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医医案之价值与贡献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

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中药临床运用经验
摘要:
一、中医名方赏释的重要性
二、名家医案的珍贵价值
三、中药临床运用的经验分享
正文: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方法,其中包括了许多名方、医案和中药临床运用经验。
本文将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赏析。
首先,中医名方赏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名方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有效方剂,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宝贵遗产。
通过对名方的赏释,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治疗原理和方法,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时,名方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挖掘和传承中医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名家医案的珍贵价值也不容小觑。
医案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实际记录,是中医临床经验的结晶。
通过学习和研究名家医案,我们可以了解中医治疗的过程和方法,提高我们的临床诊疗水平。
此外,名家医案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治疗疑难杂症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中药临床运用的经验分享是中医治疗的关键环节。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其疗效依赖于正确的临床运用。
通过分享中药临床运用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药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从而提高中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中医名方赏释、名家医案和中药临床运用经验是中医治疗的三大支柱,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中医的传承做出贡献。
宣明往范,昭示来学——论中医医案的价值、特点和研究方法

再 补 充一 句 ,最 能体 现 案 主 医学 思 想 和辨证 论治 艺 十 问歌 》 ,使 问诊条 理化 ,清 代 寓意 草 》 ,提 出
术技巧的就是医案。
“ 议病 式 ” 的 医案格 式 ,并 记述 了6余 案 。 明代 , 0
医 案是 医 生 医事 活动 的记 载 ,是 中医学 术 的 一 各 专科 医案多 在通 书或含 在 内科 医案 之 中 ,如杨 继
六 章 巨膺先 生 也说 : “ 中医 书刊 浩如 烟 海 ,但 最有 价 也 可称 为 是 “ 法 兼施章 ”的 医案 格 式 ,是完备 的 值 的资料 ,能理 论联 系 实 际 的首推 医 案 。” 还应 该 病 历记 录 与诊 治 书 写 。继 后有 张
瑶 函 》 中有 眼科 “ 贤 医案 ”2 例 。清 代 已有 外科 每 一 案 。其 辨 “ ”论 治 属 于 微调 。 前 2 证 医案专 著 ,如 余景 和 的 外科 医案汇 编 》 ,刊于 清
≯
囊
维普资讯
譬 综述与讲座
宣 明往 范 ,昭示 来 学
— —
论中医医案的价值 、特点和研究方法
孟庆云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j 京,10 0 ) 匕 0 70
9 9~ ) 男 . 3
医案 又 称诊 籍 、病 案 、 脉案 、脉 语 ,是 医 生 临 贤 ,文 献 丰富 、史学 发达 著称 。据 胡厚 宣 先生 的考
案 ,先 叙 医案 ,再 分析 评论 。明清 时 代是 中医医 案
的发展 期 。医案 已成 为 一 门独 立 的学 问 ,并 围绕 医 1 中 医 医案 学 的 历程 及 医案 的价 值
章 太炎 先 生 曾说 : “ 中医之 成 绩 医案 最著 。” 案展 开 理论 的探 讨 。其 中明 代韩 在 韩 氏医通 》 ( 5 2 )中提 出 了 ‘ 12 年 ‘ 书案 六要 ” 的 医案学 理论 ,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的价值中医医案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价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历代医案著作均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内容贯穿其中,后世医家又将理论上的新发明、诊疗技术上的新方法,新体验,方药运用上的新见解,融入医案之中。
随着医案记录及医案著作的不断涌现,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而且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
二、中医医案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整体性。
每则规范完整的医案,在其分析病机、辨别证候、诊断疾病、选择处方、加减用药的过程中,均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方剂、中药等全方位知识,以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本知识,是中医的整体观特色的最好体现。
三、中医医案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和发展的最好教材。
医案如实记录着各个学术流派独到的诊疗思想和临床技能,是流派传承人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濒临断代或已经失传的学术流派,后世医家仍可以依据医案类文献继续学习并发展流派精粹。
四、中医医案是中医药文化的特征体现。
名医书写医案,风格各有千秋。
行文之法有正叙、倒叙、插叙、夹叙之别;分析病机有的删繁存精,有的丝丝入扣、细致入微,有的猎险而惊人,有的则实录误案引以为戒,可谓风采各异,琳琅满目。
与西医医案著作相比,中医医案著作更能展示医家的文化底蕴,是最好看的医学文献。
总之,历代中医名家丰富的临诊经验多以医案这一重要载体来传承和发扬,后世医家也多从中汲取精华,运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
可以说,医案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医案作为中医诊疗资料的一种特殊载体,不仅是单纯医疗记录,更是医家诊病技艺、辨证思路、诊疗经验的体现。
通过对古今医案,尤其是名医医案的整理研究,继承名医技医家流派独到的学术思想,是探寻临床诊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
[清代医案概说]时至清代,医案之作已至鼎盛。
中医医案学1 医案的价值及作用

问:此症状如中暑,凶险已极,诸医剂用清凉, 亦是无伐天和之意。今独以附子理阴得效,随 又用凉膈通腑而愈,何也?曰:轻年好内之人, 盛暑最多阴症。彼自恃强壮,毫无顾忌,日间 饮酒食炙,胃中湿热已聚;加以入房之后,恶 热露宿,故见此症。又复饮以凉剂,正是雪上 加霜。虽在盛暑,脉洪而软,舌白而滑,足冷 无汗,格阳之势已现,非姜附利阴不可。然佐 以童便,引之直下,和以冰水防其拒格,即冷 香饮子意也。迨阴寒既消,暑湿夹食之症方出。
医案的价值及作用(贡献)
一、书面见习法。 医案能有效地训练辨证论治思维
《外证医案汇编·序》
余听鸿:“医书虽众,不出二义。经 文、本草、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 经验、方案、笔记为灵悟变通之用。 二者皆并传不朽。 清代名医俞震说:“闻之名医能审 一病之变与数病之变,而曲折以赴之, 操纵于规矩之中,神明于规矩之外, 靡不随手而应,始信法有尽,而用法 者之巧无尽也。成案甚多,医之法在 是法之巧亦在是,尽可揣摩。
北人内燥,若不即用凉膈扫荡,又恐邪热劫津, 致变他症。仍防病重药轻,二剂继进,所谓兵 贵神速也。病去既速,正气尚不大伤,只需人 参养胃加减,调之足矣。至于甫用理阴,即改 凉膈,似乎自相矛盾,不知随机应变,古人此 法甚多,余不过依样葫芦而已。若徒执一不变, 以自护其两歧之迹,竟至误人身命,其罪可胜 道欤?愿明眼者识之。
再诊:大便畅行,痛止 汗收,神思倦而脉转虚细。 拟养胃和中。
北沙参三钱 甘草三分 橘白 一钱 白扁豆三钱 丹皮一钱五 分 石斛三钱 白芍一钱
(《柳选四家医案·张仲华 医案》)
转方是中医临证的重要环节,反映医 家对疾病传变规律的掌握程度和应变 能力。医案中转方,不外是更方与不 更方,而诊疗效果不外是效与不效。 有四种情况:
中医医案的价值和特点

中医医案的价值和特点中医医案作为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和记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特点。
以下是关于中医医案的价值和特点的详细解析。
一、中医医案的价值1.传承经验:中医医案是中医师傅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宝库,通过医案的传承,中医临床经验可以得到有效的保留和传承。
医案记录了中医师傅多年来治疗疾病的心得和经验,尤其是针对一些疑难杂症,通过医案的学习,可以继承并发扬中医医学的传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2.深化理论理解:中医医案通过具体的病例分析,可以帮助医生深入理解中医经典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治疗中。
医案有助于展示中医理论的灵活应用和独特思维方式,同时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转化和应用理论知识。
3.丰富病证辨治:中医医案记录了各种疾病的典型病例,包括疾病的起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等。
通过学习医案,可以帮助医生加深对各种疾病的认识,加强对疾病辨证的能力,丰富了医生对疾病的辨证治疗经验。
4.提高诊疗水平:中医医案是中医诊疗智慧的重要体现,通过学习医案,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自身诊疗水平。
医案记录了诊察方法、辨证技巧、药物选择和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医案,可以提高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中医医案的特点1.追求整体观念:中医医案强调以整体观念来看待疾病,注重辨明疾病的总体特点和病机。
中医医案通常从病人的整体病情出发,通过全面的辨证分析,综合运用中医理论,以整体调理为治疗目标。
2.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医案强调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
每个病人的辨证辩证会有所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的个体病情,需要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医案记录了各种不同情况下的个体化治疗经验,帮助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注重调理阴阳平衡:中医医案注重调理阴阳平衡,认为疾病的本质是阴阳失调,治疗的核心是调整阴阳平衡。
中医医案通过辨证论治,运用药物和针灸等疗法,通过调补、攻下、平复和疏利等手法,以促进阴阳平衡为治疗目标。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传承与创新一、引言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在中国现代,众多名中医以他们的智慧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医药学。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现代名中医的医案,探讨他们的传承与创新,以展示中医药学的魅力和价值。
二、名中医医案:叶天士叶天士(1666-1745),清代著名医学家,被誉为“温病四大家”之一。
叶天士医术精湛,擅长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等疾病。
他的医案记录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叶天士的医案中,有一则治疗肺痨的案例尤为著名。
患者为一位年近五旬的男性,因长期咳嗽、咯血、消瘦等症状被诊断为肺痨。
叶天士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药理论,制定了以养阴清肺、止咳化痰为主的治疗方案。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缓解,咳嗽减轻,咯血停止,体重也有所增加。
叶天士的治疗方案体现了中医药学在内科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彰显了其传承与创新的精神。
三、名中医医案:朱丹溪朱丹溪(1281-1358),元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
他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强调顾护阴精的重要性。
朱丹溪的医案中,有一则治疗消渴症(糖尿病)的案例,展示了他在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卓越成就。
患者为一位中年男性,因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被诊断为消渴症。
朱丹溪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了以滋阴清热、润燥生津为主的治疗方案。
他运用熟地、山药、天花粉等中药,配合针灸疗法,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症状明显减轻。
朱丹溪的治疗方案体现了他在内科疾病治疗中的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为后世医者树立了典范。
四、名中医医案:张仲景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
张仲景的医案中,有一则治疗风寒感冒的案例,展示了他在外感病治疗中的独到见解和精湛技艺。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的价值中医医案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价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历代医案著作均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内容贯穿其中,后世医家又将理论上的新发明、诊疗技术上的新方法,新体验,方药运用上的新见解,融入医案之中。
随着医案记录及医案著作的不断涌现,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而且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
二、中医医案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整体性。
每则规范完整的医案,在其分析病机、辨别证候、诊断疾病、选择处方、加减用药的过程中,均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方剂、中药等全方位知识,以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本知识,是中医的整体观特色的最好体现。
三、中医医案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和发展的最好教材。
医案如实记录着各个学术流派独到的诊疗思想和临床技能,是流派传承人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濒临断代或已经失传的学术流派,后世医家仍可以依据医案类文献继续学习并发展流派精粹。
四、中医医案是中医药文化的特征体现。
名医书写医案,风格各有千秋。
行文之法有正叙、倒叙、插叙、夹叙之别;分析病机有的删繁存精,有的丝丝入扣、细致入微,有的猎险而惊人,有的则实录误案引以为戒,可谓风采各异,琳琅满目。
与西医医案著作相比,中医医案著作更能展示医家的文化底蕴,是最好看的医学文献。
总之,历代中医名家丰富的临诊经验多以医案这一重要载体来传承和发扬,后世医家也多从中汲取精华,运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
可以说,医案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医案作为中医诊疗资料的一种特殊载体,不仅是单纯医疗记录,更是医家诊病技艺、辨证思路、诊疗经验的体现。
通过对古今医案,尤其是名医医案的整理研究,继承名医技医家流派独到的学术思想,是探寻临床诊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
[清代医案概说]时至清代,医案之作已至鼎盛。
论中医医案的价值、特点和研究方法

论中医医案的价值、特点和研究方法
中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记录,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传承。
中医医案具有以下几个价值和特点:
一、价值
1. 丰富中医理论:中医医案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思考,丰富了中医理论。
2. 传承中医经验:中医医案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它记录了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后人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促进中西医结合:中医医案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桥梁,它可以帮助西医医生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和实践,促进中西医结合。
二、特点
1. 个性化:中医医案是针对个体病人的,它注重个性化治疗,强调“因人而异”。
2. 经验性:中医医案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它强调经验性,注重临床实践。
3. 综合性:中医医案是综合性的,它不仅包括中医诊断和治疗,还包括中医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中医医案相关文献,了解中医医案的历史、发展和特点,探讨中医医案的价值和意义。
2.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中医医案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常用治疗方法、药物组方等,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3. 临床实践法: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中医医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探讨中医医案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价值和特点。
研究中医医案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文献研究、统计分析和临床实践等方法进行。
中医医案的研究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一腑,皆宜于温补升运者。自当恪遵东
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 叶氏养胃阴之法。所谓:“纳食主胃,运 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 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胃土, 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濡润也。仲 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
气.其治在脾。”此种议论。实超出千古。
燥,若四君、异功等,竟是治脾之药。 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 t 则有效
验·
麦冬 3 火麻仁 4.5 ( 炒 )
水炙黑小
甘草1.5 生白芍6 临服加青甘蔗浆 1 小杯。
盖胃属戊土.脾属羁己土,戊阳己阴,阴
叶 氏 医 案 中 的 胃 阴 学 说
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
体用各殊也。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
分 析 对 比
只有分析对比才能对辨证 施治的体会更加深刻。如 大便秘结一证共选九案, 按语对此九案既有综合分 析,又有两两对比。虽仅 寥寥数语,却将几个便秘 的治则分析得透彻明。
提 示 要 领
有的病案书写较长,罗列症状繁多。 或虚实错杂,或寒热交结,阴阳疑 似,颇费猜测。而按语却往往能指 出难证的辨证要领,会使你顿开茅 塞。如朱丹溪治一妇人三月经水不 通,食后吐水,卧不能起,形肥, 痞塞不食。乍看很象极虚。但按语 提示:其辨证在于“痞塞及停经之 前虽通而月经色黑”,再与脉象参 合,此证为瘀阻便无疑问了。
注 解 方 药
有的医案中只书治疗宜用某方,若 非常用方或一病多方便不好掌握, 卒然查找料难下手。但按语却能帮 助我们阐明方剂组成。如王中阳治 江东富商遗精一案,有用泥金膏外 敷之方,而泥金膏并不为多数人所 熟知,医案中又未开列方药组成, 但当你读完按语之后便发现该方的 配伍是相当严谨的。 。
对于同一门证中所选各案,
继承与发展祖国医学,就要深入研究 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与贡献,为中医 学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经验,以资借
学 术 研 究 的 资 料 库
鉴。而中医医案是研究历代医家学术
思想必不可少的资料,有些医家,一
生著述很少,而忙于诊务,对其学术
思想的研究,就只能从保存的医案中
去挖掘;一些医家著述虽有,但仅仅
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对于其他方面的
多 闻 博 识
医案是医学家对疾病、方药认识 的总结,多读、读通医案,可使我 们 增加阅历。 石瘕的记载; 张锡纯医案中对石膏性用的认识; 吴佩衡、郑钦安、卢火神、李可等 运用附子等大热药救治危重病的经 验。
开 拓 辨 治 思 路
中医治病是理论的科学性与实际运用的艺 术性两者的有机结合,临床想要做到知常 达变,应当不断从医案中探求前贤的匠心 之处。《杏轩医案》中记载,程杏轩治自 己儿子腹胀胸满、饮食不下、喘息不已、 大小便不通,始诸医行气化瘀、利尿退肿、 宣肺健脾多方用尽,病反加重。杏轩反复 考虑,认为此系阳气大衰,诸症不退,气 血虚弱,标本夹杂。用一平和食疗之方, 最为对证。恰值腊梅盛开,于是以雪梅花、 木瓜片、橘饼三味适量,家藏米酒水送下, 竟使腹中胀气全消,二便通利,喘息大平。 诸医问其所以,云:梅在冰雪中傲放,最 得一年之阳气,清轻疏利;木瓜柔肝行气, 兼养阴血,橘饼既补中气,又不壅滞,且 能充饥。可谓肝肾同调,三焦俱通。如此 妙法,只有从医案中方能学到。 Nhomakorabea
总 结 经 验 汲 取 教 训
章次公先生生前十分重视对失败案例的 总结,指出这种总结“录之既自惕砺, 且勉后学”。多读医案,实际上是重温 别人在实践中摸索的过程,借助他山之 石砥砺自己。比如金元名家朱丹溪有一 案:浦江洪宅一妇人患疟疾并停经三月, 两手脉俱若无,时值腊月,遂议作虚寒 治。但丹溪温热药已开出后,心疑有误, 因停经发疟何致两脉若无?翌日清晨复视。 见妇人梳妆无异平人,言语行步无倦怠 之意,乃知果然是误诊了。脉不至并非 气血大虚,乃为病邪阻碍经络,气血涩 而不能流通所致,与伏脉、牢脉同义。 月经不至也非不足之证,病邪阻络也可 为之,再加患者有发疟一证,因而推断 为积痰生热阻滞气血,因致发疟、脉结 伏、月经不至,以攻下痰热法取效。
中 医 医 案 和 中 医 理 论 的 关 系
近代名医余听鸿说:“医书虽众, 不出二义。经文、本草、经方,为 学术规矩之宗;经验方案笔记,为 在医案记述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不
灵悟变通之用,二者皆并传不朽。” 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又充实
了中医学的理论,甚至有所发展与
创新。
医案验证理论;
医案创新理论。
挖 掘 方 药 新 用 的 宝 库
恽铁樵说:“我国汗牛充栋之医书, 其真实价值不在议论而在方药,议论 多空谈,药效乃事实,故选刻医案乃 现在切要之图。”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 对八十六种常用中药的作用,大都以 医案附于药后加以印证,或验正前人 的得失,或提出个人的看法,以补充 前人的不足。如其论证石膏的效用。 列举近兰十案以说明。再如其论证山 萸之作用,举奉天田某妻一案及方某 治疗一案,指出其味虽酸敛,而性乃 条达,凡肝气因虚不能调畅而为病 者· 均可应用,其性不但补肝,而自能 通利气血,对该药补充了自己的见解。
贡献,也只有通过医案去补充。
学 术 研 究 的 资 料 库
中医医案是研究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必不 可少的资料,有些医家,一生著述很少, 而忙于诊务,对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就 只能从保存的医案中去挖掘;一些医家 著述虽有,但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而 对于其他方面的贡献,也只有通过医案 去补充。前者如叶天士治疗杂病的经验 和理论认识,就是通过医案的总结而发 掘出来的。后者如朱丹溪被称之为滋阴 派的代表。然集其医案加以分析,在 143 案中,运用参、术、芪等甘温益气 诸品者,共60余例,约占全案的一半, 是以说明其对于人身之阳气是非常重视 和特别加以保护的。这就使得我们对丹 溪的学术观点有了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 其善用参、术、芪益气的治疗方法又足 以说明他受东垣学术思想的影响。
已故云南名医吴佩衡老先生,治疗善 于扶阳补肾,对附子一药的应用,尤 有其独到之处,人称之吴附子。其后 著成《吴佩衡医案》,进一步总结其
挖 掘 方 药 新 用 的 宝 库
人吴生元、吴元坤,总结其临床验案, 用附子的经验,为中药的研究与发展
作了有益的工作。
近时风靡一时的四川火神派,其运用
附子、干姜、桂枝等温阳药的独到经
怎 样 读 好 医 案 类 书
医案类书大多以证类案, 案后多有评说。一证完结, 又有对该证所选诸案的综 合分析,认真阅读这些按 语评说是至关重要的。在 此基础上再结合病案本身 进行反复思考,对于医案 研究,可以事半功倍,下 面以《古今医案按》为例, 探讨其评、按给我们的启 示。
指 示 佳 案
验唯有从其医案中才能领略其异彩。
挖 掘 方 药 新 用 的 宝 库
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证始得,则气高 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 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 《名医类案》一书为例 · 其中仅该方应用 就一百三十三例 ( 不包括妇、儿科 ) 。应 用于卒中、外感伤风伤寒、内伤咳喘、 吐泻、吞酸、呃逆、肿胀、虚损、便浊 、遗精、麻木、胸腹作痛、疟疾、身痒 、吐血、下血、溺血、脱肛、秘结、怔 忡、小便淋涩、小便频数、疔疮、痈疽 、瘰疬,及耳目诸病等。或原方应用, 或与他方合用。通过这些医案的研究, 我们对该方的治疗作用、加减变化规律 、主治病症,可以进行深入地体会,使
深 化 理 论 认 识
做一个合格的中医临床、科研、教 学工作者,应该广泛涉猎古今名家 医案。因为所学的理论知识如果不 在临证中反复锤炼,理论与实践就 会严重脱节,对于理论上本来就有 争议的问题更会心存疑惑,莫衷一 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 多读古今名家的医案,学习名医在 临证中验证理论、辨识错讹、去伪 存真、补充不足、发扬精华的精神, 不仅能使学者少走弯路,而且能够 不断在学习与实践中升华理论,获 得真知灼见。 例:李东垣治水肿案
学 习 中 医 医 案 必 要 性
孟子说:“梓匠舆轮,能与人规矩,不 能与人巧。”中医基础及各科理论即是 我们的规矩,临床治疗的圆机活法即是 巧。基础理论是对临证高度的概括., 因而显得笼统抽象。学过中医也初涉临 证的医生,往往感到病证千变万化,几 乎少有象书本讲的那么规范,症状也不 象描述的那么典型,原方抄录,与证难 以吻合。甚至从事临床多年的人,有的 也胶柱鼓瑟,疗效欠佳。因此,人们渴 望能学到随证化裁,切合实用的临床治 法和医疗经验。那么认真学习古今名医 医案,恰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解决理论学习过程中不能深入的问题。
不 可 不 读 的 医 案 类 书
医案类书是按“分类隶事”的 原则,将各种书中的病案搜集 起来,按照病证、方剂、病因 等名目,分门别类加以编排而 成的研究医案的书籍。类书中 任何一类病案已不是支离破碎 的个案,而是既有个性又有共 性,既有代表性又有系统性的 一类病案的总结。作者往往在 一类病案之后写出按语评介, 或于一类病案之前提要钩玄, 从而给读者提供登堂入室的钥 匙。
两和气血,使升降得宜.若再延挨,必
淤滞日甚,结为腑聚也。旋复花汤加桃
仁、归须、蒌皮。
胃阴学说 土不生金,音低气馁,当与清补。麦冬
医 案 - 理 论 创 新 的 源 泉
《临证指南医案· 脾胃》:钱.胃虚少纳。 生扁豆 玉竹 生甘草
王,数年痛伤不复,不饥不纳,九
窍不和。都属胃病,阳土喜柔,偏恶刚
临证秘藏述要
中医医案的价值与贡献
宝贵的临床第一手资料 创新理论的源泉
挖掘方药新用的宝库
总结辨证论治规律的实验室 中医学术研究的资料库
秦伯未先生在《清代名医医
医 案 - 治 学 的 真 凭 实 据
案精华》一书中说:“近贤 章太炎氏日:‘中医之成绩, 医案最著。’梁任公氏曰: ‘治学重在真凭实据。’夫 医案皆根据病理,而治疗之 成绩,亦中医价值之真凭实 据也。”中医医案为我们保 存了大量的第一手实践资料, 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 败的教训,只要认真研究, 对临床工作水平的提高酒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