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静致远:“竹林七贤”嵇康的玄学思想
嵇康不仅是魏晋南北朝玄学思想家,他还是否定儒学的第一人

嵇康不仅是魏晋南北朝玄学思想家,他还是否定儒学的第一人▲嵇康说起嵇康,大家一定会把他与魏晋南北朝的主要社会思潮“玄学”联系在一起。
不错,嵇康与阮籍、刘伶、向秀、山涛、阮咸、王戎合称“竹林七贤”,同为魏晋名士。
玄学与嵇康“竹林七贤”生活的魏晋时期,正处于社会政治大动乱,两汉以来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纲常名教受到冲击,以嵇康等为代表的士大夫对两汉以来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以及三纲五常等陈词滥调感到非常厌倦,于是转而寻找个人精神的家园,醉心于形而上学的哲学辩论,在与风雅名士的辩论中寻求精神慰藉。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经常聚集在一起,谈玄论道,当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清谈的内容涉及生与死、有与无、动与静、名教和自然、圣人和常人、有情或无情、言能否尽意等哲学问题,谈论内容与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玄之门”一样幽深微妙,故后人称之为“玄学”。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
好文论、赋诗歌、弹琴咏唱,好读老庄,倾向玄学,寄情山水,尚奇游侠,风度潇洒。
曾在太学中活动,评议时政,对司马家族诛杀异己、图谋篡位而又盛倡“名教”强烈不满,进行揭露、批判和抵制,最后为司马集团所不容,惨遭杀害,死时年仅四十岁。
嵇康不止于“谈玄论道”,他针对当时儒学“名教”教育,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批判教育思想,发人深省。
嵇康的教育批判思想▲赵孟頫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局部)嵇康在其著作《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和《释私论》等篇章中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批判当时传统的儒学教育和世俗教育。
一、大胆抨击名教所推崇的“圣人”偶像▲画像石中的尧舜禹“将如箕山之夫,颖水之父,轻贱唐、虞而笑大禹乎?”——嵇康《卜疑》“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对于传统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唐尧、虞舜和夏禹抨击一通,还常常要说一些非难成汤、周武王和轻视周公、孔子的话,足见其对儒家“圣人”的厌恶。
“竹林七贤”之嵇康才情探析

“竹林七贤”之嵇康才情探析内容摘要:魏晋时代,有七位名士在河内山阳的一片竹林中,远离仕途,崇尚老庄,谈玄论道,开怀畅饮,放歌长啸,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这就是“竹林七贤”,而七贤的领袖人物就是嵇康,他在音乐、书法、文学等方面都显示出了突出的才华。
关键词:嵇康的才华嵇康是七贤的领袖人物,生于公元223年,字叔夜。
他是一位很有才情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在哲学、文学、音律等方面都很有造诣,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才貌出众气度非凡的名士。
(一)他擅长理解节奏,钢琴技巧高超嵇康对音律有很深的造诣和研究,是杰出的音乐理论家。
他的《琴赋》,深受时人推崇,东晋时又把它作为音乐之赋的写作参照尺度。
他的《声无哀乐论》,被史学家推崇为“中国美学史上讲音乐的第一篇文章”。
他认为音乐是自然的产物,不会因为人的喜怒哀乐而变化,音乐本身并不蕴含快乐与悲伤,声音就是声音,哀乐只是人的主观情感体验而已。
嵇康的琴艺超伦,他常常面对潺潺流水、青青翠竹,弹琴弦。
嵇康最喜欢的是《广陵散》,它有着极好的语调和不同的反应。
在派对上,听嵇康演奏《广陵散》也成了朋友们难得的享受。
(2)他擅长创作,是一位著名作家嵇康的文学素养很高,王夫之曾这样评论嵇康的诗:“虽体似风雅,而神韵自别”。
嵇康的作品很富有感染力,一方面在于作品中的意境动人;另一方面,在于他的作品能够折射出他非凡的人格形象。
最著名的是与单菊媛断交的信。
被调到另一个职位后,单涛想推荐嵇康接替他的职位。
嵇康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了这封信,拒绝了山涛的推荐。
嵇康在信中指出,人有自己的善良本性,自己的性情懒惰,不受礼法约束。
全文观点深刻,措辞犀利。
与单菊媛断交实际上是与掌权的司马昭断交。
在这封信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抱负,不与司马昭集团勾结,追求自由,倡导老庄,珍惜山水,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理想。
嵇康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死后也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面对死亡,他显得镇定自若,没有哀悼生命之死,而是哀悼广陵三之死。
这种非凡的精神和不羁的行为已经成为时代的象征,并为后来的名人树立了生活模式。
嵇康与魏晋玄学

嵇康与魏晋玄学作者:李年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1年第10期【摘要】本文分析了竹林七贤代表人物之一嵇康的生平与哲学观点。
叙述了嵇康思想所处的魏晋乱世历史背景。
概述了嵇康思想的历史渊源、时代现状、社会思潮、学术界现状。
分析了嵇康与魏晋玄学的关系,玄学思想是儒道冲突,融合的产物;嵇康玄学思想是何晏、王弼的贵无论的玄学思想发展而来的。
评价了嵇康玄学的地位:嵇康强调本体,崇高自然,他破坏了王弼贵无论的玄学体系,促使它解体,但却围绕着本体与现象,自然与名教这个核心进行了新的探索,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极大地丰富了玄学思想。
【关键词】嵇康;魏晋玄学;儒道冲突一、嵇康思想的历史、社会、思想背景1、嵇康思想的历史渊源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远承道家“自然无为”的精神,关于“自然”的表述最早出现于春秋的老子,他对当时社会人生的种种乱象进行观察与反思,认为人类应当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将“道”看作万物的本源,赋予“道”以“自然”之视野透视人生命之真实状态,推出了“无为逍遥”的人生哲学,以求得心灵的豁达、安宁真实和人生的洒脱。
汉末,玄学思潮兴起,竹林时期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表现出他反礼教、率性自然的个性特点,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2、嵇康思想的社会时代背景正始十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政变”,此次改变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司马氏取代了曹氏,但这次政变更深远的影响是消灭了正始名士集团,从而也终止了正方兴未艾的玄学思潮的发挥,自由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新思潮从此转入了“礼教尚峻”的受压境地,新思潮由蓬勃发展的正始时期转入了坚持抵抗的竹林时期。
嵇康正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
他身处魏晋交替的动乱时期,他本人秉性刚直,率性自然,并且“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天”,便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政治斗争。
3、嵇康思想的社会思潮嵇康思想也深受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玄学从其哲学内容来说,是着重探讨本体论的玄远之学;从其主题来说,是探求理想人格,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从学术内容上看,玄学是追求宇宙本体论的根本;从治学方法上看,玄学摆脱了文句的束缚,主张得意妄言;从学术追求上看,玄学家醉心于人格美的追求颇重抒情,竹林玄学是在继承正始玄学某些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由于政治环境的改变和玄学家自身的特点,也发生了不同于正始玄学变化,由于它具有模糊性、不具体性,因此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认识空间和发挥想象力的余度。
论嵇康的竹林玄学思想

嵇康的音乐理论体现了他的玄学思想,他反对人为的规范和约束,主张自由 奔放的生活态度。他认为音乐应该超越情感,回归到自然的本性。
嵇康的艺术鉴赏思想及其影响
艺术鉴赏思想
嵇康的艺术鉴赏思想强调自然与简约,他主张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自然与本真的表 现,同时反对虚伪和繁琐的形式。他认为艺术应该与自然相融合,而不是与人为 的规范相违背。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嵇康思想的内 在逻辑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对于其思 想的影响和应用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对嵇康思想 的理解和研究,探索其在现代社会的 应用和意义。
对进一步研究嵇康思想的建议与展望
建议加强对嵇康著作的整理和研究, 发掘更多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建议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将嵇康的思 想与其他文化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拓展其 影响和应用范围。
《论嵇康的竹林玄学思想》
2023-10-26
目录
• 嵇康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 嵇康的哲学思想 • 嵇康的文学艺术思想 • 嵇康的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与评价 • 总结与展望
01
嵇康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嵇康的生平简介
1
嵇康,字叔夜,出生于谯国铚县,是三国时期 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和画家。
2
他出生于一个士族家庭,自幼失去父母,由祖 母和兄长抚养长大。
嵇康的“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而治”
嵇康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他对于政 治和社会问题的主张。他认为,统治 者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现实,不 要过度干预和强制命令,让人民自由 地生活和发展。这种思想体现了嵇康 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对于强制统治的反 感。
“无为而治”思想的来 源
嵇康的“无为而治”思想来源于老庄 哲学。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 统治者应该少干预人民的生活,让人 民自由地发展。庄子则强调“逍遥游 ”,主张自由自在地生活,不要被名 利和地位所束缚
肖临骏: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探析

魏齐王曹芳正始末年至嘉平初年,以阮籍、嵇康为首,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诸人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辉县市、修武县一带)自发地形成了一个玄学清谈中心。
他们有着相近的思想倾向和人格理想,常聚于竹林之中,饮酒赋诗,弹琴啸歌,谈玄论道,肆意酣畅,世谓之竹林七贤。
本文拟在研读七贤作品文本的基础上,结合魏晋易代之际的时代政治背景,对于七贤在玄学思潮的濡染下,竹林之游团体产生的原因、思想发展轨迹及其生命范式的意义进行探析。
首先,竹林七贤的出现与魏晋易代之际的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始年间,在曹魏上层分别形成了以曹爽和司马懿各自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
曹爽集团腐败奢侈,日趋衰微,司马氏集团日益强盛,野心勃勃。
这两个政治集团长期互相倾轧,当时的一些士人感到无所适从,若其稍一不慎,涉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从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清剿曹爽政治集团的“典午之变”到甘露五年(260)高贵乡公曹髦的被杀十余年中,司马氏集团通过对反对者的血腥屠戮和残酷镇压,逐渐把持了朝政。
在此腥风血雨的政治氛围中,目睹司马氏集团屠刀上淋漓的鲜血,当时的士人心上笼罩着一层沉重的阴影,他们失去了前辈建安士人奋发扬厉、慷慨激昂的进取精神,现实的残酷使他们常常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普遍对莫测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忧虑。
在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争斗中,竹林七贤既不愿投向腐朽荒淫、奢侈没落的曹魏集团,又不愿追随凶残暴戾、阴险狡诈的司马氏集团。
竹林七贤对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两大政治集团的权力之争感到深深厌倦。
为了全身远祸,他们选择了遁世,隐居于山阳的竹林之中。
在如此险恶的社会环境中,竹林七贤的思想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的嬗变。
竹林七贤在青少年时期,深受儒家思想的濡染,前辈建安士人激昂慷慨、高蹈踔厉的进取精神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阮籍的《孔子诔》云:“养徒三千,升堂七十。
潜神演思,因史作书。
考混元于无形,本造化于太初。
”其《四言咏怀诗》其六云:“嗟我孔父,圣懿通玄。
竹林七贤

文学上
• 魏晋时期人们所追求所欣赏的不再是汉人看重的 外功业、经学造诣和品性道德,而是一种任性放 达,不拘于礼法的人生境界,即所谓的“魏晋风 度”。在文学创作上,竹林七贤诗赋创作中的玄 学化倾向影响亦为深远。而他们寄居山林,回归 自然的人生态度,对魏晋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接影响了陶渊明、谢灵 运等一批山水田园诗人。他们纵酒昏酣.以酒入 文的放达之气,对后世酒文化的发展也是不言而 喻的 诗仙李白,书圣王羲之无一不是酒后文章之 大家。而苏轼更是把酒放歌,抒发“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的人生感慨
• 总的来说他们的追求 之道可概括为三: 一.是追求与“庙堂”相 联系的 “山林”之乐。 竹林七贤追求回归 大自然的生活,同时 又不离现实生活。他们 追求的不是典型的“山隐”、 “朝隐”之乐,而是介于二者之间,追求 一种与“庙堂”相联系的山林之乐。
• 二是追求人文熏陶下的 本真之乐。竹林七贤追 求回归自然本性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率性、任诞、 本真。但是,他们的生 活情操、文化修养使他 们的率性、任诞和本真 浸润着深厚的人文内涵。 他们追求的生活乐趣是 一种人文熏陶下的本真 之乐。
仁义定性的道德观
阮籍认为人是由阴阳二气所生,所以人 的本性有刚柔之分.也正因为有刚柔,人才 会有情。阮籍是要通过定性来制约个体情感 的放纵,抵制外界的诱惑,达到天人合一的 人生境界。阮籍认为那种在天地开辟之初的 社会里,万物按照自身规律成长是一种理想 的状态,个体要达到这一状态,就要做到顺 应自然,无欲无求。另一方面,阮籍又强调 外在道德教化的作用。在具体手段上就要借 助于刑教和礼乐。
• 三是追求甚至沉湎 于感性之乐,如恣意 饮酒等。然而,他们 对感性生活的沉湎, 是经历了深刻的生命 反思后的选择,蕴藏 着深刻的精神内涵, 甚至是对这种精神生 命的另一种表达,体 现了他们对生命“永 恒性”的诉求。
嵇康以及魏晋玄学

嵇康(224—263),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现安徽宿州境内)人。
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
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和文化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
他精通音律,“广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悲剧。
养身《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
魏晋之时,养生之学大兴,但社会上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
”嵇康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论可及的看法。
在他的重要著作《养生论》中,他以导养得理可寿的总论点,精辟地阐述以下几个问题:一、提出形神兼养,重在养神。
他举了几个例子说明精神对人体的强大作用,指出“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而中医学也认为人以神为根本,神灭则形灭。
嵇康在此抓住了养生的根本。
二、指出养生要重一功元益,慎一过之害,全面进行。
嵇康认为万物禀天地而生,后天给予的养护不同,寿命也不尽相同,勿以益小而不为,勿以过小而为之,防微杜渐,提早预防,积极争取长寿。
三、指出若不注重养生,耽声色,溺滋味,七情太过,则易夭折。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四、嵇康还告诫养生者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否则就不易有效。
还要以善养生者为榜样,积极吸取好的养生方法,清心寡欲,守一抱真,并“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缓以五弦”,就可以“与羡门比寿,与王乔争年”。
可见,嵇康在养生问题上研究颇深。
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其友人言:“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他自己提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但却犯了“营内而忘外”一忌,最终受人诬陷而遇害,令人惋惜不已。
人物事迹相貌堂堂嵇康长的是相貌堂堂,他的好朋友山涛说他是“站时就如孤松独立;醉时就似玉山将崩”。
竹林七贤嵇康思想是什么

竹林七贤嵇康的思想是什么嵇康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当时能够说特别有代表性,或许正是由于地位的原由,嵇康和一般士人的思想仍是有很大的不一样的。
下边是自己为你收集嵇康的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嵇康的思想作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喜爱研究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他用道家思想对现实的黑暗做出了论述,他以为,我们在做人生的选择时候,要做到超脱,不可以被现世的诸多要素约束。
嵇康的一些论述自己思想的作品中,洋溢着对自由精神的追乞降对社会现状的激烈批评。
这与同一期间的玄学家的思想是不一样的,嵇康的“养生论”和对世俗生活的反对都是对当时甚至是后代都有深刻影响的。
玄学是在曹魏年间开始盛行的新学派,嵇康的玄学思想是成立在对自然的崇拜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当时最能被接受的主张,嵇康的玄言诗表现的都是崇尚自然,追求真善美的风格,他以为自然的天性是气规定的。
嵇康好多的文学作品不会用浮华的辞藻过分修饰,以自然的真情表露为准。
玄学重申的是对超越自然的道德精神的追求,玄学的盛行和汉朝末期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有关,人们逐渐将情思寄望在宇宙自然中。
在玄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不再将为官从政看作最高的理想,而是将自己精神的洒脱放在最高位。
在嵇康的思想中,养生论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他继承了道家的养生之道,《养身论》是中国养身史上第一篇系统全面介绍养生思想的著作。
嵇康幽愤诗嵇康幽愤诗,是三国期间嵇康的作品,这首诗是嵇康由于吕安被诬告的时候抒发自己忿忿不平所作的,道出了自己平生的郁闷,道出了这个世道的黑白颠倒。
全诗鲜亮的表示了嵇康自己的立场,他果断反对司马氏的政治态度,要与这不公的社会斗争究竟。
《幽愤诗》是嵇康的重要作品,也是研究嵇康个性和思想的重要参照资料,我们在看这首诗的时候不得不先认识它的写作背景,从史料记录能够发现,这时候嵇康的好朋友吕安由于被兄长诬告入狱。
因此嵇康为了证明自己的兄弟是清白的,就说吕安的兄长才是罪魁祸首,可是当时的朝廷已经不是嵇康想的那样了,结果没想到把自己也赔进去了,可是嵇康没有由于这个怪罪吕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静致远:“竹林七贤”嵇康的玄学思想*导读:“竹林七贤”嵇康的玄学思想饱含一个认识了人世真相而不畏艰险和一时荣华,追慕自由至上的生命解读的睿智出世者深挚总结及践行。
……
竹林七贤嵇康的玄学思想饱含一个认识了人世真相而不畏艰险和一时荣华,追慕自由至上的生命解读的睿智出世者深挚总结及践行。
*陈冬至《嵇康抚琴图》
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在老庄道学的基础上阐发其对黑暗现实的理解和人生选择,醉于醇酒而不沉溺,超脱隐逸,其作品中洋溢对自由的精神追求和对权贵当道社会现状的批判,与同时期其他玄学人物相比不同的是,嵇康的养生论和对世俗名教等的清醒认识使其作品及思想有着更浓厚的现实意义和深刻内容。
玄学,又称玄远之学,于曹魏正始年间兴起。
嵇康作为竹林玄学的代表有诗作《忧愤诗》、《述志诗》、《六言诗》等,论文《乐论》、《达庄论》、《通易论》、《大人先生传》等。
《释私论》中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思想的中心命题,也是最为人所称道的主张。
玄言诗因其体现了崇尚自然和真情的时代审美风尚而为当时人们推崇。
任自然即任从自然本性。
嵇康以气言性,自然
本性为气所规定。
嵇康擅长思维论文创作,即师心以遣论,语言富含诗意,无意雕饰重在自然流露,如《与山巨源绝交书》、《养生论》,从诗文之中透露内心情感。
玄学强调超越自然和宇宙本体之上的道、无的精神追求和哲学境界。
玄学的兴起与汉末社会危机的加深、汉王朝的解体和经学的衰败有重要的联系,因受正始玄学的影响,嵇康诗文常以对自由神化的仙境描绘表现其崇尚无拘大道贵无、超越现实远离世俗,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高情远趣,率然玄远(嵇康《述志诗》)的理想境界。
嵇康等名士的荒诞异行实为释私显公的表现,自我意识、精神的觉醒和提升。
嵇康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展现竹林玄学的狷狂名士风流自得的精神世界,刘勰《文心雕龙》评到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肤浅。
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仙心中显露飘忽俊佚,言无端涯的风格,从嵇康诗作文论中可一窥魏晋名士的玄远气度和名师风采,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