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发酵工业的种子制备 2
发酵工程第五章

发酵工程
3.一级种子培养 培养基:水解糖2.5%,尿素0.5%,玉米 浆 2.5%,K2HPO4 0.1%, ph7.0
培养条件:在种子罐中培养, 32℃培养7-10个小时
培养基的特点:长菌体,更接近于发酵培养基
发酵工程
最终发酵 培养基成分:水解糖2.5%;尿素0.5%,玉米
对于不产芽孢和孢子的微生物,实验室阶 段的种子扩培最终是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菌 体。
如: 谷氨酸的种子培养。
发酵工程
b.对于产孢子的微生物 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孢子 在固体培养基上产生大量孢子
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菌丝体 在液体培养基中生产大量菌丝
发酵工程
2.2培养基选择的原则
培养基的选择应该是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对 孢子培养基应该是有利于孢子的生长。
发酵工程
根据文献记载,多数微生物,如病毒、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等 都能冻干保藏。许多菌种用此法可保 藏10年以上。
发酵工程
5. 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几乎所有微生物及动物细胞等均可采用液 氮超低温保藏。只有少量对低温损伤敏感 的微生物例外。
发酵工程
液氮超低温保藏过程是将菌种悬浮液封存 于圆底安瓿管或塑料的液氮保藏管(材料应 能耐受较大温差骤然变化)内,放到-150~ -196℃的液氮罐或液氮冰箱内保藏。操作 过程中一大原则是“慢冻快融”。
发酵工程
为了减轻冷冻损伤程度,可采用保护剂。 如甘油和二甲亚砜。
发酵工程
注意:
液氮冷冻保藏管应严格密封。若有液氮渗 入管内,在从液氮容器中取出时,管中液 氮的体积将膨胀680倍,具很强的爆炸力, 必须特别小心。
发酵工程第五章 种子扩大培养

• ④酶活力高。(因为菌丝体密度大) • ⑤对于固体培养,通常用于固体发酵,由于产物 浓度大,易于分离,可以有效的降低产品分离成 本。
• 缺点:
• (1)生产劳动强度较大,占地面积大,不宜自 动化生产。 • (2)容易污染其他霉菌。 • (2)周期长。 • (3)培养过程中环境条件控制较难。
2、液体培养 • 培养基配制成液体,接种培养。
第五节 种子制备过程举例
一、谷氨酸生产的种子制备 制备过程 斜面菌种
→一级种子培养
→二级种子培养
→发酵
1、斜面 (AS1.299)
培养基:蛋白胨 1%,牛肉膏1%,氯化钠 0.5 琼脂 2%, pH 7.0-7.2
培养条件:32℃,生长18-24小时
培养基特点: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原料比较精细 生长斜面要求:生长良好,所使用斜面连续传代不超过 3次
• 种子移种方法 孢子悬浮液采用微孔接种法;摇瓶菌丝 体种子可在火焰接种或差压法;种子罐之 间或发酵罐间接种采用差压法
第四节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一、种子质量标准
发酵工业生产上常用的种子质量标准,大致有 如下几个方面:
• • • • •
细胞或菌体 生化指标 产物生成量 酶活力 此外,种子应确保无任何杂菌污染
二、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一)影响孢子质量的因素
(二)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一)影响孢子质量的因素 培养基
培养条件
培养时间和冷藏时间 种龄 接种量
(二)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培养基
培养条件
种龄 接种量
• 种龄:种龄(seed age)指种子罐中培养的种子开始 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 适宜时间:以菌体处于生命力极为旺盛的对数 生长期,且培养液中菌体量还未达到最高峰时, 较为适宜。 • 接种量:接种量(seed volume)是指移入的种子的 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的体积比。 • 接种量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菌种在发酵罐中的繁 殖速度。
微生物工程 第5章 发酵过程及控制

某发酵厂染菌现象的统计分析
1、种子带菌或怀疑种子带菌 9.64%
2、罐压跌零造成染菌
0.19%
3、培养基未彻底灭菌
0.79%
4、空气系统带菌
19.96%
5、泡沫冒顶
0.48%
6、夹层穿孔
12.36%
7、其它管道穿孔
5.89%
8、接种管穿孔
0.59%
9、阀门泄漏
1.54%
10、搅拌轴密封泄漏
2.09%
CO2对紫苏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进气中CO2含量(%) 0
紫苏霉素相对产量 100
1
66
2
15
3
0
4
0
(二)、排气中CO2与菌体生长的关系
(三)、排气中CO2与pH的关系
对数生长期 pH变小
生长后期,菌体 自溶,铵离子被 释放, pH升高
(四)、排气中CO2与排气中O2之间的关
系
RQ(呼吸商) CEO
罐染菌
染菌时间: 早期、中后期
染菌种类: 芽孢杆菌、小球菌、霉菌、酵母菌、水生细菌
(二)防止染菌的措施
主要是加强管理: 1、培养基的无菌试验 2、种子的无菌试验 3、设备的定期检查、维修 4、严格、规范的操作
(三)染菌后的挽救措施
1、种子罐染菌:倒罐,从其它未染菌的 罐移种。
2、发酵罐早期染菌:调酸以抑制杂菌生 长;加入药物抑制杂菌生长;培养基重新 灭菌,转入发酵旺盛的发酵液。
泡; • 培养基中某些成分(如蛋白质及其他胶体物质)的分子,
在气泡表面排列形成坚固的薄膜。因此,气泡不易破 裂,聚成泡沫层。玉米浆>花生饼粉>黄豆饼粉 • 通气搅拌的强烈程度 • 种子和接种量 • 染菌
发酵工程第五章发酵工业种子制备

面包酵母时的种子扩大培养的程序
丝状真菌发酵的种子扩大培养
丝状真菌既可以利用孢子,也可以 利用菌丝体作为接种物接种到发酵罐
进行发酵
利用孢子作为接种物
在固化的培养基上产生孢子 “滚瓶”技术应用于产黄青霉的孢子生产 在固体培养基上产生孢子 在谷类的颗粒表面形成大量的孢子 在液体深层培养基中产生孢子 灰黄霉素产生菌展青霉一试验表明在良好的 通气条件下,培养基中含氮是在0.05~0.1% (w/v)之间时,可以产生大量的孢子
放射形土壤杆菌多糖(ARPS) 发酵过程中不同的接种龄对多糖产量的影响
接种种龄和接种量
接种量:移入的种子液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 体的体积的比例
接种量过多,菌丝生长过快、溶氧不足,衰 老细胞增加等,发酵后劲不足
种量过少延长发酵周期,形成异常形态,而 且易造成染菌。
以生产菌种在发酵罐中的繁殖速度为依据 接种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发酵周期。
链霉素生产中,斜面孢子在6℃冷藏两 个月后的发酵单位比冷藏一个月的降低18%, 比冷藏3个月的降低35%。
培养基
培养种子的目的:
扩大培养,增加细胞数量; 同时也必须培养出强壮、健康、活性
高的细胞。为了使细胞迅速进行分裂 或菌丝快速生长。
种子培养基特点
有较完全和丰富的营养物质,糖分少,需充足 氮源和生长因子,无机氮源比例大; 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不必太高; 供孢子用的种子培养基,可添加易被吸收利 用的碳源和氮源;
丝状真菌的菌丝体作为接种物
不能产生无性孢子的用繁殖体菌丝作 为接种物,如生产赤霉素的菌种—— 藤仓赤霉
问题:难以获得均一的接种物 接种前将菌丝打成碎片,形成大量的
菌丝段,它具有大量的生长点
发酵工业种子的制备.ppt

孢子培养时注意湿度,子斜面使用一般不超过1个月
(三)生产车间种子制备阶段
在生产车间阶段,最终一般都是获得一定数量 的菌丝体。
菌丝体比孢子要有利: 缩短发酵时间 有利于获得好的发酵结果
3、接种量的确定
移入种子的体积 接种量 = —————————
接种后培养液的体积
❖ 接种量过多,菌丝生长过快、溶氧不足,衰老细胞增加等, 发酵后劲不足
❖ 种量过少延长发酵周期,形成异常形态,而且易造成染菌 ❖ 以生产菌种在发酵罐中的繁殖速度为依据 ❖ 接种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发酵周期
4、种龄
种龄是指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体开始移入下一级种子 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三、种子质量的判断方法
❖ 通常检测的培养液中参数
➢ pH是否在种子要求的范围之内 ➢ 糖、氨基氮、磷酸盐的含量 ➢ 菌丝形态、菌丝浓度和培养液外观 ➢ 有无杂菌污染
❖ 其他参数,如接种前酶活、种子罐的溶氧和尾 气等
四、种子制备技术概要
❖ 步骤:
➢ 斜面培养基中活化; ➢ 扁瓶固体培养基或摇瓶培养基中扩大培养,完成实
谷氨酸:三级发酵 一级种子(摇瓶)→二级种子 (小罐)→发酵
青霉素:三级发酵 一级种子 (小罐)→二级种子(中罐)→发酵
一级种子接入发酵罐发酵称为二级发酵 二级种子接入发酵罐发酵称为三级发酵
。。。。。。。
依次类推 可知发酵的级数=种子级数+1
• 种子罐级数的意义: 种子罐级数越少,越有利于简化工艺和控制,
并可减少移种带来染菌机会。 但也必须考虑尽量延长发酵罐生产产物的时间,
缩短由于种子发芽、生长而占用的非生产时间, 以提高发酵罐的生产率。因此,种子罐级数不宜 过少。
发酵工程 第五章 种子制备

第二节 工业发酵种子的制备
一、实验室种子制备 二、生产车间种子制备
一、实验室种子制备阶段
1. 培养物选择的原则 目的:种子扩培到一定的量和质,根据菌种的特 点最终的培养物可分为两类:
1.不产孢子和芽孢的微生物 ——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菌体
2.产孢子的 ——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孢子 ——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菌体
双种:两个种子罐接种到一个发酵罐中。
如卡那霉素发酵,双种比单种的产量提高8%。
倒种:一部分种子来源于种子罐,一部分来源于发酵罐。
如链霉素发酵,倒种法比单种法的产量提高12%。
5、种龄(Cell age)
种龄是指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体开始移入下一级 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种龄短:菌体太少;种龄长:易老化。 原则:对数生长期末,细胞活力强,菌体浓度相 对较大,但是最终由实验结果定。
三、种子扩大培养的工艺流程
沙土孢子或冷冻干燥孢子→斜面孢子→摇瓶液体培பைடு நூலகம்(茄子瓶斜面培养或固体 培养基培养)→种子罐培养→发酵罐发酵
实验室阶段:不用种子罐,所用的设备为培养箱、摇床等实验室常见
设备,在工厂这些培养过程一般都在菌种室完成,因此形象地将这 些培养过程称为实验室阶段的种子培养。
生产车间阶段:种子培养在种子罐里面进行,一般在工程归为发酵车
间管理,因此形象地称这些培养过程为生产车间阶段。
四、种子扩大培养的方法
1.孢子进罐法:
以孢子形式的种子直接进罐的方法 – 先在固体培养基(固化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成
大量孢子,将孢子直接接入种子罐扩大培养。 – 优点:一次可以制备较大量的孢子,易于保存。
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又可减 少杂菌污染的机会。 – 缺点:砂土管或冷冻管的用量大。
发酵工程第五章发酵工业种子制备-文档资料

种子制备原理与技术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种子质量的控制措施
种子制备的放大原理与技术
种子制备原理与技术
优良种子应具备的条件
生长活力强,延迟期短;
生理状态稳定;
浓度及总量能满足发酵罐接种量的要求; 无杂菌污染,保证纯种发酵; 适应性强,生产能力稳定
种子罐级数的确定
酵母发酵时的种子扩大培养
酿酒酵母的扩大培养
最初采用纯种进行酵母发酵并设计出 酵母繁殖流程,他将每一步的接种量 规定为10%,并控制繁殖条件与酿造 时一致
种子制备过程
实验室种子制备阶段:琼脂斜面至 固体培养基扩大培养(如茄子瓶斜 面培养等或液体摇瓶培养
生产车间种子制备阶段:种子罐扩 大培养
实验室种子制备
无菌方式接保藏的菌种至斜面培养基上,成 熟后挑选正常菌落至试管斜面和摇瓶。 菌种产孢子能力强及孢子发芽、生长繁殖迅 速,可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孢子
种子液生化分析项目主要有:营养基质的消 耗速度、pH变化、溶氧变化、色泽和气味等
种子制备的放大原理与技术 ຫໍສະໝຸດ 细菌发酵时的种子扩大培养;
细菌发酵过程中种子扩大培养的主要目的是 为了获得大量的活力强的种子 ;
种龄对于生芽孢的种子尤其重要。若接种物 含大量芽孢,将给后续发酵带来较长迟滞期
举 例:
梭状芽孢杆菌发酵丁醇-丙酮时种子扩大培养的程序
种子扩大的级数:制备种子需逐级扩 大培养的次数 级数愈少,愈利于简化工艺及控制, 并可减少种子罐污染杂菌的机会,减 少消毒及值班工作量,减少因种子罐 生长异常而造成的发酵波动。
确定方法
菌种的性质(如菌种传代后的稳定性)
第五章 发酵工业的种子制备

种子罐污染杂菌的机会,减少消毒及值班工作
量,减少因种子罐生长异常而造成的发酵波动 级数大,难控制、易染菌、易变异,管理困难, 一般2-4级
确定方法
菌种的性质(如菌种传代后的稳定性) 瓶中的孢子数,孢子发芽及菌丝繁殖速度 发酵罐中种子培养液的最低接种量 种子罐与发酵罐的容积比 随产物的品种及生产规模而定 随着工艺条件的改变作适当的调整
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种龄短:菌体太少;种龄长:易老化。 原则:对数生长期末,细胞活力强,菌体浓度相对 较大,但是最终由实验结果定。
大量地接入培养成熟的菌种的优点:
缩短生长过程的延缓期,因而缩短了发酵周期,
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节约发酵培养的动力消耗
有利于减少染菌机会
在放射形土壤杆菌多糖(ARPS) 发酵过程中不同的接种量对多糖产量的影响
所以接种时要稀一点、便于纯化生长到单菌落。 子瓶: 大量繁殖,得到大量孢子。 接种:①从母斜面上点接种,选取生长好的单
菌落
②接种时密一点,得到大量的孢子。
孢子培养时注意湿度,子斜面使用一般不超过1个月
(三)生产车间种子制备阶段
在生产车间阶段,最终一般都是获得一定数量 的菌丝体。 菌丝体比孢子要有利:
三、丝状真菌发酵种子扩大培养
利用菌丝体作为接种物
不能产生无性孢子的用繁殖体菌丝作为接种物, 如生产赤霉素的菌种——藤仓赤霉 问题:难以获得均一的接种物 接种前将菌丝打成碎片,形成大量的菌丝段,它 具有大量的生长点
四、放线菌发酵种子扩大培养
斜面培养,制备孢子悬浮液作初级种子 可用培养摇瓶菌丝体作为初级种子
——便于操作,但需要更仔细的控制。
1、培养基选择的原则
培养基的选择应该是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对孢子培 养基应该是有利于孢子的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发酵工业的种子制备内容提要•种子制备原理和技术•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种子质量的控制措施•工业微生物培养的类型一、种子扩大培养1、种子扩大培养的任务工业生产规模的增大需要种子就增多种子的扩大培养种子扩大培养的任务,不但要得到纯而壮的培养物,还要获得活力旺盛的、性能稳定、接种数量足够的、纯的培养物。
2、菌种扩大培养的目的为发酵罐的投料提供足够数量的代谢旺盛的种子。
因为发酵时间的长短和接种量的大小有关,接种量大,发酵时间则短。
将较多数量的成熟菌体接入发酵罐中,就有利于缩短发酵时间,提高发酵罐的利用率,并且也有利于减少染菌的机会。
对于不同产品的发酵过程来说,必须根据菌种生长繁殖速度快慢及生产的规模决定种子扩大培养的级数。
对于不同产品的发酵过程来说,必须根据菌种生长繁殖速度快慢来决定种子扩大培养级数。
抗生素生产中,放线菌的细胞生长繁殖速度较慢,常常用三级种子扩大培养,即将种子罐中之菌丝移植到较大的种子罐中扩大培养后,再移入发酵罐中,这种流程称为三级种子四级发酵一般50t发酵罐多采用三级发酵,有的甚至采用四级发酵,如链霉素生产。
有些酶制剂发酵生产也采用三级发酵。
而谷氨酸及其他氨基酸发酵所用的菌种是细菌,生长繁殖速方式很快,所以采用二级发酵。
一级种子二级发酵的流程如下:斜面菌种→一级种子摇床培养→二级种子罐培养→发酵罐二、种子制备原理与技术种子培养:指冷冻干燥管、沙土管中处于休眠状态的工业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而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的过程。
其中的纯培养物就称为种子。
不同的发酵产品和菌种,种子制备的方法与条件不同。
要根据目的菌种的生理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来获得优良的种子。
1、优良种子应具备的条件①、菌种细胞的生长活力强,转移至发酵罐后能迅速生长,延迟期短;②、菌种生理状态稳定(如菌丝生长速率、种子培养液的特性等);③、菌体浓度及总量能满足大容量发酵罐接种量的要求;④、无杂菌污染,保证纯种发酵;⑤、菌种适应性强,能保持稳定的生产能力。
2、种子质量的判断方法由于种子在种子罐中的培养时间短,可供分析的参数很少,使种子的内在质量很难控制。
在种子培养过程中通常测定的参数有以下几种:①、检测种子培养液的PH是否在这种要求的范围;②、检测种子培养液中的糖、氨基酸。
磷酸盐的含量;③、检查种子培养液中菌丝形态、菌丝浓度和培养基外观(色泽、气味、浑浊度、颗粒等);④、检查有无杂菌污染;⑤、其它参数(接种前某些酶活力、种子罐的溶氧和尾气等)。
在典型的种子培养过程中,根据参数的变化,可将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5h前,属于种子萌发阶段;特征:大量的营养被摄入胞内,细胞内含物增加,体积增大,但菌体的生长繁殖较少,尾气信号为零。
监测得胞外还原糖与氨基氮的变化速率出现高峰。
第二阶段:25h后,尾气信号CO2释放速率(CER)、摄氧率(OUR)以及呼吸商(RQ)都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镜检发现菌体数量大增,出现了代谢的特征变化。
特征:RQ、PH的变化以及菌丝形态的变化。
二. 种子扩大培养(制备)阶段实验室种子的制备生产车间种子制备①、将少土管或冷冻干燥管中的种子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中进行活化;②、将生长良好的斜面孢子或菌丝,转接到扁瓶固体培养基或摇瓶液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
完成实验室种子制备。
③、将扩大培养的孢子或菌丝体接种到一级种子罐,制备生产用种子。
如有需要,可再转接到二级种子罐进行扩大培养。
完成生产车间种子制备。
④、制备好的种子转种至发酵罐中进行发酵。
1、实验室种子的制备:e.g 产黄青霉菌原始菌种斜面试管获得孢子250ml 茄子瓶(大米或小米)25 ~28 ℃,4~14天成熟(在真空下抽去水分,使水分含量在10%以下,于4 ℃冰箱保存)。
对于不产孢子的赤霉素生产菌(Gibberelline fujikuroi),也可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在茄子瓶中培养菌丝体,用作种子罐种子。
产孢子能力不强或孢子发芽慢的菌种,如产链霉素的灰色链霉菌(S.griseus),产卡那霉素的卡那链霉菌(S.kanamyceticu),可以用摇瓶液体培养法,孢子接入含液体培养基的摇瓶中,于摇床上培养,获得菌丝体,作为种子。
不产孢子的细菌,如生产谷氨酸的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短杆菌(Brevibacterium),生产上一般采用斜面营养细胞进行扩培,再转入液体摇瓶培养,获得细胞悬液再接种。
以营养细胞进行种子培养:e.g. 谷氨酸生产菌原始菌种(出发菌种)固体试管斜面(32 °C ,18~24小时)三角瓶培养(摇床)(flask culture)种子罐培养e.g. 酵母原始菌种(出发菌种)10ml 麦汁试管250ml 三角瓶培养(27 °C ~28 °C ,3天)(25°C,2天)5~10 L卡氏罐(15 °C ~20 °C ,3~5天)2、生产车间种子制备:种子罐的作用:使有限数量的孢子(菌体)发芽、生长、并繁殖成大量的菌丝体(菌体),满足发酵罐的需要(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
实验室种子进入种子罐有孢子进罐法和摇瓶菌种进罐法。
种子罐级数的确定:种子罐级数是指制备种子逐级扩培的次数。
依据:菌种生长特性,孢子发芽及菌体繁殖的速度以及所用的发酵罐的容积。
种子罐(seeding tank)的级数产物的品种生产规模工艺条件种子罐级数越少越好,原因:简化生产工艺和控制减少接种带来的染菌机会需考虑:尽量延长发酵罐生产产物的时间,缩短由于种子发芽、生产而占用的非生产时间,以提高发酵罐的生产率[产物/ml·h]。
e.g.谷氨酸发酵一级种子扩培实验室种子种子罐发酵罐e.g. 青霉素二级种子扩培实验室种子一级种子罐二级种子罐发酵罐e.g.链霉素发酵三级种子扩培实验室种子一级种子罐二级种子罐三级种子罐发酵罐三、种龄与接种量1、种龄:指种子罐培养种子从开始至结束的培养时间。
在种子罐中,培养时间延长--菌体量增加--基质消耗及代谢产物积累--菌体量不再增加--老化过老:生产能力下降,菌体自溶。
过嫩:前期生长缓慢,发酵周期延长,产物形成时间推迟,甚至造成异常发酵。
适宜时间:以菌体处于生命力极为旺盛的对数生长期,且培养液中菌体量还未达到最高峰时,较为适宜。
嗜碱性芽孢杆菌生产碱性蛋白酶,培养12小时接种,酶活最高。
2、接种量:指移入的种子的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的体积比。
抗生素:7%~7.5%谷氨酸:1%接种量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菌种在发酵罐中的繁殖速度。
采用较大接种量可以缩短发酵罐中菌体繁殖到达高峰的时间,使产物形成提前。
原因:A、种子多,种子液中含有大量的胞外水解酶,有利于对基质的利用B、生产菌迅速占据了整个培养环境,减少染菌机会。
但过多,易使菌体(菌丝体)生长过快,培养液粘度增加,溶氧降低,产物合成受影响。
e.g. 嗜碱性芽孢杆菌生产碱性蛋白酶接种1%,酶活最高;1.5%-4%影响不大;大于4%,酶产量明显下降。
制霉菌素生产中,1%比10%效果好,0.1%与1%效果相当。
发酵生产的趋势:采取大接种量及丰富培养基。
如谷氨酸:大接种量20% ,高生物素,高青霉素的强制发酵工艺。
有的采用双种法增大接种量:两只种子罐一只发酵罐如卡那霉素:双种比单种的发酵单位提高8%,到达产量高峰的时间提前。
倒种法:将培养适宜的发酵液倒出适量给另一个发酵罐作为种子。
如链霉素:倒种法比单种法的发酵单位提高12%。
四、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1、原材料质量和培养基组成:如四环素、土霉素生产中配制孢子培养基的麸皮、霉菌用的大(小)米、琼脂的牌号的不同、蛋白胨加工原料不同等均影响种子的质量。
原料质量的波动,起主要作用的是其中的无机盐含量的不同,如微量元素Mg2+、Ca2+、Ba2+能刺激孢子的形成。
P 含量的多少也影响种子的质量。
氨基酸发酵中,淀粉水解糖制备后,加入其他的营养物(麸皮水解液、豆饼水解液、玉米浆),也对种子质量多少有些影响。
一般情况:培养基糖分要少,氮源要多,无机盐所占的比例要大。
种子罐和发酵罐培养基成分趋于一致也有好处,种子很快适应,但各成分的数量根据目的各自确定。
总之,各成分选择得当,才能发挥菌种的特征,提高产量。
2、通气和搅拌种子罐中培养的种子除保证供给易于利用的营养物质外,应有足够的通气量,保证菌种的代谢正常例如:在青霉素生产菌的制备过程中,通气充足和不足条件下,得到的种子接入发酵罐发酵,二者的发酵单位相差1倍。
搅拌可以提高通气效果,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但是过的的搅拌会导致培养液大量涌泡,液膜表面的酶易氧化变性;泡沫过多容易增加染菌的机会;增加发酵过程的能耗。
3、培养条件温度、pH值、湿度、培养时间和冷藏时间等都影响种子质量。
制备斜面孢子培养基的湿度对孢子的数量影响很大。
如土霉素生产菌种龟裂霉菌的孢子,在北方干燥地区孢子斜面长的快,在含少量水分的试管斜面培养基中下部孢子长的好,而上部孢子稀少;气温高,湿度大的地区,斜面孢子长的慢,试管下部冷凝水多而不利于孢子形成。
一般相对湿度40~45%时孢子数量最多,孢子颜色均匀,质量较好。
培养时间和冷藏时间对种子和孢子形成都有影响。
如土霉素菌种孢子斜面培养四天左右,即于4℃冰箱保存,发现冷藏7-8天菌体自溶,而培养五天以后冷藏,20天未发现自溶。
链霉素生产菌,斜面孢子在6℃冷藏两个月后的发酵单位比冷藏一个月降低8%。
五、种子质量的控制措施必须保证生产菌种的稳定性适宜的生长环境提供种子培养的适宜环境条件,保证无杂菌侵入1、菌种稳定性的检查少量菌种--无菌生理盐水--递增稀释--平板划线培养。
挑出形态整齐,孢子丰满的菌落进行摇瓶试验,测定其生产能力。
2、适宜的生长环境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丰富的培养基、适宜的培养条件等)。
3、无菌检查显微镜观察、种子液进行无菌检验、生化分析。
种子液平板划线、斜面培养用肉眼观察是否有异常菌落、异常现象及镜检是否有杂菌。
六. 工业微生物培养的类型静置培养法:即将培养基盛于发酵容器中,在接种后,不通空气进行培养发酵,也称为嫌气性培养。
例如酒精、丙酮、丁醇、乳酸等发酸等发酵均属于此类型。
通气培养法:生产菌种以需氧菌和兼性需氧菌居多,它们生长的环境必须供给空气,以维持一定的溶解氧水平,使菌体迅速生长和发酵,也称为好气性培养。
例如谷氨酸、核苷酸、有机酸和酶制剂等发酵均属此类型。
通气培养方法可分为液体培养与固态培养两大类型,其中每一类型又有表层与深层之分。
用作种子扩大培养方法又可分为:表面培养法、固体培养法、液体深层培养法、载体培养及两步法液体深层培养。
1 、表面培养法好氧静置培养法。
针对容器内培养基物形态又分为液态表面培养和固体表面培养。
相对于容器内培养基体积而言,表面积越大,越易促进氧气由气液界面向培养基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