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大纲_局部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1.实验考:占总分30%。
(PPT形式,多为实物图,40张图片,满分100分,成绩≥60才能参加理论考试)2.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占总分10%。
3.理论考:占总分60%,期末笔试考试题型:选择,填空,判断二、教学内容纲要本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为5个局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和下肢。
第一局部颈部(一)掌握:甲状腺的位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来源和喉神经的位置关系;迷走神经及其颈部各分支的名称和行程;膈神经的行程;颈动脉鞘的位置、内容及毗邻;颈部各三角的围成及内容;气管颈段前方的毗邻;颈深筋膜的分部,各部所形成的重要结构,筋膜间隙及其内容。
(二)熟悉:颈袢的组成及支配对象;颈丛组成及各皮支名称和行程;舌下神经和副神经行程;臂丛根的组成、位置、及根部主要分支;颈交感干的位置;斜角肌间隙的组成和内容。
(三)了解:表面解剖第二局部胸部(一)掌握:乳房淋巴回流;胸壁层次结构;锁胸筋膜的位置及其穿行结构;肺根的毗邻;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关系;胸膜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纵隔的定义和划分;上纵隔内容的结构排列;动脉导管三角;食管上三角;心包窦;后纵隔的内容;胸导管主要行程。
(二)熟悉:胸肌三角肌三角;胸膜下界和肺下界;肺段的定义和肺段划分;肺的血供、淋马巴回流和神经支配;胸膜的神经支配;食管的分段、血供、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
(三)了解:表面解剖第三局部腹部(一)掌握:腹壁层次(9层);腹股沟管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腹股沟三角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肝、胃的位置、毗邻、韧带、血供、淋巴回流、神经支配;第一肝门、第二肝门;肝外胆道、胆总管分段及各段毗邻;胆囊三角;胰腺的毗邻;肝门静脉的组成、位置、主要属支及肝门静脉与腔静脉的吻合途径;腹腔干分支;网膜囊组成;网膜孔境界;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
(二)熟悉:膈下间隙的划分;左、右肠系膜窦;十二指肠分部及各部毗邻;Treitz 韧带;Mcburney点;腹后壁神经、血管;肾的位置和毗邻;腹膜后隙的概念。
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局部解剖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各个局部的组织结构、形态特征以及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局部解剖学,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围绕局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展开讨论。
二、课程目标1. 理解人体各个局部的解剖学结构和形态特征;2. 掌握各个局部的解剖学功能和相互关系;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解剖学结构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上肢解剖学本部分主要包括上肢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等的解剖学结构和特征。
学生将通过解剖实验和解剖模型的观察,掌握上肢各个局部的解剖学知识,并了解其与上肢功能的关系。
2. 下肢解剖学下肢解剖学部分将涵盖下肢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等的解剖学结构和特征。
学生将通过解剖实验和解剖模型的观察,深入了解下肢各个局部的解剖学知识,并掌握其与下肢功能的关系。
3. 躯干解剖学躯干解剖学部分将包括胸部、腹部和骨盆的解剖学结构和特征。
学生将通过解剖实验和解剖模型的观察,全面了解躯干各个局部的解剖学知识,并理解其与躯干功能的关系。
4. 头颈解剖学头颈解剖学部分将涉及头部和颈部的解剖学结构和特征。
学生将通过解剖实验和解剖模型的观察,全面了解头颈各个局部的解剖学知识,并掌握其与头颈功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解剖实验通过解剖实验,学生将亲自操作解剖刀和解剖工具,进行人体局部的解剖,观察和分析各个局部的结构和特征。
2. 解剖模型使用解剖模型,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和理解人体局部的解剖学结构,有助于加深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
3. 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将被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一些解剖学问题。
这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评估方式1.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局部解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和分析解剖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合集五篇)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合集五篇)第一篇: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下肢1.掌握下肢的体表标志和动脉神经的体表投影。
2.掌握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属支穿通支交通支瓣膜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通过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血管神经。
4.了解阴部外动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的行程和分布。
5.掌握腹股沟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6.掌握阔筋膜及其所形成的髂径束及卵圆窝的形态特点。
7.了解肌间隔及骨筋膜鞘。
8.了解股前内侧部肌肉的分群。
9.掌握肌腔隙血管腔隙股鞘和股三角的组成及内容。
10.掌握股管的组成和内容。
11.了解收肌管的内容和组成。
12.了解股内侧区闭孔动脉和神经的行程分支及分布。
13.了解股后区的肌肉。
14.掌握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行程分支和支配。
15.了解股后部的动脉吻合。
16.掌握腘窝的内容及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
17.了解小腿后区的肌肉。
18.掌握小腿后区胫后动脉、腓动脉和胫神经的行程及其临床意义。
19.了解小腿前区的肌肉。
20.掌握小腿前区的胫前动脉和腓深神经的行程。
21.了解小腿外侧区的肌肉安排及腓浅神经的行程和支配。
22.掌握踝管的形成和通过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3.了解踝部深筋膜增厚所形成的支持带。
24.掌握足背动脉的行程和分支。
25.掌握足底部的血管和神经。
上肢1.掌握上肢的体表标志和动脉神经的体表投影。
2.掌握上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属支、穿通支、交通支、瓣膜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腋窝的构成及内容,腋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4.了解三角肌区及肩岬区浅、深层肌肉的配布及血管神经束的行程。
5.了解臂前区的深筋膜、肌间隔、骨筋膜鞘和肌肉的配布。
6.掌握臂前区的血管神经束、正中神经与肱动脉的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7.了解臂后区的肌肉配布。
8.掌握桡神经肱深动脉的起始、行程和易损伤的部位。
9.掌握肘前区的血管神经配布。
10.掌握前臂前群肌肉的层次、腕管神经束、正中神经的体表投影。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归纳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2102英文名称:Regional Anatomy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后续课程:外科学、内科学、诊断学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总学时数:80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80学时;上机学时:课外实践:其他学时:考核性质:考试;学分:4.5学分;一、课程简介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局部解剖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所以在讲授和指导操作中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充分反映本学科新的学科水平。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人体局部结构的位置、层次和毗邻关系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层次;掌握各个局部主要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熟悉各局部结构与临床的联系;培养独力解剖操作技能和观察方法。
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后期学习其它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任课教师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进度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教师每次课前讲清目的、方法和要求,课间指导操作,及时解决的发现问题,每次课结束前进行提问、讨论和总结。
阶段性总结并进行辅导、答疑、批改绘图作业等,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
根据局部解剖学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全部安排在实验室分组进行,采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记录,辅以模型、挂图和电化教学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内容及要求序号实验名称实验要求实验类型实验学时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实验五股前内侧区浅层股前内侧区深层膝前区、小腿前外侧区、踝和足背臀部下肢后部和足底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44444实验六实验七实验八实验九实验十实验十一实验十二实验十三实验十四实验十五实验十六实验十七实验十八实验十九实验二十腋窝上臂和肘前面前臂前面手掌上肢后面和手背面背部胸壁腹壁腹股沟区头面部颈部浅层颈部深层胸腔腹腔盆腔与会阴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必做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验证性444444444444444合计80四、实践教学实验一股前内侧区浅层【目的要求】1.了解: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股部内侧区的境界2.熟悉:局部解剖学的定义和意义3.掌握:器械的使用方法;各种结构的解剖要领;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瓣膜、交通关系;属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腹股沟淋巴结群的位置、分群收集范围;下肢皮神经的分布范围【实验讲授】1.局部解剖学的定义2.常用解剖器械的的准备和使用方法3.各种结构的解剖要领和解剖方法4.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5.局部解剖学的基本学习方法6.腹股沟浅淋巴结7.股前内侧皮神经8.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交通关系;属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腹股沟浅淋巴结2.观察股前内侧皮神经3.观察大隐静脉的走行及属支【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二股前内侧区深层【目的要求】1.了解:股部内侧区深层肌肉的层次关系2.熟悉:闭孔血管和神经的行程与分布3.掌握:股前群肌和内侧群肌;股三角的境界、位置、构成、交通关系及其内容的毗邻;股腔隙与血管腔隙,股鞘与股管,股管的构成及内容;股动脉分支类型【实验讲授】1.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交通关系;属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2.股三角的境界、位置、构成、交通关系及其内容的毗邻3.股腔隙与血管腔隙,股鞘与股管,股管的构成及内容4.闭孔血管和神经【实验方法】1.观察股三角的构成及主要内容的毗邻2.观察股动脉的主要分支3.观察股鞘与股管4.闭孔血管和神经的行程与分布【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三膝前区、小腿前外侧区、踝和足背【目的要求】1.了解:足底的皮肤与浅筋膜;足底深筋膜的特点及筋膜鞘,足底肌分群、足底内外侧血管神经的位置、足底动脉弓的构成;踝区动脉网的构成及其应用意义2.熟悉:膝关节动脉网构成及其应用意义;小腿部前外侧区、后区浅层结构,前及外侧骨筋膜鞘构成及肌肉;踝前、后区与足背皮肤、浅筋膜特点,浅静脉与皮神经分布3.掌握: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瓣膜、交通关系;腘窝的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胫前血管、腓总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胫后血管和胫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和分布;足背动脉的位置、分支、分布及其与腓深神经的关系;踝管的构成及内容的排列关系【实验讲授】1.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2.腘窝的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3.踝管的构成及内容的排列关系【实验方法】1.观察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2.观察腘窝的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膝关节结构特点3.观察胫前血管、腓总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及分布4.观察胫后血管和胫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和分布5.观察踝管内的肌肉、神经和血管的排列关系【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四臀部【目的要求】1.了解:臀部境界、分部、表面解剖及层次结构特点2.熟悉:臀筋膜的分布、形态结构机形成物3.掌握:通过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血管和神经;髋关节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组成,通过的血管和神经及临床意义2.坐骨神经和梨状肌的关系【实验方法】1.解剖观察臀部的层次结构2.解剖观察臀上神经血管、臀下神经血管和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五下肢后部和足底【目的要求】1.了解:股后皮神经的分布:膝关节的韧带和动脉网2.熟悉:股后部肌肉配布、神经支配;大、小隐静脉的位置,走行及回流;踝关节的韧带;足底的血管神经配布3.掌握: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分布、走行及伴行结构;腘窝的境界和内容;小腿后群肌配布、血供及神经支配;踝管的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股后部肌肉配布2.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走行3.腘窝的境界和内容4.膝关节的韧带和动脉网5.小腿后群肌配布、血供及神经支配6.踝管的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股后皮神经2.观察股后部肌肉配布3.观察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走行4.观察腘窝的境界和内容5.解剖观察小腿后群肌配布、血供及神经支配6.踝管的构成和内容【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六腋窝【目的要求】1.了解:上肢的境界与分区,各局部的表面解剖及层次结构特点;肩胛动脉网的构成及临床意义2.熟悉:肩关节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上肢的体表标志和动脉、神经的体表投影;腋腔的构成及内容、腋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实验讲授】1.三边孔、四边空的境界及穿行的结构2.腋淋巴结分群、淋巴回流,乳腺癌根治术时为什么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扫荡”,清除淋巴结时,应避免损伤哪些结构3.肩胛动脉网的构成及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头静脉穿深筋膜的部位及锁胸筋膜2.观察腋窝的构成及三边孔、四边空的构成及穿行的结构3.观察腋窝的内容,臂丛神经及主要分支、腋动脉及主要分支、腋静脉、腋淋巴结4.观察肩胛动脉网的构成【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七上臂和肘前面【目的要求】1.了解:肘关节周围动脉网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上臂前面的肌肉配布、血管及神经的起止、走行与分布;肱二头肌内侧沟及肘窝的构成及其穿经结构;上肢浅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起始、行程、回流和交通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肘前区的血管神经配布【实验讲授】1.肘窝的构成及内容2.臂前群肌的配布及神经分布3.肘关节周围动脉网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肌皮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及肱动静脉在臂肘部的位置与走行2.观察肘窝的境界和内容3.观察肘关节动脉网4.观察臂的肌肉配布及骨间膜【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八前臂前面【目的要求】1.了解:前臂的境界2.熟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起始、行程、回流和交通及其临床意义;前臂前群肌的层次;桡、尺骨及骨间膜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前臂前面的肌肉配布、血管及神经的起止、走行与分布【实验讲授】1.前臂的境界2.前臂前群肌的配布、血管及神经的起止、走行与分布【实验方法】1.观察肌皮神经、桡动脉、尺动脉、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动脉和静脉、桡动脉和静脉在前臂的位置与走行2.观察前臂屈肌后间隙的位置与交通3.观察前臂的肌肉配布及骨间膜【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九手掌【目的要求】1.了解:手功能位置的解剖学基础2.熟悉:手指皮肤及皮下组织特点,指腱鞘及伸、屈指肌腱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腕部深筋膜形成韧带及通过腕横韧带浅面及腕管结构,腕管神经束经过,正中神经体表投影;手掌的层次,手掌的深筋膜及筋膜鞘特点;掌浅、深弓的构成、位置和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深、浅支的分支、分布;手掌的滑膜囊、间隙构成与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手功能位置的解剖学基础2.碗管的结构、内容及临床意义3.手指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特点,指腱鞘及伸、屈指肌腱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4.手掌的层次,手掌的深筋膜及筋膜鞘的特点;掌浅、深弓的构成、位置和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深、浅支的分支及分布;手掌的滑膜囊、间隙的构成与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碗管的构成和内容2.观察手掌的层次,手掌的深筋膜及筋膜鞘3.观察掌浅、深弓的构成、位置和分支4.观察手掌部的神经分布【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上肢后面和手背面【目的要求】1.了解:上肢后面、手背面的表面解剖及层次结构特点2.熟悉:上肢后面的肌肉配布、血管及神经的起止、走行与分布;手背部的骨间背侧筋膜及筋膜间隙及临床意义3.掌握:肱深动脉、桡神经及桡神经深支的行程与分布;手背部的神经分布【实验讲授】1.肱深动脉、桡神经及桡神经深支的行程与分布2.手背部的骨间背侧筋膜及筋膜间隙及临床意义3.手背部的神经分布【实验方法】1.观察上肢后面的层次结构特点及肌肉配布2.观察手背静脉网及手背部的神经分布3.观察肱深动脉、桡神经及桡神经深支的行程与分布4.探查手背部的骨间背侧筋膜及筋膜间隙【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一背部【目的要求】1.了解:脊柱区的境界、分区、层次及一些结构的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其深筋膜解剖特点;椎内、外静脉丛的组成与交通2.熟悉:脊柱区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3.掌握:枕下三角、腰上三角的构成及内容;腰上、下三角的界域及临床意义;椎管的组成及特点,椎管壁的构成、毗邻及临床意义;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的解剖特点,硬脊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的范围与内容及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枕下三角及其内容;听诊三角的位置及构成及临床意义2.腰上、下三角的位置、构成及其神经血管临床意义3.硬脊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的范围与内容及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背部的层次特点2.观察腰上三角、腰下三角及胸腰筋膜3.观察枕下三角4.观察椎管的内容物【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二胸壁【目的要求】1.了解:胸部的境界、体表标志及胸部标志线2.熟悉:胸部皮神经分布的节段性和重叠性及其意义3.掌握:女性乳房位置、构造及淋巴回流;胸壁的层次结构及其特点,肋间隙结构及神经、血管的排列关系、走行及其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女性乳房的构造、淋巴回流及临床意义2.胸壁层次结构及其特点,肋间隙结构及神经、血管排列关系、走行及其临床意义3.胸膜腔穿刺部位及解剖学依据【实验方法】1.观察胸壁的层次、肋间隙的结构特点2.观察乳腺的结构【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三腹壁【实验目的】1.了解:腹部的境界、分区、体表标志和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2.熟悉:腹部不同切口位置的选择、层次3.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主要腹腔脏器的体表投影2.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形成结构和临床意义以及腹壁神经的走行【实验方法】1.解剖观察腹部浅筋膜(Camper氏筋膜、Scarpa氏筋膜)2.解剖观察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观察腹直肌鞘及白线3.解剖观察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四腹股沟区【实验目的】1.了解:腹股沟区的位置2.熟悉:腹股沟区的特点3.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及其体表投影,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解剖学鉴别要点【实验讲授】1.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2.腹股沟管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解剖学鉴别要点3.窝间韧带在腹股沟斜疝修补时的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腹股沟韧带2.解剖探查腹股沟管的结构及内容3.解剖观察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耻骨梳韧带【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五头面部【目的要求】1.了解:头部的境界、分部及重要体表标志;面部软组织间隙2.熟悉:面部的浅层结构3.掌握:颅顶软组织层次及各层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内外静脉交通途径;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颅顶软组织层次及各层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2.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内外静脉交通途径3.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额、顶、枕、颞部软组织的层次结构特点及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2.观察面部神经、血管的走行特点3.观察腮腺区的局部关系4.观察颌面部各间隙的位置、内容及交通【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六颈部浅层【目的要求】1.了解:颈部分区和各三角的构成,各区的主要结构和重要体表标志;颈部淋巴分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颈部皮神经及分布;颈阔肌的位置、形态和肌纤维排列方向3.掌握:气管颈段的毗邻关系及气管切开术的解剖要点;甲状腺形态、位置、毗邻、血供及与神经支配的关系;甲状旁腺的位置;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解剖要点【实验讲授】1.气管颈段的毗邻关系及气管切开术的解剖要点2.甲状腺形态、位置、毗邻、血供及与神经支配的关系;甲状旁腺的位置;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解剖要点【实验方法】1.观察颈部重要体表标志及颈部分区和各三角的构成2.解剖观察甲状腺的位置、被膜及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观察甲状旁腺【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七颈部深层【目的要求】1.了解:颏下三角、下颌下三角的位置、境界2.熟悉:颈动脉三角、肌三角的位置、境界、层次、内容及各结构的毗邻关系3.掌握:颈部筋膜间隙的位置与连通情况;第四颈椎横断面的结构【实验讲授】1.颈动脉三角、肌三角的内容及各结构的毗邻关系2.第四颈椎横断面的结构3.颈部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实验方法】1.辨认颈部各层筋膜及筋膜间隙的构成2.解剖观察颈动脉鞘及毗邻3.观察面动脉、面静脉、舌动脉、舌下腺与下颌下腺的关系4.观察胸膜顶及颈部淋巴结【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八胸腔【目的要求】1.了解:胸腔、胸膜腔、胸腔脏器2.熟悉:纵隔的概念、境界、位置、分部和内容3.掌握: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胸膜腔的构成,胸膜顶、胸膜窦以及胸膜的体表投影;肺的形态、分叶分段、肺门与肺根的定义,肺门结构的排列、肺根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上纵隔和后纵隔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心包和心包腔概念,心包横窦、斜窦的位置、毗邻【实验讲授】1.纵隔的概念、境界、位置、分部和内容2.上纵隔和后纵隔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3.动脉导管三角的境界和内容4.肺的形态、分叶分段,肺门结构的排列、肺根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实验方法】1.解剖观察左、右肺和肺门的结构及毗邻2.观察胸膜的区分、胸膜隐窝的位置及下胸膜间区3.观察心包及心包窦的位置4.解剖观察纵隔的构成、内容,注意膈神经、迷走神经、上腔静脉、奇静脉、主动脉及分支、动脉导管索、气管、支气管、胸主动脉、食管、胸导管、心脏的毗邻关系5.解剖观察动脉导管三角【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九腹腔【实验目的】1.了解:胆囊、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异常情况;脾脏的位置、毗邻以及副脾的存在情况;腹膜后间隙的位置和境界、主要脏器以及对腹膜外手术的意义;胰腺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毗邻,特别是与十二指肠和大血管的位置关系,以及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意义2.熟悉:各局部层次结构特点;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腹膜形成物的名称、位置、重要间隙及其临床意义;胆囊三角(Calot三角)在寻找胆囊动脉时的实用意义;格利森系统和肝段概念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胃的形态、位置、毗邻、神经分布及血供;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结构、分部和毗邻,十二指肠悬韧带的位置和临床意义;肝的位置、体表投影及毗邻,肝蒂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的分段及各段的主要毗邻;空、回肠动脉分布的特点、以及对肠切除吻合术的意义;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寻找阑尾的方法;结肠的动脉供应,特别注意中结肠动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门静脉的特点、组成及其主要属支,与腔静脉间的吻合情况以及在门静脉高压症时的意义;肾的位置、毗邻及其临床意义;输尿管的行程、狭窄部位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实验讲授】1.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寻找阑尾的方法2.中结肠动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3.门静的特点、组成及其主要属支,与腔静脉间吻合情况以及在门静脉高压症时意义4.胆囊三角(Calot三角)在寻找胆囊动脉时的实用意义5.格利森系统和肝段,其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腹膜、腹膜腔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2.观察腹前壁的皱襞和陷窝3.观察腹膜形成的结构(网膜、韧带、系膜和皱襞)4.观察腹膜腔的区分及形成的间隙5.以胃、十二指肠为中心观察上腹部局解,重点观察其毗邻关系、周围韧带、血管及神经的分布6.观察肝门的结构及胆囊、胆道的位置和胆囊动脉的走行7.观察十二指肠、胰头与胆总管的关系8.观察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位置,小肠系膜根的走行,空、回肠动脉的分布特点9.观察回盲部和阑尾的位置及血管的分布情况10.观察结肠的分布、毗邻及血管来源、走行和分布11.观察肝门静脉的组成、属支和毗邻12.观察腹膜后间隙的范围和内容【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二十盆腔与会阴【目的要求】1.了解:盆部及会阴的境界、分区及体表标志;卵巢与输卵管的血供和淋巴回流2.熟悉:尿生殖三角和肛门三角组成;盆壁构成、盆底肌配布,盆内脏器相互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盆部及会阴血管神经位置、行程、分支及分布,盆腔淋巴结名称、位置、流注;尿生殖膈形成;会阴浅、深袋的组成与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渗局部解剖关系3.掌握:盆膈的概念与组成;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情况,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其临床意义;膀胱、前列腺、子宫的位置毗邻、血管、交通及固定结构,子宫动脉的行径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卵巢、输卵管的位置和子宫阔韧带的关系;直肠、肛管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以及神经、血管、淋巴的配布特点和引流规律;肛门外括约肌对肛门直肠环的形成的重要性;坐骨直肠窝的境界(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会阴浅、深袋的组成与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渗的局部解剖关系2.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情况,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其临床意义3.肛门外括约肌对肛门直肠环的形成的重要性4.坐骨直肠窝的境界(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腹膜在盆腔形成的结构以及盆筋膜间隙2.观察盆膈的层次、结构及内容3.观察肛门三角、坐骨直肠窝的构成、内容和毗邻关系4.观察盆腔脏器的血管及走行5.观察子宫的毗邻、固定装置及血液供应6.观察膀胱、前列腺的位置和毗邻7.观察精索和睾丸的层次结构【计划学时】4学时五、课程考核性质、形式及方式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时进行考核,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本大纲以全国高等医学教材教学内容为主,参考全国专科教材教学内容要求,并结合民办学校的教学实际而编写,供我院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本大纲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绪论一、理解局部解剖学的定义和学习目的。
二、掌握学习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头部第一节概论一、了解头部境界与分区二、掌握体表标志如眉弓、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翼点、颧弓、乳突、枕外隆凸三、理解头部主要结构的体表投影第二节颅部一、颅顶(一)掌握额顶枕区的境界、层次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二)理解颞区境界及层次结构二、颅底内面(一)理解颅前窝的境界及通邻关系(二)掌握颅中窝的境界、蝶鞍区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三)掌握海绵窦的组成及结构(四)理解颅后窝的境界、结构特点第二章颈部第一节概述一、掌握颈部的境界及分区二、掌握颈部主要标志如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颈内结节、胸锁乳突肌、胸骨上窝、锁骨上窝等三、理解颈部主要血管、神经、胸膜顶、体表投影第二节颈部层次结构一、掌握浅层结构:皮肤、颈浅筋膜、浅静脉及神经二、掌握颈筋膜及筋膜间隙、颈筋膜浅层、中层、深层的结构特点,颈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通邻关系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肌三角一、掌握肌三角的境界二、掌握甲状腺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和被膜三、掌握甲状软骨的血管与伴随神经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四、掌握甲状旁腺的位置及临床意义五、掌握气管颈部的位置毗邻关系及特点、切开部位第三章胸部第一节概述一、掌握胸部境界及分区二、理解胸部体表标志、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锁骨、肋、和肋间隙、肋弓、乳头第二节胸壁一、掌握胸壁浅层结构特点二、掌握乳房的位置形态结构及淋巴回流三、掌握深层结构特点及胸腔积液穿刺的层次第四章腹部第一节概述一、掌握腹部境界与分区二、理解腹部体表标志:耻骨联合,耻骨结节、髂嵴、脐、半月线三、掌握腹腔主要器官在腹前壁体表投影第二节腹前外侧壁一、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皮肤、浅筋膜的分层级血管,肌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的结构特点二、理解腹前外侧壁深层血管和神经三、理解腹直肌鞘的组成四、理解腹白线的构成及特点五、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及四个壁两个口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六、掌握腹股沟三角的组成及临床意义七、理解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第五章会阴一、掌握会阴的概念(广义、狭义)及境界、分区。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前言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阐述人体各局部区域结构和器官的位置、毗邻以及层次关系,并适当联系临床应用的科学。
医学生学习局部解剖学的主要目的是在学习临床课之前,通过实地解剖而牢固掌握解剖学基本知识,培养动手操作以及观察分析的能力,为临床主要课程–内、外、妇、儿以及有关手术科室打下比较坚实的局部解剖学基础。
教学方式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理论操作一贯制,即教师重点讲授,学生自行操作,教师适当指导。
本大纲所规定的理论知识分“掌握”和“了解”二个层次,凡属“掌握”内容,均标以横线,要求学生必须解剖好,显露清楚;凡属“了解”内容,要求学生在系解知识基础上,通过解剖操作进一步观察认识,达到一般理解。
其中,需掌握的内容中标记下划线为“”的,表示重点,重点讲授;标记下划线为“”的,表示难点,详细讲授;标记下划线为“”的,表示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其余一般讲授。
本门课程学时数为64学时,理论20学时,操作实习44学时,讲课与实习比为1:2.2。
适用于临床医学及麻醉等专业五年制本科。
理论课学时分配理论与操作内容与要求第一小节绪论、脊柱区、肩胛区和三角肌区臀区、股后区和腘窝【目的要求】1、熟悉局部解剖学的概念;在医学教学计划中设置的目的和任务;与系统解剖学的分工和联系。
2、臀区、股后区和腘窝各局部区域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和骨筋膜鞘的构成。
3、臀区、股后区和腘窝各局部区域血管、神经的行程和毗邻关系。
【教学内容】理论3学时;操作5学时一、绪论1、局部解剖学定义,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任务、与系统解剖学的关系。
2、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或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规律。
3、本门课程的重点和特点:重点学习表面解剖、层次解剖、毗邻关系、血管及神经的分布并适当联系它们的临床意义。
二、脊柱区、肩胛区和三角肌区1、项、背、腰部及三角肌后缘中部的皮神经及分布。
2、项、背、腰部的浅、深层肌群及其神经血管。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 学 内 容 与 学 时 安 排 表操作操作 内 容 课时课时一 胸壁胸壁3 二 颈浅层及甲状腺周围颈浅层及甲状腺周围3 三 颈根颈根 3 四 腋窝腋窝 3 五 上肢前面上肢前面 3 六手掌手掌3七 上肢后面上肢后面3 八 腹壁及股前内侧区浅层腹壁及股前内侧区浅层 3 九 腹股沟区及股前内侧区深层腹股沟区及股前内侧区深层3 十 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 3 十一十一 臀部及股后区臀部及股后区 3 十二十二 小腿后区、踝后区和足底小腿后区、踝后区和足底 3 十三十三 胸腔(肺、胸膜及上纵隔)胸腔(肺、胸膜及上纵隔)3 十四十四 结肠上区结肠上区 3 十五十五结肠下区结肠下区3十六十六 腹后壁及后纵隔腹后壁及后纵隔3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1.实验考:占总分30%。
(PPT 形式,多为实物图,40张图片,满分100分,成绩≥60才能参加理论考试)2.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占总分10%。
3.理论考:占总分60%,期末笔试考试题型:选择,填空,判断二、教学内容纲要本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为5个局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和下肢。
个局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和下肢。
第一局部 颈部(一)掌握:甲状腺的位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来源和喉神经的位置关系;迷走神经及其颈部各分支的名称和行程;膈神经的行程;颈动脉鞘的位置、内容及毗邻;颈部各三角的围成及内容;气管颈段前方的毗邻;颈深筋膜的分部,各部所形成的重要结构,筋膜间隙及其内容。
及其内容。
(二)熟悉:颈袢的组成及支配对象;颈丛组成及各皮支名称和行程;舌下神经和副神经行程;臂丛根的组成、位置、及根部主要分支;颈交感干的位置;斜角肌间隙的组成和内容。
容。
(三)了解:表面解剖第二局部 胸部(一)掌握:乳房淋巴回流;胸壁层次结构;锁胸筋膜的位置及其穿行结构;肺根的毗邻;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关系;胸膜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纵隔的定义和划分;上纵隔内容的结构排列;动脉导管三角;食管上三角;心包窦;后纵隔的内容;胸导管主要行程。
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目录第一章头部 (1)一、概述 (1)二、面部 (1)三、颅部 (1)第二章颈部 (2)一、概述 (2)二、颈部浅层结构 (2)三、颈前区 (2)四、胸锁乳突肌区和颈根部 (3)五、颈外侧区 (3)六、颈部淋巴结 (3)第三章上肢 (3)一、上肢前面结构 (3)二、上肢后面结构 (4)三、腕和手 (4)第四章下肢 (5)一、下肢前面结构 (5)二、下肢后面结构 (6)第五章胸部 (7)一、概述 (7)二、胸壁 (7)三、胸膜腔及肺 (7)四、纵隔 (7)第六章腹部 (8)一、概述 (8)二、腹前外侧壁 (8)三、腹膜腔 (9)(一)结肠上区 (9)(二)结肠下区 (10)(三)腹膜后隙 (10)第七章脊柱区 (11)一、概述 (11)第八章盆会阴BU (11)一、盆部 (11)二、会阴BU (12)(一)肛区 (12)(二)尿生殖区 (12)1第一章头部一、概述1、了解头部的境界与分区。
2、掌握头部重要的骨性标志。
了解脑膜中动脉、大脑半球主要沟、回的体表投影。
二、面部1、了解面部皮肤和浅筋膜的特点。
2、了解面动脉、面静脉的行程及面静脉其与海绵窦的交通。
了解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的分布。
3、了解腮腺的位置和毗邻,腮腺鞘的结构特点。
掌握腮腺管的行程和开口部位。
掌握穿经腮腺的结构。
4、了解面部的间隙名称、位置及交通关系。
三、颅部1、了解颅顶的分区。
2、掌握额顶枕区的层次结构特点。
了解颞区的层次结构特点;了解额顶枕区和颞区血管、神经的来源与分布。
3、掌握垂体的位置、毗邻及临床意义。
4、掌握海绵窦的位置及穿经结构。
5、了解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途经。
第 1 页共 12 页第二章颈部一、概述1、了解颈部的境界与分区。
2、掌握颈部的体表标志。
了解颈部神经、血管的体表投影。
二、颈部浅层结构1、了解颈部皮肤、浅筋膜的特点、浅静脉的走行,皮神经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颈筋膜的层次。
3、了解颈筋膜间隙的位置及其交通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Teaching(Course) Outline of Regional Anatomy第一部分大纲说明课程代码:S0108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54学时开课部门:基础医学院授课对象:硕士生考试方式: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30%预修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主讲教师:邵水金、张建华、张黎声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教材:聂绪发.局部解剖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版参考资料:严振国.中医应用局部解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张建华,邵水金.局部解剖学习题集.上海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版邵水金.实用躯体解剖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局部解剖学》是《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的继续,是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组织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的解剖学。
它使学生在掌握系统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有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今后临床和科研工作服务。
本课程包括局部解剖学理论讲授和尸体解剖实验操作两部分。
第一章胸前区和腋区1.主要内容胸前内外侧神经、胸长神经、头静脉的分布、走行。
乳房的形态结构及淋巴回流。
锁胸筋膜的位置及穿过该筋膜的内容。
胸部浅层肌的起止、位置、作用及神经支配。
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的来源及分布范围。
腋腔的组成,腋动脉的行径、分段、分支。
臂丛各束的位置及分支。
腋淋巴结的分群、分布。
2.教学要求掌握胸长神经、头静脉的分布、走行。
掌握乳房的形态结构及淋巴回流。
掌握臂丛各束的位置,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的位置、走行。
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行径。
熟悉腋腔的组成,腋动脉、肱动脉的分支。
熟悉胸前内外侧神经,锁胸筋膜的位置及穿过该筋膜的内容。
熟悉胸部浅层肌的起止、位置及神经支配。
了解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的来源及支配范围。
了解腋淋巴结的分群、分布。
第二章臂、肘窝、前臂前区和手掌部1.主要内容肱动脉的行径、分支。
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位置、走行。
臂前区肌肉的起止、位置、作用及神经支配。
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行径和分支。
肱动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径。
前臂前区肌肉的起止、位置、层次、作用及神经支配。
肘窝的位置、境界和通过的内容。
正中神经、尺神经在手部的分布。
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位置。
腕管的构成及其通过的内容。
2.教学要求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行径和分支。
掌握臂前区肌肉的起止、位置及神经支配。
掌握肘窝的位置和境界。
掌握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位置。
熟悉肱动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径。
熟悉前臂前区骨肉的起止、位置和层次。
熟悉腕管的构成及其通过的内容。
了解前臂屈肌的作用及神经支配。
了解正中神经、尺神经在手部的分布。
第三章股前区、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部1.主要内容股三角、股鞘、卵圆窝(隐静脉裂孔)、肌腔隙、血管腔隙及股管。
大隐静脉的行径及其属支。
股动脉、股静脉、股神经的行径和分支(或属支)。
大腿前群、内侧群肌的起止、位置、层次和神经支配。
收肌管的组成及其内容。
腹股沟淋巴结。
闭孔动脉、闭孔神经的行径和分支。
胫前动脉行径和分支。
小腿前外侧群肌的起止、位置、层次。
腓浅、腓深神经的走行、分布。
伸肌上、下支持带的位置。
足背的皮神经分布。
2.教学要求掌握股三角、肌腔隙、血管腔隙及股管。
掌握胫前动脉的行径,大隐静脉的行径及其属支。
掌握收肌管的组成及其内容。
掌握腓浅、腓深神经的行径、分布。
熟悉股鞘、卵圆窝(隐静脉裂孔)、股动脉、股静脉、股神经的行径和分布。
熟悉大腿前群、内侧群肌的起止、位置、层次和神经支配。
熟悉小腿前外侧群肌的起止、位置、层次及神经支配。
熟悉足背的皮神经分布。
了解腹股沟淋巴结群。
了解闭孔动脉、闭孔神经的行径和分支。
了解伸肌上、下支持带的位置及下支持带下面3个骨纤维管通过的内容。
第四章腹前外侧区1.主要内容半月线、腹白线、腹股沟韧带、联合腱。
腹股沟管的位置、四壁及其通过内容。
腹直肌鞘、腹直肌、半环线腹股沟三角。
腹前外侧壁肌肉及纤维走行。
2.教学要求掌握腹股沟管、腹直肌鞘、腹股沟三角。
熟悉腹前外侧壁肌肉的起止、位置、层次。
了解腹壁上下动脉的行径、分布。
第五章颈前区1.主要内容颈部三角的区分,颈动脉鞘及其内容和颈外动脉走行、分支。
颈丛皮支、颈外静脉的分布。
斜角肌间隙、椎动脉三角。
甲状腺的位置、血供。
颈固有筋膜浅、中、深层。
锁骨下动脉走行、分支,颈交感干,臂丛的根、干、股、束。
2.教学要求掌握颈部三角的区分,颈动脉鞘及其内容和颈外动脉走行、分支。
掌握颈丛皮支、封套筋膜。
掌握斜角肌间隙及通过结构。
熟悉甲状腺的位置、血供。
熟悉椎动脉三角。
了解下颌下腺、甲状旁腺的位置、形态、血供。
了解锁骨下动脉走行、分支、颈交感干及臂丛根、干、股、束。
了解颈外静脉的分布及颈外动脉的分支。
第六章脊柱区1.主要内容副神经的分布、走行。
枕下三角、听诊三角、腰上三角、腰下三角的组成。
胸腰筋膜的位置、层次。
项背部浅、深层肌肉的起止、位置、层次。
枕大神经、颈横动脉、肩胛背神经。
2.教学要求掌握副神经的分布、走行。
掌握枕下三角、听诊三角、腰上三角、腰下三角的组成。
熟悉胸腰筋膜的位置、层次。
熟悉项背部浅、深层肌肉的起止、位置、层次。
了解枕大神经、颈横动脉、肩胛背神经。
第七章上肢后区1.主要内容三边孔、四边孔、肱骨肌管的位置、组成及通过的内容。
腋神经、桡神经的行径、分支和分布。
肩胛区、臂后区、前臂后区肌肉的起止、位置、作用及神经支配。
肌腱袖的组成。
旋肩胛动脉、肱深动脉的位置走行。
伸肌支持带及其下方的6个骨纤维管。
2.教学要求掌握三边孔、四边孔、肱骨肌管的位置、组成及通过的内容掌握肌腱袖的组成。
熟悉腋神经、桡神经的行径、分支和分布。
熟悉肩胛区、臂后区、前臂后区肌肉的起止、位置、作用及神经支配。
了解旋肩胛动脉、肱深动脉的位置走行。
了解伸肌支持带下方的6个骨纤维管通过的内容。
第八章下肢后区1.主要内容腘动脉、胫后动脉的行径。
坐骨神经的走行、分支。
腘窝的位置、境界及其内容。
胫神经的行径、分布。
踝管的组成及其通过的内容。
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通过的神经、血管。
臀区、股后区肌肉的起止、位置和层次。
小腿后区肌肉的起止、位置和层次。
小隐静脉的起止、走行。
小腿后区的皮神经分布。
2.教学要求掌握腘动脉、胫后动脉的行径。
掌握坐骨神经的走行、分支。
掌握腘窝的位置、境界及其内容。
掌握胫神经的行径、分布。
掌握踝管的组成及其通过的内容。
熟悉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的走行、分布。
熟悉臀区、股后区肌肉的起止、位置、层次、作用及神经支配。
熟悉小腿后区肌肉的起止、位置和层次。
熟悉小隐静脉的起止、走行。
了解臀上、臀下动脉、臀上、臀下神经的走行分布。
了解小腿后区的皮神经分布。
第九章胸腔器官1.主要内容胸膜和肺、心的位置、形态。
左右迷走神经、胸导管、膈神经、胸交感干的走行、分支。
胸壁固有肌的起止、肋间动脉、肋间神经的行径。
纵隔的位置及其内容。
肋膈隐窝,胸腺,头臂静脉、上腔,心包,主动脉弓。
2.教学要求掌握胸膜和肺、心的位置、形态,肋膈隐窝,纵隔的概念、分部及其内容。
熟悉左右迷走神经的走行、分支。
了解胸壁固有肌的起止、肋间动脉的行径。
了解胸导管、膈神经、胸交感干的走行,纵隔的位置、分部及其内容。
第十章腹腔器官1.主要内容肋下神经及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的行径和分支。
肝、胃、脾、大肠、小肠、肾的形态、位置、血供。
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左右髂总动静脉的行径、分支。
大小网膜的位置、组成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位置、分支。
2.教学要求掌握腹腔干的各级分支,肝十二指肠韧带的内容。
熟悉肋下神经及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的行径和分支。
熟悉肝、胃、脾、大肠、小肠、肾的形态、位置、血供。
熟悉腹腔动脉及其分支。
了解腹壁上下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左右髂总动静脉的行径分支。
了解大小网膜的位置组成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位置、分支。