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第十二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

学院:教育学院民国初期的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借鉴摘要:在中国的历史上,1911年是极其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这对20世纪初的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不仅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
而且,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和未来。
在以前的封建统治时代,学校无不以孔子为先祖,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成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学习的课本。
因此,尊孔崇儒成为当时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然而,自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后,一个新的国家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政治制度,则必然会带来教育的革新。
不管是从内容,还是教育方针等都需要进行变化和改革。
而在“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受益最大的当属小学教育,不仅使得小学校数量和在校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在教科书编写、教学方法和改进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
①”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以对旧教育制度和内容的改革息息相关,《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又为中华民国成立后第一个学制-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同时,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又为民国时期小学教育的目标指明了方向。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还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时期,它对于小学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对于现在的我们可以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而促进当代小学教育。
关键字:小学教育、改革、五育、壬子癸丑学制一、对旧教育制度和内容的改革(一)、《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颁布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第一个改造旧教育的法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这是民国成立初期对旧的封建教育的重大改革。
这个《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共14条:“除敦促各地学校在农历新年后如期开学、按原学期计划正常教学外,还规定: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国宗旨,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民间流行的教科书凡内容与形式具有封建性而不符合共和国宗旨者,即予改正;废止小学读经;注重小学手工科;高等小学以上体操科应注重兵式;初等小学算术科目第三学年起应兼课珠算;……废止奖励科举出身,从某级某类学校毕业者即称某级某类学校毕业生。
中国教育史大纲

聊城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育学专业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傅蕴编2011-7-19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四、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参考书:《中国哲学史》(上、下),冯友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沈灌群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989年。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阎国华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中国教育发展史》,喻本伐、熊贤君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中国古代教育史》,毛礼锐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

填空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5、氏族公社末期,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6、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9、孔子认为,要复礼,关键是要克己,即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10、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2、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13、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思路的教育家是孔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教育

第二节民国初期的教育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
临时政府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的法令与法规,一度让中国教育的诸多领域出现了新气象。
可是,中国的教育从来都无法远离政治。
民初不断变幻的政治形势,使得教育政策与教育方针许多时候沦为各派政治势力争权夺利的工具。
政治的干扰、资金的匮乏,给民国初年的教育带来了重重阻碍。
可祸兮福所倚,政治的纷争,无形中让各方政治势力在社会控制方面有心无力,这又为教育的独立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各种新教育思潮的传播,形形色色的新教育实践活动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一、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界的新气象1、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于1912年1月9日将清朝的学部更名为教育部,统管全国教育工作,蔡元培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为第一任教育总长。
当时的教育部,下设三司一厅,即专门司、普通司、社会司和总务厅。
各司设司长,总务厅设厅长,负责各方面的工作。
地方上,教育行政并未统一,各省或为都督府的教育科,或为省公署的教育司总理全省教育事务,各县则仍沿用“劝学所”制,并于每县设视学一人至三人,视察全县教育。
1917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教育厅暂行条例》,各省才开始建立独立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
为了尽快改革旧式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促使各级学校走向正规化,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修正。
其内容包括:从前各项学堂,均改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各府州县小学校,应于3月初4日(阴历壬子年正月16日)一律开学;小学废止读经;各种教科书需符合共和国国民宗旨,清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高等小学以上之体操课,应注重兵式;除高等师范一种外,允许私人举办各级各类学校;废止学校出身奖励制度;提倡社会教育等等。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时数。
中国教育史(下)

中国教育史必备知识点第七章宋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宋朝的教育知识点一:北宋的三次兴学?答:一是“庆历兴学”。
(1)州县立学,应科举这必须达到一定的在学天数,方可参加科举。
(2)改革科举考试,罢贴经与墨义,重策论和经学。
(3)改革太学,推行“苏湖教法”制度。
二是“熙宁、元丰兴学”。
(1)改革太学,创建“三舍法”(2)整顿地方官学。
(3)改革教育内容,新编《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4)设置专门学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等专科学校。
(5)改革科举考试。
三是“崇宁兴学”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2)行三舍法,规定县学生通过考选升入州学,州学生每三年考选一次升入太学。
(3)改革扩充太学,新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舍。
(4)恢复和创立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知识点二:三舍法的名词解释?答: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部分,即三个不同程度的等级。
外舍生成绩优良者可升入内舍;内舍生成绩优良者可升入上舍;上舍生学生卓异者主判直讲荐之中书,得免乡试和省试。
并按规定直接补官。
知识点三:苏湖教法?答:其主要内容为分斋教学,在学校内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义。
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辅修。
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具有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以培养各个职能机构和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以眀体达用,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为目标。
知识点四:北宋六大著名书院?答:湖南的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府书院、江苏的茅山书院。
知识点五:北宋书院教育的特点?答:1、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有当时著名的学者主持,往往成为某一学派的教学和研究基地。
2、书院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来院讲学,交流学术。
3、书院学生可以自由听讲,不受院别限制,书院都会热情接待其他书院到访的师生。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王献玲06年10 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了解学校的产生;(二)本章重点、要点1.理解: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文字的产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那些?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说明:各章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问答题四部分。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可参考教学课件中的每章的自测题。
本指导书每章只列出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答案学员自己整理。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的发展兴衰过程;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称之为“学在官府”;三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西周教育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孔丘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1.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3.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4.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六艺的教育内容是什么?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3.孔子在教育史上有那些贡献?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2.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3.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5.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
第六章_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六章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民国 成立初期
(4)中学分为两个阶段,增加了办学的灵
活性。
(5)注重普及教育,规定以四年为义务教
育年限。
(6)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伸缩
余地。
中国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教育思想
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 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 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3、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 的知识分子 基本观点:一方面提出了工人和农民的工读问 题,同时也支持青年学生的工读互助实验,尤其号 召知识青年到工农中去,初步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 农结合的思想。 4、以胡适、张东荪为代表的观点可称为纯粹的 工读主义 基本观点:把工读单纯看作是解决青年失学问题 的好方法。
二、壬ré n子癸丑学制
民国成立后,由于政体变更,原有的清末 学制(癸卯学制)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1912年教育部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 即壬子学制。至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 一系列法令规程,与壬子学制形成一个完整的 学制系统,合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 1913年学制。(参见教材362页)
2、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在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资产阶 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 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 (民主)政治。 教育实践:1919年北高师师生组织的平民教育 社;1923年朱其慧、陶行知、晏阳初的中华平民教 育促进总会。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一、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1.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2年3月初,临时政府教育部又通令各省:在高等以上学校规定尚未颁布时,各地高等以上学校“应暂照旧章办理”,惟《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共和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宜一律废止。
前清御批等书,也一律禁止。
北京政府成立后,蔡元培继续留任教育总长,教育部依参议院议决之官制进行改组,设立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司。
2.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于9月2日由教育部公布施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它基本反映的是蔡元培的思想。
民国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的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
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3.封建教育的回潮袁世凯为了利用封建文化来配合他的独裁统治,和社会上的封建复古势力相呼应,很快掀起一股恢复封建文化教育的浪潮,采取的措施有:(1)恢复尊孔祀孔,利用孔子的封建文化教育偶像效应。
(2)改定民国元年临时教育会议确定的教育方针,确定“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七项教育宗旨,最终完全推翻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1.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教 育改革 2.掌握民国教育方针
育思想
第一部分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一)发布教育改革令,整肃封建教育 (二)建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部 (三)制订新学制系统,改革旧课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四)制订新的教育方针
1、道德教育:培养适应民主共和制度的公民道 德意识和行为 2、实利教育:学习适应近代生产的知识技能, 既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和发 展的需要 3、军国民教育:体育和军事教育,目的在于养 成健康的身体和自卫的能力 4、美感教育:音乐、图画、手工等艺术教育
二、壬子癸丑学制
(一)学制体系
1、纵向构成:蒙养园、初小、高小、中 学、大学预科、本科、大学院 2、横向构成:除普通教育外,还有师范
教育和实业教育
二、壬子癸丑学制
(二)课程标准
1、废止了癸卯学制中的“读经讲经”课, 突出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
地位,同时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
2、提高唱歌、图画、手工、农业等课程
而且偏重于普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注 意不够,很难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民族 工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 当时的教育界一致要求对现行学制进行改革,建
立一个适合民族资产阶级需要的学制。
二、壬子癸丑学制
(五)意义
1、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2、课程上废除了读经讲经,为“五四” 新文化运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壬子癸丑学制的体系和课程标准促进 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的地位,关注学生情感和美德的教育,注
意课程的应用性、平民化和手脑协调发展
二、壬子癸丑学制
(三)特点
1、缩短了教育年限 2、男女平等的教育权 3、消除教育中的封建等级性、科举名位 思想和复古气息 4、重视师范教育
二、壬子癸丑学制
(四)不足
“壬子癸丑学制”整齐划一有余,而灵活性 不够,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中学修业年限太短,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四)制订新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于1912年2-4月间在《教育杂志》、 《东方杂志》上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 文,对清末教育宗旨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忠 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1912年7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召开了 临时教育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新的教育宗旨 , 于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史称民国元年教育 宗旨或教育方针。
第二部分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一)军国民教育 (二)实利主义教育 (三)公民道德教育 (四)世界观教育
(五)美感教育
二、北大改革实践大学教育思想
(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 学原则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四)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三、教育独立思想
(一)教育经费独立 (二)教育行政独立 (三)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四)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