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语音乐鉴赏

合集下载

曲中有画——《琵琶语》赏析

曲中有画——《琵琶语》赏析

曲中有画——《琵琶语》赏析曲中有画,曲中有诗——初步赏析琵琶曲《琵琶语》自古以来,描摹声音,都是诗人、文学家难为之事。

因为音乐、歌曲空灵,抽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留下来的关于音乐、歌声品评的名篇寥寥无几。

在高中时曾学过两篇文章记忆深刻:一是《琵琶行》,一是《赤壁赋》。

进入大学,有幸选到《国乐精品》赏析课,我对国乐的文字平面的理解才有了立体的感受。

现在,我就模仿课本学过的赏析方法,粗浅地解读一下《琵琶语》。

一、曲中有画。

在高中学习诗歌时,王维是“大家”,必要说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精当地概括了王摩诘的诗作特点。

当我听了许多琵琶曲以后,脑海中一点点的也呈现出一些画面:《霸王卸甲》,伴随着低沉悲壮的曲子,眼前就浮现出一代霸王英雄末路,在黑云漫卷、波涛汹涌的乌江边,诀别虞姬,决心自刎场面;《春江花月夜》又有张若虚的绝美长诗作铺垫,更加突出了它典雅优美的抒情特点。

在我的脑海中,以朦胧静谧为背景,勾勒出一幅山水图画——月光下,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摇曳,一年轻妇人忧伤的目光,跨越时空深情望向游子……一幅幅画面拉近我和琵琶曲的距离,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琵琶语》。

《琵琶语》是林海创作的,是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背景音乐。

我就看了该电影,应该说,电影故事令人唏嘘,叹惋,了解一孤独、多愁善感的少女凄切、伤感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不美,挺可悲的,不能激起我的同情心。

但背景音乐却硬是把我带入了美的世界。

于是,那个老北京的古老的四合院,门前铺着青砖的小巷,院子里高大的槐树,还有屋子里嘟嘟冒气的水壶,一个纤弱的少女,趴在小格子窗前,细数着心事的画面,就生动而美好了。

即使只看了这一个情节,只听了一遍这《琵琶语》,这故事的结局也是出来了的。

因为这曲子先是带我进入凄美婉转的情绪里,而且不能自拔,然后是如含泪的双眸脉脉凝望般给你淡淡的忧伤的琴音,给你欲说还休的境界,也给你的内心造成即使海誓山盟,也难抵曲终人散的绝望的美感!这就是《琵琶语》!这也就是琵琶这种民族乐器才有的画面的特质!是啊,没有哪一种乐器能像琵琶这样具有强烈的画面的特性了。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

《琵琶行》音乐描写及意蕴赏析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音乐的描写和叙事紧紧结合,始终贯穿着一个“情”字。

诗的开头,写情中之景:琵瑟秋风,茫茫江月。

就在这愁惨的氛围中,传来了琵琶的声音,声和情融为一体,引起人们的悬念。

“珍眼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似邀请相逢,添酒回灯重启宴,千呼万唤始出,犹抱琵琶半遮面。

”接着,诗就转至了对音乐的负面描绘。

先写下定音。

“转轴滑音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定音中就已经透漏了情的消息。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相关手续续弹,说道天下心中无穷事。

”那深邃、掩抑的基调,如泣如诉,动人地叙述了琵琶女不得志的一生。

然后,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他所感受到的音色、旋律,形象地再现出来。

他先用象声词“嘈嘈”、“切切”来摹拟大弦沉浊的低音和小弦细碎的高音,又用“如急雨”、“如私语”这些贴切的比喻使它们形象化。

大弦、小弦交错弹拨,声音高低错落,珠圆玉润,又使人想象到大珠、小珠洒落在玉盘中的色泽和音响。

它们组成的动人旋律,一时象黄莺在花下娇啼那样宛转流畅,一时又流泉在冰下呜咽那样抑塞深沉。

这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他或许在痛惜自己孤独中度过的良辰,思念着亲人挚友;琵琶女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她或许想到过去的“秋月春风等闲度”,今天的“绕船月明江水寒”,正在悲伤自己的沦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使有共同不幸遭遇的琵琶女和诗人初次相逢就声气相通,成为知音、知己。

用音乐描绘去故事情节、抒情,就是《琵琶行》独有的艺术构想。

在诗里,音乐描绘就是明线、主线,中间两段故事情节,只是对音乐语汇的印证和补足。

不正是琵琶女从少年快乐至大哥飘沦的一生的娓娓诉说?“冰泉冷涩弦凝绝,稀绝不通声杜勒旺勒沙托县”,音乐的旋律从缓慢又迈向活动期。

这“活动期”导致的无声,抒发了许多用声音无法抒发的感情。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存有深情一万轻。

”人们可以在音乐所构成的氛围中,融合个人的体会回去M18x,回去缔造它,多样它。

琵琶行中的音乐意境赏析

琵琶行中的音乐意境赏析

琵琶行中的音乐意境赏析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导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意境赏析,欢迎阅读。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诗篇,它描写的是“十三学的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后因年长*衰而被迫“委身为贾人妇”的“长安倡女”为知音客人演奏琵琶曲的情境。

后人曾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过许多注释和白话解释,但大多都是从文学角度而不是从音乐角度进行阐述。

其实,具有高深音乐修养的白居易在诗中对其演奏所表现出的至高音乐境界和丰富感情内涵的理解以及精湛音乐技巧的描写,已使《琵琶行》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最生动、最深刻的作品之一。

以下按诗歌顺序对有关诗句进行艺术意译和潜在音乐意境的阐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㈠、此句亦寓意艺术作品的成功创作并非是一日之寒和一蹶而就的,它往往是创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千呼万唤”、“众里寻他千百度”后方得“始出来”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

㈡、音乐是一种寓意无穷的艺术,因而总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不尽之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㈠、深刻的生活体验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是产生“心理音乐”的必要基础,而“心理音乐”———“先有情”又是能创作和演奏出感人的“物理音乐”——“曲调”的必要基础。

㈡、演奏前要对作品背景、理想内涵等了如指掌,演奏时要先进行必要的思想和感情酝酿,以达到深入音乐而忘我的演奏心境。

㈢、形象思维、以“情”动人是音乐感染力的.基本形式。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㈠、音乐中的每一个声音都应是富有思想和感情的,都应该是有生命的。

㈡、低沉的音*常常能表达掩抑在内心深处的思绪。

㈢、坎坷的生活能够孕育出优秀的思想,“不得意”的遭遇是强者培育艺术的沃土。

《琵琶语》听后感

《琵琶语》听后感

《琵琶语》听后感
《琵琶语》是一首令人勾起回忆又能激发许多情感的古典曲目,它曾成为艺术家们的源动力。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时期,当时学者们创作了这首曲子,并在活动中表演和分享它。

听完这首曲子,我对它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首曲子的音乐性非常出色,每当我听到它的旋律,我就会陷入自己的世界。

它的节奏急促而又缓慢,仿佛在描述一个故事,用一段婉转的音乐,将这个故事唱出来。

听了这首曲子,我有一种恍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时空穿越了,走进了宋代,看到了他们用生动的文字和精彩的演出激发人心的情景,而这份激情便藏在这首经典曲子中。

这首曲子不仅具有文化历史的指向性,而且还充满想象力。

当琵琶的声音响起时,我听到了一种动人的忧郁,又想象得到一片苍茫的天空,让人隐约猜到由此产生的无尽的思考,仿佛大海的涟漪、鸟儿的啼鸣,未知的风景,等待着我去发现和探索。

它让我充满期待,勾起了对一个未知世界的憧憬,想去尝试不一样的生活,放弃平淡之外的一切苦楚和困难,去开拓更大的天空,去体会真正的自由与喜悦。

在最后,当琵琶曲子终于停止的时候,一切都静了下来,而我的心却充满了关于这首曲子的想法。

它既让我着迷又激励我,让我不断挖掘新的可能,去了解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去追寻更多的梦想。

就像这首曲子一样,无论多么艰难,总有一种力量可以把我从迷雾中引领出来,让我在传承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从而拥有更好的自我和更深层次的审视。

琵琶语鉴赏

琵琶语鉴赏

琵琶语鉴赏
《琵琶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

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

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

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琵琶语》以琵琶声为媒介,表达了“寻觅”主题。

乐曲中琵琶声的清晰流畅,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和诗人的人生境遇感受相互交织,把人们引向了那段悲伤的往昔岁月。

总之,《琵琶语》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故事性的歌曲,它以琵琶声为媒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琵琶语 民乐赏析

琵琶语 民乐赏析

琵琶语赏析这首曲子,有意无意的,听了很多年。

首次是于高二时赶往学校的路上。

蹬着自行车一路狂飙时隐约听见路边的茶楼飘出零星片段。

当时不知曲名,只是感觉挺可惜。

听着像是清澈宁静的曲子,被进出的人声已经马路上的车流搅得零零碎碎的。

其后是在校园。

中午放课后尚有课业未完,待到起身时教室已经空了。

整个校园里亦仅有寥寥数人。

听出广播里的旋律是之前偶遇的片段。

感觉空气中流淌着亲切,以及惊喜。

那是一档音乐赏析节目,从中得知,曲名是《琵琶语》。

托人下载来听。

初次细闻《琵琶语》,从听到的那一刻起,该曲就把我带入到一种凄清婉转的情绪里,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起初当是古筝。

后经他人指点及反复对比,发现声音虽然像,但还是会有区别的,琵琶声音那么清脆,古筝声音比较醇厚。

可能是与共鸣箱的大小有关吧。

那绝美的声音,让我想到了易逝的情感。

无论曾经的海誓山盟是怎样的真诚,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终究曲终人散。

配白居易的琵琶行不太合适,但是叫琵琶语还是很贴切的,可能真是商人重利轻别离,不管你如何挽救你们的感情但终是镜中花水中月。

在琵琶声响起时,我看到桌子上的玻璃茶杯中两片茶叶相连飘动,好像两人牵着手,时而分离,时而相拥,起起伏伏,跌跌荡荡,终沉于杯底……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孔雀东南飞的悲伤。

后来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发现是电影插曲,果然是离散的曲调呢。

好神奇的曲子,无处不在么……不过还是觉得单纯作为一个独立的曲子来欣赏比较好。

意境很好,自己写日记的时候会听,很有回忆感。

琴声如诉依然是一曲《琵琶语》使人消魂。

能活在这样一种单纯美妙的音乐和这一片秦砖汉瓦遗风的蓝印世界,只有心的震颤和宁静,我沉迷于这种奢侈。

宛如看见于千年古镇之上,巨幅的蓝印花布悬天而挂,迎风摆着。

若窈窕古韵美女,洗尽铅华般素然站立在时光的展窗。

素洁的白色小花印入古朴的蓝,在光的投射下,亮而不艳,实而不华。

简单朴素的心被那些蓝印花布包裹起来,竟突然的生出很多的感动来。

不为人,不为事,只为这漾在眼波里的素寂的美。

《琵琶行》(音乐鉴赏)

《琵琶行》(音乐鉴赏)
①、正面描摹: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好处:更好地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和音乐感人的艺术效果。
3、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可以使音节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案:(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总结:描写音乐的方法和角度
1、运用新颖精妙的比喻化抽象为形 象具体。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3、运用叠词、双声叠韵词。 4、通过环境描写音乐效果。
• • • • •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诗 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音乐特点
粗重急促 亲切细柔 圆润清脆
悠扬悦耳 低沉抑郁 激越高亢 气势雄壮 戛然而止
以 形 喻 声
以 声 喻 声
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两首诗都表现出诗人什么态度, 立意是否有深浅之别。请作 简要分析。
拓展练习: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 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明确:崔诗借景抒情、比喻 罗诗对比、反问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一、《琵琶行》中关于琵琶的演奏技巧唐代诗人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的《琵琶行》是一首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诗中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诗人借用虚构的手法,用以寄托自身的感慨,以及诗人对音律、对琵琶的演奏技巧的谙熟,通过描写琵琶女的生活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句。

“……轻拢慢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由此道出琵琶做为弹拨乐器中的一种,不仅音色优美,而且极具人物情感的抒发。

《琵琶行》中用“轻拢慢抹复挑”7个字,括了琵琶演奏的基本指法与技巧。

句中所说的拢与,指的是左手的两种指法。

拢,今称为“推”,即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现在称为“吟”和“揉”,即在左手手指把弦按在柱(就是今天说的“相”和“品”)上,左右动,使弦上发出摇曳不定的余音。

“拢”和“”这两种左手指法,非常适于表现婉转细腻的情调。

诗中描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一定少不了这种左手指法的演奏。

在现代戏曲音乐伴奏中,特别是河南豫剧曲牌《哭剑》的音乐伴奏中,琵琶的这种“吟”、“揉”指法,经常被运用,表现一种缓慢、悲痛、伤感的情绪。

至于句中的“抹”与“挑”,则是指右手的两种指法。

“抹”就是今天所说的弹,即用右手食指自右向左弹弦;“挑”和今天的说法一致,是用右手大指自左向右挑弦。

弹和挑是琵琶演奏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法,是基础。

因为琵琶的右手演奏指法约有50多种,其中包括基本指法、派生指法与组合指法。

正因为有了如此多的指法,所以才有琵琶丰富的表现形式。

那么,为什么称弹挑是右手最基础的指法呢?因为右手的50多种指法中有90%的指法是由弹或挑派生的,或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音乐没有国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

”它是一种人类都能理解、不需要翻译、可直接交流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的“世界语”。

千百年来,人们在生活、劳动、工作中,和音乐结成了亲密的伙伴。

或引吭高歌、或低吟浅唱、或抒高山之志、或寄流水之情……当我们降生在这个世界上,音乐就和我们的人生最为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从妈妈怀里的摇篮曲到天真烂漫的儿歌;从抒情浪漫的小夜曲到威武雄壮的进行曲;从乡音乡谣到异国情韵……音乐,给我们展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音乐是与生命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振颤,是生命的律动;它的呼吸,是生命的气息;它的起伏,展示着人世的哀、乐;它的跌宕,转诉着世间的悲、喜……音乐也如浩瀚的大海,闲适抒情小夜曲的心旷神怡、轻盈瑰丽华尔兹的温文尔雅、铿锵有力劳动号子的精神振奋、高亢嘹亮山歌的情致高远、撼人心魄交响乐的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大合唱的豪情满怀…..无不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启迪……
常听音乐可以让人消除工作紧张、减轻生活压力、避免各类慢性疾病等等。

在医学研究中发现,经常的接触音乐节奏、律动会对人体的脑波、心跳、肠胃蠕动、神经感应等等,产生某些作用,进而使身人身心健康。

音乐无形的力量远超乎个人想象,所以聆听音乐、鉴赏音乐,是现代人极为普遍的生活调剂。

音乐可以让身体放轻松,好的音乐可以舒解压力,避免因自律神经紧张失调而导致慢性疾病的产生;音乐可以敲开封闭的心灵,舒解忧郁苦闷的心情,甚至音乐还可以做到某些程度的心灵治疗;音乐可以刺激脑部,活化脑细胞,适当的音乐刺激对脑部的活动有很大的帮助,甚至达到防止老化的功效;音乐可以提升创造力、企划力以及刺激右脑,尤其是古典乐曲,对右脑的训练与发展是很有帮助的;音乐可以帮助入眠、提高免疫力、增加神经传导速率、增强记忆力与注意力,让人的身心都得到适度的发展、解放;音乐的旋律可以使婴儿呼吸平静、心跳减缓,让婴儿不再哭闹不安,也可以刺激婴儿的大脑思维能力,让他更聪明。

柏拉图说过:“节奏与和声蕴藏于灵魂深处,并在那里掌握着最强有力的支配权,滋润身心。


好的音乐是天籁,可以用纯净透明、滋润心灵;好的音乐教育是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温馨,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丝笑意,都能传达给人们信心和勇气。

初识音乐是从林海的《琵琶语》开始的,那婉转的曲调优美的旋律令我久久难忘。

还不懂音律的时候只知道那动人的旋律让我陶醉,便已非常喜欢,慢慢的,随着对音乐越来越深入的认识,我对音乐的爱也越来越深沉。

《琵琶语》出自2003年的专辑《琵琶相》,某年林海和朋友相约至江南,流连其间而忘返。

他们在水乡茶馆中听评弹,那是第一次,他被琵琶的单色打动,开始有了做琵琶音乐的一种冲动。

初听《琵琶语》,从听到的那一刻起,该曲就把我带入到一种凄清婉转的情绪里,流连忘返。

静听林海创作的《琵琶语》。

反复的前奏,将人带入一种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境界,淡淡忧伤的琴键声,加上东方乐器琵琶所独有的“切切私语诉衷肠”之特点,感情就这样一步一步被牵引,最终让人沉醉在音乐意境里而欲罢不能。

其间,小提琴、中提琴、钢琴、洞箫、时隐时现,很好地完成了和声的作用。

既突出了琵琶如歌如诉的特点,又进一步丰富了曲目的表现力和思想感情。

此曲最精彩、最令人感到新奇的,还是曲子中间那一段,也许是林海对钢琴总有着一份割舍不断的情感,这时钢琴突然变成主奏,琵琶变成伴奏。

配上一段有如天籁般吟唱的女声“啊……啊……”,在琵琶声的背景下,将琵琶想要表达之情展露得淋漓尽致!曲尾,再度重复的起始旋律,悠悠的琴声过后,私语的夜幕就随着水乡的日落诗意般降下了,情感的宣泄得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琵琶语,在他那悠扬的琴声中,仿佛是有人在不断地与你絮语,在与音乐的交流中,慢慢涤荡你的灵魂。

古典音乐之美,是一首永远写不完的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