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下册《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科学是美丽的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科学的发展历程;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难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放映科学探索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重要性和美丽之处。
2.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科学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是一种用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揭示客观规律的方法。
3.科学的发展历程(1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图片,讲述科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古希腊科学到现代的科技革命,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和影响。
4.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科学的案例,分析该案例的科学原理和应用。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5.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科学的美丽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放映科学的创造性实验视频,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7.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科学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8.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科学实验的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在作业布置中,要求学生设计科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最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科学是美丽的,这是基于对自然界、生命、宇宙等万物运行规律的探索与理解。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1.2 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美丽。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科学的美丽。
1.4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与意义。
2. 科学的发展历程。
3. 科学的美丽之处。
第二章:科学的定义与意义2.1 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定义。
2. 认识科学的意义。
2.2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2.3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
2. 科学的意义。
第三章:科学发展历程3.1 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
2. 认识科学的重要人物和贡献。
3.2 教学方法讲解、观看视频。
3.3 教学内容1. 科学发展的历程。
2. 科学重要人物和贡献。
第四章:科学的美丽之处4.1 教学目标1. 认识科学的美丽。
2.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4.2 教学方法讲解、观看视频、讨论。
4.3 教学内容1. 科学的美丽展现。
2. 科学对人类的影响。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1. 总结课程所学内容。
2.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科学的兴趣。
5.2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5.3 教学内容1. 课程总结。
2. 科学未来的发展展望。
第六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6.1 教学目标1.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6.2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
6.3 教学内容1. 观察与实验。
2. 假设与推理。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七章:科学思维与创新7.1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7.2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7.3 教学内容1. 科学思维的基本方式。
2. 创新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科学是美丽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的美丽,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使其明白科学的重要性和美丽之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让其能够深入思考科学的美丽之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科学实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科学是什么?科学有没有美丽的一面?”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活动(25分钟)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列举一些科学的美丽之处,例如:彩虹、太阳、星星等。
然后请几个小组分享自己的答案。
b. 实验观察:选择一个实验,例如:水中的折射现象。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折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美丽之处。
c. 观察与分析: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生活的关系,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3. 拓展活动(15分钟)a. 学生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学实验,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通过展示的方式,让其他同学了解到更多科学的美丽之处。
b. 科学故事分享:让学生自愿分享一个与科学相关的故事,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者是听说的故事。
通过分享,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广泛应用和美丽之处。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分享,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科学的想法和感受,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1. 手段: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展示分享等。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到科学的美。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体验科学的美丽与魅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与特点2. 科学的美在哪里3. 科学实验与观察4. 科学思维与创新5. 科学家故事分享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的定义、特点和美丽之处。
2. 实验法: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美丽。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科学家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科学案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力量。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科学实验和图片的课件,展示科学的美。
2. 实验器材: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进行科学实验。
3. 资料:收集科学家故事的相关资料,进行分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科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科学的定义、特点和美丽之处,让学生了解科学的重要性。
3. 实验: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美丽。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科学家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科学的美和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表达和沟通能力。
七、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实验室,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的实践环境。
2. 开展科学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阅读科学书籍或文章,扩展知识面。
3. 举办科学知识竞赛或科学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或策略。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不仅仅是公式和定理,更是一种探索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美丽的。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美丽的,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美丽。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科学案例,以便进行教学。
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实践材料:准备相关的实践材料,以便学生动手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科学是美丽的。
3. 讨论: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4.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科学的美丽和实用性。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本次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是否有提高。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科学美丽的感悟,可以是文章、日记或短文。
2. 让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解决,并写出解决过程和心得。
八、课后辅导1. 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进行检查,给予指导和鼓励。
2.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九、课程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
2.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方法探索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是什么,科学家的任务。
2.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假设、验证。
3. 科学的美:科学现象的美,科学理论的美,科学实验的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科学的美。
2. 教学难点:科学方法的应用,科学美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科学的美。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科学案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美。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科学是美丽的》。
2. 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所需的器材。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科学现象和实验结果。
1. 导入:通过引入与科学相关的问题或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科学的美。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科学案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美。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实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与科学相关的问题或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个奇特的科学现象,如水的相变,让学生思考背后的科学原理。
2. 讲解:讲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科学的美。
介绍科学家的重要贡献和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强调科学的美在于其逻辑性和预测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科学案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美。
例如,通过分析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其对天体运动的解释能力,展示科学理论的美。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实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
例如,进行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测定重力加速度,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和乐趣。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6篇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6篇通过教案的编写,我们可以明确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案不仅是教学的工具,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科学是美丽的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篇1设计意图: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幼儿对小动物有很强的好奇心。
而蝴蝶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熟悉的小昆虫,它的外观很美丽,因此幼儿非常感兴趣。
《纲要》中指出:我们的教育要追随孩子的兴趣、追随孩子的发现。
正是追随孩子的兴趣点,我设计了此活动,活动中表演和游戏活动的开展,也正顺应了孩子活泼、好动、爱表演的年龄特点,使其在动静交替、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了快乐。
重点:帮助幼儿了解蝴蝶的身体特征、种类、以及成长过程。
难点:蝴蝶的成长过程。
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喜爱蝴蝶、热爱昆虫的情感,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蝴蝶的成长过程,获得快乐体验。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种类、身体特征。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铃鼓1个;用各种蝴蝶卡片布置蝴蝶展览区;用各种方法、各种材料制作的蝴蝶。
活动过程:一、教师带领幼儿参观蝴蝶展览。
幼儿自由欣赏,观察蝴蝶。
二、利用课件,向幼儿介绍各种类蝴蝶。
幼儿观看凤蝶、蛱蝶、斑蝶、环蝶、枯叶蝶、眼蝶等不同种类的蝴蝶。
三、教师讲述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幼儿认真倾听。
四、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幼儿介绍蝴蝶的生长过程,并尝试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1、虫卵、毛毛虫、蛹、蝴蝶2、完整认识蝴蝶生长的4个阶段,了解蝴蝶的生长属于完全变态。
五、了解蝴蝶的身体特征1、口器、脚、触角2、蝴蝶对人们的用处。
(传播花粉、观赏等)六、游戏:毛毛虫变蝴蝶幼儿大胆尝试用肢体语言表现蝴蝶的成长过程活动延伸:师生共同动手运用各种材料来制作蝴蝶。
活动反思:由于本次活动的开展,充分的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活动中幼儿了解了蝴蝶的种类、成长过程、身体特征,使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得到很好的解决。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普及性和实用性,认识到科学的美。
2. 通过实例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与特点2. 科学的美在哪里3. 科学实例展示4. 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科学知识的普及性、实用性及科学的美。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的定义、特点及科学的美。
2. 实例展示法:展示科学实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美。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五、教学准备1. 课件:科学知识普及、实例展示等。
2. 教学素材:科学实例、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应用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案内容请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科学现象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科学美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科学的定义与特点:介绍科学的定义,解释科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科学的特点。
3. 探讨科学的美: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为什么美丽,科学的美在哪里,如何发现科学的美。
4. 科学实例展示: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学的美。
5. 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探讨科学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见解。
2. 提问回答: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3. 学生展示: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对科学美的理解和实例,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与科学美相关的书籍、文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 科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丰富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感受科学之美。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
2、学习作者间接描写科学之美的方法和运用通过大量的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能运用通过大量的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象。
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
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质疑科学美
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
因此他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
民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
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
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学生讨论:科学到底美不美?
教师归纳: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
但阿姆斯特朗从登月仓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难道不美吗?至于玉兔、吴刚、嫦娥,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
美国太空总署于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下找到大量冰态水。
2、感受科学美
学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所说的科学美。
a、原子中的电子云具有“云深不知处”的朦胧美。
b、生命之源叶绿素的神秘美。
c、生命之梯DNA双螺旋的活力美。
d、“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机构的精致美。
e、女孩爱钻石——碳的特殊形态美。
f、奇幻迷离千变万化的分形美。
3、走近作者
正如作者沈致远所说,科学是如此的美不胜收。
那么,这个颠覆了人们对科学的传统认识、让我们领略到科学之美的沈致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
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
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
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
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
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理清思路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结构。
1.知识回顾:议论文的基本思路(结构)是什么?
明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2.请你按照这一思路划出课文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科学是美丽的。
第二部分(第3-14自然段):分析论证。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得出结论。
3.作者是如何提出“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
明确:第1自然段从反面入题,在常人眼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常人眼中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形象是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的;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2自然段从正面立论,点明论点:科学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这与上文“深奥的、严格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
4.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分析、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来证明观点。
5.为了证明论点,作者重点举了什么例子?引用了什么?
明确:重点举了旧金山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威廉斯用写科学诗和科学歌舞表演的方式展示科学之美。
引用了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爱之力》、《黑洞之歌》、《物质化女孩》四首诗,层层深入地进行了评论分析。
6.诵读威廉斯的科学诗,体会其意味。
⑴朗读《碳是女孩之最爱》,思考:这首科普小诗告诉我们什么科普知识?
讨论、明确:①碳是钻石的构成元素;②碳是生命之源,天外来客;
③碳可以在大气中循环;④碳是煤炭、石油的构成元素;⑤现代社会离不开碳纳米管。
⑵朗读《爱之力》这首科普小诗并体会其意味。
讨论、明确:威廉斯的这首小诗充满着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在科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
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有了爱的科学会更加美丽!
⑶朗读并品味《黑洞之歌》。
明确:也许我们对这首诗还有着疑惑,还没有读懂,但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威廉斯竭尽自己之所能来传播她一生挚爱的科学的巨大热情,这份热情让我们感动。
领悟了这份热情,我们就会向科学又迈近了一步。
7.文章还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证科学之美?
明确:还以数学之美为例来论证。
作者分别列举了:人体的曲线美,雕塑家和画家的几何视觉美,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奇幻迷离的“分形”
图案来加以论证。
8.作者认为科学之美源于何处?
明确: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
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了鲜明对照。
9.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一般议论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般议论文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
而本文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
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
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而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
所以作者不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科学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
10.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的语言既讲究准确、严密,又追求生动、活泼。
如多处使用设问句、反问句:“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爱之力凌驾一切!科学家想到过吗?”“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等。
11.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⑴主要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
⑵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
⑶语言准确、严密,而且生动、活泼,如设问句、反问句就有10多句。
三、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所领略了科学之美。
科学是美丽的,攀登科学巅峰、发现科学之美并乐在其中的科学家也是美丽的。
科学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科学研究对象的美、科学研究过程的美、
科学研究成果的美、科学理论应用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悟。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与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