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教育
Q第十六讲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第二节 育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方针与政策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机构及学校教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管理制度 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国民政府时期教育方针与政策
一、“党化教育”宗旨的实施
1924年提出“党化教育”概念,1926年提出“党化教育” 口号,1927年实施“党化教育” 即按国民党党义来重新改 组课程。1928年5月大学院决定废止“党化教育” 。
第四节 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一、沦陷区文化教育事业的空前浩劫
1、文化教育事业惨遭破坏 2、对文物古迹和图书典籍的毁坏
二、奴化教育体系的确立
1、实施奴化教育方针 2、颁布奴化学制
三、沦陷区人民的反奴化教育运动
第五节 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一、杨贤江的“全人生”教育思想 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三、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 四、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五、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颁行
1928年宣布实施;1929年确立“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 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 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方针, 采用了应急措施:高校内迁、中学国立、安置与培训流亡 青年、实施战区教育。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教育管理制度
四、教科书审查制度
1929年教育部公布《教科书审查规程》,提出政治标 准、内容标准、组织形式标准、语言文字标准和印刷 装帧标准。
五、毕业会考制度
1932年开始对中学生实施毕业会考制,规定各科成绩 合格者始得毕业;一科或两科不及格者可复试一次; 复试仍不及格者,可补习一年再参加该科考试一次; 会考三科以上不及格者,应令其留级。1934年各级师 范会考;1940年实行专科以上学生毕业总考制,规定 除考最后一学期所学的课程4种以上外,还须考以前各 年所学科目3种,不及格者不得毕业。
论中华民国早期的教育宗旨与学制体制

论中华民国早期教育方针与政策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综合班陈国刚1004012007论中华民国早期教育方针与政策摘要探究民国的早期教育的方针对现在的教育是很有意义的,民国的早期教育方针是最先学习西方的教学经验以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教育方针。
起作用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做出了一个榜样,对此,我们将深入探究其教育方针与政策,他们过去的理论对当下产生的影响。
1901年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这不是一个政府的战争,而是一个民族的战争。
这进一步激起了人民爱国的救亡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蓬勃发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革命迅速在全国蔓延,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南京成立了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民国临时大总统。
为了振兴中华,强国御敌,孙中山把教育放在了首位,给予了教育大力的支持,任命了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在碑亭巷设立办事8关。
有蔡元培构建中国教育的蓝图。
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当时临时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为新生的临时政府的教育设计一个美好的蓝图,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就是确立了民国的教育方针。
为此,蔡元培为了宣传他的教育方针于1912年2月在《教育杂志》、《民立报》等处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率先对民国教育方针的整体构想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探讨,引起了很大一部分的关心教育的人士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大家都参与了讨论,再后来蔡元培又以《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作为题目,再一次的在《东方杂志》上进行发表,为的是征求各位学者的意见,。
蔡元培针对的是清朝末年的教育方针,那是的教育的宗旨是“忠君””尊孔“,他就很果断的宣布:“忠君与当前的共和体是不相符合的,尊孔与我们提倡的自由信教也是相违背”要予以取消,对“尚公”、”尚武“、”尚实“三项主义加以改造。
使其符合当前的资产民族阶级的需求重新表述为公民道德教育,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又曾添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提倡女子教育。
在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领域中, 学者们通常将 目光聚焦在近代妇女运动和解放思想方面 , 这些内 容是中国妇女进步的反映, 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 值得探讨。 而这些问题的切入点, 一般认为是 实, 不缠足运动和兴女学运动。 其中不缠足是形体上 的解放, 女子教育则是思想解放的前提, 是妇女进 步的关键所在。 在思想复杂、 局势动荡的民国初期, 女子教育 取得了许多新 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仍继续进行着 , 的成就, 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和现代新女性的产生作 出了突出贡献, 并从不同侧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 生了积极影响。 本文试以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为 题, 讨论此期的女子教育问题和女子教育与妇女运 从妇女的侧面展示历史。 动及妇女生活的关系, 一、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 女子教育在封建社会几经反复、 几经曲折, 其 传承与嬗变的轨迹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被 重视的。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形式几乎是数千年一贯 — —经正女学的 制, 直到近代女子教育史上的骤变— 诞生才有所突破。 据《礼记 》 记载, 西周时期女子 , 家庭是她们“破蒙的学校 ” 也是 教育由家庭承担, “毕业的学校 ” 。 自西周以降, 家庭始终是女子受 教育的主要场所, 这种抱残守缺、 凝滞不变的形式, 束缚女子教育达2 000 年之久。
· 60· 二、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 ( 一) 女子学校教育。
新疆地方志
2011 年第 1 期
1925 年增加到7 956 名, 1928 年达 年增加到3 249名, 24 870名, 前后短短 12 年, 增加 33 倍有余④ 。除教 1922 年全国入高等学校的女生已达 665 会学校外, 1925 年增加到 972 人, 1928 年达到1 835人⑤ 。 人, 3. 留学教育。 20 世纪初, 女子留学教育也出现了。 开始是 女子以个人自费形式出现。民国成立后, 美日为了 达到进一步侵略中国的目的, 利用庚款等形式发展 同时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 急需向 中国留学教育, 外国学习, 这样中国女子留美留日人数便有所增 加。由学校派遣女子留学也规范化了, 如 1914 年 清华学校开始利用美国庚子退款每隔 1 年选派 10 名女学生留美。随着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及留法 勤工俭学运动的开展, 女子留学欧洲的人数也不断 成为一支与国内女子高等教育并行发展的教 增加, 育队伍。 ( 二) 女子社会教育。 从 19 世纪末期报刊等印刷媒介的兴起与繁 荣, 到 20 世纪初期广播等新媒介的出现及其不可 大众传媒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 遏制的发展势头, 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 不仅成为人们离不开的精神 食粮, 而且其信息传递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也已经 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甚至改变了人们的 思想观念、 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 自戊戌维新中国第一份《女学报 》 问世, 经辛 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妇女报刊的创办在中国历史上 1898 ~ 1922 年所出版的妇女报 第一次掀起高潮, 刊就有近 80 种 ⑥ 。 这主要是指以妇女理论、 妇女 生活、 妇女解放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专门性妇女报 刊, 若将 1898 ~ 1949 年整个民主革命阶段创办的 妇女报刊, 以及其他各类报纸和期刊开辟的有关妇 女的副刊、 专栏、 专页、 专号, 各女子学校创办的校 刊、 校报都计算在内, 数量就更为可观。 综观各妇 女报刊的出版宗旨, 尽管其侧重和篇幅各不相同, 但整体而言, 大都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传 播新思想、 抨击旧观念、 传授科学知识、 探讨妇女问 题。 ( 三) 女子家庭教育。 此期的家庭教育依然是以传统教育为主 , 其目
16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教育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1912年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 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 这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 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二.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教育摆脱教会的影响主要是因为
①教育是进步的,学术文化的发展总是一代胜 过一代,教育内容在不断更新,而教会是保守 的,一遇到《圣经》的训条,便绝对不许批评。 ②教育是共同的,而教会之间有宗派之争。各 国宪法教规定 “信仰自由”,若由教会掌握教育 权,就不能绝对自由。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四.封建教育的回潮
1、恢复尊孔、读经 2、复活封建主义的教育宗旨
–
“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 戒躁进”
3、实行双轨制的国民教育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教育
(一)工人教育
– – –
1920年,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邓中夏 1921年,沪西小沙渡劳动补习学校,刘少奇 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刘少奇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三.改革北京大学,实践大学教育思想
(一)报定宗旨、改变校风 (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办学原则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四)改革学科和教学体制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四、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经费独立 教育行政独立 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 –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在主体系之外的各类学校主要有师范类和实业教 育类。
民国时期的教育

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
(五)意义 较之壬子癸丑学制而言,1922年的新学制 显得更加简明灵活,并且较为重视基础的、 民众的教育,它在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 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方面体现出较好的和 谐性。因此,这个学制后来除了在某些方 面有所改动外,它的总体框架一直延续下 来,从而成为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学制系统。
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全国 教育会联合会所提出的学校系统改革案稍作修改 后,又提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再征求 意见。最终,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校系统改革 案》,于同年11月1日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这就 是1922年“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此外, 因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标准,故 又称“六三三学制”。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六章:民国时期的教育
三、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一)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1916年,洪宪帝制被废除后,以范源濂为部长的教育部颁布《高等小学 校令施行细则》,删除了有关读经的内容。1919年,教育部成立了“教 育调查会”,提出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宗旨。 (二)教育普及有所发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小学教育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教育普及程度得到 了显著提升。小学生数由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的两百七十余万人, 发展到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的五百七十余万人。中学生数由民国四 年(公元1915年)的约七万人,发展到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的约 十万人;民国十年(1921年),师范学校也达约三百所;实业学校达约 八百所。 (三)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校教学也输入了民主科学的新内容,教育内容 也逐渐超出学校,注重社会实践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小学教科书统一采 用语体文,推行注音字母,倡讲国语;城市小学开银行、商店、消费合 作社,组织清洁会、慈善团、巡察团、编辑学校新闻等等,以努力使学 校社会化。教学方法上盛行设计教学法,后来连幼稚园也普遍采用设计 教学法。中学教育酌减教学科目和时间,开始实行分科制或选科制,加 授职业教育科目。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教学重点∶1.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德教育改革2.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础教育改革3.三民主义与基础教育的‚规范化调整‛一、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1.颁发教育通令民国初年,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等,提出包括初等小学男女可以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禁用清朝时颁行的教科书、废止旧时奖励出身等一系列破旧立新的改革举措,其基本精神就是要使教育符合共和国民的宗旨,告别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制度。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辛亥革命前,他通过兴办教育进行反清革命活动。
民国成立之初,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坚决清除教育中的封建专制主义因素,苦心规划民国教育的未来。
1917年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①生平和教育活动蔡元培(1868一1940),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字鹤卿,号孑民。
出身于世代经商的家庭,祖父经营典当业,家至小康,所生七子,蔡元培父亲排行老大,为钱庄经理,在蔡元培童年时即去世。
蔡元培在同胞兄弟姐妹七人中排行第四。
蔡元培5岁入私塾读书,先读启蒙字书,接着饱读经史,学做八股文。
16岁(1883年)考中秀才,而后在家乡‚设馆教书‛,当了两年塾师,特别崇拜宋儒,笃守孝道022岁(1889年)考中举人,次年会试告捷,但未参加殿试。
25岁(1892年)再去北京补殿试,取为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
27岁(1894年)春应散馆试,得授职翰林院编修。
此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马关条约》签订,蔡元培深受震动,开始广泛涉猎译本书报,留心时事,学习日文,努力学习西学。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一方面感到要推动中国的变革,应广泛培养革新人才,仅靠少数人奔走呼吁,是成不了气候的;另一方面,他认为清政府已‚无可希望‛。
于是作出了超乎常人的抉择,毅然辞去翰林院编修之职,于1898年秋南下从事教育活动。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教育

第二节民国初期的教育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
临时政府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的法令与法规,一度让中国教育的诸多领域出现了新气象。
可是,中国的教育从来都无法远离政治。
民初不断变幻的政治形势,使得教育政策与教育方针许多时候沦为各派政治势力争权夺利的工具。
政治的干扰、资金的匮乏,给民国初年的教育带来了重重阻碍。
可祸兮福所倚,政治的纷争,无形中让各方政治势力在社会控制方面有心无力,这又为教育的独立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各种新教育思潮的传播,形形色色的新教育实践活动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一、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界的新气象1、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于1912年1月9日将清朝的学部更名为教育部,统管全国教育工作,蔡元培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为第一任教育总长。
当时的教育部,下设三司一厅,即专门司、普通司、社会司和总务厅。
各司设司长,总务厅设厅长,负责各方面的工作。
地方上,教育行政并未统一,各省或为都督府的教育科,或为省公署的教育司总理全省教育事务,各县则仍沿用“劝学所”制,并于每县设视学一人至三人,视察全县教育。
1917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教育厅暂行条例》,各省才开始建立独立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
为了尽快改革旧式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促使各级学校走向正规化,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修正。
其内容包括:从前各项学堂,均改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各府州县小学校,应于3月初4日(阴历壬子年正月16日)一律开学;小学废止读经;各种教科书需符合共和国国民宗旨,清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高等小学以上之体操课,应注重兵式;除高等师范一种外,允许私人举办各级各类学校;废止学校出身奖励制度;提倡社会教育等等。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时数。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一、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1.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2年3月初,临时政府教育部又通令各省:在高等以上学校规定尚未颁布时,各地高等以上学校“应暂照旧章办理”,惟《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共和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宜一律废止。
前清御批等书,也一律禁止。
北京政府成立后,蔡元培继续留任教育总长,教育部依参议院议决之官制进行改组,设立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司。
2.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于9月2日由教育部公布施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它基本反映的是蔡元培的思想。
民国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的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
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3.封建教育的回潮袁世凯为了利用封建文化来配合他的独裁统治,和社会上的封建复古势力相呼应,很快掀起一股恢复封建文化教育的浪潮,采取的措施有:(1)恢复尊孔祀孔,利用孔子的封建文化教育偶像效应。
(2)改定民国元年临时教育会议确定的教育方针,确定“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七项教育宗旨,最终完全推翻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民国初期的教育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
临时政府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的法令与法规,一度让中国教育的诸多领域出现了新气象。
可是,中国的教育从来都无法远离政治。
民初不断变幻的政治形势,使得教育政策与教育方针许多时候沦为各派政治势力争权夺利的工具。
政治的干扰、资金的匮乏,给民国初年的教育带来了重重阻碍。
可祸兮福所倚,政治的纷争,无形中让各方政治势力在社会控制方面有心无力,这又为教育的独立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各种新教育思潮的传播,形形色色的新教育实践活动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一、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界的新气象
1、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于1912年1月9日将清朝的学部更名为教育部,统管全国教育工作,蔡元培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为第一任教育总长。
当时的教育部,下设三司一厅,即专门司、普通司、社会司和总务厅。
各司设司长,总务厅设厅长,负责各方面的工作。
地方上,教育行政并未统一,各省或为都督府的教育科,或为省公署的教育司总理全省教育事务,各县则仍沿用“劝学所”制,并于每县设视学一人至三人,视察全县教育。
1917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教育厅暂行条例》,各省才开始建立独立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
为了尽快改革旧式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促使各级学校走向正规化,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修正。
其内容包括:从前各项学堂,均改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各府州县小学校,应于3月初4日(阴历壬子年正月16日)一律开学;小学废止读经;各种教科书需符合共和国国民宗旨,清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高等小学以上之体操课,应注重兵式;除高等师范一种外,允许私人举办各级各类学校;废止学校出身奖励制度;提倡社会教育等等。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时数。
小学设置修身、国文、地理、算术、体操等科目,高等小学则在此基础上增设外语、图画、手工、裁缝等课程,中学、师范学校在此基础上增设理化、音乐、家政等课程。
①
2月,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
在文章中,蔡元培指出,清末新政时期所确立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已经不能适应中国新的社会形势,“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他明确提出,应该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为新的教育宗旨,“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
②。
他把军国民主义划为体育,实利主义划为智育,公民道德与世界观教育划为德育,美感教育划为美育,在我国教育史上率先提出德、智、体、美四育。
蔡元培的这篇文章,为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1912年4月,临时政府迁到北京后,在教育界进步力量的支持下,蔡元培
①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175页。
②《民立报》,1912年2月8、9、10日。
继续对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7月,蔡元培主持召开临时教育会议,讨论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并于9月2日颁布施行。
新教育宗旨明确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新的教育宗旨,很明显是在蔡元培的五种教育基础上提出的。
所谓的“道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树立起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所谓“实利教育”,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知识技能教育,不仅要学习科学理论,而且要注重生产实践的教育;所谓“军国民教育”,就是后来的军事体育教育,以养成青年学生的健康体魄,有利于保家卫国;所谓“美感教育”,就是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教育,以此提高学生们的思想境界。
1912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学校系统令》,初步确立了一套新的教育体制。
因是年为阴历壬子年,史称壬子学制。
次年,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各类学校规程,进一步完善新学制,综合而成“壬子癸丑学制”。
在新学制下,教育年限为17年或18年,分三段四级,即初等教育(分两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又包括三种不同的教育系统,即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
初等教育作为第一阶段,分为两级:初等小学教育,学习年限为4年,属于义务教育,毕业后可进入高等小学校或乙种实业学校;高等小学教育,学习年限为3年,毕业后可进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
中等教育为第二阶段。
学习年限为4年,毕业后可进入大学、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
高等教育为第三阶段。
学习年限为6至7年,大学本科3年或4年,预科三年;专门学校本科3年毕业(医科4年),预科一年。
除了上述普通教育系统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师范教育分为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相当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
师范学校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分预科和本科。
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中学校、师范学校教师为主,分预科(1年)和本科(3年)。
实业教育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须的知识为主,分甲种和乙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小和中等教育阶段,前者是完全的普通实业教育,后者则实施简易的普通实业教育。
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先后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令》、《专门学校令》和《师范教育令》。
1913年8月颁布了《实业学校令》,对各级学校的教育宗旨、入学资格、年龄、课程和修业年限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要求。
“壬子癸丑学制”,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的新要求及对新式人才的渴望。
这个学制缩短了学生的修业年限3—4年,把女子教育列入学制系统,废除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取消了读经课与忠君尊孔的内容,加强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教育方法基本上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采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初步确立,为此后的教育改革和资产阶级新学制的最后确立奠定了基础。
①
2、教育界的新气象
在民国元年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推动下,民国初期的教育一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气象,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新式学校的数量迅速增长。
民国建立后,各项教育改革措施的公布,①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第314-315页。
激发了人们创办新式学堂的积极性,新式学校的数量迅速增长。
据清末学部和民
①
学生的人数,增长是速度明显加快,教育改革成效显著。
(2)一批新式教科书问世。
教科书作为教育的主要辅助工具,是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民国教育部成立后,首先宣布废除清末学部颁布的教科书,要求新编的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
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规定中、小师范学校教科用的图书,可以自行编辑,但必须经教育部的审定方得使用;教科用图书必须符合部定学科程度及教育宗旨;部审定有效期为5年,发行人必须在有效期届满前5个月呈请重新审定。
此规程颁布后,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在很短的时间内,编辑出版了一些内容精简、文字浅显的教科书,如新中华教科书、实用教科书、新式教科书等等。
这些新式教科书的出版,对宣传民主思想、传播科学知识、推动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
(3)国语运动的发展。
清末,随着经济交往的增加及新式教育的发展,统一语音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客观要求。
当时,以北京话为标志的国语统一运动已经初露端倪。
民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布的有关学制法令中,有“小学四年毕业,为义务教育”的规定。
各省纷纷制订实施义务教育的计划,有的省份开始试办。
为了推进普及义务教育,教育界部分人士再次发起国语运动。
他们鉴于中国传统教学言文分离,文字复杂,不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因而主张改革中国文字,统一中国语言,使学校教学言文一致。
1913年,王璞、吴敬恒等人在北京组织了“读音统一会”,公布了39个读音字母;1916年北京又成立“国语研究会”,作为促进国语运动的总机构。
但是,当时从事国语运动的南北两派,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加上政治势力的干扰,民初的国语运动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
①转引自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上),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