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交通规划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交通需求的分类:在经济学领域,按照供给与需求原理,将交通需求分为两类:本源性交通需求派性交通需求交通的作用:经济作用社会作用交通上述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搏”和引导”前者体现了其基础性,后者体现了其先导性.交通规划的定义: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制定交通发展目标,如何发展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交通规划的前提:1规划主体的存在2对规划对象的期望状态,方向,认识的一致性3规划主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在右规划对象的可能性4在特定时点,对规划必要性的认识5规划作业投入资源的存在,即作业本身的可能性一般而言,交通规划的主体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

规划对象为主要的交通设施和交通服务交通规划的构成要要素: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市场要素按规规相标时期盼美:近1年短期交通规3-5年中期交通规划5-10年远/长期交通规划10-20年远景交通规划20年以上(没写)交通调查:居民出行调查,待物流动调查,机动加0调查,断面交通通调查交通需求量预则:交通发生与吸引(第一阶段)交通分布(第二阶段)交通方式划分(第三阶段)交通流分配(第四阶段)交通调查定义:交通调查指利用客观的手段,对道路交通流风有关的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并且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了解掌握交通状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规律的工作过程,交通调查目的:为交通规划提供全面条统而又真实可靠的实际参考资料和基础数据交通调查变的作用:1.交通调查资料是交通运输系统现状评价的基础2交通调查可以为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据3交通调查资料也是制定交通规划目标的重要依据.交通量定义: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交通量调查方法: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车速:指车辆在单后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地点车速可采用人工测量法区间车速调查:片4照法、限车法.五年代去流动车测建法和机械测量法区间车速调查:牌照法.跟车法.五轮仪法.流动车测速法交通密度调查:出入量法.地面摄影观测法航空摄影观测法延误定义:指由于道路和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损失,以辆计路段行车延误调查:跟车法、输入输出法,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区域内出行个体的出行起点和终点调查出行起点:出行起点指一次出行结束地点.核查线:指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期望线:指连接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间的出行.OD调查分三类:居民OD调查.辆OD调查.货流OD调查交通小区划纷分原则:1.同质性、区内的土地使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应尽量一致. 2以轨道交通:河流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界限,不但资料准确且易于核对 3尽量配合行政区的划分,以利用政府的统计资料 4.分区的过程中要先虑道路网 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 6分区越小,计算数据越多,成果越细,但工作量也越大。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

交通规划原理一、交通调查1. 交通小区划分原则(1)同质性。

区内的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应该相同。

(2)以轨道交通、河流等作为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边界。

(3)配合行政区的划分。

(4)分区中考虑路网。

(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

(6)分区越小,数据越多,成果越准确。

2. 期望线:连接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量的大小而定。

3. 核查线: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普通借用天然或者人工障碍,河流、铁路等。

可设一条或者多条,将调查区分为几个部份,在穿过改线的所有道路断面上进行交通流调查,将通过该线的实测交通量同起讫点调查所得到通过该线的OD 量进行比较。

4. 居民出行调查的主要内容:(1)个人特征信息: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工作地址等,上班或者上学的交通工具,每年旅游出行次数等。

(2) 家庭特征信息:家庭地址。

居住和在籍人口情况、车辆拥有情况、房屋面积、家庭收入等,还包括家庭收入情况、上学情况等。

(3)一次出行特征信息:出行目的、出行起讫点、出行时间、采用的交通方式。

(4)其它特征信息。

5. RP 调查,行为调查,即揭示嗜好调查,是对实际行动或者已完成的选择性行为进行地调查。

针对某些已经实施的政策或者已经存在的设施进行相关调查,根据出行者实际出行行为,获得实际使用或者接受的概率,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概率模型或者其它模型,是交通出行行为特征调查的常用方法。

优点:经过实际数据标定,较高的可靠度和精度。

缺点: (1) 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信息冗余过多,工作量大,被调查者有反感情绪; (2) 变量选择范围有限; (3) 选择行为、特性以及服务可能在发生变化。

(4) 选择方案的信息含糊,被调查者因记忆含糊而导致调查失真; (5) 替代方案信息含糊。

(6)调查成本高,无法充分预测未发生的措施或者因素。

6. SP 调查,意向调查,即表明嗜好调查,在一定假定条件下,选择主体对备选方案如何选择的以及如何考虑的选择意向调查。

交通规划基础知识讲解

交通规划基础知识讲解

交通规划基础知识讲解交通规划,听起来似乎是个高深莫测的领域,但实际上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是每天上班通勤的路线选择,还是节假日出行的规划,都离不开交通规划的影响。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交通规划的神秘面纱,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交通规划交通规划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对交通运输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设计和安排。

它的目的是通过合理配置交通资源,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交通规划涵盖了多种交通方式,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等。

它需要考虑到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经济发展、交通流量等众多因素,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交通发展策略和规划方案。

二、交通规划的重要性交通规划在城市和区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有助于优化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合理的交通规划,道路建设可能会杂乱无章,车辆行驶无序,导致交通瘫痪,浪费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交通规划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和交流,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再者,良好的交通规划有助于提高交通安全。

合理设置交通设施、规划道路走向和交叉口,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交通规划还能减少环境污染。

通过鼓励公共交通、优化交通流量,降低车辆的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宜居的环境。

三、交通规划的步骤交通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交通调查与分析这是交通规划的基础工作。

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包括人口数量、就业情况、出行方式、交通流量、道路状况等。

通过这些数据,了解现有的交通状况和问题,为后续的规划提供依据。

2、交通需求预测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运用数学模型和方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交通需求,包括出行量、出行分布、出行方式等。

这是交通规划的关键环节,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规划方案的合理性。

城市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交通规划知识点城市交通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人们出行需求,制定合理的城市交通布局和建设计划,以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的交通服务,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规划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道路网络、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停车管理等,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城市交通规划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城市道路网络规划是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它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规划方法,确定城市道路的数量、布局、等级以及各道路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关系。

在城市道路网络规划中,需要考虑道路的通行能力、道路宽度、交通组织形式等因素,以满足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

二、公共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是指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等。

公共交通规划的目标是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出行需求,缓解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染。

在公共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线网规划、站点设置、服务水平等因素。

三、非机动交通规划非机动交通规划是指对步行、骑行等非机动交通方式进行规划和设计,以促进城市低碳出行。

非机动交通规划需要确定步行和骑行的道路网络和设施,提高非机动交通系统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增加步行和骑行的便利性和吸引力。

四、停车管理规划停车管理规划是指对城市停车场和停车设施进行规划和管理,以提供方便的停车环境,引导合理停车。

停车管理规划需要确定停车位的数量和分布、停车场的建设标准和管理措施,综合考虑城市交通需求和土地利用情况,合理安排停车资源。

五、出行行为调查出行行为调查是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调查和研究居民的出行方式、出行距离、出行时间等信息,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出行行为调查可以采用问卷调查、GPS定位等方法,获取全面、准确的出行数据,并结合交通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六、可持续交通规划可持续交通规划是指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城市交通系统的健康发展。

可持续交通规划需要兼顾交通运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推广低碳出行方式,提高交通系统的能效和环保性。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文档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文档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文档交通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城市交通系统,制定出合理的交通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案,以实现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城市发展的目标。

下面是关于交通规划的一些理论知识点。

1.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综合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在规划过程中综合考虑交通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各个层面,以达到整体优化。

可持续性原则强调交通规划应该满足当代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能力。

公平性原则要求公平分配交通资源和服务,照顾各类人群的需求。

适应性原则要求交通规划具有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挑战。

2.交通需求分析交通需求分析是交通规划的基础,它通过对人口、用地、经济活动、交通流量等数据的研究,确定不同交通模式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为制定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交通需求分析包括交通流量预测、出行特征分析、出行模式选择等内容。

3.交通网络设计交通网络设计是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的结果,通过规划和设计交通设施和交通运输服务,构建交通网络的全过程。

交通网络设计包括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网络、自行车道网络等,要考虑交通设施的布局、交通流动性和连通性等因素。

4.公共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是制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案的过程。

公共交通规划需要考虑不同交通模式之间的整合,确定线路布局、车辆配备和调度方案等。

同时,要注重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和服务质量,以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5.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交通规划不仅仅是设计交通设施,还需要制定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措施。

交通管理包括交通组织、交通安全、交通监测等内容,旨在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交通控制则是通过交通信号灯、引导标志、交通警察等手段,对交通流进行引导和控制。

6.可持续交通规划可持续交通规划是指以满足人们出行需求为前提,最大程度地减少交通对环境和资源的负面影响,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交通规划需要注重推广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提倡交通拥挤,减少交通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交通规划是指通过制定适宜的交通组织措施,来合理利用交通资源,满足人们出行和货物流动的需求,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的一种规划工作。

下面是关于交通规划的一些理论知识点。

1.交通规划的目标和原则:-目标:交通规划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可靠性、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提高市民的出行质量。

-原则:交通规划应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人口健康等多重考虑。

2.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交通需求包括人们出行的目的地、出行模式和出行时间等因素。

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的分析,可以确定出行量、出行距离和出行速度等指标,为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3.交通模式选择:-交通模式包括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汽车等。

在交通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结构等因素,确定适宜的交通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道路网络规划:-道路网络规划是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道路的布局、尺度和等级等方面。

合理的道路网布局可以提高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道路等级的设定可以根据交通需求和地域条件决定,包括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支路等。

5.公共交通规划:-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供便捷、经济、环保的出行选择。

在公共交通规划中,需要涉及线网布局、站点设置、服务频率和运营模式等方面的考虑。

6.停车管理规划:-停车管理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内容,包括停车位的规划和管理等。

合理的停车规划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7.环境保护和可持续交通规划:-交通规划应结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通过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发展公共交通和推广电动车等措施,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8.交通模拟和评估:-交通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交通模拟和评估方法对交通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

交通模拟可以模拟交通流的运行情况,评估交通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交通规划设计课本知识点

交通规划设计课本知识点

交通规划设计课本知识点交通规划设计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交通运输的便利性,更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交通规划设计课本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交通规划的概念交通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分析、评价和决策,制定出适合城市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系统。

它考虑到交通需求、交通流量、道路网络、交通设施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二、交通需求预测交通需求预测是交通规划设计的基础,它通过分析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居民出行习惯等因素,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

预测结果一般包括出行量、交通流量、交通状况等信息,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三、道路网络规划道路网络规划是交通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主干道、支路、环线等不同级别的道路规划。

合理的道路网络规划可以有效疏导交通流量,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并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四、交通设施规划交通设施规划是为了满足不同交通需求而设置的配套设施规划。

包括公交站点、停车场、地铁站、自行车道等各种交通设施的选址、布局和设计。

合理的交通设施规划可以方便居民出行,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

五、交通环境设计交通环境设计是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高交通运输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它包括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人行道、绿化带等各种交通环境要素的设计。

良好的交通环境设计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提升市民的交通出行体验。

六、可持续交通规划可持续交通规划是指在交通规划设计中注重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以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包括优化公共交通系统、鼓励步行和骑行、减少车辆尾气排放等各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规划策略。

七、交通规划评价交通规划评价是对交通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和分析。

评价内容包括交通效益、社会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合理的交通规划评价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优化规划设计方案。

总结:交通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一、交通规划的概念和意义交通规划是指对城市、地区或国家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结构和布局进行系统设计、组织和管理的过程。

交通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其规划的内容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港口、城市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各种交通方式的建设、改造和管理。

交通规划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为城市提供高效的交通系统,方便居民出行和货物流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2. 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提高交通安全性;3. 保护环境资源,减少交通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4. 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的发展,提高城市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二、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1. 综合性原则:交通规划需要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与城市其他用地功能的协调和衔接;2. 可持续性原则:交通规划需要考虑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3. 公平性原则:交通规划需要关注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提高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的服务水平;4. 灵活性原则:交通规划需要在保障城市交通基本安全和效率的前提下,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灵活调整交通规划;5. 创新性原则:交通规划需要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三、交通规划的内容和方法1. 交通需求分析:通过对城市居民的出行行为和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未来交通需求的变化趋势,为交通规划提供依据;2. 交通网络设计:设计城市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铁路、公交车、地铁、港口等各种交通设施的布局和连接关系;3. 交通设施规划:确定各种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和功能,并结合城市其他用地功能进行协调布局;4. 交通组织规划:规划城市的交通组织架构,包括交通管理、交通信号、停车设施等方面的规划;5. 交通环境保护规划:规划城市的交通环境保护措施,减少交通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城市交通的可持续性;6. 交通经济和财务规划:规划城市交通的投资和资金来源,保障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可持续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1交通流三要素
3.车流密度(交通流密度)
是指在某一时刻,单位长度路段上的车辆数。(K=N/L)
反应一条道路上车辆密集程度。同一条道路不考虑车道数。讨 论不同道路时,为有可比性,一般以单车道来定义。
4、三参数基本关系:
Q=K*V
Q-----流量(交通量)(辆/h)
K--密度
(辆/Km)
V--空间平均车速 (Km /h)
交通量的折算 因各个车辆的大小、速度(占有道路的时间空间
特性不同),不能直接累计车辆数量,必须将记录 的不同车辆经过折算为标准车才可以统计分析。
城市道路、高等级公路一般折算为标准小汽车 一般公路常折算为载重车辆。
2.2.1交通流三要素
2.车流速度
1)地点车速 (交通管理) 2)行驶车速--不包括停车时间。(计算道路通行能力) 3)行程车速(区间车速)---包含停车时间,(评价交通畅 通程度的指标)。 平均速度--空间平均车速
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 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
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
2)交通量的时空分布特性
交通量是一个随机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交通量都是变 化的,交通量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现象,称为交通量的时空 分布特性。
①交通量的时变化
A、月变化
月变系数--年平均日交通量与月平均日交通量之比。用K月表示。 月变化对于受季节影响的交通有重要作用,例如旅游、春运、黄金 周等。
2)出行方式
出行方式类型 步行,自行车,摩托车,私家车,单位班车,公交,出租车, 其它。 出行方式结构(交通出行结构或城市交通结构) 各种出行方式的比例。 大城市机动车比例高,小城市非机动车比例高。 例如:南京公交出行比例达到28%,扬州6.8%,高邮2% 出行方式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2.4~3次/人
表3. 我国部分城市的居民出行率
城市名
北京 上海 天津 广州 大连 苏州 武汉
出行率(次/
人.日)
2.64 2.62 2.47 3.06 2.06 2.78 2.84
城市名
哈尔滨 郑州 青岛 南京 成都 济南 汕头
出行率(次/
人.日)
2.58 2.37 2.54 2.75 2.93 2.70 3.07
2.1.3 车辆与道路
1)车辆的尺寸 2)车辆的动力性能 3)车辆载客容量
1)路网特征 2)道路结构 3)道路线形
车辆特性—(规划)--速度 车辆的载客能力、空驶率 平均运距;车流密度、速度、 流量。
道路容量 交叉口通过能力 停车能力
2.2 交通流理论
前提:将道路上运动的车流、人流视为流体类型,通过研究 其速度和流量分析交通的状态,称为交通流理论。
交通流是指某一时间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 的车辆或行人所组成的车流或人流的统称。
2.2.1交通流三要素
1.交通量的基本特征
1)交通量的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 道的交通实体数。
(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行人交通量)
一般不加说明则指机动车交通量,且指来往两个方向的 车辆数。
第二章 城市交通规划 2.1 交通因素
交通的四个基本因素: 用地、人、车、路
2.1.1 用地
城市用地是交通产生的“源” 城市用地即可以产生交通、也可以吸引交通; 不同的用地产生交通量与吸引交通量不同;交通性 质和特征也不同。
2.1.1 用地
交通生成指标:表示交通的产生和吸引量与城市用地等 相关因素的关系。 用地相关因素: 城市用地性质、面积、人口密度、就业密度。 其它相关因素: 工业门类,技术水平,工业产值、工业产量、运输总 量、生活供应指标、商业零售额、平均家庭收入、生 活方式与习惯。
格林希尔茨公式
V
Vf
Vf Kj
K
V---平均速度 Vf--畅行速度 Kj--阻塞密度
(2)流量与密度的关系
Q
KV f
(1
K Kj
)
(3)流量与速度关系
V K K j (1 V f )
V2
Q
K j (V
Vf
)
Qm、Vm和Km是划分交通是否拥挤的重要特征值。 当Q≤Qm、K>Km、V<Vm时,则交通属于拥挤; 当Q≤Qm、K≤Km、V≥Vm时,则交通属于不拥挤。
例题:
已知某公路上畅行速度Vf=80km/h,阻塞密度Kj=105辆/Km, 速度-密度用直线关系式。 求:1)该路段上期望得到的最大流量?
2)此时对应的车速是多少?
2.3通行能力
1、定义:在一定的道路、交通状态和环境下,单位 时间内一条车道或某一断面上可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或 行人数量。(道路容量、交通容量、容量)。
3)平均出行距离
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 1)平均出行距离与城市的规模、形态、用地分布、 城市用地布局、人口分布有关。 2)多中心组团方式比单中心模式减少平均出行距离 和平均出行时间,减缓道路的交通压力。
4)日平均出行次数
每日人均出行次数。
1)平均出行次数反应了城市居民对生产生活活动的 要求。
2)国内城市日平均出行次数为2.0~2.8次/人;国外
用地做为交通源头,不同 性质用地产生出不同的交 通数量,这是研究的 出发点。
2.1.2 人
人的类型在交通出行特征上相差很大; 职业、年龄、收入、性别等因素。
交通出行的特征有下列4项要素: 1.出行目的 2.出行方式 3.平均出行距离 4.日平均出行次数
1)出行目的
出行目的类型 上班、上学、公务、购物、文体、探亲访友、看病、 其它和回程九类。上班上学为刚性(职业)出行,除回 程外其余为弹性出行。 了解出行目的意义 分析一个城市的出行特征。一般来说,自由度越高, 弹性出行比例越高。
4、能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特征变量:
(1)极大流量Qm,就是Q-V曲线上的峰值。 (2)临界速度Vm,即流量达到极大时的速度。 (3)最佳密度Km,即流量达到极大时的密度。 (4)阻塞密度Kj,车流密集到车辆无法移动(V=0)时的
密度。
(5)畅行速度Vf,车流密度趋于零,车辆可以畅行无 阻时的平均速度。
B、周变化
周变系数。交通管制的考虑因素之一。
C、时变化--一天24h内各个小时交通量变化图
高峰小时交通量--全日内最大流量的小时。 高峰小时流量比--高峰小时交通量占全天交通量之比。
3)交通量的空间分布
城乡分布 在路段上分布 交通量方向分布(方向分布系数) 交通量在车道上的分布
车辆统计注意事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