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秋
必修3第10课梨园春秋3

说课稿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展示课标并解读(学生学习目标)课标: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解读:通过理清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各剧种发展历程,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性和现实性2、教师任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列举出古代戏剧的名称、流传时代、著名作家或演员;让学生列出自己还知道的戏剧与喜欢的戏剧;帮助学生对京剧脸谱的含义分析(2)帮助学生对促进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与归纳;分析归纳京剧在清代兴起的原因【教材分析】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于原始的“傩仪”,经南戏、元杂剧、昆曲、京剧等发展历程,走向繁荣、辉煌。
本课分三目:1、戏曲的起源:介绍戏曲的萌芽—傩的出现及唐宋戏曲发展状况2、元杂剧和昆曲:介绍元明戏曲的主要形式3、国粹“京剧”:介绍京剧产生及主要代表成就【学情分析】:1、由于语文课里已有的戏曲知识和我们的学生老家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实际,学生知道很多剧种;但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而不喜欢戏曲而又对戏曲本身了解甚少。
所以教学中必要的图片资料必不可少,直观性不言而喻,这样也可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2、由于学生受认知水平及人文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对戏曲产生、发展背景不清,故教师应根据经济史、政治史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突破。
【教学重点、难点与处理方法】重点: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处理: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感悟戏曲艺术难点:戏剧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处理:运用政治必修三《政治、经济、文化》为基础,自主分析归纳【教学方法】1、问题法:调动求知欲,把握时代背景,理解其时代性、多样性、艺术性2、自主学习、合作归纳【板书设计】一、戏曲的起源——傩,南戏二、元杂剧与昆曲1、元杂剧:中国古代戏曲成熟2、昆曲:百戏之祖三、国粹京剧:小小戏台展现大千世界【教学过程】【导入设计】1、通过多媒体展示戏曲发展历程图片2、导语:(课文序言)【讲授新课】一、戏曲的起源(一)傩—戏曲萌芽设计两个问题:1、在原始社会,为了避免灾难、赢得丰收,人们怎么办?教师归纳:头戴面具,扮成神灵、野兽,载歌载舞,以娱神祈求神的保佑,形成巫术仪式2、进入文明社会,傩戏又是怎样演变的?学生看书归纳:先秦时期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
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

【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公开课教案】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必修三教材第10课《梨园春秋》,主要讲述我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演变和表演特点。
内容包括戏曲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剧种、表演技巧和梨园文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演变,掌握其主要剧种和表演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戏曲艺术的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戏曲表演技巧的掌握,如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工和表演特点。
2. 教学重点:戏曲的历史演变、主要剧种和梨园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戏曲表演视频、戏曲脸谱、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戏曲表演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引发兴趣。
1.1 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这段戏曲表演有什么特点?”2. 讲解:结合教材,讲解戏曲的历史演变、主要剧种和表演特点。
2.1 教师讲解,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2.2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剧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讲解。
3. 实践: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剧种,了解其特点,并进行简单表演。
3.1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2 各组进行表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梨园春秋》2. 内容:1)戏曲的历史演变2)主要剧种3)表演特点4)梨园文化七、作业设计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对我国戏曲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戏曲表演技巧的讲解不够详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看更多戏曲表演,了解不同剧种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戏曲社团,亲身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戏曲表演技巧的掌握。
第10课 梨园春秋

①既然叫“京剧”,我们能不能认为京剧就是北京地区土生土长 的戏曲形式?如果不能,那为什么叫京剧?
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在众多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逐渐形 成的。因为它是在北京形成并最初在北京流行,所以被称为“京剧”。
思考南戏主要流行于社会中的哪个阶层?有什么社会功能?
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民间艺人或者下 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表达了劳 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探究】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诗文被认为是正统的艺术,而 戏曲则被视为旁门左道。故元代以前的戏曲类艺术多为优伶、艺妓等下层人物为 之,不受文人们重视,因此也很难产生高品位的作品。到元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 化,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高品位的戏曲作品。使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 称的我国文学史上三大瑰宝之一。
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 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如果京城要搞什么庆 典活动,就更成为各戏种展示自己的良机。
产生过程
①京剧的发端遇到了什么契机? 京剧的发端的契机是: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
②京剧发端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标志事件是徽班进京(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勾栏百戏说唱
中《 的清 说明 话上 场河 面图
》 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戏
顶竿
采【 众讨 长论 ,】 吸怎 引样 观设 众计 ?一
种 曲 艺 形 式 能 博
大一 发说 展为 指 ?什 出
么这 在种 这戏 一曲 地流 区行 戏的 曲区 获域 得, 了并 很说
梨园春秋读后感

梨园春秋读后感读完这梨园春秋啊,就像是在戏台上溜达了一圈,看尽了生旦净末丑的百态人生。
以前啊,对梨园的印象就停留在电视上那些花花绿绿的戏服和咿咿呀呀的唱腔上。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梨园背后的故事可太精彩了,就像一个装满了宝藏的大箱子,一打开就闪瞎眼。
先说那些唱戏的角儿们吧,那可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就像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他们从小就得开始练功,压腿压得哇哇叫,吊嗓子吊得像鬼哭狼嚎(练成了之后那就是仙乐飘飘啦)。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练个书法,写了几天就喊累,和人家角儿比起来,简直弱爆了。
再说说梨园里的那些规矩。
哇塞,那真是一套一套的。
从上台的步伐到下场的姿势,从唱腔的韵律到表情的拿捏,都有讲究。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玩游戏,每个关卡都有特定的规则,你得遵守才能通关。
不过人家梨园的“游戏规则”那可是传承了多少年的文化精髓啊。
而且这梨园春秋里,戏班子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也特别有趣。
有时候为了一出戏的出彩,大家互相切磋、互相帮忙,就像一群小伙伴为了做出一个超棒的手工作品齐心协力。
但有时候也会为了争个名角儿的位置,暗暗较劲,那感觉就像两个小朋友抢一块糖,不过这“糖”可太有分量了,是名誉和地位呢。
书里还讲了很多梨园的兴衰变迁。
时代一变,这梨园也跟着起起伏伏。
一会儿是万人追捧,一票难求,戏园子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会儿又门可罗雀,角儿们为了生计发愁。
这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又让人感叹世事无常。
这梨园春秋啊,就像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戏曲行业的酸甜苦辣,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迁。
它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坚韧。
虽然现在流行文化盛行,但是这梨园的韵味就像老酒,越品越香。
我觉得我们可不能让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被遗忘,得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它,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梨园春秋背后的精彩故事,让那戏曲的婉转唱腔永远在舞台上、在人们的心间回荡。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多了一个神秘又有趣的朋友,这个朋友就是梨园文化,它就在那儿,等着我去不断探索和发现更多的惊喜呢。
第10课 梨园春秋

第10课梨园春秋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
1、源头:原始社会的歌舞仪式,巫术色彩;
2、发展:春秋战国的百戏,有戏曲元素;
3、雏形:梨园歌舞戏;唐玄宗被尊为梨园行“祖师爷”
4、形成:宋代瓦舍和温州南戏;
5、成熟:元杂剧;特点是综合艺术、情节完整、角色配合、虚拟手法;代表有关汉卿与王实甫;
6、普及:明朝城乡普及;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1、条件: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宫廷民间观众广泛;徽班乾隆末年进京,道光年间徽汉合流,艺人融合创新。
2、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代表是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
3、特点:
①角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②表演:唱念做打四种形式;③伴奏:管弦乐和打击乐器;
④综合:虚拟性、写意性、程式化,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为完美的艺术体系,成为古代戏曲的杰出代表,走向全国和世界,被称为“国粹”。
第10课梨园春秋 教学设计(庞小戈风闻录)

第10课梨园春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熟悉京剧的形成与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戏曲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能力和方法1、通过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2、通过京剧的脸谱和服装,激发学生对学习戏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京剧的形成和特点难点:京剧在形成的原因及艺术成就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探究分析把握时代背景,理解其时代性、多样性、艺术性。
2、利用电教手段:播放中国古代戏曲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加深对古代戏曲的印象。
3、组织分组讨论:理解京剧成为国粹的史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你猜一猜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打一艺术形式戏剧情景教学简介庞晓戈:女,洛阳偃师人,梨园春节目主持人、河南电视台主持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全国十佳金话筒”奖得主。
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的主持人,被广大戏迷朋友成为河南戏曲的代言人。
2003年荣获二十一届金鹰奖优秀主持人。
庞晓戈为了提高自己的主持水平,丰富自己的戏剧知识,决定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探究戏剧的发展史。
自主探究一:庞晓戈不明白为什么我国习惯把戏剧称为“梨园”?你能告诉他吗?“梨园”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
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后世将唐明皇奉为梨园鼻祖。
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皇帝梨园弟子)。
探究二:庞晓戈来到原始社会,看到了下列情景,她非常害怕,这是什么呢?先民们以可怕的形象来驱逐恶魔,于是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
这逐渐演变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之一—傩戏探究三庞晓戈来到宋朝的温州,她在这里可以听到什么戏剧?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这种戏曲流行在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所以叫南戏。
2021-2022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 学案:第二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梨园春秋[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进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一、戏曲的起源1.萌芽:古代带有巫术颜色的仪式活动的“傩”,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2.进展: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特地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肯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3.形成:宋代社会经济快速进展,消灭了很多吵闹的集市和特地的消遣场所——瓦舍。
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起一种戏曲,称“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温馨提示]“梨园”创立于唐朝,唐代音乐机构之一。
后来,梨园为戏院或戏曲界的别称,梨园弟子,也称梨园子弟,指戏曲演员。
二、元杂剧与昆曲1.元杂剧:元杂剧将诗词、唱歌、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协作,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
2.昆曲: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兴起于江南昆山的昆曲,文词高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
昆曲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进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1.背景: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宽敞居民的文化消遣需要,四方艺人荟萃一堂,争奇斗艳。
2.形成: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融合并吸取其他剧种的特长而形成。
3.特点:四大行当:生旦净丑;艺术手段:唱念做打;表演艺术:象征虚拟,歌舞并重。
4.影响: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称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殿堂上放射着奇异光荣。
[学问拓展]生、旦、净、丑是京剧的四大行当。
生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与武生之别;旦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等分支;净俗称花脸,用各种颜色和图案勾画脸谱以表现其或粗犷豪迈、或阴险毒辣等不同性格;丑一般在鼻梁、两眼之间画一块白粉,属喜剧角色。
梨园春秋的意思

梨园春秋的意思
以下是关于梨园春秋的意思:
一、梨园春秋,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称,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学内涵,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梨园春秋:戏曲历史。
梨园春秋的戏曲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梨园教坊。
明朝嘉靖年间,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了以昆曲为代表的各大剧种。
清朝中叶以后,京剧兴起,梨园春秋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三、剧种介绍。
梨园春秋包含了多种剧种,如京剧、昆曲、越剧、川剧、粤剧等。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如京剧的雄浑豪放,昆曲的精致雅致,越剧的抒情优美,川剧的麻辣鲜活,粤剧的丰富多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知识分子被打入了 社会的底 层,使他们有 机会了解底层群众的生 活和情感,体会底层人 民的痛苦和愿望。他们 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 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 文学艺术水平。
一、官 二、吏 三、僧 四、道 五、医 六、工 七、匠 八、娼 九、儒 十、丐
5.元代—— 杂剧(戏曲成熟)
(1)背景: ①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②多年不行科举,文人地位低下,专注于戏剧创作。 (2)特点:
,同时他又是程式化的、虚拟性的,有自己的一套表现方
法。
•
二是京剧少有宣传。现在的媒体对京剧的宣传力度不
够。赵纪鑫小时候之所以爱上京剧,就是因为那时京剧的
宣传很多。但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只有过节,才能看上一
台戏曲晚会,而且现在推一出京剧很难。就说培养一个京
剧的苗子吧,要在戏校学习8年,天天练功,正所谓“一
天不练自己知道,一周不练,观众知道。”一招一式都是
真才实学,需要多年功夫。所以京剧人才的培养也是很难
的。
• 三是目前缺乏京剧舞台,很少有人请 京剧演员演出。就拿深圳来说吧,今 年的演出就是京剧版的《图兰多》, 即使一名京剧演员一场演出的补助是 几千元,但与一个歌星十几、二十万 元来比,待遇还是相差很远。像《梅 兰芳》的演出,梅派传人胡文阁演出 一场的收入只有2000元,即便是于魁 智、李胜素这样的京剧大腕演员,一 场的收入也不过是三四千元。用清贫 来形容京剧演员一点也不为过。
6.明清—— 昆曲(百戏之祖)
(1)特点: 文辞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 载歌载舞,舞姿柔曼,唱腔婉转优雅。
(2)代表: 汤显祖的《牡丹亭》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 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 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 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 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 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 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 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 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 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 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 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 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 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 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成熟---- 同光年间(“同光十三绝”)
传播---- 清末民初全国流行
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 郝兰田 ▪ 张胜奎 ▪ 梅巧玲 ▪ 刘赶三 ▪ 余紫云 ▪ 程长庚 ▪ 徐小香 ▪ 时小福 ▪杨鸣玉 ▪ 卢胜 奎▪
• 朱莲芬 ▪ 谭鑫培 ▪ 杨月楼
京剧的特点
(1)内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艺
(2)角色:生、旦、净大锣
小锣
京剧的四大行当
说唱脸谱部分歌词
• 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 • 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 •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 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 • 紫色的天王 托宝塔 • 绿色的魔鬼 斗夜叉 • 金色的猴王 银色的妖怪 • 灰色的精灵 笑哈哈……
脸谱颜色的含义
A.红:忠勇正直; B.紫:刚正威严; C. 白:一种是用于童颜鹤 发的英雄、将官,一种是 奸凶武人;再一种刚愎成 性; D.黑:铁面无私,性情猛 直; E.金银或杂色:显示神仙 面现金光,鬼怪的青面獠 牙。 F.黄:人物之骁勇暴躁; G.蓝:人物之刚强阴险; H.绿:人物之勇猛、莽撞
②既然叫“京剧”,我们能不能认为京剧就是北京地区土 生土长的戏曲形式?如果不能,那为什么叫京剧?
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在众多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博采众 长逐渐形成的。因为它是在北京形成并最初在北京流行,所以被称 为“京剧”。
7、清朝—— 京剧(戏曲新高峰)
京 剧
形成
乾隆末年:徽班进京
概 况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京剧形 成
(3)综合性: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特术 手 和段 定; 型乐给器人(以管 雕弦塑乐的器美和感打。击乐器);亮色相
(4)虚拟性(写意):舞台布置;人物化妆; 人物服饰;舞台行动。
(5)程式化
(6)发展道路:最先在上层权贵中流行,后来 逐渐流行于民间,即京剧艺术的大众化。
京剧的气氛渲染 京胡
单皮鼓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者也。——王国维
这两幅图反映了那一 戏曲种类?
古蛮族入主中国后,依据 和蒙古人亲疏关系的远近
蒙古人
及当亡国奴的“资历”, 把帝国臣民分为四个等级。
色目人(中亚)
四个等级的划分 是粗
线条的,元政府又依职业 的性质,把帝国臣民更细
“汉人” (中国北方人)
致地划分为十级。
“南人” (中国南方人)
电影《梅兰芳》发行方中影集团 宣布该片已在2008年12月5日上 映。剧中人物梅兰芳是我国著名 的戏曲艺术表演大师,他11岁登 台,20岁已闻名于京沪。你知道 她表演的是什么戏曲种类吗?在 其中他最擅长扮演什么角色?
① 在京剧产生之前,北京地区流行哪些戏曲形式?
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被称 为“雅部”的昆曲,为宫廷所垄断,深受士大夫文人喜爱;第 二类叫“花部”,包括了除昆曲外的所有地方剧种。昆曲由于 脱离群众、曲辞深奥,逐渐衰落。“花部”的地方戏高度繁荣, 最为流行的是弋阳腔体系。
四大名旦
荀程尚梅 慧砚小兰 生秋云芳
四小名旦
李毛张宋 世世君德 芳来秋珠
艺术特征——虚拟性
艺术特征——综合性
舞台
行动
的写
做意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
有话
则长
无话
唱
念
打 则短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京剧的艺术特色
表现
内容
唱
音乐:戏曲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综
念
诗词:戏曲中人物间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 化的戏剧语言。
——《说文解字》
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撮"意为人或鬼,"泰"意为变化,"
吉"意为玩耍游戏,一般译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 但也有学者认为,"撮泰吉"反映的是变成鬼神的祖先当初迁徙、垦荒的艰难场面,并借
助祖先的威灵来保佑后裔和驱逐邪魔瘟疫。因此,"撮泰吉"的含义理解为"请变成鬼神的 老祖宗来保佑后裔的游戏"或"人变鬼神的游戏"更恰当一些。
窦天章因为欠蔡婆婆高利贷,将小女端云给蔡家当童养 媳。蔡婆婆给窦天章盘缠赴京赶考并把瑞云改名为窦娥。 窦娥与丈夫生活不久后,丈夫暴病去世,窦娥与婆婆二 人守寡在家。一日,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时,险被赛卢 医杀害,巧被张驴儿与其父撞破此事。张驴儿借口救命 之恩在蔡婆婆家住,贪图窦娥美貌,要求入赘蔡家。窦 娥守节不肯,张驴儿就下毒计,买得砒霜,下到窦娥为 蔡婆婆做的羊肚汤中,欲要毒死蔡婆婆,胁迫窦娥改嫁。 正巧蔡婆婆作呕,吃不下,反毒死了自家老子。张驴儿 要挟不成,诬告窦娥。贪官欲屈打成招,窦娥不招。而 后要挟要打蔡婆婆,窦娥只好招认。处死前,窦娥许下 三桩誓愿——血溅白绫,六月飘雪,大旱三年以证明其 冤屈。皆应验。窦天章科举得中,三年后任廉访使至楚 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合
性
做
舞蹈、雕塑: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 的总称
打
指戏曲中对战斗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
舞台布置 一桌二椅:桌椅具体指什么,起决定作用的是演员表演
写 人物化妆 戏曲脸谱:观众睹脸则知其人,这是戏曲简便、形象的一面。
意
人物服饰
长袖善舞:忽略季节、时代等特点,只考虑与人物塑造的相关 性及可舞性。
王实甫:《西厢记》 关汉卿,元杂剧代表作家,是我国戏剧 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元曲四 大家”之一。元代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他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 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 杂剧有60多部。《窦娥冤》是我国十大 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 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我是蒸不烂、 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 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被誉为“元 曲的第一家”、曲圣、东方的莎士比亚.
性
舞台行动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取决于生活实际,而取决于人物和情 节的需要。
本课小结
一、戏曲的起源——原始社会傩 二、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三、戏曲的成熟——元代杂剧 四、戏曲的发展——明清昆曲 五、戏曲新高峰——“国粹”京剧
•
一是很多人不了解京剧,观众日益减少。京剧是一门
综合的艺术,将杂技、音乐、舞台、美术等艺术融为一身
京剧的发展道路 阅读材料思考:京剧发展走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材料一:“四大徽班”为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 具为徽调著名戏班。据载,三庆班1790年进京为乾隆帝祝寿, 后为乾隆帝所宠爱。因为臣下有所议论,道光帝将他们驱逐 出宫,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 材料二:同光十三绝
参考答案:最先在上层权贵中流行,后来逐渐流行于民间, 即京剧艺术的大众化。经过亟待艺术家的努力,在同治、光 绪年间出现了第一个繁盛期。
第10课 梨园春秋
课程标准:了解京剧等剧种 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 其艺术成就。
你知道为什么把戏曲称为“梨园”吗?
唐代华清宫梨园,位于华清池大门内西侧, 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 子演练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 被借用表示乐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 乐工弟子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