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教案

2.下列为多细胞生物的是()
A.根瘤菌B.乳酸杆菌C.酵母菌D.曲霉
3.下列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A.细菌B.病毒C.真菌D.放线菌
教学总结和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分类和微生物的分布。学生很容易掌握微生物的分类,也容易理解微生物的分布,就是对于探究实验,我们身边是否有微生物,他们知道到处都有,就是不知道怎样设计实验验证,通过简单的实验设计,他们容易理解。
投影各种微生物的图片
三、微生物的分布
投影各种物体上的微生物、
探究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有微生物
简单说说探究活动的思路,
从而得出微生物的分布非常的广泛
简单的几道练习题,巩固所学新知识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分类在及微生物的分布。
作业试题
1.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分类以及微生物的分布。
教学重点难点
微生物的概念和常见微生物的类型和分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什么微生物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二、揭示本课学习目标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分为哪几种类型呢?
三种
单细胞的微生物,多细胞的微生物,无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微课名称
微生物
知识点来源
学科:生物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所属章节: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教学类型
□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实验型□练习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其他
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实用文档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中的作用。
本单元通过分组卷中的微生物。
调查病毒对人类一样是生物多样生物圈离开了微卷中的各种成分实验、演示实验、列表比较等方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收集资料和交流合作能力。
通过的危害,真菌与细菌对人类的利与弊,了解微生物和动植物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影响巨大,生物将不能进行正常的物质循环。
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疑 - 篇
款随
提请
期
专经菌真菌在生物要中的用
等习能用电子显牌
格胜物的注要提面谢
短鞋划人类生绿明
铱
财藤楼、薪式专慧-
笼解软药
发其花
膜谢财类、养式专
人势系专群酌谢
造棋葡药
过真菌封种类,对程、查养式专鞋
短纵
胜生物透中技常
专
生种氯新
熊
学幕
动脑
各器生按注要特征
掌解
融定的丽生物圈中的用
鲜
募爆动和手动
学胡学识研隔愿
生物种的常生物遮断
维大部分授道与真面长染
話验酸
皮实事求是的存态度、下素器法,立建的生活式
出簇样志分类、糖荒族
英在要征,让随与动的同
7 镇英,一是
#姓据物种用
各常生控王要特征
习牌骑饼道
朝浮解职垢的派境
学习过取讲点
特笔化们到
积要点舒统讲,就轮秸
道守实类室线花与要求。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初二生物上册《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初二生物上册《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特征;•了解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掌握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工业等方面的关系。
1.2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特征;•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3 教学难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工业等方面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中需要准备的材料和准备工作如下:1.教师课件:包含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形态特征、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工业关系等内容;2.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移液管、消毒液等;3.实验小品:酸奶、发酵的酒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使用显微镜展示一些微生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提问:微生物是什么?有哪些微生物?3.2 讲解1.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根据微生物的分类特征,将微生物分为以下几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细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病毒:如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真正的微生物:如原生动物、藻类等。
2.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不同类别的微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如细菌为球形、杆形和螺旋形等。
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生物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如腐生菌能将死亡的动植物体分解为无机物质,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所需;•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细菌、病毒等可以引起人体的感染和疾病;•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发酵技术。
4.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工业等方面的关系微生物在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酸奶、酒、食醋等的生产。
3.3 实验在教室中设置实验台,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制作酸奶:将牛奶加入酸奶菌发酵,学生可以自行品尝酸奶的风味;•观察酵母菌: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运动;3.4 总结•回忆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点;•评价实验的有效性和有趣性。
四、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微生物概念形象化,并通过实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初一生物教案:圈中的微生物学案

圈中的微生物学案七年级生物教案第一节病毒●一、病毒的形态结构1.病毒的形体极其___,主要有___形、___形、___形等。
2.病毒没有___结构,一般由___外壳和内部的___组成。
●二、病毒的生命活动1.病毒必须___在其他生物的___内才能生活和繁殖。
2.病毒的繁殖方式是___复制。
3.通常根据病毒侵染细胞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即___病毒,如___病毒;___病毒,如___;___病毒,也叫___,如___。
●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有害方面:病毒侵入生物体后,往往会导致___的发生,给人体、畜牧业、农业生产等带来极大危害。
2.有利方面:利用病毒特性制成的许多___,可以有效地预防___性疾病。
例如,目前人类已完全征服了___病毒。
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形态结构1.形态:细菌个体微小,基本形态有___状、___状、___状等。
2.结构:细菌属于___个体。
细胞中都有___、___、___等结构,没有成形的___。
有些细菌有___、___等特殊结构。
●二、细菌的生命活动1.营养方式:一般为异养,主要分为___、___两种情况。
营腐生生活的如___,营寄生生活的如___。
2.繁殖方式:___繁殖。
分裂时,首先进行___的复制,然后细胞从中部___,形成___子细胞。
当环境不利时,细菌还能形成___,它是一个椭圆形的___,非生殖结构,对___、___、___等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环境___时,能萌发出新个体。
●三、细菌与人类的关系1.有益方面:大多数细菌是有___(填“益”或“害”)的,如放线菌能产生___,利用这个特点,医学上将其制成抗生素药品,如___、___等,用于消炎灭菌。
2.有害方面:痢疾杆菌使人患___,肺炎双球菌使人患___等。
第三节真菌●一、真菌的形态结构1.真菌细胞的基本结构:都有___、___、___和___。
2.酵母菌等少数真菌属于___细胞生物。
3.蘑菇、霉菌(通常分为___菌和___菌)等大多数真菌是___细胞的___体。
初中生物_《生物圈中的微生物》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真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真菌》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学生在学习了细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真菌,真菌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并和人类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本节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各种各样的真菌、真菌的结构、营养和真菌的繁殖。
教材重点是通过对酵母菌和霉菌的观察和实验得出真菌的结构特点。
在引导学生推测出异养生活后,聚焦到真菌的生殖特点,通过对霉菌孢子的观察和蘑菇孢子印的制作加深学生理解,对真菌的全面认识,即形成概念。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课外知识也较丰富。
所以本节教学充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酵母菌、霉菌和蘑菇的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1、能制作临时装片,正确使用显微镜。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团结与互助精神,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难点:说出蘑菇和霉菌的营养方式,描述霉菌的形态结构。
重点: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真菌。
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真菌》一课教学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体现了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索的兴趣,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前提,对于微观世界学生是具有浓厚的求知欲的。
所以我始终以问题的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学习活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知识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试讲教案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试讲教案一、教案背景。
微生物是生物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的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微生物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4.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保护和利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功能多样性。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被归为不同的类别。
(2)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参与了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过程,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
微生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可以用于食品加工、医药生产等领域,但也会引起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
2.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对人类的影响。
(2)实验法。
可以通过实验展示微生物的形态和生活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
(3)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八年级生物上册《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本章节的重点,尤其是微生物作为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微生物在生物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方面:观察、实验和合作探究是本章节的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难点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生物上册《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如细菌、真菌、病毒等,以及它们的基本结构特点。
2.掌握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包括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等角色,并了解其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3.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对环境的影响。
3.增强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微生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等有了初步了解。但在微生物领域,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对微生物的分类、作用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观察方法等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4.家族微生物调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族中常见的微生物,如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家庭清洁用品中的微生物等,并制作成PPT进行分享。
5.探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请学生举例说明微生物在医药、环保、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并分析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课堂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微生物相关的科普书籍或文章,如《微生物的世界》、《细菌与人》等,拓展知识视野。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教案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2. 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
3. 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
4.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净化环境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和作用。
难点: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微生物的观察和培养。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什么是微生物?”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展示:展示微生物的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形态和生长环境。
4. 实验:进行微生物的观察和培养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微生物的生长过程。
5. 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定义、特点和分类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微生物观察和培养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结果。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微生物作用和重要性时的参与程度和见解。
七、教学拓展:1. 参观实验室或动物园,观察和了解微生物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
2. 开展微生物采集活动,让学生在户外寻找和收集微生物。
3. 组织学生进行微生物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微生物的认识和重视。
八、教学资源:1. 微生物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
2. 微生物观察和培养实验器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年级八学科生物
圈中的作用,纷纷发言。
老师最后点出微生物在物质循环尤
其是碳循环和单循环的重要性。
六、当堂达标检测
一、(2015 年临沂中考)2.右图为几种生物示意图,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A )
前三题学生独立完成,进
0 ①②③④⑤
1 行抢答;最后一题小组内A.①②可用来制面包和酒讨论完成
B.③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
C.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的是①④
D.①与⑤相比,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成形的
细胞核
二、(2017 年德州中考)2.制作泡菜时坛口必须密封,主要
是为了(B )
A.防止灰尘污染
B.使乳酸菌在缺氧条件下发酵
C.隔绝空气,防止其他菌进入
D.使多种细菌在坛内快速繁殖
三、(2015 年德州中考)3.依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生物分出如下图三个类群。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C )前三题学生独立完成,进行抢答;最后一题小组内讨论完成
A.制作酸奶时用到的微生物属于类群2
B.类群3 中既有单细胞生物,又有多细胞生物
C.类群1、2、3 的共同点是:都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D.类群1 是病毒,它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和繁殖
四、(2017 年德州中考)26.(5 分)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14 年西非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感染人数超过2.6 万人,死亡人数1.1 万人。
西非埃博拉疫
情发生后,我国医务工作者迅速出ft,对西非实行人道主义救助。
据有关专家研究,埃博拉病毒(见下图)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感染者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血、体外同学们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收获
出血、发烧等。
接触传播为最主要的途径。
材料二:据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 年12 月28 日宣布,由该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研究员团队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在非洲塞拉利昂开展的500 例临床试验取得成功。
(1)埃博拉病
毒与引起肺结核的结核杆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有成形的细胞结构。
(
2)
为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在对埃博拉患者积极进行治疗的同时,将患者及时隔离。
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
3)
为有效控制埃博拉疫情,陈薇研究员团队研发出了埃博拉疫苗。
下面是疫苗在临床试验之前,用小白鼠进行实验的过程:将大小、健康状况相同的20 只小白鼠平均分为甲、乙两组,实验步骤见下表:
组别疫苗注射情况30 天后病毒注射情况
甲组注射埃博拉研发疫
苗未患病注射较强埃博拉
毒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