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九(地域文化与人口)

合集下载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选择题(2013·崇雅模拟)下表为“美国1965~1983年不同地区的净移民人口数量表(单位:千人)”。

读表回答1~2题。

1.与此时期美国人口迁移特点不符的是( ) A .70年代东北部地区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 B .70年代以后,南部地区一直是人口迁入地区C .80年代以后,东北部地区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D .80年代以后,迁往“阳光地带”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 2.导致此时期美国地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 .环境质量的变化 B .地区间气候差异 C .经济收入的变化D .经济结构的调整 (2013·济南调研)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 A .人口老龄化 B .婚姻家庭 C .政治因素D .经济因素4.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D .乙、丁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表”。

读表回答5~6题。

A .韩国、泰国、菲律宾B .菲律宾、泰国、尼泊尔C .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D .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6.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B .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C .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D .“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下图是“根据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绘制的2001~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趋势图”。

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人口迁移流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 .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 .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 .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8.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 .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C .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2011·上海高考)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复习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复习用)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1.4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课件(湘教版必修2)

1.4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课件(湘教版必修2)

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 人口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生物学研究表明,婚姻范围小,夫妻双方 有可能有着比较近的血缘关系,共同的基因缺 陷使得子女患“家族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而婚姻范围的扩大可以相互弥补彼此的基因缺 陷,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任何地域都会形成自己的地域文化,不同 地域文化之间的人口通婚,能够促进彼此之间 的文化交流、融合,乃至发展,这些将深深地 影响到他们的后代,提高后代的文化素质。
降低人口出生率 减轻人口压力 积累社会财富
加快国民经济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人类联系日益密切,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 人口身体文化素质
资料
1840年2月,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表哥阿尔拔 亲王结婚,这场婚姻给她的个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幸 并殃及欧洲4个皇室家族。维多利亚女王共生育了9个孩 子,其中第1、3、5、6、9是女儿,第2、4、7、8是儿 子;在这9个孩子中有两个女孩,即排行第3的艾丽斯和 排行第9的比阿特丽斯继承了母亲的血友病致病基因, 是血友病基因的隐性携带者,4个男孩子中有3个也患有 血友病。当时的欧洲皇室盛行通婚,在这个人数并不多 的“小圈子”里,这样的习俗可以“门当户对”,保持 皇室血统的“纯洁”。
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 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降低人口出生率。
妇女初 妇女 初婚年龄 婚年龄
15~20岁 15~20岁
早婚早育 早婚早育
利于劳动力增殖
原因
不早于20岁 不早于20岁
晚婚晚育 晚婚晚育
人口压力十分沉重
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生育现象 生育观念
吴哥古迹(柬埔寨) 雅典卫城
地域文化
在一定地域长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精品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精品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学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2019.5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知识点一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学生用书P19]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温馨提示]地域文化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生产工具、服饰、饮食、语言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远。

【思考】1.荷兰风车、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墨西哥玛雅古迹、瀑布是否属于文化现象?提示:荷兰风车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那达慕大会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墨西哥玛雅古迹在古代属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现在侧重于精神财富,以上三项都属于文化现象。

瀑布不是人类创造的,不属于文化现象。

2.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在斋月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而且以上宗教建筑风格不同。

这些习俗和建筑风格可以称为什么?提示:地域文化。

材料一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的形成基础。

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空间、生产和生活资料,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材料二四合院结构示意图。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传统的住宅建筑形式。

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等华北地区,其中以北京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一种四面有房屋、中间有院子的住宅结构,其规模有大有小,小型四合院只有一进院子,大者有二三进和东西跨院,有的还有后花园。

四合院由围墙封闭成矩形,房屋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排列。

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门朝南开;有的大门前后有影壁,进门左转进入前院,院子南侧为倒座,旧时为佣人的住处。

经垂花门进入中心庭院,分布在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正房,也叫上房,为主人起居室和卧室,一般为一明一暗。

中间为堂屋,是家庭住房的中枢,也是接待客人和家人相聚的地方,两边为卧室。

正房的前方左右两侧为厢房,也叫下房、配房,一般用作书房、餐室或晚辈住房。

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回廊相连。

结合材料探究:(1)某地域内的文化景观是当地________的指示物。

了解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

了解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

了解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的了解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了解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人口分布情况。

一、亚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拥有众多的国家和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汉字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印度的宗教文化深厚,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影响着印度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

在亚洲,人口分布也非常不均衡,中国、印度等国人口众多,而一些中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人口相对较少。

二、欧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欧洲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大陆,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欧洲尤其明显,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奠定了欧洲现代文化的基础。

同时,不同的欧洲国家也有各自的文化传统,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法国的卢浮宫艺术等。

就人口分布来说,欧洲各国之间人口相对平均,但东南欧洲地区相对较少,而西欧国家人口较为集中。

三、非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非洲是一个拥有着丰富多样文化的大陆,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独具特色。

例如埃及的古代文明、南非的种族多样性、肯尼亚的马赛文化等。

非洲人口众多,人口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东部和西部人口较为集中,而北部和南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四、美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美洲包括南美洲、北美洲和中美洲,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

南美洲的印加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以及北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文化等都在其各自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人口分布方面,北美地区人口相对较多,美国和墨西哥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南美洲和中美洲一些国家人口相对较少。

五、大洋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大洋洲由数个群岛和岛国组成,每个地区的文化特点各不相同。

大洋洲岛国的文化以海洋为中心,包括太平洋岛国的传统舞蹈、木雕艺术和传说故事等。

1.4_地域文化与人口yong

1.4_地域文化与人口yong

千里姻缘一线牵
Page 23
探究思考:
活动2: 分析”亲上加亲、女嫁不出村”对人口 的 影响。 ---不利于优生优育
活动3: 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 人口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遗传基因 生活环境
Page 24
血缘关系越远,基因(DNA)组成差异 越大, 互补作用越强,则后代的先天素质较 好。 双亲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孩子的 后天教育。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什么是
“文化”?
Page 2
定义: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 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Page 3
荷兰风车
那达慕大会(内蒙古)
1. 以上材料的内容是不是属于文化现象?
玛雅古迹(墨西哥)Page 4菲律宾梯田Page 5
南北差异——农业
小麦 花生
水稻 油菜
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大, 房檐较长,墙体高,多敞口
南北差异——交通运输
北方以陆路运输为主
南方还可以通过水路 来运输
※ 从以上地区的文化现象看,文化有 存在着地域差异,这种差异现象称为 什么?
地域文化:
一个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 文化现象。
Page 15
一、外国文化与人口
婚 姻
宗 教
文 化 差 异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总结
影响因素 三种模式 人口增长 地域 文化 概念分类 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 合 理 容 量 人口 爆炸 环境的 限制性
地区 人口
5、下图中黑线代表人口死亡率,红线代表了人口出生率,则中间 人口自然增长率 阴影部分代表_______________。 高 高 6、(1)阶段,人口出生率____,人口死亡率_____,人口自然增 极低 长率_____, 这属于__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现代型 7、(5)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人口年龄结构呈现 缓慢增长 _________型,我国的上海就属于这种类型。 计划生育 8、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开展_________工作,目前已基本 过渡型 现代型 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_______向_______的转变。

高一地理必修2专题训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高一地理必修2专题训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专题18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基础主干知识理解和牢记【学法提示】课前预习教材,提炼学习重点,做预习笔记;课堂听课理解知识,补充和完善笔记;画思维 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内容】1.地域文化(1)地域文化的含义是指特定区域内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 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地域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 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 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

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 印,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

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 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 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地域文化的表现和特点表现: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建筑、民间信仰等等。

特点: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

地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

(3)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的形成受环境差异、区划因素、移民影响、民族分布等因素影响。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 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从成因上来看,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

(4)地域文化举例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云南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 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 理环境的影响。

电理班班不同广州的骑街老楼: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底下可以通行,如巴金《秋》序:“我和几个朋友蹲在四层洋房的骑楼下。

”它是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文化与海外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
1、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自然增长 和 人口迁移 。 2、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 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3、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4、人口迁 移一般 具备三 个条件
①必须改变居住地
②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③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 5、按照 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是否跨 (科技移民、劳务输出、难民) 越国界 国内人口迁移: 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 向另外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 国内人口迁移: A1向B1 C1向A2
A A2 C C1 A1
B
国际人口迁移: C1向D
不属于迁移的: A1向A2, C1向C2
B1
C2 D
(2014山东卷)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 迁移日趋频繁。完成1-2题 1、图1为2012年我国部分 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 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 可以反映人口迁移状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 行政区最可能是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A B C D
① ② ③ ④
10.A
11.该国人口增长数 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11.C
二、人口迁移的原因 1.引起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
自然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 后由东北部的“冷冻 地带”向南方的“阳 光地带”迁移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 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 新的土地而迁移 如伯明翰、大庆、攀 枝花等矿产城市形成 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且影响当地 气候 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通过人 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的迁移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 淡水 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 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 和规模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 土壤 移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 矿产 影响人口迁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生产力和生
产方式的进步使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的一些陋习被逐渐革除,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30
4.我国的人口政策 我国针对国情采取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内容是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 优生。初婚年龄比较如下:
(3)造成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域文化原因是: ①早婚之风盛行,人口出生率高;②婚姻较稳定,多育多子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18
丁克家庭
丁克家庭的成员一般都是工薪阶层,有稳定的收入,消费水
平也很高,他们是社会上的中产阶层,这似乎跟美国 20世纪 60年代的那些青年有些相似。他们中有很多人认为养育孩子 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会妨碍他们夫妻的生活。 选择丁克家 庭七大理由:
6
(2)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
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
然的利用和改造的情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
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2015-4-17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11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12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13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14
1.“孔雀东南飞”中的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 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据此 分析下列问题。 (1)从这段文字里,大家能够读出当时的婚姻具有什么特点吗? 提示:当时的结婚年龄比较早,十七岁就已经结婚了。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从“学而优则仕”到
“全民皆商”,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34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差异一般不大 B.婚姻关系不稳定现象的存在使人口的出生率较高 C.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人口的发展影响不大 D.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7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8
1.结合教材活动“晚婚的爱尔兰妇女”,分析下列问题。 (1)爱尔兰的婚俗对其人口的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爱尔兰妇女有晚婚的习俗,由于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较高,生的 孩子数量较少,人口呈低自然增长状态。 (2)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离婚率方面,据此分析爱尔兰人口增 长慢的原因。 提示:爱尔兰等西方国家人们思想较为开放,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 较高,再婚现象较多,这些现象都降低了出生率,导致人口发展缓慢。
2015-4-17ຫໍສະໝຸດ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28
3.科学文明的婚育观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
男女平等和计划生育人人有责等。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29
(3)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人口流动观念的变化对人 口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人类联系日益密切,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口身体、 文化素质。 (4)推动上述变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口压力。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26
2.计划生育的含义 计划生育是指为了社会、家庭和夫妇的利益,育龄夫妇有计 划地在适当年龄生育合理数量的子女,并养育健康的下一代, 以增进家庭幸福,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27
(2)中国文化在职业选择上有何变化? 提示: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的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
(2)为什么宗教文化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提示:人口的增殖有利于宗教势力的扩大。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10
3.试从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角度,分析非洲人口出生率高
的原因。
提示:非洲许多地区初婚年龄偏低,使妇女生育年龄提前、 生育时间延长;加之非洲部族众多,且多信奉原始宗教,推 崇生殖崇拜。各部族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多采取鼓励生育的 措施。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15
(2)当时的结婚年龄对人口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提示:当时人口少,人均寿命短,劳动力不足,在当时,早 婚有利于劳动力的增加,但对人口数量的增加影响并不大。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16
2.中国古代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据此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古代会形成“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 提示:①从观念上看:中国自古有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 “不远游”可使儿女守候在父母身边进行照顾,让父母尽享天 伦之乐。 ②从交通通信方式看:古代交通通信极不发达,如果远游则难 以与父母联系,使得相互间牵肠挂肚。 (2)这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人口哪方面的影响?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19
(1) 夫妻双方以事业为重,不愿意让孩子影响自己的工作。 (2)要做“新新人类”的代表,他们有全新的婚恋观、家庭观、 生育观。所以拒绝“第三者”(孩子)插足。 (3)不让自己和孩子太累,认为自己势必会为子女成长费尽心 血,所以还不如不生育。 (4)对家庭生活没有信心,在自己对生活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时, 不要孩子。
种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这对减缓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有益处。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25
3.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了变化,
试分析下列问题。
(1)中国的婚俗制度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的变化对人口的发 展有何影响?
提示:推迟生育年龄,缩短生育时间,降低出生率,减轻人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37
3.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正确的是( A )
A.初婚年龄大,人口的出生率低
B.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低 C.婚姻关系不稳定,则人口的出生率高 D.离婚率高,则人口的出生率高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38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的流动人口已达 2.6亿,十年间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9
2.约85%以上的菲律宾居民信仰天主教,他们认为避孕是不道德的行为,
反对节育和堕胎,近年来菲律宾人口快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2.36%,每 年约有170万婴儿出生,按这种速度,菲律宾在未来的30年内人口将增至
1.7亿左右,比现在翻一番。据此分析下列问题。
(1)天主教文化对菲律宾人口的自然增长有何影响? 提示:受天主教影响,育龄妇女不避孕、不堕胎,必然导致菲律宾人口
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有物质方面的,如建 筑、服饰、交通工具、艺术作品等;也有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
活习惯、制度等。地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的“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 以是多要素的。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36
2.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B.地域文化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 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地区和国家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 用 D.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域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对人口发展的 作用往往相同
2015-4-17
增长80%,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是流动人口。有数据表明,中国流动人
口平均年龄不到 30 岁,“ 80 后”年轻人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绝对主力。 据此回答4、5题。
4.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 C )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22
1.我国人口在生育观念方面变化的原因
我国生育观念的变化,第一是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
力水平的提高,增加劳动力不再是家庭增长财富的手段,反 而是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消耗大量费用; 第二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功不可没,不仅对婚龄进行了严 格限制,而且规定实行计划生育是夫妻双方应尽的义务。在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32
材料二
目前,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从总体上说还远远落
后于发达国家,文盲率为6.72%,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还比较 低,初中毕业生能进入高中的只有30%,而高中毕业生进入 各类大学的则只有30%左右。我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美国和 加拿大的1/200,平均每l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
5.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B )
A.庞大的人口压力 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
2015-4-17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39
6.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从现存的唐代墓志中,我们可以了
员的数量,日本是中国的530倍,德国是中国的236倍。尽管
我国拥有一批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但 数量极少,人口总体的文化程度(12岁及以上人口)1964年为 2.3年,1982年为4.6年,1987年为5.1年,1990年上升为 5.5年,只接近小学水平。
2015-4-17 鼎九高一地理备课组 33
(5)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还不够稳定,希
望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让孩子出生后有好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