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感染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PPT课件

最新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PPT课件

A类感染性物质
指在运输过程中与之接触能对健康人或动物造 成永久性残疾或致命疾病的感染性物质。此处 “接触”系指感染性物质离开保护性包装与人 或动物的身体接触或经呼吸道吸入的情况。 A类感染性物质使人染病或使人和动物都染病 者联合国编号为UN2814,其运输专用名称为危 害人的感染性物质; 仅使动物染病者联合国编号为UN2900,其运输 专用名称为仅危害动物的感染性物质。
A类感染性物质的包装与标签
A类传染性物质包装要求
包装系统包括:防水的主容器,防水的 辅助包装和强度满足其容积、质量及使 用要求的刚性外包装。 主容器和辅助包装,必须能承受在-40℃ 至+55℃温度范围内95kPa的内部压力而 无渗漏。
A类传染性物质包装要求
外包装外部尺寸,最小边长不小于100mm。外包装必须 标明UN2814(或UN2900)标记。标记背景颜色应差异 明显,确保清晰可见,易于识别。 标记是以45º角度设置的正方形(菱形),其每条边的 边长至少为50mm,每条边线的宽度至少为2mm; 字母和数字高度至少为6 mm。 外包装上临近菱形标记的部位必须表明运输专用名称 “ Diagnostic specimen” ( 诊 断 标 本 ) “ Clinical specimen”( 临 床 标 本 ) 或 “ Biological substance,Category A”(生物物质 A类)。 同时还应标明联系人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字体 (字母、数字)高度不小于6mm。
B类感染性物质
不符合列入A类标准的感染性物质。 其联合国编号为UN3373。 运输专用名称为诊断标本或临床标本或 生命物质B类。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为方便查阅,按照以上分类标准,在卫 生部组织编写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 物名录》中列出了病原微生物及其相关 样本的运输包装类别和联合国编号。

呼吸道感染感染常见微生物(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呼吸道感染感染常见微生物(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件)
– 流感样型(轻型) – 肺炎型(重型/流行性暴发型肺炎,易发生于心肺疾患) – 肺外感染型 • 首选红霉素
内容
1、概念
2、病因和发病机理:结核杆菌、流行 环节、人体反应性。
3、结核病演变过程及常见临床类型 4、临床表现 5、辅助检查: 6、诊断: 7、鉴别诊断: 8.治疗:抗结核药物、化疗原则
呼吸道感染细菌
• 经呼吸道传播引起呼吸系统或呼吸系统以外症状 的细菌。
❖ 想一想:已经学习的细菌中有哪些可以通过呼吸 道传播?
❖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
除前面所学细菌外 • 分枝杆菌属——结核分枝杆菌 • 棒状杆菌属——白喉棒状杆菌 • 军团菌属 —— 嗜肺军团菌 • 鲍特菌属 —— 百日咳杆菌 • 嗜血杆菌属——流感嗜血杆菌
(4) 结核菌素试验用途
◆筛选BCG接种对象; ◆检测BCG免疫效果; ◆辅助结核病的诊断; ◆测定机体的细胞免疫; ◆流行病学调查。
四. 微生物学检查法
1. 标本采集 2. 直接涂片镜检 3. 分离培养 4. 动物试验 5. 快速诊断
五.防治原则
预防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 现和治疗结核病人;
◆提高对MTB的抵抗力— —接种BCG
见菌落生长
菌落特点: 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 米黄色,不透明,表面粗糙
3. 抵抗力强 “四怕”
◆ 对乙醇敏感——在70%乙醇中2min死亡 ◆ 对湿热敏感——62~630C 15min杀死(巴氏消毒) ◆ 对紫外线敏感 ◆ 对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环丝氨酸、乙胺丁醇、卡那霉
素、对氨基水杨酸等抗痨药物敏感,但长期用药容易出现耐 药性
病后、隐性感染及预接种均可获得免疫力。 新生儿通过胎盘可由母体得到抗毒素。

病原微生物支原体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支原体ppt课件

真菌
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具有细 胞壁和细胞核,能够进行有性 和无性繁殖,具有致病性。
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种最小的原核生物 ,没有细胞壁,具有高度变异 性,是人类和动物体内常见的
病原体之一。
病原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
感染过程
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 体,突破人体的防御屏障,并在
体内繁殖和扩散,引起疾病。
支原体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
预防措施
预防支原体感染的关键是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患者 等。此外,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也有助于预防感染。
注意事项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遵医嘱按时服药,同时避免饮酒和食用刺激性食物。若出 现严重不良反应或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
04
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研究进 展
展望
研究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支原体的致病机制、耐药性和传播途 径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开展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为治疗和预防支原体感染提供新的手段。
发展趋势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对支原体的 研究将更加深入。未来,我们期望能够更加清晰地了 解支原体的致病机制、传播途径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 的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支原体感染提供更加有效的方 案。同时,随着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成功,我们期 望能够看到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的 出现,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断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目前,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主要依赖 于抗生素,但耐药性的问题也日益 突出。
支原体疫苗的研究
针对支原体感染的疫苗研究是未来 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支原体感染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支原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01
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支原体感染的传播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

病原微生物学最新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学最新PPT课件

微生物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细菌的大 小:以微 米( um )为 计量单位。
• 1 um = 1/1000 mm
• 细菌的大小:以微米( um )为计量单位。 • 细菌的形态与革兰染色性
革兰染色法:由丹麦医生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创立。
• (2)设计了培养细菌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 培养基。
• (3)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
– 2、证实疾病的病原菌学说,提出了柯赫准则。
柯赫(科赫)
• Koch’s postulates(科赫法 则)。
– 特殊的病原体应在同一种疾 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 在;该病原体能被分离培养 得到纯种;该病原体培养物 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 样病症;自人工感染的实验 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 病原体纯培养
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正常菌群中各菌种 间的比例失调
三、微生物学的发展
“科学的历史就是科学本身。”—— 歌德
– 微生物的史前期 – 微生物的发现和“生命自然发生说”的否定 – 病原微生物的研究 – 病毒的发现 – 微生物的生理学发展时期 – 现代微生物发展时期
• Louis Pasteur,1822-1895
• Joseph Lister,1864,提出无菌外科操作技 术。
• Elie Metchnikoff 发现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 Ivanovsky 发现烟草花叶病毒。
• P. Ehrlich 现代化疗的开始。
现代微生物发展
• 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 • 1941,Florey & Chain,将青霉素投入生产,
正常菌群生理学意义

《病原微生物学》课件

《病原微生物学》课件

病毒的致病性
总结词
病毒的致病性与其特异性有关,不同病毒可 引起不同的疾病症状。
详细描述
病毒的致病性取决于其特异性,即病毒对宿 主细胞的亲和性和对宿主免疫应答的抵抗能 力。不同病毒可引起不同的疾病症状,如发 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病毒致病机制包括 直接杀伤宿主细胞、干扰细胞功能、诱导免 疫应答异常等。
病原微生物的特性
寄生性
病原微生物必须寄生在 活的细胞或机体中才能
生存和繁殖。
致病性
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程 度的致病性,可以引起
感染性疾病。
免疫性
病原微生物可以引起机 体免疫反应,导致不同
的免疫效果。
遗传性
病原微生物具有遗传性 ,可以通过基因突变等
方式适应环境变化。
病原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
01
02
03
病毒的鉴定
通过电镜观察、血清学试验、 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病毒进行
鉴定和分类。
真菌分离培养技术
真菌分离培养技术
是指将真菌从样品中分离出来,在培养基上 获得纯培养的过程。
分离方法
采用稀释涂布法、划线分离法等方法将真菌 从样品中分离出来。
培养基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如沙保氏培养基、玉米 粉培养基等,以支持真菌的生长。
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包括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对于细菌感染的防治,常用的 方法是使用抗生素,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对不同种类的细菌敏感程度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 合适的抗生素。此外,预防措施也非常重要,如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03 病毒学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总结词
病毒的形态Leabharlann 样,结构简单,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

微生物学第一节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ppt课件

微生物学第一节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寄生关系
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宿主体 内,从宿主获取营养物质 进行生长繁殖,对宿主造 成损害。
共生关系
一些病原微生物与宿主建 立共生关系,相互依存, 对宿主不造成明显损害。
免疫逃避
病原微生物具有逃避宿主 免疫系统的能力,从而在 宿主体内长期存活。
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竞争关系
05
CATALOGUE
病原微生物的防控与治疗策略
病原微生物的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减少病原 微生物的传播。
注重饮食安全
避免食用不洁或变质食品,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以降低 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接种疫苗
及时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 染病。
深入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揭示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调控机 制。
发展微生物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新技 术,推动微生物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
加强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防控策 略研究,提高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能力 。
加强微生物学与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
促进微生物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 ,深入研究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 关系,发展新的诊疗技术和药物
02
CATALOGUE
病原微生物概述
病原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 寄生虫等。
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方式等特征,可将其分为细菌、病毒、真菌 、寄生虫等几大类。其中,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病毒是一类寄生生物,真 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寄生虫则是一类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生物。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PPT精品课件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PPT精品课件
急性、恢复期 增高≥4倍有诊断意义 ☛ IgM:病毒感染早期
1.ELISA(间接法)
Ag+Ab?+抗球蛋白*+酶底物→显色
2.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病毒Ag→电泳(SDS-PAGE)→转移至硝酸纤 维素膜→加Ab?→加抗Ab*→加底物→显色
3.血凝抑制试验
原理:
[病毒(HA)+Ab?]+RBC→血凝抑制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 病毒及其抗原检测 显微镜观察 分离培养与鉴定 Ab→Ag?
☛ 核酸检测 ☛ 特异性Ab检测
一、显微镜检查
1.电镜 /免疫电镜 2.光镜:
包涵体/ 多核巨细胞等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一)动物接种
☛ 选敏感动物 ☛ 适宜途径
乙脑病毒→小白鼠脑内 牛痘苗病毒→家兔角膜
☛ 观察发病情况 ☛ 标本检测
(二)鸡胚培养
☛ 选择胚龄/接种途径 ☛ 标本检测
绒毛尿囊膜10~13d
羊膜腔10~12d 卵黄囊5~8d 尿囊腔 9~11d
(三)组织培养(器官/组织/细胞)
1.细胞培养类型
(1) 原代细胞培养
动物/鸡胚/人胚组织 ↓剪碎/胰酶
单个细胞 ↓培养液
单层细胞(原代细胞) ↓胰酶
☛干扰现象:病毒1(风疹病毒 ) ?
↓先感染 细胞(猴肾细胞) → CPE(-) ↑后感染 病毒2 (ECHO病毒)
☛意义:可检查不引起CPE/血凝/血吸的病毒
(5)空斑形成试验(test of plaque formation)
稀释病毒→单层细胞 →覆盖一层营养琼脂 ↓37℃,3~5d 空斑
测定病毒数量: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PPT课件

药治疗
抗生素治疗
针对由细菌引起的感染,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 治疗,如青霉素、头孢
菌素等。
抗真菌治疗
对于真菌感染,使用抗 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 曲康唑等进行抑制和清
除。
抗病毒治疗
针对病毒感染,使用抗 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利巴韦林等进行抑制和
清除。
抗寄生虫治疗
对于寄生虫感染,使用 抗寄生虫药物如吡喹酮、 阿苯达唑等进行清除。
新型诊断技术的研发
分子诊断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原微生物 和寄生虫的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 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生物传感器技术
将生物识别元件与信号处理系统结合, 实现对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快速、 准确检测。
免疫诊断技术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检测血 清、尿液等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或抗 原,对疾病进行快速诊断。
经济影响
疾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带来 巨大的经济负担,如医疗费用、劳动 力损失等。
02 常见病原微生物-寄生虫 疾病
疟疾
总结词
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详细描述
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寒战、出汗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预防疟疾的 主要措施是防止蚊子叮咬和使用防蚊用品。
弓形虫病
卫生环境管理
加强对食品、水源、公共场所等的卫生管理 ,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污染。
研发新型药物和疫苗
要点一
药物研发
加大投入,加快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进程,提高疾病的 治疗效果和预防效果。
要点二
疫苗接种
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降低病原微生物和 寄生虫疾病的发病率。
04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疾病 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免疫
一、生理屏障
1、皮肤与粘膜:2.生理上的屏障结构
二、细胞因素
1、吞噬细胞(phagocytes) :2、自然杀伤细胞
三、体液因素
1、补体系统;2、干扰素;3、溶菌酶
四、炎症
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及各部分的基本功能
17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 天然防御能力
13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项目 产生菌
化学成分 释放时间 致病特异性 毒性 抗原性
制成类毒素 热稳定性
外毒素
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蛋白质 一般随时分泌 不同外毒素各不相同 强* 完全抗原,抗原性强 能 差
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菌 脂多糖(LPS) 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 不同病原菌的内毒素作用基本相同 弱 不完全抗原,抗原性弱 不能 耐热性强
各种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作用相似,且没有器官特异性。
12
测定方法——鲎试剂法
(马蹄蟹)—节肢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无脊椎
原理
LAL中的B因子 内毒素、Ca2+
(鲎变形细胞溶解物)
活化的B因子
凝固酶
凝固酶原
凝固原(可凝性蛋白)
凝固蛋白(凝固素) 凝胶
方法:试管法、微量载片法、产色底物法
优点:快速、简便(家兔试验 2~3天 1hr即可)
一、非特免疫器官
的外毒素为类毒素,常用来预防注射。
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以制备外毒素的抗体,称为
抗毒素,作治疗用。
外毒素
0.3~0.4%甲醛 脱毒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11
2)内毒素(endotoxin)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于 菌体裂解时释放。
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种细胞和 体液系统,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 碍,有多方面复杂作用,但相对毒性较弱。
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细胞死亡,造成溃疡 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dysenteriae)
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或血液中 进一步扩散: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haemolyticus)
7
2)抗吞噬作用
肺炎链球菌:荚膜,避免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A族链球菌表面M蛋白:抗吞噬、抵御抗体等作用
特点:
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
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 其毒性作用强,但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10
类毒素(toxoid)和抗毒素(antitoxin):
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0.3-0.4%甲 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
*1mg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2亿(2000万)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
中毒的死亡率几近100%,但及时注射抗毒素及对症治疗可使之降
低。1mg破伤风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鼠,1mg白喉毒素可杀死1000
Hale Waihona Puke 只豚鼠。14二、宿主的免疫力 经典:机体免除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目前:机体识别具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1、隐性传染;2、带菌状态;3、显性传染
病原微生物对机体的感染及其致病能力
5
一、细菌的致病性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
毒力
1、侵袭力(invasiveness):
侵袭力 毒素
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侵袭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与扩散能力; 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
血浆纤维蛋白
水解、利于扩散
e、卵磷脂酶(毒素)
水解各种组织细胞,尤红细胞(产气荚膜梭菌、蛇毒液)
9
2、毒素 (toxin) 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
1)外毒素(exotoxin):
外毒素 内毒素
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如
破伤风痉挛毒素、白喉毒素等;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 才释放的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
6
1)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 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 续侵入机体内部。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斑,造成龋齿。
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霍乱弧菌(Vibrio)
(E.coli K抗原等)
3)繁殖与扩散能力 a、透明质酸酶(旧称扩散因子)
水解结缔组织中透明质酸,透性增加,利于病原体迅速扩散 (链球、葡球等)
8
b、胶原酶
水解胶原蛋白,利于扩散(产气荚膜梭菌)
c、血浆凝固酶
凝固成纤维蛋白屏障,保护其免受宿主吞噬(金葡菌)
d、链激酶(血纤维蛋白溶酶)
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
第十章 传染与免疫
病原微生物感染
机体对抗
(免疫学)
免疫(immunity):
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 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概念: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正常:对机体有利;异常:损害机体)
三、环境因素
15
四、传染后的表症 病原体
不同的个体 相同个体的不同生理状态
不同的结果
病原体侵入其宿主后,二者之间力量对比决定着传染的结局
隐性传染 带菌状态 显性传染
“伤寒玛丽”(Mary Mallon):
一个健康带菌者,被证实在美国有 7个地区多达1500个伤寒患者都是 她传染的。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在实验室
3
免疫功能的分类:
类别 功能正常
功能异常
免疫防御 抵御病原体的侵害和中和其毒素(抗 变态反应、反复感染或免疫缺陷综合
传染免疫)

免疫稳定 清除体内自然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 识别紊乱,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行免疫调节,以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性
免疫监视 某些免疫细胞发现并清除突变的自身 功能失调时,导致癌变或持续感染的
细胞(癌细胞)
发生
本章主要内容:
病原体对机体的感染
非特异性免疫
机体对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特异性免疫
重点:病原体的感染及机体的抗传染免疫作用 4
第一节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性
1、感染的途径;2、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1、细菌的致病性: 1)侵袭力;2)毒素(toxin)
2、病毒的致病性;3.真菌的致病性:
三、传染的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