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心理战浅析

合集下载

美军心理战浅析

美军心理战浅析

美军心理战浅析心理战是对敌人进行心理上的攻击,使其精神防线松垮,不攻自破。

心理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虽不能替代军事行动,但可以独立于军事行动之外单独使用,也可以为军事行动提供支援。

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除了用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实施以空袭和特种作战,地面战相结合的武力打击外,还实施了全方位的心理战。

这场战争本身就是一场美国想争取阿拉伯人心的心理战争。

只是与以往相比,美军此次为“倒萨”进行的伊拉克战争,其心理战的手段更加多样,覆盖的面更广。

以前美军心理作战主要采用传单,本地语无线电广播,近距离高音广播,报纸杂志,电视图像等方式。

此次,美军除继续使用这些手段外,还广泛使用了电话,手机短信,因特网等手段;心理作战的覆盖面已经从战场内扩大到战场外。

从心理影响的对象看,不仅包括萨达姆本人,其他政府官员,而且包括伊军所有的官兵和普通百姓。

从心理战的内容看,不仅包括军事威慑,人道主义援助,而且包括新闻控制,消息传播,人际关系,宗教文化等。

真可谓“心理攻势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防不胜防”。

一、指挥领导体制完备,行动统一协调心理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起完备的指挥领导体制,保证心理战行动的协调统一,才能获得较高的整体作战效益。

经过多年的作战实践和调整改革,美国已建立起完备的心理战指挥领导体制。

在战略层次上,主要有国务院、国防部、新闻署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联合公共事务处。

在战役层次上,有特种作战司令部、军种特种作战司令部、战区司令部的临时性心理战指挥机构。

在战斗层次上,主要由各心理战支援营、连组织实施心理战。

要统一协调的地实施心理战行动,除了有完备的指挥领导体制这一组织保证外,还必须制定统一的政策。

美军战备心理战的政策由国务院牵头,会同国防部、中央情报局、新闻署、国际广播委员会等机构制度。

国防部制定的军事心理战策略,必须符合战略心理战政策,美军部队的心理作战行动则在战略心理战政策和军事心理战策略的指导下进行。

浅析传播学研究在美国军事心理战中的运用

浅析传播学研究在美国军事心理战中的运用

浅析传播学研究在美国军事心理战中的运用教育论文知道怎么写吗?关于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整合了一些关于教育的论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军事心理战与传播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战研究的内容是如何利用信息的有效传播来达到影响心理战对象的心理、态度和行为,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正是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

因此,心理战研究在其诞生、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受到传播学研究深刻影响。

美国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次战争中都有意识地将传播学研究引入心理战的运作之中。

一、军事心理战的定义及其作用所谓军事心理战,是指以特定的信息媒介为武器,通过有效的信息刺激来改变敌对方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导致敌对方思维混乱、决策失误、意志衰退、战斗力下降的目的的作战行动。

而大众媒介自其诞生之日起,在传播信息和影响舆论方面的作用就已经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肯定,自然在实施军事心理战中成为了重要的武器。

军事心理战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能尽可能地孤立敌对方,使敌对方深陷道德谴责的舆论环境之中,造成敌对方在心理上的弱势和舆论上的劣势;其二是能为自身塑造正义之师的形象,并能最大限度地争取盟友,从而造成己方参战官兵战场心理上的强势和舆论上的优势;其三是能在本民族、本国家内部得到民众的高度支持,形成强大的民意后盾。

而这三个方面的作用,都离不开大众媒介的积极配合。

二、军事心理战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关于大众媒介与战争的关系,拿破仑曾比喻说:“报馆一间,犹联军一队也。

”早在1927年,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论文《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术》中,就提出了政治说服战略、受众心理、符号操纵等概念。

而这些信息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够得以传播,在军事心理战中使用的大众媒介包括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甚至是音乐和电影。

由于这些大众媒介具有广泛的渗透力以及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使得它们成为心理战的运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可以说,离开大众媒介,心理战就无法实施。

在战争中,对大众媒介的选择及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战的作用能否发挥及其目的能否实现。

探析美军心理治疗工作新进展

探析美军心理治疗工作新进展

探析美军心理治疗工作新进展通过论述美军心理治疗工作中有关从业人员、指导思想及服务范围等方面的新进展,以求探究心理治疗工作发展的新趋势,用来指导我军心理治疗工作进一步科学、有效的开展。

标签:美军;心理治疗;新进展当前复杂军事情况下,军事心理学工作者积极承担部队心理服务的各项工作,致力于为心理疾患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治疗,努力探索提高部队核心战斗力的新途径。

美国是最早把心理治疗列入部队服务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在军队心理治疗方面成效显著、经验丰富。

新形势下,美军心理学工作者针对军人心理面临的各种新的冲击,在心理治疗领域进行了新尝试,取得了新进展。

一、认识美军心理治疗工作军队的心理治疗工作是心理服务工作体系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美军将心理治疗与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咨询”进行了必要的区分,准确定义心理治疗为一种临床心理学技术,主要针对有明显心理行为偏差而对一般性心理支持和辅导性帮助无积极反应的病人。

并规定心理治疗主要着重于解决美军军人的心理疾患问题,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专业的标准化的治疗。

美军心理治疗工作始于随军牧师制度的建立。

1838年,美军正式建立并形成了一套随军牧师职位体系,规定了随军牧师相应的职责。

牧师在军内借助宗教的力量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并尝试进行初步的心理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此后,美军心理治疗工作缓慢发展,直至一战时期,军事心理学诞生,美军心理治疗才真正逐渐走向正规化与标准化。

二、美军开展心理治疗工作的新趋势军事心理学有着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在这短暂历史中,通过科学规范指导思想、行业标准,美军的心理治疗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心理治疗人员角色定位进一步明晰长久以来,大众对心理治疗人员在美军中所处的身份地位存在疑惑,认为心理治疗人员特指传道的牧师,或者将心理治疗人员理解为部队招聘的临时职员,认为其在军队里属于从属地位,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

美军心理治疗人员角色定位的混乱,阻碍了心理治疗在美军中的完善与发展。

美伊战争中的心理战

美伊战争中的心理战

心理战研究—美伊战争中的心理战心理战,是对敌方进行心理上攻击,使其精神防线崩溃,达到不攻自破,“不战而屈人之兵”目的的一种战争手段。

心理战自古以来就是兵家惯用的伎俩,然而,在今天高技术武器战争条件下,它的影响并没有减弱;相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在战争中的作用正在上升。

与先进的武器装备相比,心理战具有瓦解敌人的优势,它成为继陆、海、空、电子战之后的“第五维战争”。

在今天这场战争中,美国主要利用了以下手段对伊拉克实施心理战:第一,利用美军战机在伊拉克“禁飞区”巡逻的机会,向伊境内大量散发传单和“劝降书”,对伊军民进行“倒萨”宣传,鼓动伊军民“内讧”。

第二,通过媒体的炒作,刻意丑化萨达姆,让伊民众对萨达姆产生反感。

第三,威胁并劝说伊军投降,否则,将以“战犯”论处。

第四,利用媒体不断夸张报道伊军投降人数,或某重要领导人战死的消息,或某战地伊军失守的消息、或难民潮的消息,以动摇伊军心。

第五,对伊电台和电视台进行狂轰乱炸,企图让伊军变为聋子、瞎子和哑巴;同时不断播放美军倒萨的节目和宣传。

在此次战争中,美国的一支特殊的部队——心理战部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支部队组建于20世纪后期。

它一直编在美国特种部队的序列之内,以陆军心理战部队为主体,包括一个现役心理战大队(也称第4心理战大队)和3个后备役心理战大队,共有12个心理战营、22个心理战连。

此外,美国海空军也有少量的心理战部队,编在该军种的特种作战司令部中。

部队的成员大都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心理学知识。

早在2002年12月12日,美国就将主要的心理战部队投入到了对伊作战的准备当中,它们曾为战争前期准备做了大量的工作。

伊拉克由于军事力量单薄,所以在这次战争中对心理战非常重视。

但伊心理战的作战目标不主要是美军士兵,而是国际社会、美国民众和伊国内士兵和民众。

其心理战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战争开始前,伊不断向国际社会宣传伊完全遵守了联合国的武器核查协议,在武器核查过程中,伊完全配合了联合国的工作。

从有形到无形:浅谈美军心理战产品的发展变化

从有形到无形:浅谈美军心理战产品的发展变化

从有形到无形:浅谈美军心理战产品的发展变化摘要:随着国际战略格局加速演进,作战方式和战争理论不断丰富,传统的美军心理战产品已经在信息技术和战争变革的推动下产生了新变化。

本文就美军心理战产品在实体特征、主题表达、受众范围、投送方式和实现技术上的发展进行阐述,为今后探索了解信息化条件下的美军心理战作用机理奠定基础,对适应未来战争和国家安全战略需要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军心理战产品心理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展露头角的心理战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受到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其不受军事对抗过程限制和不易被发觉的特质,使其在大国博弈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

心理战产品是心理战任务得以实施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随着军事理论和时代特征的不断发展演进,美军心理战产品也展现出从有形到无形的全方位过渡和发展。

一、产品的实体特征逐步扩充近现代战争中,以空飘传单和广播喊话为主要作战样式的心理战手段,得到了普遍应用和广泛认同。

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军在战争中共投下超过5000万份,50种不同形式的传单,其中200万份传单在轰炸前一天投掷,3000万份传单在战争爆发之后投掷。

2002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出资建立的“共同广播电台”就在海湾地区用阿拉伯语开播,制作带有政治色彩的电视节目和广播内容在相关平台插播。

[[1]]在持久自由行动(2008年)期间,美军从低空的黑鹰直升机上投掷足球,以获得阿富汗儿童的信任和友谊,并设计钥匙扣、T恤等新奇物品进行分发。

这些传统的心理战产品配合相应的战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配合了军事行动,成为在特定时期执行美军心理战任务和推动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形式开始向大纵深、高立体、非线性、非接触的方向演进。

多年以来美国从未放弃利用好莱坞电影进行价值输出的手段,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巧妙包装下大肆宣传个人主义、霸权主义,美化美国霸权文化,歪曲目标国形象,并长久致力于弱化民众对于现实的判断力。

[[2]]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美国产品开始走进世界各国,伴随而来的商业营销广告成为美国心理战产品的新外衣,将政治目的和心理战任务主题融入进商品广告设计,为心理战产品的力量发挥争取了极大的空间。

美军心理战理论与实践发展特点探析

美军心理战理论与实践发展特点探析

美军心理战理论与实践发展特点探析美军心理战代表着当今世界心理战的发展趋势,有着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

理论与实践并行发展,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与心理科学融合发展,并综合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众多成果推动心理战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国际大格局协调发展,依据国际格局变化进行心理战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新科技革命同步发展,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来推进心理战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标签:美军心理战;理论与实践;发展特点自1920年英国军事分析家和历史学家富勒(J.Fuller)首先使用“心理战”这一术语起,历经近一个世纪战火硝烟的洗礼,心理战得到了迅猛发展。

美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强国,其心理战理论与实践自然代表了当今世界心理战发展的趋势。

美军的心理战从理论研究到军事实践,再从军事实践到理论升华,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探讨美军心理战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特点,对于推进我军心理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理论与实践并行发展,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升华美军心理战的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立足于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

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甚至包括维持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无不促进了美军心理战理论的大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的角逐加速了美军心理战理论的形成。

一战初期,心理战还在受冷遇,但是随着战事的深入发展,美军看到了心理战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参战之初,美军就成立了心战部门,在前线还设有专门从事心理战的“G—Z组”,负责心理战工作。

美军心理战在对瓦解德军士气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战一开始,美军对心理战便投以热情和重视,不惜耗费巨资加强对心理战的研究工作,展开针对法西斯国家的卓有成效的心理战,以寻求从心理上战胜敌人。

总之,两次世界大战的心理战实践最终改变了美国对心理战的看法,使得美军对心理战的认识由原来的不信任变为信任,由原来的不自觉地运用变为自主的,有计划地运用,也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心理战理论。

美军战后心理治疗案例分析题

美军战后心理治疗案例分析题

美军战后心理治疗案例分析题在“持久自由行动”和“伊拉克自由行动”中,美军心理战部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随后长达9年的反叛乱行动中,美军心理战行动始终效果不佳。

在阿富汗,美军心理战行动没有争取到足够的民众支持,也没能有效增强阿富汗政府执政的合法性。

本文将以美军近几年在阿富汗的反叛乱心理战行动为具体事例,分析在新的安全和信息环境下美军心理战行动面临的困难及其应对措施。

一、反叛乱行动与心理战“叛乱”(Insurgency)是指有计划地通过使用暴力颠覆或者改变现有政府合法统治的行为,是一个国家的内部威胁。

“反叛乱”(Counter Insurgency COIN)是指综合运用军事、民事等各种手段打击叛乱并消除引发叛乱的核心矛盾的行为。

心理战行动是反叛乱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行动结果将直接影响东道国民众对反叛乱行动合法性的认可,从而决定反叛乱行动的最终成败。

“9?1”事件后,美国发动全球反恐战争,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很快取得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初期阶段的胜利。

但是,美军发现在随后的行动中,作战对象不只是拥有武装的民兵,还包含行踪捉摸不定的恐怖分子,美军强大的军事实力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反叛乱作战的理念因而再度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反叛乱行动,美军早已有所研究。

194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就推出《小型战争手册》,被许多军事专家视为反叛乱行动最佳教材。

2006年,在汲取阿富汗与伊拉克等低强度战争的经验后,美陆军颁布新的反叛乱条令,就美军在维和任务中,应对信息时代的恐怖分子提出建议。

2009年10月,美军颁布JP3-24《反叛乱作战》条令,作为美军计划、实施和评估反叛乱作战的纲领性文件,这是美军首次以联合出版物的形式颁布反叛乱作战相关条令。

新《条令》加大了信息行动,尤其是心理战行动相关内容的论述,详细介绍了如何筹划、实施和评估心理战行动,为反叛乱行动提供有效支援。

新《条令》明确指出,在反叛乱行动中,心理战行动的目的是对外国受众施加影响,激发或强化他们的态度与行为,为东道国的合法性提供支持,促进最终目标的达成。

美军心理战教育训练特点规律探析

美军心理战教育训练特点规律探析

美军心理战教育训练特点规律探析
美军心理战教育训练是从现代战争需要出发,把心理因素作为现代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结合美军的基本制度和有关的战争准备,以及军营和军队管理经验,组织军事训练,
以培养士兵灵活运用、正确运用心理战技术,解决军事问题,赢得战争中的威望和胜利。

美军心理战教育训练特点如下:
一、立足实战。

美军心理战教育训练注重立足实战,以实战应用为前提,坚持问题导向,把实战中的问题作为大教、小教的宗旨,在教育训练中使之在实操中不断锻炼思维能力。

二、注重自我认知。

美军心理战教育训练注重自我认知,让士兵深入思考有关军事素
养和心理素养及战争能力等问题,发现问题所在,强化战斗意志,提升战斗力。

三、注重联合战斗。

美军心理战教育训练注重联合战斗,以联合演习为主要训练形式,重视培养军官和士兵化解冲突、尊重规章、促进友谊、尊重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协作与相互
支持,提高人们对对立因素之间的协调能力。

四、突出实战应用。

美军心理战教育训练注重联合演习实战应用,重点贯彻只打仗不
打仗的教育方针,在演习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不断提高打仗的训练水平。

总而言之,美军心理战教育训练以立足实战、重视自我认知、强调联合战斗和突出实
战应用为主要特点。

它既强调军事战术,又强调心理准备,结合起来,促进军队军官和士
兵综合素质提高,为实现战胜编队、取得胜利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军心理战浅析心理战是对敌人进行心理上的攻击,使其精神防线松垮,不攻自破。

心理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虽不能替代军事行动,但可以独立于军事行动之外单独使用,也可以为军事行动提供支援。

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除了用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实施以空袭和特种作战,地面战相结合的武力打击外,还实施了全方位的心理战。

这场战争本身就是一场美国想争取阿拉伯人心的心理战争。

只是与以往相比,美军此次为“倒萨”进行的伊拉克战争,其心理战的手段更加多样,覆盖的面更广。

以前美军心理作战主要采用传单,本地语无线电广播,近距离高音广播,报纸杂志,电视图像等方式。

此次,美军除继续使用这些手段外,还广泛使用了电话,手机短信,因特网等手段;心理作战的覆盖面已经从战场内扩大到战场外。

从心理影响的对象看,不仅包括萨达姆本人,其他政府官员,而且包括伊军所有的官兵和普通百姓。

从心理战的内容看,不仅包括军事威慑,人道主义援助,而且包括新闻控制,消息传播,人际关系,宗教文化等。

真可谓“心理攻势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防不胜防”。

一、指挥领导体制完备,行动统一协调心理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起完备的指挥领导体制,保证心理战行动的协调统一,才能获得较高的整体作战效益。

经过多年的作战实践和调整改革,美国已建立起完备的心理战指挥领导体制。

在战略层次上,主要有国务院、国防部、新闻署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联合公共事务处。

在战役层次上,有特种作战司令部、军种特种作战司令部、战区司令部的临时性心理战指挥机构。

在战斗层次上,主要由各心理战支援营、连组织实施心理战。

要统一协调的地实施心理战行动,除了有完备的指挥领导体制这一组织保证外,还必须制定统一的政策。

美军战备心理战的政策由国务院牵头,会同国防部、中央情报局、新闻署、国际广播委员会等机构制度。

国防部制定的军事心理战策略,必须符合战略心理战政策,美军部队的心理作战行动则在战略心理战政策和军事心理战策略的指导下进行。

如果某级指挥官违反政策擅自插入不适宜的心理战的内容,上级司令部指挥官必须立即制止,并提出符合政策的方案。

实施心理战行动,特别是实施宣传性心理战行动,做好协调工作特别重要。

协调不好,不仅会影响心理战效果,还会产生负面效应,甚至可能给敌方提供反宣传机会。

因此,美军非常重视心理战行动的协调。

一是军事机构与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新闻媒体的协调;二是各军各司令部、部队之间的协调;三是各种心理战内容和行动的协调。

从指挥领导体制到作战部队都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安排,以便取得最佳效果。

为了实施此次“倒萨”心理战,美军从具有丰富的心理战经验的美空军第193特种作战大队和美陆军第4心理战大队抽调精干人员,组建起“倒萨”心理作战特遣部队进行全时空的心理作战活动。

另外,此次派往伊拉克的美军特种部队官兵大多会当地语言,能够深入伊拉克内地,向伊军和伊拉克民众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能够书写阿拉伯语和信件,能够亲自打电话与特定人物攀谈,增加宣传的可接受度和可信度,使心理作战行动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因此,美军联合心理作战部队能够运用各军种特种部队的独特作战能力,通过统一计划和统一指挥,在全时空、全维度对伊拉克发起心理攻势,有力配合美英主力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综合运用军事威慑、军事震慑,实施军事上的硬杀伤美军历来把心理战建立在强大的武力基础上,认为先进的武器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威慑力量。

美在对伊战争准备阶段,以先进的武器,精锐部队部署在海湾地区,通过炫耀武力,给对方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

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美军四处扬言,如果采取军事行动美军在开战后,48小时内就要投放3000枚精确制导炸弹,超过海湾战争的使用数目的10倍,达到令整个伊拉克“立即瘫痪并失去抵抗能力的震慑效果”。

这些消息,都是做给萨达姆和伊拉克军民看的,美国希望以此勾起海弯战争那场噩梦,产生强大的心理威慑作用,打击伊拉克军民的士气,达到让其“不战而降的目的”。

当军事威胁不能达到目的时,美军将采用军事打击。

除了直接达到军事上的目的外,还注意发挥其在心理上的震慑作用,达到军事行动难以取得的效果。

美军通过精确打击使伊拉克士兵产生恐惧感和失败感,从而达到分化孤立和尽快摧毁萨达姆政权的目的。

在“斩首行动”中用巡航导弹,集束炸弹、延时炸弹、贫油弹等威力巨大弹药对萨达姆及其政府高官的住址、地下掩体、开会地点、共和国卫队等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企图借此造成心理上的震慑和恐惧,动摇其抵抗意志。

美军充分利用高技术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心理战效应,并结合进行心理战攻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采取多种手段孤立政权、扰乱人心,实施心理上的软杀伤美国利用各种心理战手段扰乱军心民心,孤立政权,达到瓦解敌军的目的,是伊拉克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

美国从1991年“海湾战争”和1998年“沙漠之狐”军事行动中的战果评估和后来的情报显示得出结论:萨达姆政权摇摇欲坠,百姓民不聊生,军队人心涣散的形象。

为此,美国针对这种情况,一是把攻击的矛头指向萨达姆政权,二是以“人道主义”为旗号,把美军塑造成“仁义之师”,三是不断许诺给伊拉克人一个“自由、民主、和平”的新政权,以此来争取人心。

同时利用无人驾驶飞机向伊境内大量散发传单和劝降书,对伊军民进行“倒萨”宣传,鼓动伊军民内部造反,并对伊电台和电视台进行无线电干扰,然后发射美军自己的反萨达姆电台和电视台信号。

还通过各种手段对伊军高级指挥官进行威慑,要求他们临阵“倒戈”。

3月20日开战当天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称国防部官员正与伊拉克军队不同级别的官员进行联系,警告他们武装反抗美国及其盟军的下场。

早在战前,美国防部官员就证实他们已经向伊拉克军方人士发送类似的电子邮件。

战争前夕美国提出解除萨达姆武装和萨达姆流亡的条件来避免军事打击,也意在离间伊拉克军民和萨达姆政权的关系。

同阿富汗战争一样美国战机从伊拉克上空掷下炸弹的同时,也扔下“糖弹”。

美军大军所到之处,也送去了食品、药品和水。

这些攻心战无时无刻都在起着瓦解敌军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肆宣传,实施新闻攻心战美军认为心理战行动是通过信息传播和信息控制影响敌人的心理而达到行动的目的,是信息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美军强调心理作战必须与政府实施的国际新闻活动密切配合,这是取得心理作战行动的成功的重要保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媒体在此次心理作战中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

过去,美军与新闻媒体合作不太好,常常陷入被动,12年前的海湾战争中,只有有线新闻电视网(CNN)独家报道战争情况,后来美国在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加强同新闻媒体合作,尝到了甜头,因此,改变了以往的态度,变不合作为积极合作,变被动合作为主动合作,竭力使受过培训和受到控制的新闻媒体在“倒萨”心理战中发挥更大作用。

布什总统将世界上的六百多名记者拉去参加倒萨战争,媒体似乎已经成为继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政治外交、天时地利等四大因素之外的第五种力量。

这个领域的斗争当然也是空前激烈的。

最大限度地限制敌人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宣传,这是媒体战争的原则,我个人认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舆论造势,争取国内外支持美国通过新闻媒体在国际国内为自己造势,进而改变自己面临的外交困境和反战压力,进而争取和动员国内外的支持。

这次伊拉克战争与1991年海湾战争有一个主要区别,海湾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将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赶回伊拉克为目标,师出有名,因此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道义支持;这次伊拉克战争则不同,在联合国安理会大多数成员国反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表示要在联合国框架内用和平手段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情况下,美国却绕开联合国,单方面对伊拉克动武。

美国这种行径遭到了各地大规模的反美游行示威活动。

为了改变自己面临的外交困境和反战压力,美军极力宣传自己在军事上取得的战果,甚至不惜采取夸张和欺骗的手段,美军希望通过新闻媒体给国际社会制造美军已经取得完全优势,伊拉克战争大局已定的假象,从而争取更大的国际支持。

对于美军来说,上个世纪那场越南战争给美国人带来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在战场上伤亡人数的不断增多点燃了美国国内的反战火焰,并最终导致美国被迫从越南撤兵。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美军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一方面利用随军记者大力宣传美军正在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给国内民众打气;另一方面,美军在对外界报道己方的伤亡情况时则慎之又慎,尽力避免将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传播给出去。

在美国电视媒体报道这场战争的正面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美军装甲车在伊拉克沙漠飞驰的镜头,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制造舆论,鼓舞己方的士气,打击伊方士气,以影响美国内民众,争取得到民众的支持。

(二)严密封锁消息,加强媒体控制美国政府心理战的一个重要做法是,严格控制大众媒体,加强舆论的引导和监督。

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世界上的各大媒体纷纷派出精兵强将,投入一场激烈的新闻大战。

然而,我国记者从多方面发回的一则消息说在卡塔尔美军司令部采访的记者必须遵守美方定下的“三个不准”规定,即不准问美军和英军的伤亡情况,不准问与目前的军事行动有关的问题,不准问与今后军事行动计划有关的问题。

总部位于卡塔尔的阿拉伯半岛电视台3月25日为其激怒了美国政府的伊拉克战争报道付出了代价,该台两名记者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吊销了采访证,而且被逐出了交易所的唯一新闻机构。

西方电视台报道了这场战争,但大量画面都是美英联军的进展情况,而对遭受轰炸,在血泪中哀号啼哭的伊拉克妇女和儿童的画面则播放很少,并指责伊拉克电视台播放美军战俘画面违反了《日内瓦公约》中有关对待战俘的条款,因为这样的画面对观众的心理会造成冲击,能激起国内外更大范围反战情绪和伊拉克军民抵抗意志。

(三)新闻真假难辩,极力渲染战果美国运用新闻媒介散播虚假情报,隐真示假,利于攻心。

从西方报道来看,有些新闻信息有时甚至让观众有“谣言满天飞”的感觉。

例如,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媒体突然报道说伊拉克副总统阿齐兹已经“叛逃”到北部的库尔德地区,但阿齐兹很快在巴格达主持了新闻发布会,让这一虚假的报道不攻自破。

再如,战争爆发的当天,西方媒体一会儿称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第一波空袭中已被“炸死”,两个儿子也无一幸免,一会儿又说被“炸死”的是副总统拉马丹。

结果这些报道随着萨达姆和拉马丹在电视上的出现而变成了虚假的消息。

3月21日,美联社的报道说,驻守在伊拉克南部的伊军第51师8000余人已向美英联军“投降”。

但次日伊拉克新闻部长反驳说,驻守在伊拉克第51师仍在同美军进行激战,该师师长也特地在半岛电视台露脸。

另据伊拉克新闻报道,已有100多名美英联军官兵在战争中被打死,至少30名受伤,20多人失踪,至少40人被俘,美军中央司令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大约只有20名军人在交战或事故中死亡而据美军统计,已有1000多名伊军被打死,约有4000名官兵被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