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堂实录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堂实录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堂实录(字数:1600字)【时段一】自我介绍和交流(10分钟)教师:同学们,早上好!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今天是我们的第一堂语文课。
首先,我想先了解一下大家,可以谁先自我介绍一下?学生A:老师好!我是学生A,我喜欢读书和写字。
教师:很高兴认识你,学生A。
请问你觉得语文学习重要吗?学生A:是的,我觉得语文学习能帮助我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师:非常好!请其他同学也轮流自我介绍一下。
【时段二】课前导入(15分钟)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石头和河》这篇课文。
你们还记得课文的内容吗?学生B:老师,我记得,是关于小石头在河里的故事。
教师:非常棒!那么请你试着简单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让其他同学也回忆一下。
学生B:那天,小石头跟着河水一起流,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
教师:不错,学生B,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很到位。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上节课有关联,大家要做好思想准备。
【时段三】课文阅读与分析(20分钟)教师:现在,请你们打开课本,一起读一读《小石头和河》这篇课文。
读完后,谁能告诉我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学生C:老师,我认为这篇课文的主题是探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非常好!学生C,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非常深刻。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看看课文的开头段落,找出描写自然景物的语句。
学生D:老师,第一段里有一句话是“水流得很快,可是小石头却很安静。
”教师:学生D,你很敏锐地找出了描写自然景物的语句。
这些描写使我们感受到河流的浩渺和小石头的安静。
【时段四】情感体验与拓展(25分钟)教师: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你们有没有触动内心的情感?请你们和同桌分享一下。
学生E:我觉得小石头的坚持和勇气很让人感动,它不停地游向前方,不怕因为尝试而失败。
教师:非常棒!学生E,你的观察非常独到。
小石头的勇气和毅力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教师:接下来,我给大家出一个小练习。
请你们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坚持不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窃书记》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窃书记》教学实录一、引言本文档是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实录的记录。
教学实录基于《窃书记》这篇教材内容进行。
下面将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窃书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课前热身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选择了以下活动作为课前热身:- 让学生观看与《窃书记》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发他们对故事情节的好奇心。
- 给学生展示与小说相关的道具,如书本、贼偷书的工具等,让学生猜测与故事有关的线索。
2. 阅读教学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上。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遍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情节和人物。
- 第二遍阅读: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重点解析生字词和难句。
- 第三遍阅读:学生分组朗读课文,重点表现人物情感和语调。
3. 听说训练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问题回答:老师提问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人物,通过对话方式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4. 写作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设计了以下写作训练:-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窃书记》中出现的矛盾,或谈谈他们对主人公的看法。
- 个人写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我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表现情况。
- 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 作业评价:评阅学生的写作训练作业,以了解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写作水平。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我发现学生对《窃书记》这篇课文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现出良好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他们不仅对故事情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培养了友谊和合作精神。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

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去看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曾经是一座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圆之圆”。
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板书:圆明园看到题目,你想知道写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园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它是怎样毁灭的?是谁?为什么要毁灭它?)我们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来一起寻求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
2、指名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课件展示每个生字的读音、笔顺、部首、组词等内容。
3、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学生的读音。
多次练读。
4、同学们,大家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再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
想想文中主要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
5、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昔日的辉煌,第五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的残遭毁灭的经过。
三、学习课文,小组交流:1、默读课文,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不懂的地方也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感悟。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理解“不可估量”。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书上一句话介绍圆明园。
预设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预设: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
引人注目名震中外尽人皆知路人皆知闻名遐迩家喻户晓举世瞩目.天下瞩目.全世瞩目.闻名天下.名扬天下.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出示课件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部编版人教版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课堂实录

《慈母情深》课堂实录【课前交流】老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谈谈这个话题,“母亲”。
看到这两个字,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对我的爱是无限的。
学生:母爱给人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学生:母爱是伟大的。
学生:母爱是无处不在的。
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老师:这节课,老师跟同学们上的也是关于母亲的爱。
(板书课题)【课堂实录】一、直接入题老师:咱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学生:慈母情深。
老师:读得不错,但我想请同学再深情得读读这四个字。
(再读)老师:读了这四个字,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情表现在哪里?学生:他们的情表现在哪里?学生:慈母对他孩子的情有多深?老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学会了所教学的读书方法。
首先要思考为什么,质疑。
那么这么多问题,咱们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感知老师:把字读准,读通顺,你也可以想想刚才自己的疑惑。
(学生自由读。
)老师:请我们班的读书能手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逐段读。
)老师:真的是读书能手。
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讲我作者很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他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向母亲要钱。
第一次他觉得母亲很劳累,买了水果罐头,母亲数落了他一顿,又给他钱买书。
老师:我们可以再简短一点,就是母亲──给我钱去买书。
就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却包含了母亲的深情。
三、体会家境贫困老师:请同学再读读1~4段,想想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作者真的很喜欢《青年近卫军》。
老师:是吗?是从哪感受到的?学生:因为他每天想这本书都失魂落魄的老师:什么样叫失魂落魄?你们失魂落魄过吗?学生:没有?老师:见过别人失魂落魄过吗?那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心不在焉。
老师:对,心里老想着其他的事,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学生:走路的时候没有劲。
老师:还读出了什么?学生:作者家很穷。
他没要过母亲这么多钱。
而且把录音机都卖了。
老师:是呀,当时作者家里有兄妹五个人,父亲去大西北工作了,为了养活家里,母亲要到一个厂里做临时工,每个月工资只有27块,为了省钱,母亲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篇一: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珍珠鸟》课堂实录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珍珠鸟》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为《珍珠鸟》全文,重点体会以下两点:1.理解体会课文描写动物细腻人微、语言运用准确传神的写作特点。
2.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导入师:1、同学们,请静静地聆听!(播放清脆的鸟鸣声)课件出示珍珠鸟的图画。
师:2、这是一只小珍珠鸟,你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它的样子吗?生:美丽\漂亮……师: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文章中哪些段落最令你心动?请把它朗读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他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出示文中插图(珍珠鸟趴在作者肩膀上)师:2、同学们,看着这幅画,你想给它起个什么名字??生:甜蜜的梦、信赖、爱、依偎、温暖相伴……师:3、那么“我”从和鸟儿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课件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一)整体感知,逐步理解信赖师:1、喜爱珍珠鸟吗?它是一种胆子特别大的鸟吗?师板书:胆小师:2、那么,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大胆起来的呢?说说在“我”的努力下,“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
(转载自: 教师联盟网: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生:起先……渐渐地……后来……3、研读探究师:文中哪儿重点写的?请自读第四节,小组合作讨论,⑵如何让小鸟产生信赖?用“~~~~~~”画出描写我行为的句子。
⑵信赖使小鸟产生了什么变化?用“——”画出描写雏儿活动的句子。
生回答4、指名汇报交流:师:⑴起先怎么样?读,悟,读生:……⑵渐渐地呢?读,悟,竟然什么意思?我会有什么反应?生:……⑶后来?读,悟,感觉?怎样交流?啄,好像在说什么?抚呢?再啄?生:……5、连起来说,加进想象更好。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落花生》课堂实录

《落花生》课堂实录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看。
(出示谜语,师读: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子自安家。
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师:请猜一种植物。
请你来。
生:是花生。
师:对,就是花生。
其实,花生又名落花生,因为陆地上的植物,几乎都在地上开花,地上结果,而花生却是在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地下结果的作物,所以人们叫它落花生。
(同时出示图片展示,图文结合)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花生有关,题目是?生:落花生。
师:请同学看老师板书,“落”字注意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了。
本文的作者是?生:许地山。
(老师板书:2、落花生许地山)师:我们再把课题齐读一遍,起。
学生齐读:2、落花生。
师: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老师想先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请看生词。
请两位同学读读。
老师提问了两位学生读生词。
师: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充分,读音都很准确,两个同学都注意到“榴”字单读是读第二声,组词“石榴”是读轻声。
再请一组同学开小火车读。
老师抽取了一个小组开火车读生词。
师:读得很准确。
下面我们全班齐读,一个读两遍。
学生齐读生词。
师:读音没问题,那一起来看字形。
老师提醒大家两个字“茅”上下结构,下面是一个矛盾的矛,不要写成给予的予;“榴”当“木”字作为偏旁的时候,捺要写成点。
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一个写两个。
注意写字的姿势:一尺一寸一拳。
头正腰直腿放平。
学生在书本生字条旁将“茅”和“榴”字一个写两个。
老师巡堂,并对个别学生进行姿势的纠正和点评。
师:写得真认真。
生字过关,我们马上进入到课文的学习。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请用小标题形式概括)二、读悟结合,品味文本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大家今天的学习状态可真不错。
请问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呢?生:课文围绕着落花生一共写了4件事,分别是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横格书写方法指导》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横格书写方
法指导》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横格书写方法指导课堂实录
一、知识介绍,导入课题
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横格书写作品,指出了两种横格书写的方法,一种是以格子的下线为基准,字的高度控制在格高的三分之二;另一种是写在两线的中间,但不能太满。
今天,我们要研究横格书写的第一种。
二、了解要领,总结方法
1.观察横格书写作品。
老师出示了“天长地久依依不舍”的横格书写作品,让学生从字的占格、大小、距离等方面思考,提出了字大小要适宜,字距要恰当,不顶天立地的要求。
2.结合信纸的布局,了解横格书写的基本要领
老师总结了横格书写的要领,包括起笔一定要注意,不能顶天就开始;字的大小要适宜,忽大忽小不整齐;字间距离要恰当,不能稀拉或挨挤(约占字的三分之一)。
3.总结“首字定位二字定距”的横格书写方法
通过分析,学生总结出了横格书写的方法“首字定位二字定距”。
4.试书写成语,提醒学生正确的书写惯
老师提醒学生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并让学生试着书写成语,纠正不正确的书写惯。
5.评价(自评)
学生根据横格书写要领和方法,自评自己的书写有哪些不足。
6.小结
老师鼓励学生找到不足并改正,下次书写时要注意这几个问题。
三、练书写,巩固方法
1.练
老师让学生练书写三个成语,巩固横格书写的方法和要领。
2024年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课堂教学实录

师:这一切的一切,汇成了四个字——“慈母情深”,孩子们,这就是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伟大,我的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哪里是攥着钱,分明是攥着母亲的(爱、希望、心血、汗水、生命、情)。攥者母亲的博大情深。
我会在心里一遍一遍对母亲说:……(请大家把想说的写下来,可以是懂事、决心、自责、忏悔……)
2024年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课堂教学实录1
教学环节一:读课题。
师:(看板书),请大家恭恭敬敬地读课文题目,不错,去掉“深”字,再读;
师:再加上“深”字读,你读出了什么?
生1:真挚的爱。
生2:事例中反映的感情深。
师:带着感情,再次读题目
师:面对着“深”字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2:时间过程慢镜头——通过“8小时、12小时、24小时 、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对下传出孩子的声音……”表现父亲的坚持,父爱的坚定、伟大。
生3:外貌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表现父爱的伟大、无私,他已经不顾自己的生死了”
生4:中心句反复——课文中三次出现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课文的中心句,中心句反复三次,说明父子之间的这句话是他们心中的桥梁,是他们坚定的信念,他们共同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所以能够创造奇迹。表现了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确了不起。
师:对比着读,比较两句,第一句有什么感觉?
生:强调;感情深;奇怪(表扬,有一双慧眼)。
解析:1、教师善于深度挖掘教材,对语言极度敏感,才能捕捉到这种独特的写法;
2、通过比照阅读,通过这组慢镜头,让母亲的影像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清晰起来,让母亲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高大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钓鱼的启示》课堂实录执教者:焦作示范区李万街道中心小学南张教学点刘小礼师:同学们钓过鱼吗?能说说当你钓到大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吗?生:我兴奋极了!生:我当时特别高兴!生:我当时手拿鱼杆,眼睛紧盯着与鱼漂,心情很紧张。
师:没钓过鱼的同学可以根据图画或你看到、听到的关于钓鱼的信息发挥想象,想象你钓鱼时的情景和心情。
(出示钓鱼图,启发没钓过鱼的学生进行想象。
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我想到当我坐在碧绿的草地上,面对微波粼粼的小河,手拿钓杆,真是惬意!师:要是在钓上一条大鱼...生:那可真是太好了!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有一天,他也钓上来一条特别大的鱼,跟大家一样,他非常高兴!可是,爸爸却让他把鱼放掉,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 课《钓鱼的启示》。
看老师板书课题,“ 启” 是生字,“ 启示” 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启发。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思考爸爸让儿子放掉鱼,儿子愿意吗?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读课文师:谁来告诉大家通过刚才的读,爸爸让儿子放掉鱼,儿子愿意吗?生:不愿意。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读父子俩对话。
师:当父亲让我把鱼放回湖中的时候,我觉得很委屈。
那就让我们把自己当作那个满腹委屈的孩子,和老师合作,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父子之间的这段对话。
我来读父亲的话。
读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读对话,提示语就不读了,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生合作读父子之间的对话师:老师听出来,很多同学急得都快哭了。
放掉一条鱼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啊,我为什么会觉得如此委屈呢?从课文中找一找原因。
巡回指导师: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不少原因,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找到了这句话“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因为这条鱼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而且非常的大,很美丽,所以父亲让我放掉的时候,我很委屈。
课件出示这几句话师:老师发现你,在提到那条鱼很大的时候,眼睛都亮了,笑眯眯的,你很得意是不是?生:恩师:那我想问你,你钓到这条大鲈鱼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呢?生:我在想,这条鲈鱼拿回家,肯定可以做一顿美餐吃。
师:一顿美餐,很兴奋啊,那你就带着这种兴奋的感觉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朗读师:老师听出来,想到这顿美餐,你的口水都快流下来啦。
看到这条大鲈鱼,你们还想到什么呢?生:我想到了钓这条鱼的过程。
师:那你是怎么钓到的呢?生:我从书中找到这一句话“我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
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我从中知道钓到这条鱼是费了好大的力气。
课件出示这几句话师:非常的辛苦,很不容易。
我想问问你,你钓过鱼吗?生:钓过。
师:请你想象一下,如果是你钓到这条大鲈鱼,在钓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麻烦呢?生:可能会碰到的是,养这条鱼的主人说“这是我的鱼,你不许钓。
”师:有人提意见了,你说?生:那是野生的鱼。
师:是啊,不会有人来制止。
那还可能遇到什么麻烦呢?生:鱼的力气可能太大了,把鱼竿都挣断了。
师:是啊,鱼的力气可能太大了,把鱼竿都?生:挣断了。
师:是几乎还是已经?生:已经。
师:已经?生:几乎师:为什么你又改成几乎了?生:因为鱼竿一般都是比较结实的,不可能被挣断了。
师:你是从客观条件上去考虑的,还有没有别的理由,是几乎不是已经?生:因为那条鱼的力气再大,也不可能把鱼竿都给挣断了。
师:从理论上讲不可能。
还有没有能联系课文找找理由,是几乎把鱼竿都给挣断了?生:因为我还是把这条鱼给钓上来了,说明它没有挣断鱼竿。
师:当鱼的力气很大,几乎要挣断鱼竿的时候,你是收还是放呢?生:我觉得我会一收一放,去麻痹它,趁鱼还没回过神来,这样就有可能把鱼钓上来。
师:也就是说,你不光会力取,还要斗智。
生:我会一收一放,等它挣扎的筋疲力尽了,再把它钓上来。
师:那你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生:我会在它挣扎的时候放,在它松懈的时候收,让它挣扎几回,它肯定就输掉了。
师:可见,钓这条大鱼可真是花了不少力气呢!请我们女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和作者一起来感受一下,钓这条大鱼,真是挺不容易的。
女生朗读师:老师听到女同学读起来轻轻的。
(请一个女生起来)告诉我,你钓这条鱼累吗?生:累师:为什么?生:因为我费了很大的劲才钓上了这条鱼,我觉得很累。
生:因为那条大鱼都已经累的筋疲力尽了,我肯定也很累了。
师:你结合课文发现了,鱼都累了,我肯定也很累了。
是啊,费了这么大的劲才钓上了这条鱼,我肯定很舍不得。
我们再来看看这条大鱼。
看到这条大鱼,你还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这几句话“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生:吃鱼师:吃鱼味道鲜美啊!还想到吃鱼的同学有吗?有这么多同学啊,想到美味肯定是很兴奋了,带着这种兴奋的感觉,我们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齐读师:在银色的月光下,这条大鲈鱼显得更漂亮了。
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什么原因,使你舍不得这条鱼?生:因为我等了好长时间才钓到这条鱼。
师:等了好长时候,到底等了多长时间呢?结合上下文,再读一读,找找答案。
生:从晚霞辉映的时候,一直等到晚上10 点左右。
师:你真会读书。
当晚霞辉映的时候大概是几点?生:5 、6 点钟师:对,5 、6 点钟,那时候,正是彩霞满天,可钓到的时候已经是10 点了,等了4 、5 个小时才钓到这条鱼,真是很不容易。
你很棒,会联系上下文来找答案。
生:而且,在那里干等,时间过的特别慢的。
师:还有其他原因使我舍不得放弃这条鱼吗?生:这条鱼是很难得一见的。
生:距离开放鲈鱼捕捞的时候还有两个小时,已经很接近了,钓到也没有什么关系了。
而且周围也没有人看到。
师:你从哪里知道没有人看到?生:我从“我抬头看……其他人和船的影子”这里知道的。
生:而且,旁边没有人发现,再稍微晚一点回去,根本不会有人发现的。
师: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切都显得是那么宁静。
我花了好大的力气,等了那么长的时间,才钓到了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
而且四下无人,根本不必担心有人发现。
我可真想把鱼带回家呀。
可父亲却要求我把鱼放掉,我可能很不理解父亲的话。
我们再来读读这段对话。
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自己轻声读。
生:这是一位非常负责的父亲。
从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就可以看出来,父亲其实也是很喜欢这条鲈鱼的。
但是他为了教育在我鲈鱼和品德之间选择一样。
他情愿选择品德而放弃鲈鱼。
师:父亲有非常强烈的责任心。
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感受到的。
生朗读。
师:你还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生:这是一位以身作则的父亲。
他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懂得做人的道理,他还是让孩子放走了这条鲈鱼。
师:是啊,他知道身教重于言教。
把你感受到的读一读。
生朗读师:你不仅感受到了父亲的严格,还感受到了父亲的爱心。
这句“孩子”读得特别温柔、慈爱。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守规则的父亲。
师:我想,他不仅是守规则,而且是自觉遵守规则,同意吗?那你来读一读,读出他这份自觉好吗?生朗读。
师:同学们有颗敏感的心。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指父亲的话)却能从中体会到许许多多父亲没有说出口的心声。
现在,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读一读父子之间的这段对话。
同学们来扮演父亲,我来扮演这个孩子。
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师:钓鱼的事情就这样过去了,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三十四年过去了,我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是呀,至少,我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这与我在钓鱼那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钓鱼那件事究竟给我留下了什么启示呢?用笔划下来。
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课件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经历了三十四年光阴的洗礼,我们相信作者此时已经完全理解了父亲,并对父亲充满了感激。
当他回想起钓鱼这件事时,又是怎么来理解父亲的告诫呢?拿出本子,联系上文,把作者的感悟写下来。
巡回指导师:哪位同学写好了来读一读。
生:道德口头说很简单,但是实践却很难。
就和那条鱼一样。
我明明知道把它留下来是错的,还是抵挡不住诱惑,和父亲争辩了起来。
生:爸爸要不是这么严格的要求我,我也不会有现在这么高的成就。
我真的想说一声“爸爸,谢谢您!”师: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
生:如果父亲当时没有让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话,我现在就没有这么好的发展,我真得好好谢谢父亲当年对我的教育。
生:道德只是选择要与不要,它的道理谁都知道。
但是当你身处那样的环境时,即使你明白对错,也很难做选择。
因为物质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师:领会的很深。
生:道德其实只是在是与非中做选择,但是在欲望的驱使下,自己虽然明白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却很难抵挡诱惑的力量,做出正确的选择。
回想起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父亲为了教育我,要我放了鲈鱼,教会了我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抵制物质上的诱惑。
师:此时,你想对父亲表达的是?生:无尽的感激。
师:说的真好。
此时的我不仅懂得了道理,也懂得了父亲深深的爱。
看来,父亲说的话真是很有道理,让我们合作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生对读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同学们也跟作者一样,获得了一个启示。
但在日常生活中诱惑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要做一个诚实、有道德的人是多么不容易。
不过,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下面,请同学们想想在生活中你收获了什么样的启示?生:我记得自己第一次擦火柴的时候,非常害怕,后来我鼓足勇气,擦着了,特别开心,从中我收获了勇气。
生:爸爸妈妈爱我,总是很细心的照顾我,我很感动。
我想说亲情是最可贵的。
……师:是啊,生活中的启示很多,就让我们牢记这些准则吧,永远激励自己做一个诚实、有道德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