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辨治选用经方 - 临床诊治 - 王付经方

合集下载

慢性单纯性苔藓(即神经性皮炎)经方案例

慢性单纯性苔藓(即神经性皮炎)经方案例

慢性单纯性苔藓(即神经性皮炎)经方案例
展开全文
朱某,女,21岁,信阳人,在校学生。

主诉在4年前发现左右耳垂下方至颈部有扁平丘疹,轻度瘙痒,当时未引起重视。

半年后丘疹演变为苔藓样病变,经当地医院皮肤科检查,诊断为慢性单纯性苔藓(即神经性皮炎),近因瘙痒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皮肤肥厚粗糙,呈苔藓样变,鳞屑,瘙痒,口苦口腻,面色不荣,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弱。

辨为湿热血虚证,治当清热燥湿,补血养血,给予牡蛎泽泻散与四物汤合方,牡蛎10g,泽泻10g,常山3g,葶苈子10g,商陆根10g,海藻10g,天花粉10g,熟地黄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炙甘草10g。

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分3服。

二诊:瘙痒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口腻好转,以前方6剂。

四诊:口苦止,以前方6剂。

五诊:瘙痒止,以前方6剂。

六诊:苔藓样变好转,以前方6剂。

之后,以前方治疗30余剂,苔藓样变较前有好转,为了服药方便,将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3服,治疗5个月。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口苦口腻、苔黄腻辨为湿热,再根据面色不荣、舌质淡红、脉细弱辨为血虚,以此辨为湿热血虚证。

方以牡蛎泽泻散(因药房无蜀漆,故以常山代替)清热利湿,软软散结;以四物汤补血养血,兼以行气理血,加炙甘草益气解毒,兼防利湿药伤气。

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王付教授活用经方辨治杂病举隅

王付教授活用经方辨治杂病举隅

热 , 湿 消痞 ; 草 芍 药 汤 以 益 气 养 血 , 急 止 痛 。复 诊 时 , 除 甘 缓 随 证加减 , 以甘 草 芍 药 汤 改 为 茯 苓 甘 草 汤 温 胃通 阳 , 气 利 水 。 化 师 认 为 用 好 经 方 , 不 能 死 板 教 条 , 在 掌 握 方 方 合 用 的组 方 绝 贵
光明中医 21 0 0年 3月 第 2 5卷 第 3期
C GMC J M Mac 0 0. l 5 3 rh 2 1 Vo . 2
・39 3・
肢 体 关节 重 着 , 肿胀 , 有 定 处 , 腻 。 涩 不 畅 。 治 宜 化 湿 、 痛 苔 脉 利 湿 为 主 , 以疏 风 散 寒 。 故 方 用 麻 黄 杏 仁 薏 苡 甘 草 汤 , 在 祛 辅 重
风 除 湿 。麻 黄 发 汗 散 寒 , 杏仁 健 脾 利 湿 , 苡 仁 舒 筋 除 痹 , 草 薏 甘
进 7剂 而 愈 。
按 : 素 灵微 蕴 》: 肺 与 大 肠 表 里 同 气 , 气化 精 , 灌 大 《 “ 肺 滋
肠, 则肠 , ” 燥 肺 宣
甘 温 助 脾 。 四 药 相 配 , 奏 疏 风 散 寒 止 痛 , 脾 利 湿 之 效 。 患 共 健 者关节疼痛 、 活动 后 减 轻 、 涩 不 畅 等 为 经络 郁 滞 之 证 候 . 合 脉 故 用 疏 利 之 法 , 加 木 防 己、 银 花 藤 , 草 、 血 藤 、 碎 补 、 选 全 通 鸡 骨 桑 枝 等 以疏 通 经 络 , 风 湿俱 去 , 络 得 通 , 证 自消 。 使 经 痹
4 秋 燥 便 秘
腑 气 不 通 可 导 致便 秘 。 本 案 患 者 入秋 则 便 秘 发 作 , 季燥 邪 当 秋 令 , 喜 润 恶 燥 , 邪犯 肺 , 伤 肺 津 , 肺 宣发 肃 降 功 能 失 常 , 肺 燥 耗 则 肺 与 大肠 相表 里 , 气郁 闭 , 肺 则肠 腑之 气 亦不 通 , 之 燥 邪 伤 津 加

中医医案——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三)

中医医案——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养血、润燥、祛风法治愈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病案:吴某,男,64岁。

初诊:1989年10月25日。

主诉及病史:近四年皮肤瘙痒逐年加重,痒无定时,始发于左颈部,渐波及背部,瘙痒无度,经久不愈。

近一个月因工作紧张劳累,睡眠不好,皮损渐扩大泛发全身,瘙痒难忍甚至彻夜难眠。

诊查:左颈侧有8cm×4cm大片状肥厚皮损,表面粗糙,皮脊皮沟著明,局部色较深并可见散在抓痕血痂。

躯干及四肢伸侧多片同样皮损,抓痕血痂明显。

舌质淡红,苔白,脉细缓。

辨证:老年患者,素体虚弱,心脾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处方:当归10g 川芎10g 二芍各10g 首乌藤30g 鸡血藤15g 刺蒺藜30g 红花10g 苦参15g 防风10g 浮萍10g 白鲜皮30g 全蝎6g外用雄黄解毒散与百部酒混匀外搽。

二诊:服上方药7剂,瘙痒明显减轻,惟睡眠仍差。

诊查见1抓痕明显减少。

前方去防风、浮萍,加珍珠母30g、炒枣仁15g。

三诊:继服上方药7剂,基本不痒,睡眠明显改善。

诊查皮肤已无明显抓痕。

继服药14剂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语神经性皮炎中医称为风癣、干癣、摄领疮、牛皮癣等,意指此病干燥不流水,厚者犹如牛项之皮,厚而又坚,因常发于颈侧受衣领摩擦有关,故而得名。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故而用当归、川芎、赤白芍养血润肤;以首乌藤、珍珠母、炒枣仁养血益心安神而止痒;再以鸡血藤、红花养血活血润燥;防风、白鲜皮、浮萍、全蝎驱风润肤止痒。

以上诸药共奏养血润肤、祛风止痒之功,故而收到良好效果,使四年不愈之顽疾不足一个月即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613-614,张志礼医案。

张志礼,1930年生,山西原平人,主任医师、研究员。

1955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学系,1961年毕业于北京市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曾长期跟随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教授临床应诊,做其助手二十余年,学术思想上深得赵氏真传。

『神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效方

『神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效方

『神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效方
方1 外用:水蛭、硫磺各30克,研细用甘油调成糊,外敷患处,每日换一次,1--2天治愈。

方2 外用:艾叶20克,花椒5克,韭菜20克,一起煮10分钟,洗患处,每天洗二次,3--5天治愈。

方3 敷脐:红花、桃仁、杏仁、栀子各10克,研细加冰片3克混匀,用甘油调成糊状,脐洗净,将药适量敷在脐中,外部固定,每日换一次,3--10天治愈。

方4 外用:肉桂200克研细,取适量用醋调糊,敷在患处,外部固定,2小时后去掉,若不愈一周后再治一次,重者2--3次治愈。

方5 外用:天南星100克,研碎,浸在煤油200毫升中一周,涂擦患处,每日三次,三天见效,半个月治愈。

方6 外用:斑蝥2个,半夏10克研细浸在醋50毫升中二天,涂擦患处,每日二次,3--5天治愈。

方7 外用:皮炎平、清凉油(5:1)混匀,涂患处,每日涂4--6次,3--8天治愈。

经方临症答疑王付

经方临症答疑王付

经方临证答疑(一)点击:30评论0 2008-06-04 06:47发布者:王付经方访谈经方临证答疑王付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内容提要撰写此书而结合临床运用经方治病体会,感悟到学习经方,以提问的形式能增强学习效果,以问答的形式能开拓学习视野,以答题的形式能强化学习记忆。

提问答疑能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式、能点拨科学的思路方法、能激发灵活的思辨能力,能促进更好地运用经方并指导临床实践。

本书设经方临证思路、经方运用答疑、方方合用医案3章,前两章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解答学习、应用经方中的难题,通过问以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因问题而将学习引向深入;通过答以解决应用中的难题,因难题而深入分析、研究与解决。

第3章重点突出理论学习能指导临床实践。

本书构思新颖,主题明确,思路清晰,问有所用,答有所学,开拓思维,启发灵感。

是中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在校师生学习与应用经方的重要参考用书。

前言学习经方,何种思维方式能使学习进步最快?哪些思路方法能使学习记忆最深?什么思辨能力能使学习收效最佳?何种诊治技巧能使运用能力提升?只有在学习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在问题中深化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探索,在思索中开拓认识,从而达到合理运用经方而科学指导临床实践的目的。

发现问题:学习经方首要的问题就是会发现问题,欲发现问题就必须对所学内容多提几个为什么,能在为什么之中不断发现问题,更能在问题之中再发现问题。

如学习桂枝汤是主治太阳中风证的重要方,可发现病证不是太阳中风证而为何要用桂枝汤,为何又能取得显著治疗效果;再如温经汤是温经散寒的有效方,而为何配伍寒凉药如丹皮、麦冬,而不用丹皮、麦冬而为何又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等等。

可见,学习经方,只有发现问题,才能为学习经方开辟新的思路与新的境界。

认识问题:认识问题是发现问题的深化,是凝聚集合问题的核心步骤,而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而权衡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而本质与变化又有何种关系,在认识问题中再认识。

中医医案——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二)

中医医案——泛发性神经性皮炎(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地黄饮子加减治愈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病案:顾某,男,51岁。

初诊:1981年2月17日。

主诉及病史:去年2月初,颈部皮肤突然感觉剧痒,抓后出现皮疹一片,因痒时抓,致颈周皮损日益增厚,后扩及胸、背、腰、腹及四肢等处,瘙痒夜甚。

曾去某医院诊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经治多次不效。

诊查:颈两侧、胸、背、腰、腹、骶部及四肢伸侧有十多处杏大至桃大皮肤肥厚、干燥呈浅褐色的苔藓化斑片,伴咽干口燥,便干溲黄。

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辨证:阴虚火旺,血燥生风,郁抟肌肤。

治法:养阴清热,润燥熄风。

处方:地黄饮子加减。

生地30g 北沙参30g 天麦冬各15g 元参15g 生槐花30g 草河车30g 当归15g 桃仁12g 苦参12g 白鲜皮30g 地肤子30g 全蝎6g 海桐皮15g每日1剂,水煎两次,饭后分服。

嘱将药渣煎汤外洗,每晚1次。

另用止痒药膏合黄连膏混合外擦,日两三次。

1二诊:3月12日。

服上方药20剂后,部分斑片消失,余者明显变薄,瘙痒显减,咽干口燥见轻。

上方去北沙参、全蝎,加鸡血藤30g、灵仙15g,后稍予加减又服药三十余剂,全身皮损全部消退而获愈。

随访两年未复发。

按语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相当于中医学的播散性牛皮癣,临床比较少见。

因皮损似牛领之皮,厚而且坚,故名牛皮癣。

播散性牛皮癣临床分为湿热偏盛者、湿毒风胜者、阴虚血燥者三型,本例属于后者。

故方用生地黄、北沙参、天麦冬养阴牛津润燥;元参、生槐花、草河车凉血清热解毒;当归、桃仁活血润燥;白鲜皮、苦参、地肤子消风泄湿止痒;全蝎、海桐皮熄风止痒。

同时配合止痒药膏、黄连膏混合外擦,取以燥湿清热、化斑除痒。

药服20剂,部分皮损消失,瘙痒、咽干、口燥均显减。

又按前方稍予加减又服药三十余剂,全身斑片全部消退而臻愈。

附方1.止痒药膏(经验方)松香、铅粉、枯矾、制炉甘石各30g,乳香60g,轻粉、密陀僧各15g,冰片6g。

4位名老中医论治神经性皮炎经验荟萃

4位名老中医论治神经性皮炎经验荟萃

4位名老中医论治神经性皮炎经验荟萃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苔藓样变和剧烈瘙痒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病情缠绵顽固,常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本文通过总结四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及用药心得,发现各医家在此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上虽各有侧重,但殊途同归,皆强调祛风清热,重镇安神,滋阴润燥,活血通络,并告诫要重视后天之本脾胃的保护,以气血生化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标签:神经性皮炎,摄领疮;名老中医;经验荟萃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1]。

中医称之为“牛皮癣”、“摄领疮”,是一种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因其缠绵顽固,亦称顽癣[2],如明代《外科正宗》说:“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3]。

中医认为本病初起为风湿热邪阻滞肌肤或硬领等外来机械刺激所引起,病久则为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濡而成,《诸病源候论》亦有记载:“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4]。

此外情志内伤,肝火郁滞及紧张劳累,心火上炎是此病重要诱因,并致病情反复。

本文通过总结四位名老中医治疗此病的经验及用药心得,以期能够为临床中医生治疗此病节省时间,增加疗效。

1陈彤云从心、肝、脾胃论治,尤为重视胃气的调理陈彤云教授认为神经性皮炎多因情志因素导致血虚化燥生风,或因脾胃湿热,复感风邪而发病。

陈老师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遵李中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意,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主张内调与外治并重,从心、肝、脾胃论治,并注意活血养血,使祛邪的同时不伤正气。

治疗上自立一方,主方药物组成为:龙骨30g(先煎),石决明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夜交藤30g,白芍15g,丹参15g,茵陈30g,茯苓15g。

其中龙骨、石决明、珍珠母为君重镇安神、平肝潜阳,夜交藤、白芍、丹参养血活血,茵陈、茯苓清湿热,健脾胃,以扶正祛邪,强健后天之本,使气血生化有源,肌肤、心神得养,谨防复发。

(学习笔记)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作者:王付

(学习笔记)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作者:王付

(学习笔记)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作者:王付(学习笔记)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作者:王付经方中医刘卫红08.09 07:03阅读1077由于疾病种类的复杂性、多变性及类似性,又因临床工作者掌握的医学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局限性以及片面性,所以在临床中可能遇到诸多疾病无法进行准确的诊断与有效的治疗。

每一位临床医生都会面临疑难杂病的挑战。

如能准确辨证、合理运用经典方剂进行治疗,常常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运用经方辨治疑难杂病的基本原则:从病证表现中辨清病变属性,从疾病演变规律中寻找内在关系,从复杂多变的症状表现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病变证机中确立相应的治疗方药。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法:1运用基础方所谓基础方就是方的基本作用点是针对病变证机而非局限在病变部位,如四逆汤是辨治所有阳虚的基础方,百合地黄汤是辨治所有脏腑阴虚的基础方,以此把经方基础方归纳为阴虚基础方、热证基础方、寒证基础方、气郁证基础方、瘀血证基础方、痰热证基础方、寒痰证基础方等。

在临床中无论是辨治西医疑难杂病还是中医疑难杂病,都可从复杂多变的疑难杂病中分解为最基本的证型以选用基础方。

2运用代表方所谓代表方就是方的主要作用点是针对病变部位,如泽漆汤是辨治肺热证的代表方,半夏泻心汤是辨治脾胃寒热挟虚证的代表方,风引汤是辨治肝热生风证的代表方,非此则不能取得辨治肺热证或脾胃寒热挟虚证或肝热生风证的最佳效果。

以此把经方代表方归纳为肺热证代表方、肺寒证代表方、肺虚证代表方等,又如心阳虚证代表方、心气郁证代表方、心阴阳俱虚证代表方,以及肾病证代表方、肝病证代表方、大肠病证代表方等。

在临床中无论是辨治西医疑难杂病还是中医疑难杂病,都可从复杂多变的疑难杂病中分解为最基本的脏腑病变以选用代表方,又如口腔病证可从心脾辨治、耳眼病证可从肝肾辨治、鼻腔病证可从肺卫辨治等。

3运用衍生方所谓衍生方就是基于所学经方固定性而达到运用衍生变化经方,切合辨治诸多疑难病证并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达到融会贯通并能随机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性皮炎辨治选用经方- 临床诊治- 王付经方
神经性皮炎辨治选用经方
田某,女,39岁。

在半年前原因不明出现过敏性皮炎,几经中西药治疗,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

刻诊:颜面疹痒,红肿疼痛,眼睑水肿,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无变化。

辨为风水夹热证,给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6g,连翘24g,杏仁9g,赤小豆24g,大枣12枚,丹皮15g,生姜6g,炙甘草6g,花椒6g,地肤子12g,赤芍15g,生地24g。

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

二诊:颜面疹痒、红肿疼痛减轻,又以前治疗12剂,随访1年,未再复发。

用方点拨:根据颜面疹痒红肿疼痛,舌红辨为热,再根据眼睑水肿辨为风水上壅,以此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发汗散水,清热利湿,加丹皮、生地、赤芍清热凉血散瘀,地肤子清热止痒,花椒温化止痒。

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2、桑菊白虎汤辨治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临床中比较顽固而又难治的皮肤病。

引起神经性皮炎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精神神经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某些疾病等有关。

因神经性皮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预防神经性皮炎复发亦非常重要,即平时应注意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紧张和精神刺激,限制酒类,少食海鲜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辣椒)等。

目前西医治疗神经性皮炎常用药如谷维素、维生素B1、扑尔敏、以及地塞米松等,外用药如0.25%氟氢可的松、二甲亚砜等,这些药虽然见效比较快,但易于复发;而中医治疗神经性皮炎虽然见效比较慢,但远期治疗效果则比较理想。

笔者根据多年治疗体会,认为神经性皮炎若属于风热营卫证者,可用桑菊白虎汤,常常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如刘某,男,40岁。

有神经性皮炎1年余,近因皮肤瘙痒明显而前来诊治。

根据病变部位在关节附近,尤其是疹痒具有对称性,恶风,口渴,舌质红,苔薄黄,以此而辨为风热营卫证,遂给予桑菊白虎汤6剂,瘙痒有缓解,又以前方治疗30剂,诸证悉除。

至今已2年,未再复发。

【临床表现】风热营卫证:局部皮损呈鲜红或玫瑰红色,中心黄褐色,边缘微隆起,或瘙痒,恶风,或身热,口渴,舌红,苔薄或黄,脉浮或数。

病变证机是风热侵袭肌肤营卫,灼损脉络,壅滞气血,以此而变生为风热营卫病
理病证。

【治疗方药】疏风清热,凉血愈疮。

【方药组成】桑叶15g 菊花15g 升麻12g 连翘24g 银花24g 石膏48g 知母18g 粳米15g 生甘草6g
【服用方法】本方既可作汤剂,又可作散剂。

汤剂每日1剂,具体用法是:将上药置于医用煎药锅中,加水约600ml 左右,浸泡药约30分钟,煎煮约30分钟,取出药汁,再加水300ml左右,再煎约15分钟,取药汁,合并2次药液,分早中晚3次服。

散剂制法是:将上药研为细粉状,每次用6~9g,每日分3次服。

【用药要点】桑菊白虎汤是以白虎汤为基础方加味而成的经验方。

方中桑叶、菊花疏散风热。

升麻透热解毒。

连翘、银花清热解毒。

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兼益阴生津。

粳米补益中气。

生甘草益气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功。

【加减用药】若风热甚者,加薄荷,柴胡,以疏散风热;若瘙痒甚者,加地肤子,防风,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若血热甚者,加赤芍,玄参,丹皮,以清热凉血;若溃烂甚者,加当归,黄芪,以益气固表,补血活血;若脓多者,加王不留行,天花粉,以活血逐瘀,排脓愈疮等。

【注意事项】寒湿证,气血虚证,慎用本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