高产率得到相应的3-烃基苯酞.该合成方法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原料易得,产率较高,为3-烃基苯酞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用方法.产物结构经1 H NMR,13C NMR,和HRMS分析表征.【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46)002【总页数】5页(P218-222)【关键词】2-甲酰基苯甲酸;锌;3-烃基苯酞;合成【作者】谢国豪;周安西;胡昕;廖国富【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江西省普通高校应用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西上饶334001;上饶师范学院江西省普通高校应用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西上饶334001;上饶师范学院江西省普通高校应用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西上饶 334001;上饶师范学院江西省普通高校应用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西上饶 33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261.256.43-烃基苯酞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伞形科植物及其他一些中草药中,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1],部分化合物已经被用于临床。
因此,3-烃基苯酞类化合物因其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而受到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到目前为止,关于3-烃基苯酞类化合物的合成已有诸多报道[2-14]。
但是,通过金属促进合成3-烃基苯酞类化合物的方法却鲜有报道[15-16]。
1999年,Wang和本课题组的Xie等人通过金属Sn促进3-羟基苯酞和烯丙基溴反应成功合成得到3-烯丙基苯酞[17-18]。
为了进一步丰富3-烃基苯酞的合成方法,利用更为廉价的锌粉来促进2-甲酰基苯甲酸和溴代烃反应成功合成得到3-烃基苯酞(图1)。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丁基苯酞较差的水溶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
Deng等人发现3-丁基苯酞在体内主要代谢物为羟基衍生物[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3-烃基苯酞类成分的研究进展专业年级07应用化学学院环生学院学生姓名胡艳学号2007124135 指导教师汪程远职称博士日期2011年3月3日3-烃基苯酞类成分的研究进展摘要:苯酞(Phthalide)类小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传统中药及天然植物中,并且很多具有很好的生理活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化合物。
特别是3-烃基苯酞类成分,其典型代表是3-正丁基苯酞( 3-n-butylphthalide , 简称丁苯酞或记NBP),又名芹菜甲素,其结构见(I),是芹菜及其籽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在当归、川芎、藁本、茶芎等活血中药中也大量存在。
以下是对一些特别的苯酞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来源、药理成分及其产品的应用作的一些概括。
关键词:苯酞,丁苯酞,化学成分,来源,药理,产品应用;1.化学成分苯酞类成分(Phthalides)是指具有苯酞母核的结构的一类化合物,又系内酯类化合物。
苯酞类成分大致分为三类——简单苯酞类、烃基苯酞类、二聚苯酞类简单苯酞类:油状物,个别为晶状,熔点较低【1】;烃基苯酞类:油状物,少数有晶形【2-3】,如C12H12+2n O3(n=0,1,2);二聚苯酞类:结晶性,多为藁本内酯的二聚物;3-丁烯基苯酞是从当归等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系苯酞类似物,具有五元环内酯结构。
3-丁烯基苯酚及其类似物3-乙烯基苯酞、3-丙烯基苯酞、3-异丁烯基苯酞和3-正丁基苯酞对动物气管平滑肌均具有显著的松弛作用,3-丁烯基苯酞的带羟基的类似物也有明显的生物活性【17】。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合成分离得到丁苯酞较其它3-烃基苯酞容易,故我们接触到3-正丁基苯酞(丁苯酞)较为常见一些。
3-正丁基苯酞(丁苯酞)与藁本内酯的理化性质较相似【4】,稳定性也比较差,特别是在室温下放置极易发生异构化。
丁苯酞和藁本内酯(Ligustilide)一典型代表3-烃基苯酞[结构见(II)]结构相似,,3-烃基苯酞是当归、川芎等两种传统活血中药的主要指标成分,其含量高达1%以上。
OOO(Ⅰ)(II)丁苯酞分子式:C12H14O2,相对分子质量:190.24,由于它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因此它存在两种光学异构体,即左旋丁苯酞和右旋丁苯酞。
结构是如下:(+)-(R)-3-正丁苯酞(-)-(S)-3-正丁苯酞2.来源天然植物来源:苯酞类成分集中分布在伞形科植物(如当归)中,是伞形科植物的特征性成分,特别在藁本属(Ligusticum)已经从中分离鉴定了40余个苯酞类化合物,苯酞类化合物也是许多常用中药(如川芎、茶芎等)的主要有效成分【5-8】。
研究【9-10】发现川芎中苯酞类成分占药材的1%—3%左右,针对川芎所含苯酞类成分对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相关文献检索表明:苯酞类具有明显的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调节脑内能量状况、阻止由于局部缺氧及低糖所致的神经细胞损伤以及改善学习记忆等方面的作用。
化学合成:3-烃基苯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伞形科植物及其它一些中草药中【11】,其生物活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2-13】。
3-丁基苯酞、3-丁烯基苯酞等苯酞类化合物早在19世纪就被人们从芹菜中分离出来,后来发现这类化合物有较强的生物活性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最初以邻苯二甲酐为基本原料,采用Perkin反应或Witting 反应合成这类化合物,虽然原料易得,但分离困难,收率较低。
Castro 等人首次将烷基金属试剂与邻卤代苯甲酸合成此类化合物,使金属有机试剂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此方法不适用于3-位有双键的苯酞的合成。
1993年李绍白等人用丁基锂在低温下与邻苯二甲酐作用并脱水制备3-烃基苯酞,得到了较高的收率在类似条件合成了重要中间体3-丁基-4,7-二氢苯酞,并再合成中意外发现,这类化合物易被孔明后期氧化,在叔丁醇和叔丁醇钾存在下回流,根据与空气接触情况不同,可分别得到3-丁基苯酞、3-丁烯基苯酞两种化合物,如在过氧化苯甲酰作用下加入NBS,首先生成丁烯基苯酞并在侧链烯丙位上溴代,再与AgNO3 作用脱溴引入一个羟基而得到3-(2-羟基丁烯基)苯酞。
合成的3种化合物的光学数据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1、15、16】。
此合成方法简单,收率较高,为3-烃基苯酞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3-丁烯基苯酞是从当归等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系苯酞类似物,具有五员环内酯结构。
3-丁烯基苯酞及其类似物3-乙烯基苯酞、3-丙烯基苯酞、3-异丁烯基苯酞和3-正丁基苯酞对动物有气管平滑肌均具有显著的松弛作用,3-丁烯基苯酞的带羟基的类似物也有很显著的生物活性。
对于这类化合物虽然已有几种合成方法,但这些合成方法不是收率低,反应产物分离较为困难;就是所用原料不易得到,需经几步反应才能合成它【17】。
3.药理作用3.1 对心血管的作用有文献报道:川芎内酯B、G、H、I等对离体血液灌流的狗有明显的强心、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末梢血管的流量等作用【18、19、20】;还发现3-丁烯基苯酞能抑制血栓烷的合成【21】。
3.2 抗惊厥作用3-丁基苯酞在小于TD50剂量下,对最大电休克、最小电休克、戊四唑和听源性惊厥等四种动物模型有效,认为有广泛抗惊厥作用【22】。
3.3 解痉、平喘作用3-丁基苯酞、藁体内酯及其衍生物均有显著的抗乙酰胆碱和和平喘作用,认为是其母核苯酞所有,但作用机理尚不完成清楚【23-25】。
目前,国内外天然及合成的平喘药物中,以五元环内酯为基本结构的药物上不多见。
3.4 对细胞内钙的调节作用的水平【26】,降低细胞内钙消旋正丁基苯酞通过提高血管内皮NO 和PGI2浓度,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抑制氧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机制作用于脑缺血所致的多个病理环节。
动物药学研究表明,消旋正丁基苯酞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明显改善缺血脑区的梗死面积;改善脑能量代谢;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血栓形成等。
3.5 对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的改善作用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丁基苯酞与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应用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由动物药效学研究提示,其尤其能够明显提高缺血小老鼠脑内ATP和磷酸肌酸水平,明显缩小大鼠局部脑缺血的梗塞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具有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27-30】。
3.6其他作用苯酞类化合物还对病原性真菌有抑制作用,以及镇静镇痛作用【31-32】,驱虫、收缩子宫平滑肌及抗肿瘤作用【33】。
由【34】报道3、丁烯基苯酞及其制剂在临床上试用治疗前列腺肥大。
4.产品应用恩必普胶囊的活性成分为dl- 3 - 正丁基苯酞( dl- 3 - buty lphthalide ), 是人工合成的消旋体。
恩必普胶囊其通用名:丁苯酞软胶囊,系国家Ⅰ类新药,具有改善脑血管微循环的作用【25,31】。
实验研究证明【32】,恩必普胶囊可以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和改善缺血脑区微循环,缩小局灶性脑缺血后的脑梗死面积,改善线粒体功能, 降低细胞内钙,抗氧自由基作用,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22】,保护血脑屏障, 抑制谷氨酸释放,抗凋亡作用【23】,作用于多个病理环节, 减轻局部脑缺血所致的脑水肿【36】,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等, 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
研究发现【32】,与对照组比较,恩必普胶囊治疗脑梗死后第7天和第l4 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及临床有效率更加明显。
表明恩必普胶囊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疗效确切。
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表明恩必普实为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脑梗死的新药,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4.1 改善局部脑缺血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常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注减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扩展有关【34】。
恩必普是国家级一类新药,绿色植物性药品,具有出色的安全性单一体结构,同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其活性成分是人工合成的消旋体,其左旋体存在于芹菜籽中。
动物实验研究证明【35】 , 恩必普重构缺血区微循环, 显著缩小脑梗死面积;保护线粒体功能, 恢复脑能量代谢;抗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凝聚; 改善局部脑缺血所致记忆障碍;对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脑卒中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36】研究发现, 发病72小时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必普, 在治疗后7日、14日、1个月NIHSS及BI评分均有所改善,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恩必普对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疗效较好, 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4.2 改善CCCI病人研究表明【37】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对CCCI病人的认知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推测其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大量试验研究证实, 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具有显著增加缺血区脑灌注、增加缺血区毛细血管的数量、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改善全脑缺血的脑能量代谢【38】 , 增强蛋白质的合成、保护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元损伤【39-40】;减轻脑水肿、保护线粒体能功能、增加抗氧化作用, 从而发挥抗凋亡作用, 保护损伤的脑细胞【41】;保护缺血性脑损伤后中枢胆碱能神经的功能, 改善神经功能和记忆障碍【42】。
4.3 恩比普联合安理中和金纳多治疗老年痴呆安理中联合恩比普和金纳多治疗老年痴呆患者,在改善患者的智力、生活能力、记忆等方面均有比较明确的疗效, 且在使用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
三种药物联合应用对老年痴呆症认知功能与行为能力的改善效果, 较单用安理申明显, 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认知与行为功能的有效方法。
4.4 恩必普联合波立维治疗脑梗死研究显示【43】,恩必普能够改善CSS、BI 评分, 减轻脑梗死致残率, 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恩必普联合波立维治疗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用波立维治疗的对照组。
推测联合用药后, 通过不同作用位点, 协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 缩小梗死面积, 减轻脑水肿, 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 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达到改善中枢神经功能的作用, 且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5.研究展望3-正丁基苯酞(丁苯酞)和藁本内酯都是结构相似的3-烃基苯酞物质,其都有的治疗脑部神经疾病的作用,而大量的研究报道富含3-烃基苯酞物质的当归、川芎的挥发油具有很好的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此类3-烃基苯酞类化合物一定有很好的治疗脑卒中的活性药效基团。
因而研究清楚3-烃基苯酞的药效结构,在基础之上进行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寻找,并通过对其先导化合物中活泼反应位点的修饰得到一系列的衍生化合物,经过活性测试及构效关系研究,确定结构中的药效团,然后对药效团以外的部位进行优化,使活性、稳定性、生物利用度提高,此将为脑卒中新药寻找中研究的一个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