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会计犯罪心理研究
会计不良心理的剖析与对策

会计不良心理的剖析与对策【摘要】本文运用会计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原理,结合调查数据,从新的视角来解释和剖析不良会计心理,分析会计行为发生的心理动因和影响因素,探索会计心理和不良会计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的办法,使会计工作人员能够对自身心理有一定了解,达到自我矫治不良心理状况的目的。
【关键词】会计;心理;心态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的急剧变化,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会计是微观经济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管理环节。
会计人员由于职业特点,其心理体验往往会以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
长期以来,相当部分的会计人员由于心理压力而产生心理障碍,而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换句话说,社会关注的更多的是会计职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外在表现为会计职务、职称、资格证书和报酬等方面,从而忽视了会计人员的深层心理问题。
一、会计心理的必要性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犹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或者数个社会角色。
会计也是一种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管理角色。
会计角色是由各种不同会计岗位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于是就出现了“角色差”和角色互补的心理作用问题,如出纳、会计具有与“顾客”打交道多的特点,分泌出的礼仪和社交心理必然要浓一些;而核算会计冠有“账房先生”的雅号,工作中的抽象思维自然多一些;主管会计、会计部门领导想事的方法和视野则表现得更为全面和开拓一些。
在日常工作中,会计不但要面对最原始、最枯燥和最能反映单位经营状况的会计信息,干着默默无闻的工作,而且要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审验纷繁复杂的各类票据凭证,接受咨询,听取意见,做出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谁准许报销的喜,不给报销的怒,会计的朋友不少,冤家更多,工作中要经受内内外外的压力。
会计人员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限于职业而面临特定的人际关系群。
各种压力源形成的合力,使得不少会计个体左右为难,由此极易形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进而导致人格异化。
而这一危害的后果往往使某些会计人员心理活动及心理现象日趋频繁、复杂,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和解释会计心理现象。
浅析会计舞弊行为形成的原因及对策.doc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析会计舞弊行为形成的原因及对策教学单位: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2014年5月经济管理一系会计学1009061375罗国锋今天,“诚信”二字经常出现在市场经济中。
讨论诚信、呼唤诚实经常出现在市场经济中,会计舞弊才是践踏诚信的罪魁祸首,会计舞弊在现阶段普遍存在,不仅妨碍资本市场的发展,而i严重影响了我国的金融秩序。
会计舞弊行为是一个经济性的违法行为,换句话说,冇些人为了自己的欲望导致欺诈的结果,是为了经济利益导致冇关人员不负责,以非法利益为S的,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欺骗撒谎的金融行为进行交易。
由此可见,会计舞弊是一种违反道德的经济行为。
因为会计舞弊不仅破坏、损害市场经济。
作为一个整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必要研究如何预防和消除会计舞弊的具体方法,因此本文把它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诚信;会计舞弊;防范AbstractToday,the ’’integrity” 2 words often appear in the market economy. Known to discuss areas of integrity, calling upon the honesty is the most warm often appeared in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rampling on the good faith is the main culprit is supposed to accounting fraud,accounting fraud at the present stage is widespread,not only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has seri ously affected our country’s financial order. Accounting fraud arising from man s not a behavior,in other words,some people in order to own a desire to lead to the result of the fraud,was made after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the relevant persons responsible for determine choice, want illegitimate interests for the purpose, use improper means to cheat lie about financial behavior of the real transaction. This shows, accounting fraud is a kind of economic behavior in violation of morality. In view of the accounting fraud not only destructive,and harm the economy as a whole market,in real life,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udy how to prevent and eliminate specific methods of accounting fraud,so use it as our research object in this paper.Key words: The good faith; Accounting fraud; Precaution目录g录 (I)1 绪论 (1)1.1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1研究背景 (1)1.1.2研究意义 (1)1.2国N外研宄情况 (1)1.2.1国内研究惜况 (1)1.2.2国外研究情况 (2)1.3研究的内容 (2)1.3.1研宄的重点 (2)1.3.2研究的难点 (3)1.3.3 研宂的方法 (3)1.3.4研究的基本问题 (3)1.4研究框架 (3)2会计舞弊行为相关A容分析 (4)2.1会计舞弊行为的概念 (4)2.2会计舞弊行为的界定 (4)2.3会计舞弊行为的特点 (4)3会计舞弊行为导致不良后果的表现及危害 (5)3.1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5)3.1.1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和研究 (5)3.1.2会计舞弊的分类 (5)3.1.3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5)3.2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6)4会计舞弊行为的原因透析 (8)4.1会计舞弊行为的A在原因 (8)4.2会计舞弊行为的外在原因 (8)5会计舞弊行为的手段 (10)5.1会计舞弊行为采取的手段所发生的阶段 (10)5.1.1经济业务发生阶段 (10)5.1.2会计确认阶段 (10)5.1.3会计计量阶段........................................................ 1()5.1.4会计报告阶段 (10)6会计舞弊行为的治理措施 (11)6.1完善法律制度 (11)6.1.1严格执行法律规定 (11)6.1.2适当扩大刑事责任范围.................................................. H6.2健全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监管职能 (11)6.3完善会计准则、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 (11)6.4强化外部监督,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12)6.4.1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 (12)6.4.2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ffi、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监证作用 (12)6.4.3明确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欺诈的责任问题 (12)6.4.4 增强审计独立性 (12)6.4.5提高南计质量,严守南计规则 (12)6.5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12)7 组仑 (14)鈴±献 (15)1绪论1.1论文研宄的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在本世纪初,美国安然,沉重的打击美国证券市场的信心,也动摇了美国政府,在当吋世界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受到极大的关注和讨论。
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会计违规问题

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会计违规问题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会计违规问题【摘要】在当前我国会计行业,违法违规问题层出不穷,会计行业正面临着会计人员的“诚信危机”。
对此,很多学者都尝试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本文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会计人员的违法违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关键词】会计违规心理学当今世界,会计行业正面临着会计人员的“诚信危机”。
国外2001年12月的安然事件以及后来世通、施乐、IBM等著名大公司所暴露出的严重会计失真问题;国内郑百文、银广夏、蓝田股份以及最近的紫鑫药业等一系列的重大财务欺诈行为沉重的打击着人们对会计诚信问题的信心。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事件的后果就是极大的损害了广大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的利益,并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人们不仅要问,会计人员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会计人员是会计违规行为的主要执行主体,面对会计违规行为时,会计人员经常受到其心理状态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从研究会计人员心理入手,或许会有所收获。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活动的科学。
随着人类活动的领域、范围和层面的不断扩展,不断职业化和社会化,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上百个分支的心理学科,其内容涵盖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心理问题研究”的范围。
心理学,尤其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兴起,使我们再也不能对会计心理的研究漠不关心熟视无睹了。
管理心理学真正形成的历史并不太长,而发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著名的“霍桑试验”使人们真正开始意思到人在企业效率提高上去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大大促进了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克特·列文(Kurt·lewen)的“心理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自身“内立场”与环境“外力场”交互作用的函数。
“内立场”是指人内心的某种欲望和倾向,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内驱力。
“外立场”是指一定的环境影响力。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进行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犯罪心理因素和对策—以会计犯罪为例

浅谈我国经济犯罪心理因素和对策—以会计犯罪为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犯罪问题日益严重,会计犯罪已成为经济犯罪的一个重要议题,给社会经济良好有序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会计犯罪的原因具有多样化,不仅利益与道德的冲突、也在于会计独立性缺失,监管部门惩处措施力度不够等外部因素。
因此,我国相关司法部门不仅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也要建立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体系,防范会计职务犯罪,坚决执行财会工作者审计程序,健全监督机制,实行会计统管,建立会计独立的环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防范与控制,通过程序和法律规范,在一定程度内内降低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防止会计人员进行经济犯罪。
一、会计犯罪心理的含义及特征会计犯罪心理含义为“与会计犯罪行为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化相适应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结构的总称。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情绪、意志、自我意识等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包括兴趣、需求、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性格、综合能力、个性气质方面。
”会计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
会计犯罪心理的生成具有阶段化特征,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同时也包括性格、能力、目的、特长等因素发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和联系,是这些方面综合发生作用的一个表现。
引起会计犯罪心理的特征具有多样化。
最为典型的表现在对不正当的物质文化享受需求的追求从而导致的会计犯罪心理。
一般来说,物质文化享受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正常需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生产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但物质文化需求必须和个人经济能力相匹配。
就目前的社会行情,会计人员的经济状况普遍较低,但并非不能满足最迫切的生活需要。
会计工作人员的犯罪动机,究其根本,是脱离了自身的经济条件,盲目的追求不正当的物质享受。
其次是不正当的文化享受需要引发的会计犯罪心理。
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与时俱进。
会计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关系及规范对策研究

会计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关系及规范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文献的调查和分析,阐明了会计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规范对策的重要性。
在会计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企业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而不良会计行为是指企业员工在其职业实践中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行为,对企业经济利益和名誉造成不可回复的损失。
为了应对不良会计行为的出现,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规范对策,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会计心理,不良会计行为,规范对策。
一、引言会计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工具,直接涉及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形象,因此在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方面需要极高的责任和权威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增强,一些不良会计行为开始出现,直接威胁到了会计的尊严和企业的利益。
二、会计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的关系会计心理是指个人在会计实践中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等心理状态。
研究表明,会计心理对于企业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他的审计质量和报告准确性。
同时,不良会计行为也同样受到会计心理的影响。
一些员工可能因为过度的责任感、恐惧、利己主义和道德缺失等原因,而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这种不良行为会直接对企业造成经济、社会和品牌形象上的损失。
三、规范对策的重要性因此,为了避免和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我们必须在企业管理中建立一系列正规的规范对策。
这些规范包括道德规范、职业标准、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法律法规等。
通过这些规范,企业可以加强对员工的约束,提高其敬业精神和质量意识,避免不良行为的出现。
其中,道德规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它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行为准则和参考标准,并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种社会约束力。
职业标准则是专门针对职业发展和提高的一种管理措施,通过规范职业标准,可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此外,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也是规范对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奖惩制度可以鼓励员工积极进取,提高其责任感和参与度,从而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会计犯罪的犯罪心理探析

关 键 词 : 罪 心理 ; 计 犯 罪 ; 理 防 范 犯 会 心
Ke r s: r n s c l g ; c o n ig c me p y o o i a r v t n y wo d c mi a p y o o y a c u t r i l n i ; s c l gc p e ei l o
主要是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 以谋取 一 定的非法经济利益为 目的 .利用职务之便在经 济活动 及相关活动 中.直接或间接 实施侵害社会经济关 系和 经济秩序 . 触犯 国家刑律应受到刑法处 罚的行为。 它既
() 1 见钱眼开的贪婪心理。 贪婪是一切会计犯罪的
区法 院一审判 处有期徒 刑 1 O年 6个 月 。此事 一经报 道. 在社会上引起 极大反响 . 人们 重新 对会计犯罪 问题
进 行 了深思
2 会 计 犯 罪 的犯 罪 心 理
犯罪心理是一种心理活动 , 它的产生是遗传 因素 、 社会环境 、 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 的结果 。 会计犯 罪心理
孙 爽 S nS u n u h ag
( 东 经 济 学 院 , 南 20 1 ) 山 济 5 0 4
( h n o gIsi t fE o o c ,ia 5 0 4, hn ) S a d n n tueo c n mis Jn n 2 0 1 C ia t
摘 要 : 年 来 。 计 犯 罪 时有 发 生 , 近 会 并且 有愈 演愈 烈 之 势 。 文 中试 从 犯 罪 心 理 的 角 度 , 导 致会 计 犯 罪 的 各 种 原 因进 行 分 对 析. 并提 出解 决 措 施 。 望能 更 好 地 了解 和 掌握 会 计 犯 罪 的动 因 , 而 对做 好 财 会 工 作 有 所 帮 助 。 期 从
犯罪心理论文

犯罪⼼理论⽂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论⽂⼀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参考⽂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
论⽂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的,但它与⼀般议论⽂不同,它必须是有⾃⼰的理论系统的,应对⼤量的事实、材料进⾏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犯罪⼼理论⽂1 摘要:在某些侦查活动中,对⼈物进⾏⼼理测试、⼼理画像等,剖析⼈物的⼼理痕迹与⼼理现场,有利于帮助警⽅获取破案信息。
⼼理痕迹是对物质痕迹的反应,犯罪⼼理痕迹是当事⼈对罪案的记忆,及物证所反映的犯罪⾏为的留痕。
⼼理现场是⼴义的⼼理痕迹,犯罪⼼理现场是罪案引起的⼼理活动状态。
两者都需要具备⼀定的专业⼼理知识,那么两者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呢,这是侦查⼼理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犯罪;⼼理痕迹;现场 ⼀、引⾔ 犯罪⼼理现场及痕迹是侦查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理痕迹的引⼊极⼤丰富了侦查科学的内涵,使现场勘查客体更加丰满,为警⽅提供了揭露和证实犯罪的重要依据,协助警⽅尽快破案。
⼼理痕迹具有意识的潜在性、⼼理信息传递间接性、⼼理⾯貌的独特性等特点,⼼理现场具有案件意义的法律抽象性、案件信息的扩张性等特点,犯罪⼼理痕迹有利于分析犯罪⼈员个性,重构犯罪⼼理现场有利于再现案件事实,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本⽂就犯罪⼼理痕迹与犯罪⼼理现场之间的关系进⾏分析,探寻与犯罪物质现场的外部联系,进⼀步创新和突破侦查⼼理学。
⼆、犯罪⼼理痕迹与犯罪⼼理现场的特点 (⼀)犯罪⼼理痕迹的特点 犯罪⼼理痕迹是当事⼈、证⼈等历经罪案事件的记忆,及犯罪现场物证中作案⼈与被害⼈的⾏为痕迹。
因此犯罪⼼理痕迹除当事主体的⽣理与⼼理环境外,还包括反映其⼼理信息的物质痕迹。
⼈的⼼理活动⽀配其⾏为活动,⼼理活动痕迹与⾏为活动痕迹具有普遍性。
在思维、⾏为、习惯等影响下,⼼理特点与⾏为特点由⼼理痕迹所表现,那么犯罪⼼理痕迹的特点为: (1)意识的潜在性。
我国会计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我国会计犯罪若干问题研究[内容摘要]会计犯罪是我国当前经济犯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刑法尚没有将此罪纳入其中。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犯罪学的角度研究了当前我国会计犯罪的动因及现状,对会计犯罪的概念、特征、内涵及外延进行了界定,并针对我国会计犯罪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会计犯罪会计管理体制内部控制一、会计犯罪概念的首次提出要准确地把握会计犯罪,首先就要明确会计犯罪的概念。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所有的犯罪行为都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犯罪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二是犯罪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三是犯罪行为具有应受惩罚性。
会计犯罪本身就是经济犯罪中的一种类型,因此,我们认为应将会计犯罪定义为:会计犯罪就是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以谋取一定的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利用职务之便在经济活动及相关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实施侵害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触犯国家刑律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它既包括会计人员受利益驱使而发生的主动犯罪,又包括会计人员被他人利用或唆使而导致的被动犯罪。
会计犯罪在构成要件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是:(1)会计犯罪的主体特征。
就是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
(2)会计犯罪的主观特征。
即行为人(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在主观上都出于故意且为直接故意。
(3)会计犯罪的客体特征。
会计犯罪的客体,即大都为复杂客体。
它不仅侵犯了国家、集体或个人的合法利益,而且同时也必然直接地分割了国家整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
(4)会计犯罪的客观特征,其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假账。
主要是会计人员通过涂改、伪造原始单据;伪造、变造会计凭证等手段侵吞国家和集体的财产。
会计犯罪的附随特征表现为:(1)智能性。
会计犯罪又叫“白领犯罪”、“智能犯罪”、“职业犯罪”,主要是行为人(会计人员)使用智能手段、技术实施的犯罪。
(2)复杂性。
会计犯罪通常都是会计人员通过巧妙的账务处理来实施的犯罪,它往往通过一些变通手法,不易为人们及时发觉或揭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856 会计研究论文会计犯罪心理研究一、会计犯罪心理的含义及特征1、会计犯罪心理的含义会计犯罪心理含义为“与会计犯罪行为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化相适应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结构的总称。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情绪、意志、自我意识等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包括兴趣、需求、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性格、综合能力、个性气质方面。
”会计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机制。
会计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是指在形成会计犯罪心里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性格、气质、能力、目的等因素发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和联系,是这些方面综合发生作用的一个表现。
2、会计犯罪心理的特征(1)不正当的物质文化享受需求所引起的会计犯罪心理物质享受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正常需要,社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但物质文化需求必须是建立在个人经济能力的基础上,同时需要客观的外部存在和足够的社会大环境来持续给予供给。
我国现有的物质条件为人均400美元,这样的物质基础显然无法和欧美发达国家人均上千过万的物质条件进行比较,我们的具体物质享受无论是从质上、还是量上都无法与之比较。
就目前的社会行情,会计人员的经济收入并不不算高,但不是不能满足最迫切的生活需要。
目前有些会计工作人员的犯罪动机,往往是脱离了本身的经济条件,毫无节制的追求不正当的物质享受的结果。
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些个人品性不良的会计工作人员受“金钱万能”思想的影响,为了满足过高物质享受的需要,当自己的经济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在心中萌生就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国家、公司的资财的犯罪心理,一旦这样的心理不能得到根本的矫治,会计从业人员就有可能将犯罪动机付诸于行动,最后发展成为经济犯罪。
(2)不正当的文化享受需要引发的会计犯罪心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会计工作人员在目前的社会中算是白领阶层,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和兴趣爱好等决定了他们正在逐步寻求诸如文化享受等较高层次的物质需要。
对于一些大中型国企的会计人员,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意志薄弱者则可能成为社会上不法分子关注的对象,行贿与受贿行为由此产生。
这种“行贿与受贿”的结合即满足了双方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开始了同流合污的经济犯罪活动。
(3)虚荣的需要引起的会计犯罪心理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尊敬需要,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求,也是许多国企会计人员一生为之的奋斗目标。
然而,在市场经济下,尊敬与荣誉又常常与金钱联系在一起,与社会地位相联系。
“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社会观念,可以使一些人的虚荣心过度膨胀,从而不择手段地来满足自己的虚荣欲望。
在上述几种心理需要中,每一种都可以是独立存在的犯罪行为;在实践中,它们通常情况下有是互相交错,相互作用的。
比如不正当的物质享受的需要,往往伴随着虚荣的需要;不正当的文化享受的需要,又是与不正当的物质享受需要相结合在一起的。
在这些需要互相作用下,在个人主体内占据主导地位时,就可能会促成会计人员的经济犯罪行为。
二、研究会计犯罪心理的重要意义这几年以来,会计类的犯罪案件明显增加。
据相关学者预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保持较高增速,我国经济领域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职务犯罪将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犯罪的一个重要部分,所占的比例也会持续地增加。
据统计,平均每年因为会计职务犯罪所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达到了GDP总量的15.6%―18.7%,在20xx年查处的会计犯罪案件中,其中贪污案件占到40%左右,受贿案件占27%,挪用公款占20%,会计人员渎职案占到13%左右。
这种情况下,会计犯罪对我国的国家秩序和经济秩序都带来相当大的危害以及影响。
所以,对于国家会计人员经济犯罪心理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有助于对会计犯罪心理进行矫治有一些会计工作者,虽不是真心想去犯罪,但是有时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而越陷越深,研究会计人员的犯罪心理可以帮助他们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矫正自己的犯罪心理,进而有效的减少会计犯罪的发生。
只有通过研究了解了会计犯罪人员的心理活动才能够“对症下药”,对其进行从根本上的矫治。
2、有助于拓展会计犯罪心理的理论范畴目前,会计犯罪心理方面的理论还不过成熟,很多针对会计犯罪的案例也没有法律法规可依,有的虽列入法律法规,但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没有对具体问题具体说明,使得犯罪者钻法律漏洞,执法者无法公平做出裁决。
因此,研究会计犯罪心理有助于拓展尚未成熟的会计犯罪心理的理论范畴。
3、有助于有针对性的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法规教育会计犯罪的种类很多,情节也有轻有重,造成的损失也是大小不一,而现有的关于会计犯罪心理的职业道德法制教育也不完善,从而无法进行有效道德法规教育,因此,研究会计犯罪心理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会计犯罪人员的心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法规的教育。
4、有助于防范会计犯罪在会计犯罪的趋势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研究会计犯罪心理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研究会计犯罪心理,不仅可以使初显犯罪念头的会计工作者有效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还能使领导积极发现员工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做出有效措施。
三、会计犯罪的犯罪心理及其表现1、会计犯罪的犯罪心理会计犯罪心理是指:“犯罪行为人的内心活动以及对犯罪的态度、观点和看法。
会计犯罪是一种有提前预谋的行为,所以,会计犯罪会表现出一定的犯罪计划过程,如:犯罪目的、犯罪动机。
”会计犯罪者的心理特点是:“在犯罪的事实前期就在心理对整体的计划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方案,以及突发事件解决方案,对犯罪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较为细致的思考。
会计犯罪心理源于犯罪者长久以来形成的固定人生观和价值观,源于生活阅历和成长经历,源于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良知的感悟程度。
2、会计犯罪的心理表现私有观念的存在。
当会计人员的犯罪心理萌发后,职位上的便利条件成为诱导犯罪的主要原因,企图通过利用手上的职务之便牟取私利,这就形成了会计从业人员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
贪婪,是一切贪利型犯罪的共有心理特性,是造成贪污贿赂等案件发生的基点,也是会计人员走向犯罪道路的思想根源。
对利益的贪婪追逐主要表现在对财富的无限渴望,对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生活水平的向往,对富足生活、富有生活的羡慕,对升官发财的追求。
当这一切不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来获取时,那么就会通过非法手段来改变自己的各项经济指标,改变自己与国家、与个人、与社会、与单位的利益分配。
四、会计犯罪心理的矫治措施犯罪人的心理歪曲与外界不良风气的结合使得犯罪心理逐渐形成。
因此,抑制会计犯罪心理的形成应当从个人进行心理预测和构筑良好的外在环境而展开。
1、加强家庭责任感矫治会计犯罪心理会计人员往往是在犯罪后后悔不已,无脸面对自己的家庭,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亲人。
那么为了矫治会计犯罪人员的犯罪心理,我们可以从加强其家庭责任感入手,让其时刻想到对家庭负责,对亲人负责。
家庭亲情的温暖是无可替代的,是可以唤醒人的良知的。
因此我们应该多让其家人对其进行疏导和教育,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促成温馨的家庭环境。
2、开展会计犯罪心理预测发挥意识作用通过对健康心理意识的强化过程,使公职人员形成自身不愿犯罪的心理。
构筑犯罪防范心理,贵在心理意识自觉不愿犯罪。
会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政府决策效能和导致职务犯罪的重要考量指标。
近年来会计工作者心理健康问题形势日渐严峻。
因此,应积极开展会计犯罪心理预测。
当市场活动一直处在一个道德缺失、诚信败坏,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利益的联系没有情感的联系时,会计从业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工作肯定会被这样的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从会计犯罪的人员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多会计人员就是因为心理失衡,才最终造成了犯罪行为的产生。
3、树立社会主义会计法律观念会计人员犯罪往往是职业操守低下,道德观念薄弱造成的,那么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法制与道德观念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打消其心中的犯罪念头。
提高思想觉悟,是会计人员做好工作的基础条件,在会计队伍中做好政治思想的学习,认真关心社会时事,学习国家发布的优秀政治理论讲话,同时还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会计人员不仅要关注自身的专业领域,还要时刻关注时代的讯息,把自己的工作自觉融入大环境中。
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应该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会计人员从业道德标准,兢兢业业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完成核算和审计工作,同时单位也应该发挥财务人员的监督职能,及时避免会计人员的务必行为。
4、加强法律制裁力度,矫治会计犯罪心理当然,以上三种矫治措施只是从约束会计工作者行为和道德方面来讲的,如果不实施具体的法律政策,这种矫治也是不带有强制性的,对于那些见钱眼开、贪图享乐的会计工作者,他们是可以外表假装道德高尚,其实已将双手伸向罪恶深处。
加大法律制裁力度可以矫治与防范见钱眼开的贪婪心理、贪图享乐的虚荣心理的会计工作者进行犯罪行为。
会计从业人员在犯罪初期,会先产生会计犯罪心理,产生应激行为,虽然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不一样,但是都会有一种恐惧的心理,一旦冒险与侥幸战胜了恐惧,那么就会促成犯罪。
为了达到矫治这种犯罪心理的目的,我们需要加大我国的法律制裁力度,让会计犯罪人员在犯罪前就畏惧,打消其犯罪的念头,从而达到矫治犯罪心理的目的。
五、总结综上所述在现实生活中,会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极大,且呈日益上升趋势,打击会计犯罪有利于维护我国的会计工作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健康运行,因此,研究会计犯罪心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对会计犯罪心理进行研究,这样会更有利于有效打击和预防会计犯罪,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加强会计犯罪心理研究的意义深远,要确保市场经济有效运行,实现国家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根治这些毒瘤。
会计犯罪心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其滋生的原因很多,它不仅是与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有关,同时还受到外部工作环境的影响。
要从根本上根除会计的犯罪行为,必须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