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塞那肽市场容量分析
2024年活性肽抗过敏药物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活性肽抗过敏药物市场分析现状引言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系统过度敏感的生理反应,常见的过敏症状包括皮肤瘙痒、打喷嚏、流鼻涕、呼吸困难等。
过敏症状的快速缓解是患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活性肽抗过敏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已经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活性肽抗过敏药物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其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据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活性肽抗过敏药物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5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3亿美元。
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达到3.2亿美元。
活性肽抗过敏药物市场的增长主要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不断增加的过敏症患者人群,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过敏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活性肽抗过敏药物相对于传统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和较少的副作用,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3.研发机构的不断投入,推动了活性肽抗过敏药物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扩大。
市场竞争态势活性肽抗过敏药物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竞争因素:1.创新药物的研发力度:各大制药公司不断投入研发活性肽抗过敏药物,争取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2.品牌影响力:一些知名制药公司通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渗透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3.合作关系与专利保护:制药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专利保护对于市场竞争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有效保护创新药物的利润空间。
市场趋势与机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活性肽抗过敏药物疗效的深入研究,未来活性肽抗过敏药物市场可能出现以下趋势和机遇:1.新药种类的出现: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对过敏反应机制的深入了解,新型活性肽抗过敏药物可能会不断涌现。
2.个性化治疗的应用:根据患者的遗传背景和具体病情,将个性化治疗纳入临床实践,有望提高治疗效果。
3.市场细分化:不同剂型和途径的活性肽抗过敏药物将逐渐细分市场,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结论活性肽抗过敏药物市场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快速的增长,未来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艾塞那肽注射液产品分析

艾塞那肽注射液产品分析【药物名称】中文通用名称:艾塞那肽英文通用名称:Exenatide其他名称:Byetta。
【临床应用】作为辅助用药,用于单服二甲双胍或磺酰脲类药或联用二甲双胍和磺酰脲类药后均未达到充分血糖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的改善。
【药理】1.药效学本药是一种合成的肠降血糖素类似物(有抗高血糖作用的肽),其53%的氨基酸顺序与哺乳动物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GLP-1)的氨基酸顺序相同,但不是GLP-1的类似物。
GLP-1是一种肠道激素,是肠道L细胞响应营养摄入而分泌的激素,可通过其受体产生降血糖和抗糖尿病作用(如刺激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的释放,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但半衰期较短[低于2分钟,主要经蛋白水解酶Ⅳ(二肽酰胺酶Ⅳ)快速降解]。
本药可激动GLP-1受体,产生与GLP-1类似的作用[其许多(或所有)抗糖尿病作用似与GLP-1受体结合有关,但观察到的所有药效学作用与GLP-1的作用并不一致,有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本药通过功能不同的其他受体而产生的]。
其作用包括:增强葡萄糖依赖性的胰岛素的分泌和抑制葡萄糖依赖性的异常增高的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慢胃排空、减少食物摄入、促进β-细胞增殖和再生、减少脂肪堆积及胰岛素增敏作用(动物模型)。
由于本药相对较能抵抗蛋白水解酶Ⅳ(二肽酰胺酶Ⅳ)的降解(因GLP-1的2位存在一个丙氨酸基团,可被蛋白水解酶Ⅳ识别,而本药2位则为甘氨酸基团),故有较长的半衰期,体内活性较GLP-1增强。
一项安慰剂对照研究提示,本药可显著降低禁食状态的血浆葡萄糖水平,降低餐后葡萄糖相对于基础值的峰变化;用药后观察到胃排空延迟、热量摄入减少。
资料表明,本药在非糖尿病受试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均是一种强效促胰岛素分泌药。
2.药动学予2型糖尿病患者皮下注射本药,可见餐后葡萄糖水平降低持续达5小时,注射后约3小时达最低点。
2型糖尿病患者皮下注射10μg后2.1小时达)211pg/ml,曲线下面积(AUC)为1.036(ng·h)/ml。
GLP-1类似物药物

胰高血糖素样肽药物简介胰高血糖素样肽(glucagon-like peptide),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 和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2(glucagon-like peptide-2, GLP-2)主要是由食物刺激小肠表皮细胞分泌的单肽类化合物。
二者均来源于胰高血糖素原(proglucagon),后者是由158个氨基酸组成,在不同的部位被切割成不同的肽链,如下所示。
因为GLP-1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保护胰岛β细胞,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胃排空,降低食欲的药理作用,临床可用于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治疗;GLP-2是一种营养因子,据有促进小肠生长,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胃排空,增加食欲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小肠短小综合症。
人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的GLP-1主要是GLP-1(7-36)酰胺和GLP-1(7-37),GLP-2为GLP-2(1-33),天然GLP-1和GLP-2均被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Ⅳ,DPP-Ⅳ)迅速水解失活(半衰期小于5min),不具有临床使用价值,因此对GLP-1和GLP-2结构修饰,形成具有同样药理活性类似物,并掩盖DPP-Ⅳ的结合位点,延长半衰期是该类药物研发的主要课题。
如今已经有3个GLP-1类药物上市和1个GLP-2类药物上市。
1 GLP-1类似物1.1 艾塞那肽(Exenatide)Exendin-4是从蜥蜴唾液中分离出的GLP-1类似物,由39个氨基酸组成,与GLP-1大约有53%的同源性。
由于其N端第二位由Gly 代替了GLP-1中Ala ,不被DPP-Ⅳ降解,而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较强的生物活性。
它具有与GLP-1相似的生理功能。
人们通过对Exendin-4进行改造以获得活性与有效作用时间长的Exendin-4类似物。
Exendin-4的化学合成品命名为Exenatide(商品名Byetta),由Amylin和Lilly公司于1995年开始联合研发,2005年4月获得FDA的批准上市。
2023年抗过敏药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抗过敏药行业市场规模分析抗过敏药是治疗过敏症状的药物,而过敏症状包括呼吸系统过敏、皮肤过敏、食物过敏等。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抗过敏药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本文将主要探讨抗过敏药的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一、市场规模根据市场调查机构的数据,全球抗过敏药市场在2018年达到了118.1亿美元。
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63.7亿美元。
亚太地区是抗过敏药市场最大的地区,占全球市场的近40%,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地区。
预计未来几年内,亚太地区抗过敏药市场的增长率将超过其他地区。
在国内市场,抗过敏药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数据,2019年我国抗过敏药市场规模达到310亿元,同比增长19.4%。
预计未来几年内,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二、市场竞争在全球抗过敏药市场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企业是强生公司、阿斯利康公司和赛诺菲公司。
这些跨国制药公司在抗过敏药领域投入巨资,拥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技术优势。
此外,国内药企也在加大研发力度,竞争格局日趋激烈。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主要品牌包括雄蟹止痒贴、艾文松、西比灵、咳必清等。
三、市场驱动因素1.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过敏反应的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将进一步促进抗过敏药的需求。
2.污染环境:环境的污染和气候变化导致过敏症状的人群增加,促进了抗过敏药的需求。
3.健康观念: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防治过敏症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4.市场推广:药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利用新媒体和线下渠道开展市场推广活动,促进了抗过敏药的销量。
四、市场发展趋势1.创新药物: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型抗过敏药将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2.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的过敏症状,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3.在线医疗: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抗过敏药的推广和销售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在线医疗将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抗过敏药市场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同时新技术和新药的不断涌现,也将推动市场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
2023年艾叶提取物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2023年艾叶提取物行业市场调查报告艾叶提取物是一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医药、保健品、食品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增加,艾叶提取物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本文将通过对市场调查和分析,对艾叶提取物行业的市场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一、市场规模和潜力目前,全球艾叶提取物市场规模约为XX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X亿元。
市场潜力巨大。
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以及传统草药治疗的复兴。
二、市场需求和应用领域1. 医药行业:艾叶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病、皮肤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同时,艾叶提取物还可以作为药物辅助剂和原料,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
2. 保健品行业:艾叶提取物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抗衰老、抗氧化、养颜等功效,可用于制作保健品,如养生茶、护肝片等,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
3. 食品行业:艾叶提取物可用作调味剂和食品添加剂,赋予食品特殊的香味和口感。
同时,艾叶提取物还具有抑菌作用,可以延长食品的保鲜期,提高食品的质量。
三、市场竞争和前景目前,艾叶提取物行业的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
大型企业具有品牌优势和生产规模优势,但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创新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未来,艾叶提取物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对天然植物提取物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同时,科技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为艾叶提取物行业带来更多机遇。
四、市场推广和销售渠道1. 品牌推广:企业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广告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
2. 销售渠道: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
线上渠道包括电商平台、微商、社交媒体等,线下渠道包括超市、药店、健康养生店等。
3. 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与医院、保健品品牌、食品企业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市场推广和销售。
五、市场风险和挑战1. 假冒伪劣产品:市场上存在着一些假冒伪劣的艾叶提取物产品,给消费者和行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艾塞那肽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现状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艾塞那肽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现状摘要】健康人体内餐后胰岛素分泌总量中约有60%~70%是肠降血糖素所致,在血糖升高时,肠降血糖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肝糖生成与输出。
GLP-1RAs在治疗T2DM(2型糖尿病)时具有独特的机制: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释放;降低食欲和延迟胃排空。
据有关GLP-1RAs治疗T2DM的报告:艾塞那肽可使ALC(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8~1.1%,体重减轻1.6~3.2kg。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GLP-1RAs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和安全性。
【关键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糖化血红蛋白【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192-02早在一百多年前Bayliss和Starling二人就已发现肠管萃取物可促使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
1930年Barre, Still合作研究发现胰岛素分泌受肠道调节。
1994年Elrick等证明口服葡萄糖比静脉注射葡萄糖更能激起胰岛素应答。
随后发现主要有二种肠降血糖素: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GIP(葡萄糖依赖促胰岛素分泌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由回肠远端和结肠的神经内分泌L细胞分泌的30或3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有GLP-1(7-36)NH2和GLP-1(7-37)两种亚型,前者体内稳定性好,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强。
GLP-1受体存在于beta细胞内,尚存在与胃、脂肪组织、骨骼肌、心、肺、脑的细胞内。
血糖增高时胰岛素释放增加,血糖降低时胰岛素释放也相应减少,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促进前体细胞转化导致beta细胞增殖/新生和抑制beta细胞凋亡,延迟胃排空使胃内容物限时速进入肠道从而减少餐后血糖漂移,刺激下丘脑释放五羟色胺抑止alph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减少肝糖输出,通过中枢作用产生饱胀感减少食欲而致体重下降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治疗T2DM 的GLP-1RAS有:艾塞那肽缓释艾塞那肽等种类。
2024年艾塞那肽市场需求分析

艾塞那肽市场需求分析简介本文将对艾塞那肽市场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市场发展和前景。
艾塞那肽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肽类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潜在的市场需求。
市场背景艾塞那肽是一种具有多重生物功能的肽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
艾塞那肽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的效果。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疾病治疗需求的增加,艾塞那肽市场的需求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市场规模当前,全球艾塞那肽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数十亿美元。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艾塞那肽市场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主要驱动因素包括:1.人口老龄化加速,增加了对疾病治疗的需求;2.慢性疾病的增加,引发了对新型治疗方法的需求;3.快速发展的生物技术领域,提供了更多的研发和生产技术支持。
市场应用艾塞那肽在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主要应用包括但不限于:1.治疗炎症性疾病:艾塞那肽具有抗炎作用,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炎症性肠病等炎症性疾病方面具有潜在效果。
2.免疫调节:艾塞那肽可调节免疫功能,具有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潜力,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抗菌:艾塞那肽对多种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病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市场竞争环境目前,艾塞那肽市场存在竞争激烈的格局。
主要竞争因素包括:1.技术优势:具备独特的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企业在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
2.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有良好产品质量和良好安全性记录的企业将更受市场欢迎。
3.价格竞争:价格是影响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占据市场份额。
市场前景艾塞那肽市场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以下几个因素对市场发展有积极影响:1.科技进步:随着生物技术和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有更多的艾塞那肽产品被研发和推出,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2.快速发展的医药市场:全球医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治疗手段和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为艾塞那肽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015年多肽药物行业分析报告

2015年多肽药物行业分析报告2015年3月目录一、多肽药物生产方法简介:固相合成是主流 (3)二、多肽药物制造业:外包生产10亿美元规模,增速在8%~10% .51、CRO业务:中国制造来临,杭州中肽和上海吉尔成为行业龙头 (7)2、仿制药 API:Y =P×D×N (9)(1)仿制药API 的分析:克帕松是最大的机会 (9)(2)仿制药API 的分析:简单估算艾塞那肽的原料药规模 (12)3、专利药CMO:空间大,壁垒高,可先从中间体入手 (13)(1)专利药CMO:欧美垄断,新兴国家尚未突破 (13)(2)Bachem:全球多肽龙头 (14)三、投资策略 (16)四、风险因素 (17)一、多肽药物生产方法简介:固相合成是主流多肽的生产制造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液相合成、固相合成、重组发酵三大类。
液相合成在合成长肽时存在软肋,适合合成大量的短肽药物;重组发酵在合成长肽和重组蛋白时具有巨大的优势,而且规模化制备成本低廉,但是初始投入资金和时间成本都较高,在引入非天然氨基酸和结构修饰比较困难;固相合成方法快捷灵活,适合中长肽的修饰,主要缺点是放大生产时成本会比较高。
多肽原料药上市之后一般在10kg 级别,需求量比较小,而对化合物的复杂程度、合成难度要求较高。
其次,考虑到目前上市多肽药物不超过70 种,更多的需求来源于研发项目,对项目完成所需的时间要求也比较高。
所以固相合成方法逐渐成为最为普及的合成方法。
另外,固相/液相合成联用的杂化合成也逐渐广泛使用。
2003 年罗氏公司开发的治疗艾滋病的恩夫韦肽上市,每日剂量在180 mg,要长期服用,需求巨大,大概在500~1000 kg。
固相合成恩夫韦肽需要100 多道工序,总共需要25 吨Fmoc 氨基酸原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恩夫韦肽的成功制备极大地促进了固相合成技术发展,也刺激了亚洲多肽原料的供应,使得多肽制备的成本大大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塞那肽市场容量分析1.患病情况201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研究组”关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的结果。
该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达10.6%和8.8%,总体患病率已达9.7%。
同期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15.5%。
根据这次调查结果所做出的推算显示我国总糖尿病患病人数达9千2百万以上,糖尿病前期人数达1亿4千8百万以上。
该调查是在2007年-2008年期间,在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领导下,由国内14个中心共同参与完成的。
该研究通过分阶段分层抽样设计,在中国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域选择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14个省市进行调查,经过调查点代表的相应的地区/省份的人口,进行了加权分析,估计了中国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并初步估计了农村和城市成年男女的糖尿病患者总数。
2 国内口服降糖药及市场情况2.1 口服降糖药分类及厂家2.2 口服降糖药品种简析及市场潜力分析2.2.1二甲双胍在中国,施贵宝的原研药格华止约占二甲双胍市场份额的3/4,格华止是一个上市已有50年时间的口服降糖药,专利过期之后其各种仿制药更是层出不穷,从2002 年开始,该药在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的份额一直呈下滑趋势,有分析认为是因为缺少创新,加上利润空间的下降。
2.2.2 a-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是国内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领先的大类品种,占据了糖尿病口服用药市场份额的30%以上,拜耳的阿卡波糖(拜糖苹)独占了83.94%的份额,2009年中国销售额约15亿元,几乎贡献了全球销量的一半,其在国外由于胃肠道反应严重,肝毒性大等副作用,销量并不像国内这么好,拜糖苹在中国的成功依赖于其上市的良好时机及其成功的市场概念推广。
目前国内仿制药的生产规模在5-20吨,生产成本约3000元/kg,如能更好降低成本将更有价格优势。
伏格列波糖由日本武田公司研制,曾在世界畅销药排行榜上排150位,但在中国的发展不及阿卡波糖。
2.2.3 噻唑烷二酮类此类药物是比较新的口服降糖药,罗格列酮由于其安全性问题,目前在美国和欧盟这两大市场遭限和遭退后,SFDA和卫生部联合发表声明限制罗格列酮的使用,在遭遇安全危机以前,文迪雅一度是全球排名第三的糖尿病畅销药物。
有分析认为另一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将因罗格列酮的受限获得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
2.2.4磺脲类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市场份额逐年走低,2008年在口服糖尿病用药市场中降至23%,表现较好的产品为格列齐特与格列美脲,但近5年的销售趋势格列齐特一路下滑,格列美脲一路上扬,2008年二者的市场金额份额都为 6.8%,但格列美脲数量份额较低。
2.2.5格列奈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市场份额逐年增大,成为带动糖尿病用药市场一路攀升的重要品种。
常用药物为瑞格列奈与那格列奈,其中瑞格列奈是我国抗糖尿病新药市场上增长较快的品种,在整个口服糖尿病用药市场占到10%的份额,排在第四位。
进口品种有诺和龙,国产品种只有江苏豪森的“孚来迪”。
2.2.6 DPP-4抑制剂DPP-IV抑制剂是2006年10月在美国正式上市的口服药。
预计今年美国市场销售额将接近20亿美元。
美国专业机构预测,2015年全球DPP-IV抑制剂类产品的市场将超过70亿美元。
默克、诺华、百时美施贵宝、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等全球制药业巨头,纷纷开始生产DPP-4抑制剂,仅在过去3年内,便有磷酸西他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三种药物在美国上市,第四种利拉利汀也即将通过审批。
而与以往在欧美上市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进入亚洲市场的其他药物不同,几大公司也几乎从一开始就将亚洲作为DPP-4抑制剂类新药的主要战场。
2.3 21个城市及3个重点地区的OADs(口服抗糖尿病药物)IMS数据分析表2 21个城市及3个重点地区的OADs IMS数据分析图1 21个重点城市及3个重点省区口服药销售份额增长图分析:1、格列奈类口服药增长势头迅猛表中销售额增长速度最快的是瑞格列奈类短效胰岛素促泌剂“诺和龙”,在2009年销售额已达3个亿,由于它是控制餐后血糖的口服药,且比传统磺脲类促泌剂低血糖发生少,因此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增长迅速。
同时另一类格列奈类促泌剂—诺华公司的“唐力”增长也非常明显,2009年销售额达到700万以上。
2、拜糖苹业绩保持稳定2008-2010年拜糖苹的市场份额稳定保持在36%以上,2009年全国实现15个亿的销售,使拜耳成为国内OADs口服药份额最大的企业,并遥遥领先于其它企业。
拜糖苹的成功依赖于其上市的良好时机及其成功的市场推广。
3、磺脲类市场份额逐年下降磺脲类1956年上市以来不断有新的品种出现,但是随着新型口服药的不断涌现,其不可避免的低血糖风险及引起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使其优势减少,销售份额逐年下降,再加之格列奈类的迅速增长,也对磺脲类市场产生了一定冲击。
2.4 2005-2009 年市场份额前20 位糖尿病治疗药物医院市场份额表3 2005-2009 年市场份额前20 位糖尿病治疗药物医院市场份额2.5 2008年口服降糖药市场TOP10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图3 2008年口服降糖药市场TOP10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口服药市场总量大,但是基本集中在跨国企业手中,国内厂家之间竞争激烈,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口服药不同规格品种药品数已有350个左右,通过“图3 2008年口服降糖药市场TOP10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分析,其中83.5%的市场集中在11个主要的厂家,而仅有16.5%的市场被其余国内厂家分享。
而在2008年这部分市场额只有7.425亿元。
2.6 国内口服降糖药物市场潜力从2002 年到2008 年,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一直处于稳定增长态势,由2002 年的41.87 亿元上升到2008 年的85.2 亿元,2006 年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增速略有放缓,到了2007 年突然发力,市场规模增长20.98%。
2008 年继续增长了13.68%,规模达到85.2 亿元。
2009 年规模近百亿,达到了98.06亿元,同比增长了15.09%。
图4 2002-2009年全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出自南方所调研报告)国内口服药市场销售额一直略高于胰岛素。
2008年约45亿人民币,2009年预计55亿人民币,增长率22.2%。
图5 08年国内糖尿病市场口服药比例图6 06-11年国内糖尿病市场口服药医院购药金额增长趋势图(数据来源于上海医工院样本医院进药数据,推总系数为5.4)2.7 GLP-1类似物销售情况艾塞那肽(百泌达、Byetta)2010年全球销售额为710.2百万美元(美国地区销售559百万美元),比2009年下降11%,2011全球销售额约为678百万美元(美国地区销售额517.7百万美元)。
PLGA的艾塞那肽(Bydureon)2011年欧洲上市,2012年1月美国上市,2011年Q4销售额为3.75百万美元,2012年Q1约为6.9百万美元(yahoo财经)利拉鲁肽(victoza)2009年上市,2011年销售额为5991百万丹麦克朗(9.7亿美元),比2010年(2317百万丹麦克朗)增长158.6%,诺和诺德声称其已经占领国际市场58%的份额。
(数据来源于上海医工院数据库)Byetta2005年获FDA批准上市后迅速放量,但随着其胰腺炎的患病风险及较多的胃肠道反应不断暴露,该药的应用前景受到挑战,FDA于2008年要求Amylin公司修改说明书,增加关于胰腺炎风险的提示,Byetta 的全球销售额也随之出现下滑。
诺和诺德的利拉鲁肽(Victoza)的上市对Byetta构成了直接竞争,而且Victoza2011年销售额已经超过Byetta。
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由礼来与诺和诺德引入国内,目前处于市场导入期。
产品价格昂贵(百泌达10μg/2.4ML包含60次注射剂量,1776元,每次5μg,一天两次,需要连续用药),医保有一定覆盖(西藏、云南、山东、广西、安徽、黑龙江、贵州、海南、江苏,都为乙类),但覆盖率较低,其推广有一定难度,目前市场规模尚小。
3市场容量估算按照国内目前9200万患者(I型糖尿病人约占5%,不服用口服糖尿病药),每年医院花费72亿人民币用于采购口服糖尿病用药市场计算,平均每个II型糖尿病患者82.4元,由于医院一般加价15%卖给患者,则每名患者平均需要至少花费94.7元/年。
由于我国糖尿病患者实际就诊率可能低于20%(糖尿病诊疗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东北证券),则可以估计实际进行治疗的II型糖尿病患者平均花费为474元/年用于口服糖尿病药,又因为“一般糖尿病每人每年平均花费3726 元,一旦出现并发症,平均花费高达13897 元。
”(出自南方所调研报告),则口服糖尿病药占一般II型糖尿病患者整体治疗消费的比例约为12.7%。
目前很多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已经被医学界充分证实和认同,而出处于目前价格水平上的艾塞那肽,即便是符合用药标准,对于一般经济条件的患者也是难也接受的,另外最近还发现艾塞那肽存在一定安全性担忧,因此将艾塞那肽在市场中定位为替代口服糖尿病药的想法目前还难以实现。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沈洁认为“GLP-1作为临床新药,虽然在治疗效果上比较明确,但是由于使用时间较短,是否存在远期副作用目前仍无法确定,而且这个药物目前不是医保用药,价钱也十分昂贵,普通的糖尿病患者不容易接受,所以综合来看临床应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因此猜测在价格变化不大的前提下,未来全国II型糖尿病患者中长期使用艾塞那肽的比例可能在1%(纯属猜测没有确切根据),年用药患者人数约为87.4万,按照每人连续注射艾塞那肽6个月,1700元/10μg 计算,市场容量为89亿元。
如果考虑利拉鲁肽的竞争,这个容量可能会缩小至50%以下,即44.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