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发展机遇期
为什么从2000到2020年被称为我国重要的机遇期

为什么从2000到2020年被称为我国重要的机遇期本世纪头20年的机遇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一思想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机遇期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势、观察和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及其走向,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这一时期从世界的局势看,多极化曲折发展,大国之间加强协作,使我们有可能争取到相对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环境;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为我们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乘势而上提供了条件;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广泛利用国外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1世纪头一二十年之所以是我们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先是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基本走向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将为我们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自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出现。
“9.11”事件后,国际关系中出现新矛盾、新问题,对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产生巨大冲击。
但是,总体上看,国际局势的基本走向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
在多极化趋势主导下,国际局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将成为21世纪初期国际局势的基本特点。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与各大国相比较,其经济、科技、军事上的优势突出。
尽管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主导作用,但从目前的现实和近期的发展看,世界仍不是单极的。
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挑战。
在经济上,欧盟的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其经济总量与美国相当,特别是欧元的诞生和逐渐走强,打破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垄断地位。
日本虽然连续10年经济低迷,但是并没有动摇其实体经济基础和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学理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吉林公主岭郭玉侠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实质上是建立在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信心问题。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指的是21世纪头20年。
21世纪刚过去10年,还有10年时间,我国仍然处在这一战略机遇期之内,在逻辑上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过去的10年里,世界发生的变化太大了。
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经过过去这10年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迅速崛起,引人注目。
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效应和舆论:一方面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摩擦不断,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在境外敌对势力策应下发生的西藏、新疆事件也牵扯了我们许多精力。
与此同时,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冲突不断等问题,也在海外不断被放大。
这一切给人们的印象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
另一方面是中国已经从世界的边缘进入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尤其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和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与美国等大国之间有矛盾有摩擦但互利共赢的格局已趋形成,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更为广泛深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双边关系或多边关系更加务实。
特别是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世博会和亚运会等活动,通过抗御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国威大增,民气大升。
这一切表明,尽管我们面前遇到了不少新矛盾新问题,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仍有重大的战略机遇。
经过金融危机冲击与洗礼,世界和平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具有新特点与新内容。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等问题时,明确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

很多年来,“战略机遇期”始终是中国领导层用来推进中国改革发展进程的关键词。
它是对国内外环境和改革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综合性判断。
不过,战略机遇期在不同的阶段应当有不同的内容。
这里最主要的是要回答这一问题:对什么而言是战略机遇?就是说,战略机遇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如果没有这个目标,或者目标界定得不清楚、不确切,那么就会错用或者错失战略机遇。
尽管“战略机遇期”这个概念从中共十六大报告使用后开始流行开来,但这一思维从改革开放早期就存在了。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尽管当时还处于美苏冷战状态,邓小平对国际局势作出了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即和平和发展是世界两大趋势,中国要充分利用这个国际局势,来从事改革开放事业。
没有这样一个判断,很难理解中国能够从改革开放前的外部准备战争、内部搞阶级斗争的局面中挣脱出来,把政府的政策重点转移到改革开放。
可以说,离开了这个判断,就很难理解今天中国所取得的成就。
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来从事国内的改革发展,是当时“战略机遇”的主要内容。
1990年代中国在加快内部经济改革的同时,努力融入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建立了一整套基本市场经济制度,加入了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几乎所有国际经济组织。
这就为中国此后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制度基础。
在新世纪之初,中国正式提出20年“战略机遇期”的概念,同时开始把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社会领域。
不过,尽管各方面的社会改革,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都有所进步,但进步的步伐和社会成员的期待相差甚远,比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
因为社会改革领域缺乏比较大的突破,社会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多。
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当前的国际局势来看,在今后一段时期里,中国不仅必须抓住国际社会所能赋予的战略机遇,而且更应当尽最大的努力来为自己创造战略机遇,把改革发展往前推进。
如果失去这个机遇,在不久的将来,内部改革发展会变得更加困难,而外面的压力则越来越大,造成传统上所说的“内忧外患”的局面。
战略机遇期

3、 积极向上,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3、 战略机遇期的确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认识的有机结合。
战略机遇期需要强烈的发展意愿和敏锐的战略洞察力,有利的内外形势并不能自动形成战略机遇期。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文革”后百废待兴的国内形势,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展示了我党老一代革命家推进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意愿。 4、 战略机遇期的维护和经营需要精心运筹。
1、 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是偶然来的,而是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
(1)、从国际看,冷战结束以后,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形势总体稳定。
(2)、从国内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找到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备,重要战略机遇期便“应运而生”。
从战略高度推进人才战略工程,是实现我军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才建设是各项建设的基础,人才建设搞不好,其它建设都无从谈起。当前,我军人才建设跨越式发展既处于战略机遇期,又面临着严峻挑战。从世界范围来看,新军事变革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各国军队都把人才建设作为提升战斗力、谋求军事优势的关键之举。这些年来,我军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人才队伍现状仍然是制约我军现代化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两个能力不够”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官兵科学文化水平不高,高素质人才数量偏少;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并存,整体效益没有充分发挥;人才建设投入不足,政策机制不够健全等。我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大规模培养人才、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实现人才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才能解决这些“瓶颈”问题,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我军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政治机遇

怎样理解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怎样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何为战略机遇期:“战略机遇期”是指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面临的机遇。
这个机遇期可以反映十年、五十年,也可以上百年。
江泽民正是从21世纪头二十年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大环境出发,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我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因为对中国来说,这是各种难得的历史机遇交汇在一起的重要时期。
从国际环境来看:①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环境处在大变动、大重组之中。
不少国家受其影响或出现增长繁荣,或出现衰退困难,只要善于利用,都有可能成为我国加快发展的条件。
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对我国来说,这有利于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我们吸引利用外资,有利于我们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我们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
③世界经济长周期新高涨正在到来。
由于技术革命的周期性决定了世界经济发展具有周期变动。
因此,依照当前新技术革命蓬勃展开的情况,我国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的前1/4时间里,将会出现一个世界经济长周期的新高涨。
这将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有利的时机。
④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潮流。
尽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国际形势短期内不会出现大的变化,这就完全有可能在客观上继续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从国内环境来看①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已有了相当的积累。
拥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三个执政兴国的强大理论武器。
同时,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
这对在新世纪继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②具备了加快发展的经济条件。
得益于三十来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已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中国历史上错失的三次战略机遇期

中国历史上错失的三次战略机遇期中国历史上曾错失过三次机遇期。
第一次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明朝中叶。
航海家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
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
随后,欧洲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文艺复兴、革命的活跃时期。
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第一次领先于。
第二次战略机遇出现在19世纪末期。
当时的中国和邻国日本已意识到,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必须向西方学习。
但在这次机遇面前,日本成为惟一搭上西方工业革命快车的幸运者,在短短几十年迅速崛起并在与中国的竞争获全胜,后又击败俄罗斯,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
而中国则没有像日本那样一开始就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而是在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下缓慢推进,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次机遇发生在二战后美争霸的冷战时期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时代。
应该说,中国在冷战时期,也较好地利用了美对峙,但只能说利用了一半。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乱上,搞自我封闭,错失了这一重要机遇西方工业文明是超越传统农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模式,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而在近几百年来成为全球和全世界最强势的一种文明模式。
当历史发展到21世纪,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摆在全人类面前,以不断占有新的资源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西方工业文明已经出现发展困境。
全球围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使得中国在客观上没有条件再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而中国所具有的强大的物质基础、悠久的文明传统、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坚实的制度保障,使得中国不可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如果加上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对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模式进行现代性的改造,就一定会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商文明和工业文明相生共长、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即创造出一种超越西方工业文明且适合全人类,特别是适合中国发展的模式。
迎接战略机遇期的变化及挑战

迎接战略机遇期的变化及挑战摘要:21世纪头20年,我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
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
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关键词:战略机遇期发展迎接挑战一、战略机遇期的提出所谓“战略机遇期”,通常是指由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够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契机,并对其国际地位、历史轨迹等产生长远和深刻影响的特定历史时期。
从世界历史来看,一些国家正是站在战略高度,抓住发展机遇,成就了大国地位,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政治和经济版图。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中央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一个科学判断。
十六大报告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对于中国来说,这个“战略机遇期”是各种难得的历史机遇交汇在一起的重要时期。
而对于我们党来言,“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时间指的是21世纪头20年。
按照这样的认识,21世纪刚过去12年,还有8年时间,我国仍然处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之内,在逻辑上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在过去的12年里,世界发生的变化太大了。
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这是制定今后的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而如何在新的环境形势下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显得尤为重要!二、战略机遇期的发展及重新理解经过过去12年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迅速崛起,引人注目。
这样就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效应和舆论。
一方面,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磨擦不断,中国周边问题接踵而至。
为何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何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引论——《中共十六大报告》节选: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认为可以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个角度分析。
国际环境:一是世界越来越向多极化发展。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暂时呈现一种“一超多强”的局面。
欧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日本在经济势力膨胀后也开始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
而中国作为不断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第三世界国家也在发展壮大。
多极化的加强改变了少数国家主宰世界的历史格局,使更多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了发言权,而非“霸权主义”横行。
同时多极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持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样的环境给很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这当然包括中国。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一直致力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互惠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解决国与国争端的基本准则,也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精神。
在结束了上个世纪的动乱后,多数国家都希望能拥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恢复发展经济。
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以这样积极的形象出现,势必能在国际舞台上以大国姿态出现,为今后的有好合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看世界,人类即将迈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看中国,“十一五”发展精彩收官,“十二五”发展昂首启程。
一个矛盾交织的时代已经开启——看世界,美日的“量化宽松政策”,正把本已泛滥的全球流动性搅得“翻江倒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欧债难题,使本不明朗的世界经济复苏又蒙上一层阴影。
看中国,CPI上涨连创新高,保增长、调结构、管通胀难度加大。
世界形势发生新变化,中国发展面临新课题。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后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机遇改变中国,机遇改变你我:新世纪头十年的发展成就昭示,找准历史方位、抓住战略机遇,是掌握主动、赢得优势、拥有未来的关键这是应对多个世界级难题考验的十年:非典、地震、国际金融危机……这是实现几代中国人梦想的十年:建三峡大坝、修青藏铁路、办奥运盛会、行走太空……机遇十分宝贵,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
一个个巨变的背后,是沉着应对一个个挑战,抢抓和把握一个个机遇。
2.机遇,必须善于认识和发现:新时代带来新变化,新变化孕育新机遇。
在分析中研判,中国“战略机遇期”不但能延续,还能成为科学发展的“黄金期”环顾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国际主流,国际社会强化合作、共促发展的意愿在增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上升;国际科技与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许多国家发展模式正在转型;国际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深刻调整,构建公平、公正、有序和包容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趋势。
机遇十分宝贵,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
把握机遇,首要在于发现机遇、认识机遇。
——国际国内的整体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依然可以集中精力谋发展的机遇期;——世界范围产业新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为我们提供了结构调整的机遇期;——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为我们提供了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机遇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共享发展成果的机遇期;——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的机遇期;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未来的战略机遇期不但能延续,还将成为战略机遇期中的“黄金期”。
3.机遇,有时也需在挑战中转化:从来就不存在“一帆风顺”“吃现成饭”的机遇。
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与挑战,催促着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步历史经验表明,机遇常常是由成功应对一系列挑战、实现对挑战的转化而来。
在发展道路上,机遇总会伴随挑战,挑战往往蕴含机遇。
关键在于如何应对。
全球范围的资源匮乏和环境制约,使得中国在客观上没有条件再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对我们而言,这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环顾世界,一场以低碳、环保为特点的全球绿色“竞赛”如火如荼。
谁在这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谁就能赢得发展的新优势。
对我们而言,这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国内外诸多挑战、利用好战略机遇期的唯一路径,最为关键的是要在五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郑必坚认为。
——要从需求、产业、城乡区域、要素投入等方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新突破;——要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上取得新的突破,增强竞争力,抢占制高点;——要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让全体百姓更好享受发展成果;——要在“两型”社会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破解资源环境“瓶颈”;——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下猛药”,推进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机遇十分宝贵,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
“如果我们抓住机遇把经济发展方式转过来了,中国的发展就会有更大的实力、更高的素质、更广的空间。
”李君如说。
4.机遇,在交融中共享:中国和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战略机遇期不仅是中国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和世界的“合作分享期”机遇十分宝贵,机遇来之不易,机遇稍纵即逝。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新的十年,面对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应该百倍珍惜,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82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将近33%,综合国力居全球之首。
但在“闭关锁国”的决策下,错失了世界工业化浪潮的机遇,迅速走向衰落。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即将走来。
站在新起点上的13亿中国人,应该紧紧抓住难得历史机遇,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曾错失3次机遇:战略机遇期不容错失的关键发展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无论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技革命,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都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这些整个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一些国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走到了前列,另一些国家却陷入被动、落后的局面。
无论从我国发展历程看,还是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历程看,能不能抓住机遇,推进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现实:把握“改革”和“开放”中国应当重新认识500年西方工业文明的历史地位,重新认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作用,进而探索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前提下,走以中华文明为本的超越西方工业文明之路。
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拐点,预示着500年来东西方文明此消彼长的一个关键阶段正在到来。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战略机遇期”,其基本内涵包括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
国际方面,主要包括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反恐和文明的冲突、中国的国际形象等方面的内容;国内方面,主要包括中国的客观状况、发展战略、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紧紧抓住逐步形成的全球性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但是,面对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内涵在21世纪初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应当重新认识500年西方工业文明的历史地位,并重新认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作用,进而探索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前提下,走以中华文明为本的超越西方工业文明之路。
西方工业文明是超越传统农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模式,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而在近几百年来成为全球和全世界最强势的一种文明模式。
当历史发展到21世纪,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摆在全人类面前,以不断占有新的资源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西方工业文明已经出现发展困境。
全球范围的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使得中国在客观上没有条件再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而中国所具有的强大的物质基础、悠久的文明传统、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坚实的制度保障,使得中国不可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如果加上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对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模式进行现代性的改造,就一定会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商文明和工业文明相生共长、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即创造出一种超越西方工业文明且适合全人类,特别是适合中国发展的模式。
未来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当前面临的是十大机遇:机遇一:未来十年和平发展仍将是主旋律,世界大战很难打起来。
未来十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冲突的可能性降低。
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美国,对大国关系的走向影响很大,但不少专家分析,美国现有的实力已不足以支撑它目前在全球铺开的摊子,未来十年美国对中国在经济上的需求会持续增长,由此中美之间会形成一种“和则两利、斗则两败”的局面。
尽管中国的崛起对西方国家尤其美国是很大的刺激,并且导致了它的敏感心理,但是美国现在也在逐渐接受中国崛起这一事实。
而和一个敏感的美国打交道,中国须谨慎,不要刺激它。
如果能把中美关系大局稳定下来,那就是我们的战略机遇期,十年完全没问题。
机遇二:财富东移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利好中国2009年9月25日,二十国集团(G20)匹兹堡峰会闭幕,今后G20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首要论坛”。
美联社在当时的报道中就感慨说,G20现在已取代了由主要发达国家组成的八国集团(G8),这一历史性转变承认了中国、巴西和印度与日俱增的影响力。
这体现了世界财富东移后的国际格局变化。
新兴经济体第一次走到了世界经济金融决策会议的前台。
在这个格局变化中,由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组成的“金砖四国”尤其抢眼。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在后危机时代,最大的潮流,无疑就是世界财富的东移:新兴经济体整体性崛起。
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而且,这种崛起的态势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中断。
机遇三:“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自顾不暇美国房贷危机刚刚缓解,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最近略有起色,日本经济增长乏力,又遭9级强地震冲击。
在今日欧洲,债务危机阴霾依然笼罩;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的反恐战争仍在艰难中继续;在中东和北非,突然间的政权更迭让欧美和以色列焦虑难安……在许多专家看来,在“后危机时代”,从政治到经济、军事的多重挑战,使得西方国家自顾不暇,这无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战略机遇期。
具体来说,要在大局上坚持韬光养晦,即不打大旗,少说多做;如果抓住抓好机遇,将会有以下诸多变化:拥有真正的大国地位,使全体国民为做中国人而自豪;促使国民素质大大提高;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有根本上的改变,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对内对外都有一套让人信服的“中国模式”理论哲学体系,让人从心里敬慕中国。
但如果不主动坚决地抓住这一战略机遇,中国可能失去立于强国之林的最佳时机,也可能出现国内经济停滞,政治腐败,民众抱怨民族分裂的最坏情况。
机遇四:经济转型规模庞大,国内市场傲视全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全球经济的大萧条还将持续5到10年,西方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而中国巨大的需求市场,将成为帮助本国和世界经济走出低迷的关键。
经济转型,“弯道超车”的机遇。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再出发,有一个其他许多国家没有的战略机遇,那就是经济转型将打造出一个“橄榄型”的社会,激活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
13亿人的大市场,日本敬而畏之,欧洲望而兴叹,美国也很难比拟。
正是依靠着这个大市场,中国成功渡过70年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是要依靠这个法宝,中国将在下一个十年的战略机遇期更上层楼。
但从目前国富民穷的情况来看,要激活这个大市场,中国就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将目前出口和投资驱动型的社会改变为消费型的社会。
经济转型是一个痛苦和艰难的过程,肯定会有一些阶层的利益受损。
但要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成就中国的新盛世,就必须加快改革,构建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中坚力量的“橄榄型”社会。
机遇五:贸易多赢各国互搭全球化顺风车2010年11月,彭博社的一份调查显示,相比于发达国家,投资者更关注中国、巴西和印度等新兴市场,觉得这些市场存在机会,并且愿意为此承担更多风险。
这份对全球1030名投资者、分析师以及交易员进行的调查显示,对于哪个国家会提供最佳投资机会,超过三成受访者认为,中国在未来一年将提供最佳投资机会,而巴西和印度也得到三成左右的支持者,排名紧随中国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