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书下注释整理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文言文字词解释docx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文言文字词解释docx版

《伤仲永》(王安石)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版)。

伤,哀伤,叹惜。

【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世隶耕】世代耕田伟业。

隶,属于【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异焉】对此(感到)诧异【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自为其名】自己提上自己的名字【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文理】文采和道理【邑人】同县的人【稍稍】渐渐【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

【扳】通“攀”,牵,引。

【环谒】四处拜访【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称】相当【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

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

众人,常人。

矣,语气词。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

受,承受。

【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彼其】他。

【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四部丛书》本)卷二五。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唧唧】织布机的声音。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惟】只【何所思】想什么。

【忆】思念【军贴】军中的文告【可汗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

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军书,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为,为此。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旦】早晨【溅溅】水流声【黑山】和下文的燕山,都是当时北方的的山名【胡骑】胡人的战马。

初一语文下册1到6单元文言文注释

初一语文下册1到6单元文言文注释

初一语文下册1到6单元的文言文注释在初一语文下册的1到6单元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古代文言文,这些文言文承载着我国古代的文化智慧和历史记载,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文言文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对初一语文下册1到6单元的文言文进行注释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古代文言文的内涵和用法。

1. 《论语》中的“子曰”在《论语》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子曰”这样的开头,这是指孔子的言论。

这些言论包含着孔子对于人生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的思考和建议,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言论对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应该以周而不比的态度处世,而小人则相反,这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 《史记》中的天官在《史记》中,有关天官的记载,揭示了古代帝王对于天文历法的重视和探索。

天官是负责观测天象和编撰历法的官吏,他们的工作对于掌握季节变化、预测自然灾害等都有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史记中的有关天官的记载,可以了解古代我国人对于天文学和历法的认识和研究,进而理解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3. 《诗经》中的国风《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描绘了古代各国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景象,学生通过阅读国风,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真挚情感和生活状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这句诗描绘了两个相爱的人分离的情景,歌颂了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这种情感在今天依然具有感染力和启示作用。

总结回顾:通过对初一语文下册1到6单元的文言文进行注释和解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智慧。

《论语》中的孔子言论,《史记》中的天官记载,以及《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古代我国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文言文,我们能够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非常推崇古代文言文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这些文言文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表达,更是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体现。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能够接触到古代先贤的思想和见解,汲取其中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成长和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注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注释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古诗词及⽂⾔⽂注释⽵⾥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弹琴复长啸。

深林⼈不知,明⽉来相照。

译⽂独⾃闲坐在幽静⽵林,⼀边弹琴⼀边⾼歌长啸。

深深的⼭林中⽆⼈知晓?只有⼀轮明⽉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馆:辋川别墅胜景之⼀,房屋周围有⽵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林。

啸(xiào):嘬⼝发出长⽽清脆的声⾳,类似于打⼝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相伴,唯有明⽉似解⼈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呼,这⾥指吟咏、歌唱。

古代⼀些超逸之⼠常⽤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称吹⼝哨为啸。

创作背景这⾸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活。

诗⼈是在意兴清幽、⼼灵澄净的状态下与⽵林、明⽉本⾝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命笔成篇的。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西运城)⼈,祖籍⼭西祁县,唐朝诗⼈,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重要诗作有《相思》《⼭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

佛教有⼀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春夜洛城闻笛唐代:李⽩谁家⽟笛暗飞声,散⼊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人教初一全册 文言文 课下注解

人教初一全册 文言文 课下注解

伤仲永1.选自作者字,号。

(朝代) 、、。

2.伤:3.世隶耕:隶:4.未尝.:5.书具:6.异焉:异:7.旁近:8.与.之:9.自为其名:10.收族:收:11.意:12.一.乡秀才:13.自是:14.立就:15.文理:16.邑人:17.奇.之:18.稍稍:19.宾客其父:宾客:20.或:21.乞:22.利其然:利:23.月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扳:环谒:24.先人:25.不能称.前时之闻:26.还自.扬州:27.复:28.问焉.:29.泯然众人矣:泯然:众人:矣:30.王子:31.通悟:32.受之天:受:33.贤于材人:贤:材人:34.卒之为众人:35.受于人:36.不至:37.彼其:38.固.众人:39.得为众人而已耶?童趣1.选自。

作者,字。

代家。

2.余:3.童稚:稚:4.秋毫:毫:5.物外:6.张目对.日:7.私拟作。

私:拟作:拟:8.昂首:9.项:10.强:11.心之所向.:12.素帐:素:13.徐:14.唳:15.果如:16.怡然自得:怡然:17.壑:18.神游:19.兴:20.盖:21.尽为所吞。

尽:为:22.方;23.鞭:24.驱:孙权劝学1.选自。

本文是的一部 (体裁),记载了从到 1362年间的历史,司马光,字:2.卿:3.当涂:4.辞:5.务:6.孤:7.治经:8.博士:9.邪:10.涉猎:11.见往事耳:见:往事:耳:12.乃:13.及:14.过:15.才略:16.非复:17.更:18.刮目相待:刮目:19.大兄:20.见事:21.士别三日.士: 三: 22.孰.若孤:孰若:23.吴下阿蒙:口技1.选自,是代编选的。

作者2.善.口技者:3.会:4.大宴:5.厅事:6.施:7.屏障:8.括尺:9.团坐:10.少顷:11.但闻:但:12.满坐寂然:坐:13.惊觉欠伸。

惊觉:欠伸:14.呓语:15.既而:16.抚儿乳。

抚:乳:17.儿含乳.啼:18.拍而呜之:19.絮絮:20.当是.时:21.夫叱.大儿:23.一时:24.众妙毕备:毕:25.侧目:26.默叹:27.未几:28.齁:29.微.闻:30.作作索索:31.倾侧:32.意少舒:少:舒:33.稍稍:34.俄而:35.中间:36.力拉崩倒:力拉:37.曳屋许许声:曳:许许:38.凡所应有,无所不有:39.虽.人有百口:40.不能指其一端:一端:41.名:42.于是:43.奋袖出臂:奋:44.股:45战战:46.几.欲失走:47.而已:山市1.选自。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书下注释和默写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书下注释和默写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书下注释和默写内容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逢入京使》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课下注释: 1.隶:属于;2.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3.未尝:不曾;4.求:要求5.异:对……感到诧异6.借旁近:向邻居借;7.与:给;8.书:写;9.为:题写;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主旨;11.观:看;12.自是:从此;13.是:这、此;14.就:完成;15.者:......的地方;16.稍稍:渐渐;17.或:有人;18.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19.邑人:同县的人;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22.扳:通“攀”,牵,引;23.环谒:四处拜访;24.使:让;25.从:跟从;26.称:相当;27闻:名声28.泯然:完全消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注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注释

竹里馆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春夜洛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文译文及字词句注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文译文及字词句注释

《伤仲永》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为诗取了题目。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可是,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那样天生聪明,像这样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编辑本段注释句解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在诗(后)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旨。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感到惊奇,纷纷把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两则1.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朝代) __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

2.解释加点字词:寒雪日内集..雪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俄而..:________________ 与儿女讲论文义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日中太丘舍去..:________________ 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 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3.句子翻译: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撒盐家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太丘舍去,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内容:《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和称谓有什么不同?5.主旨归纳:《咏雪》: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通过元方的故事,表现出了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从从另一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论语》十二章1.文学常识:①《论语》是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是记录___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②孔子,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时鲁国陬邑人。

③朱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2.解释加点字词:不亦说.乎:___________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_________;_________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 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 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3.长句翻译: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内容: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①孔子在学习方法上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子在学习态度上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本文中归纳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旨归纳: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贞操的思想品德。

《虽有嘉肴》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礼记》又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相传为西汉____________编撰。

2.解释加点字词: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_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________;_______知因,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______ 教学想长.也:________________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3.句子翻译:①教学相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学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此之谓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内容:用原文语句回答本文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旨归纳: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河中石兽》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字晓岚,_____代________家。

2.解释加点字词:二石兽并.沉焉:______________阅.十余岁:______________求.石兽于水中:______________ 竟.不可得:______________ 凡.河中失石:______________ 如.其言:______________是.非木杮:______________ 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_____转转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 据理臆断3.句子翻译:求石兽于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尔辈不能究物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众服为确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内容: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5.主旨归纳:本文用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几种不同的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的特殊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也告诉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寓言四则》1.文学常识:①《智子疑邻》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家。

②《塞翁失马》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淮南子》又名_____________,西汉时期淮南王_________等编著。

2.解释加点字词:暮.而果.大亡.其财:_________________ 马无故亡.而入胡:___________ 人皆吊.之:___________此.何遽..不为福乎:___________ 居.数月:___________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___________死者十九..:___________ 家富.良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邻人之父亦云3.句子翻译:引弦而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主题归纳《智子疑邻》通过智“子”疑“邻”的叙述,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偏见往往使人理智混乱,看不清事实。

《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不要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好与坏、福与祸、得与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一)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远的地方。

恃:凭借。

②明年:第二年。

③顾:表示转折,可译为难道,反而。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8分)①贫者语.于富者曰: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_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事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