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一、概述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国家民族危机深重。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它旨在通过文学的力量,唤醒民众的觉悟,推动社会的进步。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强调理性、科学和人道主义,以批判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为核心价值。

它借鉴了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资源,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方法。

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一批批文学家以文学为武器,展开了对封建文化的猛烈批判,呼唤着新时代的到来。

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从早期的维新派文学到后来的“五四”文学,再到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这些文学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

它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

在今天看来,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为实现更加公正、自由、平等的社会而不断努力。

1. 现代性的定义与内涵现代性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概念,涵盖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从广义上讲,现代性指的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社会在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这些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在现代性的语境下,人们开始追求理性、自由、民主、科学等价值,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个体的解放。

在文学领域,现代性表现为对传统文学观念、审美标准、创作方法的质疑和超越。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作为现代性在文学领域的重要表现之一,强调文学应服务于社会现实,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通过文学作品来启迪民智、推动社会进步。

中国启蒙文学思潮

中国启蒙文学思潮

中国启蒙文学思潮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启蒙文学思潮的起源和发展
2.启蒙文学的主要特点
3.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4.启蒙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正文
一、启蒙文学思潮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启蒙文学思潮起源于 20 世纪初,它是一种以推动社会进步、启蒙民众为目的的文学运动。

启蒙文学思潮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强调理性、科学、民主和自由,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二、启蒙文学的主要特点
1.强调理性:启蒙文学作品以理性为基础,倡导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反对盲从和迷信。

2.倡导科学:启蒙文学强调科学精神,主张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3.提倡民主:启蒙文学主张民主政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尊重个人权利。

4.注重民生:启蒙文学关注民众生活,反映社会问题,呼唤社会改革。

三、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陈独秀:他是中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代表作有《敬告青年》、《文学革命论》等。

2.胡适: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3.鲁迅: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4.郭沫若: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女神》、《屈原》等。

四、启蒙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1.推动社会进步:启蒙文学思潮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社会的进步和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2.促进文学创新:启蒙文学思潮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创新。

3.提高民众觉悟:启蒙文学思潮提高了民众的觉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

人性解放“三部曲”――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

人性解放“三部曲”――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

人性解放“三部曲”――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摘要】现代启蒙文学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具有独特的背景和特点。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的探讨,分析了人性解放的“三部曲”:解放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现代启蒙文学的背景是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对人性解放的需求日益增强。

然后,第一部曲探讨了如何解放人的思想,通过文学作品引领读者思考和反思,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第二部曲着重于解放人的情感,文学作品通过情感表达和共鸣,引导人们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第三部曲中,文学作品呈现了解放人的行为,激励人们积极行动,改变现状。

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意义在于引领人们思考、感悟和行动,促进人性的解放和进步。

【关键词】现代启蒙文学,人性解放,思想,情感,行为,新时期,思潮,背景,意义1. 引言1.1 人性解放“三部曲”――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启蒙运动一直是一股强大的思想力量,它试图通过批判和理性的思考来解放人们的头脑。

而在新时期,启蒙运动在文学领域尤为突出,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思潮,即人性解放“三部曲”。

这三部曲包括解放人的思想、解放人的情感和解放人的行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解放的路径。

这种文学思潮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更是对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一种反思和探索。

现代启蒙文学的背景是当代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和观念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性解放“三部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力量。

第一部曲解放人的思想,探讨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如何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

第二部曲解放人的情感,关注了人类情感与情感表达的自由。

第三部曲解放人的行为,呼吁个体在行动中展现出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更在于引领了人们思想觉醒的方向。

人性解放“三部曲”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主题,更是对人类尊严和自由的追求。

这种启蒙思潮不仅影响着当代文学,也影响着整个时代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18世纪启蒙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征。

18世纪启蒙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征。

18世纪启蒙文学的思想与艺术特征。

18世纪启蒙文学是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强调理性、自由和人类进步。

以下是18世纪启蒙文学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征:思想特征:1.理性主义:18世纪启蒙文学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倡导人们运用理性思维来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和追求真理。

启蒙作家强调通过科学、哲学和批判性思考来消除迷信和追求真理。

2.自由与人权:启蒙文学强调个人自由、政治自由和人权的重要性。

作家对封建专制主义和权威的批判,并提倡人们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3.教育和启蒙:启蒙作家认为教育是培养理性和道德的关键,强调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自由。

他们鼓励人们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思考能力。

艺术特征:1.写实主义:启蒙文学注重逼真的描写,通过对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的写实刻画来揭示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真实”和“客观”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标准。

2.分析与批判:启蒙文学作家通过对社会、政治和道德问题的分析和批判,揭示社会的阶级差异、权力滥用和道德沦丧。

他们对社会进行批评,提出改革的观点。

3.通俗化和普及性:启蒙作家注重文学作品的通俗化和普及性,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情节,使作品更容易传播给广大读者,传播思想和知识。

4.编年体和散文:启蒙文学中常使用散文形式,尤其是编年体和随笔体,以展示作者的思考和观点。

这种散文形式旨在鼓励读者亲近作者的思想,与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

18世纪启蒙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和政治的改革。

启蒙文学旨在通过理性和思辨的方法,提升人类的认知和道德观念,使人类社会实现进步和自由。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启蒙主义文学是18世纪的文字运动,属于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思潮。

它追求自由思想,理解自由物体运动的自然规律,重新评价宗教和传统,以鼓励个人努力不懈地实现自身伦理价值。

启蒙主义文学在关注人的自由和平等的同时,也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和欺凌。

它着重以客观分析、理性诠释和社会现象为导向,关注从几何学和天文学到历史学、自然学和宗教学的科学知识,鼓励人们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生活。

启蒙主义的文学代表作有培根的“新科学”、伏尔泰的“新教义”、蒙田的“新哲学”,也有梭罗的“新热情”、伏尔泰的“新友谊”。

这些思想作品赋予文学和审美艺术一种自由的气氛,鼓励人们在追求自由、平等、友谊的方向上大胆地前进。

同时,它也为抗议暴政、反抗无理和欺凌提供了牢不可破的理性支撑。

总之,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旨在探讨改变世界的理性和正义方法,让人们根据完全自然与自由追求极致。

它从而影响着18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也成为后来民主变革斗争的强大动力。

五四启蒙文学思潮论

五四启蒙文学思潮论

五四启蒙文学思潮论
五四启蒙文学思潮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它的出现和发展,使中国文学从传统文学走向现代文学,开启了新的文学历史。

五四启蒙文学思潮的起源要追溯到19世纪末,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主要是以资产阶级文化为主,以改变传统观念为主旨,以改革教育为支点,这种新文化思潮的推动,使中国的文学发展趋向现代化。

五四启蒙文学思潮以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为代表,鲁迅不仅在文学创作中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由主义思想,还提倡把中国文学从传统话本体中解放出来,他的《故事新编》、《呐喊》等作品,为中国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内涵,使中国文学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五四启蒙文学思潮的影响力不仅只局限于文学创作,它还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为日后的文革和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五四启蒙文学思潮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的来说,五四启蒙文学思潮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中国文学从传统文学走向现代文学,为中国
文学及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五四启蒙文学思潮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名词解释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名词解释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定义: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是指18世纪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潮流,主张通过理性思维和知识传播来改善社会的不合理和不公正之处。

•特点:1.大量运用理性思维和科学知识,对迷信、愚昧和封建传统进行批判和反对。

2.强调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人人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

3.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提倡人权、自由和民主。

4.追求真实和客观,倡导写实主义文学。

5.对理性和思考的推崇,以及对传统权威的质疑。

•重要人物及作品:1.伏尔泰(Voltaire) -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代表性作品有《论人性》和《卡尔密被烧死》。

他批判了神权统治以及宗教对人类自由的束缚,提倡信仰自由和平等。

2.孟德斯鸠(Montesquieu) - 法国启蒙思想家,代表作品是《论法的精神》。

他主张三权分立和政治权力的限制,对国家制度和法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3.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 法国启蒙思想家,代表作品是《社会契约论》。

他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主张通过社会契约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4.戈培尔(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德国文学家,代表作品是《浮士德》。

该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浮士德的一生,表达了人对知识和文学追求的价值。

5.洛克(John Locke) - 英国启蒙思想家,代表作品是《人类理解论》。

他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并认为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和平衡。

•影响: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对后来的文学和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社会问责制度的建立,鼓励了人们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同时,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也提供了对抗传统观念和权威的工具,为后来的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

论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论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论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半个世纪里,列强与中国签订了几十个不平等条约。

外患内乱,封建王朝进入了最无能最腐朽最软弱的境地。

被迫向洋看世界。

可以说,中国的文化启蒙思潮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第一批知识分子出境之后的中西文化对比之中开始的。

我们以为近代到五四的启蒙主义发展也可分为几个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和五四时期。

从文化思想发展的连贯性上说,洋务运动是初期,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期,五四时期是晚期。

洋务运动是启蒙意识的非自觉时期,而五四时期启蒙意识则是彻底自觉了。

比如1840年新任两广总督的林则徐对西洋各国是完全不了解的,但到了广州之后便重视探访外情,注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和动态,他请专人编译澳门报刊上的材料,还积累资料,编辑《四洲志》草稿,以求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疆域和政治情况—这是第一个真正睁眼认真看西方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他的行为的意义在于,身处“前沿”的有着忧君传统心态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开始进人中西文化比较的初级阶段了,“文化痛苦感”己渐缓产生,“启蒙意识”开始于“痛苦”中孕育。

自比,中国历史应运而生出一大批可视为启蒙主义思想家的人物,以自己的行为实践使其在历史上业己具有的第三世界“政治知识分子身份”,日益凸现在世人面柯。

他们一代接一代地拉动着开而复合合而重开的“启蒙”大幕。

梳理他们的文化活动和思想观点对把握五四文学的启蒙思潮不仅是需要,而且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五四斗士们从这些精神资源中所受到的观念诱导虽是浅显的,但所获取的勇气、情怀及教训,则具有决定性意味。

魏源是近代史上第一个认真比较中西文化优劣,以期借法图强的知识分子。

生于公元1794年,死于1857年,史有龚魏并称一说,两人皆为维新思想的先驱。

他一生跨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历史阶段,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魏源是在康熙、雍正王朝时期西学输人中国时受阻的历史背景中走上前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蒙文学思潮近年来,随着现代、后现代文化语境分析、探讨的进一步深入,人性问题日益从形形色色的伦理、道德、民族、政治等文化现象背景中显影而出,其作为启蒙文学思潮核心脉络的历史作用及发展意义更趋凸显。

新时期文学无疑是“五四”文学以来又一次伟大的启蒙高潮,对二者之间的承接与超越性学界已积累了很多成果。

这些研究大都侧重于从冲破思想禁锢、追求个性解放等较普泛的层面加以论述,而较少在更深层次的逻辑理路上梳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变异性。

根据作者的理解,文学上的启蒙精神,其哲学基础是唯人主义的人学本体论,它的使命在于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持续叩问,对真与善、爱与美的智慧永远追求,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理性主义倾向与终极关怀的性质。

作为文学启蒙的逻辑前提,历史带给新时期与“五四”的文化障碍及由此激发的思想反弹力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对于“五四”文学来说,“救亡”的时代主题与“立人”的启蒙任务是以胶着的状态纠缠在一起的,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形而上层面上的人性开掘受到过多的救亡与革命因素的干扰,纯粹的唯人主义的人学本体论难以建立起来。

时至70年代末,民族危亡问题退居其次,民族内部的政治/文化问题凸显,在经历了短暂的社会/政治学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后,文化/人性层面的现代转型很自然地成为启蒙主义思潮回归与嬗变的首要主题。

尽管这一层面的激扬与上升的过程并非一目了然,更有迂回曲折,但它在新时期前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仍是有迹可寻的。

有鉴于此,本文无意于对“五四”与新时期启蒙文学进行全面的比较,而主要试图从人性意识之演进的角度重新解读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价值及其蕴含的理性内涵。

具体说来,启蒙文学的上升之路大致经历了由浅入深的三个步骤,可以人性解放“三部曲”称之。

(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三部曲”特指思想逻辑层面的深化过程,而非自然的时间流程,因而它与文学史的历时性顺序并不一致;而本文所论启蒙思潮主要限于对创作文本的解读,因之与美学思潮、理论思潮亦有差异。

)第一部曲:“欲”的释放弘扬与启蒙原动力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大门上有一句神圣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卢梭说这句话“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1(p.62)。

经过十年民族灾难的中国人对此应该深有体味,认识自我,改造非我,在非人的环境中保持人的天性和价值有多么重要,又有多么艰难。

因此人们更加迫切地寻找重返“五四”启蒙精神域场的路径,渴望重新踏上寻找自我、建构合理现代人性的现代化征途。

“我是一个人,我应该有个人的尊严”(靳凡《公开的情书》),黑暗中这急切的人的呼叫涓涓潜流为“重放的鲜花”那一脉珍贵的人性源头,为新时期启蒙文学思潮奠定了思想的足音。

噩梦初醒,阶级利刃留在每个人身上的创伤犹在,血泪未干,人们急不可待地在天幕初启的那一抹曙光的照耀下检视累累伤痕。

文学遭受久久压抑、扼杀之后所积聚的力量在此刻突破、喷发,爆裂出一幕幕家庭悲剧、英雄悲剧、青少年悲剧、知识分子悲剧、知青悲剧、农民悲剧等等,建构起一个大型的悲剧舞台,真实而多侧面、多角度地再现了“人群很快就变成狼群,整个社会变成庞大的疯人院”2(p.433)这样一种人性沦丧的恐怖社会现实。

不过,特定的历史文化阶段决定此期文学作为政治上拨乱反正的伴生现象,其重要功能在于民众情绪的抒泻和人民意愿的表露,个人的伤痕被视为国家的伤痕,文学的社会批判价值置于艺术审美价值之上,泪水遮住了眼睛,呈现出政治/社会化启蒙大于文化/心理启蒙、思想情绪启蒙大于语言本体启蒙的历史缺陷,缺乏一种更为深广的历史感和更为深邃的文化感,因此大多数“伤痕”创作只能说是启蒙文学的序曲阶段。

稍后的文学作品经过这番怒潮狂涛之后增强了思考力度,希求对民族悲剧的历史成因进行追问,个人关怀有所增强。

很多文本揭示出现代迷信、极“左”思潮乃是酿成人性悲剧和社会悲剧的思想根源,而《李顺大造屋》等文本追思的历史跨度还要久远,从小人物的命运中折射出深刻丰富的人性内涵。

在此基础上,还有很多作品不约而同地将民族反思和个人忏悔结合起来。

“反右”斗争和“文革”都是民族性的灾难和悲剧,而民族又是由一个个的个人组成的,每个人在民族悲剧中都是受害者,但也有人迫于外力或者自身人格的萎缩成为伤害他人的人,受害者自觉不自觉地加入这场灾难的持续升级之中,这种反思使得作品的人性关怀得以延伸,并且与“五四”启蒙思潮取得了历史性呼应。

冯骥才的中篇《啊!》的主人公吴仲义在非人的境遇中丧失了人的理性和尊严,杯弓蛇影,陷入恐慌,以致害人害己酿成悲剧,令人不由想起叶圣陶笔下的潘先生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金河的《重逢》、韦君宜的《洗礼》等则通过平反复职后的老干部的反省乃至痛苦忏悔深化了这一反思的精神意向,“受了刑的我,不能不想到我亦曾刑人”(《洗礼》),仿佛狂人深思“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一般。

《芙蓉镇》(古华)、《人到中年》(谌容)、《西线轶事》(徐怀中)、《西望茅草地》(韩少功)等则在向社会索要人的价值的精神向度上更趋深入和多元。

不过,上述作品固然增加了反思的力度,其社会/政治学的视野较之“伤痕”类文学也趋于开阔,但却未能进一步充分注入鲜活的人文主义理性精神,尤其在人性层面上小心翼翼,难以直逼其真实的源头。

与此互为印证的一个现象是,此时文化思想界的主潮尚限于重读和“回归”马克思主义,而对西方启蒙哲学、现代人本主义、存有主义等人学思想心存犹疑。

所以作者认为,包括某些“反思”文学在内的这类创作也并不像人们所评价的那样标志了启蒙主义思潮的回归,仍然未能最终突破社会/政治学的坚硬外壳,其意义主要在于从外部为启蒙文学思潮的真正深入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新时期人性启蒙启动的真正标志在于从人类主义的角度将人的本能/欲望层面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进言之,“现代个人”从懦弱驯服、麻木呆滞的心理惯性和道德束缚中解脱出来,感受着生生死死、爱恨情愁的热烈鼓荡,充盈着欲望饥渴和本能冲动,使其生命处于一种“敞开的状态”3(p.113)。

这是个体独立的最基本前提。

可以说,如果没有自然属性的解放,任何堂而皇之的学说、坚执胶着的启蒙都将是一个“无物之阵”、一串没有主语的符号、一场没有敌人的战争。

“禁欲不可能造就强大、自负和勇于行动的人,更不能造就天才的思想家和大无畏的开拓者及改革者。

通常情况下它只能造就一些善良的弱者,他们日后总会淹没在俗众里。

”4(p.275)文艺复兴和“五四”文学都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而新时期对自然属性的呼唤无疑为重返“五四”启蒙立场打开了历史的阀门。

由此人性从单一的阶级层面超拔出来,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复是极“左”思潮下机械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文本世界中那日益清晰的人的影像一旦输入本能欲望的精血便愈发昂然挺立,灵光四射,以释放和弘扬的姿态真正奏响了启蒙文学思潮的宏伟交响曲。

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便真实表现了本能欲望苏醒之后“崭新的世界”对人的强大诱惑和人不再压抑这种诱惑的情感历程。

所谓的家庭、婚姻、孩子、妇德都抵挡不住瑶家阿姐盘青青的生活欲望与本能追求,她对绿毛坑原始野蛮生活规范的“突围”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不必羞言,“欲”原本就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力量,无论对美丽的少女还是垂老的村妇而言都无二致。

而爱情无疑是压抑已久的人性对自然属性最关切、最急切的关注层面,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有的。

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

5(p.229)这种特殊的感情形式是人性流露凸显的最直观的舞台与渠道。

雨煤在其作品《啊,人……》中正面描写了贫女出身的地主小老婆肖淑兰和少爷罗顺昌的一段超阶级的、悖伦理的爱情,“只要我喜欢,你喜欢,那就由不得旁人了!”以对本能欲望的肯定和张扬挑战极“左”政治思潮和封建伦理道德,在人性刚刚从黑暗中挣扎走出时吹响了石破天惊的尖锐号角,作出了大胆而可贵的尝试。

当时有人指斥该“小说所突出地加以歌颂、又被人称之为‘比阶级性永恒的’‘人性’,主要就是这样的一种色欲”6(p.124)。

殊不知作家正是以坦诚热烈的“色欲”描写突入性爱禁区,对压抑本能欲望的极“左”思潮的哲学基础——“禁欲主义”进行了彻底否定,从而树立其启蒙价值的。

虽然上述批评者在当时颇有理论市场,但是自然属性的回归已如强箭在弦,一批敏锐的作家勇敢地向世人展示了人的天性被禁欲主义扼杀的斑斑血迹。

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承续“五四”文学的“性爱”传统,通过母女两代三种不同的爱情、婚姻状况,尤其是存妮和小豹子令人心酸的爱情悲剧,艺术化地揭示了精神荒芜和物质贫乏对自然欲望的压抑和吞没。

莫言则以他那出神入化的笔墨描摹出一片跌宕着生命魂魄的“红高粱”世界,“天生的一个奇女子”与“天生的一个伟丈夫”就在这个接天连地的艺术世界里演绎着生命的激情和天性。

如果说戴凤莲既坚定又轻浮,既崇高又卑微;如果说余占鳌既豪侠仗义又暴烈狂野,既是乡野土匪又是民族英雄,那是因为他们的本性得到了有力的揭示和还原,从文明的面纱后面奔涌而出,“既……又……”所联结的是性格的统一和人性的整体,绝非大多论者所说的两种对立元素的混杂。

戴凤莲临死之际质问上苍:“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

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本能、天性的释放弘扬多么热烈豪放。

该作与意蕴相近的《伏羲伏羲》(刘恒)等代表了新时期文学启蒙思潮第一部曲的最强音。

第二部曲:情理激荡与人性的提升自然属性的释放与弘扬取得了启蒙的原动力,为进一步的人性解放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并且使得人性发展跃至一个永无止境的解放和上升的链条上。

这就意味着经过自然属性的释放和弘扬之后,启蒙面临着进一步提升人性的历史使命。

而这正是新时期文学启蒙精神之演进的“第二部曲”所展现的文化景观。

综观西方启蒙主义发展历程可见,情与理的矛盾统一是推进启蒙文化演变发展的动力。

人既非单纯的理性存有物,亦非单纯的非理性存有物,而“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

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这种丰富的统一性,这种单一的杂多”。

7(p.253)片面强调哪一个方面都会导致人性的偏至。

鲁迅在其提倡理性精神的《科学史教篇》一文中特别强调,科学和理性虽然是使人摆脱奴性而恢复人性所必须的,然如“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终不能“致人性于全”。

因为它将会造成“美上之感情漓”,并且反过来导致“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

8(p.178)这一弃情感、惟理性思潮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困扰已经非常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