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整数乘法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后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多位数乘法以及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在计算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卫星运行时间”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问题的产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讲解演示法: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计算过程和方法。
练习法: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
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和思路,分享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北师大版 四上《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一、教材解析本节课结合“卫星运行时间”的具体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第二个问题是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道理;第三个问题是掌握乘法竖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正确进行乘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运算的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也是第三单元《乘法》第一课,学生已经积累了表内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与笔算的学习经验,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而本节课学习重要的是激活学生这些有的乘法运算的经验,探索和体会如何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法与算例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情形,特别是竖式笔算的计算程序是,如何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转化为三位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最终转化为数位之间的数字乘法。
三、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问题,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竖式计算的道理,能用竖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善于倾听、敢于质疑的好习。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难点:能正确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中间和末尾有0)。
五、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照片。
师:认识图片中的人吗?你知道她在做什么?(学生观察图片并汇报)(预设)1:航天员王亚平2:“神州十号”太空授课师:对,她是航天员王亚平,神州十号发射成功,她在太空向地面的小朋友授课,这是当时太空舱内授课的情形,是不是很神奇!师: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已经成功发射了一百多颗人造卫星和太空飞船,这些人造地球卫星为我们提供了通信、气象、导航等服务。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资料。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数学教案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數學教案設計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数学教师,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我的《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和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卫星运行时间》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涉及的是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卫星运行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原理,包括开普勒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能够应用这些定律解决有关卫星运行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卫星运行的基本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我会展示一些关于卫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卫星是如何在太空中运行的。
2. 新知讲解:然后,我会详细解释开普勒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定律。
3. 实践操作:接下来,我会给学生一些关于卫星运行的问题,让他们尝试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4. 小组讨论: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我会组织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解题策略。
5. 总结反馈: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五、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检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终结性评价则是在学期末进行一次全面的测试,以评估学生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上就是我对《卫星运行时间》这节课的说课稿和数学教案设计,谢谢大家的聆听!。
3.1《卫星运行时间》(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 北师大版

3.1《卫星运行时间》-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时间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航天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规律。
3. 生活中的时间单位换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规律。
2. 教学难点:时间单位换算,计算过程中的数据处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发射的卫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卫星的运行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规律。
(2)通过实例计算,让学生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活中的时间单位换算问题。
3. 实践应用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课后作业布置与卫星运行时间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卫星运行时间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卫星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卫星运行时间。
2. 教学用具:计算器、时间单位换算表等。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卫星运行时间的资料和实例,供学生参考。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
3.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竖式计算(2)查阅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有关知识(3)预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二、教学课题1、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2、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3、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要求学生在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积的基础上,探索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准备的有关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的知识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原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知识循序渐进,结构安排独具匠心。
教学时,我采用了引导、类比、激趣、知识迁移等方法,首先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顺理成章地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乘法教学上来,再由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和旧知的类比和知识的迁移,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最后设计了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列竖式计算54×12 27×492、估算98×34 21×753、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二、师生共研,探索新知1、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知识。
2、多媒体课件出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知识,【百度搜索】/GB/historic/0424/1312.html 这是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情景图和文字描述,让学生起来读一读,了解有关知识。
3、强调“地球一周114分钟”4、提问:绕5圈需要多少时间?学生解答:114×5×570(分钟)5、接着提问:绕10圈需要多少时间?20圈呢?抽学生解答:114×10=1140(分钟) 114×20=2280(分钟) 6、紧接着提问:绕21圈需要多少时间?(1)学生列式:114×21(2)谁能估算114×21是多少?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在上一学年,我们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数的运算、以及简单的几何知识。
本节课,我们将进入四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章——卫星运行时间。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卫星运行的时间,以及如何通过给定的信息来推算卫星的运行轨迹。
教学目标:1. 理解卫星运行时间的概念,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基本方法。
2. 能够通过给定的信息,推算出卫星的运行轨迹。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重点。
重点是掌握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方法,难点则是如何通过给定的信息来推算卫星的运行轨迹。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教学PPT、以及一些关于卫星运行的图表和数据。
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我会向学生介绍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展示一些真实的卫星运行数据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我会向学生介绍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来讲解这个方法,并且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以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个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之后,我会向他们介绍如何通过给定的信息来推算卫星的运行轨迹。
我也会通过一些例题来讲解这个方法,并且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设计一些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和推算卫星运行轨迹的方法。
在课后,我会布置一些作业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
作业将会包括一些计算卫星运行时间的问题,以及一些通过给定的信息来推算卫星运行轨迹的问题。
我会进行课后反思,思考本节课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如何将本节课的知识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
重点和难点解析: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这个计算方法涉及到时间、速度、距离等基本物理概念的运用。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概念可能比较抽象,因此需要我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的数据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1《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4)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1《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1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概念,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相关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和时刻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和掌握时间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时间计算问题,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的理解和区分。
2.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资源。
2.相关的时间计算工具。
3.教学卡片或者挂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的卫星运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和时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呈现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时间和时刻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解决一些复杂的时间计算问题,进一步巩固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2)掌握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2)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卫星运行时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意识;(3)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1)卫星的定义;(2)卫星运行的轨道;(3)卫星运行的周期。
2.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1)卫星运行时间的定义;(2)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公式;(3)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步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2)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公式的推导;(2)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步骤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1)卫星运行相关图片和视频;(2)卫星运行时间计算软件或工具。
2. 教学环境:(1)多媒体教室;(2)网络连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卫星运行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提问:“你们知道卫星是如何运行的吗?卫星运行的时间是如何计算的?”2. 卫星运行的基本概念:(1)介绍卫星的定义;(2)讲解卫星运行的轨道;(3)解释卫星运行的周期。
3. 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1)介绍卫星运行时间的定义;(2)推导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公式;(3)讲解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步骤。
4. 实践操作:(1)利用卫星运行时间计算软件或工具,进行实际计算;(2)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卫星运行时间计算的方法和步骤;(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6. 作业布置:(1)巩固卫星运行基本概念;(2)练习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卫星运行时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在进行“探索与发现”的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3)情感目标:
1、能在学习小组的鼓励与引导下,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取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2、通过对卫星运行时间的计算,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笔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的理解。
四、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出示一段神州十号登月的视频,说说吧,你都有什么感想
生:
师:是呀,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太强大了,我身为中国人,我感觉非常自豪,那你们知道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什么时候上天的吗
生:
(二)探究
师:出示图片,这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绕着地球转,那你知道它绕地球一圈需要多长时间呢
生:
师:出示“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需要114分。
根据此信息,你能提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
生2:
生3:
(以上为114乘一位数的,再来两个114乘二位数的,其中一个是114乘21,如学生没有出现教师自己出示)
师:刚才同学们都出了这么多了,那老师也出一个好不好
生:
师: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分钟(课件出示)好了,这么多算式你都会算吗生:
师:第一个,快速解答
生:
师:这个呢114×21=
生:(有的会,有的不会)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两道题目和上面的三道题有什么不同。
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需要几分钟,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估算
师:估估吧,大约需要几分钟
生:
师:想一想你估的这个答案和正确答案比较是大了,小了
生:
师:为什么
生:
师:通过刚才的估算,我们发现,卫星绕地球21圈大约是在2000——2400这之间,卫星在天上飞,我们是不是知道它大约需要几分钟就可以了呢
生:
师:还必须算出它的准确数字,这就要精确计算可是我们算不来呀怎么办生: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非常的好学,这是我们学习最重要的,那是我直接教你们怎么做,还是你们自己先研究研究怎么算呢
生:
师:那开始吧
生:
师:下面小组内先独立思考,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然后每个学习小组交流讨论,等下把自己组的想法分享给大家。
生:(小组内思考、讨论,最后全班分享)
第一组汇报:
生1:把21变成3×7,然后将114×3得多少,再将其×7得多少也就是说把三位数乘二位数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再计算。
生2:把21个114变成20个114与1个114的和。
生3:列竖式。
其他组向他们提问:
问1: 114怎么来的
问2: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问3:228实际表示的是多少
问4:2394怎么来的
问5:这个竖式的算法与我们前面学的算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问6:在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吗
第二组汇报,其他组提问……
师:当我们不会算的时候,很多同学很聪明,将其转化成很多种我们已经学过的方法,最后还创造出来一个新方法,这在我们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是经常要用到的。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算一算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吧114×()=
生:(独立完成)
师:反馈
(三)、练习
师:看来这节课大家都掌握得不错,那你们想不想当一回老师
生:
师:每人出一道三位数乘二位数的计算题。
然后同桌交换完成,完成好后同桌交换批改。
生:
师:反馈
(四)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方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