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单元1 常见的化学反应1、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1)a.举例说明氧化反应2)b.说明氧气具有氧化性3)b.说明氢气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4)b.说明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能根据它们的燃烧产物鉴别氢气和一氧化碳2、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1)a.知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特点2)a.辨认具体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3、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1)知道化学变化中存在能量变化4、燃烧和缓慢氧化1)a.举例说明缓慢氧化现象2)a.举例说明剧烈氧化现象(燃烧、爆炸)3)a.列举可燃物燃烧的条件4)a.描述常用的灭火方法及原理5)a.列举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5、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1)a.知道防范常见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如一氧化碳、甲醇、苯、甲醛、尼固丁、二噁英、毒品等6、催化剂1)a.描述催化剂的的概念2)a.知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7、质量守恒定律1)a.描述质量守恒定律2)b.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3)c.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释常见的现象8、化学方程式1)a.描述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2)b.正确书写常见的化学方程式3)c.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计算单元2 运动和力1、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1)a.描述参照物的概念2)a.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速度和平均速度1)a.描述匀速直线运动2)b.理解速度的概念3)a.知道速度的单位4)b.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5)c.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力1)b.描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a.知道力的单位3)b.解释力的作用效果4)b.说明重力的概念5)a.知道重力的方向6、c.会应用公式G=mg,进行有关的计算7)b.说明摩擦力的概念8)b.说明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9)a.列举弹力的概念4、力的测量和图示1)b.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a.描述力的三要素3)b.会绘制简单的力的图示5、二力平衡1)b.概述二力平衡的概念2)b.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3)c.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有关问题4)c.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解释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6、牛顿第一运动定律1)a.描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2)b.描述惯性的概念3)b.能用惯性解释有关常见现象7、压强1)a.描述压强的概念2)a.辨认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3)b.能直接用压强公式或公式变形进行简单的计算 8、液体压强1)a.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2)a.描述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的定性关系 3)a.描述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定性关系4)b.能用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定性关系解释有关的现象9、浮力1)a.知道浮力的概念2)a.描述阿基米德原理3)b.能直接运用描述阿基米德原理或公式的变形进行简单的计算10力学发展史1)c.通过力学发展史中的典型事例领悟科学精神单元3 电和磁1、电路1)a.识别电路的主要元件和元件符号2)a.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3)a.辨认开路、通路和短路4)a.辨认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5)b.能根据具体要求绘制简单的电路图(不超过两个用电器)2、电流、电流表1)a.描述电流的概念2)a.知道电流的单位3)a.识别电流表4)b.能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5)b.使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3、电压、电压表1)a.描述电压的概念2)a.知道电压的单位3)a.识别电压表4)b.能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4、电阻1)a.描述电阻的概念2)a.知道电阻的单位3)a.辨认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4)a.描述电阻大小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 5)a.知道滑动变阴器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原因 6)b.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5、欧姆定律1)b.解释欧姆定律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2)c.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不超过两个电阻的电路)6、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1)b.说明伏安法测电阻的的实验原理2)b.绘制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3)c.应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导体的电阻4)b.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7、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b.概述串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的特点2)b.概念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的特点8、磁场1)a.知道磁性的概念2)a.描述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3)a.能根据磁感线识别磁体的极性4)b.绘制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周围的磁感线5)b.绘㓡通电直导线、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感线6)a.描述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及磁场分布的规律7)a.描述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着磁场及磁场分布的规律8)a.概述电磁铁的特点及应用9、电磁感应现象1)a.描述电磁感应现象2)b.说明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a.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场方向和导体运动方向有关10、家庭电路1)a.列举常用电器(电灯、电扇、电热器、电吹风、电饭煲等)2)a.描述家庭电路的组成3)b.会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4)a.举例说明安全用电常识5)c.树立安全用电意识11、电磁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1)a.举例说明电磁知识在技术中的2)a.列举电磁学发展史中的典型3)b.说明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a.列举在自然界或生命活动中的电现象5)b.能根据具体要求绘制简单的电磁控制电路单元4 波1、波1)a.列举波的存在2)a.描述波的简单知识3)a.知道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2、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现象1)a.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2)a.举例说明光的反射现象3)a.描述光的反射定律4)a.辨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4)a.辨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5)a.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6)a.举例说明光的折射现象7)a.描述光的折射规律8)b.能使用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解释简单的现象3、人眼球的作用1)a.知道人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2)c.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人眼球的成像作用3)a.描述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4)c.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4、电磁波1)a.知道太阳光的组成2)a.感知电磁波的存在3)a.知道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都是电磁波4)a.举例说明超声波、愁眉泪眼、红外线、激光等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5、我国古代的光学成就1)a.知道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取得的成就6、现代通信技术1)a.举例说明电磁波在传递信息中的应用2)a.举例说明电视、移动电话、同步卫星通信、激光通信、网络等的进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单元5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氧循环1)a.知道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的主要途径2)a.知道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的主要途径2、物质间的相互转化1)b.说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关系 2)b.说明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物理学原理解析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物理学原理解析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物理学原理解析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力学、能量和相互作用的基础科学。

它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规律和理论,并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来解析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原理的角度分析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一、运动的物理学原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物质的运动受到动力学和运动学的研究。

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1. 动力学原理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动力学原理包括牛顿三定律。

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受力情况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第二定律,也称为运动定律,将物体的运动与受到的力联系起来,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说明任何一对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运动学原理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其中最基本的原理是质点运动学。

质点运动学主要研究质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其中,位移表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出发点到达终点的位置变化量,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位移量,加速度表示速度的增量。

二、物质的相互作用原理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探讨了物质之间的力的作用和相互影响。

1. 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引力是物质之间最普遍的相互作用形式。

万有引力定律由牛顿提出,它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和质量、距离的关系。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之间的引力等于G乘以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再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即F=G(m1m2/r^2)。

2. 电磁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是物质之间的另一种重要相互作用形式。

它包括电荷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和电流之间的磁力作用。

3. 核作用与核力核力是原子核内部粒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力,它使得原子核的粒子保持在一起。

核力的作用范围非常短,只限于原子核内部。

三、物理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物理学原理的研究和应用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

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

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物理学科,它主要研究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以下是理论力学的知识点总结:1. 基本概念- 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 惯性: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 静止:物体相对于参照系位置不发生改变的状态。

2.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对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功和能- 功:力在物体上做功,等于力与位移的乘积,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位置有关。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动能加势能)保持不变。

4. 动量和角动量- 动量: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等于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 角动量:物体绕某一点旋转运动状态的量度,等于物体质量、速度与该点到物体距离的乘积。

- 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 角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角动量保持不变。

5. 刚体运动- 平动:刚体上所有点的运动状态相同,即刚体整体移动。

- 转动:刚体绕某一点或某一轴的旋转运动。

- 刚体的转动惯量:衡量刚体对转动的抵抗程度,与刚体的质量分布和旋转轴的位置有关。

6. 振动和波动- 简谐振动:物体在回复力作用下进行的周期性振动,其运动方程为正弦或余弦函数。

- 阻尼振动:在阻尼力作用下的振动,振幅随时间逐渐减小。

- 波动:能量在介质中的传播,包括横波和纵波。

7. 分析力学- 拉格朗日力学:通过拉格朗日量(动能减势能)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2024年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2024年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2篇)

2024年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引言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物质的性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

在高考中,物理考试是考生通向理工类大学的重要一步。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和备考,下面将对____年高考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知识点一:力学1. 运动学- 匀速直线运动- 弹性碰撞- 非弹性碰撞- 自由落体运动- 斜抛运动- 圆周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矩与力偶2. 动力学-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弹簧振子- 飞行器运动原理- 弧形轨道上质点的运动- 简谐振动- 阻力与运动方程- 万有引力3. 力学原理- 质点系的动量与冲量- 功与能量- 能量守恒定律- 动能定理- 动量定理- 功与功率- 功的补偿与节省- 简单机械原理知识点二:电学1. 电荷与电场- 原子结构与电荷- 静电场- 电场强度与电势- 电势差与电压2. 电路与电流- 电流与电路- 电阻与电阻率- 欧姆定律-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简单电路的应用3. 磁场与电磁感应- 磁场的产生与磁感线- 安培定律- 磁场中的电荷运动- 电磁感应现象与电磁感应定律- 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基本原理- 变压器的基本原理4. 电磁波- 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光的反射与折射- 光的全反射和色散- 单色光的合成与分析- 光的干涉和衍射- 光的波粒二象性知识点三:热学与热能转化1. 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绝热过程和等熵过程- 理想气体的定容过程和定压过程- 理想气体中分子的平均运动速率- 理想气体中分子的分布规律2. 热力学基本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 单位物质的摩尔热容- 机械功与热功- 熵的概念与变化规律3. 热传导- 热传导的基本规律- 热传导的载流体- 热传导的应用知识点四:光学1. 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 光的波动性和光的传播速度- 光的反射与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实验- 镜面成像的基本规律- 镜面成像的应用2. 光的折射与全反射- 光的折射与折射定律- 光的全反射与全反射现象- 全反射的应用- 折射率与速度- 球面折射与球面成像3. 光的光程差与干涉- 光程差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连续光源与单色光源的干涉- 干涉条纹的形成与干涉图样的分析- 条纹间隔与波长4. 光的衍射- 光的衍射现象与衍射定律- 衍射条纹的形成与衍射图样的分析- 衍射的条件和衍射级数- 衍射的应用知识点五:原子与原子核1.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原子的基本结构与组成- 原子的质量数与原子序数- 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周期表中的基本规律- 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2. 原子核的稳定性-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放射性- α衰变、β衰变和γ射线-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 核反应与核能3. 粒子物理学- 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 加速器与粒子探测技术- 强子与弱子- 粒子的衰变与转变- 反粒子与宇宙射线结语以上是对____年高考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物理中的力学与运动(物理知识点)

物理中的力学与运动(物理知识点)

物理中的力学与运动(物理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以及与力的关系。

运动则是物质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

力学和运动是物理学的基础,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物理中的力学与运动的知识点。

1. 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走过的距离相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走过的距离不相等,速度改变。

2. 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

有些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具有方向和大小,可以通过矢量表示。

3. 牛顿定律牛顿提出了三个力学定律,成为现代力学的基础。

- 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 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是力,m是质量,a是加速度。

- 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都是相等且相反的。

4. 静力学静力学研究物体在静止状态下的平衡条件和平衡规律。

平衡是指物体受力平衡,不发生运动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5. 动力学动力学研究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可以利用速度、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需要考虑物体的加速度和力的作用。

6. 弹性碰撞弹性碰撞是指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后,能够恢复原状的碰撞。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可以分析弹性碰撞的过程,并计算物体的速度变化。

7. 能量转化与守恒能量转化与守恒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原理。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的能量总是守恒的,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总能量保持不变。

力学中常见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8. 物体的受力分析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可以通过受力分析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受力分析可以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将多个力合成一个合力,或者将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的合成。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文章一:力学基础知识总结归纳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物理学的一个核心分支。

以下是力学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

1.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认为,物体会保持不动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作用于它;牛顿第二定律则是描述物体的加速度与施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反比于它的质量;牛顿第三定律则指出,任何相互作用都存在双方作用的力,且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通过力的合成得到它们的合力,也可通过力的分解得到它们的分力方向和大小。

3. 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并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静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但未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之间的特性和压力大小,而静摩擦力的大小则取决于物体的平衡和力的大小。

例子:一个小孩子用力推一辆停在原地的自行车,自行车才开始动;一个重物静止在桌面上,需要一个施加力等于或大于它的重力的力才能将其移动。

文章二:能量和功的知识总结归纳能量和功是描述物体运动时的重要物理量,以下是知识的总结归纳:1.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等于1/2mv²,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的速度;势能是与物体相互作用状态有关的能量,它可以是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认为,在自然界中,能量不会被创建或毁灭,只会在不同形式之间相互转换和传递。

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用于解决如火车与弹簧的碰撞、电能-热能转换等问题。

3. 功的概念:功是力对物体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它等于力乘以移动的距离。

当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时,做正功;当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时,做反功。

例子:一个滑雪者在山坡上往下滑,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其速度不断增加;当一个我们使用的风扇打开并运行时,电能被转换为了机械能(转动风扇的叶片)。

文章三:电学基础知识总结归纳电学是研究电子和它们的行为的一门学科,以下是知识总结和归纳:1. 电荷和电场:电荷是物体内部的基本粒子所具有的电性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电场来描述。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1、力和力的图示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3、力能力物体发生形变4、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力产生一对力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6、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金星的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由质量分布决定重心质量分部均匀,由形状决定重心7、四种基本作用(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二、弹力1、性质:接触力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其后后粒子恢复原来的形状3、弹力产生条件(1)挤压(2)发生弹性形变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5、常见弹力(1)双重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一般来讲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F=kxk劲度系数N/mx伸长量三、摩擦力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接触且零碎2、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市场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f≤Fmax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有相对滑动大小:f=μNN相互接触时构成的弹力N可能等于Gμ动摩擦因系数没单位四、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等效替代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十多个力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半径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合力与分力的关系1、合力可以比分刺足,也可以比分力小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3、当两个分力大小多少,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4、合力最大值F=F1+F2最小值F=|F1-F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斯维恰河余因子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找分力的方法:1、确定合力的作用效果2、形变效果3、由分力,联动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连接4、作图或计算(计算方法:余弦定理)五、受力分析步骤和方法1.步骤(1)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隔离开受力物体(3)顺序:①场力(重力,电磁力)②弹力:绳子拉力沿绳子方向轻弹簧显然压缩或伸长与形变方向恰恰相反轻杆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面与面优先垂直于面的③摩擦力静摩擦力方向1.求2.假设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方向相反或与相对速度相反④其它力(题中已知力)(4)检验若有施力物体六、摩擦力分析万萨县分析1、条件①接触且粗糙②相对运动趋势2、大小0≤f≤Fmax3、方法:①假设法②平衡法滑动摩擦力分析1、接触时粗糙2、相对滑动七、补充结论1.斜面倾角θ动摩擦因系数μ=tanθ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μ>tanθ物体保持静止μ<tanθ物体在横向上加速下滑2.三力合力最小值若构成一个三角形则合力为0若不能则F=Fmax-(F1+F2)四力最大值三个力相加回顾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相互作用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形形色色的物体,他们之间不是软弱存在的,各种星体之间都存在着各式各样中子星的相互作用。

新课标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解读

新课标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解读

新课标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解读引言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物理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作为物理学的基础,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是我们理解世界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对新课标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1.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属性,是物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了解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参数,是我们研究物体运动的基础。

通过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2.运动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可以通过位置-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和加速度-时间图等方式进行描述。

其中,位置-时间图展示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置变化情况,速度-时间图则揭示了物体在不同时间段的运动状态。

加速度-时间图则反映了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受到的力的变化情况。

3.运动的规律运动学中有许多基本的运动规律,如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等。

这些规律为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运动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预测物体在未来的运动状态。

4.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也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互作用是指物体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现象。

根据相互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接触相互作用和场相互作用两种。

5.接触相互作用接触相互作用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之间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点产生作用力的现象。

常见的接触相互作用有摩擦力、弹力等。

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阻碍了物体相对运动;弹力是物体弹性形变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它使物体发生形变并恢复原状。

6.场相互作用场相互作用是指物体之间通过场的存在产生作用力的现象。

常见的场相互作用有重力、静电力、磁力等。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它使物体朝向地心运动;静电力是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使带电物体之间产生吸引或斥力;磁力是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使磁体产生吸引或斥力。

7.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相互作用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考点知识整理——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一、常见的化学反应:(一)氧化性、还原性和可燃性。

1、氧化反应(1)含义:物质与_______(填“氧”或“氧气”)发生的反应。

(2)氧气在氧化反应中具有______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2、还原反应(1)含氧化合物中的________被夺取的反应。

(2)碳、氢气与一氧化碳等能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使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在该反应中碳、氢气与一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填“氧化性”与“还原性”)。

(3)分别写出碳、氢气、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气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1)分别写出氢气、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燃烧的相同点:①都有_______放出。

②火焰的颜色为______________燃烧的不同点:产物不同。

(根据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区分氢气与一氧化碳)。

(二)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_______种物质的反应。

(即一变多)2、分解反应:由______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即多变一)3、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和_______的反应。

4、复分解反应①含义:两种化合物互相_____________生成新化合物的反应。

②反应发生的条件:A、反应物是碱与盐或盐与盐反应时两种都必须___________。

B、生成物之一必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燃烧与缓慢氧化1、燃烧:①含义: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_____________。

①可燃物燃烧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灭火的原理A、使可燃物与__________隔绝。

B、将可燃物的_________降到着火点以下。

2、缓慢氧化:①含义:指进行速率慢、不易察觉,放热但不发光的___________。

②举出三个常见的缓慢氧化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爆炸: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______________,就会引起爆炸。

4、自燃:物质由于___________产生的热量被积累,温度达到该物质的___________时,在_______充足的情况下,不经点火就自己燃烧起来的现象。

(四(四)质量守恒与化学方程式1、质量守恒①含义: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______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_______总和。

②原因:A、在微观上,反应前后_________不变,__________没有增减。

B、宏观上: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_不变。

③须注意的问题:A、质量守恒适用于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B、质量守恒不可误认为是体积守恒或反应前后分子数守恒。

C、有些反应中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沉淀生成,计算时请别遗忘了它们。

2、化学方程式①表达的意义(教材第四册63页)A、宏观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微观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质量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只_______反应速率,而本身的_______与_________没有改变的物质。

工业上又叫做___________。

______被称为生物催化剂。

二、运动与力(一)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即参照物)的____________。

2、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是先选取一物体作为_______。

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_________(填“运动”或“静止”)。

3、机械运动的分类:①根据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②直线运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速度①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__________。

②公式:____________,可推出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单位: 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千米/小时=________米/秒。

④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t 算出的速度为_______速度。

⑤速度可以定量地描述运动的___________(填“快慢”或“路程的多少”)(二)力1、力的作用效果:①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 ②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统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力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________来表示力的各个要素。

①线段的______________表示力的作用点。

③线段箭头的___________必须与力的方向一致。

④线段的________表示力的大小,同时要标出__________线段表示的力的大小。

4、力的测量工具:___________。

常用的的测力工具是_________5、力的单位:______________。

6、重力①含义:物体由于____________而受到的的力。

②方向:__________③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

7、摩擦力①分类:A、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叫_________B、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有时也会有摩擦,这种摩擦叫________C、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___________。

②增大摩擦的方法:A、增大__________________。

B、增大接触面的____________③减小摩擦的方法:A、用___________代替________________B、在接触面处加_____________________C、利用_________________8、弹力:①含义:物体发生_________时,产生的一个反抗形变的力。

②大小:物体的_________越大,弹力越大。

8、牛顿第一定律①内容:一切物体在______________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________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状态。

②得出结论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惯性:__________具有的保持原有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性质。

④牛顿第一定律又叫_____________定律。

9、二力平衡①受力平衡时物体的状态: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处于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_状态,就说这两个是平衡的。

②条件:作用一________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10、压强①压力:A、产生:由于物体之间的相互___________B、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______________②压强:A、含义:单位面积上的_________。

压强可以定量地描述压力的_________B、定义式:____________,可推出的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单位:_____________ ,单位符号:_____, 1帕=________牛/米2③增大压强的方法:A、增大_________,B、减小接触面的___________④液体压强:A、液体对容器的_______和___________都有压强。

B、液体内部也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___。

C、液体的___________越大,_________越大,压强越大。

⑤流体压强与流速:流体流速越大,压强_____;流体流速越小,压强_______。

11、浮力①产生:所有有液体或气体对浸入其内人物体会产生一个向上的______力。

②阿基米德原理:A、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公式___________,可推出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电与磁1、电路:①含义: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②三种状态:A、处处连通的电路叫________B、某处断开的电路叫________C、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构成回路的电路叫________③两种连接:A、把电路元件顺次连接起来所得的电路叫__________B、将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______________2、磁(1)磁性:物体具有吸引_________的性质。

(2)磁极:磁性______(填“最强”或“最弱”)的部分。

每个磁体都有___极与____极。

(3)磁极间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磁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磁场:①磁体的四周有__________ ②磁场的模型:______________③磁场的方向:A、在磁体四周,磁感线从磁体的_____出来,回到_____B、小磁针的_______极所指的方向。

④绘制下列条形磁体与蹄形磁体的磁感线。

3、电流的磁现象(1)通电直导线的磁现象:①______________实验证明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②通电直导线磁场的分布规律:A、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____B、这些同心圆与直导________磁场。

C、磁场的方向随_______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①与_________的磁场相似。

②它的极性随_________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