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10)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和新媒体是当代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由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互相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网络的核心是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换,通过计算机将数据或者信息转存到一个地方,共享无数人。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和获取的主要途径。
新媒体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化、终端多样化等技术实现的信息内容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方式。
它是一种新的传媒方式,包括了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电子书籍等多种形式。
新媒体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的信息发布方式,同时也成为了广告、文化传播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二、网络和新媒体的历史网络和新媒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那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障信息传输安全,开发了一种名为互联网的技术,这是当今互联网的前身。
1989年,英国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协议,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开辟新的大门。
从那以后,互联网和新媒体开始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三、网络和新媒体的影响1.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物、学习、娱乐等,同时也可以和朋友、亲人随时随地保持联系。
人们不再需要强制性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这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灵活性。
2.企业的商业模式的转变互联网和新媒体也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
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上商店,实现线上线下销售的无缝衔接,从而扩大更多的销售渠道,增加收益。
同时,企业也开始通过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和宣传,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影响力。
3.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也应运而生。
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社交平台,同时也成为了广告和营销的重要渠道。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3篇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第一篇:网络和新媒体的概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日益迅猛,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网络和新媒体呢?本文将从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网络,是在不受地域、时间和空间限制,利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的交流、传播和交换的系统。
它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如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上教育等。
新媒体,是指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工、制作、传播各种信息内容的传媒形式。
新媒体包括博客、微博、微信、手机APP、网络视频和游戏等。
二、特点网络的特点是信息传递快速、信息覆盖范围广、信息可交互等。
而新媒体的特点则是内容生产门槛低、信息即时性高、传播方式多元化等。
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娱乐。
三、发展历程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当时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还比较落后,网络和新媒体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信息交流和娱乐形式。
然而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网络和新媒体的种类和应用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丰富化,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影响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网购、在线支付、社交媒体和在线教育等。
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新兴行业的诞生,也为各种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总之,网络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代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变化,也必将继续发展壮大,并引领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
第二篇:网络和新媒体的应用网络和新媒体的应用日益广泛,如网购、社交媒体、在线支付、手机APP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接下来将从应用领域展开探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我了解您的要求。
那么,请允许我用适合网络文章的格式来为您撰写一篇关于《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的高质量1500字文章。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和新媒体正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特点、影响力以及相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一、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通信设备等互联而成的全球广域信息交流平台。
新媒体则是指在互联网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媒介,具有多媒体特性、互动性和即时性。
二、网络与新媒体的特点1. 全球连接:网络和新媒体打破了地域限制,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交流。
2. 即时性:网络和新媒体以秒计时,信息发布和传播速度极快。
3. 互动性:网络和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功能,使用户能够参与到信息的创造、共享和讨论中去。
4. 多媒体性:网络和新媒体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丰富了信息传递方式。
5. 弱化传统媒体界限:网络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壁垒,使信息获取更加方便和多样化。
三、网络与新媒体的影响力1. 民主和参与:网络和新媒体提供了平等的参与平台,民众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观点、参与公共决策,增强了民主意识。
2. 信息获取和传播:网络和新媒体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同时也方便了个人和组织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和传播观点。
3. 经济发展: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崛起,改变了传统产业模式,促进了创新和创业。
4. 社交与交流:社交媒体的兴起带来了全新的社交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朋友、家人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保持联系。
5. 文化传承和创新:网络和新媒体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渠道,有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四、网络与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律问题1. 隐私保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要注重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2. 假新闻和信息真实性: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使得假新闻和不实信息有可能迅速扩散,应强化对信息真实性的甄别和鉴别能力。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10互联网与社会思潮

四、 民粹主义思潮
•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发端于 19 世纪后期。 民粹主义的源头主要有 两个方面:
一是 19 世纪末美国人民党反对垄断资本的激进运动, 二是 19 世纪下 半叶俄国农奴改造运动中民粹派知识
分子鼓动农民革命的风潮。
• 当代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是草根性、非理 性和 抗争性,具体话语表达和行为则主要表现在仇官、 仇警、仇富三个方面。
• 民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一部分群众的情绪、 意愿,应引起重视,但 其中的一些极端表达,也需要正 确引导。
五、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 文化保守主义,又称新保守主义、文化守成主义,兴起 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主 要表现为对儒学文化传统的 重视与认同,是对自“ 五四”以来中国主流知识分子 中激进的反传统主义的反向运动。
• 网络社会思潮是现实社 会思潮的延伸,与现实问题联 系相当紧密,它反映和表达的依然是现实世界的不同 意见、态度和倾向,以及话语和利益诉求。
二、 网络社会思潮的内涵与特点
网络社会思潮的主体是分散的、不确定的网民,并且以 “ 草根”中青年群体为主,网络社会思潮主要体现的是 中青年网民的群体意识。 网络社会思潮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者趋于多元化、大众化。 •其次,互联网扩充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 式,社会思潮的生成、传播更为便捷、迅速,互动性强, 思想共享的可能性得以提高。 •网络技术的便捷使得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极为迅 速, 但虚拟空间和现实场域的相互结合又增加了对其把握 的难度。
• “ 百家争鸣”的多种社会思潮代表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意 识和社会心理,反映出社会的包容与开放,是经济社会良 性发展、思想文化繁荣的标志。
二、 网络社会思潮支撑着大众政治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1、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2、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代”(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方式的统一数字化处理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4、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5、新媒体的主要类型: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1)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2)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3)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三、按经营性质来分:(1)营利性新媒体;(2)非营利性新媒体四、按应用功能来分6、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到+解释(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2)超级链接(3)搜索引擎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2)网络百科(Wiki)(3)社会化书签(Tag)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2)即时通信(3)IP电话(4)社交网络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2)交互式网络电视(3)视频分享(4)图片分享五、商务活动的平台六、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2)微博(3)微信8、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2)电视、广播也不同程度面临衰退(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9、国内第一家上网发行的日报:《中国贸易报》10、技术融合的三大诱因:(了解)(1)技术诱因(2)经济诱因(3)市场诱因11、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1)内容融合(2)网络融合(3)终端融合12、生产场域:即无形的手,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是社会各种力量博弈的场所。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网络和新媒体概论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它们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和新媒体是一个既包含科技,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概念,也涉及到了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
本文将从技术、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探讨网络和新媒体。
一、技术角度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网络是由若干个计算机互联而成的通信系统。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商业和文化交流等。
互联网的基础技术是TCP/IP协议,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发达的信息通讯系统。
此外,随着计算机与移动设备的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
手机 APP 更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媒体的涵义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考虑。
新媒体技术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化、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
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微博、微信等。
从内容来看,新媒体包括人们使用各种数字技术和手段,通过适合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传播和交流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想法、文化和其他信息的产品。
新媒体的诞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在以前的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上无法查到的细节,现在都可以在在线新闻或社交媒体上轻松找到。
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里,我们看电视时必须等到预定时间才会有所期待,内容更是由广电总局就必须的内容设定,人们没有太多更多的选择。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可以随时在线观看任何内容,不再为了看到所期望的内容而等待,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种观看方式为了能够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进行不间断的调整和定制。
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使传统的媒体走向了瓶颈期。
二、社会角度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正在逐渐向“网络社会”转变。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十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3、 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
事件名称
微笑局长杨达才 陕西孕妇引产事件
7·23动车事故
部分网络舆论事件中的符号化表达
符号化表达
事件名称
符号化表达
微笑局长、表叔 强制引产
富士康员工跳楼
医生玩网络游戏延误五个月婴儿 就医致死
十三跳 徐宝宝
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韩峰局长日记
局长日记、香艳日记
郭美美事件 中石化酒单事件 郑州财政官员质问记者 武汉少年黄艺博走红网络 河北大学校园撞人案
2、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
(2)跟风严重 一旦某个事件成为网络热点,网络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相似的案例,而其中很多都 是子虚乌有或是刻意杜撰、造谣。例如在网民揭发了名下房产众多的“房姐”“ 房叔”之后,网上立刻出现了一大批对“房爷”“房祖宗”的揭露,但细看之下 ,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一味炒作、争夺眼球。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网络舆论形成了指向政府、官员的鲜明指向性。网络舆论事件最关注的 问题是政府官员的行政问题与民生问题。政府管理阶层的贪污腐败、工作作 风和生活作风问题成为网民关注的重点。中国互联网出现了功能扩展的现 象,即现实中互联网逐步替代现有的制度化通道,成为政治传播系统中为民 众传递诉求的通道。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在这个意义上,“次生事件”产生的根
源与现实社会中的“泄愤事件”有相似的内
在机理,即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网民借突发
事件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以发泄情绪为
主,绝大多数的网民都抱着“路见不平”或
“借题发挥”的心态,意见领袖则在舆论发
展的关键节点转移议题框架,通过迎合网民
的利益诉求和偏好,达到吸附大规模网民群
63 2005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电报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变化: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第五节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网络上传播主流文化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注意:
(一) 转变传统宣传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 (二) 转变话语方式,用“生动”取代“说教” (三) 传播网络的正能量
第三节 互联网与亚文化
关于“ 亚文化冶 的概念,有各种分类方法,社会学教授 罗兰·罗伯逊( Roland Robertson)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 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和生态学的亚文化等。 如年龄 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 分为城市文化、郊 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 亚文化是一 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
第十一章 互联网与文化
——副标题(黑体27pt)
赵 X X(黑体,18pt)
年 月 日(黑体,18pt)
第一节 互联网与大众文化
“ 大众文化”是什么? •大众文化是草根的、原生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是一种意义的不断构建过程 •大众文化的含义,它还代表了一种自由的力量
一、 网络形式的大众文化
(一) 性别取向为区分的同性恋亚文化 (二) 因年龄段的区分而形成的青年亚文化和老年亚文 化 (三) 由兴趣爱好所区分出的诸多亚文化 (四) 基于阶层和种族、民族等的亚文化群体
二、 亚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
(一) 性别取向为区分的同性恋亚文化 (二) 因年龄段的区分而形成的青年亚文化和老年亚文 化 (三) 由兴趣爱好所区分出的诸多亚文化 (四) 基于阶层和种族、民族等的亚文化群体
• 中国亚文化群体年轻化。 • 中国亚文化的模糊性。 • 中国亚文化群体的虚拟性
在网络时代的中国语境下,亚文化除了表现为对主流文 化和现实的批判外, 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娱乐、调侃 和个人兴趣的表达。
中国人注重家庭和传统,因而 在亚文化上体现的反抗 和批判的维度较少,而更多的是调侃和戏谑的维度
二、 亚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
二、 网络流行文化的独特式样
(一) 网络语言 (二) 网络文艺 (三) 网络恶搞 (四) 网络模仿
一、 中国互联网上的亚文化
根据中国的网络媒介生态而言,亚文化的特征可以大致 归纳为: (1)区域上的地方性,非全国性或者世界性; (2) 群体数量上的局限,是一个由相对人数较少的群体 所共识的文化; (3) 阶层上的局限性,且通常有相对的持续性,不像流行 文化那样很快被新的潮流所取代。
三、 互联网时代的亚文化影响
(一) 形成文化区分 (二) 小众群体浮出水面 (三) 大众文化对亚文化的消费
(一) 符号的生成速度远远大于中心化的媒体 (二) 小众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 (三) 用户参与流行文化生产
二、 网络流行文化的独特式样
(一) 网络语言 (二) 网络文艺 (三) 网络恶搞 (四) 网络模仿
第二节 互联网与主流文化
中国的主流文化正在逐渐边缘化,而其原因有两方面:一 是主流文化受到 了娱乐化的流行文主流文化概念本身已经和传统大众传媒 时代有所不同。 个体化、经济至上、 消费主义等都成为这个时代的文 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