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阶段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和转变,从封建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历了战争和革命的磨砺,逐步走向现代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包括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转型等方面。

一、工业化进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侵略中,中国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工业革命的引入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启了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序幕。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

工业化的推动也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转型。

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壮大,纺织、冶金和机械制造等行业得到了发展。

人们的生产力得到提升,工人阶级也开始崛起,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里程碑。

1978年,中国领导层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的模式,转向市场经济。

通过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

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中,民营企业和外国企业得到了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腾飞。

此外,中国逐步放开了对外贸易,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程度。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中国,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提供了契机。

三、经济体制转型中国在经济体制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型。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探索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渐渐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等方面。

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引入股权分置和上市等机制,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金融体制的改革则为资本市场和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制和环境。

这些经济体制的改革都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总结: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工业化进程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型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中国经济近代发展史

中国经济近代发展史

中国经济近代发展史中国经济近代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的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扩张,中国迫切需要发展实力来保护自身利益。

以下是中国经济近代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和事件:1. 清朝晚期(19世纪末-1911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面对西方列强带来的挑战。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如自强运动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和工业设备,并建立了一些现代工厂和铁路。

然而,由于政府改革的效果有限,中国仍然处于经济落后的状态。

2. 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在这一时期,中国爆发了多次冲突和战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然而,在一些地方,如上海和广州等沿海城市,尽管受到战乱的干扰,但一些现代化产业得到了发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在这一时期,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工业化和计划经济的推进。

政府实行“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导致了一些重大的经济问题,如经济危机、饥荒和社会动荡。

4.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开始了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外资、开放市场和加强对外贸易来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此时,中国的制造业、出口贸易和外资投资大幅增长。

但是,这一时期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环境破坏等。

总体来说,中国经济近代发展史经历了从挣扎于西方列强侵略的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实现初步工业化,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腾飞。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不平衡发展、社会不公和环境问题等。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起点。

在这次战争之后,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大量的资源被外国势力抢夺,国内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落后状态。

随着中国政府的觉醒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中国经济迈出了复兴的第一步。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开放对外贸易,逐渐建立起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随着土地承包制度的建立,农民获得了土地产权,并得以自主经营农田。

这一制度改革推动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生产热情被调动起来,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村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在1989年至1992年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由于高通货膨胀和低利率政策导致的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政府通过严格管理贷款和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并逐渐恢复和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引导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此外,中国投资国际市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通过参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自由贸易,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更多机会。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都需要中国政府进一步进行改革和调整。

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危机等风险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起步,再到腾飞的过程。

通过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

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和灾难。

落后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差异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得中国走上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曲折的经济近代化道路。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主要是指鸦片战争前至鸦片战争后这段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其中包括洋务运动时期、清末新政时期及辛亥革命前半个世纪。

这一段历史时期,正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变,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过程。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农业国;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段时间内,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多次侵略。

从世界政治格局来看,当时西方列强在各个领域都对中国进行侵略。

其中对中国经济影响最大的是英国,其次是法国;最后才是日本和德国。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清末洋务运动,这是一场以资产阶级为主要领导的洋务运动,目的在于使中国摆脱落后的封建经济,为实现工业化创造条件。

但洋务运动也使清政府更加依赖于帝国主义,这也为清朝晚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落后就要挨打。

而在洋务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创办的新式海军。

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所以他们不得不先从海外购买二手舰艇和弹药(最典型的是:鱼雷、炸弹等)。

但这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导致中国海军长期缺乏武器弹药和其他现代化装备,海军作战能力严重不足。

同时也影响到了我国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中国被迫向西方开放市场(包括通商口岸)。

但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并没有取得成功,但它在客观上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走向近代化、工业化的大幕,对中国封建经济解体、对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渗透与扩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铁路、电报、新式航运业的出现也在渐渐改变着古老社会的面貌,中国社会在由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程答案解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西方的入侵,以民族资本主义为主线,从1840—1919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商品涌人中国,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又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官僚、地主、买办、华侨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企业,这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主要途径。

这一阶段,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特点有: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基本上从轻工业开始;大部分企业投资规模少,企业小;深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限制。

它的产生给近代中国带来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甲午战争到一战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设厂,加大资本输出。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兴起了“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潮。

表现为资本额增加,企业数量大大增多。

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以及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战时,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这些因素使得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表现为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使得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在1840—1919年,可分为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三个阶段。

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汇报人:2023-12-14•引言•中国近代经济起步与发展•经济发展特点与结构变化目录•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经济发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结论与展望01引言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是指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逐渐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型,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型。

同时,也面临着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等重重困难。

主题介绍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伸向中国伸向中国边疆地区,方便的交通使列强在华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19世纪末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20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背景介绍02中国近代经济起步与发展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起步洋务运动背景清朝末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近代工业发展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建立了多个近代工业项目,如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等,涉及军事、民用等多个领域。

洋务运动的意义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兴起,民间资本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在多个领域得到发展,如纺织、造纸、采矿等,涌现出一批民族企业家和品牌。

民族资本主义的意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外国资本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投资于中国的近代工业。

外国资本的进入外国资本的竞争外国资本的影响外国资本的进入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对中国的民族工业造成了冲击。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探索,同时也迎来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到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重要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一、清朝末年的经济困局清朝末年,中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封建主义统治下的经济制度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农民负担沉重,民生凋敝。

加上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中国的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工业革命和殖民主义的冲击,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现代化。

二、战争与混乱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共内战的爆发,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国家的经济体系陷入瓦解。

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内战、外敌入侵以及社会动荡的局面,这都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新中国成立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到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建国初期,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农业和重工业,实施了一系列的集体化措施和土地改革政策,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崛起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迈向了市场经济的道路。

通过引进外商投资、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等措施,中国逐渐打破了封闭的局面,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引进。

同时,中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拆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壁垒,激发了市场活力,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五、科技创新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和支持力度,通过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不断提升经济结构的质量和效益。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也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等举措,中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六、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挑战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原因

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原因

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原因摘要:我们大致上可以把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850-1887为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1887-1914为近代中国经济初步发展阶段;1914-1936为近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36-1949为近代中国经济的战时经济阶段。

关键词:中国近代经济增长、过渡期、初步发展、快速发展、战时经济1.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及其各自的原因:1.1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第一阶段:(1850-1887年为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1850-1887年之间,存在明显的由传统阶段或者早期的政治周期向经济周期过渡的特征。

该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因仍然是被动的政治性因素主导下,推动社会经济缓慢增长的。

二是西方列强的入侵逐渐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传统经济的核心——耕织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经济逐渐纳入到世界市场的范围之内。

三是西方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商品流通、金融市场,传统产品的价格决定权。

从鸦片战争爆发至洋务运动兴起,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半殖民地特征。

具体原因表现:(1)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呈现下降趋势。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为-0.64%,而人均国民收入为-0.38%。

从当时的经济体制来看,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体。

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用来交换,而是用来满足自身发展。

其目的性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规模小、风险低、小户型单个作业的经营模式。

1852 年,一个英国人就说:“农家一切人手,老老少少,全都动手清棉、纺纱、织布,他们就用这种自家织成的材料,一种厚重耐穿的布匹,自己做衣服穿……”从这段简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主体的生产场景。

一家一户的模式在中国非常流行,我们看不见社会的刺激因素。

即使有,这种刺激也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它只是促进农民把他们的剩余产品拿到附近的城市里出卖,这样的交易只是被动地维持着整个社会的基本运行,并没有表现出像西方那样的社会刺激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率约有0.9%。
2 .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①1820-1890年的70 年间,欧美工业革命带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而此时 中国经济却长期处于滑坡状态,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8201890年反而下降了6%;②从19世纪末至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 侵华战争之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致呈缓慢上升趋势, 1890—1933年的43年间年均增长率不到0.8%;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增长率1890-1933年年均不到0.2%;③1937年日本发动 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又被打断,重新出现了 负增长。
大后方的工矿业
公营工业的发展(资源委员会、地方公营企业)、民 营工矿业先盛后衰
2.抗战胜利后的国统区经济
敌伪资产的接受与官僚资本的膨胀
国家金融垄断资本急剧膨胀——资源委员会——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金融危机
内战所需军费开支浩大,财政赤字不断增加——法币 的滥伐与物价的飞涨——金圆券与银元券的相继崩溃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及中国经济的艰难发
展(1840-1894)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形成及资
本主义的发展(1895-1937)
三、不同经济体制的较量(1937-1949)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及中国经济的艰难发
展(1840-1894)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二)政府财经制度的若干变化 (三)民间工商经济的发展变化
商业行业:传统行业衰落,新商业行业逐渐壮大。
商人组织:外国资本势力渗入到华商组织之中;新商人组
织专业分工更加细化;商人行业组织有所发展。
3.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钱庄的变迁
票号的兴盛
4.民间近代工矿业的产生
船舶修造业与机械工业 机器缫丝业 轧花业与棉纺织业 采矿业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形成及资
粮食商品率
年 代
1840 1894 1920
商品率
10.0% 15.8% 21.8%
主要农产品商品值增长率
时期
1840-1894 1895-1920 1920-1936
增长率
1.3% 1.6% 1.8%
(2)埠际贸易值
埠际贸易值及增长率
单位:亿元 年代 1840 贸易值 5. 6 增长率 — 年均增长率 —
人口增长的中外比较
单位:百万
年份 1820 1890 1913 1933 1952
中国 381 380 437 500 569
日本 31 40 52 67 86
欧洲 167 271 327 362 402
美国 10 63 98 126 158
俄国 45 107 154 159 186
印度 209 281 304 350 372
封建租佃关系及其变化
租佃关系的范围在扩大——实物地租仍占主要地 位——地租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预租制、押租制呈 逐渐增长趋势。
农业新经营方式的出现
经营地主和富农经济的发展——农牧垦殖公司和资 本主义中小农场出现。
2.农业生产状况 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其障碍
培育和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动使用先进农机 具——使用化肥
2.外国在华投资的扩张 外国金融资本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命脉
向中国政府贷借巨款:为偿还对日本赔款的借款、 庚子赔款、善后大借款等。
金融机构的扩张与竞争。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的扩张
创 办 初 期 的 开 平 煤 矿
外国在华企业投资分业统计
行 业 1894年 1914年 1930年
百万美元 42.0 贸易业 34.1 金融业 13.3 运输业 13.2 制造业 矿业 1.0 公用事业 5.4 其他 109.0 合计
手工业的新发展:
传统手工业一部分衰落,一部分获得新的发展——
新手工行业的出现。
(三)农村封建生产方式的延续与变化
1.农业生产关系状况及其变化 封建地权分配关系继续占统治地位
30年代中期,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4%的地主,却占了 40%以上的土地;富农占人口不到7%,占地约20%;占人口 多数的贫雇农农拥有的土地却很少。
中国进出口贸易值统计(五年平均值)
年 份
进口净值
100
出口净值
132.7 100
贸易总值
259.4 100
百万关两 基准指数 百万关两 基准指数 百万关两 基准指数
1890-1894 126.7
1895-1899 194.3
1900-1904 288.7 1905-1909 433.7 1910-1914 527.8 1915-1919 572.0 1920-1924 927.2 1925-1929 1128.2
土地垦殖的扩展与耕地面积的增加
东北、内蒙、苏北等地。近代耕地面积不断有所增
加,而且在1893年后增幅较大。
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
经营规模狭小——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落后——低
而不稳的农业收成与土地产量。
三、不同经济体制的较量(1937-1949)
(一)日占区的殖民地经济 (二)官僚资本统治下的国统区经济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成长及其胜利
城乡经济严重衰退
农业生产严重萎缩;内地工业没落,沿海民营工 业也转向萎缩;私营金融业遭到严重削弱,投机严重。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成长及其胜利
1.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成长 “减租减息”
大生产运动
根据地工商各业的繁荣与金融业的发展
中 国 通 商 银 行
交 通 银 行 天 津 分 行
金 城 银 行 天 津 分 行
3.工矿交通业的艰难发展 工矿业:
清末的初步发展——民国初年:民族工矿业的 “黄金时代”——二三十年代的调整、改革——化学
工业的崛起。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商办轮船业的发展——铁路建设的两次高潮——公 路建设的逐步展开——民用航空事业的发端。
1894
1920
14.0
70.0
1.5
4.0
1.8%
6.4%
1920-1936年间,国内市场商品值增长了82.1%,年均 增长率为3.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4%,年均
2.7%。
商业的新变化: 新式商业的崛起——商业的三重结构(外资商业、华 资商业、传统商业)
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票号业由盛转衰——钱庄业的波动型发展——中国 新式银行业的兴起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1 .条约制度与殖民者在中国的经济特权
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 各种特权:协定关税待遇、租界权、驻军权、沿海和内河航行权等。
2.对华经济侵略的基本内容:以鸦片为主的商品侵略
中外贸易:鸦片贸易的泛滥
—— 1885年前鸦片始终占据中国进口商品的首位。 —— 五口通商时期,外国工业品严重滞销。70年代以
电报:大北电报公司
(二)政府财经制度的若干变化
1.农民起义与清政府赋税制度的变化
加征田赋 增收厘金 滥发票钞和大钱,实行通货膨胀政策
2.农民起义失败后,农村封建制度继续延续
农民起义期间,地权分配相对分散,租佃关系出现松弛 化的趋向。但随着封建秩序的重建,部分地区地权趋向 集中,租佃关系也出现逆转。
中国国际收支的恶化
巨额贸易逆差加上战争赔款导致巨额国际收支逆 差,主要靠华侨汇款和外人在华开支弥补。
(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历届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政策趋向:从“重本抑末”到“通商惠工”。 三次经济立法高潮:
清末新政时期
北洋政府初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2.国内市场与商业、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国内市场的扩大:(1)农产品商品化。
甲午战争后,外国在华企业投资增长比战前快了很多。 工矿运输等行业的投资上升很快,但外国在华投资的基 本性格仍是“商”而不是“工”。
投资地区集中在中国沿海的大城市,以及利用特权修 建的铁路沿线。
各国在华投资不平衡。
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国别统计
单位:百万美元 国别 英 美 法 德 1902年 155 23 37 93 1914年 407 52 76 151 1930年 846 214 144 81
第一章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外比较
单位:10亿国际美元(1990年) 年份 1820 1890 1913 1933 1952 中国 219 206 242 289 306 日本 22 39 69 137 197 欧洲 188 630 997 1181 1724 美国 13 216 520 606 1677 俄国 34 99 229 237 513 印度 111 171 201 227 227 世界 715 1560 2667 3304 5892
(一)日占区的殖民地经济
1.对东北的掠夺与统制
2.对关内经济的破坏与掠夺
3.台湾的殖民地经济
(二)官僚资本统治下的国统区经济
1.抗战时期的国统区经济 从应变到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 安定金融——厂矿内迁——《抗战建国纲领》、《非 常时期经济方案》——经济统制
金融统治和通货膨胀政策
四联总处——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
153
228 342 417 451 732 890
189.0
242.7 304.9 417.7 562.1 758.3 1046.9
142
183 230 315 424 571 789
383.3
531.4 738.6 945.5 1134.1 1685.7 2175.1
148
205 285 364 437 650 839
后,洋货进口增长、品种增加,结构也发生变化;丝、茶
出口由盛而衰,出口商品多样化,棉花、皮毛、豆类等出 口增长。
外国在华金融势力的扩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