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八年级物理沪科版pdf之欧阳语创编

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八年级物理沪科版pdf之欧阳语创编
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八年级物理沪科版pdf之欧阳语创编

第一章掀开物理世界的年夜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年夜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定人。

6、物理学界说: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测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阐发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

(1)界说: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修改。

(2)描述办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丈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年夜的有km (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年夜的有h(小时)、min(分钟)。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办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屡次丈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丈量结果:丈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

5、丈量误差

1)误差:丈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丈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丈量办法)

3)减小办法:选用精密的丈量工具;改进丈量办法;屡次丈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暗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界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米/秒),经常使用单位:km/h(千米/小时),换算关系:1m/s=3.6km/h

4、公式:v=s/t(速度=路程/时间),变形公式s=vt,t=s/v。

5、直线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坚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更的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水平。用v=s/t计算。

4)相对速度:两个都在运动的物体,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速度。

①标的目的相同时,相对速度v=v1v2;

②标的目的相反时,相对速度v=v1+ v2。

6、丈量速度的办法:(1)根据v=s/t(2)借助光电计时器(3)速度仪

四、速度变更的科学探究

1、实验法度: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阐发论证、得出结论。

2、探究内容:小球沿斜面的速度是否变更,如何变更。

3、办法:用刻度尺丈量各段的距离s,用秒表记录各段所用的时间t,再根据v=s/t计算,之后比较速度的变更情况。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年夜,响度越年夜。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克不及传声。

2)不合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合,v固>v液>v气(v 空气=340m/s)。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年夜脑。

4、人耳能辩白出回声的条件:回声达到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

5、回声的应用:①加强原声②金属探伤③丈量距离

二、乐音与噪声

1、乐音

1)界说:有规律,好听的声音叫乐音。

2)乐音的特性(3个)

①响度的界说:指声音的强弱。响度决定于物体振动的振幅,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②音调的界说: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决定于物体的振动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③音色的界说:音色又叫音品,反应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音色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资料、结构等。

2、噪声

1)界说:无规律的,难听难听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噪声。

2)噪声的来源:交通工具、工厂机械、家用电器等。

3)危害:噪声对人们心理和生理城市有伤害。轻则分离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4)避免办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3、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暗示。

三、超声与次声

1、超声

1)界说: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

2)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破碎”能力强。

3)应用:用于医学、工业、军事等。(超声诊断仪、超声金属探伤仪、超声雷达)

2、次声

1)界说: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

2)特点: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破坏力强。

3)应用:预防自然灾害,军事探测等。

4)危害:有很年夜的破坏力,要避免次生的产生,远离次声源。

第四章多彩的光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天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

2、光的直线传播

1)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现象: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

3)光速:真空中是3×108m/s。

(4)光在不合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合,v固

二、光的反射:当光射到物体概略时,被物体概略反射回去的现象。

1、基本概念:一点:入射点;二角:反射角、入射角;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辨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即是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类:

A: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物体概略,其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的现象。

B: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物体概略,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标的目的的现象。

4、光路的可逆性:产生反射光路是可逆的。

5、面镜

1)平面镜:概略平整光滑的镜面。

①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②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年夜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和像对平面镜是对称的。

③应用:①、成像(穿衣镜)②、修改光路(潜望镜)。

2)球面镜

(一)凹面镜①、光学性质:对光有会集作用;②、应用:太阳灶。

(二)凸面镜①、光学性质:对光有发散作用;②、应用:汽车后视镜。

三、光的折射: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标的目的产生偏折的现象。

1、产生折射的条件: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

2、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辨别位于发明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修改而修改:入射角增年夜时,折射角也增年夜,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年夜于入射角。

4、产生折射时光路可逆的。

5、折射现象:池水看起来变浅、海市蜃楼等。

四、光的色散

1、界说:白光经过三棱镜时被分化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三基色:红、绿、蓝。

3、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4、颜色

1)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透过的色光。(透明物体让和它颜色的光通过,把其它光都吸收)。

2)不透明体的颜色决定于物体反射的色光。(有色欠亨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光)。

五、科学探究

1、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对光有会集作用。

2、相关概念:①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②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

汇聚的点。

③光心(O):凸透镜的中心。

④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3、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

异侧焦点;

②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标的目的不修改;

③经过凸透镜焦点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

主光轴射出。

4、凹面镜:中央比边沿薄的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5、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面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过同侧焦点。

6、凸透镜成像

1)原理:光的折射。

2)成像规律:①当物距年夜于两倍焦

距时,

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焦距与两倍

焦距之间。

②当物距即是两倍焦距时,成等年夜、

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两倍焦距处。

③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年夜、倒立的实像;像距位于两倍焦距以外。

④当物距等焦距时,不成像;⑤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放年夜、正立的虚像。

六、眼睛与视力的矫正

1、眼睛

1)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成像原理:当物距年夜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视力的矫正

1)近视眼:①特点:看不清远出物体。②矫正:利用凹面镜来矫正。

2)远视眼(老花眼):①特点:看不清近出物体。②矫正:利用凸透镜来矫正

3)眼镜的度数=100/f(f以米作为单位)

七、神奇的“眼睛”

1、放年夜镜的成像原理:物体在焦距以内,凸透镜成正立、放年夜的虚像。

2、显微镜:①结构:目镜、物镜。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年夜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年夜镜,把实像再次放年夜成虚像。

3、望远镜:①结构:目镜、物镜。②成像原理: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放年夜镜,把实像再次放年夜成虚像。

4、照相机:①结构:镜头、光圈、快门、胶片。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年夜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投影仪:①结构:凸透镜、平面镜、屏幕。②成像原理:当物距在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年夜的实像。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质量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几多叫做物体的质量。

2、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

3、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Kg(千克),经常使用单位t (吨)、g(克)、mg(毫克)。

4、单位换算:1t=103Kg、1Kg=103g、1g=103mg。

5、能估测日常生活中罕见物体的质量。

6、知道丈量物体质量的经常使用工具是天平及托盘天平的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二、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1、天平的使用

1)使用天平时,应将平放在水平

工作台上。

2)归零,调平。

3)左物右码。

4)读数:物品质量=砝码质量+

称量标尺示数值。

5)取放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不克不及超出量程。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1)要会选择量程不合量筒,提高丈量精确度。

2)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或凸液面顶部在同一水平面。

三、物质的密度

1、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暗示。

2、密度的单位:kg/m3(千克/立方米)或g/cm3(克/立方厘米)

3、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密度=质量/体积)

4、记住水的密度:1ⅹ103kg/m3。

5、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情况下物质不合,密度不合;同一物质的密度还和其所处的状态有关。可是物质密度也不是绝对不变的,当外界条件变更如温度升高或降低时,物质的状态变更时,密度也会产生变更。如: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水在100℃时的密度为0.958×103千克/米3,、冰的密度是0.9×103千克/米3。热气球内的空气被加热后,密度小于周围空气的密度到一定水平时,气球就能升空。

6、正确理解密度、质量和和体积之间的三个比例关系。

1)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的质量跟它们的体积成正比,这就是说,体积年夜的物体质量也年夜。

2)由两种不合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当它们体积相同时,密度年夜的物体质量也年夜,在这种情况下,质量跟密度成正比。

3)由两种不合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当它们的质量相同,密度年夜的物体体积反而小,在这种情况下,体积跟密度成正比。

以上三个比例关系,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成立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7、会用天平和量筒(或量杯)丈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一、力(F)

1、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用字母“F”暗示。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作用的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修改。

二、力的描述

1、力的三要素:力的年夜小、标的目的、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3、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标的目的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暗示物体在这个标的目的上所受的力,这种暗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图。

三、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弹力

1)界说:物体由于产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条件:①物体相互接触②必须产生形变

2、弹簧测力计

1)用途:用来丈量力的年夜小的工具。

2)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等。

3)原理: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年夜,弹簧的伸长越长。

4)使用办法

①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丈量规模(量程);②明确分度值;

③校零;④测力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标的目的与所测力标的目的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⑤念书时,视线应与刻度面板垂直。

四、重力(G)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用字母“G”暗示。

2、物重:物体所受重力的年夜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年夜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即是9.8N/kg。重力的年夜小与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地理位置有关。公

式:G=mg[G:重力,单位:牛顿(N);m:质量,单位:千克(kg)]

g=9.8N/kg(暗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是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三要素

1)年夜小:①丈量工具:弹簧测力计;②计算公式:G=mg

2)标的目的:竖直向下;

3)作用点(重心):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

①质量均匀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②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采取悬挂法、支撑法。

提高物体稳定水平的办法:①增年夜支承面;②降低重心。

五、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f):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概略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2、影响摩擦力年夜小的因素

1)压力年夜小;2)接触面的粗糙水平。

3、增年夜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办法

1)增年夜摩擦办法:①增年夜压力;②增年夜接触面的粗糙水平。

2)减小摩擦办法: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水平;③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④使接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充气垫)。

第七章力与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坚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年夜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归纳综合出来的。

2、惯性:物体坚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二、力的合成

1、合力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2、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上,标的目的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年夜小即是这两个力的年夜小之和,标的目的跟这两个力的标的目的相同。F=F1+F2

2)同一直线上,标的目的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年夜小即是这两个力的年夜小之差,标的目的跟较年夜的那个力相同。F=F1F2

三、力的平衡

1、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坚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年夜小相等,方面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为零。

4、判断二力是不是平衡力的两种办法:

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若二力满足“同物、等年夜、反向、共线”的条件,就是一对平衡力。

2)根据二力平衡的界说:若物体在在二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一对平衡力。

5、运动和力的关系:

1)物体受到不服衡的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修改。

2)物体受到相互平衡的外力作用时,坚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年夜小相等;②标的目的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合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合性质的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合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7、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1)如果物体在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则物体坚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如果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会修改,如做变速运动、曲线运动等。

8、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与上面的判断思维过程相反)

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则物体不受任何力或者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当物体的运动状态修改时,则物体一定受到了非平衡力的作用。

四、滑动摩擦力

1、界说: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第八章压强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概略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年夜压强办法:(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办法例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标的目的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年夜,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标的目的的压强相等;

(4)不合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年夜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10.年夜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年夜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年夜而减小。

11.测定年夜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12.测定年夜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罕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年夜气压:把即是760毫米水银柱的年夜气压。1标准年夜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年夜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年夜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年夜处所,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处所,压强越年夜。

16.帕斯卡定律: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年夜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标的目的传递。

第九章浮力

一、阿基米德原理

1、浮力的概念: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物理学称这个托力叫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年夜小即是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年夜小。

3、公式:F浮=ρ液gV排

二、物体的浮与沉

1、物体的浮沉条件

1)当浮力年夜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2)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3)当浮力即是重力时,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2、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2)盐水选种(3)潜水艇(4)热气球第十章机械与人

一、杠杆的平衡条件

1、界说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2)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3)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4)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5)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6)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2、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 F2·L2,也可写成F2/ F1= L1/ L2。

杠杆平衡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3、杠杆的种类

1)省力杠杆:动力臂年夜于阻力臂的杠杆。例如:起子、扳手、撬棍、铡刀等。

2)吃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例如:镊子、垂钓杆,赛艇的船浆等。

3)等臂杠杆:动力臂即是阻力臂的杠杆。例如:天平。

省力杠杆省力,但费距离(动力移动的距离较年夜),吃力杠杆吃力,但省距离。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省距离。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不存在的。

二、滑轮及应用

1、定滑轮

1)界说: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2)原理: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但能修改力的标的目的。

2、动滑轮

1)界说:轴可以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原理: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滑轮直径D)为阻力臂(滑轮的半径R)2倍的杠杆。动滑轮省一半力。

3、滑轮组

1)界说:由几个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叫滑轮组。

2)原理:既利用了动滑轮省一半力又利用了定滑轮修改动力的标的目的。

3)承担物重的绳子有几段,所用拉力为物重的几分之一。F=G/n

三、做功了吗

1、机械功

(1)功的初步概念: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就对该物体做了功。

功包含两个需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标的目的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即是力跟物体在力的标的目的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功=力×距离,即W=Fs。

3)功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就是N·m,1J=1N·m。

2、功的原理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即是不必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四、做功的快慢

1、功率

1)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功率暗示做功的快慢。

2)功率的计算:公式为功率=功/时间,P=W/t。

3)功率的单位:功率的单位是瓦特。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J,时间的单位是s,功率的单位就是J/s。J/s的专用名称叫做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意思是1s内完成了1J的功。工程技术上经常使用千瓦(kw)作为功率单位:1kW=1000W。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μm nm. (2)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 5、测量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 (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换算关系1m/s=3.6km/h 4、公式:v=s/t,变形公式s=vt,t=s/v。 5、直线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用v=s/t计算。 (4)相对速度:两个都在运动的物体,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速度。 ①方向相同时,相对速度v=v1-v2;②方向相反时,相对速度v=v1+ v2。 6、测量速度的方法:(1)根据v=s/t(2)借助光电计时器(3)速度仪 四、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 1、实验程序: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探究容:小球沿斜面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 5、测量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全套】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静止: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改变称为静止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换算:1km=1000m、 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 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测量操场的跑道 5、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h min s ms μm 换算:1h=60min=3600s 1s= 103 ms= 106μm 6、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方法: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7、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百米竞赛)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观众看跑步比赛)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8、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018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实验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节物理课,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探究,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看航天员在太空吃食物时的场景。 播放视频: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的DV 思考:为什么手与食物脱离后仍然会运动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让学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板书:8.1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预习案 1.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做实验得出吗? 3.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4.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5.什么是惯性?惯性与什么有关?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6.请举出生活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的实例。 (三)课内探案 自主探究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阅读“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为什么小车要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用什么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 ③在实验中要观察哪些现象?记录哪些数据?观察: 记录: (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实 验与数据收集猜想与假设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 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静止: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改变称为静止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1km=1000m、 1m= 10 dm = 10 ㎝ = 10mm= 10μm= 10nm 236 9换算: 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测量操场的跑道 5、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h min s ms μm 1h=60min=3600s 1s= 10ms= 10 μm 3 6换算: 6、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方法: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7、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百米竞赛)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观众看跑步比赛)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8、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 1、机械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定义: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 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换算关系:1km=1000m; 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2、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 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h min s ms μm 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1s= 103 ms= 106μs 3、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 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 ③测量者估读 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 ②改进仪器材料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④设计更合理的测量方案 (三) 1、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章节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科学探究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例: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不是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取被研究物自身,一旦选定就认为参照物静止,一般选地面(大地)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长度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分米(dm)、厘米(㎝)、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单位换算:1km=103m1m= 10 dm = 102㎝= 103mm= 106 μm= 109nm 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常见的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 使用前三看: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精确度,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零刻度线是否磨损(磨损了要重新选择零刻度线)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量程和分度值 会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①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②化曲为直:测弯曲的钢丝,可用细棉线③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4、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说明: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误差只能减小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加精密的仪器②改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时间 1、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它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毫秒(ms)、微秒(μs) 2、换算关系:1h=60min=3600s1s=103 ms= 106μs 3、测量时间工具:秒表或机械停表 4、时间点:表示某个时刻,如:现在几点钟。时间段:表示两个时间点的差值,如:还有多久下课 四、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相同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 ②相同时间,比路程的长短: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得越快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2、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定义: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公式:v= s/t注意:该公式只能用于计算速度,不能说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 换算关系:1m/s=3.6km/h 公式变换:s = vt t= s/v 通过公式:s = vt可得: (1)路程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2)路程与速度的关系: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3、两种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②变速运动:速度大小或方向至少其中一个发生了变化 4、S-t和V/t图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备课教案沪科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粤版)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上册) 目录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1. 1 希望你喜爱物理 4. 1 从全球变暖谈起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4. 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1.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 4. 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1.4 尝试科学探究 4. 4 升华和凝华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4. 5 水循环与水资源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5. 1 物体的质量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5. 2 探究物质的密度测量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5. 3 密度的应用 第三章光和眼睛 5. 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3.1 光世界巡行 5. 5 点击新材料 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5奇妙的透镜 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7眼睛与光学仪器 3.8揭开色彩的奥秘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 到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

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 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 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 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 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章节知识点汇总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章节知识点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章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科学探究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例: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不是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取被研究物自身,一旦选定就认为参照物静止,一般选地面(大地)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长度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分米(dm)、厘米(㎝)、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单位换算:1km=103m1m= 10 dm = 102㎝ = 103mm= 106 μm= 109nm 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常见的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 使用前三看: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精确度,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零刻度线是否磨损(磨损了要重新选择零刻度线)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量程和分度值 会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①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②化曲为直:测弯曲的钢丝,可用细棉线③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4、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说明: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误差只能减小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加精密的仪器②改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时间 1、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它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毫秒(ms)、微秒(μs) 2、换算关系:1h=60min=3600s1s=103 ms= 106μs 3、测量时间工具:秒表或机械停表 4、时间点:表示某个时刻,如:现在几点钟。时间段:表示两个时间点的差值,如:还有多久下课 四、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相同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 ②相同时间,比路程的长短: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得越快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2、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定义: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公式:v= s/t注意:该公式只能用于计算速度,不能说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 换算关系:1m/s=3.6km/h 公式变换:s = vt t= s/v 通过公式:s = vt可得: (1)路程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2)路程与速度的关系: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3、两种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②变速运动:速度大小或方向至少其中一个发生了变化 4、S-t和V/t图像 第三章声的世界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资料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学习要 求了解 科学家 及其科 学贡 献。 ●知识点拨 1.面对自然界的神奇,古人很早就开始了原始的科学思索。从古人的文字和图画(如甲骨 文、纳西族东巴象形 文字、古人的宇宙模型。)以及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等,都能看出古人对宇宙万物 富有意义的科学思索。2.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 段: 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托勒玫的地心说,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 学先驱伽利略率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 哥白尼的理论;第二阶段,牛顿在前人研究 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 第三阶段是现代物理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突破是爱恩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 论,这使物理学再次 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大步。 3.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4.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通信、交 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 5.科学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思索,不断总结,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科学探究的七 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 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6.科学家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还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 精神。如哥白尼尊重客观规律,敢于坚持真理;爱因斯坦和玻尔等人善于合作与交流,敢于 提出不同的见解;居里夫人刻苦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是留给我们后人的 宝贵财富。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 学习要求 1.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及其换算。 3.知道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知道用测量工具测量物理量时误差的不可避免。 4. 会估测长度和时间。 5.明确速度的物理意义。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匀速直线运动。了解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明确 v -t 图像、s-t 图像的物理意义。 6.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 知识点拨 第一节动与静 1.机械运动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沪科版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 请学生看课本图7-l"国际千克原器"。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走进神奇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走进神奇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

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 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 …… 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 10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 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 多媒体字幕打出: 大漠里的故事 2001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中国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 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专家不得其解。 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到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 然而,过了20分钟左右,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