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军教授黑色素瘤指引解读
世界瞩目:肿瘤治疗再突破,郭军教授团队的“中国方案”引起轰动!

世界瞩目:肿瘤治疗再突破,郭军教授团队的“中国方案”引起轰动!一年一度的全球肿瘤学盛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美国芝加哥时间2022年6月3日正式开幕。
此次会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团队有共10项研究入选2022 ASCO大会,其中一项关于“肢端黑色素瘤免疫三联疗法”入选ASCO口头报告,该研究首次给出了全世界肢端黑色素瘤领域治疗有效率最高的数据。
研究结果在今年ASCO大会上公布之后,引起了比较大的轰动。
众所周知,肢端黑色素瘤一直是国际黑色素瘤治疗的难点。
目前虽然有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最早时期的化疗等多种方案可用,但是,化疗的有效率大概是3%,PD-1单抗有效率约为15%。
肢端黑色素瘤BRAF突变发生率很低,因此,靶向治疗在肢端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国际上一直期盼着肢端黑色素瘤能有一个解决的方案。
这次我们中国人给出了解决方案之一!郭军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中,一线采用了替莫唑胺+阿帕替尼+PD-1单抗三药联合方案治疗肢端黑色素瘤,达到了空前的67%的高有效率,这是无法想象的,因为既往针对肢端黑色素瘤所有的研究的有效率都没有超过20%,即使再加入CTLA-4抑制剂,有效率最高能达到30%。
这是非常来之不易、令人惊艳的结果!相信很多人有疑问:什么是肢端黑色素瘤?肢端黑色素瘤是黑色瘤的一种,多发生于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肢端部位,通常为雀斑样,约有28%的病变无色素。
亚洲的黑色瘤发病特点跟西方有差异,以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更常见,而西方以皮肤黑色瘤更常见。
这些黑色素瘤常常被延误诊治,因此在诊断时的厚度通常大于暴露部位的病变,预后也很差。
尽管黑色素瘤与其他皮肤癌相比并不常见,但其致命性更强,约占皮肤癌相关死亡病例的73%,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广泛转移到淋巴系统和其他重要器官。
肢端雀斑样痣型黑色素瘤在我国最为常见。
黑色素瘤预后极差,早期易转移,除化疗外,生物治疗、皮肤导向治疗和放疗是其他广泛应用于黑色素瘤治疗的辅助疗法。
2009年黑色素瘤研究及治疗进展

2009年黑色素瘤研究及治疗进展自从1804年ReneLaenneic(Jayv.2000)第一次提出黑色素瘤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肿瘤,到1840年SamuelCooper(Blochn.1993)将进展期黑色素瘤称为“不能治疗的”疾病,时间已经过去了200多年。
在这两个多世纪的摸索中,我们除了达卡巴嗪几乎没有任何有效对付这一顽症的武器。
然而,2009年却给了我们巨大的惊喜与希望,转瞬之间,黑色素瘤的个体化治疗的时代已悄然来临,在基础研究、辅助治疗和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上都有了巨大的突破。
亚洲人黑色素瘤基因变异的初次阐述今年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全球第13届黑色素瘤临床肿瘤年会上(perspectivesinmelanomaXⅢ),来自北京肿瘤医院的郭军教授报告了501例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KIT、BRAF和NRAs基因在肢端、粘膜、慢性阳光损伤性和非慢性阳光损伤性黑色素瘤患者中的基因变异情况(JanGuo,YanKong,LuSi,eta1.2009),这是首次来自亚洲患者的大规模基因变异的报道,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兴趣和关注。
结论显示KIT和BRAF基因是中国黑色素瘤患者重要的癌基因,在中国发病率较高的肢端及粘膜黑色素瘤患者中,KIT和BRAF基因变异率(V600E突变占89%)明显提高,其中肢端和粘膜黑色素瘤的KIT变异率分别为16%和1896,低于国外报道数据(36%和39%),提示选择针对KIT和BRAF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有可能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提供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报告显示353例黑色素瘤组织标本中,肢端、粘膜、慢性阳光损伤性、非慢性阳光损伤性和原发灶不明的黑色素瘤患者组织中KIT基因突变和(或)拷贝数增加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20/128)、18%(17/97)、32%(8/25)、6%(4/69)和1296(4/34),其中41%KIT基因突变及47%KIT基因拷贝数增加伴随CDll7表达上调。
北大肿瘤医院郭军:医学界的“黑老大”-PPT文档资料

势……卧薪尝胆五年后,“Jun(军)” 终于让外国同道对中国学者刮目相看。 郭军终于在美国临床肿瘤大会上进行大 会发言,这也是北京市第一个在美国临 床肿大” 电影《非诚勿扰》让人们知道了黑色素 瘤的厉害。黑色素瘤在我国相对于肺癌、 肠癌等发病率较高的肿瘤来说,从数量 上来看属于“小
。现在,他的患者都亲切地叫他“黑老 大”。 跑步健身顺回来一个病人 对于黑色素瘤的痴迷,使得郭军走到哪 里都“职业病”似的观察周围人的黑痣。 有一次,郭军下班后到
医院附近的一家健身房里去跑步。在他 前排的跑步机上有个小伙子,后背长了 一颗黑痣。郭军一直跟着这个小伙子看 他后背的“痣”,仔细观察后,他认为 这颗痣有可能已经出现了恶
变。他走过去对小伙子说,“你后背这 颗痣可能是黑色素瘤,最好马上去医院 看看。”健身的小伙子白了他一眼,没 理会。看小伙子不在意,郭军又凑上前 去劝他去医院看看。“你有
病吧?管我身上长什么痣!”小伙子急 了,冲郭军直嚷。“我是肿瘤医院的大 夫,你别生气,你明天去医院找我。” 郭军锲而不舍地劝着小伙子。第二天, 小伙子来到郭军的门诊。经
郭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黑色 素瘤专家。他的患者亲切地称呼他:黑 老大。 “你们中国学者对ASCO是零贡 献!”2019年夏天,郭军正在美国芝加 哥参加美国临床
肿瘤大会(英文缩写:ASCO),这也 是全球最高水平的肿瘤盛会,来自全世 界的5万多名肿瘤专家在这里展示交流肿 瘤治疗的最新成果。会场外,一个外国 朋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
过病理最后确定那颗“痣”真的是黑色 素瘤。值得庆幸的是,小伙子的黑色素 瘤在肿瘤分期上属于“非常早期”,手 术切除后就等于彻底治愈了。 科普讲座后观众当场宽衣解带
作为我国黑色素瘤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郭军经常到电视台做一些科普节目。每 次节目录制之后,现场的工作人员就开 始“宽衣解带”,请郭军给看看身上的 黑痣是否有恶变。郭军
2010年黑色素瘤(GMTF)临床进展

责编:龙华电话:(010)64036988-329E-mail :longh@ 版式:罗建国美编:冷姗思黑色素瘤临床治疗进展——2010GMTF 中国黑色素瘤论坛北京站报道肿瘤B 9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郭军教授作为CSCO 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介绍了亚洲黑色素瘤流行病学特点、转移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和我国治疗经验及成果。
郭军教授指出,亚洲人黑色素瘤发病特点与欧美白种人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病理类型不同,亚洲人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发病率高达70%,而在白种人中仅占5%左右;其次,亚洲人原发黑色素瘤病灶的厚度明显厚且多伴有溃疡;再次,前者的基因变异主要集中于CKIT 和BRAF ,而后者更多表现为BRAF 突变。
对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化疗仍以达卡巴嗪和替莫唑胺为主,虽有效率只有8%~15%,但仍是金标准。
生物化疗虽能提高反应率,却不能改善生存,借用Eggermont 教授的话说已是“远去的记忆”。
多药联合(如Dartmouth 或CVD 方案)被证实增毒不增效。
目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药物是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 )年会上报道的新药Ipilimumab 。
它通过阻断Treg 细胞膜表面的CT⁃LA-4,调动T 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达到杀伤肿瘤目的,被定义为靶向免疫治疗,是近10余年来被证明能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的首个药物。
在个体化靶向治疗中,针对BRAF 和CKIT 的靶向药物已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如针对黑色素瘤BRAF (V600E )突变的药物能达到约70%的有效率。
另外,我国首次在ASCO 年会报道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CKIT 变异的多次治疗失败晚期黑色素瘤,能达到60%的疾病控制率。
这也引起国际黑色素瘤学术界的关注。
对于晚期黑色素瘤,先进行基因筛查,再选择治疗可能更有利于患者获益。
黑色素瘤治疗正呈现出如孙燕院士所说“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趋势。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根据郭军教授报告整理)2010年9月12-14日,国际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GMTF )中国黑色素瘤论坛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地举行。
别急着把“黑痣”全部切掉

别急着把“黑痣”全部切掉*导读:多数黑色素瘤患者都因未重视恶变症状,或是盲目切除黑痣,导致就诊时只能进行普通生物化疗,失去了免疫治疗机会,使治愈率大大降低。
其实,与其他肿瘤不同,黑色素瘤完全可通过肉眼观察在早期被发现。
*专家简介:郭军,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擅长治疗: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肾癌及多种实体肿瘤化疗和生物免疫治疗。
尤其对恶性黑色素瘤和肾癌等多种实体瘤的生物免疫治疗有独特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周三下午、周五上午。
如果发现皮肤上的黑痣突然变色、发痒、有刺痛感,可别急着切掉,因为这很可能是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现。
在专科医院,处理这样的黑痣往往是切一半留一半,如果确诊为黑色素肿瘤,可用保留的另一半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以增加治愈机会,延长患者生存期。
临床中,多数黑色素瘤患者都因未重视恶变症状,或是盲目切除黑痣,导致就诊时只能进行普通生物化疗,失去了免疫治疗机会,使治愈率大大降低。
其实,与其他肿瘤不同,黑色素瘤完全可通过肉眼观察在早期被发现。
这是因为,恶性黑色素瘤60%是由黑痣恶变形成的,早期多是非肿瘤性生长,也就是说不会形成肿块或结节,但黑痣可能会增大、变色、边缘不整齐等,此时如能确诊,只需一个小手术就可治愈。
如果此时未被发现,黑色素瘤细胞开始在真皮生长,并出现异常黑色素细胞增多。
病灶表面开始部分隆起,底部也会浸润真皮层,这一阶段有扩散转移的可能。
特别是出现在特殊部位的黑痣,如脚底、手掌、外阴等部位易造成摩擦,更应观察有无异常变化,以免发展为黑色素瘤。
因此,黑痣出现异常后应尽快找皮肤病或是黑色素瘤专家进行咨询,千万别不当回事,更不要用刀割、用绳勒,以免加速黑色素瘤转移。
相关链接:*以下症状警惕黑痣恶变①原有黑痣在一年内明显增大,颜色加深、发亮。
②原有黑痣由棕色变黑色,或由黑色变为棕色等。
③黑痣边缘不规则或出现卫星状小黑痣,表面凹凸不平。
④局部出现针刺样疼痛、发痒及烧灼感。
郭军教授黑色素瘤指引解读

I-II 期 扩大切除 +/- SLNB ?
III 期 扩大切除 + 淋巴结清扫
辅助治疗
?SLNB 在有条件的单位实施,一般在厚度>0.75mm, 溃疡时可考虑 ?字体标黄时需要外科干预
IV 期
孤立转移灶 原发灶切除 孤立灶切除 辅助治疗
扩大切除范围
?切除边缘须根据解剖部位及美容需求调整,特殊部位(如脸部、耳部)等位 置尽量保证切缘阴性即可; ?对于原位恶性黑色素瘤,病理检查边缘阴性非常重要; ?切缘按照外科医师在术中测量为准;
2010 年---Ipi 首个延长生存的药物
Study Design
R
A
复治的晚
N
期黑色素
D
瘤患者 (N=676)
O
M
I
Z
E
Ipilimumab + gp100
3 mg/kg q 3 weeks X 4 doses
(N=403)
Ipilimumab + placebo
(N=137)
gp100 + placebo
溃疡和厚度
溃疡情况 有 无
不明
厚度 ≤1mm 1-4mm >4mm
例数 234 123 165
例数 27 80 73
所占比例 % 44.8 23.6 31.6
所占比例 % 15.0 44.4 40.6
Zhihong Chi, et al. BMC Cancer, 2011,11:85
预后分析-分期,皮肤来源,厚度
? IB-IIA 期:
? 国外经验:高剂量a-2b干扰素 1年 (2000Wiu/m 2 d1-5*4w; 1000Wiu/m 2wiu tiw*48w) (2A)
惩"恶"除"黑"——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科主任郭军

I 》让本来不名一文的 痦子 ”得到 了 I
方面的知识 会放弃治疗 .这是很 不应
人 们空前的重视 甚 至有人出了影院就 该 的。因为黑色素瘤会慢慢进入 垂直生
说这番话 的人是北京 大学肿瘤 医院 直 接 奔 医 院去 找 专业 的 大夫 咨 询 。那 长期 ,侵入 真皮内 ,而真皮 内有毛 细血
说 道。
“ 听说 ” 、 不 了解 ”意 味 着 没
“ 不重视” 、 ” 不设防 ” ,就等 于给了
黑 色 素瘤 ” 以可 乘 之 机 。
究竟什么是黑色 素瘤 呢7
黑 色 素 瘤 是 一 种 恶 性 程 度 较 高 的
肿 瘤 ,它起源于黑色素细胞 ,黑 色素细 胞 在我们皮肤下面正常情况 下是 均匀分 布 的 ,如果过度分裂增殖聚 集成 团 就 成 为 黑 色 素痣 ,就 是 我们 常 说 的 痦
与免疫治疗方面有较独特的研究 ,并积累 痣点掉 了就万无一失 吗…… 该 肿瘤在欧美 白种人 中是一种 常见
2 1 年第3 02 期
科学 中国人 1有 恶 性 肿 瘤 中 它 的 发 病
⑤色素痣附近的淋巴结发 生肿大 。
关 于 黑色 素 瘤 的致 病 原 因 .目前 害 怕 ,但 更 加 令 我 们 担 忧 的是 ,曾经 很 的重要癌基 因 .提示选择针 对C KI基 - T 国 际上 众 说纷 纭 .内部 原 因 明确 的是 长 一 段 时 期 内 .我 国一 直 没 有针 对 黑 色 因的靶向治疗药物有可能为 中国黑色素
床数 据 库 和标本 库 ( 外周 血 、手 术及
发的恶 性黑色 素瘤 病人近2 人 ,恶 性 因为任何刺激均可促进肿瘤 的播散 一 活 检组 织 )基 础 上 ,对 黑 色 素 瘤 的 分 子 万 黑色 素 瘤 虽然 发病 率 不高 ,仅 为全部 定要及时到有经验 的专科 医师处就诊 。
新版中国黑素瘤诊治指南解读

12 ・ 7
临床肿瘤学 杂志 2 1 0 2年 2月第 1 7卷第 2期
C ieeCii l noo F b 2 1 , o.7 N . hns l c el ̄,e . 0 2 V 11 , o2 n aO
新版 中国 黑素 瘤 诊 治 指 南 解 读
10 4 北 京 北 京大 学肿瘤 医院肾癌 黑色 素瘤 内科 0 12 斯 璐 ,郭 军
o 011 u i ei e sc e t d. f2 g d ln swa r ae
【 yWo d 】 Me nma C ia G ie ns It peao Ke rs l o ; hn ; udl e ; ne r tn a i r ti
s L ,G O Jn eat et fMe nmaa dKd e a cr ei n esy C ne H si l B on I u U u .D p r n o l o n iny C ne,P k g U i r t a cr o t , e'g m a n v i pa i
【 摘
要 】 黑 色素瘤是 临床上较为常见 的恶性肿瘤之一 , 也是发 病率增长最 快 的恶性 肿瘤 之一。据统计 , 0 年欠 发 2 8 0
达地 区的男女发病率分别为 0 7 1 . /0万和 0 6 1 , 亡率均 为 0 3 1 ./ 0万 死 ./ 0万 。我国每年新发黑色素瘤病例约 2万例 , 黑色 素瘤 已成 为严重危及我 国人 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 为了提高黑色 素瘤多学 科规范化 综合治疗 和研究 水平 , 积极学 习和应用 国 内、 外 符合循证 医学原则 的高级别证据 , 制定符合我 国国情 的黑色素瘤临床实践指南 , 中国临床 肿瘤学会 ( S O) 20 C C 于 0 7年 5月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节型
15%-30%
比表浅扩散型更黑更厚, 速发; 通常是蓝黑或蓝紫色 (5%无色amelanotic)
恶性痣样黑色素瘤
5~10%
慢慢增大; 通常大片, 扁平, 褐色或棕色
肢端雀斑型(ALM )
白人不常见5% 亚洲人(50%) , 黑人 (60-70%)
结缔组织增生型
1.7%
位于脚掌、手掌、甲床下; 通常大片, 褐色或棕色; 边缘不规则; 甲下黑色素瘤更常见于老年人, 皮肤较黑的人
肢端和粘膜是中国黑色素瘤的主要亚型
1. K Ishihara, et al. Int J Clin Oncol. 2008 Feb;13(1):33-41. 3. Luk et al., Clinical Dermatology. 29:600 (2004) 5. McLaughlin et al. Cancer. 2005 Mar 1;103(5):1000-7.
罕见, 局部浸润, 主要见于老年
Data from Lotze MT , et al. Cutaneous melanoma. In: DeVita VT Jr , et al , eds. Cancer: Principles & Practice of Oncology. 6th ed. Philadelphia , PA: Lippincott-Raven; 2001.
5-y 生存率: 94.1% 分期 与预后
P<0.001
4.6%
44.0% 38.4%
5-y 生存率: 92% 厚度与预后
P=0.03
46% 43%
5-y 生存率 皮肤 vs 粘膜
53.9% 26.8%
P=0.036
黑色素瘤基因变异与预后的关系
黑色素瘤基因变异与预后的关系
?KIT 突变和BRAF 突变患者的预后明显差于野生型(图释)
?
发布--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第1版
? 2011 年: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昆明
2011CSCO 发布--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修改版
指南编写组成员
? 组长:郭军 ? 副组长:秦叔逵 梁军 林桐榆 ? 执笔人:斯璐 ? 编写组委员:
刘基巍 牛晓晖 梁后杰 潘宏铭 顾康生 张沂平 范云 迟志宏 郭伟 陶敏 南克俊 朱惠燕 李峻岭 陆爱萍 杜 楠 张晓实 卢漫 任秀宝 王宝成 李方 ? 指南编写顾问:John M. Kirkwood, M.D.
?多因素分析显示KIT 和BRAF 分别为独立预后因子,危险系数1.989 (95%CI :
1.263 ,3.131 ,P=0.003 )和1.536 (95%CI :1.110 ,2.124 ,P=0.01 )
?KIT 是粘膜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因子,危险系数2.696 (95%CI :1.204 ,
6.038 )P值=0.016
流行病学小结
? 皮肤和粘膜黑色素瘤为中国黑色素瘤的主要亚型 ? 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原发灶厚度较厚,多数合并溃疡 ? 分期、厚度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皮肤黑色素 瘤预后好于粘膜黑色素瘤 ? KIT 基因和BRAF 基因突变为皮肤黑色素瘤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 KIT 基因突变为粘膜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中国黑色素瘤流行病学特点
黑色素瘤发病率及死亡率
2008 年 全球
男 女
发达地区(10万)发病率Fra bibliotek死亡率
9.5
1.8
8.6
1.1
欠发达地区(10万)
发病率
死亡率
0.7
0.3
0.6
0.3
性别/发病率 男 女
美国 12.6 9.5
香港 0.8 0.6
北京 0.8 0.5
上海 0.5 0.4
Ahmedin J,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CA CANCER J CLIN. 2011;61:69 –90 Ahmedin J,et al. Cancer Statistics, 2010. CA CANCER J CLIN 2010;60:277 –300
2. JW Chang et al. Melanoma Res 2004;14:537 4. Chi Z, et al. BMC Cancer. 2011;11:85.
– 41.
中国522 例黑色素瘤临床和预后分析
Zhihong Chi, et al. BMC Cancer, 2011,11:85
病理部分
病理报告内容
? 必须提供的内容
?肿瘤厚度,是否溃疡
? 尽量提供的内容
?有丝分裂率 ?有无脉管浸润,有无卫星灶, ?Clark 分级,切缘净? ?免疫组化,基因突变情况
旧版-黑色素瘤的病理类型
类型
表浅扩散型
频率
60%-70%
特征
早期扁平; 有凹痕notching , 扇形, 有退化区areas of regression
溃疡和厚度
溃疡情况 有 无
不明
厚度 ≤1mm 1-4mm >4mm
例数 234 123 165
例数 27 80 73
所占比例 % 44.8 23.6 31.6
所占比例 % 15.0 44.4 40.6
Zhihong Chi, et al. BMC Cancer, 2011,11:85
预后分析-分期,皮肤来源,厚度
根据不同遗传学特点---新的病理亚型分类
病理亚型 肢端
KIT 变异 BRAF 突变 NRAS 突变
36%
20%
10%
粘膜
39%
10%
5%
CSD
28%
10%
10%
Non-CSD
0%
60%
20%
CSD :chronic sun-damaged ,慢性阳光损伤型; Non-CSD :非慢性阳光损伤型
Curtin JA et al .J Clin Oncol. 2006 Sep 10;24(26):4340-4346.
如何治疗黑色素瘤
---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解读
郭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
? 2007 年: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杭州成立
? 2007 年:CSCO黑色素瘤患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哈尔滨
? 2008 年:CSCO黑色素瘤论坛--上海
发布--黑色素瘤专家诊治共识
? 2009 年: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北京
中国黑色素瘤基因突变特点
CSD :chronic sun-damaged ,慢性阳光损伤型; Non-CSD :非慢性阳光损伤型
Curtin JA et al .J Clin Oncol. 2006 Sep 10;24(26):4340-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