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加强消毒
对医院环境和医疗器械进行全 面消毒,切断传播途径,防止 感染扩散。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处理流程与建议
处理流程
一旦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消毒隔离措施
对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 预防性治疗,对病区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
建议措施
个人防护
医护人员需要穿戴防护服、口罩、 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感
染风险。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滥用问题
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病菌抗药性的增强,为治疗带来困难。
合理用药原则
根据病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 药物。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
不断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对抗日益严重的病菌耐药性问题。
严格消毒
对于医疗器械和接触患者 的物品,应该进行严格的 消毒,以最大程度地减少 感染的风险。
手卫生与个人防护
手卫生
经常洗手或使用手部消毒剂,能有效减少医院 感染的传播。
个人防护
医务人员需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 品,降低感染风险。
隔离与防护
预防控制措施
对医院感染的患者和携带者进行 隔离,减少与感染源的接触。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病原体来源
医院感染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 感染 01 Nhomakorabea根据传播方式
医院感染可经接触传播、血液传播、 呼吸道传播等途径 03
根据感染部位
医院感染可发生在多个部位,如呼吸
道、消化道、血液等 02
医院感染的危害
危害健康
医院感染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可能导致病情 加重、并发症和死亡。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ppt课件

【目的】供无菌操作用 【评估】无菌操作目的、环境,无菌
包的名称
【计划】1、用物准备 备 2、环境准
(四)铺无
【【评估】操作目的、环境,治疗盘是
否清洁干
燥,无菌治疗巾是否在有效期
菌盘
【计划】1、用物准备
2、环境准备
(五)戴、脱无 菌手套
【目的】在进行严格的医疗护理操作时确
保无菌效果
【评估】操作目的、环境,无菌手套尺寸、
光照消毒法(辐射消毒)
原理
紫外线 变性
菌体蛋白质光解、 死亡
电离辐射灭菌法(冷灭菌)
利用放射性核素钴60发射高能r射线或电
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进行辐射灭菌
1、 适用于不耐热的物品灭菌
2、有氧环境下进行消毒更好
3、湿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
4、对人体有害,应用机械传送物品
微波消毒灭菌法
用于食物、餐具、医疗药品及耐热
3
医院感染的分类
二、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又称可预防性感染或交叉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
-预防措施:消毒、灭菌、隔离、 屏障护理等
4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感染链
易感宿主
传播 途径
5
感染源
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
6
邵阳医专护理系
清洁(cleaning):
用物理的方法清除物体 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 机物,去除和减少微生 物,并非杀灭微生物的 方法。
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 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
呼吸道隔离 (respiratory tract isolation)
防止通过空气中的飞
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肠道隔离 (digestive tract isolation)
包的名称
【计划】1、用物准备 备 2、环境准
(四)铺无
【【评估】操作目的、环境,治疗盘是
否清洁干
燥,无菌治疗巾是否在有效期
菌盘
【计划】1、用物准备
2、环境准备
(五)戴、脱无 菌手套
【目的】在进行严格的医疗护理操作时确
保无菌效果
【评估】操作目的、环境,无菌手套尺寸、
光照消毒法(辐射消毒)
原理
紫外线 变性
菌体蛋白质光解、 死亡
电离辐射灭菌法(冷灭菌)
利用放射性核素钴60发射高能r射线或电
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进行辐射灭菌
1、 适用于不耐热的物品灭菌
2、有氧环境下进行消毒更好
3、湿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
4、对人体有害,应用机械传送物品
微波消毒灭菌法
用于食物、餐具、医疗药品及耐热
3
医院感染的分类
二、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又称可预防性感染或交叉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
-预防措施:消毒、灭菌、隔离、 屏障护理等
4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感染链
易感宿主
传播 途径
5
感染源
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
6
邵阳医专护理系
清洁(cleaning):
用物理的方法清除物体 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 机物,去除和减少微生 物,并非杀灭微生物的 方法。
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 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
呼吸道隔离 (respiratory tract isolation)
防止通过空气中的飞
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肠道隔离 (digestive tract isolation)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PPT课件

2、光照消毒法:
原理—利用紫外线、臭氧及高能射线,使细菌菌体蛋 白发生光解、变性,菌体内的核酸、酶遭到破坏而死 亡。 对杆菌杀菌力强,对球菌较弱、对霉菌、酵母菌更弱。
(1)日光曝晒法 —适用于:床、 垫、、、、, 曝晒6小时,每2小时 翻动一次。
(2)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法
—适用于:空气、物品表面消毒。(紫外线波长254 埃米) 1)方法: 灯亮后5—7分钟计时,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关灯 后需间歇3—4分钟再开启),关闭门窗。消毒空气时, 有效距离不超过2米,先扫净尘埃;消毒物品时,有 效距离不超过1米,物品需摊开或挂起。
【注意要点】 1、每1周过滤1次,每2周更换消毒剂1次 2、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冲
洗, 3、加入0.5%亚硝酸钠作为防锈剂 4、内窥镜连续使用需间隔消毒10min,每天使用前后
各消毒30min
◆过氧乙酸 Peracetic Acid (P.A.A.) 【高效】
【适用情况】 1、 0.2%-手的消毒,浸泡1-2min 2、 0.2%-0.5%--物体表面10min 3、0.5%-餐具消毒,30-60min 4、1%-2%-室内空气消毒,8ml/ m3加热蒸熏,密闭 门窗30~120m
原理:
煮沸100 ℃ ,5∽10分钟, 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如加入 1%—2%碳酸氢钠可提高沸 点至于105℃,除增加杀菌外, 还有去污防锈作用.
①玻璃包好冷水放; ②橡胶包好沸水放; ③小物包好沉水中; ④轴节、盖盖要打开; ⑤碗、盆相同不重叠; ⑥尖锐器械不煮它。
方法:
物品浸没,水沸计时 (中途添加再次沸), 及时取出放无菌容器。
【适用情况】 2%溶液--皮肤消毒 2.5%溶液--脐带断端的消毒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疗器械和设备
04
定期检查和评估 消毒和清洁效果
强化环境清洁和消毒
加强医疗废物的 管理,防止医疗 5
废物污染环境
加强个人卫生管 理,提高医护人 4
员的卫生意识
定期对医院环境 1 进行清洁和消毒,
保持环境整洁
加强通风,保 2 持室内空气流
通
定期对医疗设 3 备进行消毒,
确保设备安全
加强医疗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01
02
03
04
预防与控制策略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
制定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明确各部门职责
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医 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认识和技能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控制规章制 度,确保各项措施有效实施
定期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持续改进
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防控意识和技能水平
医疗废物的定义:指医疗机构在医 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 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
性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的危害:医疗废物若处 理不当,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环
境污染等严重后果。
医疗废物的分类:根据医疗废物的 性质、来源、危害程度等,可分为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
废物、物理性废物等。
D
加强医疗设备消毒,防 止交叉感染
F
加强患者管理,减少院 内感染风险
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估
处理方法: 包括隔离、 消毒、抗生 素治疗等
效果评估: 通过监测感 染率、死亡 率、治疗效 果等指标进 行评估
预防措施: 包括加强个 人卫生、加 强环境消毒、 加强医疗设 备消毒等
控制措施: 包括加强人 员培训、加 强感染控制 管理、加强 感染监测等
04
定期检查和评估 消毒和清洁效果
强化环境清洁和消毒
加强医疗废物的 管理,防止医疗 5
废物污染环境
加强个人卫生管 理,提高医护人 4
员的卫生意识
定期对医院环境 1 进行清洁和消毒,
保持环境整洁
加强通风,保 2 持室内空气流
通
定期对医疗设 3 备进行消毒,
确保设备安全
加强医疗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01
02
03
04
预防与控制策略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
制定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明确各部门职责
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医 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认识和技能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控制规章制 度,确保各项措施有效实施
定期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持续改进
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防控意识和技能水平
医疗废物的定义:指医疗机构在医 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 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
性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的危害:医疗废物若处 理不当,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环
境污染等严重后果。
医疗废物的分类:根据医疗废物的 性质、来源、危害程度等,可分为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化学性
废物、物理性废物等。
D
加强医疗设备消毒,防 止交叉感染
F
加强患者管理,减少院 内感染风险
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估
处理方法: 包括隔离、 消毒、抗生 素治疗等
效果评估: 通过监测感 染率、死亡 率、治疗效 果等指标进 行评估
预防措施: 包括加强个 人卫生、加 强环境消毒、 加强医疗设 备消毒等
控制措施: 包括加强人 员培训、加 强感染控制 管理、加强 感染监测等
医院感染和预防的控制ppt课件

否
达到灭菌温度
灭菌效果不可靠 灭菌效果可靠
化学监测法
原理:指示管内的化学物质(指示卡)在一定的 温度下,持续一定的时间将会变色。
放于物品包中央 灭 菌
取出指示管(卡)
判断是否达到灭菌
生物测试法
特点:为最可靠的监测法
原理:利用对热耐受力较 强的非致病性嗜热脂肪杆 菌芽孢作为指示剂,制成 菌纸片及芽孢指示管。
施 • 未做好清洁、消毒、灭菌----严格按照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医院感染 清洁、消毒、灭菌 无菌技术 隔离技术
第一节 医院感染
一、概述 二、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促发因素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概述
医院内感染 • HAI--医院获得性感染
• 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在医院内 获得感染并出现症状。
类型
按照目的
传染性隔 离
对象
保护性隔 离
目的
传染性 传染患者和带菌者 保护性 免疫力极低的人群
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 会,便于污染物的集 中消毒和处理 隔绝病原微生物与病 人接触使其免受感染
(二)隔离区域的划分
1.与普通病区分开并远离食堂、水源和 其他公共场所
2.距相邻病区约30m,侧面防护距离10m
第三节 无菌技术
一、概述 二、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一、概述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 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 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 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无菌物品:通过物理或化学 方法灭菌后未被污染的物品。
一、概述
无菌区:是经灭菌处理 后未被污染的区域。
非无菌区:指未经过灭 菌处理,或经过灭菌 处理后被污染的区域。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ppt课件

02
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
微生物的传播
微生物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来源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微生物通过空气、接触、飞沫 等途径传播,导致患者之间交 叉感染。
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也可能引 起感染,如病房内的空气、床 单、医疗器械等。
医疗操作与设备
01
不规范的医疗操作可能导致感染 ,如手术操作不严格、注射器重 复使用等。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ppt课 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引言 • 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 • 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 • 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 间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具有地域性、季节性、群体 性、易感性等特点。
医院应对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等重点部门实施严格的空气净化措施,定 期对医疗器械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同时,医院应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 的管理,确保其来源可靠、质量合格。
隔离感染源
总结词
对于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医院应采取有效措施隔离感染源 ,防止病原体在患者之间传播。
详细描述
医院应根据感染疾病的传播途径和特点,采取相应的隔离措 施,如单间隔离、床边隔离等。同时,医护人员应加强个人 防护措施,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交叉感染。
01
02
03
04
培训
加强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知识培 训,提高合理用药意识。
指导原则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原则, 规范临床用药行为。
抗菌药物管理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对不规范用药行为进行干预。
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培训课件ppt

医院声誉
医院感染事件可能对医院 的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 响,影响患者对医院的信 任度。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医院内患者和医务人员 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 ,如握手、共用医疗器
械等。
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 生的飞沫传播病原体。
血液传播
血液中携带的病原体通 过输血、注射、手术等
途径传播。
环境传播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手卫生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减少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研究表明,手卫生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医院 感染的发生率,特别是呼吸系统、手术部 位和泌尿系统的感染。
消毒与灭菌
详细描述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紫外线消毒、化学消 毒剂浸泡、干热灭菌等,灭菌则通常采用
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
总结词
消毒与灭菌是消除病原体的重要手 段,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去
医院内的环境如空气、 水、物体表面等可能成 为病原体传播的媒介。
02
CHAPTER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手卫生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来减少细菌传播 。
医护人员应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 作前、接触患者体液后等情况下进行手卫 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
除微生物。
A
B
C
D
详细描述
医疗器械如果不经过彻底的消毒与灭菌, 可能会成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导致医院 感染的发生。
总结词
消毒与灭菌对于医疗器械、手术器械、敷 料等医疗用品的清洁和无菌状态保持至关 重要。
隔离与防护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ppt

1 2
传播途径
医院感染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包括医护人员的 手、医疗器械、用具等。
易感人群
医院感染易感人群包括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患 有慢性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群等。
3
季节性特点
医院感染的季节性特点较为明显,冬季和春季 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季节,这可能与室内空气流 通不畅、人员密集等因素有关。
02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传播 途径
气中的病原微生物。
04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监测内容与方法
监测内容
医院感染发病率、死亡率、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常见感染部位、重点科室感染 情况等。
监测方法
采用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两种方式,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监测数据的汇总 和分析。
监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分析医院感染监测数据,掌握医院感染特点和发展趋势,为 制定和调整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飞沫传播
患者间、医护人员间、患者与医护人员间通 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
咳嗽、打喷嚏、谈话等产生的飞沫携带病原 体,在空气中传播。
空气传播
医疗器械传播
病原体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活,通过空气流通 传播。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导致病原体在患者间 传播。
危险因素与传播途径的关系
患者个体差异影响感染风险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3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耐药菌 株的产生。
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清洁与消毒频次
01
定期进行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频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
行调整。
消毒剂选择
02
根据不同消毒对象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
。
空气净化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份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患者使用一次。 无菌物品疑有或已被污染,不得继续使用,应予
更换或重新灭菌,防止交叉感染。
11
常见错误
1、帽子、口罩盖不全头发、口鼻。
2、无菌物品的存放不能按失效期先后顺序 摆放。潮湿无菌包不能从供应室领回的第 一环节及时发现挑出。
3、无菌操作时未带手套手跨越无菌区,带 了无菌手套的手不自觉的触摸口罩、眼镜 等。
4、无菌操作时操作者手臂高于肩部或低于 腰部。
5、取出的无菌溶液未用自认为怕浪费又倒 回瓶中。
6、怀疑污染的无菌物品抱侥幸心里不重新
更换。
12
无菌技术
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法 二、无菌容器使用法 三、无菌包使用法 四、取用无菌溶液法 五、 铺无菌盘法 六、戴无菌手套法
4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 操作前的准备
无菌操作的环境要清洁、 宽敞,无菌操作前30 min通风,停止卫生处 理,减少人员走动,避 免尘埃飞扬,治疗室每 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一次。
5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工作人员的穿戴要规范, 帽子应遮住头发, 口罩须盖住口鼻, 修剪指甲、洗手, 必要时穿无菌衣, 戴无菌手套。
24
手持无菌容器时, 托住容器底部, 注意手指不能触及 容器边缘及内面。
25
常见错误
1、打开无菌容器时,手臂跨越容器 上方。手持无菌容器时手指触及容器 边缘及内面。
2、关闭无菌容器时,直接将盖扣在 容器口上。
14
无菌持物钳的存放方法(一)
1、经压力蒸汽灭菌后浸泡在内盛消毒液的大口有盖容器内。 2、消毒液面浸没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长度的1/2~2/3。 3、每个容器只能放置一把无菌持物钳。
15
无菌持物钳的存放方法(二)
干燥保存法 将盛有无菌持物钳 的无菌干罐保存在 无菌包内,在集中 治疗前开包,每4h 更换一次。
6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操作前需洗手
7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无菌物品的管理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要分别放置,且有明显 标志;
无菌物品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 菌包外需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并按失效 期先后顺序摆放;
无菌包在未污染的情况下,有效期为7 天,无 菌物品一经使用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
13
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目的: 用于取放和传递无菌物品,保持物品的无菌状态。 种类: 临床上常用有: 卵圆钳、三叉钳和长、短镊子四种。 卵圆钳:用以夹取刀、剪、钳、镊、治疗碗及弯盘等,不能持
重物。 三叉钳:用以夹取盆、盒、瓶、罐等较重的物品。 镊子:用于夹取棉球、棉签、针头、注射器、缝针等小物品。
21
无菌容器的使用
盛放无菌物品容器称无菌容器。 取物 打开无菌容器,将盖内面向上置 于稳妥处或保持于手上。
从无菌容器内夹取无菌物品时,
必须用无菌持物 器械。
X
22
无菌容器的使用
持物钳取物时,注意 持物钳及物品不能 触 及容器边缘;并在物 品取出后应立即盖严 无菌 容器
23
无菌容器关闭时, 盖子应由侧面(或 由后向前)覆盖整 个容器口。
4.操作者的身体注意事项 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与无菌区保持
一定距离(约20 cm),手臂保持在自己腰部 水平以上或桌面以上,面向无菌区,不可朝 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10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5.无菌物品的使用
夹取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无菌物品 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得再放回无菌容器内。
2、使用时不能保持钳端向下,使 用时动作随意污染持物钳。
3、远处取物时为省事不能将容器 一起搬移。
4、无菌持物钳接触已经或正在为 患者使用的物品后又夹取无菌容器 内物品。
19
二、无菌容器使用法
• (一)、目的:盛放并保存无菌物品 • (二)、实施要点: • 1、评估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 2、检查无菌容器的标签、灭菌日期。 • 3、打开无菌容器时,应当将容器盖内面朝上置于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无菌技术
1 .
无菌技术的重要性
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 技 术,违反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 全。
无菌技术和无菌观念是每位护理人员基本素质,必 须熟练掌握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抗菌素不能代替无菌技术。
2
学习目标
1.解释:无菌技术、无菌物品、无菌区域。 2.阐述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3.掌握下列无菌技术操作: 使用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及无菌包、取用
无菌溶液、铺无菌盘、戴无菌手套、各种注 射法。 4.强化无菌意识强,操作态】
3
一、概 念
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 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防止无菌 物品与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无菌物品 无菌物品是指经过灭菌处理后 未被污染的物品。
无菌区域 无菌区域是指经过灭菌处理后 未被污染的区域。简称无菌区。
稳妥处,或拿在手中。 • 4、打开无菌容器时,避免手臂跨越容器上方。 • 5、用毕将容器盖严。 • 6、手持无菌容器时,应当托住底部。 • 7、从中取物时,应将盖子全部打开,避免物品碰
触边缘而污染。
20
无 菌 容 器 的 存放
存放无菌容器时容 器上应有醒目标签, 注明容器内的物 品。
无菌容器浸泡消毒 物品时,容器盖上 应有物品浸入时间。
16
无菌持物钳的取、放
1、取放无菌持物钳时应前端闭合将 盖子打开,不可从盖空中取出。
2、不可触及容器缘及液面以上的容 器内壁。
3、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不能倒转 向上,用后立即放回,松开轴节
4、到远处取物时连容器一起搬移。 5、只能夹取无菌物品不能夹取油纱
布,换药、皮肤消毒。
17Leabharlann 18常见错误 1、无菌持物钳取出时不闭合前端 触碰到容器边缘,且触碰后不视为 污染而继续使用。
8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3.明确无菌物品、无菌区与有菌区的概念 进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无菌物品、无菌区与有
菌区的概念,凡没有戴无菌手套进行无菌操作时, 如输液、注射等,手不得触及无菌区或跨越无菌区; 凡戴着无菌手套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导尿、穿刺等, 手不得触及有菌物品及有菌区。
9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更换或重新灭菌,防止交叉感染。
11
常见错误
1、帽子、口罩盖不全头发、口鼻。
2、无菌物品的存放不能按失效期先后顺序 摆放。潮湿无菌包不能从供应室领回的第 一环节及时发现挑出。
3、无菌操作时未带手套手跨越无菌区,带 了无菌手套的手不自觉的触摸口罩、眼镜 等。
4、无菌操作时操作者手臂高于肩部或低于 腰部。
5、取出的无菌溶液未用自认为怕浪费又倒 回瓶中。
6、怀疑污染的无菌物品抱侥幸心里不重新
更换。
12
无菌技术
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法 二、无菌容器使用法 三、无菌包使用法 四、取用无菌溶液法 五、 铺无菌盘法 六、戴无菌手套法
4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 操作前的准备
无菌操作的环境要清洁、 宽敞,无菌操作前30 min通风,停止卫生处 理,减少人员走动,避 免尘埃飞扬,治疗室每 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一次。
5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工作人员的穿戴要规范, 帽子应遮住头发, 口罩须盖住口鼻, 修剪指甲、洗手, 必要时穿无菌衣, 戴无菌手套。
24
手持无菌容器时, 托住容器底部, 注意手指不能触及 容器边缘及内面。
25
常见错误
1、打开无菌容器时,手臂跨越容器 上方。手持无菌容器时手指触及容器 边缘及内面。
2、关闭无菌容器时,直接将盖扣在 容器口上。
14
无菌持物钳的存放方法(一)
1、经压力蒸汽灭菌后浸泡在内盛消毒液的大口有盖容器内。 2、消毒液面浸没轴节以上2~3cm或镊子长度的1/2~2/3。 3、每个容器只能放置一把无菌持物钳。
15
无菌持物钳的存放方法(二)
干燥保存法 将盛有无菌持物钳 的无菌干罐保存在 无菌包内,在集中 治疗前开包,每4h 更换一次。
6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操作前需洗手
7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无菌物品的管理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要分别放置,且有明显 标志;
无菌物品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 菌包外需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并按失效 期先后顺序摆放;
无菌包在未污染的情况下,有效期为7 天,无 菌物品一经使用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
13
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目的: 用于取放和传递无菌物品,保持物品的无菌状态。 种类: 临床上常用有: 卵圆钳、三叉钳和长、短镊子四种。 卵圆钳:用以夹取刀、剪、钳、镊、治疗碗及弯盘等,不能持
重物。 三叉钳:用以夹取盆、盒、瓶、罐等较重的物品。 镊子:用于夹取棉球、棉签、针头、注射器、缝针等小物品。
21
无菌容器的使用
盛放无菌物品容器称无菌容器。 取物 打开无菌容器,将盖内面向上置 于稳妥处或保持于手上。
从无菌容器内夹取无菌物品时,
必须用无菌持物 器械。
X
22
无菌容器的使用
持物钳取物时,注意 持物钳及物品不能 触 及容器边缘;并在物 品取出后应立即盖严 无菌 容器
23
无菌容器关闭时, 盖子应由侧面(或 由后向前)覆盖整 个容器口。
4.操作者的身体注意事项 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与无菌区保持
一定距离(约20 cm),手臂保持在自己腰部 水平以上或桌面以上,面向无菌区,不可朝 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10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5.无菌物品的使用
夹取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无菌物品 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得再放回无菌容器内。
2、使用时不能保持钳端向下,使 用时动作随意污染持物钳。
3、远处取物时为省事不能将容器 一起搬移。
4、无菌持物钳接触已经或正在为 患者使用的物品后又夹取无菌容器 内物品。
19
二、无菌容器使用法
• (一)、目的:盛放并保存无菌物品 • (二)、实施要点: • 1、评估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 2、检查无菌容器的标签、灭菌日期。 • 3、打开无菌容器时,应当将容器盖内面朝上置于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无菌技术
1 .
无菌技术的重要性
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 技 术,违反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 全。
无菌技术和无菌观念是每位护理人员基本素质,必 须熟练掌握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抗菌素不能代替无菌技术。
2
学习目标
1.解释:无菌技术、无菌物品、无菌区域。 2.阐述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3.掌握下列无菌技术操作: 使用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及无菌包、取用
无菌溶液、铺无菌盘、戴无菌手套、各种注 射法。 4.强化无菌意识强,操作态】
3
一、概 念
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 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防止无菌 物品与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无菌物品 无菌物品是指经过灭菌处理后 未被污染的物品。
无菌区域 无菌区域是指经过灭菌处理后 未被污染的区域。简称无菌区。
稳妥处,或拿在手中。 • 4、打开无菌容器时,避免手臂跨越容器上方。 • 5、用毕将容器盖严。 • 6、手持无菌容器时,应当托住底部。 • 7、从中取物时,应将盖子全部打开,避免物品碰
触边缘而污染。
20
无 菌 容 器 的 存放
存放无菌容器时容 器上应有醒目标签, 注明容器内的物 品。
无菌容器浸泡消毒 物品时,容器盖上 应有物品浸入时间。
16
无菌持物钳的取、放
1、取放无菌持物钳时应前端闭合将 盖子打开,不可从盖空中取出。
2、不可触及容器缘及液面以上的容 器内壁。
3、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不能倒转 向上,用后立即放回,松开轴节
4、到远处取物时连容器一起搬移。 5、只能夹取无菌物品不能夹取油纱
布,换药、皮肤消毒。
17Leabharlann 18常见错误 1、无菌持物钳取出时不闭合前端 触碰到容器边缘,且触碰后不视为 污染而继续使用。
8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3.明确无菌物品、无菌区与有菌区的概念 进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无菌物品、无菌区与有
菌区的概念,凡没有戴无菌手套进行无菌操作时, 如输液、注射等,手不得触及无菌区或跨越无菌区; 凡戴着无菌手套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导尿、穿刺等, 手不得触及有菌物品及有菌区。
9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