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咽与食管多原发癌筛查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合集下载

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全文)

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全文)

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全文)【摘要】我国是食管鳞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食管鳞癌疾病负担沉重、防控态势严峻。

食管鳞状上皮在癌变前存在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阶段,早期诊断并合理干预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早诊率、降低发病率,是食管癌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

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消化病、消化内镜、病理学等领域专家讨论,充分参考国内外研究和专家共识,提出并规范了我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和病变的定义、诊治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实现对食管癌的早期阻断和干预。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癌前状态;癌前病变;诊断;治疗食管癌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鳞癌)和腺癌等。

2018年全球食管癌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第7位,死亡率居第6位。

我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2018年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我国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总数的53.7%和55.7%[1]。

食管癌的发病模式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东亚高发地区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我国约90%的食管癌病理类型为鳞癌;而欧美等相对低发区病理类型则以腺癌为主[2]。

食管癌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确诊时的临床分期,早期食管癌经微创治疗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中晚期食管癌经手术、放疗和化疗后五年生存率仍不足30%[3-4]。

食管癌存在长达5~10年的癌前状态、癌前病变及早期癌阶段,这为筛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窗口期。

美国胃肠病学会[5]、英国胃肠病协会[6]、我国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均已就食管腺癌癌前病变、癌前状态(巴雷特食管)的诊治和监视制定了指南和共识意见[7]。

但对于我国高发的食管鳞癌,其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的定义、诊断、随访和治疗等关键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2020年,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消化病、消化内镜、病理学等领域专家讨论,充分参考国内外研究和专家共识[8-9],提出和规范了我国食管癌前状态和病变的诊治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实现对食管癌的早期阻断和干预。

中国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PPT课件

中国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PPT课件
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内镜相结 合,实现对食管黏膜的实时在体 细胞级观察,提高早期食管癌的 诊断水平。
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
利用荧光物质对食管黏膜进行染 色,通过特定波长的光激发荧光 物质发出荧光信号,从而发现早 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
07
针对不同筛查结果的诊治与管理 建议
阳性结果患者进一步诊治流程建议
背景
食管癌是中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 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食管癌的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 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筛查覆盖率不足、早期诊断率低等。 因此,制定并推广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至关重要。

由于您要求不出现与时间相关的信息,因此在上述扩展结果中未涉及任何具体的时间描述。同时,为了保持内容的丰富性和专 业性,我尽可能详细地解释了目的和背景的内容。
的发病风险。
食管癌流行趋势及预测
发病率变化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食管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死亡率变化
食管癌的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早期食管癌的治愈率有所提高。
流行趋势预测
未来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可能继续上升,需要加强预防和早期筛查工作,以降低食 管癌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药物的研发应用,食管癌的 治疗效果和治疗手段也将不断改善和提高。
对于已经发生的并发症,应及时进行处理,以减轻患者 痛苦和促进康复。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穿孔等,应采取相应的 预防措施。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和护理。
THANKS
感谢观看
生活习惯
长期吸烟、饮酒、热饮热食、 咀嚼槟榔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增

《下咽与食管多原发癌筛查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下咽与食管多原发癌筛查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下咽与食管多原发癌筛查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多原发癌是指人体同一或不同器官同时或先后发生≥2个原发性肿瘤。

其定义为:(1)每个肿瘤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恶性;(2)肿瘤发生在不同部位或器官,互不相连(病灶间有正常的组织分隔);(3)明确除外转移或复发。

根据间隔时间可分为同时性和异时性,前者指各原发癌在6个月以内完成诊断,后者指第一原发癌诊断6个月后其他原发癌获得诊断。

头颈部和食管的恶性肿瘤可同时或异时发生,以下咽与食管多原发癌最常见。

发生原因尚不明确。

一、流行病学【专家建议1】:下咽癌与食管癌患者常发生相互多原发癌,同时性和异时性发生的风险均较高,推荐作为高危人群进行相互筛查(类推荐)二、筛查诊断多原发癌的筛查是下咽癌和食管癌首诊和随访的重要内容。

【专家建议2】:下咽癌患者首诊时建议常规行食管癌内镜筛查。

推荐首选上消化道白光内镜联合Lugol碘染色内镜(LCE)或窄带光成像(NBI),有条件者可联合使用放大内镜(A类推荐)【专家建议3】:下咽癌治疗后患者,视为食管癌高危人群,推荐于治疗后第3、6个月及此后每6个月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至少持续5年(B 类推荐)【专家建议4】:食管癌患者首诊时建议常规行下咽癌筛查。

推荐在行食管内镜检查时常规检查下咽部,有条件的医疗中心建议联合NBI,或由耳鼻喉头颈专科医师行咽喉镜检查(A类推荐)【专家建议5】:食管癌治疗后生存患者,视为下咽癌高危人群,推荐于治疗后第3、6个月及此后每6个月在胃镜检查时常规对下咽部进行观察,至少持续5年(B类推荐)【专家建议6】:下咽癌或食管癌患者,如筛查发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轻、中度异型增生),建议每6 个月通过内镜随访是否发生多原发食管癌或下咽癌(B类推荐);如筛查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高度异型增生)、早期癌和进展癌,应根据相应指南进行标准治疗(A类推荐)三、治疗多原发癌起病的位置、肿瘤分期和间隔时间对下咽与食管多原发癌的治疗策略有重要影响,有赖于多学科密切配合。

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出炉,12处更新一文掌握!

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出炉,12处更新一文掌握!

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出炉,12处更新一文掌握!新鲜出炉,必须收藏!近日,2020版《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以下简称2020版共识)在最新一期《中华消化杂志》上重磅发布,本文第一时间总结更新亮点,供大家参考、学习,具体内容还请参照全文。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自《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2014)》发布后,近年来GERD的诊治方法有了新的进展。

在此背景下,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指南的内容进行了更新。

12处更新划重点,你应该知道!2020版共识共计28条共识意见。

本次更新距离上次版本足足有6年之久(2014年),重点在诊断、治疗、并发症、难治性GERD等方面进行了更新[1,2]。

▎更新要点1:根据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可拟诊GERD,相关反流问卷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2020版共识中推荐,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可作为拟诊GERD的依据。

这主要归因于,临床中经常将具有烧心或反流症状的患者诊断为GERD。

但实际上烧心症状诊断GERD时的灵敏度仅为38%,特异度为89%。

此外,反流问卷在临床诊断中使用广泛,包括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和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等。

但研究显示,RDQ、GERDQ诊断GERD的灵敏度为60%左右,特异度为60%-72%之间。

因此,建议仅作为辅助诊断的工具。

▎更新要点2:推荐将P-CAB作为治疗GERD的首选药物2020版共识推荐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otassium-competitive acid blockers,P-CABs)是治疗GERD 的首选药物,单剂量治疗无效可改用双倍剂量,一种抑酸剂无效可尝试换用另一种,疗程4~8周。

P-CAB缘何得到指南首选推荐?P-CAB创新价值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otassium-competitive acid blockers,P-CABs)是一类具有独特抑酸机制的新型抑酸剂,其代表药物为伏诺拉生。

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全文)

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全文)

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全文)本文旨在介绍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

食管鳞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

早期诊断并合理干预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早诊率、降低发病率,是食管癌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

本次专家共识由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消化病、消化内镜、病理学等领域专家讨论,并参考国内外研究和专家共识,提出并规范了我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和病变的定义、诊治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实现对食管癌的早期阻断和干预。

食管癌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中鳞癌和腺癌是两种常见的病理类型。

全球食管癌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第7位,死亡率居第6位。

我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其中约90%的食管癌病例为鳞癌。

2018年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我国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总数的53.7%和55.7%。

食管癌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确诊时的临床分期,早期食管癌经微创治疗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中晚期食管癌经手术、放疗和化疗后五年生存率仍不足30%。

食管癌存在长达5~10年的癌前状态、癌前病变及早期癌阶段,这为筛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窗口期。

针对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___、___和我国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均已制定了指南和共识意见。

但对于我国高发的食管鳞癌,其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的定义、诊断、随访和治疗等关键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因此,本次专家共识旨在规范我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和病变的定义、诊治和随访策略,以便更好地指导食管癌的防控工作。

早期诊断并合理干预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将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早诊率、降低发病率,是食管癌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

0.45%[28]。

EP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见症状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反酸等。

《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新乡)》要点

《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新乡)》要点

《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新乡)》要点食管癌(EC)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包括鳞癌、腺癌等,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2018年全球食管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7位(6.3/100000),死亡率居第6位(5.5/100000)。

食管癌的发病率及发病模式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东亚地区发病率最高,可达世界平均水平2倍(12.2/100000),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而欧美等相对低发区病理类型则以腺癌为主。

我国为食管癌高发国家,2018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食管癌发病率(13.9/100000)和死亡率(12.7/100000)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我国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总数的53.7%和55.7%。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大部分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达到根治效果,5年生存率可达95%。

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低,预后差,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

我国食管癌早诊率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早期食管癌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因进行性吞咽困难或发生转移性症状后始就诊而发现,此时肿瘤往往已达中晚期。

一、筛查人群【推荐1】推荐40岁为食管癌筛查起始年龄,至75岁或预期寿命小于5年时终止筛查。

(推荐强度: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质量)【推荐2】对于符合筛查年龄人群,推荐合并下列任一项危险因素者为筛查目标人群:(1)出生或长期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2)一级亲属有食管癌病史;(3)本人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4)本人有头颈部肿瘤病史;(5)合并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热烫饮食、饮酒(≥15g/d)、吸烟、进食过快、室内空气污染、牙齿缺失等。

(推荐强度: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质量)。

二、筛查目标【推荐3】推荐将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变(或异型增生)作为主要筛查目标。

(推荐强度:强推荐;证据质量:中等质量)三、筛查流程【推荐4】对于食管癌极高发地区,对于筛查目标人群推荐每5年1次内镜普查。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

癌症早期食管癌筛查与内镜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1、本文概述癌症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早期食管癌症通常无症状,难以及时发现。

一旦出现症状,通常处于中晚期,治疗困难,预后不良。

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总结我国食管癌症早期筛查及内镜诊治的专家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本文首先综述了癌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及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接下来,详细介绍了内镜检查在食管癌症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包括内镜检查的适应症、操作技巧、诊断标准和并发症的处理。

本文还探讨了食管癌症的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并比较了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

本文总结了癌症早期筛查和内镜诊治的专家共识,并就筛查策略、内镜检查流程、治疗选择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这些共识对于提高我国早期食管癌症的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有助于推进食管癌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癌症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癌症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癌症食管癌是全球第八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六大原因。

在中国,食管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很高。

特别是在河南、山西等地区,食管癌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癌症的流行病学特征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多发于中老年人。

癌症食管癌的发生与地理、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地理分布来看,癌症高发区多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南、山西、河北等省。

这可能与当地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有关。

吸烟和饮酒:研究表明,长期吸烟和饮酒是食管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刺激食管黏膜,增加患食管癌症的风险。

酒精可能会破坏食道黏膜屏障,从而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

不良饮食习惯: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以及过量摄入腌制、烟熏、烧烤等加工食品,都与食管癌症的发生有关。

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总结

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总结

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总结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报道,2015年我国原发性肝癌新发患者46.6万例,死亡42.2万例,超过世界原发性肝癌发病总例数的一半。

随着现代精确放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放疗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证实,为肝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

近日,《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结合近年来肝癌放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尤其是随机对照的高循证级别的研究,在2016年版基础上进行了更新。

原发性肝癌放疗概况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分为外放射治疗(外放疗)和内放射治疗(内放疗)。

外放疗是利用放疗设备产生的射线(光子或粒子束),经体外聚焦到体部肿瘤,从而破坏肿瘤细胞的DNA,导致肿瘤细胞死亡,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内放疗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经肌体管道或通过针道植入肿瘤内,使肿瘤受到来自内部的射线照射,在我国常由介入科医师操作。

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肝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

这两种病理类型的放疗处理原则不同:(1)肝细胞肝癌淋巴结转移少见,而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较常见。

肝细胞肝癌外放疗通常无需行预防性淋巴引流区照射,而肝内胆管癌外放疗有时需考虑是否行照射淋巴引流区。

(2)肝细胞肝癌动脉血供丰富,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介入治疗)的效果好,而肝内胆管细胞癌动脉血供欠丰富,碘油栓塞效果欠佳,其介入治疗对综合治疗的贡献有限。

(3)肝细胞肝癌较肝内胆管细胞癌常见,放疗的临床经验较多。

因此,本共识分别论述这两种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肝癌1.肝细胞肝癌的外放疗01对不同病期的肝细胞肝癌都可以获益➤小肝癌的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肝内肿瘤的立体定向放疗主要针对小的肝细胞肝癌(小肝癌)。

➤肝移植前的放疗:立体定向体部放疗是肝癌患者肝移植前肝源等待期间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衔接治疗,能够在移植前缩小或控制肿瘤,提高生存获益,应受到更多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咽与食管多原发癌筛查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多原发癌是指人体同一或不同器官同时或先后发生≥2个原发性肿瘤。

其定义为:(1)每个肿瘤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恶性;(2)肿瘤发生在不同部位或器官,互不相连(病灶间有正常的组织分隔);(3)明确除外转移或复发。

根据间隔时间可分为同时性和异时性,前者指各原发癌在6个月以内完成诊断,后者指第一原发癌诊断6个月后其他原发癌获得诊断。

头颈部和食管的恶性肿瘤可同时或异时发生,以下咽与食管多原发癌最常见。

发生原因尚不明确。

一、流行病学
【专家建议1】:下咽癌与食管癌患者常发生相互多原发癌,同时性和异时性发生的风险均较高,推荐作为高危人群进行相互筛查(类推荐)
二、筛查诊断
多原发癌的筛查是下咽癌和食管癌首诊和随访的重要内容。

【专家建议2】:下咽癌患者首诊时建议常规行食管癌内镜筛查。

推荐首选上消化道白光内镜联合Lugol碘染色内镜(LCE)或窄带光成像(NBI),有条件者可联合使用放大内镜(A类推荐)
【专家建议3】:下咽癌治疗后患者,视为食管癌高危人群,推荐于治疗后第3、6个月及此后每6个月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至少持续5年(B 类推荐)
【专家建议4】:食管癌患者首诊时建议常规行下咽癌筛查。

推荐在行食管内镜检查时常规检查下咽部,有条件的医疗中心建议联合NBI,或由耳鼻喉
头颈专科医师行咽喉镜检查(A类推荐)
【专家建议5】:食管癌治疗后生存患者,视为下咽癌高危人群,推荐于治疗后第3、6个月及此后每6个月在胃镜检查时常规对下咽部进行观察,至少持续5年(B类推荐)
【专家建议6】:下咽癌或食管癌患者,如筛查发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轻、中度异型增生),建议每6 个月通过内镜随访是否发生多原发食管癌或下咽癌(B类推荐);如筛查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高度异型增生)、早期癌和进展癌,应根据相应指南进行标准治疗(A类推荐)
三、治疗
多原发癌起病的位置、肿瘤分期和间隔时间对下咽与食管多原发癌的治疗策略有重要影响,有赖于多学科密切配合。

【专家建议7】:同时性和异时性下咽与食管多原发癌的治疗原则不同。

前者应尽量同时根治两个肿瘤,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兼顾两个肿瘤;后者相当于对单一肿瘤进行治疗(A类推荐)
【专家建议8】:对具体患者的具体临床问题,需考虑患者个体因素,由多学科联合讨论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A类推荐)
(一)同时性下咽与食管多原发癌
1. 早期下咽癌合并早期食管癌:
2. 早期下咽癌合并局部晚期食管癌:
3. 局部晚期下咽癌合并早期食管癌:
4. 局部晚期下咽癌合并局部晚期食管癌:
(二)下咽癌治疗后发生异时性多原发食管癌
(三)食管癌治疗后发生异时性多原发下咽癌参考下咽癌诊治指南的治疗原则。

(四)同期或分期双原发癌放疗建议
鳞状细胞癌放疗敏感性好,放疗可作为下咽癌和食管癌的根治性、辅助性或姑息性手段单独或与手术、化疗联合使用。

1. 食管癌发生于颈段和胸上段,放疗科评估认为连续设野放疗能同时包括下咽癌和食管癌时,可考虑将双原发癌视为单个病变进行治疗,同期完成放疗,但需考虑不同组织照射耐受量的差异。

2. 食管癌位于胸中段或胸下段,病变范围超出连续设野治疗的有效和安全范围,可对下咽和食管行分野同时放疗或分野分时放疗。

3. 如已对其中一处肿瘤进行放疗,可在评估患者对放疗耐受情况后,对另一病灶行足量放疗,或者选择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策略,尽量避免对第二处肿瘤行根治性放疗,以减少患者照射量。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两处肿瘤放疗可连续进行,也可间隔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