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及疗效标准(2016年修订稿)

合集下载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LASO)是糖尿病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

文献报导糖尿病的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为非糖尿病的11倍,虽没有微血管病变的特异性强,但诸如患糖尿病的年龄、病程、血脂血压水平、血糖控制程度、有无并发微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损害等许多因素均可能成为非糖尿病人所没有的动脉样硬化的促发因素。

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以及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动脉闭塞,局部组织缺血。

本病早期仅感下肢困倦、无力,感觉异常,麻木,膝以下发凉。

至动脉闭塞期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严重时发生下肢溃疡、坏疽。

本病早期发现与诊治可延缓其进展,降低截肢率。

1 诊断1.1 临床表现:DLASO的临床表现与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有关。

除动脉粥样硬化、闭塞引起肢体缺血的临床表现外,尚可并发缺血性周围神经病变、皮肤微血管病,使临床表现更为复杂化。

也可引起肢端坏疽的发生。

1.1.1 症状:初期常感小腿、足部发凉、软弱、困倦。

动脉病变影响所供血的神经干时出现麻木、蚁走感、针刺感。

行路不能持久,小腿乏力加重,休息2~3MIN后即消失,常为DLASO最早症状。

逐渐发展,动脉管腔狭窄并闭塞时出现间歇性跛行。

站立货稍事休息后疼痛能缓解。

在闭塞早期稍微变更体位就会引起疼痛;如已有疼痛,体位改变时也可减轻。

患肢对温度的变化也较敏感,对热的耐受行降低。

病变发展至中期闭塞阶段,出现静息痛,为肢体进行性缺血并缺血性神经退行性变所致。

肢体疼痛常在安静休息时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加重,从近端向远侧端放射,并有蚁走感、麻木、烧灼感、针刺感,肢端发凉,夜间尤甚。

严重时昼夜疼痛与感觉异常。

1.1.2 体征1.1.2.1 皮色:患肢小腿和足趾变细,皮肤光滑、发亮,毳毛脱落或消失,趾甲生长缓慢,易脆,增厚,有平行嵴形成。

下肢皮肤常有片块状色素沉着。

1.1.2.2 动脉搏动:动脉搏动消失常为DLASO重要体征。

蝈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最常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

皮内针联合手指点穴治疗1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肢体疼痛的护理体会

皮内针联合手指点穴治疗1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肢体疼痛的护理体会

2023 年第 9 卷第 4 期Vol.9, No.4, 2023中西医结合护理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皮内针联合手指点穴治疗1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肢体疼痛的护理体会王晓娣, 郭晶, 智慧(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周围血管科, 北京, 100078)摘要: 本文回顾1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肢体疼痛的治疗和护理体会。

在完善护理评估的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皮内针联合手指点穴治疗,能够减轻患者肢体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关键词: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皮内针; 手指点穴; 疼痛; 中医护理中图分类号: R 24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709-1961(2023)04-0131-04Intradermal needling combined withdigital acupoint pressure therapy andnursing measures for a patient withlimb pain caused b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WANG Xiaodi ,GUO Jing ,ZHI Hui(Department of Peripheral Angiology , Dongfang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Chinese Medicine , Beijing , 100078)ABSTRACT :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asures for a patient with limb paincaused b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Based on the nursing risk assessment and routine nursing , the intradermal needling and digital acupoint pressure therapy were adopted to relieve the limb pain caused b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 improve the patient ’s quality of life and rehabilitation.KEY WORDS :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 intradermal needling ; digital acupoint pressure therapy ; pain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由于机体周围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厚,造成动脉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机体组织缺氧缺血。

《身痛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FontaineⅠ-Ⅲ期)血脉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身痛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FontaineⅠ-Ⅲ期)血脉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身痛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Fontaine Ⅰ-Ⅲ期)血脉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缺血、疼痛、麻木、皮肤溃疡等症状。

根据Fontaine 分级,该疾病可分为四期,其中I-III期属于早期到中期阶段。

传统的中医治疗理论中,身痛逐瘀汤以其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疗效,在治疗该病症上表现出一定的效果。

本文将通过对身痛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Fontaine Ⅰ-Ⅲ期)血脉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探讨其治疗效果及潜在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选取符合ASO Fontaine Ⅰ-Ⅲ期血脉瘀阻证诊断标准的受试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身痛逐瘀汤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

治疗周期为一个月,期间进行严格的疗效观察和记录。

三、治疗方法身痛逐瘀汤的主要药材包括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

治疗方法为每日一剂,水煎服。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配合其他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四、临床疗效观察1. 症状改善情况: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下肢疼痛、麻木、皮肤溃疡等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估身痛逐瘀汤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2. 血流动力学指标: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如血液粘度、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等),评估身痛逐瘀汤对下肢血液循环的改善作用。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显著改善。

3. 生活质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

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五、讨论身痛逐瘀汤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Fontaine Ⅰ-Ⅲ期)血脉瘀阻证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从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来看,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

这可能与身痛逐瘀汤的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有关,能够有效地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一、概述(一)指南制定的方法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11)及2009年学组编写的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征求稿)基础上,参考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发布的相关指南[1,2],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二)定义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2.间歇性跛行: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 min)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

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3.缺血性静息痛: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ASO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

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

4.严重肢体缺血(CLI):指患ASO的肢体处于严重缺血阶段。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静息痛(持续2周以上)、溃疡、坏疽,踝收缩压<50 mmhg(1="" mmhg=0.133=""><30>5.糖尿病足: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6.糖尿病下肢缺血:指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的先后,只要同时存在即可称为糖尿病性下肢缺血。

临床表现与单纯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相似,但由于血管钙化严重及侧支血管形成较差,症状与体征可能更严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ICD-10-170.20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症状:间歇跛行、静息痛、溃疡/坏疽等。

2.体征:下肢皮温低,皮肤苍白,脉搏减弱、溃疡、坏疽等。

3.ABI、血管超声、CTA、MRA或DSA等检查明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方式: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5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ABI、血管超声、CTA 或DSA。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颈动脉彩超和肺功能检查。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

2、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扩张血管等。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或腰麻、神经组织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用药、术中应用抗生素等。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7-1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凝血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出院前复查下肢动脉CTA。

2.术后用药:根据卫生部38号文建议选用抗生素。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体温正常,切口无感染迹象,肢体活动正常。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
□术前禁食水
□灌肠(必要时)
□备皮
□术前用药
□预防用药抗菌药物
□一次性导尿包(必要时)
主要护理工作
□介绍病房环境及设施
□告知医院规章制度
□入院护理评估和计划
□风险评估
□心理护理
□执行术前医嘱
□告知手术相关注意事项
□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
病情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
———————————————————————————————— 作者:
———————————————————————————————— 日期:
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ICD-10-170.20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2-18天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4天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病历书写
□开具化验和检查单
□上级医师查房及术前评估
□术后病程记录书写
□查看下肢血运情况及伤口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上级医师查房
□术后病程记录书写
□查看腹部情况及伤
□口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上级医师查房,进行伤口评估,决定是否可以出院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盐酸沙格雷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盐酸沙格雷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2年4月第8卷第4期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Vol.8, No.4, Apr 2022•论著•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盐酸沙格雷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弋文,杨川,何英,尹均明,郭黎,杜果城川北医学院附属南充市中心医院甲乳血管外科,四川南充 637000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盐酸沙格雷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南充市中心医院126例接受ASO介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各42例。

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0 mg、20 mg、40 mg阿托伐他汀联合盐酸沙格雷酯治疗。

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踝肱指数(ABI)、足背动脉血流量],血管通畅率,临床疗效,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冰冷感、间歇性跛行评分和TC、TG、LDL-C、Fib、D-D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ABI、足背动脉血流量均较治疗前升高,PT、APTT均较治疗前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疼痛、冰冷感、间歇性跛行评分和TC、TG、LDL-C水平均低于低剂量组患者,ABI、足背动脉血流量均高于低剂量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剂量组患者疼痛、冰冷感、间歇性跛行评分和TC、TG、LDL-C水平均低于中剂量组患者,ABI、足背动脉血流量均高于中剂量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现状及其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6-07-18T13:39:54.083Z 来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4月第7期作者:杨熙园1 沈雅平1 龙吉甫1 刘卫新1 王婷1 周[导读]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退行性病变,主要发生于大、中型动脉中,临床表现为纤维基质、细胞。

杨熙园1 沈雅平1 龙吉甫1 刘卫新1 王婷1 周石2(通讯作者)【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

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及饮食结构改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近年来随着介入新器材的不断面世和基因药物临床研究的出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比例逐渐增加,患者的保肢率明显提高[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累及髂、股、胭动脉,目前随着TASC II共识文件的出现,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腔内介入治疗[2]。

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可重复、高效等优点,可显著降低其对患者机体的刺激,减少对机体创伤,安全性高。

随着对介入治疗方面的深入研究,其运用价值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关键词】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腔内治疗;疗效;保肢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指由下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改变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肢体缺血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常为全身动脉硬化性病变在局部肢体的表现[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退行性病变,主要发生于大、中型动脉中,临床表现为纤维基质、细胞、脂质以及组织碎片异常沉积[4] ,动脉内膜或中层中出现增生过程的病理变化,而周围血管疾病中,绝大多数动脉的狭窄、闭塞或者动脉瘤是由动脉硬化造成的[5]。

主要病因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等,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对于此类患者治疗的重点是改善肢体血供以改善缺血症状、提高保肢率及降低截止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栏 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及疗效标准(2016年修订稿)
(中国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

男、女均可发病,以男性多见,病变为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尤其是腹主动脉以下诸分支分叉起始部位,如腹主动脉分叉、髂总动脉及股总动脉等分叉处多见。

受累动脉管壁变厚、变硬,并伴有粥样斑块及胆固醇沉积,致使管腔狭窄、血栓形成或闭塞,引起肢体远端供血不足,重者可发生溃疡及坏死。

1诊断标准
(1)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
(2)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表现:怕冷、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疼痛,皮肤苍白、紫黯、营养障碍、溃疡或坏疽,肢体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3)常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疾病;
(4)彩色超声多普勒、CTA 、MRA、DSA、光电容积血流、ABI、经皮氧分压等检查有肢体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狭窄或闭塞;
(5)排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大动脉炎、雷诺氏病等疾病。

2 临床分期分级标准
(1)一期(局部缺血期): 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伴有慢性肢体缺血症状:发凉、怕冷、疼痛、麻木,皮肤苍白、患肢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相关检查提示为动脉狭窄。

ABI<0.9。

(2)二期(营养障碍期):以静息痛为主要表现,缺血症状加重:患肢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苍白、潮红或紫黯、汗毛脱落,患肢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ABI<0.7。

(3)三期(坏死期): 以坏疽为主要表现,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肢端溃疡或坏疽。

多伴有剧烈疼痛,合并感染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患肢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ABI<0.4。

根据坏死范围, 分为3 级:Ⅰ级:坏死(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Ⅱ级:坏死(坏疽)
扩延至足背及足底, 超过趾跖或指掌关节;Ⅲ级:坏死(坏疽)扩散至踝关节及小腿、手部
及腕关节者。

3 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1)皮肤温度感:①正常,0分;②偶尔觉凉,2分;③持续性发凉或比正常穿得多时缓解,4分;④冰凉, 局部保暖后仍有寒凉感,6分。

(2) 皮肤色泽:①皮肤色泽正常,0分;②皮肤苍白,2分;③皮肤紫绀或瘀斑,4分;
④皮肤呈紫黑色或紫褐色者,6分。

(3) 疼痛:①正常,0分;②运动后或劳累后出现疼痛,2分;③静息状态下, 间断出现疼痛,4分;④持续性静息痛, 尚能忍受,6分;⑤持续性静息痛, 不能忍受, 口服止痛药物可控制,8分;⑥持续性静息痛, 不能忍受, 口服止痛药物无法控制,10分。

(4)间歇性跛行距离(步行速度60~80步/min) :≥1000m,0分;≥800m,2分;≥500m,4分;≥200m,6分;≥100m,8分;﹤100m,10分。

(5)间歇性跛行缓解时间:﹤1min,0分;≥1min,2分;≥2min,4分;≥3min,6分;≥4min,8分;≥5min,10分。

(6)踝/肱比测定(ABI):≥1.0,0分;≥0.8,2分;≥0.6,4分;≥0.4,6分;≥0.2,8分;﹤0.2,10分。

(7)溃疡情况评分
①面积:愈合,0分;0~2cm2,2分;2~4 cm2,4分;4~6 cm2,6分;6~8 cm2,8分;⑥>8 cm2,10分。

②深度:愈合,0分;表皮,2分;真皮,4分;皮下,6分;肌肉,8分;骨骼,10分。

③肉芽:愈合,0分;红活,无水肿,2分;红活,伴水肿,4分;苍白,6分;晦暗,8分;无肉芽,10分。

④脓液:无脓液,0分;血清样分泌物量少,2分;血清样分泌物量多,4分;脓性分泌物量少,6分;脓性分泌物量多,8分;脓性分泌物量多污秽,伴异味,10分。

⑤护场距离疮缘:无,0分;0~2cm,2分;2<疮缘≤3cm,4分;3<疮缘≤4cm,6分;4<疮缘≤5cm,8分;>5cm,10分。

4 辨证分型(根据李曰庆主编新世纪版《中医外科》)
(1)寒湿阻络证
证候: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痠胀疼痛,间歇性跛行,皮肤苍白,触之发凉,趺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2)血脉瘀阻证
证候:患趾(指)痠胀疼痛加重,夜难入寐,步履艰难,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
暗,下垂更甚,皮肤发凉干燥,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3)湿热毒盛证
证候: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4)热毒伤阴证
证候: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呈干性坏疽;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5)气阴两虚证
证候: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面色无华,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淡尖红,少苔,脉细无力。

5 疗效判定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减少<9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证候积分减少<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参照尼莫地平法,证候积分减少[(疗前总积分-疗后总积分)/疗前总积分]×100%。

(2)溃疡面积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创面完全愈合; 显效:溃疡面积缩小50 %以上;有效:溃疡面积缩小20 %~50%;无效:溃疡面积缩小20%以内。

也可采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溃疡面积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3)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消失,积分降至0分; 显效:症状明显改善,积分降低2个等级;有效:症状有所改善,积分降低1个等级;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积分未减少或有所增加。

(4)间歇性跛行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步行速度60~80步/min,能持续步行≥1000m;显效:步行速度60~80步/ min,持续步行距离提高50%以上;有效:步行速度60~80步/ min,持续步行距离提高
25%以上;无效:步行速度60~80步/ min,持续步行距离无改善或提高小于25%。

(5)踝肱比值测定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踝肱比值测定提高≥0.1;显效:0.05<踝肱比值测定提高<0.1;有效:踝肱比值测定提高0.01~0.05;无效:治疗1个疗程后无改善或继续加重者。

共识制定专家组
总负责:杨博华
参与专家:李令根(黑龙江)李俊海(天津) 侯玉芬(山东)曹烨民(上海)张纪蔚(上海)赵钢(黑龙江) 汪庆平(山西)李尚珠(天津) 张恒龙(河北) 王恩江(河北) 张建强(河北) 韩冰(河北)郭伟光(黑龙江)庄柏熙(北京)高杰(黑龙江)刘鹏(北京)吴继东(北京)王闯(内蒙古)金志宏(内蒙古) 陈学明(北京)周涛(河南)秦红松(山东)阙华发(上海) 李大勇(辽宁) 鞠上(北京)郑学军(山西)徐欣(上海)刘建龙(北京)张秀军(天津)党永康(内蒙古)刘明(山东) 杨宝钟(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