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工作制度

合集下载

中医科工作制度 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 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中医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承担着中医药的临床治疗、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

为了确保中医科的工作高效、规范,以及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中医科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诊疗规范。

本文将阐述中医科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诊疗规范,以期为中医科的正常运作提供指导和依据。

一、中医科工作制度1. 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中医科工作时间通常遵循医院的正常工作时间,包括早上、下午和晚上的门诊时间。

医生和医务人员需要按照排班表准时上班,并在工作期间做好记录和接诊工作。

休假制度一般遵循医院规定的法定休假制度和中医科的特殊情况。

2. 会诊和讨论制度:中医科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如遇到疑难病例需要会诊或讨论,应按医院的相关规定进行。

会诊和讨论可以提高中医医生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方案,亦可提高医疗质量。

3. 医疗器械和设备管理:中医科医生和医务人员需要妥善保管和管理所使用的医疗器械和设备,确保其正常运作和安全使用。

同时,定期检修和维护医疗设备,确保其准确可靠,提供可靠的医疗保障。

4. 知识更新和培训制度:中医科的医生和医务人员需要定期参加行业内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医院也应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支持中医科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培训。

二、岗位职责1. 中医科主任:负责中医科的日常管理工作,制定科室的工作计划和年度目标。

协调中医科内的医务人员,督促各项工作的开展。

同时,主任还需参与临床诊疗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2. 中医医生:负责中医科的门诊和急诊工作。

依据患者的病情,制定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中医药的治疗和调理。

同时,医生还需向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指导。

3. 护理人员:协助医生完成诊疗工作,负责患者的护理和病情观察。

护理人员需按照医生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护理和帮助,同时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关怀,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

4. 药剂师:负责中医科的药房管理工作,包括药品的配药、计算、发放和管理。

中医科工作制度

中医科工作制度

中医科工作制度一、工作分工中医科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主要负责中医药的诊疗工作。

在中医科内部,可以根据医生的专长和擅长领域进行细分,如针灸科、草药科、推拿科等,每个子科室有专门的医生负责相应的诊治工作。

二、门诊时间安排中医科门诊时间通常安排在上午和下午各一个时间段,旨在方便患者就诊。

具体的门诊时间由中医科主任和医务部门协商确定,并向全院医务人员和患者发布通知。

三、诊疗流程患者前来中医科就诊,首先由挂号处挂号登记,然后按照排队顺序进入候诊区等候。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进行诊断,然后开具相应的中药处方或者进行针灸推拿治疗。

患者拿到处方后,前往药房取药或者到相应的治疗室进行治疗。

四、医疗设备与仪器中医科需要配备一系列的医疗设备与仪器,如中药煎药机、针灸床、推拿台等。

这些设备的选购和维护由中医科主任和医务部门负责,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五、医疗质控中医科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时刻关注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

定期进行病历质量评审、医疗纠纷处理等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同时,加强医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六、医患沟通中医科医生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倾听患者的诉求,尊重患者的选择,并向患者详细介绍诊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同时,及时回应患者的疑问和意见,维护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

七、科研与学术交流中医科医生可以参与科研项目的立项和开展,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升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同时,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和义诊活动,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中医药的传统文化价值。

总之,中医科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立科学健全的工作制度,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中医药诊疗服务。

中医科工作制度、职位职责及治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职位职责及治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职位职责及治疗规范
1. 工作制度
- 中医科工作制度旨在规范中医科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 所有中医科人员应遵守以下工作制度:
- 准时上班,不迟到、早退或请假。

- 坚守职业道德,保护患者隐私,保密医疗信息。

- 与患者和蔼可亲地交流,耐心解答疑问。

- 完善病历记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治疗方案以及疗效评估等。

- 遵守消毒和洁净操作规范,确保医疗环境清洁卫生。

- 按照医院要求参与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

2. 职位职责
2.1 中医医师
- 诊断和治疗中医疾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 解释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给患者,回答相关疑问。

-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并做出相应调整。

- 参与中医科的学术讨论和研究工作。

2.2 中医护士
- 协助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工作。

- 负责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治疗操作。

- 监测患者的病情,及时报告给医师。

- 维护中医药库存,确保药品的有效使用。

3. 治疗规范
- 中医科治疗应遵循以下规范:
-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 结合中医药和其他辅助疗法进行治疗。

- 进行有效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效果监测。

-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程,配合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 保持治疗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 遵守中医药的伦理原则和安全操作规范。

以上是中医科工作制度、职位职责及治疗规范的概述。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方案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方案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方案一、中医科工作制度1.工作时间制度:中医科医生遵循正常工作时间,根据临床需要参与夜间值班。

2.工作岗位轮换制度:定期进行工作岗位轮换,以提高医生的综合医疗水平和适应能力。

3.工作考勤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工作时间和值班制度进行考勤管理,对于旷工、迟到早退等情况进行相应处罚。

4.工作安全制度:中医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需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及自身的安全。

5.文化建设制度:鼓励医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提高医疗水平和专业知识储备。

二、中医科岗位职责中医科医生作为医疗团队的一员,承担着专业的中医诊疗工作。

根据不同的岗位职责,中医科医生的具体职责如下:1.中医科主治医师:负责患者的初诊及复诊,制定中医诊疗方案,并进行中医药治疗。

主持中医科临床会诊,提供中医专家指导。

2.中医科护士:配合医生开展护理工作,在患者床旁进行病情观察和记录,及时反馈给医生。

负责中医治疗技术的操作,包括针灸、推拿等。

3.中医药师:负责配制中药并按照医生的处方进行发放。

同时,开展针灸、艾灸等治疗工作,为患者提供中医治疗服务。

4.中医科研究员:负责中医科学研究工作,参与中医科研项目的申报、实施和总结。

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广中医理论。

中医诊疗规范方案是为了确保中医临床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而制定的具体操作指南。

以下是中医诊疗规范方案的内容:1.诊断规范:根据中医四诊合参的原则,全面准确地进行病情辨析,明确病因、病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处方规范:按照中医药学理论,合理选药、配方,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剂量,并详细记录药物用量和使用方法。

3.治疗程序规范: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煎煮等,并进行术前准备和操作规范。

4.治疗效果评估:针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进行治疗效果评估,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准确性和持久性。

5.医疗质量控制:建立中医质量控制评估系统,对中医诊疗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鼓励患者参与评价,改进和提高中医诊疗质量。

中医科所有工作制度

中医科所有工作制度

中医科工作制度一、中医科工作原则1. 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

2. 严格执行国家中医药法律法规,保障患者权益,维护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3.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患者需求,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4. 坚持科学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中医科整体实力。

二、中医科岗位职责1. 医生职责:(1)认真执行医嘱,严谨诊疗,确保患者安全。

(2)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仔细检查,正确诊断,合理治疗。

(3)根据中医理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发挥中医药优势。

(4)认真书写病历,及时更新患者病情,保证病历质量。

(5)参加会诊、病例讨论,提高诊疗水平。

(6)定期总结工作经验,开展科研、教学活动。

2. 护士职责:(1)严格执行医嘱,准确给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2)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配合救治。

(3)做好护理工作,保证患者舒适度,预防并发症。

(4)做好床位管理,保持病房整洁,提高患者满意度。

(5)参与护理培训、科研、教学活动,提高护理水平。

3. 药剂师职责:(1)认真审查处方,准确调配药品,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2)做好药品储存、管理,保证药品质量。

(3)参与临床用药咨询,为医生、患者提供合理用药建议。

(4)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5)参加药事会议,提高药学专业水平。

三、中医科工作制度1. 就诊制度:(1)患者需先挂号,按照先后顺序就诊。

(2)老年病员、急症病员可优先就诊。

(3)患者就诊时,需携带病历,以便医生了解患者病情。

2. 病历书写制度:(1)医生根据理、法、方、药原则,认真书写中医门诊病历。

(2)病历记载要完整、准确、整洁,签全名。

(3)详细向患者交待病情和注意事项。

3. 首诊负责制:(1)医生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2)医生负责患者的全程诊疗,确保治疗措施得力。

(3)医生按规定出具医疗证明。

4.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中医科工作制度及职能

中医科工作制度及职能

中医科工作制度及职能一、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医科的工作制度及职能,以便为中医科的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工作制度1. 工作时间安排- 中医科的工作时间为每周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时,具体排班由科室主任负责安排。

- 工作时间外有加班的情况时,相关人员应事先向上级汇报,并经批准后才可进行加班工作。

2. 工作纪律- 中医科的工作人员应恪守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或旷工。

- 工作期间,要保持专注,不私自离开工作岗位,确保工作效率和连续性。

3. 工作沟通- 工作沟通是中医科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工作人员之间应保持积极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 工作人员应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并接受领导的指导和监督。

三、职能1. 诊断与治疗- 中医科的主要职能是进行中医诊断与治疗。

工作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工作人员应积极开展中医药的科研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医术水平。

2. 健康指导与预防- 中医科的另一个职能是提供健康指导与预防工作。

工作人员应向患者提供科学的饮食、生活惯等健康指导,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3. 教育与培训- 中医科的工作人员应积极参与医学教育与培训工作,不断研究更新的中医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总结中医科的工作制度及职能是保证中医科工作高效进行的基础。

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发挥职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和健康服务。

以上为中医科工作制度及职能的简要介绍,相信对中医科的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如有更多详细需求,请及时与科室主任联系。

中医科工作制度(全)

中医科工作制度(全)

中医科工作制度
1. 按要求配备中医药人员、中医药服务设施、开设中医诊室。

有条件的应设置中药房,并配置一定数量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2. 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3. 针对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疾病的流行趋势,应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开展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发放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处方。

4. 应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熏洗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5.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规范书写中医病历。

6. 针灸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采取措施防止晕针、滞针、断针等意外发生。

针灸针具严密灭菌,一穴一针,防止交叉感染。

7. 骨伤治疗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条件等进行相应的手法治疗。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中医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诊疗方法和理论体系。

为了规范中医科的工作,制定科学的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确保诊疗规范,以下是中医科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一、中医科工作制度1. 值班制度中医科设置医师值班制度,保障患者能够及时得到诊疗服务。

每天设定值班医师,并在科室内明确值班医师的职责和工作时间,确保24小时内有医师提供服务。

2. 接诊制度中医科制定接诊制度,确保在患者到达中医科时能够迅速安排医师进行接诊。

接诊医师负责患者病情评估、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准确有效的诊疗服务。

3. 会诊制度中医科与其他科室建立会诊制度,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全面综合的诊疗方案。

会诊医师应及时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与其他科室医师共同制定治疗计划,以提高诊疗效果。

4. 病历规范中医科制定病历规范,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记录和保存。

病历应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主诉、病史、体格检查结果、诊断意见、治疗方案等内容,并且要求医师签字确认,以保证病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岗位职责1. 主治医师主治医师是中医科的主要工作人员,负责接诊患者、诊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主治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中医诊疗,合理开具中药处方,并定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跟踪与评估。

2. 护士护士负责协助医师进行病人巡查、输液治疗、病历记录等工作。

护士应具备一定的中医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医嘱合理地进行医疗操作,并提供护理咨询和指导。

3. 药师药师负责中医科的药品管理工作,包括药品的采购、储存、配药和发放等。

药师应对药品进行分类和编码,确保药品的质量和使用安全,并根据医嘱合理地进行中药配方。

4. 实习医师实习医师在中医科担任助理角色,负责协助主治医师进行各项诊疗工作。

实习医师应在指导老师的监督下,提供患者的基本医疗服务,并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

三、诊疗规范1. 诊断规范中医科医师在诊断时应根据中医理论和诊断标准进行病情辨析,确保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科工作制度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中医应以健康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提高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病员的诊断、治疗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突出中医的特点,按中医的理论辨症施治。

四、对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或饮食禁忌)医师要向患者功家属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处方签全名。

五、需要中医治疗的住院病人,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六、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七、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能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律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八、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中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实习进修人员。

九、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十、积极弘扬中医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

中医科人员岗位职责一、中医科主任(一)管理职责:1.在行政、业务对外工作中全权代表科室。

做好科内、科间各种关系的协调。

2.参加医院规定的相关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督促落实。

3.认真贯彻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反馈。

4.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和业务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5.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对本科人员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6.负责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审批。

统一安排安生出诊、会诊、值班工作和进修、轮转、实习生的工作。

7.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靠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对科室新药使用、仪器设施添置等提出申请。

9.支配使用科室基金。

(二)业务职责:1.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2.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3.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4.重视医疗文书资料管理,定期督察科内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质量,及时签阅。

5.积极开展营销工作,拓展外部市场,主动宣传本科室的医疗新技术新项目,服务新举措以及其他感动人心的好人好事,提升本科室在群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医疗市场份额。

(三)教研职责:1.定期组织全科进行病例讨论、业务学习、继续教育、临床教学,并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起模范作用。

2.组织协调科研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展与应用。

3.组织科研实施,审查科内人员论文投稿。

4.妥善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并担任临床教学。

二、中医科副主任(一)管理职责:1.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反馈。

2.参与本科室主诊医生常规工作会议,讨论本科室计划及有效管理科室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事项。

(二)业务职责:1.定期参加门诊和科室值班任务,定期查房并亲自参加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与特殊疑难和死亡病例的讨论会诊。

2.负责本组患者的日常诊断、治疗和处理,观察并及时听取本组下级医师关于患者每日的病情和体征变化,了解所管患者的医疗、护理记录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3.签署住院病历首页、大病历、首次病程录、重要的专科操作记录、病程记录等。

(三)教研职责:1.指导全科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起模范作用。

2.指导本科下级医师做好各项医疗工作,有计划的开展基本功训练。

3.根据学院教学工作的需要,会利用各种机会如查房、上课和各类操作对下级医师和进修、实习人员进行教学和培训。

三、中医科主治医师(一)管理职责:1.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经常检查本病房的医疗护理质量,严防差错事故;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2.协助科主任加强对住院、进修、实习医师的培训和日常管理工作。

(二)业务职责:1.按时查房。

具体参加和指导住院医师进行诊断、治疗及特殊诊疗工作。

2.对所管病员全面负责,掌握病员的病情变化。

病员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其他重要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3.参加值班工作。

在下班以前,作好交班工作。

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员,用口头方式向值班医师交班。

4.主持病房的临床病例讨论、会诊,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决定病员出院,审签出(转)院病历。

(三)教研职责:1.担任适量的临床教学,指导进修、实习医师工作。

2.主持病房的临床病历讨论及会诊,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

3.组织本组医师学习和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

四、中医科医师(一)管理职责:1.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2.随时了解病员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

(二)业务职责:1.对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开写医嘱并检查起执行情况。

2.书写病历。

新入院病员的病历,一般应在病员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

并负责病员住院期间的病程记录,及时完成出院病员病案小结。

3.参加科内查房。

对所管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开写医嘱并检查执行情况,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科主任、上级医师查房(巡诊)时,应详细汇报病员的病情和诊疗意见。

4.对所管病员全面负责,在下班以前,作好交班工作。

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员,用口头方式向值班医师交班。

5.向上级医师及时报告诊断、治疗上的困难以及病员病情的变化,提出需要转科、转院或出院的意见。

6.新毕业的医师实行3 年24 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实行12 小时留院制。

(三)教研职责:1.检查和改正实习医师的病历记录,指导护士对各种重要的检查治疗进行护理,严防差错事故。

2.根据教学需要,承担适量相当于助教的教学工作。

3.认真学习,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参加科研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

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

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

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四、穴位注射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 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

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①有晕针史者;②精神障碍者;③有出血性疾病者;五、中药贴敷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

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4.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

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六、刮痧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 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 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 条,每条长6-15 cm 。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 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 注意事项]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七、艾灸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 ,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