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考点解读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要点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要点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要点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错误!链接无效.为蓝色 FeSO4错误!链接无效.为浅绿色 Fe2(SO4)3错误!链接无效.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4)溶解度曲线A例:80·(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B(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C降温, 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_gt;B_gt;A(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7)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_lt;C_lt;B(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三.溶质的质量分数1.公式:溶质质量分数=_ 100%2.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C%=_ 100%(C _lt; S)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一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知识点二溶液的组成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区分溶剂和溶质: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②液体和液体混合——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溶质和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应物的量来确定。

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易错警示】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计算在内。

【实验9-2】实验现象: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于汽油形成紫色溶液;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

第9单元 溶液 重难点梳理 知识清单

第9单元 溶液 重难点梳理 知识清单

第九单元溶液重难点梳理单元体系知识梳理01溶液一、溶液的概念:1.形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之间。

2.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3.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溶液形成以后,溶液任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指密度、浓度、性质等)稳定性:溶液在外界条件(包括温度、压强)不改变的情况下,溶液中的各组成不会发生变化注意:(1)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都是溶液,如水、酒精……(2)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氯化铁溶液呈黄色……二、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如: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如:蔗糖、食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三、溶解性:①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

①高锰酸钾易溶于水,难溶于汽油。

①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的溶解性不同。

四、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1)溶解时吸热:NH4NO3(固体)。

(2)溶解时放热:NaOH(固体)、浓硫酸(液体)等。

(3)溶解时吸放热不明显:NaCl、蔗糖等。

【注意】物质投入液体中放热的情况:①溶解放热:如NaOH;①与水反应放热:如CaO(反应方程式为:CaO+H2O == Ca(OH)2);①与溶液中的溶质反应放热:如镁和稀盐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

易错提醒:①m溶液= m溶质+ m溶剂①V溶液≠ V溶质+V溶剂①溶液中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视为溶质①与水发生反应的物质,放入水中时,生成物为该溶液的溶质,如CaO放入水中时,溶质是Ca(OH)2,而不是CaO02溶解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判断一定条件下某一溶液是不是某溶质的饱和溶液,是看该条件下溶液中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

九年级 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 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知识点总结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3,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再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①加水②升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熟石灰的水溶液除外)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 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 —10g , 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1g , 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一、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可均匀混合的物质。

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形成溶解态。

二、溶解度溶解度是单位溶剂中溶质能溶解的最大量,通常用质量和浓度两种表示方式。

当溶解度达到饱和时,溶剂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溶解度与溶质种类、溶剂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相关。

三、浓度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量的多少,常用的浓度表示方式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

质量分数指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体积分数指溶质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而摩尔浓度指溶质的物质量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四、饱和溶液的制备制备饱和溶液的方法有两种:静态法和动态法。

静态法是将溶质逐渐加入溶剂中,直到无法溶解更多的溶质为止。

动态法是通过不断搅拌或加热加快溶质溶解速度,使溶剂能够溶解更多的溶质。

五、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从固态或气态转变为溶解态,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

当溶解过程吸热时,称为吸热溶解;当溶解过程放热时,称为放热溶解。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与溶质的性质和溶解过程所需的能量有关。

六、溶解过程与溶液的电导性当一些物质溶解时,会产生离子,并形成电解质。

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导电,而不溶于溶剂的物质则称为非电解质,无法导电。

溶解过程与溶液的电导性密切相关。

七、溶液中气体的溶解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和溶质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增加,气体的溶解度减少。

八、浓度的稀释计算浓度的稀释计算是根据初始溶液和所需溶液的浓度,以及所需溶液的体积计算出初始溶液中所需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或体积。

根据浓度的定义和溶液的稀释计算公式,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

总结:。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重要知识点梳理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重要知识点梳理

第九单元 溶液1.溶液(1)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溶剂)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形成:宏观上是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微观上是溶质粒子在溶剂分子作用下分散在溶剂中。

(3)溶剂的判断:有水时,水为溶剂;无水时,量多的液体为溶剂。

(4)溶液的读法:(溶质)的(溶剂)溶液,若溶剂为水,则可省去溶剂。

如:碘的酒精溶液、氯化钠的水溶液(可简化为氯化钠溶液)。

(5)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溶质、溶剂、温度等。

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6)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基本不变;氢氧化钠(NaOH )溶于水时放热;硝酸铵(NH 4NO 3)溶于水时吸热。

2.乳浊液(1)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3)乳化:洗涤剂(乳化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乳化后的细小液滴能随着水流动,仪器易被洗净。

汽油除油污是由于油污溶解于汽油形成溶液,与乳化没有关系。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溶液是否饱和的判断方法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有固体存在,且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则表明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若溶液中没有固体存在,则可以继续向溶液中加少量的该溶质,若所加固体不溶解,则表明溶液是饱和溶液。

(3)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结晶(4)结晶:①结晶是指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结晶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②结晶分为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提纯缓升型固体溶质)和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一般用于提纯陡升型固体溶质)。

4.固体溶解度(用S 表示,单位是g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①加水②升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熟石灰对温度例外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5、乳浊液与乳化: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素材(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素材(新版)新人教版

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1.溶液是指,叫做溶质,叫做溶剂。

2.溶液拥有均一性和稳固性的特点。

均一性指溶液各局部、、性质都同样。

稳固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3.物质溶解时,常常陪伴吸热或放热现象。

一种是汲取热量,如:另一种是放出热量,如:还有一种热量变化不显然,如:4.乳化现象分别到形成的混淆物叫做乳浊液,能够使乳浊液稳定性加强。

课题2溶解度一.饱和溶液4.饱和溶液的观点因素:①;②。

上述条件下还可以持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转变。

一般状况下,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或,转变为饱和溶液。

;③,转变成二.溶解度6.溶解度观点因素:①;②;③;④单位:g。

7.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难溶微溶可溶易溶8.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a.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跟着温度的高升而增大,如c.;b.,如,如。

9.气体溶解度观点重点:1体积水;④饱和状态;①压强101KP ,②必定温度下;③⑤单位:体积。

10.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

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都成与压强成混淆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2〕结晶法:分离如结晶的两种方法如课题3溶液的浓度溶质的质量分数=——————×100%克氯化钠溶解于80克水中,求所配制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钠溶液,需要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亳升?用5克氯化钠可配置10%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用25%的氯化钠溶液和水配制30kg10%的食盐溶液。

需要25%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各多少kg?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考点解读【基础巩固】1、溶液是一种或物质分散到里,形成、的,溶液是由和组成,溶液的特点有性和性。

水是一种最常用的。

溶质可以是体、体、体,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把叫溶剂,的一种叫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叫溶剂。

2、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其有功能。

用汽油除油污,是因为其能油污。

3、溶解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一种是吸收热量,另一种是,当吸收和放出热量不等时,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如NH4NO3溶解时,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填升高/降低/不变),当NaOH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当NaCl溶解时溶液的温度。

4、在下,里,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

在下,里,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

()5、对于大多数物质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6、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7、溶解度Ⅰ、概念:在下,某固体物质在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的质量。

Ⅱ、四要素:(1)条件(2)标准(3)状态(4)单位Ⅲ、固体的溶解度的含义:例:某物质在20ºC的溶解度为25克,其含义是:在时,该物质在中达到状态时的质量为。

或说:在时,该物质在水中最多能溶解25克。

Ⅳ、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1)(2)(3);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减少/不大,下同)如。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如。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

( ) ( ) ( ) ( )Ⅴ、溶解度(20℃)与溶解性的关系:0.01g 1g 10g8、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压强为和下时溶解在体积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溶解度一般随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气体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随温度降低而。

9.结晶的方法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方法,前者适合从溶液中得到溶解度受温度_____________的物质,后者适合从溶液中得到溶解度受_____________的物质。

10、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 质量与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稀释后,的质量不变。

11、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以配制100克10%的氯化钠溶液为例)。

(1)所需仪器:、、、、、(2)实验步骤有:①计算:需氯化钠的质量为,水的质量为。

②称量:用称量氯化钠,左盘放右盘放。

把氯化钠倒入中。

③溶解:用量筒量取ml水,倒入盛氯化钠的烧杯中,用搅拌(其作用为)。

④装瓶:装入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写明药品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在括号中打“×”)。

(1)任何溶液的溶剂都是水。

()(2)水可以溶解任何物质。

()(3)均一、稳定的液体都属于溶液。

()(4)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5)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低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

()(6)将氢氧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温度升高。

()(7)以下溶于水能够形成溶液的是②③⑤。

()①沙子②蔗糖③氯化钠④花生油⑤面粉【例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少量硝酸钾晶体。

()(2)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

()(5)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有晶体析出。

()(6)下图所示的溶液①一定是不饱和溶液,②一定是饱和溶液。

()【例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以下问题:(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在t2℃时,将15 g甲物质溶解于50 g水中,所得到的溶液质量为65 g。

()②降温可使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③将t2℃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

()(2)完成下列填空:①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②P点的意义是。

③t2℃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g,在t2℃时将25 g甲物质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④将一定质量接近饱和的甲物质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⑤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采用(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⑥当乙中含有少量的甲,可采用(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物质。

【例4】 右图为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l)B 是 物质。

(填“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2)20℃时,50g 水中溶解 gA 物质恰好达到饱和,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在 ℃时,A 、C 两种物质溶解度相同。

t 20C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

(4)将t 20C 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0C 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无溶质析出的是 。

(5)将t 2℃时A 、C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其它条件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的是 。

(6)20℃时,将30g A 物质放入50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

(7)将t 10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 20C 时,三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顺序是 。

(8)若A 中混有少量B 物质,得到较纯净的A 宜采用的方法是 。

(9)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中溶有大量的NaCl 和Na 2CO 3,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据此你认为图中 (填“A ”或“B ”)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与纯碱的相似。

(10)20℃时,70克A 的饱和溶液中,含A 物质的质量为 。

(11)在t 1℃时的C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 或 ___________,可以使其转变为饱和溶液。

(12)在20℃时,向100 g 水中加入50 gA ,形成的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 溶液,若升温使A 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13)物质A 的溶解度大于物质C 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 ;(14)t 10C 时,A 、C 两种物质的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等。

(15)t 10C 时,A 、C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等。

(16)A 物质的溶液,从t 2℃降温到t 10C (填一定或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17)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2℃降温到t 10C ,所得溶液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在实验室里配制65 g 10%的氯化钠溶液,操作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该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是 g 。

(2)请用图中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 。

(3)图④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

(4)认真观察②,改正其中的错误操作 。

若不进行改正,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5)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6)通常情况下,在实验室用此10%的氯化钠溶液配制1%的氯化钠溶液,所需的操作步骤是:计算、 、溶解、装瓶贴标签。

(7)若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计算的依据是稀释前后 的质量保持不变,需要选用的仪器为量筒、烧杯、 。

(8)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 g/cm 3),配制50 g 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需量取水mL ,6%的氯化钠溶液 mL 。

(9)若配制所得的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

A .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 .天平指针偏右就开始称量C .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未等晾干就配制溶液D .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E .转移已称好的氯化钠固体时,部分洒落在烧杯外过关检测一、选择题1.(2018·大理祥城一中模拟)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 .蔗糖B .味精C .食盐D .面粉 2.(2018·红河州蒙自市一模)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D .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与溶剂质量无关 3.(2018·云南民大附中期末)下列关于溶液说法错误的是( ) A .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也可以是固体 B .最常见的溶剂是水C .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与溶剂的体积之和D .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 4.(2018·保山市腾冲县模拟)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常温下为气体的是( ) A .酒精溶液 B .盐酸 C .碘酒 D .硝酸钾溶液 5.(2018·嘉兴)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操作I 一定是降温B .操作I 一定是加溶质C .①与③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D .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6.(2018·河南)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结果偏小的是( )①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性杂质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③往烧杯中加水时有水洒出 ④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7.(2018·乌鲁木齐)如图是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 )B C0 t 1 20 t 2 温度/℃(l)B 是 物质。

(填 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2)20℃时,50g 水中溶解_ gA 物质恰好达到饱和,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为_ _。

(3)在___ _℃时,A 、C 两种物质溶解度相同。

t 20C 时,A 、B 、C 三种物质 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

(4)将t 20C 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0C 时,析出溶质最多的 g40 溶解度AA.图中阴影部分表明A、B两溶液都是饱和溶液B.t1℃时,A、B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t2℃时,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物质的溶解度D.t2℃时,等质量的A、B两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溶质的质量相等8.(2018·曲靖市罗平县二模)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B.t2℃时,将50 g a物质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a物质不含结晶水)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9.(2018·昆明五华区模拟)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