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李贺诗歌意境的特色

合集下载

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特征

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特征

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特征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特征李贺是一个以“辞尚奇诡”著称的诗人,其诗歌意象风格独具。

李贺的诗以凄艳诡激诗风,“惊迈时辈”,屹然别立于中国诗歌长河,其诗歌意象风格独具,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美学追求。

对李贺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虚荒诞幻”黑格尔曾说过:“诗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艾青也认为:“没有想象就没有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贺可以说是最富于想象的作家之一。

李贺的想象,是一种常人的思维很难进入的、甚至近于病态的天才幻想。

正是这种丰富奇特的想象,使得李贺笔下的诗歌意象“幽深诡谲”、“奇而入怪”。

对李贺诗歌意象的这一美学特点,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里有非常形象的概括:“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李贺诗歌意象的“奇而入怪”、“虚荒诞幻”首先表现为大量超现实意象的塑造。

在诗歌极度繁荣的唐代诗坛上,能作超现实想象、并以构建超现实意象为审美追求的诗人寥寥无几,李贺无疑是这极少数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李贺深受屈原、李白的影响,为表达其苦闷情怀,总是竭力创设虚幻的、超现实的意象世界,如:“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百年老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等。

比如同样是称颂丝织品的精美奇绝,白居易的《缭绫》基本上是从现实存在的事物中提炼出意象来进行比喻:“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而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却是大量借用让人感到诡异莫测的意象来表达:“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载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李贺诗歌意象的“虚荒诞幻”还表现为在塑造现实意象时,不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样式去加以描摹,而是经过移位和变形,重新拼合在一起,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的成分。

李贺诗歌艺术简论——想象与意境的独特性

李贺诗歌艺术简论——想象与意境的独特性
来说确实是一个诗书遣怀 的佳境 ,也正是在此地 李贺立志要 重想象事物 的奇 峭、 瑰丽。如 《 秦王饮酒》 一诗 中奇想连篇, 新 出人头地、 报效祖国, “ 男儿何不带吴钩 , 收取 关山五十州 。 ” 意迭出 。“ 骑虎游八极”写出秦 王扫六合, 平定天下 的显赫武 ( 《 南园十i首》 之 五) 。令人遗憾的是这里闭塞 的环境也让他 功 , “ 骑虎” 表现 出秦王不 同常人 的威武, 以虎为坐骑更添秦王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2 2 文献标识码 : A
在这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圃中,有一枝让人无法不为之驻 岭来形容 。李贺诗歌 的艺术成就在于其独特 的创造性,他惊 足赞叹的奇葩——李贺 。其诗歌不若太 白之飘逸 ,王勃之清 人的想象力创造出干奇百怪的形象 , 描绘 出缤纷斑斓的色彩 , 雅, 子美之沉郁, 却 以其幽怨怅茫、 诡谲凄艳的美感而卓 然绝 奇特 的想象使李贺的诗歌光彩照人。 立于唐代诗歌史上 , 令无数人为之折服、 赞 叹。 1 李贺诗歌中的奇特想象 李贺在组诗《 南同十三首》 中对他居住 的环境进行了描述: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 的李贺,他 的想象是奇妙的。诗 李贺诗歌艺术Fra bibliotek论 — —
想象与意境 的独特性
吕树政
(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
山东 ・ 济宁 2 7 3 1 6 5 )
在唐代 诗歌史上李贺有“ 诗鬼” 之称, 身居荒僻封闭景色怡人之地 , 但是遗 憾的是这里闭塞 的环境也让他 最终
形成 了孤傲 、 敏感 与人寡合 的性格。从艺术 的角度看 , 李贺诗歌最显著的特征有 : 想象奇特 , 意象荒诞 , 诗歌 节奏 的跳 跃性大 , 但是穿线 的却是浓厚的悲剧色彩; 善于着 色, 用色彩词营造奇诡冷艳的艺术情境。 关键词 李贺 诗歌 悲剧意识 浪漫情怀

李贺诗歌的浪漫特征

李贺诗歌的浪漫特征

李贺诗歌的浪漫特征中唐浪漫主义诗人李贺,一位独辟蹊径的诗人,他用短暂的生命奏响了中唐诗坛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乐章。

打开李贺的诗稿,那“奇特的语言、怪异的想象,幽奇冷艳的诗境”会扑面而来,在五色斑斓的氛围中充满着森森的寒意。

诗歌中写“荒芜的山野,啧啧的虫声,惨淡的黄昏,阴森的墓地,”再加上活动于这些场所中的“鬼灯莹光、百年老?^,食人山魅、冥路倩魂”,读后深感其“险怪如夜壑风生,暝岩月堕”,(谢榛《四溟诗语》卷四),李贺诗歌的浪漫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奇异乃至荒诞的想象浪漫诗人最突出的品质就是非凡的想象力,它需要天马行空的禀赋,更需要纵横驰骋的才情。

李贺的想象是常人的思维很难进入的一种近乎于病态的天才的幻想,他的想象与荷兰天才画家梵高有着极其相似的特征。

李贺的想象大多源于梦幻,梦幻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种原始状态,他的太多的梦幻又源于他多病的体质与特殊的经历。

李贺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唐王朝由盛转衰千疮百孔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诗人已经失去了盛唐诗人青春勃发,昂然进取的精神。

由于对现实的失望、沮丧,只好独自品尝着个人的困顿遭遇,表现在诗歌中的是一种欲说还休的尴尬和无奈。

而此时的李贺由于精神的苦闷,抒写的诗歌更是透出一种幽冷奇崛与愤愤不平。

李贺的坎坷遭遇对其诗歌特征的形成起了决定的作用。

其一,李贺贵族出身,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残酷的现实却让他徒有虚名。

而李贺极其看重“宗孙”这一出身,在诗歌中多次提及,比如《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中,特地注明“唐诸王孙李长吉”;唐儿歌中提醒:莫忘作歌人姓李。

可以看出李贺具有浓厚的“宗孙”情节。

其二,李贺拥有过人才华却无缘参加应举考试。

李贺少有奇才,7岁能诗文,名震京城,十八岁时已扬名天下。

早年的李贺踌躇满志,公元809年至洛阳参加河南府初试获捷。

正当他雄心勃勃准备参加来年礼部的考试,期望折桂,以顺利进入仕途实现远大抱负之时,“与贺争名者毁之”,说他应避家讳,不得参加考试。

简述李贺诗歌的主要特色

简述李贺诗歌的主要特色

简述李贺诗歌的主要特色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的主要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丰富奇特的想象。

他多以主观的心理感受为线索驰骋想象,时空交错,变幻莫测,完全依据自己心绪的流动,绝妙奇特,独一无二。

②瑰丽幽冷的意境。

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其诗句、诗意、诗境无不带有凄神寒骨的冷意和浓郁的愁情,侬丽之中深蕴着凄冷的情调,构成诡丽幽冷的诗境。

③精妙绝伦的比喻。

无论写景、状物、抒情、摹声,无不广泛运用精巧奇妙的比喻,生动、形象、传神。

④奇峭冷艳的语言。

诗人善用“恨”、“死”、“泣”、“哭”等冷寂之词表达强烈的感情;善用“寒绿”、“酸风”、“冷红”等冷艳色调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强烈印象和内心感受;常常把多种色彩交织起来,构成一副副浓艳班驳、令人目乱神迷的画面。

正因此形成了“长吉体”迥然有趣的一家之风。

李贺诗歌特色分析

李贺诗歌特色分析

李贺诗歌特色分析李贺诗歌特色分析李贺诗歌充满奇崛冷艳、幽冥凄冷和荒诞离奇的风格色彩,他笔下的诗歌世界充满了鬼气和阴暗之色,却也不乏明洁的色彩。

中唐诗人李贺,其诗歌意境凄美神秘、清寂孤绝,意象统概天、地、人三才,给人玄异迷离,如梦如幻之感,被世人冠为“鬼才”。

却又一些人对其诗歌意境进行分析后得出李贺其人是个心理变态的结论,其言之凿凿的就是:认为艺术家多为精神病或介于精神病或常人之间的人,再者就是一些心理分析的观点,性压抑、自闭症,将诗歌意象中的“鬼气森森”或“玄幻迷离”统统算为是李贺的“临床病”的特征。

不可否认,这些分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

但是,科学道理可以纯粹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么?而且如果李贺的诗歌全是给人变态、阴森恐怖之感,难道是说历来喜爱李贺诗歌的人的审美倾向都是阴郁的吗?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未免太过于牵强。

在此,笔者将从李贺对生命的思考的角度、和李贺诗歌本身呈现的意境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心理和写作状态,极力忠实于诗人的本真面目,呈给读者自如的美感体会和融入诗人的生命体验。

(一)李贺对生命的思考据载李贺自幼体弱多病,“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新唐书》),给人孱弱、病态之感。

虽是皇族后裔,但却不是嫡系。

加之其父离世以后,因家道日渐终落,诗人成年后在贫病交集中英年早逝。

李贺所存诗歌为数不多。

现今所见,是其好友沈子明保存下来的,李贺亡故多年后,杜牧为其诗集作序,名为《李长吉歌诗叙》。

在序中,杜牧对李贺的诗歌评价甚高、甚妙:“云烟绵连,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奢殿,梗莽球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他诗歌中的“态”、“情”、“和”、“格”、“勇”、“古”、“色”、“怨恨悲愁”、“虚荒诞幻”是世间的事物完全无法言说尽全。

透过这样的描摹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平静,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浅析李贺诗歌艺术

浅析李贺诗歌艺术

失落者的苦吟——浅析李贺诗歌艺术中唐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的冷静思考,并在短期内呈现出唐代诗歌发展的第二次繁荣。

这一时期,诗坛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丰富。

然而青年诗人李贺,其诗歌形象怪诞,想象奇特,在唐诗乃至中国诗史中都独具特色。

李贺,史称“诗鬼”,其诗歌艺术独特,色彩瑰丽,充满了深沉的苦闷。

因此,可以说李贺的诗歌,无疑是时代折射中失落者无奈的苦吟。

首先,李贺虽出身官府之家,但家境并不富裕,由于父亲名讳之故,失去了考取进士的机会,因而在他的一生中充满着报效家国的理想与难以被重用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于是,在自己的诗作中,流露出的便只有无尽的苦闷。

《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挈玉龙为君死”,一方面是对战士精忠报国的嘉奖,也可以说是诗人自己理想的呈现;但另一方面,诗人仕途无望,报国无门,剩下的便只有“而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的无尽惆怅与苦闷、失望之感。

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人家假想无知的铜人在离开故国时尚有无限的悲伤,富有感情的人类更何胜愁苦,从中寄托了诗人辞奉礼部郎离开京城赴洛阳时的去国之情。

而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将那种失落之痛、悲凉和无奈跃然纸上。

当然,以上所说,只是其诗作中的一点,然而却足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得出李贺诗歌中的悲吟,与自己的身世、经历息息相关。

其次,李贺的诗歌,色彩瑰丽,有沉厚的唯美主义倾向,但在唯美掩饰之下的,仍是现实与理想冲突之中的无限悲凉。

李贺诗歌,一浓一淡,一明一暗的色彩对比,更增添了其意境中的愁绪。

他善于捕捉瞬息感受的直观形象,描摹主观精神中的幻境,而这些浓郁的色彩却恰好与其黯淡的人生形成了巨大反差,流露出诗人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些明写了战争形势的险恶、悲壮,但无疑与自己所处的环境极为相似。

在封建的伦理中,王权的压制下的诗人亦即将崩溃,别人可以以死报国,而他连战死疆场也难以成全,这些自然成为其无限苦吟的暗露。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悲冷凄苦的语言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是李贺诗歌最为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长吉体”能在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囿中一枝独俏的关键所在。

请看他的《秋来》诗:枫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筒一编书,不遗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魂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来》这首诗大约作于李贺辞官归家的时期。

糟糕的心情、萧瑟的秋风、刺骨的冷雨,触发了诗人心中无限的悲苦哀愁,诗人主观情思与孤坟野鬼融于一体,托物传情,借“鬼”寄慨,以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来抒发诗人抑郁未伸、怀才不遇的深广忧愤,凝成了瑰美而冷俏的语言,读来令人胆颤心惊,毛骨悚然。

诗篇起句借“秋”发感,状景传情。

秋风瑟瑟,落木萧萧,残灯衰照,络纬哀鸣,这些景物很容易触动才人志士的感伤情怀。

但是李贺的感受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秋叹老,“惊心”、“苦”、“寒”、“衰灯”、“啼”、“素”这些强刺激、冷色调的字眼有力地表现出诗人生命之秋的锥心之痛和心灵之旅的绝望挣扎。

秋风落叶而已,于诗人却是魂惊魄悸,无限悲凉;衰灯鸣虫罢了,于诗人却是啼饥号寒,凄神寒骨。

如此冰凉透骨的感受,如此哀哀无望的倾诉,几人能有?谁人能敌?李贺何以这般伤心叫苦,堕泪惊魂?“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这是古往今来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

李贺的不幸身世,惊人才华和科场绝望使他对瑟瑟寒秋风格外敏感,秋天似乎宣判了他人生前途的死刑,秋天似乎戕害了他卓异超绝的艺术心灵。

于秋,除了络纬般呐喊,残灯般挣扎,他还能怎么样?一开始他便用这样的文笔营造了一个悲苦的环境。

接着诗人不禁问道:“在这混乱的年代,有谁肯读我的一编书简,不让那蠹虫蚀蛀,把我的心血化为尘土?”诗人其实是不想只做一介书生,他有着自己执着的追求,从“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国十三首》),“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等句子中可以看到年轻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唐代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有高度的艺术才华,醉心于浪漫主义,由于刻意的苦吟而追求创新,李贺的诗以奇著称。

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有独创性,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充满神秘色彩。

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沧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二、诗歌意象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

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新鲜,化平易为惊险、瑰丽。

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代表作如《李凭箜篌引》。

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

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

字词上浓妆重墨,经常选择感情强烈或生新拗折的字眼,使用比较特殊的修辞方法,如喜用“啼”、“泣”、“腥”、“酸”、“冷”、“鬼”、“死”等字,使诗歌充满幽冷哀伤的色彩。

四、唯美倾向。

他的诗是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李贺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
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李贺诗歌意境的特色
【摘要】李贺是一个以“辞尚奇诡”著称的诗人,他的诗以凄艳诡激诗风,惊迈时辈,屹然别立于中国诗歌长河,以其诗歌风格独具的意象群,营造了具有鲜明特色,不同常人的诗歌意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李贺;诗歌意境;奇艳;音乐;非常规词
意境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这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论述到:“意境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

”在美学家宗白华看来,“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简而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亦或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这其中有些境界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而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诗歌意境的构成也有不同的类型,有的以写物为主,有的以写情为主,有的以写意为主,所以王昌龄《诗格》中有物境、情境、意境的“三境”说。

从美学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与理、形与神的和谐的统一。

在诗歌极度繁荣的唐代诗坛上,能作超现实想象、并以构建超现实意象为审美追求的诗人寥寥无几,李贺无疑是这极少数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李贺诗歌往往宕开一笔就造成一个奇景突现,异彩缤纷的境界。

构思更是超越时空,思维跳跃很大,给人以开阔的景象,再加上各种的色彩使意境更为瑰丽。

诗歌的构思则采取多层次的手法来丰富诗歌的含义,加深诗歌的意境。

通过对李贺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的理解,从另外细致的方面理解他的意境。

一、李贺诗歌的鲜明意境
李贺的诗歌可用一个“奇”字来概括:奇妙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奇丽的语言,奇峭的意境,构成了李贺诗歌的奇崛。

他很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一个“奇”字是李贺的浪漫主义诗篇不同于别人
的显著特点。

后晋刘朐曾说:“其文思体势,如崇石峭壁,万仞崛起。

”(《旧唐书·李贺传》)由此可见,李贺诗歌之奇谲可用崇山峻岭来形容。

李贺诗歌的艺术成就在于其独特的创造性,他惊人的想象力创造出干奇百怪的形象,描绘出缤纷斑斓的色彩,塑造出奇特的意境,这使李贺的诗歌光彩照人。

如《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黑云”“甲光”的对比意象来显示在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时,日光下守军的阵营和士气,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李贺运用了“秋色”“燕脂”“夜紫”“红旗”“黄金”,这些大量颜色的对比,不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战场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副色彩斑斓的画面。

而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

这是一首写战争的诗,按照朱世英先生的说法,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一般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的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浓重艳丽的面画,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从而有力地烘托出了酷烈的战争场面,产生了极强的表达效果,构成了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二、意境与音乐的联系
在李贺的诗歌当中,音乐与意境有着深厚的联系。

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李贺写下不少有关音乐的诗作;二是把音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去展现他想描绘的其他事物。

李贺在描写音乐的诗作里,主要是通过神话传说的意象以及高度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去描写音乐的,着重表现听音乐人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对乐音进行直接的描绘。

这样便营造出诡奇壮丽并与神话相互交融的想象性意境。

李贺擅长用音乐作为通感的艺术手法,主要是把直接的视觉形象的画面或者是想象中的视觉形象的画面通过音乐的听觉去表达。

这样在意境上沟通了不同的感官,这样让画面形象生动起来的同时,拓展了阅读者的想象空间。

著名的《李凭箜篌引》便是这方面的典型: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前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
目不暇接。

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李贺在其中则采用了想象、夸张、通感等多种艺术手法,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仿佛再现了美妙的乐声。

诗中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性的、优美的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动人的乐声绕梁三日,令神仙惊叹,老鱼跳波,蛟龙起舞,使人三年不知肉味,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同时,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三、非常规用词对意境的影响
李贺写诗,求新求奇,刻意雕琢,用其母的话来说就是“要呕出心乃已耳”。

关于这一点,前人早已明确指出,如高棅:“若长吉者,天纵奇才,惊迈时辈,所得离绝凡近,远去笔墨畦径”。

①因此在中国诗歌的历史上,李贺的用词是非常独特的,没有任何一个诗人像他那样偏好老、死、衰等词语,而在他的作品中残、断、堕、瘦、古、鬼、枯、颓、病、败、朽、暮、弊、破、哭、愁、幽、折、荒、血、寒、泣、悲、凄这些表述也随处可见。

如此的非常规用词,对李贺诗歌的意境产生了三重主要的影响。

一是使作品充满了阴冷凄森的气息,增添了对非常规环境的描绘,如“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

”(《北中寒》)。

二是把自身的愁苦与周围的世界物象相互交融,反映了作者内心中的压抑,如“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开愁歌》)。

三是让非常规环境与人相互对立,展示对现实的批判与控诉,如“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平城下》)。

在李贺的个别诗歌中,其非常规用词让诗歌有了多重的意境与解读方式。

如《老夫采玉歌》中的“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李贺用他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恐怖的老夫采玉的景象,从而对当时的统治者自顾自身享乐而不顾民间疾苦的现象作了深刻批判。

对这句有几种解读,而解读的关键在于“厌”字。

“厌”在古代汉语中有几种意思:一是“厌恶”之义,二是“饱食”之义,三是还有“压住”之义。

在取“厌恶”意的时候,我们读到了蓝溪水与采玉者的不可调和的相互对立,采玉的蓝溪水厌恶生人,所以它让无数人死于其中,同时那些死去的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依然憎恨着蓝溪水,这一描写可谓惊心动魄。

取“饱食”意时,
①高棅.《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诗歌表现出一种“程度感”,展现了牺牲人数之多。

而“压住”则从采玉者的心理情感上,表现劳动者的沉重与悲苦。

综观以上可以看出,李贺作为以“辞尚奇诡”著称的诗人,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意境:突破常规,运用非常规词语;并把音乐联系自己的意境之中;运思深曲,意境超常,用独具风格的意象和奇特的构思构造出鲜明的意境。

这是更近于一种病态的天才的幻想,是常人的思维很难进入的,给人以出奇制胜的美感。

李贺这位一位天才诗人,以自己敏感的心灵,深沉的思索创造了与众不同的诗风,他在匆匆的生命之旅中,以五彩之笔构筑了一个多姿多彩、瑰丽奇异的意境世界和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 [唐]李贺著.[清]王琦注,王步高,刘林辑校汇评.李贺全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1.
[2] 朱立元主编.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4).
[5] 马学林.论李贺诗歌的意象个性特征[J].名作欣赏,2008(24).
[6] 王永.李贺诗歌的审美特征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7] 徐毅.论李贺诗歌的意象特征[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