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时作业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

随堂小练
下列不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是
( D)
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B.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C.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D.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线索提示
1、本题主要考查清朝人口 增长带来的问题。 2、关键词:人口增长、问 题 3、人口增长影响经济的持 续发展。故选D。
随堂小练
③山西大庄城氏市号的称数数量千增万两加。了;清朝的大城市有:北京、江宁、 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繁商大荣业以的网上城资市料,工摘自商《业简非明常中繁国荣经济史》 ④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区域性市场
盛泽镇
全国性市场
三、盛世危机——人口的增长
原因 1③、为清清朝朝时前期期,的手统兴工盛业治奠有定了者了很基大采础发。展取。 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
玉米“种一收千, 其利甚大”
二、盛世繁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①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 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②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康熙 御制粉红地珐
琅彩开光花卉碗
《清代纺织图》
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这种手工生产和传统的家庭手工生产有 何不同?
随堂小练
下列关于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
①政府奖励垦荒,耕地面积扩大
②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③高产作物甘薯、玉米得到推广
④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线索提示
1、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 农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 2、关键词:清朝农业 3、以上都是清朝农业的发 展表现。故选D。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优秀习题课件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三 (右图)
(1)材料一中的谚语出现于何时?它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①宋朝;②苏州、湖州成为天下的粮仓,经济重心完 成了南移。
(2)阅读材料二,“湖广熟,天下足”出现于何时?导致“湖广 熟,天下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9. 影视作品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胡雪岩》 《乔家大院》是
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这两个著名商帮来自( B )
A.浙江 广东
B.安徽 山西
C.山西 江苏
D.广东 福建
10.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
世”等,清朝前期出现了( C )
二、综合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乾隆皇帝与各级地方政府,开始推广美洲作物,玉 米、番薯是主要的品种。乾隆五十年,皇帝意识到“番薯既可充 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 备荒之一法”。
(1)材料一中图一所描绘的是今天的哪座城市?体现了这座城 市哪一行业的繁荣景象?
人口急剧增加,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粮食产量, 开始推广种植高产粮食作物等。
1.(2020·广东)1750 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 75%来自于田赋,而
到清末田赋所占比重降至 3%,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A.赔款大量增加
B.大片领土丧失
C.农业全面衰退
D.经济结构变动
2.(2020·湖南衡阳)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 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 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1

量大幅度提高。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①晋商 ②徽商 ③闽商 ④冀商 ⑤浙商
1661年(顺治十八年)
A、人口快速发展 B、开垦荒田
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4道肩)摩”经的景济象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 6078430 年)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176661年年(到乾17隆76三年十,一耕地面积74发1生44了9什5么 年)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因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 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治理黄河、 淮河等,兴修水利工程。
2、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顺治、康熙、雍正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 清 朝 前 期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清初统治者发展农业的措施:
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投资田产是当时经济活动的主流。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 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
◆ ①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耕地面 积扩大。
◆ ②高产作物广泛种植。 ◆ ③“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
2、作用及影◆响: 人口的增长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但快速的大幅度增长也带来了 严重的社会问题。
材料三 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2019年中考总复习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过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4.范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 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 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 大贡献。 6.地位: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知识点2.戚继光抗倭 1.措施: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2.结果: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 ,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 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知识点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重点难点讲解】 知识拓展 郑和能够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1)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客观条件:造船水平高超,航海技术先进,使用指南针以及掌握大量 天文、历史知识等。 (3)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郑和具 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4)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以及船队成员的众志成城,和衷共济。 三、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1.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迁都: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
我国历史上都城设在北京的朝代有:金朝(中都)、元朝(大都)、
明朝(北京)、清朝(北京)。
2.统一: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
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巩固: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推崇儒家学说。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核心,其演变历程 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郡县制),西汉巩固(汉武帝大一统), 隋唐时期完善(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明清两代君主专制空前加 强(明太祖废丞相、设三司、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清雍正时 设军机处)。 (3)军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 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 (5)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3.科举考试的变化 1.考试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 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格式:八股文。 3.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知识点4.经济的发展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课件)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农政全书》
( 二
明长城 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
建 北京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
筑
的皇家建筑群。
中中考真考题真演题练
(2022·吉林长春)明朝某部著作附有120多幅工艺流程图,形象地记
录了纺织、冶铸等生产过程,在当时世界科技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是( )
努尔哈赤
落实课标
考点5.1;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
边疆的巩固。认识台作湾、用西藏:、使新疆统是一中国多不可民分族割的国一家部分得。 到巩固和发展
康熙时期, 平定噶尔丹叛乱 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西北
西南 顺治时期, 册封达赖喇嘛 康熙时期,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雍正时, 设置驻藏大臣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 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 为重要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 思想,使应试的人成 度;唐玄宗力求以才学选官。 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明清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明清时期日益僵化,禁锢思想,忽视实用性学 问,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 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设立军机处
废丞相
分化事权
三省六部制
“推恩令” 三公九卿制
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秦
汉
唐
宋
明
清
考点1.1:明朝建立与君主专制的加强
落实课标
明 领域
措施
朝
加 强 思想 专 文化
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内容只许在 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能发挥 自己的见解,文体限于八股文
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

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英雄街初级中学于爱玲一、教材简析<一>教材内容特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19课。
需要阐明清朝经济发展与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前者给后者提供了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清朝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这一课既展现了清朝经济的繁盛,中国农耕经济的顶峰,也为清朝衰落埋下伏笔。
这一课承上启下。
上承《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下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中清朝的社会矛盾一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基本状况(2)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和文字史料,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2)通过自主阅读、思考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通过史料阅读、问题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2)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三>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2.教学难点:农业与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关系;手工业工场的特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图示法和对比法和引导法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二、教学理念:1.先学后教:先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探究,并鼓励学生尽量形成文字表述,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并突破学生普遍存在的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瓶颈;2.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其引领作用,重点解释重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设计阅读指导法和史料教学法: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和多媒体提供的历史材料,从而能对史实了解得更明确问题引导法: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给学生想的时间和机会。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作业课件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C ) A.经济作物得到较大推广 B.政府注重兴修水利 C.清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改进耕作技术,推广新品种
2.清朝前期为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推广种植的高产作物是( A ) A.玉米、甘薯 B.玉米、水稻 C.小麦、水稻 D.棉花、茶叶 3.清朝前期,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下 列属于清朝普遍种植的经济作物有( C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甘蔗 ④水稻 ⑤烟草 ⑥茶叶 A.①⑤⑥ B.②③④⑤ C.③⑤⑥ D.②③⑤⑥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 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 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普遍种植;棉 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材料二 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左 右,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 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 市商业走向繁荣。
4.清朝前期,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的行业是( A ) A.纺织业 B.矿冶业 C.制糖业 D.制茶业 5.清朝前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是一个“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贾户数千家” 反映出汉口D镇(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文化的兴盛 D.商业的繁荣
6.清代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四方流通联系更加密切。其中,“舟楫塞 港,街道肩摩”反映的繁荣市镇是( C )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

清乾隆时期釉彩大瓶
二、盛世繁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
(1)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制糖、制茶等 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业: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江宁机户李扁担、李东阳,都
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棉织业手工工场织工超过5万人。
规模大
分工明确
人数多
《丝织十景图》描绘了丝织过程中
《南都(南京)繁会图》明·仇英 街市上店铺林立,“西北两口皮货 发客”,“东西两洋货物俱全”。
(4)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大商帮,如山西的晋商(乾隆时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开 设“票号”)、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山西商人
“
组成的晋商,主
皇
要贩卖粮食、食 盐、绸缎等,到 乾隆时又专门经 营汇兑、放贷和 存款业务,在全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原 因2.知;道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表现; 3.了解清前期人口增长的概况、原因及影响; 4.深刻感悟康雍乾盛世的繁荣与隐忧。
第一章 盛世基业——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康熙耕织图》
《雍正耕织图》
一、盛世基业——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展
1.背 景: 2.原 因:
社
会 经
手工业和商 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业的发展 商业:商业发达,工商业市镇,大商帮
济
的 发 展
人口的 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因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牛刀小试
A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表现
(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 )在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 )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 )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知识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的繁荣
( )商业网: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 )商帮: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和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
知识点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表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亿。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弊端
( )有些地方,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 )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统治者鼓励垦荒.改良新品种
.人口的迅速增长.治理黄河,修建堤坝
知识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
下图展示了哪一行业的状况( )
.制瓷业.纺织业
.矿冶业.制茶业
.清朝前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系更加密切。
其中,“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反映的繁荣市镇是( )
.佛山镇.汉口镇
.盛泽镇.景德镇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秦汉时期.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知识点人口的增长
.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导致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不包括 ( )
.八股取士.经济发展
.粮食产量提高.社会稳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 美棉 )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大量外来作物被引进并在中国得到推广种植的原因。
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人地矛盾加剧,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外交往促进外来作物的引进。
课后巩固提升
.文物承载着历史,清朝开荒执照( 右图 )是清朝政府将州县卫所无主荒地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发给垦荒者的印信执照,它说明清朝( )
.商业发达
.重视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帮兴起
.下列不属于清朝前期经济繁盛局面的是( )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
.兴修水利,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形成了一些商业资本雄厚的商帮
.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县( 今山东宁津县 )大柳镇的统泰升记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多人。
江宁( 今南京 )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广州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家,织工超过万人。
这充分表明( )
.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经济的侵略
【解析】从题干中“雇佣工人多人”“家”“织工超过万人”可以看出清代的手工工场已经有一定规模,较为成熟了,故选项。
、、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
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农村集市.区域性市场
.城镇市场.全国性市场
.苏州城阊门( 西门 )外之南濠黄家港,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 门户、人家 )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民族交融推动人口增长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地主兼并土地,城郊得到开发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晋商北走边疆,东渡东瀛,南达南洋,开辟出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蒙古,直达俄境西伯利亚、彼得堡及莫斯科的国际商道,由此步入了辉煌时期。
到了清朝,晋商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
从材料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
.晋商活动范围非常广
.晋商开拓了国外市场
.晋商收益最大的行业是票号
.晋商贸易枢纽是山西和河北
.康乾盛世后不久,一方面“无业游民,数百万计居于川楚深山老林”,另一方面“地主田虽买,无人为耕”。
这段话反映了( )
.人口剧增
.耕地面积增加
.土地兼并恶性发展
.重农抑商
.以下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
下表中的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清朝年号年
份
人均耕地
( 亩 )
康熙二
十年
乾隆十
八年
乾隆三
十一年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据历史学家研究,清初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全球第一,农业、工商业繁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份耕地面积( 顷 )
年年
年
年
材料二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
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着主要地位。
材料三下图为《盛世滋生图》( 局部 )。
( )材料一中,从—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原因: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高产作物的推广,人民辛勤劳作,社会安定等。
(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清朝前期工商业繁荣的大城市。
北京、广州。
( 符合史实即可 )
( )明朝鼎盛时期,我国大约有多少人口?乾隆末年全国有多少人口?
亿多。
亿。
(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人口快速增长的看法。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垦荒造田,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庞大的人口也会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