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杜牧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杜牧《李贺集序》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李贺集序》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李贺集序》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牧《李贺集序》原文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牧曰:“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

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离为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

数年来东西南北,良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

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

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

尝恨想其人咏味其言止矣!子厚于我,与我为贺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

”牧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明日就公谢,且曰:“世谓贺才绝出于前。

”让居数日,牧深推公曰:“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

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公意,如何?”复就谢,极道所不敢叙贺。

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

”牧因不敢复辞,勉为贺叙,终甚惭。

贺,唐皇诸孙,字长吉。

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

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

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

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

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

杜牧《李贺集序》翻译太和五年十月中旬,半夜的时候,屋外有大声叫喊着送书信的人,杜牧说:“一定有特别的情况,快拿火来!”等到打开信件,果然装有集贤殿学士沈子明的一封信,上面写道:“我的故友李贺,元和年间,和我友爱甚深,从早到晚在一起生活。

李贺那些细思极恐的诗

李贺那些细思极恐的诗

李贺那些细思极恐的诗大唐诗人太多,名垂千古的诗人也不少,相比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李贺算是一个异数。

李商隐撰写的小传称其“细瘦,通眉,长指爪。

”按照相术的说法,通眉的人往往个性强,刚毅倔强,胸襟不甚豁达,命运都较坎坷。

这在李贺身上都体现出来,他出身唐宗室远支,其家道早已中落,父亲只做到一个小吏,而他自己也仅仅靠恩荫做了个从九品的奉礼郎,并且只活了27岁。

这个穷苦坎坷的诗人虽然只活了27岁,但却以独特的方式在中国文学上大放异彩。

毛泽东本人的诗词也颇受李贺诗的影响,在其词句中经常可见到李贺的影子。

所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及《念奴娇·井冈山》中“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即点化李贺《致酒行》中“雄鸡一声天下白”而成。

在1949年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是一字不差地引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只是毛泽东的诗中赋予了新的含意。

毛泽东多次圈划李贺的《致酒行》中“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之句,对之百读不厌。

毛泽东曾对随行人员谈到李贺“专门做鬼怪的诗”,其作品“是鬼诗,不是人诗”。

的确,李贺被后人称为“诗鬼”,他有四字真言:“鬼、泣、血、死”。

我就问你看到这四个字的哪一个你不害怕?造成李贺这种阴气森森的诡谲诗风跟一生失意的人生境遇有关,但是王维失意时隐居辋川,可以“行到水深处,坐看云起时”;李贺不行,他仿佛非要杜鹃啼血般用力呐喊:“我苦闷,我压抑,我做鬼也要在坟头唱鲍照诗”,他就是这样真实,赤裸裸的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愤懑,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对于李贺,早有杜牧进行过洋洋洒洒的评价,他说: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陇,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诗人李贺的生平及作品介绍诗鬼,李贺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人,是著名的唐朝诗人,被称为“诗鬼”。

诗鬼李贺的生平正史所载李贺资料甚少,其生平仅见于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与杜牧应沈子明之请所撰的《李长吉集序》,以及一些唐人笔记如张固的《幽闲鼓吹》、彭大翼《山堂肆考》。

少年时代李贺外貌特别,巨鼻,浓眉,身材瘦长,还留着长长的指甲。

因体弱多病,不到十八岁,头发就开始发白。

从束发读书以来,阅读了经传史牒、诸子百家、古小说等方面的书籍。

对于古诗有特殊的爱好,垂髫之年,就熟读诗经、楚辞、古乐府、汉魏六朝诗歌以及当代许多诗人作品。

李贺经常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时,骑着一匹瘦马,背个破锦囊,离开家门,四处出游。

一路上仔细观察景物,为使之再现于自己诗中而枯肠。

一有所得,立即记在纸上,投入破锦囊中。

晚上归来,再把白天所记整理成文,投入另一囊。

母亲见此状心疼的说:“是儿当要呕出心乃已尔!”由于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上刻苦学习创作,因此诗名很早就传扬海内。

少年时代表作的乐府诗,就能与老一辈诗人李益、张籍媲美。

王定保《唐摭言》记载:李贺七岁时,大文豪韩愈和洛阳名士皇浦湜登门拜访,李贺当即挥笔作《高轩过》诗以答谢。

这则传闻,虽与事实有所出入,但符合李贺思想、艺术较早成熟的实际情况。

十八岁那年,满怀着理想与希望,告别朝夕相处的亲人,离开家乡,踏上求取功名、期望施展抱负的人生道路。

遭谗落第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从家乡昌谷来到唐朝的东都洛阳准备参加这一年的府试,这年恰巧极负盛名的文学家韩愈因出任国子博士,受人毁谤,来洛阳上任,李贺久仰大名,带了自己的诗稿,登门拜访,成功获得韩愈的赏识。

皇甫湜也在这一年认识李贺。

这年李贺凭著出众的才华,很顺利地通过府试,接着要去长安应礼部试。

他的应试诗《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记录青年诗人初试锋芒时那种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神情。

这组诗既符合试帖诗切题要求,又能将诗人妙趣横生艺术意想和含而不露的讽喻,很有分寸的表现出来。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

《唐才子传·李贺》原文及翻译原文:贺,字长吉,郑王之孙也。

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

韩愈、皇甫湜览其作,奇之而未信,曰:“若是古人,吾曹或不知,是今人,岂有不识之理。

”遂相过其家,使赋诗。

贺总角荷衣而出,欣然承命,旁若无人,援笔题曰《高轩过》。

二公大惊,以所乘马命联镳而还,亲为束发。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辩》一篇。

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旦日出,骑弱马,従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上灯,与食,即従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超出了)翰墨(文辞)畦径(田间小路,喻常规),时无能效者。

乐府诸诗,云韶(黄帝所作之《云门》及虞舜所作之《大韶》后云韶指宫廷音乐)众工,谐于律吕。

尝叹曰:“我年二十不得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

”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贺叩头辞,谓母老病,其人曰:“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

”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

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

李藩缀集其歌诗,因托贺表兄访所遗失,并加点窜,付以成本。

弥年绝迹。

乃诘之,曰:“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矣。

“今存十之四五。

杜牧为序者五卷,今传。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信然。

贺天才俊拔,弱冠而有极名。

天夺之速,岂吝也耶?若少假行年,涵养盛德,观其才,不在古人下矣。

今兹惜哉!(选自《唐才子传·李贺》)[注]郑王: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译文: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

李贺七岁时就会写诗作文,名震京城。

韩愈、皇甫湜读了他的作品,感到很稀罕,却不相信,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是今人,哪里有不认识此人之理。

李贺 典故

李贺 典故

李贺典故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并且他的诗歌风格非常的独特,诗歌的特色在于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李贺的典故,欢迎阅读!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典故——李贺的小布袋究能装得下多少好诗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这里所说“呕血”一事,跟晋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亲丧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来并“因吐血”之事大为不同。

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

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

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了。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

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这首古诗说的是: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

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

但许多嫉妒李贺的人说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这害得大文豪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

然而,李贺此后的仕途竟因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终究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从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贫困的因子。

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事

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事

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事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事李贺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诗人,他的边塞诗宏伟壮观,忧国忧民。

他的一生为诗坛贡献了非常多的经典佳作,我们应该好好地了解一下李贺,因为李贺的人生经历也很有传奇色彩。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朝著名诗人,人称“诗鬼”。

他自幼聪慧,七岁能写诗作文,十余岁便名扬文坛。

韩愈和友人皇甫漫听说李贺的才名后,亲自前往李家试探,当场出题,要李贺即兴赋诗,李贺一挥而就,再试再赋,篇篇精彩。

两人大惊,这才相信李贺名不虚传。

李贺是宗室后裔,所以一直自视甚高,他在诗中也一再以“宗孙”、“唐诸王孙”自称,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但当时李家早已败落,家境贫寒,这就注定李贺的希望要被现实击碎。

李贺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怀才不遇的苦痛时时冲击他多病的身心,他只好把这种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创作上。

相传李贺写诗不先立题,而是注重到生活中去发掘素材。

每次出门,他总是骑着一匹瘦马,肩背一个布锦囊,后面跟着一个小童仆。

他边行边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随身所带笔砚,在马上写成诗条,投入锦囊。

有时满载而归,囊中鼓鼓的;有时终日穷思苦索,竟不得佳句,囊空如洗。

知子莫若母,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创作勤奋,更了解儿子身体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一天晚上,李贺回了家,他母亲就让侍女接过布锦囊,倒出李贺所记的诗条,一看,写的真不少。

母亲又是高兴又是心疼,说:“这孩子,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李贺立在一旁,并不说话。

饭后,他从侍女那里取回诗条,研好墨,铺好纸,把白天所记的诗句连缀成篇,然后存到别的袋子里,除非喝得大醉或有其他重要的事,他通常都是这样。

由于作诗太刻苦,损坏了健康,李贺只活了二十七岁便去世了。

但他短暂的`一生,却给后世留下二百四十余首诗歌,其中有许多世代相传的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石破天惊逗秋雨”等等。

李贺小传原文翻译2篇

李贺小传原文翻译2篇

李贺小传原文翻译李贺小传原文翻译2篇李贺小传原文翻译1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上灯,与食。

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翻译:京兆杜牧给李贺的诗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之处很是详尽,世上流传李贺的这些事迹。

李长吉的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完备。

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

最先他被昌黎人韩愈所了解。

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人,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这些人最为密切。

长吉每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

《杜牧.李贺集序》阅读练习

《杜牧.李贺集序》阅读练习

《杜牧.李贺集序》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贺集》序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某曰:“必有异,亟取火来。

”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吾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

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杂为四编,凡千首。

数年来,东西南北,良为已失去。

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

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夕,一觞,一饭,显显焉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

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尝恨想其人,咏其言。

子厚于我,与我为贺集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

”某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明日,就公谢,且曰:“世谓贺才绝出于前。

”让。

居数日,某深推公曰:“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

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公意,如何?”复就谢,极道所不敢叙贺。

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

”某因不敢复辞,勉为贺叙,终甚惭。

贺,唐皇诸孙,字长吉。

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

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

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

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

2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某曰:“必有异。

”异:不平常的事B. 亟取火来,及发之发:拆开C. 不觉出涕涕:眼泪D. 《骚》有感怨刺怼刺:讽刺2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北山愚者,年且九十B. 显显焉无有忘弃者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C. 某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其皆出于此乎D. 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2.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杜牧夜半得到好友沈子明来信,请他为李贺诗集撰写序文,杜牧再三推辞后还是答应了好友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

善属文。

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①。

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②杜牧《阿房官赋》。

其人,王佐才也。

”因出卷,措笏朗诵之,郾大加赏。

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

”曰:“不得,即请第五人。

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

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后又举贤良方正科。

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

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

诗情豪迈,语率惊人。

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唐才子传·杜牧》,有删改)【注】①薄施尘露:效绵薄之力。

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

②进士: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均称“进士”。

1.选出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杜牧……善属文。

(阅读分析文章)B.侍郎以峻德伟望。

(德高望重)C.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

(眉飞色舞,拍手称快)D.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还觉得不行的话)2.选出对加粗字理解正确的一项()①侍郎以峻德伟望②则请以赋见还③然敬依所教④多焚所为文章A.①②同,③④异。

B.①②同,③④同。

C.①②异,③④同。

D.①②异,③④异。

3.选出译文不正确的一项()A.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当时主考官是侍郎崔郾)B.其人,王佐才也(这个人是能辅佐君王的大才子)C.以考功郎中知制诰(以考功郎中的身份负责起草诏令)D.识者以拟杜甫(认识他的人说他长得很像杜甫)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3分)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①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

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

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阿③弥老且病,贺不愿去。

”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

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

少之,长吉气绝。

常所居窗中,勃勃④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⑤之声。

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注]①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

②欻(xū):忽然。

③阿:母亲。

④勃勃:烟气向上的样子。

⑤嘒管:声音轻微的管乐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长吉之事尢备备:详细B.过亦不复省省:察看C.长吉竟死竟:竟然D.帝独重之重:重视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为李长吉集叙为刎颈之交B.阿弥老且病吾今且报府C.天苍苍而高也吾尝终日而思D.闻行车嘒管之声欲诛有功之人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贺身体细瘦,二眉相通,手指很长,勤奋刻苦读书,写作速度很快。

B.李贺治学严谨,只要不是大醉或吊丧,他总在认真地修改平时的创作。

C.李贺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曾向绯衣人使者叩头求饶免死。

D.李贺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怀才不遇,一直未得到朝廷重用。

《杜牧的咏史诗》杜牧的咏史诗,立意高远,气魄宏大而又情致深浓,风格豪放。

首先,他在咏史诗中表现了卓绝过人的史识。

咏史诗是通过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吟咏,对其作出新的评价与判断。

当然,这种评价与判断是诗的方式而不是史的方式,是活生生的形象显现,而不是干巴巴的抽象的概念推理,是有情有味有声有色感人至深的诗篇,而不是《东来博议》式的史论。

杜牧的咏史诗,不但有精彩的议论,而且不缺乏神韵,是其咏史诗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杜牧《题商山四皓庙一绝》云:“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与天性岂恩仇。

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商山四皓辅助太子刘盈登基一事,在一般诗人笔下都作为美谈出现,认为是奇功一件。

杜牧却不以为然,他认为由于刘盈柔弱,致使吕氏专权,给刘氏宗室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造成了政局的危险和混乱。

因而四皓恰恰是帮了刘氏的倒忙,这不仅在对四皓功过的评价上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而且是对重嫡庶长幼而轻个人素质的传统立嗣观念的质疑,表现出诗人独特的历史眼光与超凡的历史见解。

这首诗,表现了杜牧超卓的史识。

这是因为杜牧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体现了他不同凡俗的政治见解。

精警的议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诗人在对史事的咏叹中又带上了极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他的咏史诗警拔凝练,并有深厚的韵味,富于艺术的感染力。

其次,表现出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

在封建社会怀才不遇是个普遍现象,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因此表现怀才不遇的这类诗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是对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批判与抗争。

如《感怀诗一首》、《洛中送冀处士东游》等。

试看他的《朱坡绝句三首》之一:“故国池塘倚御柳,江城三诏换鱼书。

贾生辞赋恨流落,祗向长沙住岁余。

”他在慨叹自己虽有贾谊之才,但遭遇连贾谊都不如,一生坎坷,故发之为诗,流露出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

再次,展现兴亡之感,怀古伤今,抒发盛世难再的惋惜和对时势的忧虑。

杜牧,独特的个性与社会的更加腐败、国家的更加衰亡决定他的感伤之气更浓,如杜牧的《题武关》:“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这前四句,诗人带着看似戏谑,实则悲愤的心情沉思着这一古老的历史,然后又转为一种沧桑之感:“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最后两句:“今日神圣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诗人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景象,既然是神圣一统,而非衰亡的楚国的那种情形,为何又要用给人以一种没落感的夕阳来作为衬托呢?再看《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前两句说得好象很轻松,很放达,但后两句,特别是“江海去”、“望昭陵”这两个意象,却给我们一个强烈的印象,诗人有满肚子的话要说,他渴望唐太宗的时候,他在憧憬地回忆那个天下清一、道不拾遗的仁政时代。

但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他只是怅然地眺望着那个前代英主永远安息的地方,什么也不想说。

杜牧抒写兴亡之感的还有《西江怀古》、《经古行宫》等,这一类诗大量存在。

因而,读他的咏史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跳动的脉搏,可以感受到诗人从历史的回顾中审视唐代现实的那种揪心和沉痛的悲哀。

第四,强烈的现实性。

大多笔锋犀利,语含讥讽,对最高统治者腐化淫靡的生活作了尖刻的讽刺。

《台城曲二首》其一云:“整整复斜斜,隋堤簇晚沙。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

”第三句将敌军兵临城下,皇帝仍然淫乐的场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奇绝痛绝,嘲讽弥切。

再看最为有名的《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将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故事深刻地揭露出来了。

第五,注重意境创造和情感抒发,将深刻的思想与悠长的情韵融合在一起。

立意高深,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情韵深长。

《题桃花夫人庙》也是画面对比鲜明的绝妙诗篇:“细腰宫里露新桃,脉脉无言几度春。

至竞息亡源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以绿珠的刚烈殉情反衬息夫人的忍辱求活苟且偷生。

后面两句谴责之论就在人面桃花默默无言这种意境中展开,让人丝毫不觉粗率浅露,相反让人感到诗的意境更深一层。

在两种形象的强烈反差对比中,表现了他对息夫人的鄙弃与斥责,虽然表现手法委婉含蓄,而诗人的感情十分强烈。

赵翼评此诗说:“以绿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下自见;而词语蕴藉,不露讥诮,尤得风人之旨耳!”总之,展示鲜明对比的历史画面,能以最省俭的笔墨,将其饱满丰富的感情,表现得痛快淋漓。

广义上的咏史诗从表现形式上说主要分为怀古和题咏古迹两种类型。

它(特别是怀古的)不同于纯咏史,主要在于它们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

狭义咏史注重于史实本身的详述和议论,而怀古则侧重于从史实引起的联想、感慨,并且对古迹所在的现实氛围有所描写。

正因为杜牧把抒情、写景的艺术手法融进咏史诗中,使感性形象饱含浓郁的感情,形成带有理性意韵、韵致流动的意象,由这些意象交织而成的整体是一种情绪型的意境,渗透了诗人的情感和历史的深沉思索,而不纯粹是对自然界的模拟、描绘。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怀古与狭义咏史的界限消融在统一的艺术特征里了。

《杜牧传》答案1.A 2.C 3.D12.C(两个“以”,前为介词,表凭借;后为介词,把。

两个“所”均为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断句答案: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注意:对三处一分,“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一句中三个顿号可断可不断,不断不扣分,断对也不给分。

)〈李贺传参考答案》4.C【解析】竟:最终,最后。

5.D【解析】“之”都是定语,的;A替/成为;B并且/姑且、暂且;C并且/地,表修饰。

6.C【解析】“贪生怕死”有误,原文有“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应为孝顺,不忍去死。

【参考译文】京兆杜牧替李长吉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很是详尽,这就是世上流传的。

李长吉嫁入王家的姐姐,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详尽。

李长吉为人纤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

最先被昌黎人韩愈知道。

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以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最为密切,长吉每天都与他们一同出游。

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

他常常骑弱马,让一个小书童跟随,背着古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立即写下来投入囊中。

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取囊中所有,见所写很多,就怨怒地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吗?”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