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部首整理
说文解字部首整理汇编

《说文解字》部首1、yī(一)(指事。
“一”是汉字部首之一。
本义:数词。
大写作“壹”。
最小的正整数。
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弌,古文一。
《说文解字注》:漢書曰,元元本本。
數始於一。
凡一之屬皆从一。
一之形。
於六書爲指事。
凡云凡某之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zá,同‘雜’)廁(廁)也。
抱一而天下试。
——《老子》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汉·贾谊《过秦论》从该部的字“元” (会意。
从一,从兀。
甲骨文字形。
象人形。
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
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
本义:头)《说文》始也《说文解字注》見爾雅釋詁。
九家易曰。
元者,氣之始也。
“天” (会意。
甲骨文字形。
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
本义:人的头顶)《说文》顚也。
至高無上,从一大。
《说文解字注》顚者,人之頂也。
2、shàng( )《说文解字解字注• 部》:“ ,此古文上。
”《说文解字注》高也。
此古文丄。
古文上作 。
故帝下㫄下示下皆云从古文上。
可以證古文本作 。
篆作丄。
各本誤以丄爲古文。
則不得不改篆文之上爲。
而用上爲部首。
使下文从 之字皆無所統。
示次於 之恉亦晦矣。
今正丄爲 ,爲丄。
觀者勿疑怪可也。
凡說文一書。
以小篆爲質。
必先舉小篆。
後言古文作某。
此獨先舉古文後言小篆作某。
變例也。
以其屬皆从古文上,不从小篆上。
故出變例而別白言之。
指事也。
凡指事之文絕少。
故顯白言之。
不於一下言之者,一之爲指事不待言也。
象形者實有其物。
日月是也。
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
丄丅是也。
天地爲形。
天在上,地在下。
地在上,天在下。
則皆爲事。
“上”:从该部的字:xià《六書本義》古文下字。
註詳一部二畫。
(shàng)(shàng) (xià)二(èr)四字編碼有區別。
说文部首讲解

《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讲解万 献 初汉字数量巨大,今天能搜集到的汉字字形在十万以上,《汉语大字典》收56000多字,清代《康熙字典》收47035字,宋代《集韵》收53525字除去异体实收32381字,南朝顾野王《玉篇》收16917字。
《说文解字》收正篆9353个,为东汉时期的常用字形。
不管汉字总量什么时候多到什么程度,组成这些字形的基本构字部件是不多且不变的,只在500个以内。
若再从楷书字形中拆出笔画,就只有一丨丿丶乛五种笔画形态了。
《说文》540“部首”,大致就是汉字的基本构字部件,也就是构成众多汉字的字根。
许慎编撰《说文》时,从9353个字形中分析构形,按义类归纳出540部,各部选一个字形来统领各自大义类的字,称为“部首”,如跟水相关的归属“水”,跟狩猎有关的归属“犬”,跟动作有关的归属“手”等,条理清晰,纲举目张,是汉字研究史上的伟大创举。
540部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正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观察、概况与反映,据研究者统计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人体类字97部、动物类字61部、植物类字31部、自然界类字37部、器用类字180部、数目类字34部。
许慎创造的分部首列字、检字、析字的方法,规律性、系统性、实用性都很强,成为历代辞书的通例,至今仍然如此。
所以,段玉裁在《说文》“一”字下注云:“以字形为书,俾学者因形以考音与义,实始于许,功莫大焉。
”汉字构形分析上,有“独体曰文,合体曰字”之说,大意是:“文”是按事物形貌勾画线条而成的,“字”是由两个以上的文组合再生出来的;“文”即六书中不可拆分的独体“象形、指事”之文,“字”即六书中含两个以上构字部件(文)的“会意、形声”类合体字。
《说文》部首原则上用“文”不用“字”,章太炎《文始》从中提取出近五百个“初文、准初文”用以“孳乳、变易”出众多的“字”,日语的假名、民国初的注音字母都选用《说文》部首为注音符号。
所以说,《说文》部首就是生成数以万计汉字的字根,要想读懂《说文》并学好汉字,首先必须熟悉、掌握、运用这500来个字根,会写,会读音,明了其构形意图,掌握其合成新字的取向与规则。
说文解字的部首数目

说文解字的部首数目
《说文解字》是由汉代语言学家许慎编撰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语言学著作,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系统汉字字义辞典。
该书共收录了214个部首,约7000多个字。
这214个部首全部由笔画构成,每个部首又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其中有18个部首是由两个相同的笔画构成的,即“重形”;而196个部首则是由不同笔画构成的,即“单形”。
根据《说文解字》,汉字可以分为由会意法和形声法构成的两大部分,其中会意法有52个部首,形声法有162个部首。
总的来说,《说文解字》包括了214个部首,其中有18个部首是由两个相同的笔画构成的,即“重形”;而196个部首则是由不同笔画构成的,即“单形”。
说文解字540部首表

《說文解字》540部首小篆字形和難字注音表說文解字弟一1.虔一。
2.蚌丄(上)。
3.訐示。
4.凰三。
5.副王。
6.動玉。
7.敝玨( 珏),jue2。
8.敗(氣)[气]。
9.敘士。
10.斬丨,gun3。
11.晝屮,che4。
12.梯艸,cao3。
13.焚蓐,ru4。
14.煮茻( ),mang3。
說文解字弟二15.犀小。
16.猴八。
17.琨釆,bian4。
18.痞半。
19.發牛。
20.腕犛,li2。
21.腎告。
22.腆口。
23.幹凵,kan3。
24.廉吅,xuan1。
25.慈哭。
26.想 ( 走)。
27.溪止。
28.煆(撥)[ ](癶),bo1。
29.牒步( )。
30.獅此。
31.瑚正。
32.瑁是(昰)。
33.當辵(辶),chuo4。
34.跳彳,chi4。
35.鉅廴,yin3。
36.閘㢟,chan1。
37.隔行。
38.預齒。
39.嘟牙。
40.圖足。
41.氳疋,shu1。
42.滾品。
43.漩龠,yue4。
44.滯 (冊 册)。
說文解字弟三45.漣㗊,ji2。
46.滲舌。
47.熙干,gan1。
48.熄,jue2。
49.獄只,zhi3。
50.瑤㕯,ne4。
51.疑句,gou1。
52.瘉丩( ),jiu1。
53.監古。
54.睿十。
55.福 (卅),sa4。
56.種言。
57.敵誩,jing4。
58.暴音。
59.標䇂,qian1。
60.樊丵,zhuo2。
61.歐菐,pu2。
62.毆廾( ),gong3。
63.潟( ),pan1。
64.熨共。
65.獎異( ),yi4。
66.瑾舁( ),yu2。
67.瘦 ,ju1。
68.皚䢅(晨),chen2。
69.瞌爨,cuan4。
70.磅革。
71.蝌鬲,li4。
72.諉 (䰜),li4。
73.趣爪,zhao3。
74.踩 (丮),ji2。
75.輦鬥,dou4。
76.鄱又。
77.駙 ,zuo3。
78.髮史。
79.魅支。
80.魯 (帇),nie4。
81.齒聿,yu4。
82.儐畫(畵),hua4。
《说文解字》部首歌诀

《说文解字》540部首〔第一〕001一(yī) 002丄(shàng)003示(shì)004三(sān) 005王(wáng) 006玉(yù)007珏(jué)008气(qì)009士(shì)010丨(gǔn) 011屮(chè)012艹(cǎo) 013蓐(rù)014茻(mǎng)〔第二〕015小(xiǎo) 016八(bā) 017釆(biàn)018半(bàn)019牛(niú) 020犁(lí)021告(gào)022口(kǒu) 023凵(kǎn) 024吅(xuān) 025哭(kū) 026走(zǒu) 027止(zhǐ) 028癶(bō) 029步(bù) 030此(cǐ) 031正(zhèng)032是(shì)033辵(chuò)034彳(chì) 035廴(yǐn) 036?(chān) 037行(xíng)038齿(chǐ) 039牙(yá) 040足(zú)041疋(shū) 042品(pǐn) 043龠(yuè)044册(cè)〔第三〕045?(jí)046舌(shé)047干(gān) 048〔第四〕098ì)107习(xí)108羽(yǔ) 109隹(zhuī) 110奞(suī) 111雈(huán)112歹(è)132死(sǐ) 133冎(guǎ) 134骨(gǔ) 135肉(ròu)136筋(jīn) 137刀(dāo) 138刃(rèn)139?(qià)140丯(jiè)141耒(lěi) 142角(jiǎo)〔第五〕143竹(zhú)144箕(jī) 145丌(jī) 146左(zuǒ) 147工(gōng) 148?(zhǎn) 149巫(wū) 150甘(gān) 151旨(zhǐ) 152曰(yuē)153乃(nǎi) 154丂(kǎo) 155可(kě) 156兮(xī) 157号(hào) 158亏(yú)159喜(xǐ) 160壴(zhù)161鼓(gǔ) 162岂(qǐ) 163豆(dòu)164豊(lǐ) 165丰(fēng) 166?(xī) 167虍(hū) 168虎(hǔ) 169虤(yán)170皿(mǐn) 171〔第六〕206木(mù)207东(dōng) 208林(lín)209才(cái)210叒(ruò) 211之(zhī) 212帀(zā) 213出(chū) 214〔第七〕231日(rì)232旦(dàn)233倝(gàn)234?(yǎn) 235冥(míng) 236晶(jīng) 237月(yuè)238有(yǒu) 239朙(míng)240囧(jiǒng) 241夕(xī) 242多(duō) 243毋(guàn)244〔第八〕287人(rén)288〔第九〕324页(xié)325〔第十〕370马(mǎ) 371〔第十一〕410水(shuǐ) 411沝(zhuǐ) 412濒(bīn) 413〔第十二〕431〔第十三〕467糸(mì)468素(sù)469丝(sī) 470率(shuài)471虫(huǐ)472?(kūn) 473虫(chóng)474风(fēng) 475它(tuō) 476龟(guī) 477黾(mǐn) 478卵(luǎn) 479二(èr)480土(tǔ) 481垚(yáo) 482堇(qín)483里(lǐ) 484田(tián)485畕(jiāng) 486黄(huáng)487男(nán)488力(lì)489劦(xié)〔第十四〕490金(jīn) 491幵(jiān) 492勺(sháo)493几(jī) 494且(qiě) 495斤(jīn) 496斗(dǒu) 497矛(máo)498车(chē) 499。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说文》540部首,是汉字的基本字根,除去许慎为凑足“六九五十四”的540部而放入一些合体字“鼻、蓐、杀”等,还有纯笔画“丨、丿”之类,用于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根和常用字形只有470来个。
2500常用字―3500常用字―5000汉字―10万汉字,都是是由这470个基础汉字组合出来的。
甲骨文形声字占27%,《说文解字》占80%以上。
一、汉字数量汉字数量有多少呢?一般人认2500个就可以看书看报发短信了,好的高中生认3500字,能教古文的高中语文老师认5000字。
《新华字典》收__字。
东汉《说文解字》收正篆9353个字,为东汉时期的常用字形。
据清人《十三经集字》统计,先秦“十三经”所用不重复的单字只有6544字。
南朝顾野王《玉篇》收__字。
宋代《集韵》收__字除去异体实收__字。
清代《康熙字典》收__字,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参与编撰的《汉语大字典》收__多字,而今天电脑内能搜集到的汉字文化圈的汉字字形在10万以上。
二、《说文解字》与基础汉字(字根)不管汉字总量多到什么程度,组成这些字形的基本构字部件是不多且不变的,只在500个以内。
若再从楷书字形中拆出笔画,就只有“一丨丿丶^”五种笔画形态了。
《说文》540“部首”,大致就是汉字的基本构字部件,也就是构成众多汉字的字根。
许慎编撰《说文》时,从9353个字形中分析构形,按义类归纳出540部,各部选一个字形来统领各自大义类的字,称为“部首”。
如跟水相关的归属“水”,跟狩猎有关的归属“犬”,跟动作有关的归属“手”等,条理清晰,纲举目张,是汉字研究史上的伟大创举。
540部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正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观察、概括与反映。
据研究者统计,540部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人体类字97部、动物类字61部、植物类字31部、自然界类字37部、器用类字180部、数目类字34部。
许慎《说文》540部首,是汉字的基本字根,除去许慎为凑足“六九五十四”的540部而放入一些合体字“鼻、蓐、杀”等,还有纯笔画“丨、丿”之类,用于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根和常用字形只有470来个。
解析《说文解字》部首体系

解析《说文解字》部首体系《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字书,由东汉时期的许慎所撰。
该书以部首为组织架构,共收录了9353个字,分为540个部首。
本文将对《说文解字》的部首体系进行解析,为读者提供一份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说文解字》的部首体系是按照字形相似、字义相近来分类的。
部首是指字的最早的形符或偏旁,是汉字的基本构件,也是汉字学的基础。
这一体系使得《说文解字》能够系统地对汉字进行分类、归纳和解释,为后世的文字研究和教育奠定了基础。
部首体系的第一个部首是一,它表示天,代表着最高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个部首下面包括了一些与天空、气象和神仙有关的字,如云、风、雷等。
这些字的字义与天相联系,显示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超越人间的力量的追求。
部首体系的第二个部首是亻,它表示人,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个部首下面包括了与人有关的字,如仁、众、儿等。
这些字的字义与人类的情感、行为和关系有关,显示了人类作为社会动物的特点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部首体系的第三个部首是口,它表示口齿,也代表着言语和交流。
这个部首下面包括了与口、言语和交流有关的字,如叫、吹、语等。
这些字的字义与说话、听话以及语言表达有关,显示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需求和重视。
部首体系的第四个部首是心,它表示心脏,也代表着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个部首下面包括了与心理、情绪和意志有关的字,如忙、思、意等。
这些字的字义与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有关,显示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和思考能力。
部首体系的第五个部首是手,它表示手指,也代表着人类劳动和创造力。
这个部首下面包括了与手、手工和劳动有关的字,如拿、抓、打等。
这些字的字义与人类的劳动、创造和实践有关,显示了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除了以上几个部首,部首体系还包括了衣饰、食物、动植物以及各种器物等等,涵盖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这个体系的构建使得《说文解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汉字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汉字。
说文解字 部首表

《說文解字》540部首小篆字形和難字注音表說文解字弟一1.虔一。
2.蚌丄(上)。
3.訐示。
4.凰三。
5.副王。
6.動玉。
7.敝玨( 珏),jue2。
8.敗(氣)[气]。
9.敘士。
10.斬丨,gun3。
11.晝屮,che4。
12.梯艸,cao3。
13.焚蓐,ru4。
14.煮茻( ),mang3。
說文解字弟二15.犀小。
16.猴八。
17.琨釆,bian4。
18.痞半。
19.發牛。
20.腕犛,li2。
21.腎告。
22.腆口。
23.幹凵,kan3。
24.廉吅,xuan1。
25.慈哭。
26.想 ( 走)。
27.溪止。
28.煆(撥)[ ](癶),bo1。
29.牒步( )。
30.獅此。
31.瑚正。
32.瑁是(昰)。
33.當辵(辶),chuo4。
34.跳彳,chi4。
35.鉅廴,yin3。
36.閘㢟,chan1。
37.隔行。
38.預齒。
39.嘟牙。
40.圖足。
41.氳疋,shu1。
42.滾品。
43.漩龠,yue4。
44.滯 (冊 册)。
說文解字弟三45.漣㗊,ji2。
46.滲舌。
47.熙干,gan1。
48.熄,jue2。
49.獄只,zhi3。
50.瑤㕯,ne4。
51.疑句,gou1。
52.瘉丩( ),jiu1。
53.監古。
54.睿十。
55.福 (卅),sa4。
56.種言。
57.敵誩,jing4。
58.暴音。
59.標䇂,qian1。
60.樊丵,zhuo2。
61.歐菐,pu2。
62.毆廾( ),gong3。
63.潟( ),pan1。
64.熨共。
65.獎異( ),yi4。
66.瑾舁( ),yu2。
67.瘦 ,ju1。
68.皚䢅(晨),chen2。
69.瞌爨,cuan4。
70.磅革。
71.蝌鬲,li4。
72.諉 (䰜),li4。
73.趣爪,zhao3。
74.踩 (丮),ji2。
75.輦鬥,dou4。
76.鄱又。
77.駙 ,zuo3。
78.髮史。
79.魅支。
80.魯 (帇),nie4。
81.齒聿,yu4。
82.儐畫(畵),hua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部首1、yī(一)(指事。
“一”是汉字部首之一。
本义:数词。
大写作“壹”。
最小的正整数。
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弌,古文一。
《说文解字注》:漢書曰,元元本本。
數始於一。
凡一之屬皆从一。
一之形。
於六書爲指事。
凡云凡某之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zá,同‘雜’)廁(廁)也。
抱一而天下试。
——《老子》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汉·贾谊《过秦论》从该部的字“元” (会意。
从一,从兀。
甲骨文字形。
象人形。
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
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
本义:头)《说文》始也《说文解字注》見爾雅釋詁。
九家易曰。
元者,氣之始也。
“天” (会意。
甲骨文字形。
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
本义:人的头顶)《说文》顚也。
至高無上,从一大。
《说文解字注》顚者,人之頂也。
2、shàng( )《说文解字解字注• 部》:“ ,此古文上。
”《说文解字注》高也。
此古文丄。
古文上作 。
故帝下㫄下示下皆云从古文上。
可以證古文本作 。
篆作丄。
各本誤以丄爲古文。
則不得不改篆文之上爲。
而用上爲部首。
使下文从 之字皆無所統。
示次於 之恉亦晦矣。
今正丄爲 ,爲丄。
觀者勿疑怪可也。
凡說文一書。
以小篆爲質。
必先舉小篆。
後言古文作某。
此獨先舉古文後言小篆作某。
變例也。
以其屬皆从古文上,不从小篆上。
故出變例而別白言之。
指事也。
凡指事之文絕少。
故顯白言之。
不於一下言之者,一之爲指事不待言也。
象形者實有其物。
日月是也。
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
丄丅是也。
天地爲形。
天在上,地在下。
地在上,天在下。
則皆爲事。
“上”:从该部的字:xià《六書本義》古文下字。
註詳一部二畫。
(shàng)(shàng) (xià)二(èr)四字編碼有區別。
(下)《说文》底也。
指事。
下,篆文丅。
胡雅切〖注〗 (古文二) (下)二(上)。
《说文解字注》篆文下。
今各本篆文作。
後人所改。
“下”字宛丘之上兮。
——《诗·陈风·宛丘》施于松上。
——《诗·小雅·頡弁》冬时有嗽上气疾。
——《周礼·疾医》云上于天干。
——《易·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荀子·劝学》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相似字:èr(二)《说文》地之數也。
从偶一。
凡二之屬皆从二。
弍,古文。
《说文解字注》地之數也。
易曰:天一地二。
惟初大始。
道立於一。
有一而後有二。
元气初分。
輕淸昜爲天。
重濁侌爲地。
从耦一。
耦各本作偶。
誤。
今正。
偶者,桐人也。
凡云偶爾用之。
耦者,二人竝(bìnɡ)耕之偁(chēnɡ)。
故凡奇耦字用之。
古書或不拘。
許必從其朔也。
大徐本無一字。
非。
耦一者,㒳(liǎng,再也)其一也。
㒳畫當均長。
今人上短下長便是古文上字。
三篆亦三畫均長。
而至切。
十五部。
dì(帝)《说文》諦也。
王天下之號也。
从丄朿聲。
,古文帝。
古文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二。
,古文上字。
䇂示辰龍童音章皆从古文丄。
《说文解字注》見春秋元命苞,春秋運斗樞(shū)。
毛詩故訓傳曰。
審諦如帝。
páng、bàng(旁)《说文》溥(pǔ,大也)也。
从二,闕;方聲。
㝑,古文㫄。
,亦古文㫄。
雱,籒文。
步光切〖注〗旁。
《釋名》在邊曰旁。
《玉篇》猶側也。
非一方也。
3、shì(示) (会意。
小篆字形,“二”是古文“上”字,三竖代表日月星。
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
“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
本读( qí)。
本义:地神。
引申义:让人看,显示)《说文》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
从二。
三垂,日月星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示,神事也。
凡示之屬皆从示。
,古文示。
《说文解字注》天 (chuí,垂的古字)象。
見吉凶。
見周易 辭。
所㠯(yǐ,用也)示人也。
从二。
古文上。
三 ,謂川。
日月星也。
觀乎天文㠯察時變。
見周易賁(bì,卦名)彖(tuàn,《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傳。
示神事也。
言天縣象箸明以示人。
聖人因以神道設敎。
凡示之屬皆从示。
神至切。
古音第十五部。
中庸,小雅以示爲寘(zhì,简体为‘置’)。
武王示之病。
——《战国策·秦策》穷不得所示。
——《楚辞·怀沙》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斩使以示威。
——《三国演义》示,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
——《玉篇》示我周行。
——《诗·小雅·鹿鸣》言示之事。
——《诗·大雅·抑》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袒而示之背。
——《左传·庄公八年》召桑田巫,示而杀之。
——《左传·成公十年》璧有瑕,请指示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归以示成。
——《聊斋志异·促织》从该部的字:“礼”繁体为“禮” (会意。
从示,从豊( lǐ)。
“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
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说文》履(lǚ)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字彙(huì汇)補》古文禮字。
《说文解字注》見禮記祭義,周易序卦傳。
,足所依也。
引伸之凡所依皆曰 。
此假借之法。
屨, 也。
禮, 也。
同而義不同。
设九宾礼于廷。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李白《秋浦歌》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论语·为政》“神” (会意。
从示申。
“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
本义:神灵)《说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易·繫辭》隂陽不測之謂神。
《王弼云》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爲言,不可以形詰(jié)。
《孟子》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又鬼神。
陽魂爲神,隂魄爲鬼。
氣之伸者爲神,屈者爲鬼。
谷神不死。
——《老子》。
注:“五藏之神也。
”田祖有神。
——《诗·小雅·大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左传·庄公十年》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庄子·养生主》“禄”繁体为“祿”,(形声。
从示,录声。
本义:福气、福运)《说文》福也。
从示彔聲。
《说文解字注》詩言福祿多不別。
商頌五篇。
㒳言福,三言祿。
大恉不殊。
釋詁,毛詩傳皆曰。
祿,福也。
此古義也。
鄭旣醉箋始爲分別之詞。
福禄如茨。
——《诗·小雅·瞻彼洛矣》使女受禄如天。
——《仪礼·少牢馈食礼》其胤维何天被尔禄。
——《诗·大雅·既醉》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
——《左传·襄公十一年》儿已薄禄相。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故,上贤,禄天下;次贤,禄一国;下贤,禄田邑。
——《荀子》社稷不定,臣禄齐国之政。
——《管子·大匡》4、sān(三) (指事。
本义:数目。
二加一的和)《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數。
凡三之屬皆从三。
弎,古文三从弋。
《说文解字注》數名。
天地人之道也。
陳煥曰。
數者,易數也。
三兼陰陽之數言。
一下曰道立於一。
二下曰地之數。
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
老子曰。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此釋三之義。
下釋三之形。
故以於文二字別言之。
5、wáng、wàng(王)(象形字。
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
本义:天子、君主)《说文》天下所歸往也。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
”孔子曰:“一貫三爲王。
”凡王之屬皆从王。
,古文王。
李陽冰曰:“中畫近上。
王者,則天之義。
”以石斧金钺之形代表王权。
亦说象为苗旺盛上腾开,为“旺”本字以王命聚之。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梁惠王上》从该部的字“闰”繁体为“閏” (会意。
从“王在门中”。
古代天子每年冬季以明年朔政分赐诸侯,诸侯于月初祭庙受朔政称为“告朔”。
据《说文》段注,举行告朔之礼时,王通常居于明堂,但逢闰月,则居于路寝门,所以“从王在门中。
”本义:余数。
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的叫“闰”。
如“闰月”) 《说文》餘分之月,五歲再閏,告朔之禮,天子居宗廟,閏月居門中。
从王在門中。
《周禮》曰:“閏月,王居門中,終月也。
”《说文解字注》戴先生原象曰。
日循黃道右旋。
邪絡乎赤道而南北。
凡三百六十五日。
小餘不滿四分日之一。
日發斂一終。
月道邪交乎黃道。
凡二十七日。
小餘過日之半。
月逡(qūn)其道一終。
日月之㑹。
凡二十九日。
小餘過日之半以起朔。
十二朔凡三百五十四日有奇分而近。
歲終積其差數置閏月。
然後時序之從乎日行發斂者以正。
故堯典曰。
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以閏月正四時成歲。
言六日者舉成數。
玉裁按。
五歲再閏而無餘日。
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书·尧典》主闰宗筋。
——《素问·痿论篇》【注】通“润”。
滋润“皇”(象形。
金文,象灯火辉煌形。
上面的三点,象灯光参差上出之形;中间的部分象灯缸;下面的“土”是灯柱。
“皇”即“煌”的古字。
本义:灯火辉煌)《说文》大也。
从自。
自,始也。
始皇者,三皇,大君也。
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爲鼻子。
《说文解字注》王各本譌皇。
今正。
先鄭注周禮云。
四類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咸祀之。
尚書大傳。
燧人爲燧皇。
伏羲爲羲皇。
神農爲農皇。
譙周說同。
白虎通曰。
三皇者何。
伏羲,神農,燧人。
則改燧人居第三。
恐非舊也。
鄭依春秋緯。
伏羲,女媧,神農爲三皇。
皇甫謐說同。
大君也。
始王天下,是大君也。
故號之曰皇。
因以爲凡大之稱。
此說字形㑹意之恉。
幷字義訓大之所由來也。
皇本大君。
因之凡大皆曰皇。
假借之法準此矣。
继序其皇之。
——《诗·周颂·烈文》[注] 美也。
不皇出矣。
——《诗·小雅·渐渐之石》【注】通“遑”思皇多士。
——《诗·大雅·文王》。
传:“天也。
”6、yù(玉)(象形。
甲骨文字形。
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
“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说文》石之美。
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
象三玉之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