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精品教案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精品教案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表》郑怡10101570104 一、教学内容分析《元素周期表》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本节课为《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以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为主要教学内容。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基础元素化学的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是很有利的。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学生虽然已经知道元素周期表结构,学生的每本书的最后也附有元素周期表的彩图。

但那时学生们所学的元素彼此是独立的。

而高中学习本节之前,老师也相应地提到过不少的元素周期律,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此为元素周期律。

通过上一课时的讲解学生们已经明确地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以及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但对于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还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关于应用周期律还没有涉及。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分析,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

2、通过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感知主族元素的递变规律;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的归纳,能初步学会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具有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2、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3、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的分析、处理数据能力。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第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了解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

2.自主探究:探究卤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要点提示教学重点卤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质量数、同位素、核素的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试管、烧杯、胶头滴管;新制饱和氯水、NaBr溶液、KI溶液、CCl4、苯、溴水。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请同学们画出周期表的短周期部分。

生:练习。

(实物投影:两份同学的作业)请几位同学点评存在的问题。

生1:未标主、副族。

生2:未把过渡元素位置留出。

师:看似简单,要正确画出,必须做有意识的记忆。

推进新课师:在必修1中我们已经学过氯气的性质,请同学们画出Cl 原子结构示意简图。

并在周期表中找到氯元素所在的位置,说出卤族元素包含哪几种元素。

生:看书。

翻阅周期表。

师:借鉴上节课推导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方法,结合已学过的氯元素的性质,根据教材提供的卤素的原子结构,请同学们推测氟、溴、碘的可能性质,并比较与Cl2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板书:一卤族元素1.结构2.性质生1: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很容易得到1个e-而表现出很强的氧化性,Cl2很活泼,是典型的强氧化剂,可以和金属、H2、H2O等反应,我认为F、Br、I原子结构与Cl原子相似,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F2、Br2、I2也应该是较强的氧化剂,也可以和金属、H2、H2O等发生反应。

板书:3.性质变化规律生2:碱金属元素中,Li、K与Na性质相似,是由于它们的原子结构相似。

但它们的原子结构也有不同之处:原子序数不等,原子半径不等,因此导致了性质上的不同。

F、Br、I原子结构也有与Cl原子结构不同地方,因此,F2、Br2、I2的性质与Cl2也有不同的地方。

高中化学新人教必修2 元素周期表 第2课时

高中化学新人教必修2 元素周期表 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引言]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科学家们发现元素周期律、编制元素周期表的历程,知道了元素周期表是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

那么,我们如何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所在位置来认识各元素的性质,从而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并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二、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师]我们知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元素原子的结构决定,而元素原子的结构又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即元素的性质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外在反映。

下面,我们就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化合价两方面来研究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中学化学里我们主要研究主族元素)[板书]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师]请大家根据前面所学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回答下列空白:[投影练习](1)电子层数越少→原子半径越① →核对电子引力越②→原子失电子能力越③ →得电子能力越④ →金属性越⑤ 、非金属性越⑥ 。

答案:①大②弱③强④弱⑤强⑥弱(2)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即原子序数越大) →原子半径越① →核对电子的引力越②→原子失电子能力越③ →得电子能力越④ →金属性越⑤ 、非金属性越⑥ 。

答案:①小②强③弱④强⑤弱⑥强(3)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序数= ① ;主族序数= ② ;原子序数= ③ 。

答案:①电子层数②最外层电子数③核内质子数[师]请大家看下列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问]在元素周期表中,它们是否属于同一主族?为什么?[生]不是。

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问]它们是否属于同一周期?为什么?[生]是。

因为它们的电子层数相同。

[问]它们是第几周期的元素?[生]第三周期![师]请大家分析它们的原子结构,判断其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

[生]上述同一周期、不同主族的元素,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虽然相同,但从左到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少,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课件

高中化学·必修二
3.钾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强,根本原因是:( B ) A.钾的密度比钠的小 B.钾原子的电子层比钠原子多一层 C.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D.加热时,钾比钠更易气化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必修二
(3)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Li、Na、K、Rb、Cs),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 逐渐 增多 ,原子核对 最外层电子 的引力逐渐减 弱,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逐渐 增强 。
元素的金属性 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逐渐增强 与水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强。
高中化学·必修二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与O2反应
Li
Na
K
Rb Cs
反应不如钠剧烈,点燃剧烈燃烧, 燃烧更加剧烈 遇空气立即燃 遇空气立即燃
生成 Li2O
生成Na2O、 Na2O2
生成K2O、 烧,生成更复 烧,生成更复 K2O2、KO2 杂的氧化物 杂的氧化物
与H2O反应
剧烈,生 更剧烈,生轻微的爆炸,遇水立即燃遇水立即燃
Li 核电 电子 荷数 层数
原子 原子失电 元素的
半径 子能力 金属性
逐 渐 增 大
逐 渐 增 多
逐 渐 增 大
逐 渐 增 强
逐 渐 增 强
Cs
单质的
还原性
逐 渐 增 强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必修二
(4)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Li Na K Rb Cs

颜色
均为银白色(Cs略带金色)

硬度
柔软

密度
熔沸点
较小 较低
导电导热性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本节书的总体思路是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突出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得出元素性质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与元素的性质是否有关引出核素概念,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在教学时可将本节教材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课时主要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三课时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小结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后,学习核素及同位素概念。

二、学情分析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简介以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已有所了解,从元素周期表中能够获取元素名称、符号、原子序数、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知道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周期为2)的结构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结合学生过往已有的知识,本节课将从实验出发,以一系列的实验事实凸显元素的原子结构(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深刻理解“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的含义。

教材中对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通过实验归纳得出,这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进行对比归纳;对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则将实验事实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对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够从文字中筛选出关键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出“递变性”规律。

另外,本节课除了要让学生发现同一主族元素“递变性”外,还要从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归纳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要求学生有较为全面的思维能力,能够充分挖掘未知的潜在性规律。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课件元素周期表 第二课时 课件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课件元素周期表 第二课时 课件1

结论: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
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原因: 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具有相似性和递
变性,是因为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具 有相似性和递变性。
核素与同位素概念:
右图有三种原子,核内 都只有一个质子、中子数为0、 1、2,核外有一个电子,质 量数为1、2、3,可表示为: 11H 、12H、13H 。属质子数 相同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 氢元素),但中子数不同, 则互称为同位素。
A.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如:168O的相对原子质量 = 2.657×10-26
kg/[(1/12)×1.993×10-26 kg]= 16.00
B.核素的近似原子质量: 如:168O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为 16。
C.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如:氯元素的同位素有:3175Cl 3177Cl 两种, 相对原子质量为 34.969 36.966
2.B有两种同位素,一种核内有5个中子,另一种 核内有6个中子,B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8,问在 自然界中B的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多少? 3.电解H2O与D2O的混和物,通电一段时间后, 两极共产生氢气18.5克,其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是 33.6 L,求所生成的气体中H与D的原子个数比。
4.已知的1375Cl相对原子质量是34.969,1377Cl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6.966,它们在自然界中 的原子百分数分别为75.77%、24.23%。则氯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及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分 别为多少?
复习提问:
1.元素周期表中有几个周期?各周期分 别有几种元素? 2.元素周期表中有几个族?分别位于哪 几个纵行?
3.元素周期表中哪一族的元素种类最多?
4.一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哪 几个因素决定?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PPT课件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PPT课件
8
4、碱金属元素的递变规律
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Li、Na、K、 Rb、Cs),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元素原
子的电子层数逐渐 增多 ,原子半径逐 渐 增大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 渐 减弱 ,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 增强 ,元素 的金属性逐渐 增强 ,与水和氧气反应越来 越剧烈 ,生成的氧化物越来越复杂 。最高 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 强 。
(2)递变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逐
渐 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 增大 。 3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 性决定了其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实验]比较钠、钾和水的反应
[结论]钾能与水反应,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 烈。碱金属元素与水或氧气反应,从上到 下逐渐剧烈。
4
2、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
(1)与H2O反应
逐 2Li + 2H2O = 2LiOH + H2 ↑(较慢)
渐 剧
2Na + 2H2O = 2NaOH + H2 ↑(激烈)
烈 2K + 2H2O = 2KOH + H2 ↑(很激烈)
通式: 2M + 2H2O = 2MOH + H2 ↑
产物碱性: LiOH <NaOH <KOH < RbOH < CsOH5
通过碱金属及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及 其单质性质学习可以得出:原子的结构决 定了元素的性质,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元素的金属 性逐渐增强非,金属 性逐
渐减弱。同主族元素其单质和化合物的性 质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递变性。
17
核素
一、质量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原__子__核___上,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___1___,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00915091756)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00915091756)

咼考总复习同步训练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 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使学生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 性,进而知道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

本课时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 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3、情感目标: 学会合作学习教学重难点1、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四、学情分析元素也有简单的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

五、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八、教学过程(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 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提问〕 碱金属是指哪一族?卤族是指哪一族?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碱金属的递变规律。

我们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 检查 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碱金属元素的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1) 2)1)2) 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叙述中 正确的是 BC
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 次外层电子层都是8
B.单质的化学性质活泼, 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C.均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D.单质的密度都小于1
3、关于碱金属单质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 AC )
A、在空气中燃烧的生成物都是过氧化物 B、与水反应时都能生成碱和氢气 C、熔、沸点随着原子序数递增而升高 D、还原性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增强
浮在水面,熔成 小球,四处游动, 有嘶嘶声。
与水反应 的方程式
2K+2H2O==2KOH +H2↑
2Na+2H2O== 2NaOH +H2↑
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相似性:1、都能与O2等非金属,与水反应
4Li+O2=△==2Li2O
2Na+O2=△==N源自2O22K+2H2O=2KOH+H2↑ 2Na+2H2O=2NaOH+H2↑
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 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 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 律。
教学设计:1、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实验探究(碱金属及卤素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元素 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F2 Cl2 Br2 I2
反应的剧烈程度:减弱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F > HCl > HBr > HI
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第9页,实验1-1
实验
现象
化学方程式
1、 溶液颜色分别由无色变为 Cl2+2NaBr
黄色与深黄色,加入CCl4后,=2NaCl + Br2
溶液上层呈均无色,下层分 Cl2+2NaI
0 族: 稀有气体元素
七主七副,零和Ⅷ;逢Ⅲ转族
主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思考:短周期的两种元素上下相邻,原子
序数相差多少,左右相邻原子序数又相 差多少?
上下相邻原子序数相差8 (除H和Li),左右相邻原 子序数相差1。
熟 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记: 主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注意:要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必须要先确定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不一样。门捷列夫制出的周期表是按照相对原子质 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而现在所使用的元素周期表 是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原子的
组成及结构是怎样的?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原子 (带正电)
质子 中子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
(带负电)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三个短周期(即第一、第二、第三),
七个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每一周期所含有的元素种数,零族元素 (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科学探究:完成课本P5的表格
思考:通过对碱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观察,碱 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分别 表现在哪些方面?
2、碱金属均为强还原剂。
递变性:1、与O2反应越来越剧烈 2、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3、金属性、还原性逐渐增强
碱金属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比较
相似性:①都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铯略带 金色光泽);②硬度小; ③熔点低 ④密 度小,Li、Na、K的密度均比水的密度小, 在与水反应时会浮在水面。钠、钾保存在煤 油中,锂的密度比煤油小,故锂保存在液态 的石蜡中。 ⑤有强的导热、导电性(Na-K
2、卤族元素
提问:请根据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 图,推测一下氟、氯、溴、碘在化学性 质上表现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⒈与H2的反应:
H2+F2==2HF (暗处,爆炸,HF很稳定)
H2+ Cl2=光 或=照 点==燃2HCl

H2 + Br2 === 2HBr

H2 + I2
2HI (HI很不稳定,同时发生分解)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提问:观察元素周期表有几种横行,几个 纵行?每一横行的原子是按怎样的顺序排 列的?每一纵行的原子是按怎样的顺序排 列的?
周期表是由横行和纵行组成:共有7个横行, 18个纵行。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 右排列成横行。横行称做周期,每一个横行 称为一个周期。按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而电 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排列成纵行,纵行称为族 基本上是每一纵行就是一族。
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不同点:电子层数不同,从上至下逐渐增加。
提问:既然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有相 同点和不同点,那么它们的性质是否也 有相同的地方和与同之处呢?
比较钠、钾与氧气及水反应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与氧气反 应
反应剧烈,火焰 反应较剧烈,
呈紫色
火焰呈黄色
浮在水面,熔成小
与水反应 球,四处游动,有 轻微爆炸声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短周期
第1周期:2 种元素 第2周期:8 种元素 第3周期:8 种元素
第4周期:18 种元素
周期 长周期 第5周期:18 种元素
第6周期:32 种元素
(7个 横行)
镧57La – 镥71Lu 共15 种元素称镧系元素
不完全周期 第7周期
锕89Ac – 铹103Lr 共15 种元素称锕系元素
三短,三长,一不全。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共16个族
主族:ⅠA , ⅡA , ⅢA , ⅣA ,ⅤA , ⅥA , ⅦA
共七个主族
副族:ⅠB , ⅡB , ⅢB , ⅣB ,ⅤB , ⅥB , ⅦB

共七个副族
(18个 第VIII 族:第8,9,10纵行,
纵行) 位于Ⅶ B 与ⅠB中间
3、
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
提问:1、是谁制作出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在哪一年?他是按照怎样的思路进行制作的?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作出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869年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将 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而制得的。
2、门捷列夫制作的元素周期表与现在我们所 使用的周期表是否一样?区别在哪里?
合金可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递变性:从锂到铯,密度由小到大(但钾 小于钠),硬度逐渐变小,熔、沸点逐渐 降低。
1、某学生将一小块钾投入到滴 有酚酞试液的水中,此实验可 以验证钾的哪些性质: ①钾比 水轻 ②钾的熔点低 ③钾与水反 应时放出热量 ④钾与水反应后 溶液呈碱性( D )
A、①④ B、①②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