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
李贺诗歌中的白色意象及其艺术特色

李贺诗歌中的白色意象及其艺术特色李贺诗歌中的白色意象及其艺术特色李贺诗歌中的白色意象具体指什么呢?关于李贺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大家清楚吗?对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词进行了量化统计,发现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色彩词不是红、黄、绿这些较为鲜明的色彩,而是相对平淡的“白”。
i清人马位也说过:长吉善用白字,如“雄鸡一声天下白”,“吟诗一夜东方白”,“蓟门白于水”,“一夜绿房迎白晓”,“一山唯白晓”,皆奇句。
ii本文即以李贺诗歌中“白”字的运用为切入点,探寻李贺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手法。
一、白――背景之色钱钟书先生曾说:余尝谓长吉文心,如短视人之目力,近则细察秋毫,远则大不能睹舆薪;故忽起忽结,忽转忽断,复出傍生,爽肌戛魄之境,酸心刺骨之字,如明珠错落。
iii大抵可以理解为李贺对于近处的景物总会做出十分细致的描摹,对于远景则模糊处理,他的视线只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
也有学者进一步阐发认为这也是李贺的心理特点之一,即更多的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注重主观的感受,而缺乏远大的视野。
iv李贺的这一创作技巧,在“白”字的运用中有很多的体现,也就是说李贺常常将远景或者说背景处理成白色的或者是带有白色特征的,例如《南山田中行》:秋野明,秋风白,塘水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v首句像是铺开了一张底色苍茫的画布,塘水清且深,秋虫低声鸣叫,接下来色泽鲜艳浓郁的意象出现了:青苔、红花、稻子、萤火虫、鬼火,伴随这些颜色的是寒冷而浓重的湿气:塘水、露、泉。
把这些颜色抽象出来我们发现淡淡的白色背景上跳动着绿、红、黄等色点,在湿冷气氛的笼罩下,色彩变得更加浓艳,再加上轻轻的虫鸣、液体流动滴落的声音,一幅冷艳的画作展现眼前,而我们似乎也能看到年轻的诗人孓然独立,内心满是凄郁。
除了用白色形容秋天,李贺还经常使用白日、白晓、白天、白昼、白空等意象,表现日光和天空,例如《感讽五首・其三》: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
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

目录中文摘要 (1)引言 (2)1 人生经历 (2)2 闪耀在诗歌中的色彩 (4)2.1 强烈的色彩对比 (5)2.2 奇异的色彩表现 (7)2.3 浓烈的悲情色彩 (8)3 结论 (11)4 辞 (11)注释 (12)参考文献 (12)英文摘要 (13)论贺诗歌中的色彩摘要:贺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研究是新时期唐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重点,贺诗的特点之一是色彩浓重鲜明,喜用烈性词汇,这使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贺的诗歌成就无疑是全面的,本文仅从贺诗歌色彩这一显著特征入手,从创作心态、色彩运用特点和个性特征等方面论述贺诗歌的色彩,从而探究形成贺这种诗风的成因。
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相互交织起来形成了他病态的人格,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构成了诗人奇诡凄艳、与众不同的诗风。
关键词:贺诗歌色彩奇艳病态人格论贺诗歌中的色彩引言贺(790—816),字长吉,为唐宗室王的后裔。
他少有才名,十五岁时即以乐府歌辞名噪一时,为愈、皇甫湜所器重。
然而他因为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一些妒才之人就以“父名为晋肃,子不得取进士”为由,不让他参加进士科考试,所以贺一生仕途道路不畅,仅仅在太常寺做过从九品的小官奉礼郎,最终郁郁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贺的诗歌常给人以奇冷幽艳之感,读来别有一种滋味,这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他的诗歌,他的人生,他独创的“长吉体”,都是值得我们后人来研究的。
纵观近年来的贺诗歌研究,可以发现,随着西方文艺思潮的涌入,许多研究论文借鉴了新的理论方法,重视对贺心理世界的开掘,重视对贺诗歌章法结构、色彩等问题的分析,并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
而对贺诗歌创作中色彩的运用,已有许多学者研究,但各成一家之言,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很多学者或单方面论述贺诗歌中的某些色彩词的运用,或从修辞学等方面论述贺善于敷色的特征,还有的学者虽总述贺诗歌色彩运用的特征,但并未深入分析贺善用色彩的深层次原因,没有将贺的个性特征抽离出来,本文在探究贺诗歌中色彩运用的特征基础之上,综合分析形成其独特诗风的深层次原因。
李贺诗歌色彩研究

李贺诗歌色彩研究一、本文概述李贺,唐代杰出的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沉的情感色彩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诗歌充满了鲜明的色彩,这些色彩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视觉形象,也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旨在对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其色彩运用的艺术特色与内在意义,以期揭示李贺诗歌的独特魅力与审美价值。
本文将首先回顾李贺的生平与诗歌创作背景,分析其诗歌中色彩的总体特征。
然后,通过细读李贺的诗歌作品,结合文学理论,对诗歌中的色彩进行详细的解读与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李贺诗歌色彩运用的艺术效果,包括如何增强诗歌的视觉效果、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如何塑造诗歌的意境等。
本文还将对李贺诗歌色彩研究的意义进行阐述,指出其对于理解李贺诗歌、深化诗歌鉴赏、推动诗歌创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李贺诗歌色彩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李贺的诗歌艺术,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丰富我们的诗歌创作与鉴赏实践。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李贺诗歌色彩运用概述李贺,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于世。
在他的诗歌中,色彩的运用尤为突出,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视觉效果,更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李贺的诗歌中,色彩的运用往往与情感表达紧密相连。
他善于运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通过“黑云”与“金鳞”的对比,不仅展现了战争场面的紧张与激烈,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期待。
这种色彩对比的手法,在李贺的诗歌中屡见不鲜,使得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生动与深刻。
同时,李贺还善于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以色传情,以色达意。
例如,“赤焰烧虏营,回风乱白雪”中,“赤焰”与“白雪”的对比,不仅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更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传达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种色彩的象征性运用,使得李贺的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含蓄与深刻。
李贺还注重色彩与意象的结合。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诗的特点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诗的特点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边塞战斗场景的诗歌,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浓烈的色彩和斑驳的意象:李贺善于运用浓烈的色彩和斑驳的意象来描绘场
景,使诗歌画面呈现出奇诡而又妥帖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他运用了诸如“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等生动的比喻和描绘,展现出战争前的紧张氛围和战斗的激烈程度。
2.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李贺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边塞战斗
的壮烈和悲凉。
他不仅从守城将士的角度出发,还通过描写敌军的惨败来反衬战斗的惨烈,使诗歌的视角更加全面。
3.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李贺的语言表达富有节奏感,通过平仄、韵律的搭配和
词语的锤炼,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这首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4.深入挖掘主题: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深入挖掘了战争的主题,不仅描写
了战斗的场面和气氛,还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和忠诚。
同时,他也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诗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边塞战斗的壮烈和悲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入思考。
以冷艳之色,造瑰奇之境——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

以冷艳之色,造瑰奇之境——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
李贺是唐代诗歌中颇为独特和富有想象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色彩表现艺术。
其诗歌中常常使用了独特的色彩组合,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瑰奇、奇异的境界。
首先,李贺的诗歌善于运用冷艳之色。
诗中常常出现清幽的蓝色、纯净的白色、深沉的黑色等,这些冷色调的颜色给人以清新、深邃的感觉,形成了宁静、冷峻的意境。
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草色烟光残照里,无人点荷叶自芳”,清幽的绿色和深沉的红色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温馨、冷艳的画卷。
其次,李贺的诗歌也善于使用色彩的反差效果。
在这些作品中,诗人通过配合鲜艳、夺目的颜色,与深沉、黑暗的颜色,产生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也营造出了极具张力和动感的氛围。
如《长安秋夜》中写道:“树色通明露初白,月明纱窗影裂篱。
枕上灯明绮罗堂,接宵
细雨梦中碑。
”这里的月光和白露色彩如此鲜明,与其它句中
所写的黑暗购房,更加强烈了对比效果。
最后,李贺的诗歌还常常使用色彩的神秘效果,运用一些神秘的颜色组合,让读者产生神秘、不可思议的感觉。
例如《梦李白·其二》中的“鸣琴方双颊,舞袖旋回影。
月出霜云合,飞鸟
入空精。
”这里用到的黑色和白色,以及月光和云朵等神秘的
元素,让整个句子充满了神秘、优美的韵味。
综上所述,李贺的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极为出色,他善于运用冷艳之色、对比效果和神秘效果等手法,通过色彩的变化和组
合,打造出了一幅幅瑰奇、奇异的诗歌境界,留下了极具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论李贺鬼诗

82论李贺鬼诗刘密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鬼诗是李贺诗歌中独具特色的篇章,他对鬼魂幽冥境界的描绘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分别对鬼诗的意象、用字设色等进行分析,揭示李贺鬼诗意象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李贺;鬼诗;诗歌意象诗歌意象,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它渗透着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李贺鬼诗经常使用冷艳凄迷的意象,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凄迷阴森的鬼蜮图。
例如:《感讽五首·其三》:“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
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低迷黄昏径,袅袅青栎道。
月午树立影,一山惟白晓。
漆炬迎新人,幽圹莹扰饶。
”地点是荒芜的南山之野,时间为幽冷的秋雨之夜。
秋天的萧条本来就令人心寒,迷蒙的雨夜,更在萧条之外,给旷野涂抹上一层恐怖神秘的色彩。
悲戚哀怨的南山中秋风呼啸,鬼雨如幽灵般飘忽,雨过天晴,在月光的映照下,整个田野一片苍白,树影凝聚在树冠下,如同没有影子一般。
初丧者的鬼魂走过昏暗低迷的山路,来到坟墓,但见磷火荧荧好像漆灯来迎接新亡之人,又似萤火虫在幽暗的圹穴前纷乱飞舞。
其中飘洒的鬼雨、阴冷的秋风、凄迷的小径、惨白的月光、缥缈的树影、漆黑的鬼灯、游荡的鬼魂、幽暗的圹穴等意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个冷风鬼雨的鬼怪世界。
《神弦曲》写日没西山,暮色苍茫,女巫迎神之景。
迎神场面迷离冷艳“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
古壁彩虬金帖尾,雨工骑入秋潭水。
”秋风瑟瑟,桂叶沙沙,桂子摇落;狸与狐哭泣、死亡;壁画上的虬龙也在作怪,命令雨公把它捉下深水去,一派朦胧凄迷之景。
用“血”、“死”这样狠透、刺目的字眼,使意象染上了一层浓重的阴森感。
李贺鬼诗中用书鬼、鬼工、山鬼、山魅、鬼灯等众多奇特的意象形成了谲诡荒诞的诗境。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自楚辞《山鬼》、《招魂》以下,至乾嘉胜流题罗两峰《鬼趣图》之作,或极诡诞,或讬嘲讽,求若长吉之意境阴凄,悚人毛骨者,无闻焉而。
”[1]李贺鬼诗中用迥异常人的色彩效果与超常的组合,寻求一种心灵的平衡,有一种哀感顽艳之感。
李贺诗歌色彩研究

李贺诗歌色彩研究李贺,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被誉为“诗中的奇才”。
他的诗歌作品常常呈现出鲜明的色彩,用色彩来表现情感和意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从李贺诗歌的色彩角度出发,探讨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一、色彩的象征意义在李贺的诗歌中,色彩的象征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他常常运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意象。
比如,在《梦天》这首诗中,他写道:“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轧斡参差,露出兔葵燕麦色。
”这里的色彩既表现了天色的阴沉和冷寂,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虑。
二、色彩的运用方式李贺诗歌中色彩的运用方式也是非常独特的。
他通常采用对比鲜明的色彩来表现诗歌的情感和意象,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比如,在《秦王饮酒》这首诗中,他写道:“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丁丁。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这里诗人运用了明亮的金色和深邃的蓝色,表现出秦王的豪华和狂放不羁。
三、色彩与情感的关系李贺诗歌中的色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
他常常通过色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将进酒》这首诗中,他写道:“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屏绣幕围香风。
”这里的色彩既表现了酒的醇厚和华贵,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和豪迈。
四、结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是表现其诗歌独特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运用方式和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
通过研究李贺诗歌中的色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李贺,唐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意象描绘为世人所赞誉。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各种色彩的描述,这些色彩不仅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表现出了李贺内心的情感世界。
一、色彩的直接描绘在李贺的诗歌中,色彩的描绘具有直接性和鲜明性。
他常常使用明亮的色彩来表达欢快、热烈的情绪,比如在《梦天》中:“青云直上九霄去,赤壁矶头一片霞。
李贺诗歌风格

李贺(约公元8世纪)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多姿多彩,充满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贺的诗歌以情感深沉、意象瑰丽、语言华丽为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贺的诗歌风格非常独特,他在作品中常常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比如“衣袖卷霜雪,为我披青蛾”,用笔墨描绘出美丽动人的景象,刻画出诗情画意。
他也经常使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仅展现出他的诗歌才华,也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热爱。
李贺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善于捕捉自然的美丽,将自然景色转化为深刻的情感表达。
他的诗歌充满了幽默与嬉闹,取材广泛,包括生活、自然、神话传说等,甚至还描写了诸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酒醉生活。
他的诗歌充满了想象力与艺术魅力,表达出诗人的自由奔放与反叛精神,传达出他的个性与情感。
李贺的诗歌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强调个人感情和想象力的自由发挥。
他的诗歌表现出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充满了文学虚构和夸张,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狂欢和热烈。
他的诗歌非常契合唐代文化和文学环境,奠定了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基础。
他的诗歌不仅在唐代广受欢迎,而且在后世的文学史上也被视为重要的创作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_陶文鹏查看全部古代诗歌研究李贺是一个早熟的天才,酷好幻想,热情冲动,抱负远大,却不幸生活在一个国势衰落、政治腐朽、世态险恶的时代。
他虽是皇家宗室,但家境沦落,生计困窘,遭人谗毁,仕途蹭蹬,孱弱多病,怏怏早逝。
在短促的一生中,他呕心沥血,发愤作诗,借以摅写其积郁忧愤,一任思绪驰聘于虚无飘渺的神仙鬼魅世界之中。
他的诗歌所呈现的奇诡非凡的色彩之美,是唐代乃至数千年中国诗苑上的一株奇艳之花,古今诗论家都已慧眼共识。
唐代诗人张碧说:“尝读李长吉集,谓春拆红翠,霹开蛰户,其奇峭不可攻也。
”(《唐诗纪事》卷四十五引)杜牧《李长吉歌诗叙》云:“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
”齐己《读李贺歌集》诗曰:“玄珠与虹玉,灿灿李贺抱。
”宋代李纲《读李长吉诗》亦曰:“长吉工乐府,字字皆雕锼。
”严羽《沧浪诗话》指出:“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
”陆游谓李贺诗:“如百家锦衲,五色眩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赵宦光《弹雅》引)元代郝经《长歌哀李长吉》称赞李贺诗如“赤虬嘶入造化窟,千丈虹光绕明月。
”明人王思任谓李贺诗“时而花肉媚眉,时而冰车铁马,时而宝鼎云,时而碧磷划电,阿闪片时,不容方物”(《昌谷诗解序》)。
清代方扶南也形容李贺诗“如铁网珊瑚,初离碧海,映日澄鲜”(《李长吉诗集批注》)。
近人罗根泽评李贺曰:“‘冷如秋霜,艳如桃李’,‘冷艳’二字,确可为贺词评语。
”(《乐府文学史》)今人钱钟书说:“长吉穿幽入仄,惨淡经营,都在修辞设色”;“长吉词诡调激,色浓藻密”,“幻情奇彩,前无古人”。
(《谈艺录》)笔者认为,对于李贺诗歌敷彩设色的艺术表现特征及其独特成就,值得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
打开《李长吉歌诗集》,那些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诗句便纷然杂沓,扑眼而来。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极少有像李贺这样,在诗歌中镶嵌如此繁多密集的色彩词藻的。
法国印象画派艺术大师莫奈曾经对青年画家们说:“写生的时候,要忘记你眼前是什么东西,你看到的只是色彩,只是色彩的关系。
”(1)生活在一千二百年前的李贺并非画家,更不可能预知有这样一个印象画派,但他居然同莫奈一样,在观察景物时往往忘记了眼前是什么东西,而只看到色彩,以及色彩的关系。
在李贺的诗歌语言里,大千世界的众多物象,有的失去了名称,有的失去了形状姿态,而被突出渲染它们的色彩。
钱钟书说:“长吉好用代词,不肯直说物名。
”(《谈艺录》)而被李贺用来借代物名的,大多数是色彩词语。
“甘露洗空绿”(《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五月》)、“空白凝云颓不流”(《李凭箜篌引》)、“圆苍低迷盖张地”(《吕将军歌》),“空绿”、“空白”、“圆苍”均指天空;“新翠舞衿净如水”(《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新翠”指春柳;“愁红独自垂”(《黄头郎》),“愁红”指荷花;“紫腻卷浮杯”(《送秦光禄北征》),“紫腻”指菜肴;“薄月眇阴悴”(《昌谷诗》),“眇阴”,指微云。
他人诗中当然也有纯用色彩词直指事物本体的情况,不过偶尔为之,绝不似李贺如此用之不厌,竭力镶嵌。
钱钟书又云:“长吉赋物,使之坚,使之锐”,又好用“曲喻”,“乃往往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谈艺录》)。
从敷彩状物的角度考察,长吉诗中所用比喻,无论是明喻、隐喻,还是借喻、曲喻,喻体多为光彩夺目的意象。
明喻如:“夜天如玉砌”(《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七月》),把月夜天空叠积的云层比为玉石砌的台阶;“桃花乱落如红雨”(《将进酒》),将纷纷飘落的桃花瓣比为红色雨点。
隐喻如:“小白长红越女腮”(《南园十三首》其一),用越国美女艳丽的脸庞喻指白花红花;“山瀑无声玉虹悬”(《北中寒》),用静悬的玉虹喻指凝冻的山瀑。
借喻如:“谁揭玉盘,东方发红照”(《春归昌谷》),用被高举的红玉盘借喻初升的太阳;“欲剪湘中一尺天”(《罗浮山人与葛篇》),用湘江中倒映的银色天光借喻白净的葛布。
曲喻如:“歌声春草露”(《恼公》),先把歌声比作珠子声,再联想到春草上滴落的圆润的晶亮的露珠;“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先将白日比为明亮的玻璃,进而想象羲和敲日,就敲出了玻璃的清脆之声。
以上的喻象,都出自诗人奇特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突出显示了李贺对于色彩的敏感和酷爱。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2)色彩是事物最鲜明显著、最富于感性直观的特征,能给予人极强烈的视觉刺激并迅速引起人的美感。
李贺如此重视色彩表现并刻意创造出众多具有绮丽色彩的意象,决非是借“代词尖新,所以文浅”(《谈艺录》),而是为了在读者的眼前和心中唤起强烈的视觉感受,进而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他们带进诗的意境之中。
在唐代,正当“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传为王维所撰《山水诀》)的呼声大噪并逐渐主宰了画坛之时,诗歌却走进了瑰丽迷人的色彩世界。
(3)盛唐的许多杰出诗人都对光色作了细腻微妙的艺术表现。
李白在其《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水》等诗篇中,展现了一幅幅雄奇瑰丽、如霞似锦的山水长卷或短轴。
杜甫诗中也有不少闪烁夺目的光色描绘,如“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十二月一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等。
诗画兼擅的王维对光色的表现更为精妙绝伦:“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送邢桂州》)“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把光色明暗调配得十分和谐优美。
而其“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描绘夕阳中鸟翼岚影彩翠明灭变幻,简直就像是印象派画家的杰作。
孟浩然的诗被称为“色相俱空”(《王士《带经堂诗话·入神类》,但也有诸如“停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题明禅师西山兰若》),“霏红沓翠晓氛氲”(《送王七尉松滋得阳台云》)这样光彩照人的诗句。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盛唐诗人表现色彩,或用互补色对比,或用相邻色映衬,或对条件色作真切的描绘,手法多样,不拘一格。
但从总的看来,每一首诗中色彩的选择和搭配都是清爽、和谐、协调的,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这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盛唐时代审美风气的反映。
而到了中唐时期,当孟郊、韩愈在诗坛上掀起了追求险怪、瑰奇、生涩的新诗潮后,韩愈这一派诗人的色彩表现,就突破了盛唐诗人们的清新自然、和谐浑融,而变得丽诡异、光怪陆离了。
其中,李贺表现尤为突出,也最富于独创性。
李贺敷设色彩追求浓重富艳和神秘诡异,有意使色彩意象繁多密集、层现叠出。
例如《残丝曲》描写青年男女在暮春中宴游,诗仅八句,就接连叠用了黄莺、黄蜂、浓绿的杨柳、青色的榆钱、粉红的落花、绿鬓的少年、金钗女子,还有青白色的壶、琥珀色的酒,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紊乱错杂的青春行乐图;而诗人怅惘的惜春情绪,却渗透在这色彩杂乱的画面中。
又如《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四月》,诗中铺陈了金、碧、红、绿等色彩意象,还重复运用同一种色彩的“绿”、“青”、“碧”等字面,似乎诗人的彩笔不是精心点染而是随意挥洒。
在《贾公闾贵婿曲》、《夜饮朝眠曲》、《秦宫诗》、《上云乐》、《荣华乐》、《瑶华乐》等揭露帝王宠妃或豪门权贵纵情声色、骄奢无度生活的诗中,李贺更是恣肆地飞红点翠、错彩镂金,堆砌诸如“红罗宝帐”、“夜光玉枕”、“琼钟瑶席”、“铜龙金铺”、“珊瑚水精”、“琉璃琥珀”、还有“绣芙蓉”、“金翡翠”等色彩丽璀璨的意象,令人目眩神迷。
《昌谷诗》是李贺诗集中结构较为严整紧凑的,钱钟书称为“剧似昌黎五古整之作”(《谈艺录》)。
但其色彩意象仍然是繁富杂乱的。
诗人描绘故乡昌谷郊野景色,连篇累牍地选用了“细青”、“颓绿”、“光洁”、“浮媚”、“粉节”、“生翠”、“光露”、“老红”、“黄葛”、“紫蒲”、“蟠腻”、“平白”、“青字”、“紫”、“丹髓”、“光”、“昏翳”、“华”、“玉容”、“朱键”、“椒壁”、“碧锦”、“舞彩”、“绣缎”、“平碧”、“阴悴”、“凉光”、“缥带”、“绿藓”、“丹渍”、“帐红”等表现光色的艳词丽藻,而且不避忌字面重复,令人读起来感到杂乱无章,眼花缭乱。
无怪乎清人王琦批评此诗说:“盖其触景遇物,随所得句,比次成章,妍蚩杂陈,斓斑满目,所谓天吴紫凤,颠倒在短褐者也。
”(《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三)晚唐诗人李商隐受李贺诗歌注重色彩美的影响,也讲究炼字着色的华丽瑰奇。
但李商隐诗中的色彩意象,都经过精心的选择提炼;往往也有重复叠加的情形,却是为了创造回环往复的艺术结构的需要。
这种绵密细丽的作风,同李贺的艳而颠倒杂乱的表现是大异其趣的。
然而李贺这种“天吴紫凤,颠倒在短褐”的色彩表现,可以看作是他的缺点,也未尝不是他的优长。
须知,这种色彩意象繁多密集、前呼后拥、纷至沓来、叠出层现的呈示方式,恰似苏轼在《百步洪》诗中“车轮战法”般地运用博喻一样,能够产生极强烈的视觉效果,引起一种令人恍惚迷离心旌摇动的整体性情感效应。
李贺这种打乱节奏不顾和谐淋漓泼洒色彩的表现,使得他的诗歌犹如彩的雨瀑,色的涡流,而他的激情潮涌也就奔突纸上。
在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其思想感情和创作往往是比较丰富复杂的,李贺自然也不例外。
他既有许多叠彩层见满纸斑斓的篇章,也有色彩清纯眉疏目爽之作。
他写诗如镂玉雕琼,经常是反复琢磨、锤炼。
黎简指出李贺“每首工于发端,百炼千磨,开门即见”(《李长吉集评》),是中肯的。
李贺诗的“工于发端”,主要表现在擅于开篇就展现色彩瑰奇的意象。
例如,《还自会稽歌》开篇:“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殿梁。
”《竹》的开篇:“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开篇:“入苑白泱泱,宫人正靥黄。
”《送沈亚之歌》开篇:“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咏怀二首》(其一)开篇:“长卿怀茂陵,绿草垂金井。
”《大堤曲》开篇:“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九月》开篇:“离宫散萤天似水,竹黄池冷芙蓉死。
”《三月过行宫》开篇:“渠水红蘩拥御墙,风娇小叶学蛾妆。
”《屏风曲》开篇:“蝶栖石竹银交关,水凝鸭绿琉璃钱。
”《贵主征行乐》开篇:“奚骑黄铜连锁甲,罗旗香干金画叶。
”《秦宫诗》开篇:“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龙夜吟》开篇:“鬈发胡儿眼睛绿,高楼夜静吹横竹。
”《昆仑使者》开篇:“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
”……令人一展卷顿时视境豁亮。
可谓“先色夺人”。
李贺还经常有意把颜色字置于句尾,有些更用作韵脚,使色彩发出响亮之声。
例如:“云楼半开壁斜白”(《李凭箜篌引》)、“头玉硗硗眉刷翠”(《唐儿歌》)、“王母桃花千遍红”、“看见秋眉换新绿”(《浩歌》)、“兰风桂露洒幽翠”(《洛姝真珠》),“九山静绿泪花红”(《湘妃》)、“饥虫不食堆碎黄”(《堂堂》),“玉刻麒麟腰带红”、“午夜铜盘腻烛黄”(《秦宫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