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同步练习卷: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共47张ppt)

1941年12月—1942年1月,发生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歼灭大批 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巨大牺牲
自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的8年中,中华民国政府军发 动大型会战26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 军阵亡、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 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国民党先后有超过74名将军战死沙场, 其中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8名上将;吴克仁、冯安邦 等32名中将;邹绍孟少将、王凤山等34名少将。
中国近代史上最凶恶的敌人——日本
1874年
在美国支持下侵略台湾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割占台湾
1900年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 扩张到东北
1914-1915 “二十一条”
1931年
“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
1932年
“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成立伪满洲国,分裂东北
——杨天石:《寻找真实的蒋介石》上册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防御阶段(37.7—38.10)——重大战役
时间
主要战役
地点/主要人物
1937.8.13—10月 1937.9—11月初 1938.1月—5月 1938.6月—10月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1、时空观念:通过知识填空表格,梳理本课内容的知识线索,让学生掌握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及战绩。
2、史料实证:通过对本课史料的分析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运用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历史解释:注重相关历史概念的解读,论持久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制度、皖南事变等,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4、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日本侵华罪行和全民族抗战下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运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2、难点: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1、讲述法;2、问题探究法;3、分析归纳法4、多媒体教学等。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总结上节课的知识内容,导入本节课题。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和学习重点。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展示PPT,让学生读书完成下列表格。
(一)防御阶段1、淞沪会战,意义: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2、忻口会战,特点: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平型关大捷,特点:华北战场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特点: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特点,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5、结果:1938年10月,武汉广州陷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二)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发表《论持久战》、内容及意义。
(三)相持阶段1、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2019年高中人教版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4 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胜利课件

(2)内容:科学论证了中国必 须通过持久作战赢得对日作战窑洞撰写 《论持久战》
(3)影响:从思想上武装了全 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 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 部署,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时间 地点 指挥
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 华北 彭德怀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
主要目 标
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 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彭德怀
狮垴山战斗中的我军
机枪阵地
我军于晓雾中围攻敌井陉煤矿
八路军第一二〇师 重点拆毁正太路张 净至桑掌段的铁路
八路军攻克涞源东团堡后, 战士们在长城烽火台上欢呼
胜利
(3)战 果
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 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 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
地道战
地雷战
麻雀战
破袭战
《地雷战》
3.巩固抗日根据地
政治: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思想上:开展思想整风运动,对全党范围的开展马克思主义 的思想教育运动
(2)根据地军民依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 、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 命。
(3)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牵制了在 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
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
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开展人民游击战争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3)徐州会战(1938.1—5)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
李
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宗
仁
共歼敌1.8万人,缴获战车40余辆,装甲车70余辆, 大炮50余门,以及其他武器和军用物资。…给侵 略者的嚣张气焰以有力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 人民的抗战士气。…中国军队损失1.95万人 。 — —《大江南北:抗日战争十四年全记录》
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军事上:组织大规模会战 结合教材P148页-150页,概括正面战场的主要战役有哪些? (1)淞沪会战(1937.8.13-11.12)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 实行自卫,抵抗暴力。……中国决不放弃领土 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 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1937.8.14)
——王明《坚持抗战国策克服投降危险》
“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 物质上看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 幼稚不完善。” “中国没有一件能与日本 比拟,如果战争扩大并延长下去,日本自 然也感到困难, 可是日本感觉到痒的时候, 中国已痛不可忍了!”
——《汪精卫传》
王明
中国速胜?
vs 中国必亡?
汪精卫
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1、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聂荣臻在山西五台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抗
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开辟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抗日根据地主要包括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 山东、苏南、皖东等,开展游击战争。
意义:配合正面战场,牵制在华日军一半以上兵力。
地道战
地雷战
③利用日伪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2)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华北,彭德怀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清单一、正面战场的抗战1. 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1)淞沪会战:1937年8月至11月,激战三个月,粉碎了日军“___________________”的狂妄企图。
(2)太原会战:1937年9月至11月,八路军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3)徐州会战:1938年1月至5月,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____________。
(4)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武汉陷落。
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__________阶段。
(5)长沙会战:__________年12月开始,中国军队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时间:1938年6月。
(2)内容: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__________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3)影响:对抗战时局产生重大影响。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1.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以破袭日军华北__________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
2. 斗争中求团结: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__________”,引发中国共产党及民主人士的抗议,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3. 进行民主政治建设: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
三、东方主战场1.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背景: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2)正式形成:1942年初,以中、美、英、苏为首的26国在华盛顿签署《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案1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与目标1.通过时间轴或表格进行知识梳理、时空定位,整理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等史实,以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知道上述史实的时空范围。
2.通过对教材内容内在关联性的分析,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3.通过史料分析,理解抗战胜利的意义,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4.除却知识目标,历史学科还肩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以及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故本课尝试推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习得和落地。
二、教学内容分析第24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隶属《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在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与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之间起着知识内容、专题线索方面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内容标准是: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具体抗战,从而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认识中共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共5个课时的知识,对本课考纲和指导意见所要求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了解和识记一般基础知识,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零散和孤立,缺乏联系性,更缺少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41张ppt)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标要求】 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
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 史意义。
全面抗战
(1937.7—1945.8 )
《论持久战》
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三个阶段 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4年底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战略相持阶段
2.皖南事变 (2)应对: 方针:抗战、团结、进步
举措:①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
“三三制”:规定在 政权的人员分配上,“ 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 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 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 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②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巩固扩大 抗日民主根据地:
会战
时间
淞沪会战 1937.8—11
事件
意义
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淞沪会战
“如果进行以消灭南京中央政 权为目的的全面对华战争,不过 三四个月内就可以争取结束。 ”……日本统帅部认为,占领上 海“使其丧失经济中心的机能” ,“切断其对外联系”,能使中 国“军队和国民丧失战斗意志” ,迫使中国政府尽快屈膝投降。
——摘自何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材料二
三、东方主战场
(一)原因: 1.兵力: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远超日 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投入的总和; 2.作战: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 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 3.组织: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 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武汉会战 1938.6—10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战争发展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全民族抗战,形成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效打击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个子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正面战场的抗战”讲述了正面战场的几场重要会战;“敌后战场的抗战”陈述了中共在敌后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做的贡献,以及中共始终坚持抗战到底,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东方主战场”陈述了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作用;“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抗日战争胜利前召开的中共七大,抗战胜利的过程和意义。
四个子目从不同角度烘托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伟大以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所做的重要贡献。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时空观念】了解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抗战史实,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
【史料实证】了解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历史解释】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家国情怀】理解全民族众志成城抗战的精神,感悟抗日战争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责任意识重点:掌握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作用。
难点: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地位。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教师需在此基础上,以地图为媒介探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重要战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史料为依托,探讨本课涉及的几个核心概念,如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选择题1.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进犯山西,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
八路军115师开赴抗日前线,取得了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
这说明了( )A.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战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D.日本武力侵华的行动被制止2.下列关于图所示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彭德怀是这次战役的指挥官B.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D.这是抗战中的最大规模战役3.“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
”这段报道反映的是哪场战役( )A.北伐战争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4.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1938年59%,1939年62%,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
以上数据说明( )A.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B.敌后游击战成为全面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C.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已无足轻重D.日本侵略者始终以共产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近代也是一段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不断明晰和加强的时期。
以下事件中最有助于强化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的是( )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6.蒋介石电文:“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
”材料说明台儿庄大捷的原因是( )A.全民族团结抗战B.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C.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D.华侨华人支援抗战7.油画《地道战》歌颂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
地道战的故事发生在( )A.五四运动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8.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壮大抗日力量B.打倒北洋军阀C.改善农民生活D.消灭地主阶级9.史学家刘大年认为中国在反侵略的抗日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提出了“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这一著名论断。
可作为这一论断的依据有( )①进步力量壮大②民族意识增强③国际地位提高④民族独立实现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10.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都并非偶然的结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以追求共同的或者相对一致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合作。
其共同的利益基础指的是( ) A.打倒封建军阀进行民主革命B.反抗外来的侵略实行民族革命C.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D.维护国共两党共同的政治目标11.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下列民族精神按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五四精神②抗战精神③长征精神④井冈山精神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C.①③④② D.④①②③二、非选择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7年7月25日《新民报》的漫画材料二毛泽东曾经说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
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内斗必须停止,应当内外有别;为挽救民族危难,人们必须暂时放下分歧,一致对外,共同御敌。
大敌当前,危机时刻,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找到了共同的利益交集。
全国抗战高潮的形成与发展,为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全面整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摘自王远启《党际互动合作的经典案例——第二次国共合作浅析》(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
(2)根据材料二,说明日本侵华对中国民族意识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能够胜利的主要原因。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
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
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
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
“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
”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
材料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迅速展开。
——摘编自《抗日战争史》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
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情景论述其原因。
(要求:写出变化,变化依据材料,史论结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进犯山西,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
八路军115师开赴抗日前线,取得了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
这说明了( )A.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战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D.日本武力侵华的行动被制止解析: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体现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战,故选A项。
答案:A2.下列关于图所示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彭德怀是这次战役的指挥官B.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D.这是抗战中的最大规模战役解析:全民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平型关大捷,“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是台儿庄战役,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结合地图中的地点“台儿庄”可进行判断,故选C项。
答案:C3.“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
”这段报道反映的是哪场战役( )A.北伐战争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解析:据“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可知,这段报道反映的是百团大战。
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答案:D4.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是:1938年59%,1939年62%,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
以上数据说明( )A.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B.敌后游击战成为全面抗日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C.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已无足轻重D.日本侵略者始终以共产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解析:据材料从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侵华日军所占的比例总体上升,这说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全面抗日战争的作战方式除了敌后游击战还有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故错误;在抗战期间,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抗日,在抗战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主战场,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上升为主战场,故C项错误;在防御阶段时,日军把国民党军队作为主要作战对象,到相持阶段时才以共产党军队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故D项错误。
答案:A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近代也是一段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不断明晰和加强的时期。
以下事件中最有助于强化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的是( )A.辛亥革命B.国民革命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是在外族侵略下逐渐形成和强化的。
其中灾难最深重的是日军侵华,其造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危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全民族抗战,C项符合题意。
答案:C6.蒋介石电文:“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
”材料说明台儿庄大捷的原因是( )A.全民族团结抗战B.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C.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D.华侨华人支援抗战解析:据“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关键信息“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台儿庄大捷的原因是全民族团结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攻占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台儿庄战役是全民族抗战的典型例子。
答案:A7.油画《地道战》歌颂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
地道战的故事发生在( )A.五四运动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
因此,地道战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C项符合题意。
答案:C8.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壮大抗日力量B.打倒北洋军阀C.改善农民生活D.消灭地主阶级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为壮大抗日力量所实行的政策,因此,答案为A项。
答案:A9.史学家刘大年认为中国在反侵略的抗日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提出了“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这一著名论断。
可作为这一论断的依据有( )①进步力量壮大②民族意识增强③国际地位提高④民族独立实现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抗日战争时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推动了进步力量壮大,故①正确;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有利于民族意识增强,故②正确;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战胜利,有利于国际地位提高,故③正确;抗日战争虽然胜利,但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独立没有实现,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答案:A10.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都并非偶然的结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以追求共同的或者相对一致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合作。
其共同的利益基础指的是( ) A.打倒封建军阀进行民主革命B.反抗外来的侵略实行民族革命C.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D.维护国共两党共同的政治目标解析:近代中国有两次国共合作,一为国民革命时期,二为全面抗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