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鉴别及风险评估程序

危害鉴别及风险评估程序
危害鉴别及风险评估程序

危害鉴别及风险评估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的生产活动、服务过程中的安全评价与控制。

3.职责

3.1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安全评价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

3.2 安全部负责组织本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及巨大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并对全公司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3.3 安全部、劳动督察部应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人员进行应有的培训,以承担指定范围内的工作。

3.4各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控制。

4.工作程序

4.1总则

4.1.1本公司重大风险详见《重大风险清单》。

4.1.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依据:

————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行业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公司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技术规范。

4.1.3危险因素的分级原则

危险因素按以下原则进行分类:

I级: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级:近期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I级:将来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V级: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4.2危险评价的组织和管理

4.2.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在安全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4.2.2各部门应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同时应鼓励其他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4.2.3公司应通过各种途径使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接受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熟悉工艺技术、安全健康管理知识、法律法规要求知识、常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和技巧能力。

4.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4.3.1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4.3.2作业场所内所有人员的活动(包括供方、合同方)

4.3.3作业场所内所有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和产品(包括外部提供的设备和材料等)

4.3.4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4.3.5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3.6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4.3.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按全生产规章制度

4.3.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4.3.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4.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考虑

4.4.1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4.4.2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a.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时状态

b.异常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下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的状态

c.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出现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状态

4.4.3六种危险危害因素: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性、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4.5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法

4.5.1 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危害识别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先危害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

4.5.2 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

——活动或操作性质;

——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

——危害分析的目的;

——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

——潜在风险度大小;

——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

——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

——是否是法规或合同要求。

4.5.3 各部门应首先制定安全检查表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对工作活动、工艺操作等采用工作危害性分析(JHA),在此基础上,对于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特别是以前经常发生事故的或其他类似装置、部位发生过如火灾、爆炸、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的,则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进行危害分析。各单

位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的识别方法。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

4.5.4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的步骤

按岗位划分作业活动

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划分,或者将以上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开机、停机、设备检修、突然断电、断水、机泵跳闸、正常操作、物料搬运、化学品使用、裁剪、缝纫、打钉、包装等。

识别设备设施的危害可按下列顺序;

厂址:地质、地形、周围环境、气象条件等;

厂区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

建构筑物;

生产工艺流程;

生产设备、装置、化工、机械、电气、特种设备等;

作业场所: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

工时制度、女工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

管理设施、急救设施、辅助设施等。

识别危害之前可先列出拟分析的设备设施清单。

4.6 识别危害根源和性质

4.6.1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

——谁(什么)会受到危害

——伤害怎样发生

4.6.2 评估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

1)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

2)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错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

3)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环境与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管理。

4.6.3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

1)火灾和爆炸;

2)冲击和撞击;

3)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4)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5)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适宜度、重复性工作等);

6)设备的腐蚀、缺陷;

7)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露;

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4.6.4 危害识别应考虑由于过去或将来的运作、产品或服务可能造成职业安全健康及环境影响,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丢失、废弃与处理活动等。同时也应考虑异常(包括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泄露、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

4.7 评价风险和影响

评价小组应对所识别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体步骤包括:

4.7.1 决定所识别的危害及影响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对本公司形象的影响(参考附录1),如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以高分为准;

4.7.2 评价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参考附录2);

4.7.3 评价风险。结合所辨别的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其风险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风险(参考附录3),风险评价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L×S=1~3)

——可容忍的(R=4~8)

——中等的(R=9~12)

——重大风险(R=15~16)

——巨大风险(R=20~25)

注:R=L×S—危险性或风险度(危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发生事故的频率)

S——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4.7.4 各部门对本部门的生产过程中所识别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对中等以上的风险进行汇总,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安全部。

4.7.5 安全部组织公司评价小组对各部门上交的危险源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本公司范围内的重大及巨大的风险,编制重大风险清单下发至各部门。

4.7.6各部门建立各部门的风险清单。

4.8 风险控制

4.8.1 风险程度的大小是制定何种控制措施的依据,各部门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见附录4)

4.8.2 重大或巨大的风险是公司制定目标及隐患治理的基础及依据,安全部应组织制定控制目标和制定控制计划(参考附录4),采取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

4.8.3各部门对评价的中等及以下的风险进行讨论并制定出风险控制措施,并检查落实。

4.8.4风险控制措施,一般采取以下四种对策:技术对策、教育对策、管理对策、个体防护。

4.9重大及巨大的风险作为制定公司安全目标的基础和依据。

4.10常规性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每年一次,在每年底前进行;非常规活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如拆除、新改扩建项目、建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公益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

4.11 安全部每年一次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应用效果进行检查和评审。

4.12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主要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4.13当产生下列情况时各部门应及时进行辨识与评价,将风险评价结果及风险清单报安全部。

a.新工艺、新设备技改、技措项目

b.法律、法规更新

c.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d.相关方要求

e.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记录

安全检查分析表(SCL)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JHA)

作业活动清单

设备设施清单

风险清单

重大风险清单

附录1:危害和风险评估控制表

产品风险评估程序

广州汉诺斯箱包有限公司 产品风险评估程序 一、目的:对本厂产品由设计开发到生产使用过程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事前评估,能识别化学品、原材料(面料、五金、辅料等)、工艺设备和工具中带来的危害,确保生产产品符合相关标准、法律法规要求。 二、范围:适合本公司内所有加工产品。 三、风险评估小组架构与职责。 3.1风险评估小组主要由以下部门组成: 业务部、开发部、生产部、跟单部、采购部、仓库 3.2风险评估小组职责: 3.2.1维护及不断完善公司的整个风险评估系统; 3.2.2对产品的质量及生产过程安全性进行评估; 3.2.3对化学品等溶剂进行风险评估; 3.2.4对原材料及供货商生产制程进行风险评估; 3.2.5对生产工艺设备进行风险评估; 3.2.6对相关的职能部门人员进行培训; 四、产品的风险评估。 主要针对产品从试产前阶段,进行可靠性、安全性(包括:结构功能、行业法律法规的合规性)的风险评估。 4.1产品试生产风险评估; 4.1.1职责部门: 4.1.2公司在接到新的产品款式后,由工厂副总经理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新产品评审会议及确认样品生产; 4.1.3以样品包的安全为基准,对产品的结构作出安全风险评估,确保大货符合标准要求; 4.1.4风险评估要充分考虑产品测试前后存在的潜在危险,以此达到产品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 4.1.5为确保生产产品质量符合要求,须对生产原材料及生产工艺作出风险评估,以确保符合客户品质要求的产品正常生产; 4.1.6风险评估通过收集以往的同类产品或相似结构的生产经验,并通过相关测试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来进行风险评估; 4.1.7通过内部的测试及第三方实验室的测试,对上述风险评估作出验证,包括:物理可靠与安全性、化学方面安全性等; 4.1.8验证合格后依此进入产品的量产阶段。 五、体系的评估。 产品在经过相关风险评估、开发验证正式投产后,相关部门还需对整个生产过

医院危害风险评估

医院危害风险评估 1、风险评估的意义和目的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计量、分析、判断、排序的过程,简单的说,风险评估就是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可能性表示一个给定事项将发生的概率,影响则代表它的后果,风险评估的结果是应对风险的主要依据。医院也暴露于各种风险之下,对医院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可以明确医院应对的重点风险,为进一步应对和控制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2、风险评估的方法 本次运用风险矩阵量化评估法对我院的风险进行评估。风险矩阵量化是通过风险的2个维度,即发生频率与一旦发生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分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综合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服务影像、应急准备、内部反应、外部支持6方面。 2.1、发生频率的量化 事件发生频率的量化情况见下表 风险发生频率的量化 2.2、产生后果严重程度的量化 风险产生后果严重程度的量化见下表

风险产生后果严重程度的量化 2.3、建立风险量化矩阵 具体情况见下图 后 果 严 重 程 度 发生频率 注:矩阵1代表风险发生频率低,产生后果严重程度也低;矩阵2代表风险的发生频率低,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为中度;矩阵3代表风险的发生频率低,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却高;矩阵4代表风险的发生频率为中等,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低;矩阵5代表风险的发生频率和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皆为中度;矩阵6代表风险的发生频率为中度,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却很高;矩阵7代表风险的发生频率很高,产生后果却不严重;矩阵8代表风险的发生频率高,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为中度;矩阵9代表风险的发生频率和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都非常高。 我们应当尽量将防范重心放在那些发生频率高、后果严重程度高的风险上,这样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3、对我院风险评估的结果 我院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组织医院有关人员,依据风险矩阵量化评估法,对我院面临的8种主要危害进行了风险评估,以明确应对重点。通过分析对我院的风险得出如下结果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程序 ()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 一、目的 二、范围 三、职责 HSE管理者代表:对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直接负责,确定及审批管理程序、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的结果。 安全环保部门和HSE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负责对各单位的工作进行指导、控制和更新。省公司安全环保部门负责编制发布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对全省工作进行指导,负责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全省的识别和评价结果进行总的分析和认证。各市地分公司的安全环保部门及HSE管理人员负责本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 其它各部门:参与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查找、分析、控制和更新工作。 所有员工:接受安全环保部门组织的培训,参与危害识别和风险控制的查找、分析、控制和更新工作。 四、定义 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害识别: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 风险: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件。 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事情。 五、工作程序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程序流程,参照附录1,具体步骤概括如下: 1、成立评估小组 省、市、县公司及所属部门应成立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估小组,所有评估人员需经过专门培训并有能力、资格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和指导工作,同时各部门也应要求其他员工参与危害的确定。 2、选择和确定评估范围和对象 评估小组应首先识别出公司从事的经营活动、产品或服务范围,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投用、采购、销售、产品、储运、设备、设施、服务、检维修、消防、合约商的服务和设备,以及行政和后勤等活动的全过程。所有可能导致重要危害的活动,包括非常规活动如检维修等都必须充分得到识别。 在确定评估范围后,评估小组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估对象:——按地理区域或部门; ——按装置、设备、设施; ——按作业任务。 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可按作业活动进一步细分,以便对危害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估。同时应对工作活动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包括:

产品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程序(新版)

产品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程序 (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942

产品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程序(新版) 1.目的: 为了控制可能会影响产品品质或对人员造成伤害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污染的风险。通过风险评估,降低风险发生,提高质量意识,特制定此程序 2.范围: 本公司生产制造中来料,半成品加工,成品组装,包装等所有环节可能会影响产品品质或对人员造成伤害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污染的过程、场所,工作环节均属之。 3.权责: 行政处:负责对工作环境,人员方面的风险评估及管控措施的跟进;

制造处:负责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及管控措施的跟进; 制造处:负责原物料和产品维护方面的风险评估及管控措施的跟进; 4.作业内容 4.1产品风险评价准则 4.1.1风险严重度评价准则 4.2产品风险发生频度评价准则: 4.3产品风险探测度评价准则: 4.4产品风险顺序数计算方法 4.4.1风险顺序数(RPN)=风险严重度(S),频度(O)和探测度(D)的乘积。 4.4.2当S≥7且RPN≥60时,视为紧急状态,必须采取改进措施。 4.4.3当S<7且RPN≥100时,视为紧急状态,必须采取改进措施。 5.0评估作业程序

潜在危害风险评估程序

潜在危害风险评估程序 1目的:针对生产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对可能发生的潜在危害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产品的安全性﹐确保产品安全。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各类产品生产过程的评估。 3职责和权限 4.1总经办﹕负责召集管理层临时会议讨论解决方法﹐并做好会议记录。 4.1物控部﹕负责控制公司原物料﹑产品安全性。 4.1生产部﹕负责对原物料﹑产品进行消毒或返工处理。 4.1总经理﹕负责批准各处理方案的实施。 4具体细则: 4.1生产过程的风险评估﹕ 4..1.1来料控制﹕仓库对于存放在仓库的原物料控制好其存放环境﹐对仓 库内和周边的环境每天进行卫生清洁。对于供货商的来料﹐品管部 在来料到达公司时依据取样规则取样﹐并进行微生物测试﹔如是疫 区内供货商的来料﹐要求其提供官方产品安全性合格检验报告﹐否 则将考虑更换厂家原料。 4..1.2制程控制:生产部依据《车间卫生管理规范》对车间的卫生进行控制 ﹔依据《包材﹑产品消毒指引》对包材和产品进行消毒﹔品管部依 据《产品检验程序》对产品及过程的监控﹐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 生﹑消毒措施﹑半制品﹑半成品和成品的微生物检验。 4..1.3出货成品﹕在此期间所有产品在出货前必须经过检查,产品安全及 防护合格后方可出厂. 4.2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 4.2.1能源故障处理﹕当能源故障产生时,由品管部组织生产部等相关部门 对相关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处理,确定是否存在潜在不安全性, 分析、确定需隔离的产品。 4.2.2设备故障处理﹕当设备出现破损或泄漏﹐生产部须马上停止生产 ﹐将半制品或半成品进行分装﹑隔离﹐重新投产时须跟进生产全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一览表

危险源识别、评价和预控一览表 工程名称: 北京市*************涉及电力工程工程(L1线、L3线) 注:1、判别依据:Ⅰ、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Ⅱ、曾发生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措施;Ⅲ、相关方合理要求; Ⅳ、直接观察到的危险;Ⅴ、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要注意;<20(1级危险),可以接受。 3、控制措施包括:培训;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安全、技术交底;监督、指挥、检查;规程、规范、标准、管理制度;管理方案等。 危险源识别、评价和预控一览表 Ⅳ、直接观察到的危险;Ⅴ、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要注意;<20(1级危险),可以接受。 3、控制措施包括:培训;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安全、技术交底;监督、指挥、检查;规程、规范、标准、管理制度;管理方案等。 危险源识别、评价和预控一览表 注:1、判别依据:Ⅰ、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Ⅱ、曾发生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措施;Ⅲ、相关方合理要求; Ⅳ、直接观察到的危险;Ⅴ、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要注意;<20(1级危险),可以接受。 3、控制措施包括:培训;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安全、技术交底;监督、指挥、检查;规程、规范、标准、管理制度;管理方案等。 危险源识别、评价和预控一览表 Ⅳ、直接观察到的危险;Ⅴ、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要注意;<20(1级危险),可以接受。 3、控制措施包括:培训;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安全、技术交底;监督、指挥、检查;规程、规范、标准、管理制度;管理方案等。 危险源识别、评价和预控一览表 工程名称: 北京市*************涉及电力工程工程(L1线、L3线)

潜在风险评估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能够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价,并从中评价出重要危害因素,为建立社会责任目标,实施运行控制和改善安全卫生行为提供依据。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及相关方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 3、术语 危害因素:可能造成或已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产品安全、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影响因素。 4、职责 4.1部门负责辨识和评价本部门的危险因素。 4.2生产部负责辨识和评价相关方的危险因素。 4.3生产部负责危险因素的汇总、审核,组织评价和确定重要危险因素。各部门协助。 4.4管理者代表负责重要危险因素评价结果的审批。 5、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5.1危害因素的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程序。 5.1.1危害因素的辨识与评价范围分两大部门: ①公司内部:即公司各部门自身的日常办公活动以及行政管理活动范围。 ②相关方:即公司对行政管辖区域内建筑施工或供应商可望施加影响的活动、产品、服务范围。 5.1.2各部门首先应按照本程序的内容和要求,分别识别出内部自身的和对口业务相关方的能够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危害因素,并加以判断,评价出具有重大危害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危害影响的因素。辨识和评价的结果应分别填写在《危害源识别与风险评估表》上,经部门负责人审核确认后递交生产部。 5.1.3生产部对各部门交送的结果进行复核,必要时加以补充,将最终整理出的结果填写《危害源识别与风险评估表》,交管理者代表审核。 5.1.4各部门将本部门确认后的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清单留存一份,向本部门的员工进行宣传,以便明确本部门的环境因素对其加以控制和施加影响。 5.1.5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第年进行一次,由生产部组织进行。 5.1.6各部门在发生以下情况时应重新辨识与评价环境因素,及时更新: ①相关的管理或服务发生变化(增加或减少)。 ②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修订或废除。 ③本公司的发展规划作调整或开发建设发生较大变化。 ④定期测量结果发生变化。 ⑤材料、设施或设备发生变更。 ⑥发生了紧急情况或安全事故。 ⑦相关方有建议或抱怨。

新产品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新产品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保证产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识别产品危险源的因素,以实施有效控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的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实现所有活动的危害源的识别、控制。 3. 定义 3.1产品安全风险:可能导致产品存在重大的安全风险从而给公司和客户的财产损失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给消费者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 3.2风险:某一特定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4. 职责 4.1 管理者代表负责提供重大风险控制的资源以及产品安全识别、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 并确认和批准; 4.2 技术研发部负责产品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方案的制定; 4.3 各生产部门负责具体活动信息收集和风险控制方案的实施; 5. 工作程序和控制要点 5.1产品风险评估分为产品生产过程风险评估和产品设计风险评估; 5.2评估人员 产品风险评估由技术研发部牵头项目工程师、技术经理、品管经理及相关人员进行;参加风险评估人员进行相关风险评估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对相关开发产品性能、结构、质量要求、生产工艺等熟悉,才能胜任。 5.3风险评估时机 设计风险评估在产品开发项目确立、设计开发前进行,生产过程风险评估在产品开发完成、批量试生产前进行;

5.4评估方法 5.4.1风险识别(风险严重度) 5.4.1.1根据产品的部件组成和功能、过程特点和作用等,分析可能产生的产品、过程的潜在失效模式和失效后果; 5.4.1.2通常失效分为两大类:一、不能完成规定的功能;二、产生了有害的非期望功能;并站在顾客或品质控制的角度来发现或经历的情况描述失效的后果,再通过严重度数表打分形式来判断风险失效的严重程度和确定产品关键、重要等风险分类; 5.4.2失效原因分析(风险发生率)列出失效模式下所有想象可能的失效产生原因,注意有时一个失效模式有多种原因造成,并通过风险发生机率表打分形式来判断每个风险失效原因可能产生的频率; 5.4.3设计控制方法(探测难度) 针对每个产品设计和过程的失效原因分析,现行设计此类问题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以防止失效发生或减少失效发生的频次;并针对每个产品设计和过程的失效原因,现行确定使用的测试手段和方法的检测;再通过探测难度数表打分形式来判断风险失效由设计或过程控制可探测的可能性; 5.4.4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风险顺序数(PRN)风险顺序数RPN是对设计或过程风险的度量,RPN=S*O*D,应关注RPN较高的项目;当RPN相近的情况下,应先考虑S大的失效模式,以及S和D都较大的失效模式;当RPN值很高(>64)时设计人员必须采取纠正措施,同时S ≥8时也需要特别关注; 5.4.5 改进措施(改进后的风险顺序数)失效模式风险评估的结果就是是否采取措施、采取哪些措施和采取措施的结果是否降低的产品或过程的风险度,采取措施的目的就是降低潜在失效风险,即降低风险失效模式的严重度S、频率O、探测度D。根据风险顺序数(RPN)提出建议采取措施以减少RPN,并确立专人和具体时限完成,对采取措施后的风险顺序数再次进行计算,以验证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RPN值是否降低。 5.5评审结果 根据产品评审的结果确定产品所需的测试和重要、关键生产控制岗位,进行重点控制和测试。

HSE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程序

HSE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程序 1 目的 为了科学规范的对公司生产活动和服务过程中的危害和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筛选出重大和一般的危害和风险,并及时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把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以实现HSE 方针和目标,特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工程总承包、工程监理、工程设计咨询及日常管理以及可以施加影响的承包商、供应商的活动、产品或服务。 3 职责 3.1 最高管理者负责为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HSE管理者代表批准重大危害因素清单和风险控制措施。 3.2 技术质量部负责组织公司本部及公司级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并监督、检查和指导其他部室和项目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 3.3 各部室负责人(责任人)负责本部室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 3.4各项目部负责人(责任人)负责组织本项目部或项目组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 3.5所有员工都有参加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的义务。 4 程序 4.1 成立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小组 4.1.1当公司承担有风险较大的总包项目、设计项目、监理项目时,应成立评估小组,项目负责人担任组长。小组应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有操作经验的人员参加。技术质量部协助评估小组工作。必要时评估人员需经专业培训,使其达到具有危

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的能力。 4.1.2当承揽的总包项目、监理项目没有较大风险时,可不成立风险评估小组,但项目在开工前进行一次危害识别和评价工作。 4.1.3 各部室和项目部可根据需要自行组织成立评估小组,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 4.2 选择和确定评估范围和对象 4.2.1 评估范围包括行政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所有作业活动、业务过程、人员和场所。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 公司本部的设备操作、维护及活动; b) 项目设计的各个阶段及评审; c)采购活动; d)总包现场活动、监理现场活动及项目管理现场活动; e)设计、施工和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工艺、设备变更; f)办公、作业、储存等场所; h)参与活动的人员。 各责任单位(责任人)根据上述范围确定属于本活动范围内的评估范围。 4.2.2 在确定评估范围后,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估对象: a) 按管理流程或设计过程的各阶段; b) 按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 c) 按作业工序; d) 按作业任务; e) 按地理区域或部门;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程序资料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程序 1、目的 对与公司及所属部门从事的经营活动、作业过程、服务,以及设备、设施、 检维修、承包商、供应商的服务等有关的危害进行识别,并对它们进行准确的评价分析。确定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确保安全健康的目的。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所属部门的采购、生产、储存、装卸运输、设施、设备、检维修、施工、基本建设、供应、销售等业务活动以及可以施加影响的承包商、供应商的活动或服务。 3、职责 4、工作程序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程序(见附图) 4.1成立危害评价小组 公司应成立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所有评价人员需经过专门培训并有能力、资格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指导工作,同时各部门也应要求其他员工参与危害的确定。 4.2选择和确定评价范围和对象 评价小组应首先识别出从事的经营活动、作业过程、服务范围,包括采购、销售、生产、储存、运输、设施、设备、服务、检维修、消防、承包商、供应商的服务和设备,以及行政和后勤等活动的全过程。经营范围应包括从规划、设计、建设、投产和商品销售的全过程。所有可能导致重要的危害和环境影响的活动,

包括非常规活动、检维修等都必须充分得到识别。 在确定评价范围后,评价小组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价对象:——按作业流程的各阶段; ——按区域或公司、部门、基层单位;——按设备、设施; 对所确定的评价对象,可按职能管理、作业活动进一步细分,以便对危害和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价。同时应对工作活动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包括: ——所执行的任务的期限、人员及该任务实施的频率、特点;——可能涉及到的设备、设施、机械、工具和器材;——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物理形态(油料、烟气、蒸气、液体、粉尘、固体)和化学性质; ——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任务的人员的培训;——作业程序或作业指导书,包括特种作业任务的执证、上岗的相关制度和规定; ——发生过的与该工作活动有关的事故、事件。――与现场所有关的HSE法律、法规及标准。 4.3 选择危害识别方法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SCL)、工作危害分析(JHA)等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 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活动或作业性质; ――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危害分析的目的; ――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潜在风险度大小; ――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是否是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各部门应制定安全检查表(SCL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对

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估程序审批稿

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估 程序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CCEHS—WP—011 版次: 编制: 审核: 签发: 分发: 总经办1份、酿造部2份、包装部2份、计划物流部2份、质量部1份 修订日期:2017年月日生效日期:2017年月日 1、目的 为满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要求,确保各类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对本公司在活动和服务过程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危险源进行识别。 2、范围 适用于乌鲁木齐工厂范围内危险源的识别及风险评估和控制策划。 3、职责 EHS负责组织进行危险源的风险评估和控制策划;

各部门负责识别本部门危险源; 4、控制要求 程序描述 首先应辨识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工作环境、设备(装置)、生产/维修过程存在的危害,并对确认的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判定其危险源风险的级别,依此建立危险源风险控制的措施和降低/消除风险的优先顺序,才能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意外事故(事件)的发生,公司及各部门、全体员工应确保危险源辨识的主动性、经常性的态度对待危险源。 危险源的辨识 各部门对危险源进行积极、主动、经常性的辨识,制定有效的控制方案和措施,是防止和减少意外事故(事件)发生的有效手段。当工厂的地理、工作环境、生产设备和工艺、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发生变化时,亦应进行针对性对危险源的辨识,正常工作情况下,要求每一个年度至少应进行一次;对辨识、评价、确认的危险源应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列表登记建档。 在辨识危险源时应充分考虑相关的单元因素活动,以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a)工作活动场所的地理位置、环境; b)生产作业过程或所提供的服务、支援过程; c)事先计划的和无计划/突然需要进行的工作; d)计划确定的、经常/正常的工作; e)不经常、偶然发生的工作; f)常态、非常态及失效模式; 危险源主要分为:

危害鉴别及风险评估程序

危害鉴别及风险评估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的生产活动、服务过程中的安全评价与控制。 3.职责 3.1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安全评价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 3.2 安全部负责组织本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及巨大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并对全公司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3.3 安全部、劳动督察部应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人员进行应有的培训,以承担指定范围内的工作。 3.4各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控制。 4.工作程序 4.1总则 4.1.1本公司重大风险详见《重大风险清单》。 4.1.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依据: ————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行业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公司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技术规范。 4.1.3危险因素的分级原则

危险因素按以下原则进行分类: I级: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级:近期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I级:将来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V级: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4.2危险评价的组织和管理 4.2.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在安全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4.2.2各部门应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同时应鼓励其他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4.2.3公司应通过各种途径使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接受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熟悉工艺技术、安全健康管理知识、法律法规要求知识、常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和技巧能力。 4.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4.3.1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4.3.2作业场所内所有人员的活动(包括供方、合同方) 4.3.3作业场所内所有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和产品(包括外部提供的设备和材料等) 4.3.4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4.3.5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3.6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4.3.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按全生产规章制度 4.3.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4.3.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4.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考虑

危害分析及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

危害分析及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

————————————————————————————————作者:————————————————————————————————日期: 2

危害分析及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 企业名称:山东华仙甜菊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址: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建设北路产品名称:甜菊糖生产地址: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建设北路产品预期用途:食品用户:食品,饲料生产企业 序号步骤名称存在/引入/增加的潜 在危害判断依据 安全评估控制措施 严重性S 可能性L 风险等级P 1 原料接收 甜菊叶 B:霉菌、细菌、采收、干燥和包装过程匀处于自然状态,容易被 人、畜和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 1 5 1 PRP C:重金属、砷土壤和水中存在这些化学元素。 4 2 8 OPRP P:木梗、泥沙采收、干燥和包装过程较为粗放,存在这些杂质。 1 5 1 OPRP 三氯化铁B:无生物不喜爱的物质,具腐蚀性。 C:氯离子化学原理 1 5 1 PRP P:铁颗粒生产过程反应不完全,可能留存。 2 4 1 OPRP 氧化钙B:无生物不喜爱的物质 C:重金属和砷原料中存在这些化学元素。 4 2 8 OPRP P:石块、碳渣通常都存在极少量 1 5 1 OPRP 乙醇B:无对微生物有灭杀作用 C:醛、甲醇、重金属、 杂醇油 GB10343-89 4 2 5 OPRP P:无透明液体,专用槽车运输来厂。 甲醛B:无防腐、消毒剂 C:甲醛化学性质 1 3 1 OPRP 山东华仙甜菊股份有限公司

P:无清晰无悬浮物液,专用槽车运输来厂。 活性炭B:微生物包装破损时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 1 2 1 OPRP GB/T12496.20-90 4 2 8 OPRP C:铁、酸溶物、重金 属、氯化物 P:无采用的医药级产品 内包装袋B:微生物加工过程、空气中的微生物 4 1 3 OPRP C:无聚乙烯无毒,包装、运输、贮存过程都被密封。 P:灰尘密封失效时,灰尘侵入。 3 1 2 OPRP 包装箱B:无仅为外包装防护之用 C:无仅为外包装防护之用 P:尖锐铁钉包装箱加工中可能出现扣钉弯折不到位。 1 2 1 OPRP 包装桶B:无仅为外包装防护之用 C:无仅为外包装防护之用 P:无纸浆板一次成形。 仓库防护不到位可能引入这些危害 1 5 1 PRP 2 原料贮存B:霉菌、细菌、有害 动物 C:无化工原料匀单独隔离存放 1 5 41 PRP P:尘埃卫生不到位,防护不严可能使贮存产品受到污 染。 3 投料B:无厂区和生产场所受控 C:无生产场所受控 P:灰尘、纤维状物原料开包时工作疏忽可能使线头等纤维物混入 1 5 1 HACCP计划4 浸泡B:无生产现场受控,不会增加生物性危害。 C:甲醛工艺要求添加的消毒剂 1 5 1 HACCP计划 山东华仙甜菊股份有限公司

风险评估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1.适用范围 2.本程序在#######公司收集有关与公司生产等相关活动的信息及对应策略。 3. 4.收集、分析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后进行分析,实行迅速应对及彻底的事前/事后 应对。 5.用语的定义 5.1食品安全信息 5.2是指不论与当社有无关系,有关所有食品安全的信息。

5.3食品事故信息 5.4是指与公司有关联,可以进行RTM(Real Time Meeting)的信息。 5.5RTM (Real Time Meeting) 5.6是指收集与本公司有关联的信息时,危害物质别担当者及1次、2次上司召开 进行的会议。 5.7食品安全紧急警报 5.8是指随着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发生紧急事项时,为通过公司内部迅速机 敏的事前对应预防风险,实行的全社性警报。 5.9 6.责任与权限 6.1公司内与信息相关部门 6.1.1详细检讨食品安全信息的关联性。 6.1.2品质管理部邀请有关产品的资料时,协助。 6.1.3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状况时,优先对应。 6.2品质管理部 6.2.1随时搜索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共享。 6.2.2对食品安全信息1次判断与当社产品的关联性。 6.2.3需要分析时,分析验证危害物质。 6.2.4构筑食品安全信息/食品事故信息日志。 6.2.5发令食品安全紧急警报。 6.2.6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状况时,主导对应。 6.2.7构筑‘中国食品安全日志’,每周1次以上与相关部门共享。 7.业务程序 7.1Information Tracking System信息跟踪系统 7.1.1收集信息通道 1)国家质量监督部门危害物质信息 2)电子官报 3)国外消费者团体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USDA Detention信息 4)在线监测系统(OMS) : 用Key Word关键词搜索国内外网站 5)有关部门及技术部作用国外驻在员的食品安全信息 6)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卫生厅的研究会议结果及有关学会最新食品安全动向 7)进口食品检查年报统计资料 8)其他信息 7.1.2判断关联本公司产品与否及对应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标准

工作场所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标准 1. 范围 本指导意见规定了工作场所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方法。 本指导意见适用于工作场所存在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评估工作。2. 术语与定义 2.1 危害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条件或行为。 2.2 风险 某一特定危害可能造成损失或损害的机会,通常表现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后果、暴露程度和可能性的组合。 2.3 风险评估 辨识危害引发特定事件的后果、暴露程度和可能性,并将现有风险水平与规定的标准、目标风险水平进行比较,确定风险是否可以容忍的全过程。 3. 要求 3.1 风险评估总体要求 3.1.1 风险评估应全员参与。 3.1.2 应确定风险评估的范围或界限,也就是接受评估的程序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风险评估分为区域内部风险评估和区域外部风险评估。 3.1.3风险辨识评估 区域内部风险评估是针对作业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主要针对作业任务执行过程进行,目的是掌握危害因素在各工种的分布以及各工种面临风险的大小。各作业单元(班组) 识别并罗列本专业的作业任务/活动。根据罗列出来的任务活动,具体识别员工在执行任务的各个步骤中存在的危害,辨识与评估相应风险,并对照风险等级标准,制定

针对性的控制风险措施,最后进行合理性评价。 3.2 危害辨识 工作过程及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九类:物理危害、化学危害、机械危害、生物危害、人机工效危害、社会-心理危害、行为危害、环境危害、能源危害。 3.3 风险辨识 3.3.1 风险的范畴划分为:人身伤害类、设备类、职业健康类、环境类。 3.3.2 人身伤害风险种类有:碰撞、坠落、撞击、跌倒、坍塌、触电、火灾、辐射、接触、交通意外、中毒、掩埋、倾覆、窒息、咬伤、淹溺、爆炸、灼烫等。 3.3.3 设备风险种类有:设备损坏、设备停运、设备性能下降。 3.3.4 健康类风险种类有:听力受损、视力受损、职业中毒、肺功能障碍、接触性皮肤伤害、职业性慢性病、健康影响事件。 3.3.5环境类风险种类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失衡、工作环境污染。 3.4 风险评估 3.4.1 风险值的计算 D(风险值)= L(可能性)×E(暴露程度)×C(后果) 风险值代表危害造成风险的具体程度 3.4.2 在使用风险计算公式时,给每个因素分配的具体数字等级或比重,基于风险评估人员的判断和经验。 3.4.3风险评估公式中L(可能性)的定义和取值可能性是指危害引发事故或导致后果的概率。分数从最可能发生(10 分)到几乎从未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方法简介(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方法简介 (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方法简介(新版) 一、工作危害分析(JHA)法 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害的分析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危害。 分析步骤(参照附表): (1)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用3-4个词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 分解时应该: -观察工作; -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 -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 -结合上述三条。

(2)对于每一步骤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给自己提出问题,比如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操作者会撞着、碰着什么东西、是否会跌倒;;有无危害暴露,如毒气、辐射、焊光、酸雾等等; (3)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害后果; (4)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5)进行风险评估; (6)建议控制措施。 二、安全检查表分析(SCL)法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是基于经验的分析方法。分析人员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安全检查分析表法可用于对物质、设备或操作规程的分析。 分析步骤: (1)建立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从有关渠道(如内部标准、规范、作业指南)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查表。如果无法获取相关的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制定检查

产品风险评估与控制管理程序

产品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控制可能会影响产品品质或对人员造成伤害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污染的风险。通过风险评估, 降低风险发生, 提高质量意识, 特制定此程序 2.范围: 本公司生产制造中来料, 半成品加工, 成品组装, 包装等所有环节可能会影响产品品质或对人员造成伤害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污染的过程、场所,工作环节均属之。 3.权责: 行政处:负责对工作环境,人员方面的风险评估及管控措施的跟进; 制造处:负责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及管控措施的跟进; 制造处:负责原物料和产品维护方面的风险评估及管控措施的跟进; 4.作业内容 4.1 产品风险评价准则 4.1.1 风险严重度评价准则

4.3产品风险探测度评价准则: 4.4产品风险顺序数计算方法 4.4.1 风险顺序数(RPN)=风险严重度(S),频度(O)和探测度(D)的乘积。 4.4.2当S≥7且RPN≥60时,视为紧急状态,必须采取改进措施。 4.4.3当S <7且RPN≥100时,视为紧急状态,必须采取改进措施。 5.0评估作业程序 表二

5.1供方评估 5.1.1要对供应商进行环保要求、信誉度、环保控制过程等进行评估,特别是新开发供方要加大力度评估5.1.2所有的环保物料一定要有有材质验证报告和SGS证明。 5.1.3须同供应商签订《不使用环境物质证明书》,如材料或治工具出现环境质量问题,供应商需负全部责任。 5.2工程评估 5.2.1样品过程的评估。 5.2.2环保资料输出、输入进行严格管理。 5.2.3针对环保特殊性进行评估。 5.2.4环保物料有效的验证书确认。 5.3物控评估 5.3.1环保物料的输入、输出重点管理。 5.3.2所有环保物料的存放、发放、不良品进行监控和管理。 5.3.3环保产品输送过程有效监管。 5.3.3评估所有高风险的物料。 5.4生产评估 5.4.1环保生产现场互相交叉感染的危险地方。 5.4.2环保物料使用过程和产品组装过程存在的问题点。 5.4.3生产过程的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5.5品质评估 5.5.1所有环保物料验收过程管理。 5.5.2在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成品及不良品的监控。 5.5.3已到目的地的成品、信息反馈或者到达目的地发生的不良品进行追踪,并加于管理。 5.6小组评估 5.6.1风险评估小组 5.6.2风险评估要按顺序从高到低进行评估、高高、高中风险应起动控制措施并讨论总结。 5.6.3特别是高风险评估方案归档,并加于持续改善和严格监管。 5.6.4所有设备、夹具、评估。 5.6.5各部门要不定期对环保工作人员意识上评估。 5.6.6各部门要不定期对制造、过程、物料、设计、法律法规评估。 5.6.7对于高风险,在评估表格要用不同字体或颜色区别。 6.0参考文件及表格附件: 6.1产品潜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 6.2 其他潜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 程序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程序1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所属范围的经营活动、服务,以及设备设施、相关方的服务和设备等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估的过程,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实现持续改进公司HSE绩效。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所从事的化工石油、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公路工程、电力工程等的监理及经营管理活动。 3职责 综合部:本程序的管理部门,负责本程序的制定、修订及解释。负责组织在公司范围内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制订公司的重大危害因素清单,监督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总监:负责组织监理活动前因地制宜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实施组织本项目部监理过程中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所有员工:提供基础信息,参与本岗位危害和影响的确定,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4工作程序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流程,参照附录1)。 风险评价的组织 1)开展项目监理活动前,由总监负责组织,因地制宜的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 作。 2)对于重大的工程,应由公司总经理组织公司有关部门、总监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 价工作。 3)风险评价的组织者应任命HSE监理工程师为评价组组长,并授权负责风险评价的全 过程; 评价小组成员应具备必要的HSE专业技术知识,具备与风险评价相关的技巧和能力;评价时尽可能使操作人员参与,提出建议。 选择和确定评估范围和对象 评估小组应首先识别出所监理项目的经营活动、施工作业过程,包括设计、改扩建施工、安装、设备、检维修、消防、合约商的服务和设备,及项目监理部的行政和后勤等活动的全过程。 在确定评估范围后,评估人员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估对象: 1)按作业流程的各阶段; 2)按区域;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程序1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所属范围的经营活动、服务,以及设备设施、相关方的服务和设备等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估的过程,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实现持续改进公司HSE绩效。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所从事的化工石油、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公路工程、电力工程等的监理及经营管理活动。 3职责 综合部:本程序的管理部门,负责本程序的制定、修订及解释。负责组织在公司范围内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制订公司的重大危害因素清单,监督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总监:负责组织监理活动前因地制宜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实施组织本项目部监理过程中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所有员工:提供基础信息,参与本岗位危害和影响的确定,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4工作程序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流程,参照附录1)。 风险评价的组织 1)开展项目监理活动前,由总监负责组织,因地制宜的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2)对于重大的工程,应由公司总经理组织公司有关部门、总监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 价工作。 3)风险评价的组织者应任命HSE监理工程师为评价组组长,并授权负责风险评价的全 过程; 评价小组成员应具备必要的HSE专业技术知识,具备与风险评价相关的技巧和能力;评价时尽可能使操作人员参与,提出建议。 选择和确定评估范围和对象 评估小组应首先识别出所监理项目的经营活动、施工作业过程,包括设计、改扩建施工、安装、设备、检维修、消防、合约商的服务和设备,及项目监理部的行政和后勤等活动的全过程。在确定评估范围后,评估人员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估对象: 1)按作业流程的各阶段; 2)按区域; 3)按设备、设施; 或上述方法的结合。

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指南.docx

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指南 一、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含义 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是指由化妆品原料带入、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带入的,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的物质。 二、风险评估基本程序 (一)危害识别:根据物质的理化特性、毒理学试验数据、临床研究、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定量构效关系等资料来确定该物质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二)危害特征描述(剂量反应关系评估):分析评价该物质的毒性反应与暴露之间的关系。对有阈值的化学物质,确定“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水平(NOAEL)”或“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水平(LOAEL)”。对于无阈值的致癌物,可根据试验数据用合适的剂量反应关系外推模型来确定该物质的实际安全剂量(VSD)。 (三)暴露评估:一般可通过申报化妆品的产品类型和使用方法,结合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含量或检出量,在充分考虑可能的化妆品使用人群(包括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等)的基础上,定性和定量评价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对人体可能的暴露剂量。 (四)风险特征描述:确定该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概率及范围。对具有阈值的物质,计算安全边际(MOS)。对于没有阈 值的物质(如无阈值的致癌物),应确定暴露量与实际安全剂量(VSD)

之间的差异。 三、评估资料的提交形式 申请人可按以下两种形式提交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评估资料: (一)申请人通过危害识别,判断产品中不含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可以提交相应的承诺书。承诺书应当陈述申请人对产品进行危害识别的分析过程及该产品不含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理由等。 (二)经危害识别后申请人认为产品中含有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则应当提交相应的风险评估资料。 四、风险评估资料要求 我国化妆品相关规定中已有限量值的物质,不需要提供相关的风险评估资料;国外权威机构已建立相关限量值或已有相关评价结论的,申请人可以提供相应的安全性评价报告等资料,不需要另行开展风险评估。 申请人提交的风险评估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来源。 (二)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概述,包括该物质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等。 (三)化妆品(或原料)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的含量及其相应的检测方法,并提供相应资料。 (四)国内外法规或文献中关于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