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15、古诗三首(1)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_1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_1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必须牢牢掌握文章的知识点,下面我带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我会写组词涯:y(天涯、生涯、天涯海角)莺:yīng(黄莺、夜莺、莺歌燕舞)二、多音字曲:qū(曲折)qǔ(歌曲)簸:bǒ (簸一簸)b (簸箕)三、理解诗意1.浪淘沙(其一)诗意:弯弯曲曲的黄河中裹挟的无数砂砾,随同滔滔河水流经万里。

经受了浪涛冲洗和狂风簸荡,从天边一直来到这里。

如今好像又要直直地飞上高空,飞向浩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2.江南春辽阔的江南,到处是各种鸟儿婉转啼鸣,到处是绿树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村寨城郭,酒旗迎风招展。

南朝遗留下来的,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地矗立在风烟云雨中,朦朦胧胧的,若隐若现。

3.书湖阴先生壁诗意:茅草房的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四、问题归纳1."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怎样情怀?诗句采用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描绘了一幅朦胧迷离的画面。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8课 古诗三首(第1课时)
1、会写“涯、莺”等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 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小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浪淘 沙》《望洞庭》等。
多音字 曲簸
主题概括
《浪淘沙》(其一)描写了黄河波澜壮阔的美丽景色, 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
我知道
不同点 代表性的景物 写法 主题
《浪淘沙》(其一) 《江南春》 黄河 夸张和用典 抒发豪迈气概
《书湖阴先生壁》

寒食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寒食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我会写
ɡōnɡ
宫 上下 结构
hóu
侯 左右 结构
易写错
hóu hòu
侯 王侯
公侯
候丨
时候 等候
词语解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 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诗意: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 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 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课堂演练 一、诗意再现,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 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 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 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 名。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 建诗》《王司马集》等。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 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 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qī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读一读诗的前两句,圈画出诗 中描写的景物。
作者看到的 听到的 作者感受到的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 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体会织
迢迢牵牛星
女的愁闷、 悲伤,抓住 叠词读出诗 歌的韵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6年级古诗三首上册

6年级古诗三首上册

6年级古诗三首上册1.宿建徳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字词解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②移:划动,移动。

③泊:停船靠岸。

④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⑤客:指诗人自己。

⑥旷:空阔远大⑦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⑧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

诗词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课文主题《宿建德江》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全诗的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精彩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然第二句中写到了“愁”,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

可见,这首诗在选材和使用表现手法上都十分有特色。

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全诗虽只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描写得淋漓尽致。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sh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字词解释: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②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1)课件(19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1)课件(19页)

数学广角 2课时 第十五周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 受古代 数学问 题的趣 味性。 2.尝试 用不同
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 学生体 会代数 方法的 一般性 。3.在 解决问 题的过 程中培 养学生 的逻辑 推理能 力。重 点:注 重体现 解决“ 鸡兔同 笼”问 题的不 同思路 和方法 。第八 单元 总复习4解诗题来自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指宋神宗熙宁五年
宋 苏轼
(1072)六月二十七日。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望湖楼上喝酒, 写下五首绝句。
1.常用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 )统计图、( )统计图。2.要反映某食品各种营养 成分的 含量, 最好选 用( )统计图。 3.下图是六(1)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 调查情 况统计 图,根 据统计 图回答 问题:( 1)喜 欢《快 乐大本 营》的 学生人 数占总 人数的( )%。 (2) 如果全 班有60 人,那 么喜欢 《我是 歌手》 的同学 有( )人,喜 欢《我 是歌手 》的学 生人数 比喜欢 《大风 车》的 人数少( )人 。 4.一个面积是120 m2的花坛里种了三种花,各种花的面积 如下图 。(1 )上图 是一幅( )统计图。(2)菊花的种植面积占花 坛面积 的( )%。(3)玫瑰花的种植面积是( )m2。(4)菊花与玫 瑰花种植面积的比是( )
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重点: 提高学 生综合 运用知 识解决 实际问 题的能 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书写古诗。 (重点) 3.理解诗意,体会意境。(难点)
5.一本书,每天看它的 ,( )天可以看完。6.甲数的 与乙数的 相等。如果甲数是48,则乙数是( 分成3份,每份就是 的 ,也就是 × 。(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就等于 乘这个 数的倒 数。( 数。( )5.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六年级语文的古诗三首,那可真是太精彩啦!就说吧,“九曲黄河
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这气势,多豪迈啊!就好像一条巨龙在天
地间翻腾,你能想象那种波澜壮阔的画面吗?
再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哇塞,这简直是一幅
绝美的江南画卷在眼前展开呀!难道不像我们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吗?
还有,“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那种清幽整洁的感觉,是不是让你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世外桃源?
这三首古诗,不就像是三把钥匙,打开了不同的美妙世界的大门吗?它们有的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有的让我们领略到江南的秀丽,有的让我们体会到田园的宁静。

我觉得啊,这三首古诗真的是太宝贵啦,它们就像璀璨的明珠,在
六年级的语文课本里闪闪发光,让我们沉浸在古诗的魅力中无法自拔!。

古诗三首之《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古诗三首之《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古诗三首之《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写生字“涯”,理解本诗中“曲”“簸”等关键字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种形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理解诗歌,掌握方法,能结合注释或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适度拓展,领略诗歌的磅礴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体会刘禹锡诗词的特点。

教学策略:1、生字教学本课要求会写的 2 个生字,可结合文中注释理解识字。

书写时,注意“簸”是上下结构;教学“涯”的书写时,强调右边外部是“厂”,不要多加一点。

2、阅读理解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想象,以丰富学生对诗中美景的感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1、预习单(1)结合注释理解“簸”字,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

(2)查找黄河的相关资料。

(3)查找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

1、同学们,你学过的写景的古诗词有哪些?能给大家背一背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浪淘沙)《浪淘沙》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黄河)《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首。

浪淘沙,是唐代的曲名。

3、播放“黄河”的相关视频:呈现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

(1)现在你能尝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描述视觉、听觉、想象、感觉……中的黄河吗?(波澜壮阔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惊涛骇浪、胆战心惊……)(2)拓展延伸:同学们,黄河以它雄浑奔放,壮阔豪迈的气势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很多文人墨客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写下了许多名句。

你读过哪些?(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古诗三首
2
1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

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

“将欲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

“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
理解第3句。

“千尺”是虚指,极言潭水之探,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

“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干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

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
③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宇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

“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甸。

“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

“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老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持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
③背诵这首恃。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1、2、4(1)(2)、5(1)(2)(4)。

(2)背谓这两句诗,并准备默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