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小红军新教案
《倔强的小红军》优质教案设计

《倔强的小红军》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倔强的小红军》。
详细内容包括:1. 学习生字词:倔强、红军、长征、草地、饥饿、疲惫等。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红军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
3.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技巧,学会运用作者的表达手法。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崇尚英雄的情感,培养勇敢、坚定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小红军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精神。
2.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长征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强调课后学习任务。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倔强的小红军》2. 生字词:倔强、红军、长征、草地、饥饿、疲惫等。
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4. 表达手法:对比、象征、拟人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小红军的认识。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写一篇关于身边英雄的作文。
答案:(1)小红军勇敢、坚定,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了解更多英雄事迹,培养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小红军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精神。
2.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3. 作业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小红军的认识;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写一篇关于身边英雄的作文。
倔强的小红军教案(精选

倔强的小红军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四章《倔强的小红军》。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小红军的倔强精神,探讨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以及通过故事学习勇敢、坚强、团结等优良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小红军的勇敢、坚强、团结精神。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小红军的倔强精神,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
重点:阅读理解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红色歌曲《倔强的小红军》,引导学生进入红色文化氛围。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阅读效果。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的倔强精神,讲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后的习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红军的倔强精神,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倔强的小红军》2. 主要内容:小红军的倔强精神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勇敢、坚强、团结品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小红军的倔强精神。
举例说明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谈谈你对勇敢、坚强、团结品质的理解。
2. 答案:小红军的倔强精神:勇敢面对困难,不屈服于敌人,坚持完成任务。
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翻山越岭,过草地,爬雪山,克服重重困难。
勇敢、坚强、团结品质:勇敢面对挑战,坚定信念,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红色经典书籍,了解更多革命故事,传承红色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
2. 教学目标的确立。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设计。
5. 板书设计的关键要素。
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2024年倔强的小红军的标准教案

2024年倔强的小红军的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章“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第四节“倔强的小红军”,内容包括:1. 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2. 小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事迹;3. 长征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2. 认识到小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英勇表现,学习长征精神;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红军长征的过程、意义及长征精神;重点:小红军的英勇事迹、长征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红军长征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详细讲解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重点突出小红军的英勇事迹。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长征精神的选择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份关于红军长征的填空题,巩固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长征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红军长征背景、过程、意义;2. 小红军英勇事迹;3. 长征精神;4. 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倔强的小红军”的短文。
(1)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2)描述小红军的英勇事迹;(3)阐述长征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场景一:学校运动会;场景二:志愿者活动;场景三:家庭生活。
答案:结合长征精神,分析各个场景中体现的拼搏、团结、坚持等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红军长征和小红军的了解程度,以及长征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长征历史,参观相关纪念馆,观看纪录片,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
同时,开展关于长征精神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将长征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讲解;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倔强的小红军》教案《<倔强的小红军>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描写小红军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小红军的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红军的精神。
2、教学难点(1)理解小红军“倔强”背后的深层原因,体会他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崇高品质。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红军长征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提问:在长征途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倔强的小红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描写小红军外貌的段落(1)指名朗读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2)思考:从这些描写中,你能看出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引导学生抓住“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穿着破草鞋”等词语,体会小红军的瘦弱和疲惫。
2、学习小红军与陈赓的对话(1)分角色朗读小红军与陈赓的对话。
(2)思考:小红军为什么要拒绝陈赓的帮助?(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话中的语句,如“我比你还多呢!”“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等,体会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赓,故意说谎的心理。
3、学习描写小红军动作的段落(1)找出描写小红军动作的句子,如“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
(2)分析这些动作所表现出的小红军的内心想法。
(3)体会小红军的坚强和倔强。
4、学习课文的结尾(1)朗读课文结尾部分。
(2)思考:当陈赓明白真相后,他会有怎样的心情?(3)引导学生感受陈赓的自责和对小红军的敬佩。
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25、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内容:(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倔强的小红军》,第2课时。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3、引导学生了解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能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品质及其感情。
课前准备:长征背景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倔强的小红军》。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读出倔强的意识。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生:长征途中,一位小红军忍受饥饿和疲惫,又不肯接受别人的帮助而牺牲的故事。
师:评价或小结(总结得很好,简单明了,表达清楚)4、下面我们来继续深入了解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二、新授课部分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谁来读一下第1自然段?)师:评价(读得不错,请坐)2、究竟是怎样一件往事呢?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继续朗读下一自然段?(其它同学要认真倾听)师:①评价读得怎样,并注意纠正(读得很好,很有感情)②本段中有一个词语同时出现了两次,是哪个词语?生:“疲惫”③第一个疲惫是谁疲惫?生:陈赓④第二个疲惫是谁疲惫?生:马⑤你是从哪儿看出他们都十分疲惫的?拿出铅笔在这一自然段中画出相关语句。
⑥巡视⑦指名回答,评价是否准确。
⑧简单小结:同学们找得很准确,长时间行军、常常忍饥挨饿、掉队、一步一步朝前走,多吃力呀!能不累吗?能不疲惫吗?⑨(指板书:“疲惫”)从这两个“疲惫”中你能体会出长征途中战士们所处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吗?生:恶劣、艰苦、难以生存⑩在这样难以生存的恶劣条件下,陈赓遇见了谁?生:小红军4、那么陈赓第一眼看到的小红军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师: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②巡视③指名朗读(谁给大家读一下你找到的句子)④评价(非常准确,其他同学找到的句子和他一样吗)⑤现在请大家再齐读一遍这部分内容。
2024年倔强的小红军的教案

2024年倔强的小红军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倔强的小红军》,具体内容包括:1. 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红军的倔强精神;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3. 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后的词语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后的词语表;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红军的倔强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后的词语表;2. 教学难点:分析关键词语、句子,体会小红军的倔强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征途中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红军的倔强表现;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分享阅读心得;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7. 课后拓展:推荐阅读相关长征故事,了解长征的伟大历程。
六、板书设计1. 倔强的小红军;2. 内容:课文结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生字词;3. 形式:图文并茂,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并注音;(2)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3)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红军倔强精神的读后感。
答案:1. 生字词:略;2. 造句:略;3. 读后感: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红军的倔强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的发言还不够积极,今后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了解长征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倔强的小红军》教案(精选

《倔强的小红军》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第四章《红军长征》第三节《倔强的小红军》。
内容详细叙述了小红军在艰苦的长征环境中,坚定信念,顽强拼搏的事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掌握小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英勇事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长征精神,培养勇敢、坚强、团结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英勇事迹。
难点:长征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征路线图,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述小红军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小红军在长征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红军的事迹,分析其背后的精神内涵。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强调小红军的英勇表现。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7. 情景再现: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小红军的事迹,加深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倔强的小红军》2. 内容:(1)长征基本情况(2)小红军英勇事迹(3)长征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小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英勇事迹。
(2)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2. 答案:(1)小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面对恶劣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2)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包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传承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小红军的事迹,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精神,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团结的品质。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3篇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倔强的小红军》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位红军作家----陈靖写的一篇记叙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他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
赞扬了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决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还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本课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开始了故事的讲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同时也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表达了人物所蕴含的感情。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陈赓同志曾经讲过的一件往事。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写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小红军,想帮助他,却被他说服,骑上马先走,最后小红军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10自然段),第二层(11——15自然段)。
本单元课文学习方法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而借助上单元“注意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抓住文章的叙述的事件,体会人物的特点”学法来学习本课,并为后两课讲读课文《小兵张嘎夺枪记》、《虎门销烟》和略读课文《“0”的突破》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能在老师的点拨下独立学文。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全文大意,给生字正音,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第二课时品读全文,学文明理。
学情分析1、我班现有学生47人,是这学期刚招进来的,他们都是来自边远的瑶族村屯,语文基础较差,连最基本的拼音都不会读。
因此班上学困生占了一半,老师的指导难度很大,收效甚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倔强的小红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说到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你们都不会感到陌生。
谁能说说你看过哪些电影、电视或读过哪些文章?
2、(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评价)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就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小故事,(板书:倔强的小红军)大家齐读课题(老师订正读音“倔强”)。
3、倔强是什么意思?(性格)刚强不屈。
4、这是怎样一个刚强不屈的小红军呢?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看看你们的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
倔强、荒无人烟、忍饥挨饿、疲惫、口吻、递给、香港、硬邦邦。
5、检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6、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的故事。
二、学习“倔强的小红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过渡: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中,忍饥挨饿掉了队的陈赓看到一个也掉队的小红军。
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默读课文。
(学生回答后,指名读第二自然段)1、为什么陈赓第一眼看到小红军就想帮助他?课件出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一段话。
多读几遍,说说你的感觉。
(通过不断的自主读书,引导学生体会小红军自己已经极度虚弱疲惫了。
)
2、学习3~10自然段:(梳理脉络)
即使如此,小红军也没有接受一次陈赓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红军是怎样一次次说服陈赓的。
3、自由读4—6节,说说小红军是怎样告诉陈赓他不需要骑马的。
(课件出示课文4-6自然段) 用曲线画出解释语及表示动作、神态的词语,并做批注。
例:“命令的口吻”,更体现陈赓对小红军的关心。
“倔强地说”更表现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好品质。
小组交流体会,然后通过读表现出来。
(学生可能会抓住“满不在乎”、“笑”、“挺”等词语进行讨论,先让学生充分地说,老师顺势进行指导。
)
(1)什么叫“满不在乎”?他不在乎什么?
(2)他盯着陈赓,可能心里会怎么想?(他年纪那么“大”,身体又那么虚弱,我更年轻,一定可以挨过去的。
)
(3)他为什么笑?
(4)为什么要做一个比赛的姿势?
4、有感情朗读4—6节。
5、老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7,8两节,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要读出无奈的语气来让学生体会。
)问:既然要等同伴,那意味着什么?
6、小红军又是如何拒绝青稞面的?指名读第10节。
指导:小红军会怎么想?所以他是怎么做的?
7、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分角色朗读,老师读旁白。
(读到最后一句时,老师故意漏掉“终于”一词,把“爬上马背”读成“跃上马背”。
)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带领学生展开讨论。
(“跃”说明人很有精神,“爬”正说明人很疲惫了。
更说明陈赓对小红军的关心爱护。
如果不加“终于”行不行?不行。
陈赓不是轻易被小红军骗了的,所以用“终于”一词,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小红军很聪明。
极其平常的“终于”一词,生动地体现出革命队伍内人人舍己为人,官兵之间互相爱护的高尚情怀。
这个词蕴含丰富,确实不能少。
)
三、感悟“明白”——升华情感
1、小红军说的假话、摆的姿势、找的借口、装的样子,“终于”说服了陈赓,他骑上马向前走了,可故事并没有结束,指名读11~15自然段,思考:“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⑴通过13自然段,理解小红军的干粮袋中,早已没有干粮了;
⑵联系全文明白小红军的体力已经不行,路也走不动了,处于极度饥饿和疲惫的状态,随时有生命危险;
⑶小红军不上马、不同行、不接受青稞面,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小红军宁愿自己挨饿受冻,甚至自己牺牲,也决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
2.汇报,“牙印”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特别让你感动?
3.想想“穷孩子”可能会是怎样的人?
4.课件出示:“陈赓同志全明白了。
”小组讨论,他明白了什么?
总结:他明白了小红军的体力早就不行了,路也走不动了,干粮早就没有了,已经处于极度饥饿、疲惫的状态,随时会有生命的危险,但小红军认为自己年轻,宁愿挨饿受冻,甚至牺牲也不愿拖累别人。
四、作业
1、阅读长征的故事,及有关陈赓的故事。
2、摘抄一些文章中的好词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